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

在整个高职学前教育中,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开展这项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具有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育人才。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教育改革逐渐深化,对高职学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问题,不能够满足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要找出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美术教育人才。

1美术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美术是高职学前教育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美术教学存在一定的不同,是按照教育原则和儿童心理来进行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和美术教学能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为学前儿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我国的美术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了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也作出了改进和提升,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指的是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领域上具有特长;“多能”指的是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中能够运用更多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的分析

2.1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

在高职学前专业美术学习中,基础造型训练是基础。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每周大约只有两节,要想实现长期训练就显得极为困难,况且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较弱,一味地进行训练会使其很快丧失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素描的意义和作用,之后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构图能力以及造型塑造能力方面;将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每周的课时都安排具有特色的内容,提供不同形式的观察对象,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其能够快速掌握事物不同的特征,并且利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速写写生等形式来完成作业任务,为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是现阶段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色彩的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色彩静物写生形式加以改进,打破传统的束缚,让学生从装饰色彩开始学起,将重点放在色彩肌理方面,让学生尝试利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墨等来做好色彩的合理搭配,将其与生活中常见的例如油、盐等材料进行融合,观察其效果;在颜料搭配完成之后可以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作画,看看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不同的技法也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学生就是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才能够提高思维创造能力,而且将思维创造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充分的应用,就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幼儿。

2.3游戏的形式教学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要增强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游戏的能力,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际的美术课程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游戏环节,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其通过耳濡目染就能够掌握更多的游戏教学方法。在玩具制作课程中,不能照搬原有的形式,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能力,所以重点就是教学生怎样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制作玩具。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材料的整理、查找到设计制作全部由小组合作完成,之后将成果进行展示,由教师和其他组别成员来找出不足和优点,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价。这种游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2.4体验的形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导师,也是家长的益友,怎样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角色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体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邀请学生来扮演教师、幼儿和家长的角色,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作品作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和争辩,但是学生就会发现视角不同,看问题的层面也就发生了变化,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身份,体验到不同的感受,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和理性地面对幼儿的家长,对幼儿教学工作有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与此同时,这也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现场掌控能力的提升,准确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有实习经验的学生,他们对这种感觉会更加深刻,可以让他们谈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之后再展开讨论,就能够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这种体验形式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

2.5鼓励形式的教学

运用鼓励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是语言,众所周知,优秀的学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出来,将其扩大就是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资质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就要善于找出学生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长处,给他们指出明确的方向。其次是手段,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得到肯定和赞赏。因此,教师就要为学生尽量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如举办作品展。虽然说有的学生的作品还不够专业,但是只要学生有努力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作为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机会也是非常珍惜的,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也可以将优秀的作品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以后作参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富有成就感,对美术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3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和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增强他们日后参加学前教育工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宣石.微课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6,29(11):34.

[2]…鄢倩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05):81-83.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2

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以“三力”教育为重点,帮助和促进儿童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增强观察力,让儿童在美术教学中更全面地认知世界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中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进而更好地认知客观世界、了解事物特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启发提问引导儿童注意观察。教师在引导儿童观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帮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引导儿童学会观察被观察物的形象特征,让儿童把眼中之物通过细致的观察表现为心中之物。因此,美术教师可以采用更为活跃的方式,将美术教育的过程变成启发式提问和发散式回答相融的过程,根据儿童发散式的回答进行适当归纳整理,帮助儿童们更准确地了解观察对象的特征,最后儿童们提笔作画,把自己的所见通过绘画的方式予以表达,如此就使整个美术课堂变为温馨、轻松的开放式课堂,强化教育效果,增强儿童的观察力。

2.小组讨论促进儿童全面观察。除了教师与儿童之间基于促进观察而进行的互动外,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会提升观察能力。其中,小组讨论的形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以6~8人为一组,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先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一样事物进行观察,交流,将每个组员从个体角度出发形成的观察认知表达出来,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被观察对象的特性说出来了,大家就会发现,这个事物的特性已经说得很完整和全面了。例如:《好吃的水果》一课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授课方法。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准备一些水果,在课堂上先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看、闻、尝等方式交流该种水果的色、香、味等特性,形成每个组员的观察意见及整个小组的观察结论。之后,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样,大家就会对各种水果的特点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自然也为下一步的作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3.艺术欣赏指导儿童正确观察。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美术欣赏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增强观察能力的方式。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能开阔儿童的视野、陶冶儿童的情操、净化儿童的心灵,同时,最基本的一点,是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儿童在直接面对人类历史优秀的美术作品、打开感官与心灵时,真切观察、感受和体验到其中传递出的多元信息,观察到这些艺术作品的美,观察到这些艺术作品的特性。所以,在对儿童的美术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艺术欣赏课,对提升儿童的观察力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教学《妈妈和孩子》一课,让儿童先欣赏美国女画家卡萨特的画作――《洗澡》时,教师可以就该作品的表现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引导和指导,让儿童仔细观察妈妈在认真熟练地为孩子洗澡时透出的对孩子无尽的爱,观察孩子自然地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中,用小脚丫在水盆中划水时的幸福,当然还可以适当就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些介绍,从而帮助儿童更深入地观察画中人物的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深意。

二、提升表现力,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更清晰地表达感悟

艺术表现力,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感染力。而儿童对于美术的表现力,则应当是儿童以美术活动为表现手段,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美的体验,经过想象以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在提升儿童的表现力时,仍然需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加以教育,并将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式融入其间,让儿童更好地表达对事物的感悟。

1.引导儿童在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时要有感受、有内容。在儿童美术表现中,观察是绘画的前提,是对所描绘对象的全面感受和感知。而绘画,则是被观察事物的具体的、付诸纸头和笔端的表现形式。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把所观察到的事物尽可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可以通过侧面的提示、提醒和启发,让儿童把通过观察得到的被观察对象的基本讯息生动地表现在纸上。在绘画过程中,还需要向儿童们传授一些基本方法:如,整体观察,局部入手――即从一个局部开始,慢慢地向外延伸,把自己的观察画出来;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直接从被观察事物的轮廓画起,然后再深入刻画,等等,帮助儿童更好地作画。

2.引导儿童在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时要有结构、有重点。在绘画过程中,要讲究布局、讲究结构、讲究重点突出、讲究详略得当。因此,在儿童绘画表现时,有必要对儿童们的表现方式进行适当提点。通过启发式语言,引导儿童在绘画时,明确自己想画些什么?想先画些什么?想画哪个角度?等等,然后帮儿童做做加加减减的“小算术”,即根据构图的基本原则选取突出的部分,舍去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协助儿童做些取舍,让儿童们对自己的绘画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尤其在绘画结构和方式上,需要适当向儿童讲授一些方法,如点线面的运用等,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掌握绘画技巧。

3.引导儿童在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时要有特点、有色彩。画不仅要有主题、有重点,而且要突出绘画对象的具体特征。因此,在儿童绘画过程中,就要启发儿童,世界上的各类事物都有着各自特性,并努力把这种特性画出来。此外,世界是有颜色的,特别是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更是五色缤纷、多彩斑斓。因此,我们可以从儿童对色彩的认知入手,引导儿童对自己的画作进行恰当的色彩表达,天空――蓝色,小草――绿色,苹果――红色,香蕉――黄色,等等,教会孩子们准确地辨别颜色和使用颜色,熟练地运用手中的彩笔表现出不同事物的不同色彩,让自己的图画更美丽。

三、激发创造力,让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更充分地拓展思维

美术创造力就是将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美术创作的手法表达出来的能力。而对儿童的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美术技能的教授为基础,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1.培养想象力,激发儿童的美术创造力。儿童有自己特有的对事物表达感受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他们比成年人更具有想象力,更具有发散性思维。而这种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是很值得拥有、珍惜和保持的东西,实质上也具体地体现为他们的创造力。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据说,有这样一个实验,在黑板上点一个粉笔点,然后让大学生和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说这是什么?大学生众口一词,这是个粉笔点。而小朋友的思维却很活跃也很富有想象力,太阳、星星、钻石、珠宝,等等,给出了不少很奇特的答案。其实这就生动的反映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习惯以逻辑性的思维看待事物,而恰恰是儿童,对于事物的看法更有想象力、更有创造性。

2.鼓励特色化,激发儿童的美术创造力。当然,创造性的激发不仅在于安排一些主题课程,还应在平时的美术课上善于发现和鼓励儿童们作出富有创造力的美术画。有观点认为,在宽松自由的民主氛围中,有许多孩子往往更乐于同中求异,更善于在活动中显示审美能力的个性优势,表现出独特、多变的思维方式,探索与众不同的问题答案。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努力营造宽松的、积极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鼓励儿童画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画出大胆想象、富于幻想的美术作品,画出表现独特、个性突出的作品。可以将其中的比较突出的、画得比较好的“特色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点评,共同学习。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3

山东省即墨经济开发区第三小学 266200

1.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美术课程所实施的是国家课程,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与现实情况脱节的现象。而相对国家课程来说,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第一线的老师最了解学生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开发出令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并且能够更具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修改校本课程。同时,校本课程也能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而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对校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家课程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反应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针对这种现状,县教师进修学校艺体部组织全县美术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材料的多样性到材料的利废为宝,从利用当地丰富自然资源到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成了重点,而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艺术资源又成了重点中的重点。

2.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针对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现状,各地区、各校自行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和发展情况的校本课程,适当补充因各种情况不能进行的美术课程或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课程,国家新课程标准允许10%-15%的地方课程补充到现有教材中,校外的美术活动更是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基地,为促进小学生获得多方面、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空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已为人们关注的新概念,大家都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但在课改实践中,仍存在着对教学资源认识不到位现象。

新课标要求我们美术教师不能只是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针对国家课程所受地域的局限,我多次组织美术教师编写美术校本课程,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材无非是个引子”,尤其新课程给了教师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充分和更能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时空与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能开发更加现实、更有意义、更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如《线描画》一课,传统教法用铅笔或钢笔在普通白纸上作画,在效果上难有突破,如果改用其他材料或作画方式,如用涂改笔在黑色卡纸上作画,用油画棒涂色然后用笔尖刮出所要的形象或景色也独具特色,学生尤其感兴趣。

校本课有一节叫《草原夜色美》一课,这节课的表现形式定为刮蜡画,因为刮蜡纸是黑色,刮出的线条是七彩的会有夜间灯光的感觉,为了让学生能学会刮蜡的方法和运用什么样的线条。授课教师用凡高的《星月夜》导课,让学生知道画家画的线条是无拘无束的,张扬的,个性的,热情的.狂放的。教学《蒙古帽》和《马》中采用欣赏、模仿、添加、想象、创造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想象绘画和装饰图案设计这是两个比较有针对性的内容:一方面,学生对美术书中有关这类的内容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绘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绘画教学《蒙古帽》和《马》中采用欣赏、模仿、添加、想象、创造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体会

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体验审美感。

在“美术活动生活化研究”实践中,通过儿童良好的美术行为表现可知,生活化的美术表现题材与活动十分有助于儿童美术活动兴趣的养成。在美术活动中贯穿以生活化取向,儿童能感受的更深刻更直接。通过自身的体验,积累起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引导儿童自愿地表现,儿童进行美术活动的动力也就越充足。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语言;教育引导;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00-01

美术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的引导与培养是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创新运用为主线开展教学探究。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一)多向教学,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如引导学生试着用水粉层层叠画的方法来表现实物的层次感,用颜色更换对人物作夸张、变形等造型尝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都感受到新的学习点,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在落叶深秋的季节,安排一节综合制作课,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二)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1)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2)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线描画主要以线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一)组织课堂作业欣赏。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二)开展专门的欣赏课。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也应该教给孩子掌握打开美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方法,不只会简单模仿。在作业和作品的制作中,让学生多作美术语言的创新尝试和综合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激起他们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5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界的代表作品当属《爱弥儿》,在这本书里面卢梭阐述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儿童的天性。在书里,卢梭提出“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通过这些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坚实了。”卢梭遵循着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念,让儿童的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实际,而不是建立在单纯的知识传授,这样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与时俱进的,甚至是超前的,他对教育的理解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让儿童通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同时也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这种教育方式既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又使儿童脱离了书本知识的枯燥无味的单纯讲解,让儿童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这样的教育融入了儿童的生活,贴近了他自己的生活世界。这种教育思维为现代美术与生活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本身不是枯燥无味的,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教育来重新塑造人,充实人的生活。教育与时代也是紧密相联系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调整教育的方式,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生活当中。“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根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而来。他认为生活当中含有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生活中学习,使教育与生活联系的更为紧密,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相信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

二、美术与生活结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材内容

联系时代教材作为一线的美术教育老师的第一首资料是他们进行备课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在运用教材进行备课时要考虑到所教的内容与时代的这种紧密结合性,而不是单纯的教授美术课本上的知识,知识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美术教师也应该在这种变化中把握适度原则来进行美术的教学。当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一些具有影响意义的事情,我们就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与自己的美术教材相结合,这样使美术教学更加的融入生活当中,学生在进行美术课程学习的时候自然会有兴趣,因为所画的内容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对于美术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每堂课结束后只是由老师的点评来结束,在评价手段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由于美术学科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很难说哪一幅作品好过另外一张,也许它没有很好的表现手段,但是却具有很好的想象力,美术的这种开放性决定了我们课堂的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采取以教师点评为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点评当中,可以说说喜欢哪幅作品,喜欢这幅作品的哪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小组互动的方式,大家来互相点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单一美术评价的阶段。

(三)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但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还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对美术与生活结合的一种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会美术的乐趣,更好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比如,我们学习了杯子的基本内容后,我们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挑选一个和设计一个更美的杯子,把美的意识带入到生活当中。

三、结语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6

美术学科教学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虽然以美术表现为主,但是它是建立在图像识读这个内在学习基础上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个体的认识和思维隐藏在他们所创作的图像中,不同个性的学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表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技能技法的掌握,是其内心情感的体现。自由创作的空间无限,但是美术绘画的表现技法却是有迹可循、有法可参的,原来由于认知以及年龄心理所限的较为随意的创作方法,是需要教师理性的引导。儿童在自我绘画中通过观察、表现、表达这一建构的过程,是儿童把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元素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复杂过程。在选择、解释和改造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儿童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图画,而且还是儿童自己认知的世界。因此可见学生在作画过程中表达的重要信息、凸显的问题皆有着教师应该发掘和重视的研究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呈图的方式改变,进而到有针对性的观察方式引导,对学生继续探索学习绘画的积极性,自信自如地深入进行表现技巧上的学习和表达认知,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如何避免忽略形体结构、细节特点等美术要素信息的“惯性”,引导他们关注图中描绘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从幼儿时期的涂鸦绘画逐渐过渡到写实的角度,关注艺术形象、审视形象,比照对象,强化视觉判断、视觉理解?笔者以展示《画家眼中的儿童》人物动态以及形象特点表现技法为例,针对低年段的学生具有的偏好主观经验、重视整体感受的特点,通过观察人物各自不同的动态外形等,传达所要表现的人物的身份、性格、心境等信息,确定成为我们教学引导的疑难杂症。面对教师对人体结构细节特点的讲解以及示范,对世界名画的生动写实的人物描绘进行普通的呈图展示教学,学生获取的信息知识表现在学会艺术评论、进行自我意识创作再现上,效果是不大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根据儿童观察事物的突出特点,大量去掉非特征性的枝节,从大体上保持住特征,抓准、放大、凸显特征,确定从细节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分析图像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强化有益的关键信息,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引导学生读取艺术形象。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研究课题,从该课采用“聚焦图构”观察法进行跟踪改进策略方面展开分析。

一、抓准重难点,图有“入口”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教师应该基于学科素养确立目标、组织知识、巧用力点、清晰方向。按照教学中重点、难点,寻找图像中需要学生关注的部分,遮蔽其他干扰学生认读的信息,保留、呈现、强化部分图像,找到解读图像的入口。

1.找重难点

在岭南版二年级下册《画家眼中的儿童》一课中,学习目标在技能上体现为,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画家笔下中外儿童不同的写实造型特点。在《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本课的评价要点定为“表达感受,掌握美术术语‘写实’”,要求学生注意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动态和生活环境,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而往往图像以及现实人物景象等呈现在他们眼前时,信息量关注点异常的丰富复杂,学生无法依靠已有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快速获取选择有用的信息,导致简单意义上的“看”,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在临摹或者再造时,学生的笔下人物的造型中原来幼儿时期的简笔画如“火柴人”“圆柱人”等人物形象的原有概念便会反复重复,在进行表达欣赏感受时,更是无从下口。

2.找入口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此放大呈现课文图像,聚焦细节的方法。首先,分解放大名画局部:如选取丰子恺漫画中《脚踏车》,放大儿童头部,观察五官、发型、表情,选取《小庭婴戏图》中宋代儿童,放大服饰,了解古代儿童特有的装束;其次,请学生模特做动作示范,用卡纸遮挡其他部位,聚焦重要细节,分局部观察刻画人物特征;再次,添加创造想象的服饰和道具、场景,完成一幅反映儿童生活画作;最后,学会根据观察要点,评论自己或名家的画作。在教师进行设计有针对性的呈图方式后,屏蔽了大量干扰学生观看的无用信息后,学生对突出的细节特征关注程度较之前高,有效帮助学生观察重要信息,形成聚焦重点的观察习惯,对画面深入刻画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解读,图有“深度”

在第一次实施教学后,针对学生的学情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表现为学生整体上学习兴趣增强,参与度广泛。教师教学呈图方式的改变,有效指导学生关注图像中人物的外形、动态、服饰等特点,不但能表现出儿童形态各异,还能通过对人物动态外形等特征的口头描述进行表达感受。从作品上看,学生摆脱了浅表的观察方式,突破了僵化简单的表现技法,由于低年级儿童在技能技法上的限制,对于“写实”这一教学目的的表现还不够凸显,仍然流露出较为拘谨,幼稚的用笔痕迹。能够为了让教学思路更加条理化,杜绝进一步实验的盲目性。笔者在教学中引入“5W2H思维分析法”,结合跟踪教学,改进策略等方面,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见图)

从“5W2H”各个维度反复验证、推敲、分析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开始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创新教学思维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完善教学过程。

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深化改进预设中,面对学生还是存在着技法不成熟导致落笔拘谨、人物僵化、特征不够突出的现象,确定主要问题是低年段学生对表现动态的方法认识模糊,理解不到位,影响下笔。因此,教师通过移植名画家笔下的儿童画像以及同学模特的图像呈现为PPT图像,在原有的放大、聚焦的呈图基础上,添加正面像、侧面像明确清晰的轮廓线、动态线,帮助学生分局部理解把握人体在动态情况下不同角度的简单呈现,摆脱僵硬拘谨的下笔心态,在教师组织的限定练习写生时限内,学习快速专注的分步描绘动态线的方式,更轻松地游刃有余地掌握人物接近写实的描绘方法。

三、教有改进,图有“成效”

通过对二年级美术写实人物表现技法的教学实例进行两个递进式阶段的观察、跟踪、改进,本人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策略改进上有以下几点收获:

(1)摆脱传统的呈图展示教学方式,寻求有效的聚焦解图的方式,有重点地逐步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点。通过全新的呈图解图的方式,满足学生探索从涂鸦阶段过渡到写实风格的创作,当建立了表现技法上的概念后,同步地会满足学生对他人、自我、名画作品评价的需求,从而更加自信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从建构主义者的角度看,教师为学生现存的技能技法知识中建立新的观点和建构新知识提供十分必要的支持框架,作为指导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讲授,会在学生已知的范围内寻找更加有效的策略,并且为学生提供提示,为学生自己发现改进提供帮助。通过两个递进教学阶段的跟踪改进,再次证明了构建新的知识都必须在先前的知识地位作用上,教应当重视先前知识具有的促进教学反馈的作用。

(3)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应该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抓手,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观察学生活动,注重有效的生成。注意的焦点及时反馈调节学习活动,记录有效的观察实录,最终这种有效性将得到检验。

四、学有所成,图有“方法”

学生只有具备图像识读素养,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解读他们可触的视觉图像,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图像转换成为自己的审美语言,可以顺利地实现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本课图像识读的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目标实现的成效表现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局部的观察,能够快速地下笔捕捉动态外形特点,使笔下的线条自然形成大胆、直率、朴实的风格,大胆地表达主观感受,自然地从涂鸦儿童期阶段过渡到写实风格的创作。

(2)过程和方法:学会抓住事物重点、特点来确定不同的观察方法,掌握通过聚焦细节的观察,分步描绘人物的方法;了解写实主义的灵活多样性,从自己的作品中回应课文中的经典名画,感受艺术家各种类型的典型以及非典型的写实主义作品,接受并理解画面人物形象、精神和个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从完美写实的要求中解脱出来,放下了“力求真实还原”的创作思想包袱,认可自己个性的创作;乐于探索、积极参与,轻松表现画面,增强作画的信心,迈入更高的作画阶段。

在低年级美术课堂中展开聚焦细节,图解人物赏析的观察方法,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相互推进课题研究的进程,思考如何进一步针对低年级视知觉经验,展开图像分解的有效运用,进行对该课题科学评价检验的各项指标的研究,让课例的实施跟踪和对比数据更具有说服力。除了做到加强进行课例研究前对比测量数据收集,如调查表、反馈表之类的数据掌握,不同呈图解图的引导赏析教学前后差异的对比教学现象研究,重视研究成果中科学评价成效的对比数据的获取。更多的读图、解图、呈图的方式还需要我们从研究者的角度,持续推进、提升、验证,研发美术课堂欣赏课程多种模式,进行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的选样实验,使之成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全年段学生对美术图像鉴赏的认可度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画面形式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优化美术课堂的欣赏教学的更有应用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