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范文1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企业能否顺利、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结合当前自身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适当地借鉴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思想,从中吸取教训。其中儒家传统思想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企业需要积极以儒家的科学思想为导向,进行文化的相关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文化建设向着更快更好地方向发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对我国当代企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也会有不太合理的一面,这些缺乏合理性的思想则会对现代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学习借鉴传统儒家思想时,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盲目学习,否则会给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严重的恶果。
一、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分别是精神层、物质层以及制度层,每一层次包含的内容不同,从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具体包括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辐射功能等。所以基于企业文化的这些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会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以下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各方面重要意义的具体分析。
1.有利于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当今社会,企业品牌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因为正确合理的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宗旨等,所以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名片,同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促使企业在市场占用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企业文化的充分建设不但代表着企业的财富与智慧,而且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文化来吸引社会优秀人才的加入。此外,企业文化还能够促进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所以在当前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可以说充分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等于为自身企业的有力的竞争增加了砝码。
2.有利于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增强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顺利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能够帮助企业在相关决策上尽快达成共识。此外,企业的优秀文化还可以培养企业上下员工的职业道德,能够引导各工作人员在企业深化改革、调整利益关系时,正确处理自身与企业的关系,从而保证企业全体上下关系的和谐、稳定,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除此之外,企业通过自身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对员工思想道德情操的界定,使员工的工作行为不断得到规范,还能够培养与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激励他们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理论与管理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企业对原有企业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倾斜与保护来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定要正视目前的严峻挑战。因为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的内部动力与必备要素,而企业的成功往往与自身优秀文化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必须要准备好企业文化这一把利器,借助企业文化这一重要工具来推进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以及企业自身未来的健康发展。
4.有利于促进企业育才型领导的形成与培养企业领导类型分为好几种,其中包括权威型的、师傅型的以及育才型的。前两种的领导类型具有高度集中的指挥权与领导权,责任与权力集中于一身。过于集中性的领导类型往往凭借自身来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而不考虑下级员工的创造性与其他意见,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几乎从不关心下属,或者很少顾及到下属的感受与想法。而育才型的领导与前两种恰恰相反,这一领导类型比较倾向于进行分权管理,自己与员工共同承担责任与风险,并且对下属也时常有很多体贴与关心。因此,育才型的领导类型能实现对员工的充分尊重以及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现代社会中育才型的领导会比较受欢迎,因为这一领导类型更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一般认为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人在企业所有资源要素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关心与尊重企业员工,有利于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并保证企业全心全意为内部员工服务的良好宗旨。总之,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对员工的重视,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只有真正做到人本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为企业未来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通过企业内部的团结一致来共同推动企业的进步,铸造企业美好的未来。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几乎是每个企业的必备工作内容之一,虽然企业文化的建立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仍存在很多不足,所以企业文化还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以下是社会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诚信缺失
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往往缺少诚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经常对内部员工以及鼓励仅仅重于承诺而忽视落实。企业对员工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企业很少兑现自己的承诺,言行不一,关于某些问题不能真诚地向员工解释,而是一味地隐瞒,这就不利于培养员工对自身企业的信任感。关于顾客,企业缺乏诚信主要体现在向顾客进行大肆的广告宣传与保证,但是却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甚至很多时候产品质量或服务出现问题,并引起顾客的强烈不满。这些行为很难使顾客信任以及喜欢企业的产品,更不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企业文化建设中忠诚度的缺失,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据企业联合会,我国企业由于缺少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近6000亿元。因此,企业诚信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顾企业的充分重视。
2.企业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一些工作的重心,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往往并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这就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难促进他们最高价值的发挥。企业不能落实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员工待遇方面缺乏公平。我国企业的决策一般会集中在企业领导与管理层身上,而且普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间的待遇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此外,在很多私营企业中还存在不尊重企业员工权利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厌恶甚至仇恨的情绪,员工会与企业相关决策对立,不支持也不遵守企业的相关规定。以上这一问题则造成企业员工严重缺乏工作动力、有些员工甚至会选择辞职,这就使企业发展缺少向前发展的动力,最终阻碍企业的顺利发展。其次,很难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包含对制度层文化的建设,这就涉及到了企业员工参与机制以及创新机制、晋升机制的建立。但是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经常缺乏对以上这些机制的正确建立,这就很难实现工作人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此外,企业要想发展则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员。但是很多企业面对不够优秀的员工只是在抱怨,而从不给他们提供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员工学习、提高的机会不够,则直接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提高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此外,员工的自我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最后,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方面有待改善。目前企业很多管理者过多地将重点放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常常对员工缺乏关心、尊重以及信任。他们只是关心这些员工为企业带来多少创利,但是很少用心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困境。要想成为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必须要以关心员工为前提,通过与员工真诚地沟通交流,用心去关心体贴他们才能真正得到员工对自己以及企业的认可,才能为企业不断努力。
3.违背持续发展的理念
随着我国前几年粗放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缺少经济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生态的不断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护环境,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仍有很多企业为了谋取私利肆无忌惮地去破坏环境,这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中持续发展观念的缺失。这一问题导致企业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最终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三、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却存在多种问题,因此,加强传统儒家思想的运用,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第二则是可以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其他方面得到完善。总之企业借鉴、学习传统儒家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对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意义进行简要探讨。
1.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以及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重民”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也一直是我国进行国家管理与治理的重要思想。此外,“仁者爱人”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一个主要思想,它的意思近似于“重民”,因为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意思。以人为本思想是指无论是国家统治者还是企业领导都必须做到以人为中心与出发点,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国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国家治理,如此才能得到人们对自己的爱戴,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样一个企业想要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其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前面已经提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立与落实,这严重阻碍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保证企业内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做好企业的相关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当代企业要继承学习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民”思想,并通过各项措施使这一管理思想得到真正落实。例如通过建立合理的工薪制度、晋升制度,为员工增加培训机会,增进与员工的沟通,尊重与关心员工等措施来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落实,最终给企业自身的进步创造无限的发展动力。
2.帮助企业树立及落实诚信理念
诚信的缺失是当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这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很难吸引更多的顾客,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诚信的缺失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必须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企业只有认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正确看待诚信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改进自己,才能通过诚信来使员工服从,使顾客信任,从而实现企业的顺利发展。传统儒家思想中就很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成为一个高品质、高修养人的必备条件,同时诚信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道德。儒家思想还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国的根本并不是粮食的充足、武装的丰富,而是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同样,儒家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信誉可以看作是人的第二个生命,如果缺乏个人信誉,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在社会立足,可见儒家思想将诚信看的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特别重视诚信,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守诚信原则,从而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保证。例如企业在面对顾客时要做到童叟无欺,在面对员工时要信守承诺,在面对合作伙伴时要按照合同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态化发展
在生态被严重破坏,环境被污染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摒弃之前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而是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念。儒家思想中也很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例如儒家一直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人与天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此外,儒家把人看作是“万物之灵”,认为人类不可以违背生态平衡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社会企业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进行生产,从而保证自身的盈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或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有利于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企业仁义精神的培养
儒家传统思想中比较倡导“仁者爱人”,这一思想认为人只有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才可以称为是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儒家思想中把“仁”看成是体现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假如想要真正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利益。此外,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在面对“利”与“义”的取舍问题,而传统儒家思想中向来推崇“以义取利”,所以企业在借鉴儒家这一思想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有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意识,决不能通过恶性竞争来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利。其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话需要顾及社会整体的利益。企业仁义精神的形成能够帮助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竞争的工作环境,还有利于行业有序竞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2]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8).
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范文2
摘 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儒家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其思想精粹所带来的价值影响一直在不断延续,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天人合一生态观、为政者修生观和义利观着手,对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现代价值 天人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随之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儒家思想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中提倡的诸如天人和谐等思想依然对当今社会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笔者对相关观点进行了论述,以求了解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思想中“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中华大地历经几千年发展,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人们的价值观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儒家思想中“义利观”所提倡的先义后利的价值观依然是人们价值观的指向标。经济高速发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一些人在商品经济洪流中逐渐迷失,“义利观”中的先义后利思想就能对这类现象的产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当前,市场利益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性中求利欲望的增强,使得一些人们的享受欲、利益欲急剧增长。面对这种情况,比较迅捷便当的方法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种方法虽然有效,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解决不了最本质的问题。挖掘利用“先利后义”“见利思义”等价值观,并大力倡导,提升民众精神需求,从心理上遏制堕落思想的蔓延。
儒家思想中以义为上这种道德追求有利于民众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对个人思想的约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集体主义这一传统,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只有通过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参与市场经济的人往往在竭尽全力地追求最大化利益,其中某些人开始出现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情况。“以义为上”这种儒家义利观中,把多数人的利益称之为“义”,如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等。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促使人们循义而行,应用到现代则能对当今个人思想蔓延这一现象起到抑制作用。
二、生态和谐中的“天人合一”道德观
我们把协调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行为准则称之为生态道德,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天人合一”这种生态和谐思想,从道德方面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现代社会而言,“天人合一”思想立足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互相协调,重点强调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发展”。
儒家认为:天与人、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类相通的,因此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天作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中的最高主宰,是具有人格和意志的神。《尚书・洪范》中提到:“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意思是说民众是由天在保佑,因而上天赐给大禹九类大法规范人伦,使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这种观点肯定了天与人之间的相通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春秋时期,子产认为“礼”具有天人相通的性质,民众按照“礼”行事是天经地义的。他提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种思想是把天道和人道联系起来,反映的是天与人之间的相通性。
战国时期,孟子再次把天性和人性联系起来,他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是人的天性,要以道德规范自身行为才能实现天与人的统一。孔子明确主张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依据自然界变化的本体建立尊卑秩序,协调天人关系的。《易传・文言》提出了“与天地合其德”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和协调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易传・系辞》中提到圣人的行事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从哲学角度表述就是一方面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与之相似的是荀子提出的“明于天人之分”观点,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和自然所存在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人类需要对自然保持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一直到张载在两宋时期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认为天地生人与万物,如同父母。民众是兄弟姐妹,万物则是亲朋好友,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天人协调是最高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儒家对于“天人合一”有很多种表述,但是核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使其符合人类需求,绝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对其进行改造和破坏。把儒家天人和谐这种思想用作现代工业发展环境保护的价值导向,对于如何解决当今社会因为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天人和谐思想引导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和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重新认识大自然对于我们生存所存在的重大意义,启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为后人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正是因为这些,“天人合一”这一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从政者修身的领导思想
宋朝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儒家中所包含的丰富治国理政学问,一直到今天,儒家的领导思想与智慧仍然对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理论有借鉴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统主张在《礼记・大学》中被明确提出。儒家思想中治国理论主要为人治和德治。对于领导者有着非常高的道德要求,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从政思路,实际上就是把德治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最终通过人治实现其政治理念。所谓的“人治”中的人,就是各级官吏,在人治的时代,选择的官吏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政治素质。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法制时代,但是对于从政者来说,修身这一要求仍然对现代官员提高自身素质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思想仍然⑹鞠执社会的领导者增强执政能力和提高个人修养。各级官员需要明白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富民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各级官员在道德体系中纳入儒家领导思想中的修身理念,就能有效遏制问题的发生,民众对于政府会更信任和支持,整个社会都会进一步完善,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大步前进。
四、结语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之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这些因素造成了一些人对儒家思想现代价值的怀疑。对于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我们要摒弃其中那些不适用的思想,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改进和运用那些积极有用的思想,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现代人的财富还是负担?这需要我们自己把握。
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范文3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工作;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共同之处:首先,两者最终目的都是让老年人能够保持独立性,有更好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其次,儒家思想和老年社会工作都看到了老年个体自身、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中的“长幼有序”、“尊尊”和老年社会工作中的面向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内容都体现了两者在这一方面的相同点。
(二)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区别:儒家思想中充分肯定和强调了老年人的重要社会地位,老年人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是社会的财富,家庭及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亦是促进人文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孝”、“仁”还是“礼”对当今老年社会工作均有着环环相扣的影响,深远且重大。而当今的老年社会工作是在现实基础上,希望通过发掘老年人个体自身资源和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有利于个体独立发展的生活,对不同状况的老年个体有不同的操作性强的实际方法。
二、儒家传统文化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当代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仅需要依靠法制的强制作用, 更需要发挥礼教的作用。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中与老年社会工作相关联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儒家孝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孝是包含在仁之中的,《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孝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当今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套社会道德体系,孝思想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者在整合调动社会资源时,可以充分利用孝思想在中国人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我国家庭中,老年人一般是家庭成员关注的重点,赡养老人、孝顺老人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家庭养老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孝道也为解决我国社会普遍面临的老年人自我认知水平低以及赡养问题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工作者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的压力,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基础和人员上面的精神支持。
(二)儒家仁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仁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作为儒家的中心思想,是贯穿其始终的。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仁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老年社会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自身发展需求,并适时给予老年人所需的资源,让老年人在晚年在精神世界仍然有所追求。“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指人生观中的德行,表现在人的行为中即为互助、互爱、互存。“仁”是人类最高的、超越的完美,孔子说从来没有看到它完全被体现过。社会工作者本就是助人自助、是需要爱心和奉献的职业,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更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仁”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特别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中应该有所体现。
(三)儒家礼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礼思想的主要内涵。“礼,孝之始也”、“志于道,据于礼,依于仁”都是说“礼”是“仁”一种外化表现,行据于礼,方才能成仁。(2)礼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当前,国家从政策上和道德规范上就已经开始向老年人倾斜,制定了很多优待老年人的特殊政策。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礼思想的传播者,长幼有序、敬老尊老的价值观的树立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老年人的家庭问题。孔子把传统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从而使“礼”由外在的约束变为人的内在情感需求,从而使礼取得了内在的心理依据而人性化,具有了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
三、后续思考
笔者在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查阅时发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具体如何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等相关的论述较少;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儒式”价值观,以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相结合,也许能以另一种方式促进老年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范文4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Harmonious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ZHANG Weiwei, WU Lib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Confucian culture contains the harmonious and amicable thinking, and it provides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n China's traditional Confucian "harmonious" thinking. Harmonious thought of Confucian cultur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 harmonious thought;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在根本上是一种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和谐的哲学。儒家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它所宣扬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1 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1.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人生活的世界”看成一个大范围的“世界”,它包括天、地和人类社会三个组成部分,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具有统一的法则,两者是统一体,思考问题时习惯进行整体系统思维与动态平衡。一是坚持天人同类。传统的八卦、五行、阴阳这三个思想体系中,天与人都是一一对应的。《周易》认为,最高统治者是“天”。天是整个自然界,人当然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有一致性。二是强调天人同性。《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这里说的仁人能够存心养性,以思行善,行善就是好生。因此,仁人具有贵善好生的本性,仁人是与天道相一致的人。三是坚持天人一气。庄周说“通天下一气耳”,人就是气聚合而成的,因此,与万物没什么不同,与天也是一致的。张载就明确提出宇宙只有气,万物的本质就是气,人与万物都是气聚合而成的,一旦消亡,就会又回到气的状态。①
1.2 和而不同的认识论
“和而不同”指不同的东西,有差别的东西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整体,而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能够和谐相处。这就启示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差别性,又要及时主动地发现矛盾,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和”。孔子对“和而不同”进行了论述,他把“和而不同”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其实质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孔子指出社会多元的利益结构,若能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各利益集团就会相互尊重而和谐相处,达到“有序的和谐”。他就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展开了论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之间和平相处,却不一定事事相同;小人表面看起来观点相同,但实际上是面和心不和。
2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建立“大同世界”等理想的和谐社会。当今,我国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性主义成分,更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和偕。儒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他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与人关系的相互敬爱与和谐。孟子主张爱人要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所有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是人与社会和谐。儒家在处理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上,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只有群体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天人和谐观的现代转换,无疑能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对人的行为方式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促使社会向更高级的生态文明转型。
3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儒家和谐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和谐思想所包含的理性成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3.1 儒家的和谐政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当今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图景,与儒家推崇的“民唯邦本”的思想,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进步之基;此外,儒家的“民贵君轻”等重民、爱民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闪光点。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发展、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发生的翻天履地的变化,根本就在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
3.2 儒家的人际和谐思想对处理现时代的人际关系很有启迪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际交往思想,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就是强调社会和谐功能,调解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和谐。它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它强调“仁爱,忠恕”的原则,要求“推己”首先必须“正己”,要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社会成员之间,有了这种爱心和宽容,自然可以出现和谐、和睦、和平的局面,这种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和谐的人生。儒家的这种人际和谐思想有利于群体间的和平共处、精诚团结,有利于社会稳步前进、和谐发展。
3.3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必须认真处理的关系。在儒家看来,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只要达到了自然而然的状态,就体现了所谓的“天”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存在人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面,而且还有保护自然化育万物的一面。这种崇尚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可以给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某种理论支持,又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视角。因此,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汲取其有益成分,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只有做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才能为人类本身的和谐开辟道路。②这些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3.4 儒家的“身心合一”思想对实现人与自身和谐有重要帮助
身心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主张身心合一,心为主宰。这种“身心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的关怀。它告诉人们要学会善待自己,既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保持身心的健康快乐。首先是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和谐的形体。其次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调节自我,掌握心灵的快乐之道,从这个层面讲,儒家的“身心合一”思想无疑对人们身心和谐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③第三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儒家主张身心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所谓修身养性,就包括对身体的调适,也就是孟子的“践行”。
总之,在快节奏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人们的浮躁心理,许多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人类加强自身修养,崇尚社会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4 利用儒家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4.1 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的代表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天人合一观、内圣外王观、仁民爱物观。所谓“天人合一”指人当效法大自然所显示的高贵精神,将自己的道德生命与天地人合一。而“内圣外王”是指人以修养心性培育高尚的理想人格,将行为表率锻炼成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并将人的人格和人的才能融为一体,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和众人,促进社会进步。“仁民爱物”是指人要有仁心和爱心,人与人之间应以仁慈互待,以博爱精神看待万物。“天人合一”在于以道德实践成就人类的一切事业;“内圣外王”在于以人文化成培育高尚的人格;“仁民爱物”在于以大同境界构建安定祥和的和谐社会。孔子、孟子、董仲舒和朱熹以道德实践去成就一切事业的思想,值得我们反省、深思、感受和领悟。特别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有借鉴启发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4.2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在当今时代,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增强公仆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构建起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B:2011165)
注释
① 何君陆,吉雯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18.
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体育 技工院校体育课堂 实践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从古至今就崇尚教育。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较高的地位,其中体育教育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教育部门重视,儒家思想的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这六艺中就包含了体育的元素,我国自古以来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体育的元素较为重要,从儒家思想中可以窥见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广西,多民族的融合造就了广西多元的民族文化精神,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是广西民族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民族性、竞技性、普遍性及艺术性的特点,这些体育项目都是少数民族人民祖先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其独特的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珍宝。
一、广西少数民族体育与广西技工院校体育课堂完美融合
我国大力提出和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已经将素质教育纳入到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中,国家提出不断深入推进和推广素质教育,以改革驱动发展,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体育教育也是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的目标。广西技工院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技工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保证学生有资本去投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如伟人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革命的资本。广西技工院校是本土的专业型院校,接收的学生更多是本地区的学生,而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如何更好地将广西少数民族体育中的文化融入到院校体育教学中成为了当地教育者共同研究的课题。由于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教学中比较单调,品种相对较少,常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健美操为主,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了新鲜感和积极性,助长了学生厌倦体育教学,把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浪费学习时间、上课偷懒的负面内容。在这样的氛围下,技工院校的体育教育慢慢变味,成为了少数人参与、多数人围观的现象。为此,广西技工院校要依托广西少数民族地理优势,不断深入挖掘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将其精髓与广西技工院校体育课堂完美融合起来,从而达到推进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将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开展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范文6
一、道德责任及人的品性的概念、关系、方法
道德责任的根据、基础、限度和归责等问题是伦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在伦理学史上得到了长期的深入研究。与会学者们围绕道德责任的概念、道德责任与意志自由的关系、道德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华中科技大学韩东屏教授指出,研究道德责任与意志自由问题,应从道德选择开始。人进行道德选择,其先决条件是有意志自由与情境自由体现的内外自由。上饶师范学院詹世友教授对康德的道德责任观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认为,康德伦理学虽然以研究先天的道德法则为基础,但仍然关注人内在的意志品质,即德性。德性是能够抗拒偏好满足的准则而执行道德法则的意志力量。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教授主要从需要来谈人的道德责任。他强调,道德责任的本质在于需要,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一种自在层面时,道德对其来说还只是一种外在责任。湖南师范大学向玉乔教授提出了道德记忆的概念,认为刻写道德记忆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责任,指出人类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类型(回溯性道德责任和前瞻性道德责任),强调我们人类必须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武汉大学李勇副教授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伦理问题就需要与责任、责任与权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诠释。
道德责任与人的品性存在密切的关系,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入阐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沈清松教授指出当前的道德困境在于虚无主义和规范解构,效益论无法提供道德责任感,而义务论虽能提供道德责任的依据,但仍无助于虚无主义的克服,因此主张一种开放的德行论,将道德责任提升到人性的完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吴兰丽副主编指出,人是社会之网上的结点,人具有社会性,理应承当相应的道德责任。道德责任需要内在的道德自律,也需要外在道德经验的指引。而承担道德责任的主体是人,这就需要引入“人的品性”这个概念,具有良善品性的人会自觉担当其道德责任。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考察了奥古斯丁的善恶观。他指出,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教义提出了意志为恶的起源论。奥古斯丁坚持认为造物主所创造的这个世界从本性上看是善的,同时认为上帝给了人意志自由。被造物有意志自由,他们因为骄傲而自己背离上帝,从而才有了罪与恶。骄傲是恶的开端,而谦卑是一切德性中首要的德性。印度乔达摩佛大学学者L.P.singh对道德责任和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决定论和自由意志以及道德责任是否相容的争论由来已久。不相容论的观点认为,一旦给定自然律和世界的初始状态,世界之后的每一个状态就是确定的了,因此不存在自由意志,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责任。相容论中的一种观点,即莱布尼茨一刘易斯理论,对此从形而上学层面予以反驳。它的精髓就是给可能世界一种实在论说明。一个世界因果链必须援引所有可能世界中的事实,由此,因果性只是一种效应。这种观点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本体论负担。山东大学吴童立副教授以分析哲学方法对道德责任与自由意志是否相容进行了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通过对《旧约・创世记》“该隐之问”即“我是我兄弟的看护人吗”进行讨论,以它因时而变的多形态呈现以及可能的应对为线索来探讨道德责任的现代禀性。反思的责任论立足人类整体来理解人的责任,从更开阔的全球化或大地共同体的视野和更为长远的子孙后代的意义上回应“祛责之间”,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责任观
不少学者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对道德责任相关问题给予关注。南京师范大学陈真教授探讨了墨家思想对我们所应承担的世界和平道德责任的启示。沈清松教授则指出,儒家重视人本有善性的卓越化,也重视人际良好关系的满全,儒家的伦理学其实是开放的德行论的伦理学。向终极真实开放的德行论,是儒家伦理学道德责任的最后基础。智利天主教大学马科斯・哈拉米约(Marcosjaramillo)教授在题为“财产与真正自然法和儒家的关系”报告中,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探讨了西方真正自然法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及二者在当代责任伦理研究中的价值。他认为,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延续至中世纪的“真正的自然法则”与儒家思想在财产权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在买卖关系、不动产、房屋、知识产权和商业企业等财产权方面,其逻辑结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遵循“真实的自然法则”和儒家思想中的财产权思想,对建立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领域中的道德责任问题
许多学者从具体的、实践的视角对道德责任观念进行诠释,如企业的道德责任、教育的道德责任以及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中的道德责任问题等。南京师范大学高兆明教授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思考,着重探讨了高技术创新中的道德责任意识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在《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内涵的责任伦理意义》一文中指出,“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本身蕴含着一种要求同心同德的责任伦理意蕴,它以十分清醒的理性认识和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刻洞观,凸显全球化时代各国共处一个地球的命运共生性,要求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化解全球化的风险,以达到共生共赢共发展的目的,保证全球化沿着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的方向前进。西南财经大学谭亚莉副教授探讨了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问题。同济大学Bo R.Meinertsen副教授指出自然的责任概念在其主要意义上应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他反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印度理工学院普拉布教授(V.Prabhu)则对教育与道德责任的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