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是随着证券市场的诞生而出现的,其正式纳入政府监管是从1997年《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生效开始的。证券投资咨询是指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机构及其投资咨询人员为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者建议等直接或者间接有偿咨询服务的活动。我国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主要有两种运作模式――证券公司研究部模式和独立的投资咨询机构模式。
(一)证券公司研究机构的利益冲突问题现状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以基本面分析为主的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证券公司研究机构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对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基金管理公司、境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FII)、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通常都愿意购买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并且认为这些研究报告对他们的投资决策很有帮助。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
(二)独立的投资咨询机构的利益冲突问题现状
在我国目前110家独立的投资咨询机构中,80%以上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处于保本或亏损的运营状态。这些机构通常资本金非常少,仅能达到我国《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最低限100万元。具有从业资格的证券分析师一般不超过10人。而且证券分析师的总体素质偏低,研究能力相当薄弱,专业性不够强,分析手段上主要是以技术分析为主,难以发掘公司的真正投资价值。
二、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主要来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金融机构利益冲突是指金融交易一方在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潜在收益的同时损害其对方利益。由于金融交易中介及资产监护人的金融机构往往身兼多重角色,从而使得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地内嵌于金融行业结构中,并且,金融市场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金融机构业务的日趋多元化为利益冲突的滋生提供了沃土。
(一)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导致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行为
在西方国家,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主要依据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进行投资决策。O’Brien和Bhushan(19901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主要根据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他们不会去投资那些不被证券分析师关注的股票。此外,Givoly和Lakonishok(1979),Stickel(1991),Wom(1996)等学者的研究对证券分析师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他们都认为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能够给予投资者以正确的信息,即投资者利用其所提供的信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但更多文献关注的是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行为,并探讨这些利益冲突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二)客户的影响导致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
机构客户是证券公司所承销股票的主要购买者,同时机构客户巨大的股票交易量所产生的佣金收入也是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公司可能由于担心失去机构投资者的业务”而不允许分析师影响机构投资者证券组合的负面报告。
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冲突防范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
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是证券分析师执业的前提,而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则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到各方面制度的完善。首先,上市公司自身建设的问题,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将国有股减持进行到底,国家让利给广大公民持股,使公民真正成为主人翁。同时上市公司要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即股份公司是股东的,股份公司的主要目标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专门的信息披露法。还要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其次,放宽政府管制,还原证券市场本来面目。
(二)公司内部必须建立起能有效防范利益冲突的制度
公司高层应当重视和支持研究部门进行独立和客观的分析工作。客观地说,公司内部防范利益冲突的制度安排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公司还未能有效的实施。这些制度安排主要包括:
1、研究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防火墙制度。
2、研究人员的薪酬不能与投行和自营等其他业务挂钩。
3、研究部门只能利用公开信息进行研究,不能依靠投资银行等部门的内部信息,以免影响研究报告的独立性。
(三)必须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范文3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外债,是指:
(一)国家有关部、委及各非在沪的国内金融机构向境外筹借,转贷给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使用,并由本市负责偿还的外汇债务。
(二)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作为借款人向境外筹借,并由其本身承担偿还义务的外汇债务。
(三)其他以非借款方式产生的,由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承担偿还义务的外汇债务。
第三条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对外债按照统一政策、统一计划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加强协调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四条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对全市外债借、用、还的综合管理,协调和指导各外债归口管理部门的工作。
第五条市财政局负责对本市借用外债的财政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财务制度。
第六条本市外债归口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管理外国政府贷款。
(二)市财政局负责管理世界银行贷款。
(三)人民银行*市分行负责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贷款。
(四)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负责审批和管理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和在境外发行债券。
(五)市农业委员会负责管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贷款。
(六)中国银行*分行负责办理日本输出入银行能源贷款。
第七条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的转贷款业务,由指定的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统一办理;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及在境外发行债券,由经批准可以办理对外借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办理。
第八条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借用外债,必须纳入本市利用外资计划。
本市借用外债规模、筹措方式及资金投向由市计划委员会会同各外债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统一要求编制,纳入本市利用外资计划,报市政府审定批准。
禁止任何部门或单位在计划外借用外债。擅自对外签约借款的,其合同无效。
第九条外债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按照不同外债的特点、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进行安排:
(一)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主要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原材料行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工业重点发展行业的建设和技术改造。
(二)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包括境外发行债券)主要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好、有自身偿债能力的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
(三)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主要用于流动资金周转,不得用作固定资产投资。
第十条禁止使用外债资金直接进口生活消费品和国家限制进口的商品。禁止使用外债资金进口物资在国内市场上倒换人民币。非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外债资金不得进入外汇调剂市场调剂成人民币。
第十一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自借外债,由借款部门和单位负责偿还。本市统借的外债,除经市计划委员会和市财政局审查确认并经市政府批准由本市负责偿还的以外,均由用款单位偿还。外债的偿还责任在批复项目建议书时即应确定。
用款单位的偿债责任,不因机构或人事的变更而消除。用款单位不按期还本付息的,由相关的外债归口管理部门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批准后,通过银行从用款单位的外汇和人民币帐户中直接扣付;用款单位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有担保单位的,担保单位必须承担偿债责任。
第十二条借用外债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一)外债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批程序:
1、用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经其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计划委员会或市政府授权的部门,由其会同有关管理部门审批。其中限额以上的项目,由市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后转报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批。
2、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用款单位可持批准文件通过本市有关外债归口管理部门或金融机构向国家有关部门或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书。同时可正式对外进行技术交流、意向性洽谈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及委托有对外经营权的外贸公司对外进行商务接触,但不得签订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和其他文件。
3、用款单位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限额以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用款单位在上报之前,应将需要进口的物资清单和项目建议书的批准文件报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国家规定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的限额以下项目,应报国务院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取得审核意见,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一并报市计划委员会和有关外债归口管理部门。经审查批准后,列入利用外资年度计划,作为对外正式签约和进口物资的依据。限额以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市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后转报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批。
4、签订采购合同和借款合同。采购合同由受委托的有对外业务经营权的外贸公司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签订;借款合同由用款单位与对外借款的金融机构或转贷机构签订。
5、办理外汇(转)贷款登记。用款单位必须在正式签订项目贷款合同后十日之内,持合同副本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办理登记手续,领取《外汇(转)贷款登记证》。贷款到期还本付息时,用款单位应持《外汇(转)贷款登记证》和还本付息通知单,提前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办理还本付息核准手续。
6、提交项目后评价报告。项目建成后,用款单位必须在六个月内向市计划委员会和相应的外债归口管理部门提交后评价报告。其中限额以上项目的后评价报告,用款单位应委托有资格的投资咨询机构先行评价,再提交审核。
(二)外债资金用于流动资金的审批程序:
1、由用款单位向对外借款的金融机构或转贷机构提出借款申请书、借款所需的证明和资料。
2、借贷双方签订借款合同。
3、办理外汇(转)贷款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用款单位必须按规定使用外债资金,保证项目或资金使用取得预期效益,并按合同规定还本付息。有关金融机构应努力降低对外筹资成本,对借款单位的偿债能力严格进行评估,加强资金管理,督促用款单位按合同规定还本付息。
第十四条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及所涉人员,有关外债管理部门或其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予以相应处罚或处分:
(一)突破利用外资计划,擅自或违反规定程序对外签约借款的。
(二)违反规定使用或运用外债资金的。
(三)擅自改变外债资金用途或将资金挪作他用的。
(四)故意迟报或虚假编报有关报告书或报表的。
(五)因管理混乱,导致项目贷款未能达到预期效益的。
前款行为造成国家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股指期货;期货公司;定位;策略研究
期货市场的发展需要监管部门、交易所、期货公司及公众的共同努力。作为期货市场的主力军,期货公司的滞后发展,阻碍了整个期货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法规的逐步完善及交易所高速发展相比,发展滞后的期货公司已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那块“短板”。
一、期货公司现状
(一) 法律 法规日趋完善。我国政府把期货市场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础法规制度日益健全,正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重新修订及相关配套办法的相继出台,对我国期货市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期货经纪公司改为期货公司,改变了期货公司的属性。在监管方面,对期货公司的设立、业务范围、期货公司的交易行为和人员资格都做了规定。
(二)期货公司结构调整有序进行。随着股指期货的即将推出及新的期货监管法规体系的日趋完善,大多数期货公司已经或即将完成增资扩股、并购重组。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 企业 、证券公司开始成为期货公司的股东,期货公司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做优做强的效应初步显现。有远见的投资者越来越意识到期货市场所孕育的巨大机遇,通过控股参股期货公司进入期货市场,其中券商收购期货公司的举动尤为引人注目。期货公司则通过合作增加资本实力做大做强,解决未来业务发展带来的净资本不足瓶颈。
(三)资本实力、抗风险实力加强。证监会对期货公司经营实力、净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期货行业的并购重组、增资扩股的浪潮中,期货公司资本实力增强,整个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超过400亿元,期货公司资产规模整体大幅度提升。
(四)业务大幅增长。得益于2007年期货交易量的提高,全国期货公司在盈利面和盈利数额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2007年1~11月全行业盈利8.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倍多,期货公司盈利面达到81.6%;相对于其较低的注册资本,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比较可观的。期货公司保证金、手续费净收入和交易额增幅较大。
二、期货公司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根据目前期货公司的股东背景和分布等特点,把期货公司分为券商控股类、现货商背景类、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类、区域性期货公司四类,探讨不同特点下的期货公司的定位与差异化经营的发展策略。
(一)券商控股类的期货公司。截至2007年底,全国177家期货公司,证券公司控股或参股的期货公司已达52家左右,其注册资本总额亦已攀升至约46亿。54家注册资本达到或超过1亿元的期货公司中,券商控股的期货公司有16家。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已向期货业投入了超过30亿元的资金,是期货行业注册资本增长的主要动力。
1.打造 金融 的产品品牌。金融期货在国际期货市场占90%的交易量。我国推出金融期货后,期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而券商、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是金融期货的主要参与者,金融期货为金融机构增加现货交易的灵活性,增加套利和规避风险的机会。期货公司可以利用股东的背景及研究资源,与股东的研究人员交流合作,发挥金融期货业务上的优势条件,着力打造金融期货的产品品牌,提供金融期货相关的套期保值、经纪、资产管理和投资咨询服务等系列业务。
2.在营销和信息技术上的协助。根据该类期货公司自身定位与股东的客户资源优势,可开发的客户对象除现有商品期货投资者,还将包括原股票市场的潜在客户、金融期货的机构投资者。券商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广泛,客户资源强大,期货公司可以利用券商的营业网点宣传和营销,吸引原银行券商等机构的客户中的潜在期货投资者,还可通过股东的营业网点便利原股票客户开户。
(二)现货背景期货公司的发展道路。我国一些期货公司也具有现货商背景的,或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如建筑材料公司、粮油公司等等,或者说有比较大的现货企业,如中粮期货就是粮油背景的期货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现货背景的期货公司,对市场的理解,对行业的服务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1.培育现货期货业务核心竞争力,在该产品上做精做深,业务做广做大。产品上的做精做深需要与产业链的上游生产商和下游的销售商加强交流合作,对商品的产供销一条龙从各个源头寻找价格形成的依据,提品以及产品衍生产业链透彻深入的研究报告,如果研究报告的准确率高,能够为客户指导实际操作,无疑报告具有非常强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参与。而且期货经营机构可以与区域内大型现货企业构建合作平台,共同深化对特定期货品种的研究,并由此转化为各自的竞争优势。产品业务的做大做广指拓展产业链上系列产品的套期保值、期现套利以及咨询管理业务。在衍生产品逐步丰富,更多业务被允许之后,可以进行产品的设计,现场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的套利软件,程式化交易成为产品类别,以产品的多样化为公司发展方向。
2.加大宣传,增加培训,吸引更多现货商参与。许多个人或企业对风险的理解还是倾向于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和消极影响,强调期货的高风险,忽略风险的可控性,因此现货商参与期货交易的积极性不高。期货公司继续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抓紧落实首席风险官制度,继续完善期货公司内控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加大对辖区机构合规经营的检查力度。
(三)实力雄厚的大型期货公司。除券商和现货背景的期货公司外,一批期货公司长期以来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在商品期货领域 发展 壮大。2007年期货公司交易排名中,国际期货、浙江中大、格林期货、南华期货等老牌大型期货公司均位列前茅。在股指期货发展初期,此类公司仍能借助其固有优势维系其市场份额,不过这类公司的良好业绩会因未来市场格局的转变而受到一定的影响。
1.拓展业务,树立 企业 品牌,寻求上市融资渠道。该类期货公司长期以来在期货业界口碑良好,每年的交易量均排名前列。在前期基础上,继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风险控制,树立企业的品牌,创造和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品牌。在业务上多样化经营,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通过专业的服务来吸引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套期保值者,成为业内全能型期货公司。除大股东主动增资的传统模式外,期货公司可寻求上市等方式走多种融资渠道,以充实资本做大做强。
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范文5
受损主体―光伏产业
浮出水面―光伏产品价格下降
水下冰山―产能过剩、需求下降
受政策补贴影响,国内光伏产品价格出现两年来的首次下跌,跌幅甚至超过30%。且在产业链传导的效应之下,致使组件年初遇冷后,电池、硅片和多晶硅也相继下跌。
这一切以意大利降低对太阳能的补贴价格举动吹响号角。意大利降低对太阳能的补贴政策,严重影响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出货量。市场调研机构IMS公布的报告指出,“光伏组件出货量正遭遇两年来的首次下跌。”与此同时,国内光伏产品出现幅度不等的下跌,跌幅甚至超过30%。
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这次价格下跌不是简单的短期波动,而是一轮产业景气周期的下行,是前两年大量产能逐渐释放、需求增速下降双重作用导致的供需失衡。“硅片、电池的价格应该跌至行业平均净利润水平,将历时半年,且之前应该要经历一波产能过剩带来的超跌。”
但在中投顾问研究员萧函看来,光伏产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危机的时刻。“价格下跌不是暂时现象,而是行业即将面临整合的先兆。”萧函认为,“行业需求下滑,竞争激烈,未来将是光伏产业的整合期。”此外,随着国外补贴政策的收缩,中国光伏企业业绩下滑。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加大对光伏企业的监管措施。据悉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正计划对光伏产业进行整顿,针对光伏产业产品进行质量抽查。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下游光伏组件价格下跌,上游的多晶硅也出现库存积压现象,而多晶硅价格在未来也仍将下滑。这意味着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将再度被挤压。实际上除了组件年初遇冷后,电池、硅片和多晶硅也相继价格下跌。这使得盲目投资,寻求暴利的参与者感到光景不再。甚至有人认为,今年光伏业的遭遇,甚至不啻于金融危机时期。专家估算,虽然最坏的日子过去了,但反弹还言之尚早,且不会同时止跌回升。
同时,核危机使世界各大传统能源巨头,开始寻求向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转型,BP、皇家壳牌等先后进入该领域。东兴证券的调研报告认为,在危机状况下,国内产能达GW以上、且拥有前端产业链的企业发货量相对平稳,遭遇的库存将会在第三四季度逐渐消化。
益
受益主体―汽车行业
浮出水面―车企将继续保持健康增长
水下冰山―国民财富增长和政策扶持
2011年6月1日,全球性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艾睿铂)报告显示,尽管近期中国的轻型车市场销售出现了放缓,但是整个市场的销售额从现在至2016年将保持高达10%~15%的年平均增长率。
这项名为《AlixPartners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续第四年由该公司。本次调查是艾睿铂联合上海美国商会和欧洲商会对40多位在中国的本土和海外汽车整车厂商与供应商的高管展开数据收集和调查完成的。
今年年初,由于“限购令”的及对汽车行业刺激政策的取消,一度令国内的汽车市场放缓。但是艾睿铂董事总经理及上海办公室负责人罗曼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车企的高管们对于市场长期增长仍然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在2016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2%至15%。
报告特别指出,这一增长预期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家庭财富的增长。目前,中国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人民币的城市家庭中,72%拥有一辆汽车,但是这个收入层的家庭只占所有城市家庭总数的20%。因此增长潜力非常大,预计未来五年收入超过这个门槛的家庭数量将翻一番。
同时,业内专家们预计由于受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刺激,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在中国市场实现高度渗透,预测到2016年之前,其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平均占有率将达13%。
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范文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多的金融分析、金融交易、金融决策或者其他金融活动让社会各界对金融信息服务的需求应运而生。而增长迅猛的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市场也正为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巨头所虎视眈眈。
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信息服务领域,需要在中国本土孕育出一个类似汤森路透、彭博社的强大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
谁能担此重任?是和讯网、金融界、东方财富网等专业财经网站,还是依托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新华08?
无论是谁,未来的路都很漫长……
专业财经网站的成长与瓶颈
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分析、交易、决策等支持,虽然也是一种金融信息服务形式,但这种服务相对低端。不过,在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种草根的需求锻炼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
――探索中国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之路
“通过互联网(包含无线互联网)向用户提供股票、基金、外汇、期货、保险等投资理财信息和服务。”这是和讯网COO陈剑锋给中国的财经类网站下的定义。陈剑锋又把中国财经类网站细分为以下三大类:金融投资理财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站(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金融服务和中介等机构的网站)、专业的财经网站(主要是提供专业财经信息和专业理财产品服务的独立运营的网站,如和讯网、金融界、东方财富网等)、大型综合性网站的财经频道(主要是综合性网站中专门的财经频道,如新浪财经、搜狐财经、腾讯财经、网易财经等)。
和讯网、金融界、东方财富网等专业财经网站是伴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国民财富的增长,以及投资于股票、基金等用户规模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股市2007年的牛市更是几乎让全民都陷入对股票、基金的疯狂追捧的潮流中。那时候,股民、基民的身份也成为中国白领阶层竞相追求的时尚标签。
2005年以前,中国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所的开户数一直在7000万户以内。2006年,这个数字好不容易才上升到8249万户。而2007年,开户数竟一下变成了1.3887亿户。
陈剑锋当然不认为中国真有那么大规模的理财投资用户。他告诉记者,2008年中国的网民近3亿人,其中有1.5亿是学生,另外1.5亿中具有一定财富积累、可以进行一些理财投资的网民也就四五千万。“很多投资者不仅以自己的身份在深圳、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开户,还以亲戚、朋友的身份开设两个或者更多的账户。”陈剑锋认为,中国真正适合并有钱进行投资理财的群体只有4000万~6000万人。
目前,国内所有为这个群体服务的专业财经网站都活得很滋润。
2004年10月15日,金融界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2007年,金融界全年收入达到2590万美元。而陈剑锋透露,和讯网2008年收入也超过亿元。东方财富网、指南针、大智慧等财经类网站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崛起。
这些专业的财经网站的收入大都来自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有偿服务。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由个人投资者养大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
陈剑锋介绍说:“中国目前专业的财经网站主要的收入来源有品牌广告收入、理财服务软件收入、移动短信服务收入和研究报告销售收入。在品牌广告收入方面,和讯网遥遥领先,2008年其收入过亿元,超过了东方财富网、金融界等其他数家专业财经网站的广告收入总和;在理财服务软件上则是金融界领先,其2008年收入也过亿元,超过了和讯网、东方财富网在理财软件收入上的总和;而在移动短信服务收入和研究报告销售方面,几乎所有的专业财经网站都还没有形成规模。
和讯网曾经在移动短信服务领域里进行过尝试,但后来基本退出了该业务,其主要原因是“运营商在此业务上一般只与一家财经服务提供商合作,其他的专业财经网站都没有更多机会在这方面发展业务”。陈剑锋认为,运营商传统的收费模式又阻碍了专业财经网站提供专业性的服务。“现在中国移动只提供一般性的信息收费模式,如一个月收费5元。而我们提供的专业财经信息服务应该更有价值,我们希望每月收到500元。”
在研究报告市场,这些专业的财经网站也同样切不到大的蛋糕。一方面,中国的普通投资者中能读懂和希望去读研究报告的群体很小,大概只有300万人左右,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免费报告,也使得真正愿意付费购买研究报告的个人投资者少得可怜;另一方面,研究报告的提供者一般是券商、基金等研究部门,它们做出来的研究报告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收费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个人投资者根本买不起。所以,这些报告的销售数量非常有限。
“因此,面向散户的研究报告市场还不存在,而面向机构的研究报告市场又单一,不容易形成规模。”陈剑锋说,“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研究报告销售没有形成规模的原因所在。”
专业财经网站以针对个人市场的广告、理财软件(主要针对股票市场)的销售收入为主,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理财软件的销售与股市密切相关:当股市火爆的时候,个人投资者都愿意去买股票,同时也愿意为理财软件付款;当股市情况不好的时候,投资者就不愿意花钱买股票,更别说买理财软件了。目前,专业财经网站的广告60%~70%都来源于金融企业,这些企业也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马上减少广告投放。
迈向专业服务
和讯网、金融界等专业财经网站不可能永远守着个人市场,一旦市场环境成熟,它们会毫不犹豫地进入面向机构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它们虽然很稚嫩,但已经经历过市场的洗礼,正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向着金融信息服务巨头的梦想迈进。
“信息技术是金融信息服务业基础中的基础。”金融界营销管理中心总监杨懿告诉记者。而陈剑锋则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提供的,都只能是一堆垃圾。技术在金融信息服务中发挥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是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008年,金融界的技术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0%~40%,而和讯网的技术人员也占到员工总数的30%左右。
为了增强专业财经网站的竞争力,和讯网、金融界等网站非常重视对普通财经信息的深度加工。杨懿告诉记者,同样是一条国外甲型H1N1流感的新闻,金融界网站的处理方式是将这条新闻和自己所服务的众多客户进行结合,由专业分析人士进行深度分析,看这条信息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把分析结果及时提供给自己服务的企业客户和个人投资者。
“很多专业信息和普通社会新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很多普通的新闻经过加工以后,会变成某一类专业的信息。”陈剑锋说。
尽管和讯网、金融界和东方财富网都靠广告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但它们已经意识到,发展除了广告之外的其他收入,将是专业财经网站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利用互联网最新的技术,大范围地发展收费软件服务将成为今后专业财经网站的一个方向。
陈剑锋认为,目前市场上已有的财经客户端软件以证券播报类和信息类为主,虽然有一些股市分析和理财投资的功能,但从整体来说,软件分析和理财功能不足,实用性不强。
而目前由于期货、外汇市场的不成熟,财经类网站尚无法开展相关软件服务业务。而未来随着中国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基金市场,以及股指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投资者肯定会迫切需要一些具备高度专业性和即时性的投资分析工具,为其投资理财服务。“因此,通过网络提供这样的工具性软件将越来越受欢迎,这个市场将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 陈剑锋说。
手机在私密性、及时性等方面显然都优于电脑终端。“随着中国3G建设的加速,手机终端将更适合我们为客户提供证券播报类信息,以及提供高附加值的财经分析信息。更重要的一点是,手机使用模式使我们更容易向投资者收钱。” 陈剑锋表示。
通过与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合作,专业财经类网站在它们提供的数据或报告基础上,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人士,针对不同的投资者进行二次信息加工,以付费订阅的方式出售给机构客户或者个人客户(个人客户占主导)。
陈剑锋认为,由于国内资本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是大势所趋,因此金融数据和分析报告的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中国个人投资者的理财观念也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开始通过投资证券、外汇等金融产品进行理财,对数据和分析报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中国投资者的投资手段也在发生变化,如在股票市场,散户已经开始由早前的跟庄投资转向注重基本面的分析。这无疑也会加大个人投资用户对数据和分析报告的需求。
2008年4月,汤森路透宣布投资数千万美元成为和讯网的第二大股东。和讯网高层曾公开对媒体表示,和讯金融理财分析产品虽然是先行者,但近年来每年的营收规模却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未能形成突破。和讯网希望借助汤森路透集团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在金融理财分析产品领域一举超越其他竞争对手。和讯网希望,其研发团队可以近距离拆解汤森路透的一些产品,学习借鉴,进而开发出一些更先进和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甚至可以直接从汤森路透引进一些产品。
而金融界则通过不断地并购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专业能力。2006年10月2日,金融界收购了证券之星,从而拥有其开发的基于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互动电视网的“三网合一”的金融服务平台。同一年,金融界还收购了专门面向机构客户提供金融数据库的巨灵财经,从而具备了向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
“我们和汤森路透相比,就如同一个尚在小学读书的孩子跟一个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相比。” 陈剑锋毫不讳言中国专业财经网站跟全球一流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差距。
杨懿相信,中国以后肯定会出现类似于汤森路透和彭博社的金融信息服务巨头。
新华08的理想和现实
新华08无疑肩负着中国政府建设金融强国、保障金融信息安全、引导中国金融信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任。但有国家扶持的新华08能否如期成长起来,还需要放手到市场的大海中搏击后才知道。
最早喊出要做中国的汤森路透或者彭博社的是新华08,一个背靠国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带有国家战略思考的金融信息平台。
2007年6月20日,由新华通讯社自主研制开发的综合金融信息服务系统――新华08正式推出。当时,新华08就宣布,已经有国内190多家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其试运行用户。
新华08被认为是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业务高度结合的终端服务系统,是集实时信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和分析模型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它以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中从事金融市场研究和投资的专业人士为服务对象,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国内外货币、资本、外汇、黄金和期货等五大市场,以及金属、能源、房地产等55个行业的动态信息,此外它还能提供国内外20个主要交易所实时行情及主要金融机构的产品报价。该系统还全面提供国内外宏观经济数据、行业统计数据和海关数据,并提供大量实用的研究工具及自主开发的金融模型。
记者从新华08内部员工杨敏(化名)处获悉,新华08从2006年就开始酝酿,主要是由新华社信息部负责牵头组建。“当时从信息部抽调了十几个人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进行终端系统的自主开发。” 杨敏回忆说,当上级要求新华社筹办这个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时候,新华社曾派人到汤森路透去学习过,但根本看不到它们核心的东西。没有办法,新华社只好号召员工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自力更生地打造中国的汤森路透。
“每天辛辛苦苦地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加班工资也不高,但大家工作劲头都很足。” 杨敏从新华社旗下的纸媒编辑部调到现在的岗位,就是冲着要把新华08打造成为中国的彭博社的梦想而去的。
新华08自2007年推出后,新华社各地分社纷纷召开用户推介会议,利用新华社在各地政府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很快就把新华08演示并推介给各地的企业、金融机构。而新华08从其试运行之日起,就马不停蹄地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新华社还与天津、重庆等各地产权交易所进行合作,推进新华08业务的开展。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2008年10月,新华08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自主研发了40个金融模型,精确度甚至超过了汤森路透系统,可以达到小数点后8位;建立了覆盖国内所有地市的价格监测采集网络,并在海外23个重点城市设立了价格采集点;成为中国内地首家进驻华尔街进行金融信息采集的机构;新华08人民币债券系统、系统终端和手机终端都顺利通过了专家认证,并正式运行;新华08中文版正式上线;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大都成为新华08的用户,实现了高端用户的全面覆盖。
“现在,新华08已经拥有了最先进的终端机,但受困于原有的体制,新华08的人才问题却一直很难解决。”杨敏说。
因为新华社很多员工是事业编制,这种体制下的员工收入不高,不过工作稳定,福利良好,但这样不利于用高薪等手段吸引高端人才。
路透驻上海记者沈一鸣认为:“新闻是次要的,数据才是第一位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数据,否则一切将没有意义。”而陈剑锋也认为,数据和信息技术都只是手段,要真正让这些数据给客户带来价值,归根结底需要有经验非常丰富的专业人士来把控。
“那样的专家年薪都要上百万元。只要新华08不脱离新华社独立运作,就不可能花如此高薪去聘请专业人才。”杨敏告诉记者,新华社普通记者月薪只有几千元,贸然引进年薪百万元的员工会对旧有的薪酬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
新华08从新华社剥离出去,通过资本运作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已经是其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5月15日,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大厦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城隆重奠基,这是新华08主体运作公司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
“现在新华08的终端系统已经都安装到中国的各大企业和金融机构了,但到底用户有没有真正用起来呢?”杨敏很担心。她告诉记者,对比彭博社、汤森路透的终端,新华08还有很大的差距。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帕蒂・沃尔德迈尔所说,新华社拥有自主研发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确实难能可贵,但毕竟汤森路透、彭博社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经验非常丰富,新华08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毕竟中国占据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国内市场这块业务上,新华08还是颇具优势的。” 而业内人士认为,新华08的优势在于官方的信息、数据、资料文献。
路透靠IT革故鼎新
20世纪,为了确保路透社新闻在世界市场上已占有的地位,特别是为了保证使它获得高额利润的经济新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发出,路透社在英国伦敦兴建了一个技术中心,该中心于1979年年底启用。这个中心通过60台电子计算机和5000条通信线路,向世界各地订户输送各种新闻。此后,路透社又在瑞士日内瓦建设了另一个具有同样规模的技术中心。有了异地的双系统备份,即使一套系统发生故障,另一套系统也能支持路透社的业务系统正常运作。
20世纪80年代末,路透社的管理一度出现混乱,信息服务经常延误。为此,公司从1992年年初起开始改进信息服务系统。旧的计算机系统被经专门设计、适应新程序的更新式系统取代,此举为公司又重新赢得了声誉。
2002年,路透社出现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约6.3亿美元)。它的核心业务的市场份额被彭博社抢走不少。时任路透社CEO的格罗瑟扭亏努力之一就是打造堪与彭博终端匹敌的终端产品。路透社当时的主打产品是3000Xtra信息终端。该终端结合跨市场数据分析、绘制图表、新闻提供等功能,面向交易员、分析师、投资经理和经济学家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服务。路透社的另一个主打终端是Reuters Dealing3000,它能让交易商进入最大的交易指令传送网络系统,享受更及时的信息服务。通过以这种方式细分市场,路透社试图为客户度身定制它们需要的产品。
2008年4月17日,加拿大汤姆森集团完成对路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购,组建为汤森路透集团,成为跨金融、法律、税务、财会、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媒体领域的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供应商。汤姆森和路透2007年的合并收入大约为124亿美元。合并后的汤森路透集团还是由重视科技的格罗瑟出任CEO。汤森路透集团2008年的营收中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和数据的市场部门,分别占公司总营收和盈利的57%和42%。
彭博社赶超路透的撒手锏――彭博终端
彭博社成立于1981年,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就超过有着150年历史的路透集团,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当然2008年路透和汤森宣布合并后又夺回了第一的宝座),靠的就是一种叫彭博终端的机器。目前彭博社在全球约有30万台终端机,其带来的销售收入占其总营收的85%左右。
彭博终端是一套让专业人士访问“彭博专业服务”(Bloomberg Professional Service)的计算机系统。用户通过“彭博专业服务”可以查阅和分析实时的金融市场数据以及进行金融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