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1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主要问题;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1.深基坑的一般概述
1、1深基坑的定义
建设部建质200987号文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一般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
1、2基坑和基槽
两者都是用来建筑建筑物的基础的,只是平面形状不同而已.基坑是方形或者比较接近方形;基槽是长条形状的;而且有时候比较长.关键的是它们形状的区别.基坑是指底面积在27平方米以内(不是20),且底长边小于三倍短边的为基坑.基槽是指槽底宽度在3米以内,且槽长大于3倍槽宽的为基槽.也就是说,一般定义深基坑为:底面积在27平方米以内(不是20),且底长边小于三倍短边,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
2.当下深基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有:①深基坑技术有待尽快发展提高当前,深基坑工程以深、大、复杂为特点,特别是沿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深基坑工程施工工艺的改进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②深基坑工程设计质量较低一些部门认为深基坑工程是施工部门的事,无需设计资质,设计院及岩土工程部门介入较少,设计大多由施工单位自己完成,但由于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参数取值、计算方法无章可循,使一些工程隐患较大,导致发生严重工程事故。③深基坑工程缺乏理论研究与计算目前,深基坑工程多是边开挖边实践边摸索,往往经验来进行,缺乏成熟的技术规范的指导,仍然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解决问题。④不必要的浪费有的深基坑工程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往往一开始就支护不考虑墙的受力和变形,全面支护,盲目增加安全系数,造成很大浪费。⑤施工混乱管理不严少数施工单位不具备技术条件,人力、物力等基本素质较差,为了追求利润或迁就业主,降低安全度。⑥质量检验不完善深基坑工程的质量检验、验收的方法无章可循,给深基坑工程的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价带来困难,没有针对深基坑工程特点建立竣工验收的质量管理体系。⑦不注重工程勘察深基坑工程的工程勘察工作十分重要,但许多勘察单位常常忽略对基坑环境地质的勘察,专门针对深基坑工程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勘察不够,以至给设计和施工带来隐患。⑧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不够,不能做到随时监测。⑨目前,监理工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还不适应深基坑工程的特殊要求。⑩缺乏地域性规范、规程及标准。
3.深基坑工程施工的技术措施与建议
3.1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建议:(1)深基坑工程施工前应了解基坑周边的地表水以及场地的地下水情况,做好坑周及坑内的明水排放,坑周边地面防水保护措施以及施工现场的地面硬化。对有可能排入或渗入基坑的地面雨水、生活用水、上下水管渗漏应设法堵、截、排,尤其在老粘土分布区严防各种地表水渗入边坡土体和基坑内。(2)基坑工程施工前应了解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基础型式与埋置深度,上部结构情况,基坑周围地下市政管网的位置与走向,市政道路等周边环境,明确需要保护的坑内基础工程,确保基坑施工对建筑物场地及周边环境的使用安全。(3)基坑工程施工前必须编制详尽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和周密的对策。(4)在降水施工过程中,必须先施工具有代表性的1~2口井进行抽水试验,校核水文地质设计参数后,方可进行其它降水井施工。管井施工应按CJJ10《供水管井设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规定进行施工与质量验收,实管、滤水管的长度及井管外侧回填料的高度应根据降水井的深度、地层结构及降水要求而定。管井抽水开泵后30min取水样测试,其含砂量应小于1/50000,如抽水时间在3个月以上,含砂量应小于1/100000。在降水维持运行阶段,应配合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时对抽排水量、地下水位、环境条件变化进行控制。(5)基坑土方开挖应分段进行,严禁超深度开挖,符合基坑工程设计工况的要求。充分考虑时空效应,合理确定土方分层开挖层数、时间限制,尽可能减少基坑临空边的长度和高度。分层开挖深度在软土中一般不宜超过1m,较好土质也不宜超过3m。对设有支护结构和隔渗、降水系统的基坑,必须在支护结构和隔渗结构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降水系统运用正常,满足施工要求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6)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搞好各分项工程的协调管理,注意工序衔接,合理安排工期,使得支护结构能够按设计要求运行。(7)采用内支撑的基坑必须按“由上而下,先撑后挖”的原则施工。设置好的内支撑受力状况必须和设计计算的工况一致。拆除支撑应有安全换撑措施,由下而上逐层进行。注意拆除下层支撑时严禁损坏支护结构、主体结构、立柱和上层支撑,吊运拆除的支撑构件时不得碰撞支撑系统和结构工程。(8)对设计有锚杆的基坑工程,应正确选择锚杆成孔机械和成孔工艺,严格执行CECS22:90《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必要时,应按设计要求事先进行成锚工艺及极限抗拨力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9)基坑工程实施阶段必须采用信息化施工,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详细的监测方案,并通过监测数据指导基坑工程的施工全过程。实时跟踪监测基坑支护结构和地下水治理系统的工作性状以及周围环境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变应急措施,确保环境安全。(10)基坑工程施工应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做好施工过程中各工序质量控制及施工记录。基坑工程验收按分项工程进行。
4.2深基坑工程质量管理要点
深基坑工程施工包括各种支护结构、隔渗设施及防排水措施、降水井成型及降水运行、土方开挖及回填的实施、内支撑及锚杆的安装成型和拆除等,总体而言,基坑工程的各部分施工工艺与正常的施工工艺是相同的,但因其使用目的的不同,其质量要求必须区别对待。因为:(1)虽然深基坑工程绝大多数是临时性工程,但现行国家标准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已将其明确列为了分项工程,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更是以一整章的篇幅对“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基坑工程的施工与验收必须严格按国家相应的标准规范执行,并应按分项工程的规定进行相应的检测与验收。(2)我国当前有关基坑工程标准规范,除以上所提之外,尚有JGJ120-19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CECS22∶2005 《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GB50086-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以及各地的地方标准如DB42/159-2004 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等,施工及验收过程中也必须严格遵照执行。(3)基坑工程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正确的施工与管理程序是保证基坑安全实施十分重要的环节,这是被无数的经验所证明了的。(4)地下工程施工至±0.000后,应按分项工程对基坑工程验收,验收时应提供的资料如: 1)施工测量放线定位图;2)基坑工程竣工图;3)各种主要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材质检验报告;4)隐蔽工程验收记录;5)设计变更通知、事故处理记录;6)有关试验与质量检测报告;7)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监测报告等相关管理资料;8)其他有关资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深基坑工程的主要作用与目的在于满足地下工程施工空间要求及安全;保证主体工程地基及桩基安全;保证基坑周边的环境安全。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深基坑工程实践的体会,当前深基坑工程技术发展进步是巨大的,但也还同时存在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笔者还将不断挖掘积累和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卫雪,任绒绒.深基坑工程发展概述[J],山西建筑,2012年07期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2
关键词:建(构)筑物;裂损;倾斜;原因;对策
在人为影响中,主要由场地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不当所造成的。
一 建筑物发生裂损,倾斜的原因分析
1、设计工作的失误
设计工作失误:许多设计人员对地基基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把复杂的地基问题简单化处理。据建设部1993~1996年的重大工程事故统计,由于设计工作失误导致建筑物发生质量事故的约占事故总数40%。
(1)建筑物基础设计时,没有掌握地基土性,缺乏认真方案比选、专家论证,采用的基础形式不当而发生事故
(2)在深厚淤泥软土地基上,错误选用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扩桩等基础形式,经常发生缩颈、离析、断桩和桩长达不到持力层等事故。
(3)在填土、软土或湿陷性黄土等厚薄不均地基上,采用条形或筏板等基础方案,导致建筑物倾斜。
(4)采用强夯处理地基时。由于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达不到加固深度的要求,没有消除填土或黄土的湿陷性,如果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地基浸水,必然造成建筑物下沉、倾斜或裂损。
(5)对于欠固结的填土、淤泥等软土地基,地面大量回填堆载,采用桩基方案时,如忽视负摩擦力的作用与计算,常发生布桩数量不足,导致桩基过量沉降、断桩等严重事故,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
(6)同一栋建筑物上选用两种以上基础形式或将基础置于刚度不同的地基土层上,易发生严重事故。
(7)对于软土地基或建筑物形体复杂、高度变化较大时,必须按照变形与强度双控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均匀沉降。如只做强度验算,将会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或过量沉降。
(8)设计人员不熟悉或没有认真学习、掌握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等等。
2、施工方面的失误
(1)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低劣:施工部门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随便减少配筋,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劣质钢材乃至缩小基础尺寸,减少基础埋深,基础施工放线不准确等。
(2)地基处理方面的原因:目前地基处理手段多,这方面的问题也很多,如桩端未进到设计持力层;桩径未满足设计要求;强夯未达到有效的影响深度;振冲碎石桩未达到振密效果;检测手段不合理或未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等等。
(3)地下开挖引起地面建筑物的裂损:城市由于修建地铁、地下街等地下建筑物,或者矿区开挖采矿、采煤巷道引发地面沉降,造成地面建筑物的下沉、开裂、倾斜等损害。
(4)相邻深基坑施工引起建筑物的损坏: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止水、监测等技术措施不当,造成支护结构倒塌或过大变形,基坑大量漏水、涌土失稳,基坑周边地面塌陷,以及相邻建筑物基础工程的施工相互影响,都会对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相邻建筑物造成威胁与损坏,引发严重的事故。
3、工程勘察方面的失误
(1)如若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如岩溶土洞、墓穴等没有被发现,甚至旧的人防地下道也被忽视,使新建的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
(2)勘察资料不准确,结论不正确、建议不合理,给结构设计人员造成误导。
二 裂损,倾斜建筑物治理方案的制定
1、制定建筑物正式纠倾扶正和加固方案时,应当充分掌握并具备以下各项条件:业主的要求和建筑物重要程度;实际倾斜和开裂情况;建筑物纠倾时是否有人居住,周围环境条件;地基土质和新补充的勘探资料;基础的损坏情况;原建筑物发生倾斜原因的分析结论;原建筑物检验鉴定结果及纠倾可行性的报告;经现场试验验证的纠倾技术的可行性;与纠倾工程有关各方的协议书等。
2、制定纠倾扶正和防复倾加固技术方案,要在有经验的专家指导下,进行反复分析比选。承担纠倾工程的技术主管应当充分熟悉各种纠倾方法,并对其适用条件有正确判断。对于重要建筑物已确定的纠倾工程技术方案还应通过专家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充实完善,尽可能避免疏忽漏洞。
3、在制定纠倾时,应按照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高度条件,分别依据相关规范对其纠倾后允许残留值作出规定,以便确定纠倾工程的实施标准与计算工程量值,同时也是纠倾工程验收的技术标准。
三 建筑物纠倾加固的施工技术要点
根据纠倾工程设计方案应编制施工计划,并要注意以下内容:
1、对整体刚度较差的建筑物,纠倾施工前先进行破损部位或建筑物整体的加固施工,防止建筑物在施工时发生倒塌。
2、要考虑建筑物地基在纠倾施工时可能产生的附加沉降,并估计纠倾后建筑物地基可能持续的变形(即滞后的回倾量),在纠倾施工时及施工后要加强现场观测,并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3、施工前要对相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进行一次检查或测量,要与对方协商或签订协议,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4、对于纠倾后的复倾可能性,应根据防复倾加固设计,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加固处理。
5、纠倾扶正施工前要进行现场试验性施工。以便选定施工参数,验证纠倾扶正的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使其更臻完善。
6、应当具体安排现场监测方式,监测点,监测内容和手段,布设回倾率的控制装置,以便通过监测,控制回倾速率,调整施工进度与施工方法,掌握纠倾复位结束的时机,预留滞后回倾量。密切观测建筑物裂缝变化情况,根据裂缝变化规律,调整纠倾速率或采用相应的辅助措施。
四 防复倾加固技术
为了防止纠倾后建筑物再度倾斜,应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防复倾的加固。防复倾加固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抬墙梁法:采用预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穿过原房屋基础下,置于基础两侧预先做好的钢筋混凝土桩上或支护墩上。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3
关键词:基坑开挖;相邻影响;沉降。
中图分类号:TV55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其基础形式基本上都采用深基坑开挖的方式进行,城市区域内场地有限,深基坑的开挖,不可避免地会对附近原有建筑物造成影响,引起附近周围建筑物的开裂,倾斜。特别当基坑出现土移等险情时,将引起周围建筑物的沉降位移,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就某深基坑开挖时由于基坑土移对附近房屋造成的影响进行长期的查勘和观测,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1.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23~27层住宅楼,地下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个地下室开挖建筑面积为30032.31,基坑开挖深度约10m,局部深度约11.2m,基坑支护采用SMW工法桩加内支撑围护方案,三轴Φ850@600水泥搅拌桩内插H700×300×13×14型钢,650@500水泥搅拌桩内插H500×300×11×18型钢作围护结构止水帐幕,内插SMW工法桩长为14.5~21.0m。
根据地质查勘资料,基坑北侧的场地土表层为填土层,中部主要为海相沉积,分布有近30m的淤泥质土层,下部局部为河漫滩相沉积物,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土层为:1-杂填土,层厚0.7~3.7m;2-1素填土,层厚1.6~2.1m;2-1粉质粘土,层厚1.7~4.7m;2-2粉质粘土,层厚2.9m;4淤泥质粘土,层厚8.5~12.9m;6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16.8~23.0m;7-1粉质粘土,层厚0.7~8.0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水位埋深一般为1.15~2.19m,该层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地下水位年变幅为1.0~2.0m之间。
相邻三幢房屋(1#、2#、3#)位于该工程北侧,均为五层砖混结构住宅,建筑面积约1500~2000,建于上世纪80年代,基础均采用片筏浅式基础,上部主体结构采用纵、横承重,墙体为一砖厚粘土砖,除厨房和卫生间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外,其余均采用预应力圆孔板楼、屋盖。该三幢房屋与基坑的整体布局可见图1。
图1建筑物布置总体平面图
2.房屋状况调查
从工程基坑开挖前至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对该三幢进行现场查勘工作。
2007年8月基坑开挖前,现场查勘发现的主要问题有:房屋楼、顶面预应力圆孔板拼缝处粉刷层收缩开裂;室内墙面粉刷龟裂,装修线脚收缩开裂、粉刷起皮、吊顶细裂等;厨房、卫生间面砖局部细裂。外墙墙面局部粉刷龟裂及楼梯间墙面局部粉刷层起皮。基坑开挖前,该三幢房屋无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变形和开裂现象及上部结构其他结构性的异常情况。
2007年11月16日,基坑深层土移达到119.23mm,位移日增量又达到11.53mm,图1中靠近A点及B点位置压顶梁被压坏,同日决定马上进行抢险,在坑内设置一条宽约3m、高至第二道支撑的丁字土坝,同时进行坑内回填黄砂反压处理,反压后基坑基本稳定,但土体蠕变仍然存在,11月30日位移达到135.1mm。
2007年11月基坑险情发生后,再次对房屋进行查勘,除前期发现的问题外,发现由于基坑的土移,使得三幢房屋出现明显沉降,主要表现为:
①、房屋沉降引起室外地坪局部东西向开裂。
②、楼、顶面预应力圆孔板拼缝楼板底粉刷层和楼面面层或地砖局部开裂。
③、墙面、顶棚粉刷层及顶角石膏线或木线局部开裂。
④、厨厕间及阳台墙面砖局部开裂。
⑤、顶层北阳台顶棚局部渗漏。
⑥、门窗开启不便。
⑦、部分门窗框与墙体交接处松动开裂。
⑧、板底石膏线脚局部脱开。
⑨、室墙砖壁柱与墙体局部脱开;南侧阳台栏板竖向开裂。
其中①-⑥在3幢房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⑦主要存在于2#房屋,⑧-⑨主要在3#房屋中较明显。(主要问题可以见图3、图4)
图2 北侧室外地坪东西向开裂
图3 室内横墙南低北高斜裂
在后期的查勘过程中,该三幢房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北侧室外地坪东西向开裂;南侧一层室墙竖向、斜向开裂等问题。未发现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明显变形、开裂情况;外墙基础开挖处检查,未发现基础混凝土老化、腐蚀、酥碎、折断等现象。仅发现个别住户门窗洞口构造薄弱处角部斜向开裂;现场凿开墙体粉刷层,多处墙体砌筑砂浆不饱满;室内局部墙体拆改;楼、顶面预应力圆孔板拼缝楼板底粉刷层和楼面面层或地砖局部空鼓,厨房、卫生间及阳台墙面砖及墙体粉刷层局部空鼓、开裂,阳台顶棚及屋面局部渗漏等问题。
直至工程主体结构完工,上述问题一直存在,虽然以上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始终未发现上部主体结构存在结构性异常情况,在多次的查勘过程中,非结构性裂缝有所扩展、增加。
3.房屋监测状况
2007年8月至2009年1月,共对受影响的三幢房屋作了十五次沉降观测,五次倾斜观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见图1,具体沉降观测结果可以见图4~图6
图4 1#住宅楼沉降曲线图
由上图可见,2007年8月17日至2009年1月16日,对1#房屋进行的十五次沉降观测中,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2008年1月21日后至2008年2月19日之间,沉降速率在0.0543~0.8057mm/d,房屋十五次累计最终沉降量为120.32mm,综合比较分析各阶段观测资料及沉降曲线图:施工过程使被鉴房地基基础产生一定的沉降,且累计沉降量较大,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西面沉降大于东面,虽然经过多次查勘,至2008年7月最大沉降速率超过行标《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99(2004年版)规定的0.133mm/d限值,但其沉降已呈收敛趋势,2009年1月进行最后一次观测时,房屋沉降速率已经小于0.133mm/d的限值。1#房屋共进行了五次倾斜观测,其观测数据表明:各次各向倾斜率在0.02-0.30%之间,无明显变化,其整体倾斜正常。
图5 2#住宅楼沉降曲线图
2007年8月17日至2009年1月16日,2#房屋共进行了十五次沉降观测。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2008年1月21日后至2008年2月19日,沉降速率在0.5387~1.3371mm/d之间,2#房屋十五次累计最大沉降量为195.11mm,综合比较分析各阶段观测资料及沉降曲线图:施工过程使被鉴房地基基础产生一定的沉降,且累计沉降量较大,但不均匀沉降现象不明显,且一直呈收敛趋势;相邻工程上部结构完工时,最大沉降速率已未超过行标《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99(2004年版)规定的0.133mm/d限值。自2007年8月17日至2009年1月16日,对2#房屋共作了五次倾斜观测观测数据表明:2#房屋各次观测各向倾斜率在0.14-0.56%之间,与前几次观测比较,无明显变化,其整体倾斜基本正常。
图6 3#住宅楼沉降曲线图
注:图中时间零点为第一次观测时间为2007年8月17日。
2007年9月6日至2009年1月16日,3#房屋共进行了十五次沉降观测,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2008年1月至2月,其沉降速率达到0.2386~1.2386mm/d之间,3#房屋十五次累计最终沉降量为176.76mm,综合比较分析各阶段观测资料及沉降曲线图,发现施工过程使被鉴房地基基础产生一定的沉降,且累计沉降量较大,但不均匀沉降现象不明显,且沉降呈收敛趋势,工程上部主题结构完工后,最后一次观测中各点的沉降速率均未超过行标《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99规定的0.133mm/d限值。同期,3#房共进行五次倾斜观测,其观测数据表明:五次各向倾斜率在0.06-0.20%之间,与前几次观测比较,无明显变化,其整体倾斜正常。
综上可以看出,基坑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土移对1#、2#、3#号房屋产生较大影响,使该三幢房屋地基基础产生一定的沉降,累计沉降量较大,但由于不均匀沉降现象不明显,房屋倾斜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沉降速率一直呈收敛趋势,因此,需要对此类房屋进行严密监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观察其发展趋势,防止一出现问题就进行拆迁,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
4.结论及建议
该住宅楼工程基坑开挖时土移造成起北侧三幢房屋明显的沉降,沉降已经超过的规定限值,引起该三幢房屋墙体开裂,门窗变形等问题,而且由于地下地质情况较差,淤泥层平均厚度达到二十余米,房屋产生沉降后,稳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对必须对其进行长期监测,直至房屋的沉降数据趋于稳定。
通过长时间的观测,该三幢房屋虽然累计沉降量较大,最大值甚至达到了195.11mm,在近一年的时期内,沉降速率一直超过《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规定的限值,但是可以看到,沉降速率一直处于收敛的趋势,再由于不均匀沉降现象不明显,房屋整体倾斜率较小,上部主体未出现结构性异常情况,因此《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既考虑沉降速率又考虑沉降趋势的判定方法是较合理的。
由于北侧三幢房屋建造时间较早,原结构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此类基坑工程开挖前对其附近房屋进行全面查勘,做好沉降观测记录,完成施工前的证据保全工作,对于施工影响程度的确定以及后续观测工作的进行,以及后期房屋的修缮加固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建议对该三幢房屋地基作加固处理,使其沉降尽快处稳定状态,对地下给排水管道、煤气管道等作重做、修复处理,保证水、气安全正常使用,重做室外地坪、围墙及24幢东北侧传达室,对上部结构查勘中发现的问题作综合维修处理。
该高层建筑现已投入使用,1#、2#、3#经过维修后到目前未出现异常情况。
参考文献
[1]杜云 郝庆华. 深基坑工程现状. [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6):475-479
[2]GBT/50344-2004 建筑物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3]JGJ8-2007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S]
[4]GB50209-1999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病害治理;处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建筑基础位于建筑物下,承受其上的全部荷载,是建筑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筑基础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石,没有地基基础工程可靠的质量保证,基于其上的建筑物就失去了立根之本,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工程安全更无从谈起。地基基础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构筑物整体结构的破坏,引起重大的质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保证地基基础的质量,有必要研究和分析引起建筑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1 建筑基础引发的工程事故
地基基础质量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轻的引起主体结构局部破坏或裂缝,重的使主体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工程报废,甚至倒塌。而建筑物一旦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往往是无法弥补的,由此带来的损失远比基础工程建设本身投入要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地基基础问题导致的房屋倒塌屡有发生,例如南方某地8层酒店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在结顶后坍塌,浙江某地两起在建基础发生基坑坍塌,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造成基础事故的原因有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失误,环境气候的变化,乃至使用的不当,有时这些原因可能同时存在。著名例子有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挪威5000立方米油罐地基失稳、巴西里约热内卢高层大楼因桩基破坏而倒塌等。
2 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病害
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管桩桩基础施工产生的质量问题有桩位及桩身倾斜超过规范要求,桩身(包括桩尖和接头)破损断裂,桩端达不到设计持力层,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基坑开挖不当引起大面积群桩倾斜;桩身上浮等。振动灌注桩容易发生桩身缩颈,孔口土坍入桩孔顶等。钻孔灌注桩常见的质量问题有孔底积存虚土超出标准,成型孔垂直度不符合要求等。这些质量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1)施工单位没有严谨的制度,或者有些施工单位空有制度,却形同虚设,施工管理随意性大,对工程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2)施工质量的控制侧重于感性的认同,或者只对数据个体进行分析,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应用质量问题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3)影响施工质量因素主要包括人、材、机、法和环境五大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
3 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偶然性因素通常是在突发的随机情况下产生的,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异常性因素是指凭借一定手段或者经验就可以发现或消除的因素。例如,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等问题。异常性因素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工程质量的实施的稳定性有很大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人是施工活动进行的主体,人的因素与技术能力、水平的发挥程度与行为特征等等都属于人为因素。
(2)施工器具的因素。施工器具的性能好坏,是否达到保质书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稳定程度与操作使用的难易程度等等。
(3)构建配件的因素
材料构件的质量指标是否达到规定指标,材料的验收、入库、发放现场以及材料存储日期是否正确,对材料的处理是否达到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等。
(4)施工工艺的因素。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制定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施工手段与施工器具的制定和选用是否合适,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够得当,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流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防措施是否完善等。
(5)环境的因素。所处环境是否有利,是否有环境障碍,是否对操作者的工作状态有影响,是否有强光震动与噪音大等问题,是否利于检查与监督等。
4 基础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及方法
对桩基础的施工过程应进行随时随地的监督管理,认真检查施工现场的人员上岗情况,施工机械情况、建筑材料的准备情况、是否执行正确的施工方案以及基础工程建设以及混凝土的搅拌、配比和浇注质量等,对于灌注桩导管的检查一定要进行水密、承压及接头抗拉的试验。灌注施工前应检查孔内的泥浆性能指标及孔底沉渣的厚度。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保持良好的抗离析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桩身混凝土的质量,才能防止在桩基础施工时的断桩等问题。混凝土在运至浇筑地点后,应认真检查其均匀性记坍落度是否能满足规范的要求,若不符合应该进行二次拌和。但是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禁止使用。
施工过程中对于钢筋笼上浮现象的预防:为防止钢筋笼的上浮,当导管口低于钢筋笼的底部2m至3m,且混凝土的表面在钢筋笼下1m左右的时候,应该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应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钢筋笼底部2m以上,然后再恢复正常的灌注速度。除上述的方法外还应该从钢筋笼自身的方面加以考虑,将钢筋笼骨架中的4根主筋伸长至桩的底部,根据实践的证明,这些方法都是有效的。混凝土桩基础当桩身局部夹泥,灌注施工当中遇到不良地质,应立刻改变施工工艺,连续快速地浇筑,并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以防止夹泥情况的发生。根据事实分析断桩是由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中断时间太长造成桩孔局部坍孔所致的,通过采取预防措施,类似的情况是可以防止发生的。在灌注即将结束时要预防短桩情况发生,可采取加大侧锤的重量的方法;加水稀释泥浆,使其达到泥浆参数规定的上限,以防止坍孔现象的发生;通过以上的几种方法可有效避免短桩事故的发生。桩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土的质量。因此监理人员必须及时督促施工单位并做好现场取样,预留试块,还要做好旁站监理记录和监理日记,保存旁站监理原始资料。
5 结论
建筑施工中桩基础是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重点,其对于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桩基础施工中要充分的考虑建筑施工中的工程结构特征,设计与施工状况,地方特征等情况,将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进去,以保障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房屋建筑的基础施工必须以尊重科学、尊重设计为原则,要真正做到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力求达到工程项目目标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为国.压密注浆处理软土地基初探[J].福建建筑,2011,(01).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5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施工,质量控制
Abstract: quality is life, in subst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we must stand in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height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dhere to the "quality win" business strategy,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transformer substation. Good engineering quality is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make step by step, and not on the final test it out. In order to put the good engineering quality, should with misleading afterward inspections from control to beforehand control, accomplish truly "prevention first" purpose, analysis to discover each procedure comm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study and propose treatment metho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ach construction process control.
Keywords: substations, civil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V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变电站土建施工原则
1.1严格控制质量,提高进度
本着创造优质工程的目标,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严格执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中的有关程序及国家规定的施工要求。对关键部分、薄弱的环节、施工技术以及安装的工艺技术、质量的攻关与工艺改进活动等,发动施工管理人员、班组负责人、技术骨干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总结,采用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施工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案、质量标准等加以详细说明,使施工人员心中有数;同类工作大范围施工前,工程技术人员应与施工人员一道,设置施工工艺样板,以样板作为参照,指导工人施工及现场对比纠正。坚持三级检查规则,设置质量跟踪卡,上道工序未经检查合格前,坚决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定期的向工程法人和监理工程师汇报工程质量情况;配合法人与监理工程师的检查、验收工作,同时,提供必须的检查条件及检测手段。
1.2严格对流程的控制,细化措施
变电站工程,特别是运行站,所有项目的共同特点是风险指数极高,危险源很多。小小的失误有可能造成电源点至电网或者用户的一系列事故。所以,电力行业的安全施工必须严格要求,现场要布置的井井有条,材料应该分区堆放,各类安全标识要齐全;各层工作人员要统一着装,依据规定佩带各自的安全帽;每周进行安全教育,每天都要坚持班前的安全会;组织工人的进行安全学习考试,设置奖励措施,对成绩优异者给予物质等奖励。
2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的特点
2.1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变电站土建施工与普通的土建施工相比,其精密程度和涉及到的设备以及综合自动化程度更高,很多项目都有着专业的施工技术要求。
2.2地质、地形条件限制较大。新建变电站的选址一般都是根据整个供电系统的需要,变电站站址的选择是根据系统的需要,选择供电网络的某个区域建设,在网络的某个区域布点。因为这样的布点,很容易出现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造成变电站的土建施工建设难度提升。
2.3变电站土建施工一般占地面积较大,站内都有种类繁多的建(构)筑物,这些建筑物结构独立又互相关联,根据变电站的电压等级、设备布置方式以及出线规模的不同,土建施工的任务也有很大的区别。
2.4变电站土建工程质量主要由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等阶段的工作决定的,变电站土建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想保证施工的质量,必须由多方共同协调参与,才能保证。
2.5参与变电站土建施工的单位较多,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施工企业、设备供货商、监理方以及调试单位,监理方的主要工作是土建施工现场协调及监督。
3施工准备阶段
3.1组织机构:要提高工程的质量,人是第一要素,必须要有一个懂业务、强有力的项目部,选好项目经理是首要的,项目经理不但要懂管理、懂技术、更要责任心强。要有一批熟练各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些是保证土建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
3.2技术准备:重视施工图纸的会审质量。项目部的各人员要认真仔细的审阅施工图纸,记录好施工图纸中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土建与各专业的配合衔接。水电、通讯、通风、消防、监控系统等施工都会提前在土建施工阶段实施预埋管线或预留孔,尽量避免相互不协调,事后打凿墙体。在图纸会审中认真听取设计单位人员对施工图技术交底以及回答施工图中的问题。
工程开工前,由项目总工或技术负责人组织对整个变电站土建工程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各分项工程施工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参加该项目施工的所有施工队班组和配合工种进行技术交底。交底的内容包括图纸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分项工程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等。通过交底明确变电站工程的基本情况,总体的布置,有几个电压等级,各个电压等级有几个间隔。各个间隔设备基础轴线、尺寸、标高、预留孔洞、预埋件、材料规格及混凝土配合比等技术要求,明确工序搭接、工种配合,施工方法、进度等施工安排。明确对质量、安全采取的措施和要求。
3.3工器具准备:大量采用先进的、合适的工器具、施工机械及检测工具,对控制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工程施工人员在工程开工前应积极进行工器具的选型,淘汰旧的工器具及施工机械、检测工具,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及工艺做法。
4变电站中主控制楼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4.1土方及基坑工程:重点检查是否开挖到了持力层,是否存在边坡塌方问题。预防措施是:根据地质报告估测持力层的深度,对基底进行扦探,防止把场地平整时的压实填土当作原状土,严格执行地基验槽、基础隐蔽工程的验收程序。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根据土质情况按现行的施工规范要求放坡,严禁在基坑边堆土和存放材料,避免车辆和机械设备的振动。
4.2地基及基础处理工程:需注意的是浇筑基础混凝土时基坑是否有积水,水泡的软弱层是否清理完毕。由于我们地处南方,雨水多,雨季施工基础必须清干基础的积水,清理完水泡软的土层,方可施工。基础混凝土基础施工完毕,要尽快对基础进行回填,严防不及时回填基础导致雨水积在已浇筑了混凝土的基坑槽内,如长期积水下渗,会影响地基承载力。我们常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人工挖孔桩必需注意施工安全问题,做好通风和防吊桶坠落,需要配足完好的鼓风机和抽水机,开工前十分钟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孔桩内进行抽水鼓风。吊桶的吊绳和桶钩每天进行检查,绞轮必须有防飞车装置。在孔桩的质量方面注意钢筋笼是否变形,保护层不够等问题。这方面的预防措施是:钢筋笼采用分段制作,吊入孔时再分段焊接,钢筋笼设置加强箍筋,防止在搬运和吊装中变形,在钢筋笼周围放置一些混凝土垫块,混凝土垫块的厚度要根据保护层来设定。
4.3砌体工程:砌体工程控制的问题是,砖缝砂浆不饱满,特别是竖缝,砂浆不饱满比较普遍,砂浆与砖不粘结不好,灰缝过厚,墙体留搓不设置拉结钢筋,预埋管线、预留孔洞、预埋件等漏缺。预防措施是:加强对砌砖人员的培训,规范操作,砌筑烧结砖和多孔砖时需提前一天淋水,砖要湿透晾干,砌墙前先测所砌部位的墙面标高,要设置皮数杆,所购买的砖外形尺寸要符合要求,每几皮砖通一次线,及时发现标高偏差,灰缝误差。对预留槎口要统一规划考虑,不要随意留槎口,要按规定设置拉结钢筋。填充墙砌至梁底板底时,要留一定的空隙,填充墙砌筑完毕15d以后,才可将其补砌,补砌需挤紧,补砌时,双侧竖缝用高标号水泥浆嵌填密实。加强各专业协调配合,专人检查预埋管线,预埋件的安放,预留孔洞的预留。
4.4混凝土工程:需重点控制的混凝土蜂窝麻面,梁、柱、墙胀肚起鼓,钢筋搭接绑扎质量。预防措施是模板及支撑系统必需设计好,牢固可靠成一整体,禁止模板支撑和脚手架同为一个系统,模板及支撑要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梁、柱的龙骨的截面要足够大,龙骨间距根据梁柱截面定,一般控制在50cm内,卡具要足够。混凝土要按配合比下料,控制好塌落度,浇筑时要均匀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加强对振捣人员的培训,控制振捣时间和方法,防止漏振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钢筋加工的绑扎要严格按图施工,钢筋的接头必需符合施工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钢筋绑扎完毕后,要认真做好验收工作,做好隐蔽工程记录。架空铺好混凝土运输的脚手架,严禁施工人员踩上绑扎验收好的钢筋。
4.5楼地面工程:注意的问题是地面下沉,地面施工前要清理干净垃圾、松土,特别是膨胀土,要进行换土处理,填土要分层夯实,控制好填土的含水量。预埋件、预埋孔洞、预埋管线等漏缺,标高及定位尺寸偏差大。
4.6抹灰工程:一般容易发生裂缝和空鼓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抹灰前烧结砖墙要预先淋水湿润表面晾干,混凝土面要做喷浆处理,在不同材料的交接处,铺钉铁丝网,抹灰要分层进行,严禁一次抹成,严格控制每遍的厚度不超过要求,每层抹灰的间隔时间不宜过短,要得等前层达到7~8成干时方可进行下层抹灰,严格按照配合比的要求搅拌砂浆,控制好砂浆的稠度。抹平后控制好最后收浆的时间,消除因砂浆收缩而产生的裂缝。
4.7层面防水:问题是起鼓和渗漏,采取的控制办法是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或检验报告,现场取样送检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卷材施工前,屋面基层或保温层表面必须清理干净,干燥,泛水、落水窗口、伸缩缝等的防水构造处理必须认真细致,符合要求。基层处理剂必须刷透,卷材才能与基层牢固粘结,卷材的纵横搭接要符合规范要求,接缝处应封闭严密。
5结语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6
1 路线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平面设计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平曲线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平曲线要素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逐桩坐标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纵断面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 竖曲线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 横断面设计 .......................................................................................................................... 1
1.6.1 路基宽度的确定 ........................................................................................................... 1
1.6.2 路堤和路堑边坡坡度的确定 ....................................................................................... 1
1.6.3 超高与加宽 ................................................................................................................... 1
2 路基路面设计 ............................................................................................................................. 2
2.1 一般路基设计 ...................................................................................................................... 2
2.1.1 路基的类型和构造 ....................................................................................................... 2
2.1.2 设计依据 ....................................................................................................................... 2
2.1.3 路基填土与压实 ........................................................................................................... 2
2.2 软基处理 .............................................................................................................................. 3
2.3 路基防护 .............................................................................................................................. 4
2.4 支挡结构设计 ...................................................................................................................... 4
2.5 路面结构设计 ...................................................................................................................... 6
2.5.1. 路面结构组成 ............................................................................................................. 6
2.5.2 路面类型 ....................................................................................................................... 6
2.5.3 沥青路面设计 ............................................................................................................... 7
2.5.4 水泥路面设计 ............................................................................................................... 8
2.5.5 路面比选 ....................................................................................................................... 9
2.6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 ............................................................................................ 10
2.6.1 横断面面积计算 ......................................................................................................... 10
2.6.2 土石方数量计算 ......................................................................................................... 11
2.6.3 路基土石方调配 ......................................................................................................... 11
3 排水设计 ................................................................................................................................... 15
3.1 公路排水设计的内容 ........................................................................................................ 15
3.2 设计依据 ............................................................................................................................ 15
3.3 路基排水设计 .................................................................................................................... 15
3.3.1 地表排水设备的类型 ................................................................................................. 15
3.3.2 边沟设计 ..................................................................................................................... 15
3.3.3 排水沟设计 ................................................................................................................. 16
3.4 路面排水设计 .................................................................................................................... 16
3.4.1 路面表面排水 ............................................................................................................. 16
3.5 涵洞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1 涵洞分类及各种构造型式涵洞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2 涵洞选用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3 涵洞拟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 横断面设计
公路的横断面,是指公路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构成的。其中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以及隔离栅、环境保护等设施。
公路横断面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要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地形条件等因素。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通畅前提下,尽量做到用地省、投资少,使道路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道路横断面的布置及几何尺寸应能满通、环境、城市面貌等要求,横断面设计应满足以下一些要求:
(1)设计应符合公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具体要求。
(2)设计时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尽可能与之相配合,不得任意减、并农
田排灌沟渠。
(3)路基穿过耕种地区,为了节约用地,如当地石料方便,可修建石砌边坡。
(4)沿河线的横断面设计,应注意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
1.6.1 路基宽度的确定
路基宽度是指公路路幅顶面的宽度,即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公路路基宽度为行车到与路肩宽度之和。
根据规范,二级公路采用单幅路形式,行车道宽2×3.5m,硬路肩宽度:2×0.75m,土路肩宽度:2×0.75m。路基宽:7+1.5+1.5=10m,路拱坡度2%。
布置如下图4-1所示: 土
路
肩硬路肩行车道行车道硬路肩土路肩
图4-1 路基设计简图
1.6.2 路堤和路堑边坡坡度的确定
由《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结合实际的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考虑:路堤边坡坡度取为1:
1.5~1:1.75;路堑边坡取为1:0.5~1:0.75。
1.6.3 超高与加宽
2 路基路面设计
公路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它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2.1 一般路基设计
2.1.1 路基的类型和构造
(1)路堤
路基设计标高高于天然地面标高时,需要进行填筑,这种路基形式称为路堤。按填土高度的不同,划分为高路堤、矮路堤和一般路堤。路基边坡坡度取1:1.5和1:1.75,在路基的两侧设置边沟。高路堤的填方数量大,占地多,为使路基稳定和横断面济济合理,可以在适当位置设置挡土墙。为防止水流侵蚀和坡面冲刷,高路堤的边坡采取适当的坡面防护和加固措施。
(2)路堑
路基设计标高低于天然地面标高时,需要进行挖掘,这种路基形式称为路堑。挖方边坡根据高度和岩土层情况设置成直线或折线,一般坡度取1:0.5和1:0.75。挖方边坡的坡脚设置边沟,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径流,路堑的上方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和排除流向路基的地表径流。
(3)半挖半填路基
半挖半填路基兼有路堤和路堑的特点,上述对路堤和路堑的要求均应满足。
2.1.2 设计依据
《公路路基设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1.3 路基填土与压实
(1)填土的选择
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取决于土的性质和当地的自然因素。并与填土的高度和施
工技术有关。在填土时应综合考虑,据《路基设计规范》可知,二级公路的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如下表:
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要求表
(2)不同土质填筑路堤
如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位于透水性较大的土层下面,则透水性较小的土层表面应
自填方轴线向两边做成不小于4%的坡度。如透水性较大的土层位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下面,则透水性较大的土层表面应做成平台。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可覆盖透水性较小的土层。允许使用取土场内上述各种土的天然混合物。水的土与不透水的土,
不能非成层使用,以免在填方内形成水囊。
(3)路基压实与压实度
路堤填土需分层压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密实度。土的压实效果同压实时的含水量
有关。对于路基的不同层位应提出不同的压实要求,上层和下层的压实度应高些,中间层可低些。
据《路基设计规范》,高速公路路基压实度应满足下表:
路基压实度(重型)要求表
软土地基,通常情况下地基承载力达不到其上面构造物要求的承载力,或虽在建筑物施工时能达到要求,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本身的原因或水的原因,使地基失稳,
造成路面严重破坏,处理好路基,是设计的重大环节。公路是一条带状的承受动静两种荷载的特殊人工建筑物,由于它分布较广,使用要求较高,因而对地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设计所经过的路段除田间地段有淤泥的不良地段外,其它地段的地基承载力很好,地质也良好。对于有淤泥层的地段,由于深度都在3m以内,一般通过清淤泥换填法进行处理。填料采用碎石土,石渣等,其上铺0.5m的砂砾垫层土工隔栅。
对于地质条件差,且在路基范围内有少量地下水渗出的土质地段,边坡采用护面墙进行防护。
2.3 路基防护
路基防护是确保道路全天候使用,使路基不致因地表流和气候变化而失稳的必要工程措施,是路基设计的主要项目之一。
路基的防护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两类。坡面防护主要有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两类。对于土路堤的坡面铺砌防护工程,最好待填土沉实或夯实后施工,并根据填料的性质及分层情况决定防护方式。铺砌的坡面应预先整平,坑洼处应填平夯实。冲刷防护有间接和直接防护两类。对于冲刷防护,一般在水流流速不大及水流破坏作用较弱地段,可在沿河路基边坡设砌石护坡、石笼和混凝土预制板等。
(1)路堤边坡防护
路堤高度小于3米边坡均直接撒草种防护;路堤高度大于3米均采用方格网植草护坡,具体尺寸见图纸《路堤方格网植草防护图》。
(2)路堑边坡防护
路堑高度小于3米边坡均直接撒草种防护;路堑高度大于3米均采用人字形骨架植草护坡。
2.4 支挡结构设计
(1)挡土墙的用途
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填土边坡以保持土体稳定的建筑物。在公路工程中广泛应用于支挡路堤或路堑边坡、隧道洞口、桥梁两端及河流岸壁等。
(2)挡土墙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挡土墙类型分类方法较多,一般以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分类为主,常见的挡土墙形式有: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扶壁式、加筋土式、锚杆式和锚定板式。按照墙的设置位置,挡土墙可分为路肩墙、路堤墙、路堑墙和山坡墙。
路肩墙或路堤墙设置在高填路堤或陡坡路堤的下方,可以防止路基边坡或基底滑动,确保路基稳定,同时可以收缩填土坡脚,减少填方数量,减少拆迁和占地面积,以及保护临近线路已有的重要建筑物。
路堑挡土墙设置在堑坡底部,主要用于支撑开挖后不能自行稳定的边坡,同时可减少挖方数量,降低边坡高度。
(3)本路段挡土墙设置
在路段K0+960~K1+100右侧,为收缩坡脚、加强路基的稳定性,设置挡土墙长140m,高2~4m,具体布置及构造见《挡土墙布置图》和《挡土墙构造图》。
(4)挡土墙排水设施
挡土墙的排水处理是否得当,对岩石或土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挡土墙的安全与使用效果。挡土墙的排水设施通常由地面排水和墙身排水组成。地面排水,主要是防止地表水渗入墙背填料或地基。因此,可设置地面排水沟以截留地表水。夯实回填土顶面和地表松土,以减少雨水和地面水下渗,必要时应加设铺砌,采取封闭处理。为防止地表水渗入地基,可夯实墙前回填土及加固边沟等。墙身排水,主要是为了迅速排除墙后积水。通常是在非干砌的挡土墙墙身的适当高度处设置一排或数排泄水孔。设计中采用10×10cm的方形孔,间距为2m。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底部距地面30cm。
沉降缝和伸缩缝:为防止因地基不均匀沉陷而引起墙身开裂,应根据地基地质条件及墙高、墙身断面的变化情况,设置沉降缝。为了减少圬工砌体因硬化收缩和温度变化作用而产生裂缝,须设置伸缩缝。
通常,把沉降缝和伸缩缝结合在一起,统称为变形缝。设计中,沿墙身10m设置一道变形缝,缝宽20mm,缝内沿墙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塞入深度不应小于15cm。
(5)挡土墙施工注意事项
①施工前应做好地面排水工作,保持基坑干燥;
②基坑开挖后,若发现地基与设计情况有出入,应按实际情况调整设计;
③墙趾部分的基坑,在基础施工完后应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不小于4%外倾斜坡,以免积水下渗,影响墙身的稳定;
④浆砌挡土墙的砂浆水灰比必须符合要求,灰浆应填塞饱满,浆砌挡土墙应错缝砌筑,填缝必须紧密,不得做成水平通缝,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竖直通缝;
⑤墙体应达设计强度的75%以上,方可回填墙后填料;
⑥回填前,应确定填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根据碾压机具和填料性质,分层
填筑压实,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⑦墙后回填必须均匀摊铺平整,并设不小于3%的横坡,利于排水。墙背1.0m范围内,不得有大型机械行驶或作业,防止碰坏墙体,并用小型压实机碾压,分层厚度不得超过0.2m。
⑧墙后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先处理填方基底(如铲除草皮,开挖台阶等)再填土,以免顺原地面滑动。
2.5 路面结构设计
2.5.1. 路面结构组成
⑴面层
面层是直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及大气降水和温度变化影响的路面结构层次,并为车辆提供行驶表面,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因此,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而且应当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面层可由一层或多层组成;其上层可为磨耗层,其下层可为承重层、连接层或整平层。修筑面层所用的材料主要有: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混合料等。
⑵基层
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中去。它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具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能力及足够的水稳定性。基层厚度大时,可设为两层,分别称为上基层和底基层,并选用不同强度或质量要求的材料。修筑基层所用的材料主要有:各种结合稳定土、天然砂砾,各种碎石和砾石、片石,各种工业废渣等。
⑶垫层
垫层介于土基与基层之间,将基层传下来的车辆荷载应力加以扩散,以减小土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中,影响基层结构的性能。修筑垫层的材料强度不一定要高,但水稳定性和隔温性能要好,常用的材料有:砂、砾石、炉渣、水泥或石灰稳定土等。
2.5.2 路面类型
按面层所用的材料来分,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砂石路面等。高等级公路路面的特点是强度高、刚度大、稳定好、使用寿命长,能适应较繁重的交通量,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
2.5.3 沥青路面设计
2.5.3.1 设计资料
⑴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按r=7%计,路段属平原微丘,西南潮暖区(V2区) ⑵初始年交通量如下表:
交通量组成表
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33.1 (0.01mm)
H( 4 )= 15 cm LS= 34.9 (0.01mm);H( 4 )= 20 cm LS= 30.9 (0.01mm); H( 4 )= 17.3 cm(仅考虑弯沉)
按容许拉应力验算设计层厚度 :
H( 4 )= 17.3 cm(第 1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 4 )= 17.3 cm(第 2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 4 )= 17.3 cm(第 3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 4 )= 17.3 cm(第 4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路面设计层厚度 :
H( 4 )= 17.3 cm(仅考虑弯沉); H( 4 )= 17.3 c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根据上述结果,干燥状态下取二灰土厚度H( 4 )=18cm。
② 中湿状态
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33.1 (0.01mm)
H( 4 )= 15 cm LS= 37.1 (0.01mm);H( 4 )= 20 cm LS= 32.7 (0.01mm); H( 4 )= 19.5 cm(仅考虑弯沉)
按容许拉应力验算设计层厚度 :
H( 4 )= 19.5 cm(第 1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 4 )= 19.5 cm(第 2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 4 )= 19.5 cm(第 3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 4 )= 19.5 cm(第 4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路面设计层厚度 :
H( 4 )= 19.5 cm(仅考虑弯沉);H( 4 )= 19.5 c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根据上述结果,中湿状态下取二灰土厚度H( 4 )=20cm。
⑼确定路面结构
①干燥状态
---------------------------------------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5 cm
---------------------------------------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7 cm
---------------------------------------
水泥稳定碎石 20 cm
---------------------------------------
石灰水泥粉煤灰土 18 cm
---------------------------------------
土基
②中湿状态
---------------------------------------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5 cm
---------------------------------------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7 cm
---------------------------------------
水泥稳定碎石 20 cm
---------------------------------------
石灰水泥粉煤灰土 20 cm
---------------------------------------
土基
2.5.4 水泥路面设计
2.5.4.1 设计资料
⑴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按r=7%计,路段属平原微丘,西南潮暖区(V2区) ⑵初始年交通量如下表:
交通量组成表
其中,小汽车的前后轴都小于两吨,在路面设计中因其轴载太小无需考虑。
确定路面结构
①干燥状态
---------------------------------------
普通水泥混凝土 24cm
----------------------------------
5%水泥稳定碎石 20cm
----------------------------------
石灰水泥粉煤灰土 15cm
----------------------------------
土基
②中湿状态
---------------------------------------
普通水泥混凝土 24cm
----------------------------------
5%水泥稳定碎石 20cm
----------------------------------
石灰水泥粉煤灰土 18cm
----------------------------------
土基
2.5.5 路面比选
两种路面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1)沥青路面的优缺点
优点:
①沥青路面由于车轮与路面两级减振,因此行车舒适性好、噪音小;
②柔性路面对路基、地基变形或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强;
③沥青路面修复速度快,碾压后即可通车。
缺点:
①压实的混合料空隙率大,耐水性差,宜产生水损坏,一个雨季就可能造成路面大量破损;
②沥青材料的温度稳定性差,脆点到软化点之间的温度区间偏小,包不住天然高低温度,冬季易脆裂,夏季易软化;
③沥青是有机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使用数年后,将产生老化龟裂破坏; ④平整度的保持性差,不仅沉降会带来平整度劣化,而且材料软化会形成车辙。
(2)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缺点
优点:
①水稳定性较高,在暴雨及短期浸水条件下,路面可照常通行;
②温度稳定性高,无车辙现象;
③水泥混凝土是无机胶凝材料,主要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既是其强度的主要来源,既耐老化,又无污染。但在更长时期,会与所有岩石一样,产生风化现象,水泥石风化与沥青老化相比,时间长10倍以上,不构成工程问题;
④平整度的保持期长;
⑤在相同技术和工艺水平下,水泥路面大修前的使用年限长。
缺点:
① 在相同平整度条件下,由于刚性路面不减振,因此行车舒适性不及沥青路面;噪音较大,我国对低噪音水泥路面尚未开展研究和应用;
②在路基、地基变形或不均匀沉降条件下,易形成脱空,附加应力很大,极易产生断裂破坏,对路基稳定性要求高,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差。
③水泥路面强度高、硬度大,即使断板后也难于清除,修复难度大,新浇筑面板的养护期较长。
鉴于沥青路面对公路周围的土地、地下水等会造成污染,造价要高于水泥路面;而修建水泥路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提升当地水泥的质量和知名度,所以选择修建水泥路面。
2.6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
路基土石方是公路工程的一项主要工程量,在公路设计和路线方案比较中,路基土石方数量的多少是评价公路侧设质量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在编制公路施工组织计划和工程概预算时,还需要确定分段和全线的路基上石方数量。
地面形状是很复杂的,填挖方不是简单的几何体,所以其计算只能是近似的,计算的精确度取决于中桩间距、测绘横断面时于点的密度和计算公式与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等。计算时一般应按工程的要求,在保证使用的前提下力求简化。
2.6.1 横断面面积计算
路基填挖的断面积,是指断面图中原地面线与路基设计线所包围的面积,高于地面线者为填,低于地面线者为挖,两者应分别计算,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面积计算方法。
①积距法:适用于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
把横断面图划分成若干条等宽的小条,累加每一小条中心处的高度,再乘以条宽即为该图形的面积。
将断面按单位横宽划分为若干个梯形与三角形条块,每个小条块的近似面积为: Fi=bhi
则横断面面积:
当b=1m时,则F在数值上就等于各小小条块平均高度之和Σhi。
要求得Σhi的值,可以用卡规逐一量取各条块高度的累积值。当面积较大卡规张度不
够用时,也可用米厘方格纸折成窄条代替卡规量取积距,用积距法计算面积简单、迅速。若地面线较顺直,也可以增大b的数值,若要进一步提高精度,可增加测量次数最后取其平均值。
②坐标法
已知断面图上各转折点坐标(xi,yi),则断面面积为:
A = [∑(xi yi+1-xi+1yi ) ] 1/2
坐标法的精度较高,适宜于用计算机计算。
计算横断面面积还有几何图形法、数方格法、求积仪法等。
2.6.2 土石方数量计算
若相邻两断面均为填方或均为挖方且面积大小相近,则可假定两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其体积的计算公式为:
V=(A1+A2) L 2
式中:V——体积,即土石方数量(m3);
F1、F2——分别为相邻两断面的面积(m2);
L——相邻断面之间的距离(m)。
此法计算简易,较为常用,一般称之为“平均断面法”。
土石方数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填挖方数量分别计算,(填挖方面积分别计算);
(2)土石方应分别计算,(土石面积分别计算);
(3)换土、挖淤泥或挖台阶等部分应计算挖方工程量,同时还应计算填方工程量;
(4)路基填、挖方数量中应考虑路面所占的体积,(填方扣除、挖方增加);
(5)路基土石方数量中应扣除大中桥所占的体积,小桥及涵洞可不予考虑。
2.6.3 路基土石方调配
土石方调配的目的是为确定填方用土的来源、挖方弃土的去向:以及计价土石方的数量和运量等。通过调配合理地解决各路段土石方平衡与利用问题,使从路堑挖出的土石方,在经济合理的调运条件下移挖作填,达到填方有所“取”,挖方有所“用”,避免不必要的路外借土和弃上,以减少占用耕地和降低公路造价。
填方土源:附近挖方利用
借土
挖方去向:调往附近填方
弃土
(一)土石方调配原则
(1)就近利用,以减少运量:在半填半挖断面中,应首先考虑在本路段内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然后再作纵向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
(2)不跨沟调运:土石方调配应考虑桥涵位置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一般大沟不作跨越调运。
(3)高向低调运:应注意施工的可能与方便,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位于山坡上的回头曲线段优先考虑上线向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
(4)经济合理性: 应进行远运利用与附近借土的经济比较(移挖作填与借土费用的比较)。
远运利用的费用:运输费用、装卸费等
借土费用:开挖费用、占地及青苗补偿费用、弃土占地及运费
为使调配合理,必须根据地形情况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用以分析工程用土是调运还是外借。
土方调配“移挖作填”固然要考虑经济运距问题,但这不是唯一的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弃方或借方占地,赔偿青苗损失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等。有时移挖作填虽然运距超出一些:运输费用可能稍高一些,但如能少占地,少影响农业生产,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未必是不经济的。
(5)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进行调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
(6)土方调配对于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商量,妥善处理。借土应结合地形、农田规划等选择借土地点,并综合考虑借土还田,整地造田等措施。弃土应不占或少占耕地,在可能条件下宜将弃土平整为可耕地,防止乱弃乱堆,或堵塞河流,损坏农田。
(二)土石方调配方法
土石方调配方法有多种,如累积曲线法、调配图法及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等,目前生产上多采用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该法不需绘制累积曲线图与调配图,直接可在土石方表上进行调配,其优点是方法简捷,调配清晰,精度符合要求。该表也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具体调配步骤是:
(1)土石方调配是在土石方数量计算与复核完毕的基础上进行的,调配前应将可能影响运输调配的桥涵位置、陡坡、大沟等注在表旁,供调配时参考。
(2)弄清各桩号间路基填挖方情况并作横向平衡,明确利用、填缺与挖余数量。
(3)在作纵向调配前,应根据施工方法及可能采取的运输方式定出合理的经济运距,供土石方调配时参考。
(4)根据填缺挖余分布情况,结合路线纵坡和自然条件,本着技术经济和支农的原则,具体拟定调配方案。方法是逐桩逐段地将毗邻路段的挖余就近纵向调运到填缺内加以利用,并把具体调运方向和数量用箭头标明在纵向利用调配栏中。
(5)经过纵向调配,如果仍有填缺或挖余,则应会同当地政府协商确定借土或弃土地点,然后将借土或弃土的数量和运距分别填注到借方或废方栏内。
(6)土石方调配后,应按下式进行复核检查:
横向调运十纵向调运十借方=填方
横向调运十纵向调运十弃方=挖方
挖方十借方=填方十弃方
以上检查一般是逐页进行复核的,如有跨页调配,须将其数量考虑在内,通过复核可以发现调配与计算过程有无错误,经核证无误后,即可分别计算计价上石方数量、运量和运距等,为编制施工预算提供上石方工程数量。
(三)关于调配计算的几个问题
(1)经济运距
填方用土来源,一是路上纵向调运,二是就近路外借土。一般情况调运路堑挖方来填筑距离较近的路堤还是比较经济的。但如调运的距离过长,以致运价超过了在填方附近借土所需的费用时,移挖作填就不如在路堤附近就地借土经济。因此,采取“调”还是“借”有个限度距离问题,这个限度距离即所谓“经济运距”,其值按下式计算:
经济运距 L经 = B+ L免 T
式中:B——借土单价(元/m3);
T——远运运费单价(元/m3·km);
L兔——免费运距(km)。
由上可知,经济运距是确定借土或调运的限界,当调运距离小于经济运距时,采取纵向调运是经济的,反之,则可考虑就近借土。
(2)平均运距
土方调配的运距,是指从挖方体积的重心到填方体积的重心之间的距离。在路线工程中为简化计算起见,这个距离可简单地按挖方断面间距中心至填方断面间距中心的距离计算,称平均运距。
在纵向调配时,当其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应按其超运运距计算土石方运量。
(3)运量
土石方运量为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的乘积。单位:m3·km
在生产中,工程定额是将平均运距每10m划为一个运输单位,称之为“级”,20m为两个运输单位,称为二级,余类推,在土方计算表内可用符号①、②表示,不足10m时,仍按一级计算或四舍五人。于是:
总运量=调配(土石方)方数×n
式中:n——平均运距单位(级),其值为:
n = (L - L免)/ A
其中:L ——平均运距;
L免——免费运距。
在土石方调配中,所有挖方无论是“弃”或“调”,都应予以计价。但对于填方则不然,要根据用土来源来决定是否计价。如果是路外借土,那当然要计价,倘若是移挖作填调配利用,则不应再计价,否则形成双重计价。因此计价土石方必须通过土石方调配表来确定其数量为:
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十借方数量
一般工程上所说的土石方总量,实际上是指计价土石方数量。一条公路的土石方总量,一般包括路基工程、排水工程、临时工程、小桥涵工程等项目的土石方数量。对于独立大、中桥梁、长隧道的土石方工程数量应另外计算。
具体计算及调配见《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表》
3 排水设计
3.1 公路排水设计的内容
公路排水设计可划分为四部分:
(1)横向穿越路界排水——由涵洞、桥梁引排穿越路界的溪流、河道中的水;
(2)路界表面排水——指公路用地范围内的表面排水,包括路面排水、中间带排水、
坡面排水和由相邻地带或交叉道路流入路界内的排水等;
(3)路面结构内部排水——通过裂缝、接缝或面层空隙下渗到路面结构(面层、基层
和垫层)内部,或者由地下水或道路两侧滞水浸入路面内部的水分的排除或疏干;
(4)地下排水——危及路基稳定或影响路基强度的含水层地下水的排除或疏干。
3.2 设计依据
《公路路基设设计规范》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3.3 路基排水设计
3.3.1 地表排水设备的类型
(1)边沟: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的坡脚外侧,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
(2)排水沟:用来引出路基附近低洼处积水的人工沟渠。
3.3.2 边沟设计
挖方路基及填土高度低于路基设计要求的临界高度的路堤,在路肩外缘均应设计纵向人工沟渠,称之为边沟,其主要功能在于排泄路基用地范围内地面水。边沟内侧边坡坡度按土质类别采用1:1.0~1:1.5;梯形边沟的底宽和深度不应小于0.4m。边沟的纵坡度应尽量与路线纵坡保持一致。当路线纵坡坡度小于沟底所必需的最小纵坡坡度时,边沟应采用沟底最小纵坡坡度,并缩短边沟出水口的间距。
边沟出水口的间距,一般地区不宜超过500m,多雨地区不宜超过300m。边沟出水口的排放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桥涵水道位置,引排到路基范围外,使之不冲刷路堤坡脚。
(1)设计流量的确定采用公式
Q=16.67qF (3-1)
式中:Q——设计流量 m3;
q——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 ,min;
——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 ,km2。
3.3.3 排水沟设计
排水沟主要用于排泄来至边沟、截水沟或其他水源的水流,以形成整个排水系统。排水沟的平面布置,取决于排水要求与当地地形。排水沟的布置,必须结合地形自然条件,因势利导,平面上力求短捷平顺,以直线为宜,必须转向时,尽量采用较大半径(10~20m以上),徐缓改变方向,保证水流舒畅;纵面上控制最大和最小纵坡,以1%~3%为宜,纵坡大于3%,需要加固,大于7%,则应改用急流槽。
(1)排水沟断面形式:
排水沟一般为梯形断面,其大小应根据流量确定,深度与宽度不小0.5米。排水沟边坡视土质而异,一般在1:1-1:1.5。
排水沟沟底纵坡不小于0.5%,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减小到0.2%。
(2)排水沟的平面线形:
排水沟应尽量采用直线,如必须转弯时,其半径不小于10-20米,排水沟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通常在500米以内。
(3)排水沟与水道的衔接。
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h=0.5m,b=0.5m,边坡率m=1。水文水力计算同边沟,在此不另行计算。
3.4 路面排水设计
路面排水由路面横坡、路肩纵坡、拦水带或路肩矩形边沟,路肩排水沟、泄水口和急流槽等组成。路面排水设施的设计,按暴雨强度采用当地任意连续30min的最大径流厚度(mm)。路面排水设计重现期规定:高速公路3—5年,一级公路2—3年,二级公路1—2年。
3.4.1 路面表面排水
路面表面排水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把降落在路面和路肩表面的降水排走,以免造成路面积水而影响安全。
当路基横断面为路堑时,横向排流的表面水汇集于边沟内。当路基横断面为路堤时,可采用两种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