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物质技术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的物质技术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的物质技术性

建筑的物质技术性范文1

关键词:质量控制;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相关性

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发展日益迅速,房屋建筑行业中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以及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两者进行综合考虑,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既要促进我国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

一、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的规范化对质量控制的促进作用

(一)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技术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作用

在房屋建筑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相对的广泛,施工建设的地基施工技术是确保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质量安全的最为关键性技术,尤其是部分软土地基。在房屋建筑施工建设的地基处理技术重点方面也存在着差异,需要对这类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地基施工技术来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安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本身就具有可变性特征,非常容易使得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竣工之后出现一系列稳固性质量安全问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地基施工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将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土的变形概率降到最低,从根本上做好房屋建筑地基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二)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作用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水泥本身就具有水化作用,在施工建设中会产生较多的热能,如果实际温度过高且超出混凝土的实际承受拉力范围的时候,则会出现裂缝,将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1]。在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中的浇筑块是其关键性控制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的收缩裂缝现象发生。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两次浇筑的方法来确保质量安全,具体来说就是梁板浇筑一次,柱以及筒体腔浇筑一次。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浇筑过程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运用施工现场搅拌站的专用塔吊,进行高速井架的标准运输工作,之后再采用人力小车来浇筑。另一种是在施工现场的搅拌站开展混凝土的固定泵工作,之后利用建筑楼层的专用布料机来浇筑。在泵送混凝土的具体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布置以及控制好输送管,将垂直输送管的实际长度与水平输送管的实际长度之间的相互比例值控制在3:1,而且要把水平输送管利用固定泵的弯道向上输送,最后输送混凝土。而且需要在井壁上面放置预埋铁件,将预埋铁件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两米,把垂直输送管准确固定在井筒上面,之后再把混凝土的固定泵重新固定在搅拌机卸料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就要布置好专用布料机,从而保障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三)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钢筋施工技术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作用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钢筋绑扎施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仅关系到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质量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实际生命安全。具体来说,钢筋绑扎施工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钢筋施工技术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马凳的实际高度,保证上铁钢筋位置的正确性。房屋建筑中梁与顶板要科学选择现场整体的绑扎施工技术方法,当墙体施工到板底位置的时候,需要支起顶板的专用模板,之后再在模板上把顶板钢筋以及暗梁进行捆扎处理。第二,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基础墙体与上部分结构的具体墙体钢筋施工技术保持一致。对使用的钢筋数量多少、尺寸大小以及间距的大小进行有效规定,从而确保混凝土施工建设中保护层的实际厚度能够符合标准化要求以及使两片钢筋网的间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2]。可以使用间距为1.5米的专用梯子筋来将其隔开,之后再沿着一定方向开展通长设置,将钢筋接头的实际位置错开。从而确保钢筋施工技术的顺利实施,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安全。

二、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保障施工技术的顺利实施

(一)房屋建筑施工中通过对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保障施工技术的实施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方面,施工材料以及基础性设备对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与整个房屋建筑施工建设中投入成本的降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在施工材料以及设备方面的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材料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增强专业化采购知识储备。在采购人员的实际选拔过程中,要高度注重采购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以及采购知识的专业性,确保能够胜任采购工作。此外,由于房屋建筑项目是一项经济性较强的工程,需要在施工材料以及基础性设备采购过程中有独到的采购眼光,熟练掌握多种信息并进行综合对比比较,采购符合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要求以及物美价廉的材料设备,而且必须做好材料以及设备进场的实际检查验收工作。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特殊性材料需要有说明书以及检验报告。只有在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质量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促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顺利开展。

(二)房屋建筑施工中通过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来保障施工技术的顺利实施

房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实施的相关人员需要有质量控制意识。良好的质量控制意识,可以有效控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各种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从而确保施工技术的顺利实施[3]。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房屋建筑施工建设中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实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要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房屋建筑施工建设中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在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施工技术的有效开展。

结语:

总而言之,房屋建筑施工建设中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整个房屋建筑施工建设中的重要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可以促进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顺利开展,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也可以提升房屋建筑的实际质量水平,降低施工成本。因此,要综合分析房屋建筑施工建设中的质量控制与施工技术之间的相关性,从根本上推动房屋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平.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探讨[J].江西建材,2014,23:74.

建筑的物质技术性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范围广、工种多、高空作业多,是一项高难度的施工作业,因此更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产生。从当今的社会角度讲,施工安全意义重大,不但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计。然而由于建筑工程的自身性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施工不安全因素的普遍存在性。因此,为有效避免建筑施工中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切实地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应找出问题的根源,即深入了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以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再进行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本文就当今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至少有2000人死于建筑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为何常抓不果,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的了解和分析,总结出目前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下述问题:

1、安全意识淡薄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确保施工安全的主要前提条件,而现实中建筑施工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大都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将导致保护施工安全投入少、安全管理制度有名无实及冒险施工和违章施工等不良后果,并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则会直接导致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施工行为,进而给施工的安全性留下巨大的隐患。据对以往施工事故的分析、总结,因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安全意识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占全年总事故的10%~17.5%。

2、施工人员自身素质不足

就目前情况看,建筑工程施工队伍中的70%~85%是由农民工组成,这就使得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落差较大。一方面,农民工施工人员大都没有较高的学历,大都未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致使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不规范、不科学的行为进行施工,并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农民工施工人员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他们通常忽略规范化的是施工行为,而凭经验独自臆断,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贫乏的原因之一。

3、施工安全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要实现有效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监督力度事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多数安全管理人员有名无实,既没有制定出施工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也没有做好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场的质量把关工作。合格、优质的施工用材料和机械设备,可以说是实现安全施工的重要物质保障,一旦材料、机械设备出现了性能上的问题,就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造成威胁。

2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工作,应放眼全局,从多方面管理、控制威胁安全因素抓起,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建筑工程中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1、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管理制度是约束施工人员施工行为规范化、施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的主要依据,因此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工技术合理化的重要保障,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监督、督促施工管理人员切实贯彻任制势在必行。

(1)、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通常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包括安全措施计划的制订、安全检查制度的制订及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制度的完善等。其中安全措施计划的制订,可有效改善作业条件、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制度的制订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与相应的解决,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制度,可以在做好善后工作的同时,总结、吸取经验教训,防治类似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2)、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建筑企业整个岗位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对于不同的施工范围要有专人对其负责,以加强各部门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由企业经理和主管生产管理的副经理对整个施工安全负全面的领导责任,以全面统领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其次由该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对施工安全和劳动保护的技术性工作负总的领导责任,以不断提出确保安全施工的措施和建议;另外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生产工作、检查监督工作等,都应由指定的企业人员进行负责,同时所有的企业负责人还应学习并遵守我国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确保建筑施工的最大安全保障。

2、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和技术培训工作

2.1 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施工管理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对施工人员进行长期、系统性的安全教育,以起到最大程度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根据我国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对于新入职的施工人员都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即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令法规、企业安全生产有关制度、安全基本知识及劳动纪律等内容进行教育。另外并不是有接受过三级安全教育的人员都可以顺利的进入工作,而是必须要在经过考核合格后,才可以正式上岗。如此严格的专业培训和安全教育,能够为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由前文可知,多数建筑施工人员均为农民工,没有经过较为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其技术水平不高、不规范的状况,这将不利于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队伍组建时,应注重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或者在施工前进行短期、基础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对于房屋建中工程中的特种作业,即危险性极高的施工作业,如电工作业、金属切割作业及登高架设作业等,应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常的施工作业中。唯有施工人员在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做到规范性的施工的前提下,才能有效保证其在进行施工作业时的安全性。

3、加强对建筑材料及机械设备的质量把关工作

建筑工程中所用的防、支护材料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加强对建筑材料及机械设备的质量把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相关规定建立建筑用材料的招投标制度及材料进场复检制度,以确保建筑所用材料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于机械设备的的管理,应指定专人对其进行使用的周期性的检查和维修,以确保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安全性。

4、积极做好施工安全技术性工作

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作业看似平淡无奇,但是要实现安全施工作业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积极做好施工安全技术性工作,首先应切实的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即让每个施工人员都能了解到工程施工的特点、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技术方法和安全措施等;其次应制订出施工安全防护工作的相关计划,如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及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等;最后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特殊作业,应事先编制出科学的安全施工操作规程和安全作业指导书。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建筑工程中出现技术性的安全故障。

总而言之,安全施工是建筑领域中的头等大事,做好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有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离不开企业的安全管理,有效做好施工安全管理,不仅涉及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质量把关,而且还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在此期间积极做好安全施工的技术性工作。要确保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就应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切实地做到“文明施工,安全第一”。

参考文献

[1]棋雯.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策略.建设工程教育网.2012年03月

[2]林涛.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及措施.《中华民居》.2011年09期

建筑的物质技术性范文3

建筑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形式。建筑艺术属于建筑建设的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随着建筑艺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对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进行满足,这就促使人们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发展。很多时候,艺术性的追求往往使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及物质技艺上不断提高,而新的艺术需求也将会带来巨大的技术革新。总之,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调关系。建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对建筑艺术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一般意义上来说,技术越是先进,越是能够解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矛盾,就越是能够达到一定的自由形式和艺术美学境界。而建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建筑艺术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同样也需要一定的艺术表现。所以建筑界上一直有这样一种定论,在技术上趋于完美的建筑,在艺术效果上很可能差强人意,但是在艺术上达到一定美学价值的建筑在技术上一定是卓越的。当然,由于受到审美观念的制约,建筑结构只有在逻辑关系上体现出艺术美,才能够实现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创作的完美契合。⑤

二、处理好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协调关系的有效途径

建筑是一门物化了的艺术,通过视觉效果给人以美感,它既要满足建筑学、科学技艺以及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客观规律,还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物质需求,能够给人以最大化的功能享受与美学体验。因此,在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协调关系时,应以建筑技术为基础,对艺术进行考究,使艺术性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而且在处理两者关系时,要因时因地而异,对建筑所在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地理气候及生活进行深入考据。只有在发展我国建筑艺术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将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推动我国建筑文化的承袭与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建筑。

(一)提高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调发展

高技术性和高艺术性的建筑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想象凭空产生的,而是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在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两者的协调关系时,要注意对物质文化的考量,要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对建筑物进行艺术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建筑艺术的超前性,使其既根植于现代文化土壤,又高于现代审美,进一步促进审美观念的革新与发展。因此,建筑师不但要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能够将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不断强化建筑的艺术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审美观往往受经济文化的影响较深,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审美上也日益发生着改变,而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建筑艺术上得以呈现,所以每个时期的建筑物都是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们在建筑上更加注重其功能性和美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管理监督,还要保证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调统一,强化建筑的艺术特质。

(三)提高建筑技术,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

建筑的物质技术性范文4

在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是各种科技融合的结果,其表现极其活跃。而建筑艺术是一门集合了造型艺术在内的感性学科,通过理性学科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结构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将建筑产品所包含的抽象美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建筑产品包含多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只是其中两个属性。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体现。时代不同导致建筑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能忽视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因为建筑技术同样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例如罗马人因不满足简单粗糙石柱抬石梁的结构技术,便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大柱式一样。

2、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

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对建筑外观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建筑师始终致力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探索道路上。正如奈尔维在总结古代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时所言:“结构化的建筑导致出力与美感,技术知识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是建筑创造的真谛”。

2.1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社会风气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深。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到了鼎盛,人们的审美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在建筑产品上寻得到印记。现阶段,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美感的存在。因此,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证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现代建筑施工中,人们通常首选施工工艺为一次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施工。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施工结束后只需在混凝土表面涂上一层保护剂,无需其他修饰即可将一次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当作装饰面,这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技术因符合现代人们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而备受追捧,并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建筑技术水平。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建筑产品成型需要建筑技术,离开了建筑技术,其他都无从谈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还会有心思去想精神层面的活动么?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用石头简单堆砌而成的石屋,以木梁柱式结构形式呈现,彼时的建筑技术是打石、砌石、砍树、架梁;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在有所发展的生产力下也有了很大进步,罗马人意识到原来石材、天然混凝土也能用来建造,此时的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相对成熟并稳定,催生了建筑艺术的出现。拿我国明后期建造的紫禁城来说,当时的建筑技术日臻完善,皇城修建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这与建筑师总结先人优秀的建筑技术经验脱不了关系,因而其艺术价值也更有研究意义。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和艺术观每个时代的建筑多多少少都会对当时的技术与艺术有所呈现,因为技术与艺术历来就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反技术、反艺术的行为都是在与时代对着干,脚跟自然也站不稳。真实存在的技术能造福人类,是实现社会目标、增加一切可能的手段方式之一。针对人的存在来说,艺术的进步既包括物质的改善与丰盈,也包括这种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进步。从1990年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先进思想,而生态可持续建筑正是这种思想通过建筑技术实现的产物。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要求是将建筑技术视为改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人性化方法,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的建设性手段。

3、结语

建筑的物质技术性范文5

关键词: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及建筑艺术的概念

1 建筑的概念。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是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创造的空间环境。

2 建筑艺术的概念。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3 建筑与建筑艺术。建筑具有双重性,即精神性和物质性。它们之间的比例不是均等的,而是根据其需要确定的。低标准的仓库、车棚等的物质性就特别强。一般的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就比仓库的精神性提高了,博物馆、剧院、美术馆、文化宫等就要更高了,若是游泳、健身、标志性建筑等,它的精神性因素要求就越高了,而有些纪念碑塔等装饰性的建筑几乎就没有什么建筑性了,是纯艺术品。

二、建筑艺术的内容

1 环境。建筑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以及若干建筑之间都构成建筑环境。环境是人对建筑艺术产生最初审美感受的因素。建筑与自然环境配合得当,可以突出建筑的性质和艺术趣味。

2 序列。组群中的各座建筑之间和单座建筑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构成一定的观赏序列。通过不同的序列结构,可以展示丰富的造型画面,形成节奏很强的韵律,更有效地突出主体形象。

3 造型。由各种式样的平面、立面、结构、装饰组成的各种造型,是建筑艺术最基本的因素。每个时代和每个民族对于建筑造型都有各自的审美标准,也有共同的标准。首先要求造型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是和谐的、有机的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同时每种类型建筑的造型也要求表现出各自所固有的特征。

4 形式美法则。环境、序列、造型以及结构、色彩、质地等都有形式美的要求,都要求符合某些客观的美的规则。在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中,最主要的是比例尺度和节奏韵律。

5 附属艺术和建筑小品。建筑小品和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是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形成建筑艺术的总体效果中,它们主要起以下作用:作为环境和序列的组成部分(如台阶、栏杆、水池、墙篱、门坊等);作为建筑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壁画、浮雕、匾联等);作为象征涵义的表现手段,直接用以其形象和文字来表现、提示、说明所象征的主题内容。

三、建筑艺术的创作要求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功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建筑是功能技术同艺术的统一体,但是在以功能技术为主的建筑和以艺术为主的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二者比重模糊的建筑。建筑艺术的创作首先必须确定具体对象的艺术成分以及艺术成分包含的内容和所采取的表现形式。

2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建筑中的功能、技术等物质部分的创作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而艺术部分又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一般说来,任何建筑的创作都须首先保证功能合理,技术先进,便于建造,所以逻辑思维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但是,建筑的物质因素最终要表现为具体的形象,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更要求这种形象富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所以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也必然会渗入形象思维,在达到一定的创作阶段后,形象思维还可能成为主要的思维方法。

3 构思与技巧的关系。美的艺术离不开熟练的技巧,但技巧总是服从总体艺术构思。无论是环境、序列、造型的设计,还是象征涵义的命题,都应当首先进行总体构思。巧妙的构思是技巧的灵魂。

4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现代建筑的主要争议之一就是建筑艺术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时代性立足于创新,传统性立足于继承。没有创新,建筑艺术就不能发展;但创新不等于脱离现实和随心所欲,不能把怪诞离奇的形象强加于社会。没有继承,建筑艺术就不能广泛借鉴,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继承不等于复古和盲目模仿,不能不分对象和不加分析地搬用古典形式。建筑艺术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四、建筑艺术欣赏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总之,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建筑之所以又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具有艺术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的性格美。所谓建筑的性格,是指不同类型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

2 建筑的造型美。建筑造型包括建筑体型、立面、色彩、细部等,它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等条件而设计的,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3 建筑的结构美。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又是建筑物的轮廓。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4 建筑的环境美。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因此,就存在一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早就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的理论,也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相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流水别墅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座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私人别墅,坐落在一个具有山石、林木和溪流瀑布的优美环境之中。

5 建筑的风格美。建筑的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的和民族的审美要素,所以建筑艺术表现为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和类型的风格。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一般说来,时代不同,基本风格也不同,但由于影响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要素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格也具有相对的传统性和独立性。建筑艺术的时代风格比较敏感,民族风格比较稳定,建筑的基本风格在这两者的相互制约中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肖默.浅论建筑“美”和“艺术”[J].建筑学报,1981(11).

建筑的物质技术性范文6

关键词:建筑美;美意;单体建筑

建筑的美是个老而常新的话题,复杂而莫衷一是,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尽相同的建筑美。就建筑本身而言,建筑不是纯之又纯的环绕遮蔽物,而是综合了社会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因素在内的人造空间。因此有其多重属性,人们关于建筑美的谈论有不同的角度。如功能论者认为实用即美,提倡形式追随功能,内部功能决定外部形式;形式论者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建筑本身的形体、结构、材料、色彩等构图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相互关系上所见出的和谐美;表现论者认为建筑的美主要在于其所蕴含的内容、意蕴美,其基本理论是通过建筑的形式表现某种内容、意蕴,进而表现某种情感、烘托某种气氛;另外还有两结合论即“形式美”和“艺术美”于一体者,认为前者只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如对比、对称、协调、均衡、多样统一等,后者重在强调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重在某种气氛的渲染和意境的创造,并且后者才是高层次的建筑美。汪正章综合多种观点,给建筑美下了一个全面性定义;“建筑美是由建筑的美‘因’(物质功能‘因’和科学技术‘因’)、美‘形’(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美‘意’(精神和意蕴)、美‘境’(自然环境和艺术环境)、美‘感’(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等要素所构成的‘开放式索多边形网络’。”这一建筑美定义突破了建筑之千古圭臬:适用、坚固、美观,将建筑美延伸至意蕴、意境的高度。依此,我们将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观点发展为“适用、坚固、美观、美意”以便更全面的把握建筑美,从而把此前所谓建筑的美推向艺术层面,把形式的美推向实质的美以见出其艺术性。

单体建筑作为人工景观,其美必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主要表现在“适用、坚固、美观、美意”四个方面。一切人造物都是为了我们人,人类的创造并不是为了创造而创造,而是为了服务人类而创造,不管是物质服务抑或精神服务,建筑亦不例外。我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说:“一种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个要点:实用;坚固;美观。实用者:切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适合于当地地理环境。坚固者:不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在寻常环境之下,含有相当永久性的。美观者:具有合理的权衡(不是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或孤耸高峙或细长突出等等违背自然规律的状态)要呈现稳重,舒展,自然的外表,更要诚实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饰,不矫揉造作,勉强堆砌。美观,也可以说,即是综合实用,坚稳,两点之自然结果”。的确就建筑而言,不合用,人们便不会投之以情感,就无美可言;同样一座建筑给人“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之感,也不能产生美。当然建筑之适用、坚固是产生美的基础,但它首先给人的是安全感、舒适感。建筑要显得美,还必须使其形悦目,即符合“形式美规律”,如运用“比例、对称、对比、对立、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的处理,以造成建筑的形式美”,这就是所谓的美观。其实建筑给人的美感,就一般人而言大致基于这三个层面。但建筑毕竟是艺术家族的一员,要成为真正的艺术,显然不限于此三方面,建筑美还应该体现出更多的东西。

人既是_种物质性存在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物。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作为精神存在之所,凝结着人们的思想、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因此说,建筑美除其实用、坚固、美观的特性外,还必须有美意。如果说实用、坚固、美观是指建筑美的物质性因素即建筑美的客观方面,那么美意则是建筑美的精神性因素即建筑美的主观方面。也就是说建筑美包括了物质形式本身的美与人所赋予的意义的美,建筑的美必须是这二者的统一,这才算是真正的艺术。当然建筑的物质形式之所以美,并不是其物质材料本身就美,而主要有赖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创作。夏夫兹博里说:“美的、漂亮的、好看的都不在物质(材料)上面,而在艺术和构图设计上面;绝不在物质本身,而在形式或赋予形式的力量。”此话未免绝对,其实优质的建材对建筑之形式美起很大作用的,但正如夏夫兹博里所言,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造型都不会凭空产生的,而是智慧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黑格尔也说:“建筑所采用的一切形状不是来自现成自然事物而是来自精神创造的,它塑造这些形状一部分是按照重力规律,一部分是按照对称和谐的规则”创造的结果。建筑美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果,当然这还只是浅层次的美,高层次的美必须要见出“理念”。

审美具有超越性,是在满足现实基础上对现实的超越。如果说建筑之适用、坚固主要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从而给人安全感与舒适感,是产生美的现实基础的话,那么美形、美意则是人们在满足现实基础之上对现实的超越也就是展开对美的追求。因此,这里所谓建筑的美主要是指建筑之造型美、建筑之意味美。美形者:建筑师面对物质建材,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意匠经营的建筑外形美;美意者:凝结、寄托、蕴含在建筑美形里的人们的某种美好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性内容。因此,一座建筑美不美,就看其形式是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其形式是否蕴含着某种建筑“意”。台湾建筑学家汉宝德曾遗憾高楼林立的上海时说:“我不能说这些造型不好,或不美观,可是我无法了解他们除了惊世骇俗之外,在思想上,或在情意上,为人类带来了些什么。……高楼如林的上海,只使人感到奇形怪状的精神压力,却看不出任何情意,难道建筑的技术完全克服了地心引力之后,建筑家也就因此失掉了诗情了吗?”这就说美观并不等于艺术,也就是说光是美观的建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有比美观“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内涵,艺术是‘文化’的外观,没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这座建筑顶多也就只可能达到美观,不能上升到真正艺术的高度”北京国家大剧院由外国人设计而成,曾遭到建筑界冷嘲热讽,因为它没有相当深刻的文化内涵,通体现代科技的展现,既与周围极富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环境不符,又缺乏泱泱中华伟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建筑决不能赶时髦,必须在追求形式悦目的同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展现,建筑必须从形式美层次提升到精神属性的最高层次。关于单体建筑美的判断,大致可依上述两个层面进行审美判断。

总之建筑作为城市的主体性景观之一,作为城市基质性景观,其美不是单一的形式美,也不是纯粹的内容美,而是形质内在的统一美,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因此就创建美的城市景观而言,要求城市建筑设计师既要因地制宣,又要兼顾人们审美心理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建筑艺术之本质以创造出美的单体建筑。

注 释

[1]汪正章.建筑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67

[2]林徽固.等著.建筑之美[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10

[3]萧 默.建筑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9

[4]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

[5]黑格尔美学(三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35

[6]汉宝德.透视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41-246.

[7]萧 默.建筑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