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美教育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教育功能范文1

关键词:职业院校;舞蹈教育;审美教育功能;研究

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同时审美能力还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由此很多职业院校开始开展审美教育。舞蹈蕴含着丰富的形体美、韵味美、音乐美,开展舞蹈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纷纷开展的舞蹈教育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本文就着重阐述舞蹈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舞蹈教育的意义

职业院校开展舞蹈课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运动量,强健学生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形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从而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们在学习当中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舞蹈的审美特征

1、舞蹈体现动作之美

舞蹈的类型包括很多,每一种类型的舞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如芭蕾舞让人感知优雅,古典舞让人感知柔情。舞蹈人员通过肢体语言和舞台、服装、音乐等有效的配合可以将舞蹈的动作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并同时可以将舞蹈中蕴含的精神传导给观赏者,使观赏者在体会动作美感的同时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审美境界和审美情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2、舞蹈体现音乐之美

在舞蹈表演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它可以突出舞蹈的节奏美感和韵律美感,使舞蹈表现出或轻快、或柔美、或优雅的韵味,让观赏者可以在舞蹈动作和音乐的有效配合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音乐的力量,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有效调节观赏者的情绪。

三、职业院校舞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当今社会,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学生们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从而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更多的压力,在精神上出现空虚和迷茫的现象,如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舞蹈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美感体验

审美教育的一个关键就是在实践中习得,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体验才能使学生产生美感的心理反应,逐渐提升审美能力。舞蹈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舞蹈都具有自己的风格,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和欣赏,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舞蹈的舞蹈风格,从而获得多样化的舞蹈美感体验,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充分尊重各种不同的舞蹈文化[1]。

2、舞蹈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舞蹈源于现实的生活,但是又高于现实的生活,属于对现实生活的虚拟和展现,舞蹈演员要想提高表演的质量,就需要充分理解这种舞蹈在生活中的本源,从而用艺术化的手段去展现出来,提升美感,同时还需要蕴含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赋予舞蹈表演以生命,让观赏者也可以充分的理解到舞蹈所包含的故事,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不断提升对美的理解能力。

3、舞蹈可以使学生审美心理过程更加完善

对于同一件美的事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更不用说不同的人了,审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审美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正确的把握有利于从本质上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表演者和观赏者在经历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以及审美情感这三个过程之后,会加深对舞蹈内涵的理解,体会舞蹈所表达的精神,从而对舞蹈从本质上进行把握,形成了审美理解[2]。

4、舞蹈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审美的需要

对于广大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审美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学生从事舞蹈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动机。随着全民健身潮流的不断升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运动方式,很多学生学习舞蹈已经脱离了竞技成绩的限制,更多的学生学习舞蹈是为了强身健体,塑造优美的形体,减轻心理压力,使自己感受到愉悦。为了研究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动因,我们对某职业院校的180例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总结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不难发现,舞蹈满足了学生们对审美的需求,从而才表现为行动上的冲动。5、对职业院校加强舞蹈教育的建议首先,职业院校一定要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审美教育上的功能,从而提高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吸引学生参与到舞蹈学习当中。其次,职业院校一定要加强对舞蹈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做好舞蹈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最后,学校要不断挖掘舞蹈教育的育人功能,优化和完善教育额过程,提高教育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之中蕴含着动作之美、音乐之美,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职业院校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开展舞蹈课程,发展多种舞蹈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舞蹈学习中来,教师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舞蹈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们的审美需求。

作者:郑东 单位: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审美教育功能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教育功能

美术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博大精深而令人赏心悦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标志,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小学美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让审美成为学生欣赏艺术、领会艺术的一种自主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熏陶学生,不断创新改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笔者立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从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滋润美术作品,注入精神灵魂;立足美术作品,升华生活情感三方面论述了实现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策略。

一、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美术作品应注重对作品艺术的感受,对作品美术的审美,而不是教师灌输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应该是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后,自己有感而发。笔者建议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先呈现美术作品,给学生预留观察的时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印象,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和倾听他人理解。当学生表达结束自己的感想后,教师可以把握最佳时机,点评、总结,进一步深化美术作品欣赏、审美,彻底打破没内容的无效美术课堂,将美术打造为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课堂。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细致品味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色调和构图,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掌握美术作品艺术特征,丰富美术作品内涵。如,美术作品中整体画面为蓝色调时,往往是以隐喻的表现手法表达悲哀、忧郁等情绪。所以,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关键要点在于正确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表现手法,敏锐捕捉作品中的线条、韵律、色彩、质感、形体、构图,从视觉冲突培养学生美术作品艺术敏锐感,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审美能力。

二、滋润美术作品,注入精神灵魂

学者康定斯基曾指出,美术作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其中蕴含精神的美术作品是最高级别,因此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带着情感进行审美,滋润美术作品。小学阶段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没有经受世俗的污染,需要自己添加色彩,自己涂抹。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应以爱滋润美术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注入精神灵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教师带着爱,融入美术作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快乐的回忆》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悟美术作品中的美,学会感恩家人,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点滴,将对美术作品的精神灵魂渗透、滋润于美术作品,勾勒出最美的回忆画作,让美术作品成为精神灵魂所在。这样,结合滋润美术作品,让学生真正融入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好,感悟美术作品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还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心灵美,在创作美术作品时,注重将爱、活力、精神、灵魂注入其中,帮助学生体验美。

三、立足美术作品,升华生活情感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生活片段的截图和缩影,是生活真实的表现形式,并非凭空而来。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应贴近生活,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将生活和美术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培养出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一成不变,缺少具有思想内涵的感悟美,难以养成审美能力。学者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融合考虑美术知识和生活,引导学生综合感悟,举一反三,发现生活美,发现作品美,升华情感。如,在《鲜艳的包装纸》美术课教学中,教师把美术教学延伸至生活,也将生活中的美引入美术课堂,激活美术课堂氛围,开发美术课堂审美眼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也真正落实和践行了素质教育要求。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思想也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发现的生活美也各不相同。

小学美术可以说是学生发现美而张开眼睛的第一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美术作品欣赏为主线,通过观察画面构图,将审美深入精神灵魂,最后升华生活情感,找准美术作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彰显美术美,让学生能够在美术课堂真正理解美、享受美,掌握审美方法和技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从作品、精神、生活连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美术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审美教育功能范文3

首先,语文审美教育可通过对中学生的情感净化,调整其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失衡心态,使中学生的情绪和理智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从而推动心理健康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年社会化过程,随着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断深入,对社会的某些不公平现象有了更直接的体会,由于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与少年时代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有一定的差距,难免使他们产生心理愤激情绪,从而造成心态的不稳定甚至失衡。而语文审美教育正好可以通过其特殊的手段,使愤激情绪得到渲泄,获得情与理的调和,最终起到心理净化作用。语文审美教育的这种功能,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有关著作和我国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如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曾谈到人的“痛苦感”,事实上就是当今我国中学生中极为常见的“焦虑心理”,它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过重的学习压力有着密切关系。而审美教育对人的“痛苦感”具有释放作用,通过“陶冶”或“净化”对人的心理进行医疗,并经常出现在医学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中。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中,也经常强调诗歌等艺术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王国维曾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把儒家的教育之路归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中学生心理失衡的调适中,语文审美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遗憾的是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语文审美教育特有的抒情畅志和情意交流功能,能使中学生在悦情悦意之中获得精神慰藉,从而克服其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心理焦虑与心理恐慌。笔者在对中学生心理状态的某些调查中发现,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而中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取决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应激源本身的状况等诸多因素。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许多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不容乐观,而环境的压力(如学习任务过重、生活紧张等)又相对过重,所以心理问题偏高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在各种条件一时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开展针对性的语文审美教育,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语文审美教育能使中学生在特定的情景设置中驰骋自己的情感,获得关于意志品质和性格塑造的双重提高。加之审美活动的心理医疗效果(如音乐)较为明显,从而能全方位改善中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其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

第三,语文审美教育具有较强的亲验性,有助于克服单调情绪,丰富学习生活,并从中获得某种人生的启迪。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为中学生开展一些名剧欣赏课程,并适当加以引导,能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事后的多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从这些名剧的情景中获得了某些有益的启示,也承认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较大作用。如通过古希腊的一些“命运悲剧”的观摹,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生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并增强其与人生困境搏斗的信心。这一做法也能使中学生因对人生困境的不解而产生的恐慌和失落心态得到缓解。再如通过对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艺术的观摹,能使中学生通过逼真的情景体验发现潜藏于自己身上的心理弊端,并“由羞愧而知悔改”,这足以说明,戏剧艺术的审美净化功能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调适作用。

审美教育功能范文4

一、把握童话审美功能,营造童真氛围

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本身极富美感,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如多彩斑斓的风格与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富有想象与幻想的故事情节、富有哲理的思想情感等,这些都是极具趣味与生动性的审美对象,可营造出美丽、生动的童话王国,呈现极富真善美的童话世界,可滋润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健康而快乐成长。

第一,在文本内容方面,童话故事富有主题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一般而言,童话常见的主题是“自然”、 “顽童”、“爱”这三大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以自然为主题的优秀童话故事,如《小河与青草》等,可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学会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其次,以爱为主题的经典童话故事,可让学生体会深深的爱、温馨而伟大的爱。而顽童主题童话,如《哪吒闹海》等,可让学生体会冲破约束的自由感、勇敢的美感。

第二,在作品形式方面,童话有着具体而形象、明快而简洁、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可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由语言来准确把握鲜明形象,增强感性认知。如《北风与小鱼》一文中,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语言轻快简洁、形象生动,未过多铺垫与修饰,却可体会到小鱼勇敢的形象。

第三,在写作手法方面,童话往往运用了拟人、幻想、夸张等表现形式,塑造出生动的形象,编织出奇异生动的故事情节,极具荒诞之美、奇妙之美,可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如《北风与小鱼》一文描述道“北风呼呼地吹着。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梧桐树落了叶。”“鸟儿躲进了窝。”“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表明在强大的北风面前,动植物受到了伤害,有的害怕,有的退缩,这就滋长了北风的气焰,使它很“得意”。

第四,在文本意境方面,经典的童话作品描绘了美好而新奇的意象,展现出富有儿童情趣的意象世界,可滋润儿童心灵,放飞儿童想象,使其体会意境之美。此外,由作品风格看,童话分为抒情与热闹派别。其中,抒情派童话,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无尽追求,如《青蛙看海》。而热闹派童话,或热闹欢快,或诙谐轻松,或幽默滑稽,譬如《狐假虎威》。

二、把握童话审美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根据童话文体审美特点及儿童审美心理,发掘出童话所蕴含的审美因素,优选教学方法与手段,营造富有审美情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文本意境,实现师生、生本的对话交流,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情趣,使其学会发现与创造美,形成完美人格与健康心理。而若想提高童话审美教学有效性,教师则需把握童话审美教学特点。

1.创造性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审美教学极富个性色彩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多种体验,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这不能脱离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引导,要求教师依照不同童话作品,优选教学方式,巧妙渗透审美教育。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审美切入点,组织多种语言审美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真实感受,强化学生审美体验。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交流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加深文本理解,增强阅读与实践体验,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体会形象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并学会创造美,提高创造能力。如教学之后,教师可布置练习:狼扑向小羊,要吃它,小羊会甘心情愿让狼吃吗?结果会怎样,你们可否接着往下说说,给故事编个结尾?编好后,试着写下来。

2.情境性特点

在童话审美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情境性特点是教师需要把握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审美教育功能范文5

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这个问题一向被认为是“难的”(柏拉图语)。它的确可以算作是哲学和人文科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因此,人们对什么是“以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理解也确实存在困难。那么,这个“难”的根源是什么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归纳以便于理解对这一提法产生模糊认识的原因。

首先,“审美”一词的中外文内涵可能引发理解歧义。“审美”一词外文为“aesthetic”,除“审美”外,还有“美的”“感性的”等等含义,即“审美”和“美”“感性”是同一个词,用法相当宽泛,使用起来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审美”一词就中文辞书来讲,具有“领会、辨别事物与艺术的美”的意思。“领会”一词是一个很玄妙的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审美”一词理解上的含糊。

其次,“审美”一词来自哲学术语还是普通口语其含义的深浅度也是不同的。把它当作哲学术语,“审美”一词的理解必然要建立在审美关系基础上,并且要对审美主客体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强调主客体统一的认识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但“对那些未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人来说它多半还是一个陌生的技术词汇”。结果,给人的印象是,“以审美为核心”不同于音乐教育。“它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变量,或者说是对音乐教育的一种学究式的说法”。而口语中的“审美”更多地是体现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再次,“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作为当代的新课题,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它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弄清楚其确切内涵确实比较困难。此外,随着人们对人文学科的普遍重视,综合艺术课程理念的提倡,“审美”一词更多地跨领域使用,导致人们习惯于对其只在共性意义上把握,往往会狭义地理解为“情感教育”。并且,“人文学科的概念本身就极其复杂也必然导致其使用混乱”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的忽视,似乎非得用音乐的外在功能来说明音乐的价值才能使人们得以重视,使得音乐教育本该具有的独立理论品格不够鲜明,这也是导致对这一提法陌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人们对待音乐审美教育所采取的理论视角不同,如:一些人采取美育的视角,按照美育本质的经典理论来理解,必然重视情感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偏于审美主体对音乐客体的偏主观性、个性、创造性的阐释;另一些人采取美学视角,必然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其内涵不完全局限于情感教育,以及人们对待“什么是美”所持的不同美学立场也必然产生理解差异。

当然,彻底剖析人们对“以审美为核心”困感之迷犹如“审美”问题本身一样是非常困难的,笔者所作的粗浅归纳旨在为了进一步探讨“以审美为核心”基本内涵作一些铺垫。为了揭示什么是“以审美为核心”,我们还必须对其提出背景作一些分析。其分析如下:

首先,从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角度来看,音乐教育曾先后经历过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强调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期间的“演中心”与“唱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强调音乐教育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可以这样说,以往的音乐教育除了不强调自身的美育功能外,其他教育功能都强调过了。当然,即便这样,人们也承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它实际上只不过是打着美育的幌子而已。美育的本质和中心地位被笑眯眯地置换了。兜了这么一大圈,历史经验要求我们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其美育本位。

其次,从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角度来看,建国初,受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影响,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美育观。根据苏联奥夫相尼柯夫等主编的《简明美学辞典》对“美育”的解释可看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属论”,即美育可包含在德、智、体等之内,实质上等于否定美育的独立地位与作用。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如叶圣陶先生认为:“美育确乎必须重视,但是不必另立一项,可以把它包含在德育里头”。毋庸置疑,学习苏联虽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使通过音乐教育实施的美育获得独立地位。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界又先后引进“世界六大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实践一时红红火火。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了“非艺术化”、“专业化”的不良倾向。此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又席卷我国,它们虽都从不同角度为证实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终因其只是从智力和情感技术训练角度立论,因而无法证实音乐教育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具备的,从而不能成为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理论。世纪之交,美国教育家雷默“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受到表情主义美学思想影响的“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得到确立。

还有,从把握当今的时代特征角度来看,目前,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受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教育改革影响,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全面性、基础性、终身性,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包含作为创新意识中的重要因素――想象力在内的审美力与认知力、意志力、体力就成为一个人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以培养审美力为己任的美育因而也就获得了重要地位并再次被写入教育方针。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音乐教育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从中外、当代几个视角,大致以历史为序,对“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作一些初步分析,为我们理解其基本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语境”。那么,“以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正确贯彻教育方针的角度来看。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突出加强美育。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权威文献,就必须首先提出体现贯彻美育的明确主张。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改变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对美育漠视的顽固认识。当然,教育方针不等于教育规律,合理的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反映教育规律。因此,这种主张首先必须符合教育规律。

2 从遵循音乐教育规律角度来看,“音乐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乐之目的”,音乐教育由“音乐”和“教育”两个词组复合而成的概念的内涵已基本表述清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音乐的特殊规律。由于以往的音乐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导致“非艺术化”教学倾向严重,同时不正确地强调音乐的特殊性规律,导致“专业化”教学突出等问题。因此,鉴于音乐在本质上就是审美的,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是认识之必然。

3 从音乐教育功能角度来看。通常认为,音乐教育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健体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突出审美功能,如果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音乐教育都不把审美放在首位,那么,加强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样,也就更谈不上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

4 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角度来看,美育的传统表述是情感教育,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第一层含义就必然是要注重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情感体验途径和机会。再者,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据《辞海》解释,“美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审美意识,狭义专指审美感受,即人对于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精神愉悦,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在狭义层面上使用,强调偏主观感受与体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适当地淡化一些纯技术性的机械式的音乐知识技能训练是可以的,也是务实的。

审美教育功能范文6

音乐审美教育承担的使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它包括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即通过音乐作品和课堂演示所体现的健康、积极、高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人格,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心灵境界。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养成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协作能力。例如,通过革命传统歌曲的演唱、演奏、欣赏,能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即通过乐理、乐器、作品的讲析和教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音乐水平。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必须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其内容和要求必须从感受与音乐表现的情感需要出发,另外必须与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相结合进行,不宜作过分的、独立的、技能性的训练,否则音乐教学便丧失了愉悦性,违背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审美性,这种审美性质主要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通过听觉影响人的情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恰当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美,甚至能够融入自己独特的创意和发挥,那么对渴求美的滋养的青少年学生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必然是强烈而又持久的。

音乐审美教育的决定因素是教育主体,即音乐教师。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为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管理考核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性教育,即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演唱教唱,对歌曲主题形象的理解和阐述,乐器的演奏和伴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的道德、心灵境界等。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要想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满足新生一族学生对音乐的期待和渴望,音乐教师就必须全面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新时期审美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只是指专业技能方面,还包括自身的良好职业修养。

那么,音乐老师还需要提高哪些艺术素养及职业素养呢?

1.加强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的培养。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无疑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一般教师的规范化要求外,还应具有音乐性、语言美感,使学生不仅明白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还感受语言的魅力。唯有美的语言,才能与音乐美、音乐审美教育相得益彰。音乐教师的普通话水准是尤其值得重视,必须是纯正达标的。除了用某种方言或外文演唱的歌曲、戏曲选段之外,所有的歌曲都要力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教唱。教学的语言也应该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当地方言或是带着方言口音的“某地普通话”。因为在示范性的演唱中要求吐字发音标准、清晰,富有色彩和变化。

2.加强音乐教师各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谈到音乐教育,人们便很自然地与是否教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偏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突出了音乐审美的艺术性,注重加强了音乐与现实生活、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时代的发展需要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学科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促进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