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诚信环境;诚信行为;诚信制度;诚信精神;班级文化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信,国之宝也,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行之不远。”而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说:“少年讲诚信,则中国就可成为诚信社会!”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

一年级学生是一个个懵懂无知的顽童,发展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离不开班级这个环境。作为教师,时常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在未完成家庭作业或犯错误时,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都有一些自我保护性的撒谎行为,他们往往会说:“我把作业忘家里了。”“我写了,没带来。”明明知道是自己犯错了,还会说:“不是的。”“不是我拿的。”“是他先骂我,我才打他的。”在错误面前不诚实,有侥幸能躲过教师的批评和处理的心理。面对这种状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迫在眉睫。下面就自己班级的诚信文化建设谈一点体会。

一、诚信环境―――诚信文化建设的载体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诚信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诚信班级文化氛围的布置包括班级的黑板报宣传、小报的设计和布置、名言警句的张贴、花草的摆放等。在布置过程别要注意美观、整洁、大方和及时的更新,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诚信环境,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学生承诺搞好班级环境卫生,签订卫生包干责任书,要求教室窗明几净,地上没有纸屑。这需要全班学生长期的努力,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文明的行为和诚信的品德,必须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等不诚信行为作斗争。

让教室的墙壁“说诚信话”,我们可以利用班级的黑板报和教室四周的墙壁,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具有浓厚诚信文化的氛围,使班级环境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如,征集并张贴班训(“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创诚信班”)、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读书立品,诚信先行”)等,浓郁的诚信文化氛围,将是推动班级发展的无声的力量。

二、诚信行为―――诚信文化建设的目标

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例如,在安排班级劳动小岗位时,和学生签订卫生包干责任书,要求教室窗明几净,地上没有纸屑,以创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

诚信教育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书香沐浴中,寄托精神家园。长兴第一小学城东校区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已有多次,学校提倡各班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我也以此为模板,把“诚信伴我成长”作为本班的读书活动主题,学生在这种充满情趣的读书活动中品尝着读书的乐趣,提高着读书的兴趣,提升着读书的品味。在读书活动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楷模、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依托童谣文化,让学生迸发诚信之光。童谣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传唱在少年儿童之间的没有乐谱的歌谣,通过在班里开展诚信童谣的传唱,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如,诚信,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诚信,是一缕阳光,普照着美好的人间。诚实守信最重要的是同学之间不张扬,朋友之间不猖狂,家长面前不撒谎,教师面前不夸张,做错了事情要改正,说错了话要承认,承诺的话语要遵守,答应的事情要做到,从小要说老实话,诚实守信人人夸,诚信是美德,从小就培养,做个诚信好孩子,争当诚信小使者。

开展一系列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如,《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主题队会活动。

三、诚信制度―――诚信文化建设的关键

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对学生的诚信要求,讨论、制订《班级公约》。按进度填写“诚信卡”,建立诚信档案。在班级的制度建设方面,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要使班级每位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情要负责,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如,建立诚信档案,由教师存档保存。

受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的限制,进行一两次诚信教育是不可能有明显的效果,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加强检查督导,坚持“多褒少贬”的原则,正确及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了激励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自己评选出周“诚信之星”、月“诚信之星”、学期“诚信之星”。

四、诚信精神―――诚信文化建设的核心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讲诚信,知道哪些现象是诚信的表现,哪些是不诚信的;让学生明白丢失诚信的危害性;让学生明白确立诚信的途径有哪些。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人人做“诚信”的监督员,向身边的亲人、朋友进行诚信宣传。要求指出身边的“不诚信”现象,如虚、假、谎、骗等不良行为,对其进行分析,认清其危害性,引以为戒。

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因此,教师应树立榜样作用,做到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诚信度来为人师表。因此,我要说,诚信教育是不能空喊口号,光说不做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首先做到诚信,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诚信,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才有望看到满园诚信之花,收到满园诚信之果。

诚信教育是班级文化建设之根,也是班级文化的灵魂。诚信,是人生旅途中美丽花草的种子,只要认真播种,辛勤耕耘,就能绽放。诚信教育与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使诚信教育有了一个丰富的载体、一个有力的抓手,使诚信走进学生的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心中时刻装着诚信,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就可以相信,那一颗颗稚嫩的诚信种子一定会成长为一棵棵诚信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张斌.新课程成功班级文化建设.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2]张仁贤.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范文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企业发展之道,员工立身之本。诚信理念及其建设要求,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域和方面,为各界所重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涟先生曾说:信用关系市场大局。长江实业总裁李嘉诚先生也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事业做大?答曰:无它,一字而已—“信”。那么诚信对于我们供电所的农电员工来说就是忠诚于企业,热爱本职工作,奉献社会;热诚勤地做好岗位工作,精益求精。在客户面前讲信用,信守诺言,实话实说,树立良好的信誉,创建个人诚信品牌,提高公信力,让客户信服;自己溶入到企业中,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树立农电员工的诚信意识是新时期农电管理的要求,笔者就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做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加强品牌建设。对外要规范使用“国家电网”品牌标识。要重点加强办公、营业和生产场所等标识使用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从常规服务到精益服务、从普遍到个性化服务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塑造供电企业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良好形象。加强营销服务的考核奖惩力度,杜绝营销服务行为中的不足造成对公司诚信美誉度的影响,比如抄表错讹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诚信形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坚持以“规范的服务、合理的流程、优良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文明的礼仪、创新的活动”,向客户展示诚实守信的形象。

对内要通过培训教育、企业内部活动、内部媒体宣传等,大力宣传公司品牌形象的价值内涵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加强“主人翁”教育,增强企业员工对公司品牌的认知,提升品牌意识,要重视客服人员服装、劳保用品,宣传标语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打造公司统一的品牌形象,提升农电员工为电力事业奉献的荣誉感。

重视领导示范的作用。任何一个单位的上层领导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其下属的行为,影响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名人品德言行录》上有这么一个“曹操割发代刑”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都躲到村外,麦熟了也没有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立即派人告诉老百姓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果然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慢行,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一日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的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这时,大臣郭嘉说;“古书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免一死吧。但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就这样给三军做了一个示范,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信任。对于供电所来说其是供电企业的一个直接服务于客户的团队,供电所长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是诚信价值观的示范者,供电所长应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这个这个团队的诚信文化建设。对上,要做到经营业绩数据真实,不弄虚作假,不隐瞒营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高度负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模范遵守执行公司规章制度,带头开展自我道德修养教育。对下,和员工多沟通交流,做到相互了解和理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要在员工间营造诚信的坦诚相待氛围。结合本所实际,解放思想,创新诚信教育建设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公司《企业文化守则》和《员工守则》,把诚信价值观根植于员工思想深处。

建设一个和谐的团队。现阶段农村的供电所主要力量是农电工,他们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归属感不强,影响企业与农电工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从心理上加以引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目前的发展水平,想大幅度的提高收入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从心理上做到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乃至家庭,淡化“农”字影响。在工作上尊重他们,通过对社会提供有偿劳务来增加收入,通过办理养老和医疗等保险来解除后顾之忧,通过提拔优秀的农电工来实现其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让员工看到前进的希望。着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倡导团队精神。设立农电工会,和当地政府协调,接受其党员关系转入,让其有自己的家,有说话的地方,自然调整好心态,员工与供电所之间也自然会产生感情,有利于增加农电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范文3

论文摘要: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信用文化的缺失以及学生个体自暴自弃、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的思想倾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当前,高职院校要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并在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做到疏、堵结合。

加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从根本上抑制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又通过不同渠道冲击着校园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因而做出一些诚信缺失的事情来。

2.学校信用危机的影响

有的学校为争生源出现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如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考试宽松、监考不严;有的学校在全日制教育中,为稳定生源而对一些考试作弊学生从宽处理等。学校和教师的信用危机影响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3.学生诚信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

一些平时学习认真,凭自己的实力考试,但成绩却不如作弊同学的学生,一方面对这种不诚信现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由此产生自己因没有作弊而未能考出好成绩的惋惜之情,有的甚至会认为“老实人吃亏”。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学生诚信的严重失落。

(二)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招生批次中的最后一批。这批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会因为原有的期望值与现实相差甚远,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而变得自暴自弃。

2.缺乏敬业精神,急功近利

一些学生在读普高或职高时养成的懒散习惯,使他们缺乏敬业精神,难以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方面想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想付诸行动。由于急功近利心切,只得弄虚作假。

3.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目前,多数学生对诚实、守信、履约、不说谎、不弄虚作假等诚信内容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也深知诚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是做人的根本。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又会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二、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如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经济状况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网,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教师输入教工编号即可进入网站查询、浏览,并可对诚信内容的真假发表看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当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与之配合。如把“是否诚信”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也可制定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为学校争光方面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诚信档案功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参考文献〕

〔1〕王泽应.大力加强诚信教育〔N〕.光明日报,2004-06-23.

〔2〕徐志刚.《论语·子路》,《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范文4

一、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

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更新,教材不再仅仅是具有学术性、权威性、本源性的传递知识的工具,还包括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种从教科书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应该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探究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也力图做到“求新、求实、求活,求新是现代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求实是理论联系实际,求活是使课本具有可读性、趣味性。

二、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新课程要求教师有两种坚定的理念,一是民主的理念,一种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诚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此,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和自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道德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的合作与交往,提高诚信道德的选择和评价能力,自己教育自己,不断提高诚信道德的境界和发展水平。思想政治课本身是一门心灵与心灵沟通、智慧与智慧碰撞、人格与人格激励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即在于对学生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和高尚人格的激励,使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念通过有组织的活动陶冶、领悟而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力、才干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三、通过高中政治课深化学生诚信道德体验教育

诚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它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教师要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比较完整的感受到诚信道德的形成过程,认识诚信道德对成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主动的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他们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四、培育社会诚信文化环境

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社区和家庭是高中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高中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道德建设的重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受鄙视的社会氛围。在培育诚信道德文化中,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和个人诚信品质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诚信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诚信品质修养是自律机制,只有在两个机制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完善社会诚信文化系统,才能使诚信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色。诚信制度的建设强调的是诚信他律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失信”行为机会成本的付出要远远高于“守信”行为,使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使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促使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

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管理学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是为人立业的根本。但是,近年来在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人才荟萃的高等学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影响了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影响校园的安定、和谐。导致大学生失信的原因是什么?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途径有哪些?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高校和社会面临的课题进行探讨。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校园受来自社会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其中的非诚信风气,在社会漫延泛滥的同时,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大学生不诚信行为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明显:不诚信的领域在扩大,不诚信的人数在增多,不诚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提高,不诚信行为导致的负面影响更久远。在此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考试作弊形式趋于多样化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又担心成绩不及格,所以只能是抱翘幸心理作弊。作弊手段和方法,由传统的抄袭、夹带纸条等形式向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电子网络平台作弊,由1-2人作弊向团体化、组织化作弊发展,甚至有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如在一些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中,作弊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1.2 假材料、假证明有了时代的特点

传统学生的造假行为主要有:乱编理由请假,为了荣誉作假材料等。今天大学生的造假范围已经扩大,一是就业时求职简历“水分”多和随意毁约。此外,有一些部分毕业生把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当儿戏,随意毁约,频繁变更用人单位。二是利用假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和各种奖学金。一些同学为了骗取国家奖、助学金,虚报家庭经济情况,到当地民政部门虚开困难证明等。

1.3 部分学生瞒天过海拖逃贷款

国家指令金融机构对在校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学生与银行签约,学校作为担保单位,学生毕业后通过就业获取收入来逐年还款。本意上是为了培养人才和维护教育公平,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部分学生毕业后通过各种手段拖逃贷款,包括隐满收入,频繁变更单位、住址等。

1.4 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行骗、诈骗行为时有发生

高校中,互联网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或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亦成了助长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工具。一是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是隐蔽的、自由的,于是在网络上不实信息,甚至刻意误导、辱骂,以此来发泄对社会、学校、个人不满情绪,更有甚者利用虚拟网络进行感情、金钱诈骗;二是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个别同学在网络上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甚至公开发表等。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大学文化缺失和非主流文化盛行

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在扩招潮中盲目追求“大”“全”“新”,只注重表面的辉煌,过度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放松对内涵的追求,导致校园文化受非主流文化的侵蚀,使求真务实、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崇尚文明的大学精神在流失。

2.2 “失信成本低,守信成本高”非正常现象的负面作用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现象表明:失信风险小,受处罚力度轻;而诚实守信导致成本增加,甚至被淘汰,就像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正因为诚信缺失的风险和成本较低,大学生的诸多不诚信行为,基于在这种“得”与“失”的博弈中进行选择,从另一个角度上纵容和“鼓励”了非诚信行为的发生。

2.3 功利主义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求利欲望。一些地方和领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力的驱使中渐渐迷失了良知,各种投机取巧行为被广泛使用,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甚至在少数地方,不守诚信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社会上的这些不良现象也时刻在侵蚀着大学生。

2.4 道德评价机制滞后

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和考核一直缺少有效的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而对学生个人信用的登记和考核更是空白,这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裁。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记录和考核,对违反诚信行为规范的学生也没有强有力的惩戒措施。

2.5 受人性的弱点影响

1957年,美国行为科学家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容易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大学生也是自然人,有着自然人的本质弱点,如果在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是会做出自私利己的行为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大学生不诚信也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3.借鉴美国高校诚信管理的经验

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及其行为的形成,关键在教育培养,核心在制度管理。为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管理水平, 我们应本着“激浊扬清、为我所用”的原则,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出发, 积极借鉴美国高校诚信管理的一些有效做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 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内容的细化

与美国大学相比, 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匮乏,即使有,也因内容上比较空泛而缺乏可操作性。

3.2 学生在诚信管理中参与度的提高

美国大学有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学生参与制订和实施诚信守则的全过程, 就是将学生视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在许多学校的诚信守则中, 都明确规定学生有检举作弊的义务, 并享有参与判定处罚的权利。美国高校的实践表明, 吸纳学生参与制订、实施学术诚信规范的做法,对于提高大学生遵守学术诚信规定的自觉性是行之有效的。

3.3 加快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设

美国诚信管理机制首先从完善个人资信档案管理开始。在美国, 每个人都有“社会安全号”,这个安全号可以把他一生几乎所有的信用记录串在一起, 如果他有过不良的记录,那么该记录将永远伴随着他。美国人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强烈的诚信观念。因此,对于完善我国高校诚信管理体系,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快高校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设的步伐,是非常必要的。

4.解决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基本途径

4.1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倡导诚信文化建设

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要从文化育人的新视角,把诚信教育和大学文化传承与建设整合起来,将理想教育与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将慎独自律与制度约束和他律联系起来。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来培养一代新人,建设“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诚信风气,使诚信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通过各种诚信活动,营造出“讲诚信得益,不诚信受损,讲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把诚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体现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的活动来抓,形成良好的传统和制度,并长此以往有效地开展下去。

4.2 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信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诚信文化侧重于自律,竭力倡导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讲诚信,并指出这是是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良方。结合社会的各种鲜活案例,教育大学生自觉树立“诚信为本”的信念,在人生经营中恪守“诚信”,将是未来社会风气转化的前情提要。“诚信为本”理念是我们纠正不良之风的根本,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

4.3 树立学校、教师诚信形象,为学生守信起示范作用

古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广大教师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来实现对学生诚信观念的影响作用。学校建立严格的制度,面对上级检查、评估不做假,不回避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认真提高水平,科研上杜绝抄袭、剽窃行为。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被诚信风气所感染,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

4.4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也需要道德的力量来维系经济的正常运行。诚信是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对大学生的失信惩罚,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身份,给予重新做人机会,同时,也不能避重就轻,要给予足够震慑力的处罚和高成本的付出,才能让大学生坚守诚信的底线,不做出逾矩的事情。

4.5 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基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记录档案,与社会共享诚信信息。加强大学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包括实行学生诚信信息公开和失信惩戒等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符合大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诚信体系的“游戏规则”,如诚信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等充分调动教学、管理、服务各职能部门参与诚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治东.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诚信道德[J].教育与职业.2009.06.

[4]任运康,余惠琼.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及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7]胡映君.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略策研究[J].兰台世界,2009,24(3):31.

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范文6

一、入校教育,树立诚信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原动力。诚信认知是诚实守信行为的思想基础。没有科学的诚信认知,就不会有正确持久的诚信行为。入校教育是引导和帮助新生树立远大目标,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大学生活的第一课,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和发展。考上大学后,大一新生的社会地位、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开阔,其原有的心理平衡机制被打破,新的平衡机制尚未建立,奋斗目标迷失,人生理想模糊,产生一系列心理矛盾和变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盲目性。高校教育者应牢牢把握这种阶段性的规律,尤其在大一新生还处于盲目性和依赖性的时期尽早进行诚信教育,播下诚信理念的种子,帮助新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深刻理解诚信教育的意义,在思想和价值观上产生对诚信理念的认同,促使大学生自我意识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立信每年针对新入校学生组织观看校史纪录片、参观校史馆和校园诚信景观、诚信校训讲解、“大学生与诚信”专题讲座、诚信签名、诚信宣誓、诚信主题班会等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使刚刚跨入校门的新生充分了解立信的优良传统,思想上真正认同“诚信”,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成业之基;不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也是内在的道德信念。

二、校园文化,营造诚信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凝聚、陶冶、创造、辐射、激励等功能。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一大特色。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促进人的社会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悄无声息地熏陶、感染每一个个体,使个体的言行举止都染上它的痕迹,从而形成某种趋向和定势。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综合塑造人的品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德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诚信教育元素,营造浓浓的诚信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理念,让大学生自觉形成关于诚信的价值观,领悟诚信的精神和内涵,并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以此完善学生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立信有机融合自身办学传统,将诚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环节:一是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建立诚信广场、诚信柱、诚信墙等立信特色校园人文景观;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中的诚信内涵,为校园路、楼、桥、河等建筑物及景观命名。二是融入校园日常文化活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论坛”、“诚信”主题辩论赛、诚信漫画展、“诚信伴我行”网上短信征集大赛、拍摄诚信主题DV、构建诚信书屋等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系列诚信主题活动。三是融入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潘序伦教育思想研讨、筹建中国会计博物馆、“诚信文化校园行”等活动,大力凸显诚信元素,弘扬诚信文化,提升师生的诚信文化自觉。

三、专业教育,提高诚信素质

诚信在许多行业中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在评估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财经金融从业者的功能发挥尤其依赖于其社会公信力,因此许多行业协会制定了强调诚信、客观、专业能力胜任等要求的职业道德准则。研究表明,专业教育的训练和熏陶是培养学生诚信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将诚信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应当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教师教学科研诚信与学生学习考试诚信之间的结合。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诚信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诚信示范,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构建诚信环境,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诚信知识理论教学与诚信案例分析教学之间的结合。专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素养课程应吸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类课程的经验与教训,仅仅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灌输,其教学效果是值得怀疑的,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和排斥;而结合理论规则的阐述和案例分析则可以化解此类矛盾,使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加深对职业道德准则和诚信规范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把握。三是诚信课程教学与诚信实践教学的结合。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仅仅依靠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运用来促成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康德区分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后者作为伦理规范是依靠人的自由意志来达成的,不能单从理论和知识的把握推导出来,所以诚信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来促进诚信行为规范的内化,引导学生从责任伦理的角度做出正确的选择。

立信把诚信要求融入到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倡导诚信“三进”:一是进科研,制定《科研工作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教师保持学术自律,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 “严谨治学,诚信为人”,以教风带学风。二是进课堂,要求教师把诚信职业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校开设《财务舞弊案例剖析》、《舞弊审计》、《职业道德与操守》等课程,通过诚信正反面案例教学,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失误还是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作假,在讨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诚信素质,学会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职业道德标准。三是进实践环节,开展诚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赴周边省市,利用所学向社会普及财经金融、财政法规知识,为企事业单位及普通民众规范经济行为、规避信用诈骗等提供服务。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由事务所的会计专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用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判断教育。

四、日常教育,规范诚信行为

诚信道德规范并非通过几次专题教育或校园活动就能成为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诚信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规范,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检验诚信规范是否内化于心的测试,长久的积累才能形成诚信行为的习惯与责任意识。这就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全方位、多层次、长时段地体现诚信规范的重要性。目前,诚信规范的日常教育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具体的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缺乏制度性的评估考核机制,日常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如果缺乏对师生遵守诚信道德规范的制度性评估考核机制,那么日常教育很容易流于碎片化、形式化,停留在运动式教育的层面,学生的诚信状况也随政策的变化呈现忽高忽低的不稳定状态。制度性的评估考核机制可以形成一种整合的、长效的、规范性的约束力量,使日常诚信规范教育有一个坚实的着力点。其次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日常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引导,而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尝试让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前者使人们满足于一种压力下的平衡,学生的规范行为是出于一种外部压力,在压力解除之后的表现则无法预料;后者则是学生的自然状态,也是在进入社会和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常态,如果大学阶段能在零压力下做出正确的抉择,那么诚信和责任意识也就真正内化为其行为模式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独立精神的重要手段,外部压力的强制和道德绑架下的胁迫不能真正使学生对诚信责任和奉献精神产生内心认同,独立自主、自我管理的校园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公益精神和责任意识。

立信在日常教育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诚信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制定《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师德规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师德底线要求》等文件,在学生评教指标和教师的各类评奖评优中增加诚信师德分值比重;抓好“为人、为师、为学”、师德论坛等活动,开展感动立信人物、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标兵等一系列评选,树立诚信先进典型,大力倡导敬业爱生的奉献精神。二是把诚信与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相结合。学校出台《学生德育测评办法》,把诚信状况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学校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各种不诚信的行为进行记录,严重的失信行为将被记入学生档案。三是把诚信与学生的主观选择性发挥相结合。2006年部分班级主动申请期末考试免监考,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信任,效果良好,现已推广至全校所有二级学院。学校还在学生公寓区推出诚信超市,受到学生欢迎。

五、离校教育,输出诚信人才

毕业生离校阶段是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中间环节,也是检验大学四年教育成效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普及化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和求职竞争激烈度也随之不断增加,面对如此困境,毕业生在离校阶段和就业过程中极易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做出不诚信的行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严进宽出”的原则,对学生入学资格的考核十分严格,而对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则相对宽松。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然而过去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一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下,这一模式的不足之处逐渐凸显,用人单位对不合格应届毕业生的抱怨也越来越多。目前,就业诚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诚信就业教育已成为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当务之急。诚信离校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人才,更在于培养构建现代诚信社会负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公民。毕业生离校阶段是高等教育对学生发挥影响力的最后一个关键节点,高等学校应抓住这一时间节点开展诚信离校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和独立精神的优秀公民,从而为建设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贡献力量。

开展离校教育应做好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结合。如何保证学生在简历、面试、签约等求职环节中的诚实守信是离校教育中的共性问题,所以学校应在全体毕业生中广泛开展诚信就业教育,力求覆盖的全面和有效,真正使每一位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因经济条件、心理特点、毕业去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各自面对不同的问题,离校教育也要针对特定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季要额外面临助学贷款偿还的压力,为了保证贷款偿还的及时就必需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信用意识教育,使其尽早建立对信用制度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同,尽快适应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运作,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广泛开展诚信就业教育不仅使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获得更高的评价,也激励在校学生对诚信立校原则的认同和自豪,为诚信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信以诚信就业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诚信教育,举办“诚信就业系列讲座”、邀请成功校友返校做诚信事迹报告、提倡诚信履历、毕业典礼“诚信宣誓”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在自我推荐和签约等过程中秉持客观、公正、真实、严肃、认真的态度,规范学生们的择业行为。学校还注重强化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的信用意识,每年学生助学贷款还款率达到100%。立信的历届毕业生也因为职业操守良好、业务适应性强,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麦可思公布的2009年度中国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在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立信位居第一。2011年,学校还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示范性创新基地”。

六、跟踪反馈,提升诚信品牌

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也要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全面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社会活动中的诚信状况,及时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激烈,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和长远发展,毕业生能否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直接关系到高校在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调查和比较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在简历、面试、签约等过程中是否做到诚实守信的真实情况,从而对改进和完善离校教育阶段的诚信就业教育提出具体的意见,使以后的诚信就业教育更有针对性;二是可以对专业教育和日常教育的具体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这对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改进教育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健全评估考核制度等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三是可以为今后的诚信教育提供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有助于构建诚信教育的闭环管理模式,六环节中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日常教育、离校教育等阶段均设定了诚信教育的方法与目标,跟踪反馈则可以提供以上环节持续改进并不断接近目标设定所需的必要信息,从而使得整个诚信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稳定。此外,通过及时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就业调研报告可以树立学校诚信办学的品牌,提升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认可度。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也能加强和拓展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和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创造机遇。

立信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跟踪反馈,设计了“毕业生面试情况反馈表”,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每年开展“走访百家用人单位”、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等活动,详细了解立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诚信状况,根据社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诚信教育体系,充实诚信教育内容,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形成诚信教育合力。在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委托第三方所开展的评估中,立信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