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1

行业薪资调研报告范文(一)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研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研,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行业薪资调研报告范文(二)

根据市总的有关要求,区总工会于近期通过问卷调研、随机访谈等形式对全区职工工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根据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涉及餐饮、纺织、电子通讯等8个行业,其中餐饮业60人,占调研人数的22.2%;纺织业10人,占调研人数的3.7%;服务业52人,占调研人数的19.3%;建材行业20人,占调研人数的7.4%;批发零售业46人,占调研人数的17.0%;铁路电气化40人,占调研人数的14.8%;电子通讯业8人,占调研人数的6.7%;其他行业24人,占调研人数的8.9%。

一、基本情况

1、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其中,签订的92人,占调研人数的68.1%;未签订的43,占调研人数的31.9%。

2、工作岗位情况。其中,一线工人88人,占调研人数的65.2%;辅助生产工人8人,占调研人数的5.9%;技术工人16人,占调研人数的11.9%;一般管理干部7人,占调研人数的5.2%;其他岗位16人,占调研人数的11.9%。

3、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的35人,占调研人数的25.9%;1500~2300元的81人,占调研人数的60.0%;2300~3200元的19人,占调研人数的14.1%。

4、在调研中,132人的月工资发放没有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占调研人数的97.8%。

5、在所调研的人中有131人了解自己的月工资额度,占调研人数的97.0%;不了解的4人,占调研人数的3.0%。

6、在调研中有123人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水平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占调研人数的91.1%。不满意的12人,占调研人数的8.9%。

7、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有38人,占调研人数的28.1%;部分缴纳的54人,占调研人数的40.0%;没有缴纳的43人占调研人数的31.9%。

8、关于《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度调研种,非常了解的4人,占调研人数的3.0%;知道与知道一点的为44人和79人,分别占调研人数的32.6%和58.5%。

9、认为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于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有很大作用与有一些作用的分别为47人、46人,分别占调研人数的34.8%、34.1%。

二、调研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

1、在调研者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占68.1%,说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有一定成效的。但从比例可以看出,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是很高,还需我们加大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力度。

2、调研中,月工资发放有97.8%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以上,说明我们的监管力度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3、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情况,全部缴纳的占28.1%,说明社会统筹有关要求还没有达到全覆盖,这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

4对《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度的调研中,非常了解的占3.0%、知道的占32.6%、知道一点的占58.5%。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法律法规还需要继续普及。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2

13.26%!国家统计局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26%。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

人口专家认为,对于我国来说,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既有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严峻挑战,又有发展银发产业即老龄产业的难得机遇。

社会跑步进入老龄化,与老年人相关的消费需求也将呈现跳跃式增长。业内一致预期,目前我国仅7000亿元产值的银发产业,有望在“十二五”加速驶入快车道,迈向万亿规模。

首个老龄化冲击波将至

统计局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据此测算,我国老年人口已近1.78亿。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在会上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正在加快。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翟振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老龄化程度还会继续加快,未来二十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并将于“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一个人口老龄化冲击波。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率特别高,这意味着接下去几年将有一大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步入老年。总体来看,这个人口老龄化冲击波将持续7至8年的时间。”翟振武说。

据人口计生委估计,60岁以上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每年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期间的每年增长800万,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

而老龄化进程提速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未来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将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直接考验。

产业需求前景广阔

在翟振武看来,由于“十二五”是我国第一次遇到大批人口进入老年的情况,养老机构、老年医院、老年住宅、老年服务体系,都面临考验。

眼下,养老机构床位紧缺就已经体现了老龄化带来的冲击。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有38060个,床位只有266.2万张。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至少达到300万张。

同时,我国养老产业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津生认为,我国老龄产业目前仍然主要局限在以生活照料为主,功能泛化的老龄服务业,十分缺乏以护理看护和社会化服务为重心的老年服务业。

从老龄产业的细分行业来看,硬性老龄产业包括老年健康医疗用品产业、老年食品保健产业、老年生活用品产业、老年居住建筑产业、老年复健及辅助用品产业、老年休闲及娱乐等行业的开发仍然十分不足。

“总量小、品种少、企业少、规模小,传统产品多,科技含量少。”魏津生如此总结硬性老龄行业的现状。

不仅硬性老龄行业跟不上,软性老龄行业更是明显发展滞后。魏津生认为,在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保险、老年财务规划和后事规划等等软性老龄产业中,目前有的只是低水平的开发,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银发产业驶入快车道

硬币的另一面,是老龄化加速将大幅拉升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目前仍较弱小的银发产业有望在“十二五”时期驶入快车道。

截至目前,我国老龄产业产值仅7000亿元人民币。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到2025年将超过3亿人,2045年,将达到4亿人。

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老年人消费能力的精确预测,但一些粗略的测算已经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消费潜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城市的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至4000亿元。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而又无法统计的是子女对老年人的扶助与赡养的支出,在中国“孝道”的民族精神中,子女为父母的支出将极大提高老年人的购买能力。

中国民主建国会去年年底公布《立足国情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专题调研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老龄产业产值仅700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有望形成老龄、少儿、成人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从亚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可以看出银发产业的增长空间。据估计,1998年,日本老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总值达到220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老年人在医疗方面930亿美元的花费。有预测认为,到2025年,日本的“银色产业”将拥有6270亿到7460亿美元的市场。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3

“以房养老”潜在需求很大

《支点》:“以房养老”模式在国内的几个地方试点并不太成功,是这种构想有问题还是没有市场需求?

陈杰:未来“以房养老”的需求会有较大迸发,供给意愿也将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都有积极性去推动需求和供给。首先,产权方面的法律阻力不是太大。2007年《物权法》颁布之后已经基本扫清这方面障碍,“70年产权”大限距离尚远,其实并不构成真正实质障碍,相信最终能妥善解决。

从需求来看,潜在需求很大,而且将快速增长。随着这几年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社会上逐渐形成心理预期,未来房产增值不可能像过去十年那样再出现狂飙突进的景象,在“高位”套现住房资产的风气已经悄然出现。

从现实来看,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亿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亿人,占总人口的9.4%。而根据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各类4.43万个养老服务机构,只拥有床位416.5万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9.8万张),收养老年人293.6万人,虽然比上年增长12.7%,但每千名老年人仍只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年增长7.5%)。虽然基本养老保障这块有政府托底,但想要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光靠养老金肯定不够。

此外,经历这十多年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中国居民积累了巨额的房地产财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报告提出,2011年中国城市户籍住房资产价值为152万亿元。根据“六普”数据推算,中国老年人持有的住房资产总值在14万亿元左右,平均到每户老年人家庭,约有价值40万元的住房资产。这大概相当于2012年城镇全部居民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至少7倍多、老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8倍多。

金融市场也对这笔资源垂涎已久。只要14万亿元老年人住房资产中的1%被盘活,就能带来巨大业务空间。尤其目前金融和保险被要求放开,民营银行和保险进入加快,传统业务竞争激烈,急需开辟新市场空间。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竞争

《支点》:在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的时候,该怎样解决以前试点时遇到的难题?

张宏伟:首先要完善市场定价与资产评估机制,建立公开化、公正化的市场化“以房养老”操作体系,不再设置行业进入门槛,让民间资本充分参与养老产业竞争,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放下身段,以促进“以房养老”相关衍生产品的创新,降低“以房养老”的成本,让更多老龄群体享受到“以房养老”的实惠。

同时,逐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房产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这样,金融机构可以以资产管理公司名义对“以房养老”资产打包进行操作,既可以使养老群体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金融机构也会因此有一定的经营收益,收益部分或按照一定方式对冲市场风险损失,或以一定形式补贴给养老群体。对现有住宅房屋产权70年到期之后如何处置要有法可依。如补缴少量土地出让金,可多延长一定年限住宅产权使用年限,可以增强“以房养老”方式的市场参与活力,使金融机构、养老群体及家庭都会有更多的受益机会和选择。

在新建、改建养老地产项目,也要重视养老服务配套及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如新增床位使用时,应切实考虑养老地产周边配套、老年群体无障碍设施等相关问题,避免配套服务与养老项目脱节的现象,避免因公众认可度不足,设计、配套和服务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使床位陷入“空置”的窘境。

养老可能不再仅靠“退休金”

《支点》:若“以房养老”政策全面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会有哪些影响?

张宏伟:此次国务院首提发展“以房养老”试点,引起市场对于“以房养老”焦点话题的关注,这意味着国外已很成熟的“以房养老”模式,将会有规划地在国内规范发展。“养老金”的筹集渠道有望拓宽,不再仅依靠“存款”和“退休金”。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4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同时也是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和特色,不少保险公司也是动足脑筋,不论是在保险产品(计划)设计上,还是在保险资产管理和投资方式上,近期都有了一些新的突破。

平安“健行天下”:健康越多,奖励越多

运动、旅游、购买健康的果蔬食品,这些也能和保险产生关系?

没错,现如今,这些行为也能和你的健康险保单“挂钩”了。

根据中国平安集团旗下专业健康险公司平安健康险董事长兼CEO陆敏的介绍,今年5月份开始,平安健康险在业内首创的“健行天下(Vitality)”健康促进计划已经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上市,后续将逐步拓展至全国,帮助更多国人改善健康。

此次“健行天下”健康促进计划的推出,旨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提供易懂、易用的技能和适宜工具,以提高全民健康科学素养。

据介绍,“健行天下”健康计划建立了食品,运动和旅行等领域的科学激励体系,与许多国际知名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包括阿迪达斯、沃尔玛、乐购和携程网等公司,为会员(也就是保单持有人)提供一流品质的健康奖励。

根据平安健康险产品创业总监盛安久(Andrew Scott)的具体介绍,平安“健行天下”计划通过对保单持有人健康行为和健康饮食的干预,鼓励保单持有人持续改善健康并享受奖励。通过该计划简单的3个步骤,保单持有人可以轻松和持续改善健康。

第一步,认知自身的健康状况。“健行天下”计划为客户提供了在线评估和医院专业体检等多种灵活方式,帮助客户了解健康。

第二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通过运动干预和饮食优选等持续改善健康,并获取会员积分。客户可通过计步器运动,或在一兆韦德专业健身机构来改善健康。另外,客户还可在合作商户选购果蔬并获取会员积分。

第三步,享受健康奖励。客户为健康努力和付出越多,获得的会员积分响应也会越多,所能享受到的健康奖励就越大。根据会员累计积分的不同,“健行天下”会员分为5个等级,即蓝牌,铜牌,银牌,金牌和白金,各种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商户折扣比例,可以直接为保单持有人节省经济成本。

可以说,通过保单持有人自身为健康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努力,被保险人的身体更健康了,保险理赔率也会相应降低,这对客户和平安健康险公司而言可谓“双赢”。

据悉,2010年8月,平安健康险与南非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Discovery签署合作协议,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对南非Discovery公司业务系统和医疗风险管理工具等知识产权的引进,平安健康险已逐步建立专业医疗风险管理平台和产品及服务创新基础,同时凭借专业和人才优势,利用现代技术,致力于探索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模式,帮助客户有效管理健康风险,增进国人健康,保障个人和家庭生活以及企业员工的福利。

信泰“恒星”投连险:“量化投资”是王牌

信泰人寿则于近期开发了 “信泰恒星终身寿险(投资连结型)”产品。该投连险主要面向高收入人群,兼具投资理财与保险保障功能,最低认购门槛1000万元。它以量化投资为主要投资手段,是国内首款高端量化投连险。

近年来,量化投资作为一种创新的投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投资界重视。量化投资的优势在于使用现代的数理统计作为工具,投资注重纪律性、科学性和广度,这就对投资团队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家新兴的全国性寿险公司,信泰人寿也一直在通过引进人才、完善体系、规范流程和制度、建立具有差异化的核心投研策略、强化风险管理等一系列举措,打造自己的量化投资管理团队。信泰人寿的资产管理团队目前在首席投资官王连平博士(原国内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量化投资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量化投资和量化研究的范围目前已涵盖宏观、中观(行业、板块)、微观(公司)和市场四个层面,已不再直接采用海外成型的量化模型,而是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特点,独立研究开发出对应的量化投研体系,建立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实战效果优良、在业内具差异化领先的投资模型和指标。

据介绍,如果把传统的“定性投资”比作中医,那“量化投资”则可以看作是西医。中医是望、闻、问、切,最后判断出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基于中医的经验,定性程度上大一些;西医就不同了,先要病人去拍片子、化验等,依托于精密的医学仪器拿到精确的数据指标,最后据此得出结论,对症下药。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其中“定性投资”代表人物沃伦·巴菲特,其过去20年投资收益率平均每年20%;而“定量投资”代表人物詹姆斯·西蒙斯,过去20年投资收益率达到平均每年35%。

新华“祥瑞一生”:回归保险本原

新华人寿保险日前推出其最新研发的核心保障型寿险产品“祥瑞一生终身保障计划”。祥瑞一生终身保障计划由保额分红型终身寿险与提前给付重大疾病附加险组合而成,可提供身故、意外、健康、养老等多重保障,从根本上为客户搭建涵盖一生的风险防范体系。

新华保险总裁何志光向记者介绍说:“这是在新的行业监管导向和公司发展战略下推出的一款战略性产品,标志新华保险产品结构转型的开始。”

该产品主附险结合的设计模式,不仅可提供多层次保障,而且令费用更经济实惠,“低费高保”,可谓功能强,价值大。其具体功能与优势体现如下:首先,该计划为客户提供终身生命保障,转嫁未知风险,体现生命价值;其次,对重大疾病给予救治资金支持。重疾保障范围达35种(类),并设有癌症特别关爱金,对治疗费用高昂的恶性肿瘤加强保障;第三,特别增设了“养老年金转换”功能,客户可选择将保单适时转换为养老年金,增加保单的可见利益,灵活实现养老规划;第四,“祥瑞一生”采用新华保险经典的保额分红方式,通过复利的长期积累,使保障额度不断增长,体现出资金的时间价值。此外,该产品还能帮助客户作为遗产规划的一部分,有效传承财富。

行业动态:

国人“健康赤字”8.2岁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5

一、在贯彻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题目。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一是集体经济较薄弱。当前乡(镇)、村两级集体经济较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甘洛乡调研中,我们发现该乡由于自然资源短缺、地理位置偏僻、历史遗留题目突出,全乡9个行政村其中有7个村是“空壳村”,该乡甘洛村xx年投资35万元兴修村级活动场所,目前仍然负债16万元,如今负重前行,其他各项公共事业没法有效推动。

二是富民产业较落后。中心实施农村“一村一品”工程以来,由于各种限制性因素,富民产业出现“面小”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当前土地流转难度大,承包土地范围养殖、开发没法正常运转,没有土地作基础。农民在发展富民产业的早期缺少前期投资费用,筹款、贷款难度大,致使资金困难没法推动富民产业的有效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范文节选!

(二)民生题目极其突出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农村面广,集体经济薄弱,需求上级项目资金量大,加上物价上涨,要想做点农民满意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其困难,因此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很落后,农民群众盼看改变的愿看日以加深。在钱山乡,由于地处武功山山区,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农村公路建议一直落后,至今还有45个村民小组未通水泥路,占全乡比例的45%。

二是物价上涨过快。最近几年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物价上涨极其过快,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群众的承受能力,上学难、就诊难、房价贵、养老难、就业难、收进低等一系列关系群众亲身利益的题目突出。当前,各种财政投资偏向于城市,城市教育、基础设施等条件优于农村,使得农村群众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县城上学,而县城房价高达3500元/㎡,为了买一套屋子得还上10多年的债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是致富遭到制约。当前部份基层群众由于知识水平落后、文化程度较低,从事的行业基本上属于低收进行业,加上土地、资金、渠道的制约,增加了群众创业致富的难度。老人、小孩家中种田,青少年外出打工现象普遍,安福县目前外出务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60%以上。

(三)干部作风有待改善

当前群众普遍反映机关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不够,作风建设懒惰,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透明、不公然情况时有发生,干部和群众交换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理性诉求。在一些走访活动中,干部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为民服务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二、对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应留意的地方。

本次教育实践活动应自上而下分批展开,通过组织主题学习,展开党课教育、专项讨论、***征集、为民办实事、求实效方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题目。

(一)需要留意的的方面

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引导和教育。展开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通过组织系列培训,明确各领导干部“为了谁、依托谁、我是谁”的观念。为了谁就是要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依托谁就是要找到工作的气力源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往的群众线路,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我是谁就是要掌控自己的正确定位,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是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建党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执政的长时间任务。在展开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突出解决实际题目,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二)需要做到的方面

一是帮助群众致富。做好新情势下的群众工作,从根本上要帮助群众发展致富。把服务群众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符合群众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动身点,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企业带动、党员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搭建创业致富平台,实实在在增加群众经济收进。

二是保障改善民生。做好新情势下的群众工作,要重视解决实际题目,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大的实际。只有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捉住群众工作的主要矛盾。要重视对群众反映强烈、基础性的民生题目,及时跟踪改善。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6

供给侧改革与财政政策

报告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效果。当前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都有所上升,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拓展财政改革空间。报告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在适当兼顾总需求条件下应将重点放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关于地方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成果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显著,同时应重视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双重叠加的问题。

权衡考虑两种风险

中国财科院日前开展的“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分别针对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并面向全国开展“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在线问卷调查。

调研报告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效果。比如,东部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领先发展,呈现诸多积极变化,工业运行平稳,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或转正,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明显。

报告表示,前3季度,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有所回暖,大部分调研地区的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如工业用电量、货运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呈增长态势。

报告在肯定经济发展诸多亮点的同时,也着重关注了风险问题。“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整体风险在加大。”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调研显示,当前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都有所上升。

报告所述的公共风险,包括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结构性风险等,具体表现为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城镇化、老龄化、人口流动对公共服务提出挑战,地区之间的分化明显,传统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

财政风险则是指财政收支面临的压力,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市县财政收入负增长或零增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债务增长的压力大。这其中既有“挤水分”的因素,也有经济下行在财源上的反应,应警惕财政运行风险。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万东华也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要更多地发挥财政的作用;另外,经济下行对财政的压力也很大,因此在政策空间方面也提出一些挑战。

“这显然是一个两难问题,财政风险和公共风险的权衡组合是当前制定宏观政策的一个基本依据。实际上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拓展财政改革的空间,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当前的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刘尚希强调。

地方债应透明规范

调研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尤其是置换债券对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明确政府权利义务、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的不确定性风险意义重大。

报告指出,无论是东北、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担保债务和救助债务的规模不断下降,政府债务的偿还责任更加明确,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水平也相应降低。

与此同时,报告也揭示了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下行和减税等政策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局部地区债务率偏高、地方融资平台转型难度大、不规范的融资行为等。

比如,对东北地区调研显示,有的地方债务率超过了100%的警戒线。与此同时,支出刚性难以改变,收支矛盾较大。中部地区调研则显示,不少地方“发展依赖于项目”的现象较普遍,融资平台的政府投融资职能很难简单免除,一些地方存在不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这些都可能为未来政府债务的增加带来隐患。

报告建议,要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防止财政风险蔓延,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债务规模限额控制,严格控制违规举债行为,确保债务规模增长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杜绝盲目举债;规范发展PPP模式,避免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伪PPP”“假PPP”。

“当前,加强地方债务管理,透明度提高,规范性增强,债务的增长明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地方的支出压力和债务增长压力并没有减弱。”刘尚希指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收支矛盾。

对于我国政府债务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表示,我国政府杠杆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是最小的,风险总体可控。“以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主要不在规模,而在于不规范、不透明。现在建立了规范透明的融资方式和防控风险的一整套制度,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和市场的约束,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券的作用,支持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

用好积极财政政策

刘尚希认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延续。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更多着眼需求方面,现在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考虑,在适当兼顾总需求的条件下重点放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认为,进一步减税降费在未来宏观政策中具有重要性和导向性,并提出以下建议:针对关键环节完善税收制度,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活力、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在现行已适度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度降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率。

“政府要为市场创造条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过多地采取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市场活动领域。”报告建议,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中,应更好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减少直接行政性干预;政府投资基金的政策性或引导性应通过投资领域来体现,采取清单管理模式,将具体项目选择权和投后管理等委托专业投资管理公司负责。

报告还对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法治化的财政体制提出建议,认为要加快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积极推动《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实践层面的落地;完善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间的税收分享机制;探索各级财政支出责任法治化。

看了“供给侧改革与财政政策”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怎样促进供给侧改革

2.促进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

3.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4.2016中国应采取什么财政政策

5.2016-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

6.2016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