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呼吸道的管理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成功的关键。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状态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的痰液堵塞而致窒息,加重脑缺氧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可见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管理的重要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01~2011-01,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约136例,男100例,女36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 (GCS≤8分),136例病人,105例因呼吸道梗阻行气管切开,占77.5%;并发肺部感染43例,占32%;死亡51例,占38 %;死于肺部感染8例,占5.8%。
2 护理
2.1有效吸氧,纠正低氧血症: 颅脑损伤早期可因伤后颅内压增高,中枢性呼吸功能不全,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并发NPE的患者,由于降颅压使用脱水剂,使气道分泌物增多且粘稠难以咳出,易形成痰痂堵塞气道,引起肺不张和加重缺氧。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是必不可少的救治步骤之一。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误吸。
2.2.1重型患者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应采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便于口腔或鼻腔分泌物引流,口鼻腔内分泌物和异物应及时清除,防止误吸或窒息,协助患者翻身,叩击背部,翻身时注意各种导管以防发生脱管。拍背应自下向上,从边缘到中央,手成勺状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动,同时嘱患者咳嗽,将痰咳出。遇有呼吸窘迫、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者立即告之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解除呼吸困难,改善脑缺氧。
2.2.2吸痰:吸痰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尤其是对分泌物阻塞的病人,吸除分泌物是一项主要的治疗措施。
在吸痰前、后分别给予高浓度纯氧1~2min,可以增加肺泡肺毛细血管的氧浓度梯度,促进氧合,防止肺泡氧分压在吸引时降至基线以下。
2.2.3重者吸痰注意事项:感染严重者,痰多要及时吸出,每隔2~3h,翻身叩背一次,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发绀,应立即停止吸引,无自主呼吸者,给辅助呼吸或接人工呼吸机。待循环改善,再谨慎将痰吸出。对呼吸困难的病人,吸痰前可给5~6L/min氧气吸入,以提高血中氧饱和度。为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吸痰管插入超过气管导管0.5~1cm,再与负压相通,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s,负压不要超过50mmHg。
2.3气管切开后湿化液的选择及使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脱水剂的应用,呼吸道较干燥,痰液黏稠,给予超声雾化和气道内滴湿化液,稀释痰液,防止呼吸道感。
2.3.1人工气道湿化
(1)湿化液的应用:常用的湿化液为生理盐水痰液黏稠者用生理盐水加入沐舒坦效果甚佳。(2)湿化方法: 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因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仍然处于失水状态。因此,呼吸机治疗时,液体入量必须保持2500~3000ml/d。①雾化吸入法::通过超声雾化器定时进行雾化吸入,4~6次/d,雾化液中适当加入地塞米松或支气管扩张剂,以利于痰液排除和降低气道阻力。②持续给药法:输液管滴入法是将前端软管插入气管切开5~8cm,并用胶布固定,以持续滴入。微泵持续滴入法是将50ml注射器内抽吸湿化液,连接一次性延长管或静脉头皮针(去针头),同样深度的插入气管套管内,并将之置于微泵上,可根据痰液选择注入速度。痰少且稀者,速度可4~6ml/h;痰稠多者,速度8~20ml/h,以保证充分湿化,使痰液稀释。
2.3.2湿化满意标准:
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没有结痂,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
2.4 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口腔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呼吸系统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要有充分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对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做到熟练准确地判断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掌握早期表现及处理措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 考 文 献
[1]范春亚.创伤性颅脑外伤护理[J].中国当代医学,2008 ,7(8):123-12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口腔颌面部损伤; 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5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32-01
重型颅脑损伤属颅脑外科急危症。合并口腔颌面部损伤更增加了抢救麻醉难度,除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外,常合并呼吸,循环障碍,必须采取积极处理,才能挽救患者生命,我院自2006年以来共实施急症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口腔颌面部损伤急救手术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9―78岁。19―60岁16例,60岁以上5例。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6例,脑挫裂伤3例,入院时合并上颌窦开放骨折1例,上颌骨折4例,下颌骨骨折8例,颧弓开放性骨折1例,牙齿脱落舌咬伤3例,颊部撕裂伤4例,入院时休克12例。
2 急救措施
2.1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脑外伤病人往往无需麻醉即可行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本组入手术室后在麻醉诱导下气管插管15例,局麻下气管切开6例。彻底清除口鼻腔血液,分泌物和异物后辅助呼吸。
2.2 快速扩容,抗休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估计出血多,血压偏低的病人均第一时间建立2条以上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输入等张电解质和胶体溶液,输新鲜血或红细胞,在血容量补足后,血压仍不开者,适当应用升压药。12例入院时已不同程度休克者径上述处理后,休克纠正、血压、心率、脉搏的稳定,为尽早麻醉和手术做了前提性的准备。
2.3 联合检测BP、CVP、P、了解循环功能情况;监测R和Spo2 了解呼吸功能和氧合状态监测尿量了解肾功能;监测ECG了解心率、心律、心肌缺血、低钾等情况。
3 麻醉方法
3.1 根据病情选择气管插管及插管途径,本组6例因口腔颌面严重损伤、血块、异物梗阻而实施气管切开术,15例气管插管,6例经鼻插管,9例经口插管。
3.2 麻醉全部采用5%咪达唑仑和芬太尼慢诱导,氟芬合剂静脉复合维持麻醉,非去极化肌松药,机控呼吸,当探查颅内深部组织时,丙泊酚2.5mg/kg适度加深麻醉,力求麻醉平稳,不使病人产生呛咳反应,采用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Spo2了解病人氧合及通气情况。
3.3 联合应用速尿,甘露醇利尿,脱水、控制颅内压升高。速尿20―60mg/次 甘露醇1―2g/kg/次,酌情重复使用。
4 结果
本组除1例因大脑中动脉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全部平稳耐受手术,术毕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带馆回ICU病房,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平稳后拔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气道阻塞;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是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多由交通事故、撞伤、高空坠落、挤压、头部外伤等引起,病情复杂,起病危急。通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表现为昏迷、咳嗽能力减弱、排痰功能减退,造成患者误吸,使下呼吸道阻塞,导致肺不张进而呼吸停止。因此,气道护理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气道护理的效果,笔者在气道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降低了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20例。年龄5~81岁。硬膜外血肿21例,合并脑疝3例,硬膜下血肿18例,合并脑疝2例,脑挫裂伤44例。收治患者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3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3例,脑挫裂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且昏迷时间>6h的颅脑损伤[1]。
1.2方法 护理工作中,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预见其可能存在呼吸道阻塞,伴有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改变,要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脑疝及呼吸、心跳骤停等,观察患者痰液的粘稠度及排痰能力,注意面色、脉搏是否异常,是否发生窒息。
2结果
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者12例,术中气管插管者10例,放置口咽通气管者12例。除死亡6例,放弃治疗6例,术中转入ICU治疗7例外,其余69例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均未发生呼吸道阻塞。
3预见性护理
3.1护理 患者取侧卧位或头侧仰卧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避免引起呼吸心跳骤停,颅内高压无禁忌患者,采取床头抬高15°~30°,定时进行交换,并翻身叩背,翻身每3h1次,叩背3次/d[2]。
3.2充分给氧 连接吸氧装置,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给氧.吸痰前后要给予高流量吸氧.
3.3严密观察病情 连接多参数监护仪,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搏氧,观察意识、瞳孔、面色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变慢,脉搏氧低于90%,面色发绀,听诊呼吸道有痰鸣音,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本组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9例。
3.4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开放气道。对于舌后坠者要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其气道开放。本组患者中放置口咽通气管20例,气管插管30例,气管切开20例。②气道湿化。对于放置口咽通气管者、张口呼吸者、气管插管者、气管切开者均要采用气道湿化,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吸出。湿化液采用注射用水50ml+盐酸氨溴索15mg,以5~10ml/h的速度,由微量注射泵控制24h不间断地、匀速地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效果的评价:①痰痂的判定标准为痰液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不容易被吸痰器吸引出来,粘附于管壁。②湿化效果评价。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气道内无痰痂,听诊呼吸道内无干鸣音或痰鸣音,呼吸通畅。湿化过度:痰液过于稀薄,需不断吸出,听诊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出现发绀。湿化不足: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或咳出,听诊有干鸣音,气道内可形成痰痂,患者可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下降[3]。③护理人员根据气道湿化的效果和痰痂情况,及时调整湿化液的速度,达到满意的湿化效果,同时翻身扣背,利于痰液及时吸出,确保呼吸道通畅。④采用机械排痰机排痰,2~3次/d,5~10min/次。⑤及时吸痰,吸痰管要选取管壁平滑,带有侧孔的硅胶吸痰管或一次性吸痰管。气管切开的患者,吸痰管的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插入深度要超过内套管1~2cm,上提吸痰同时旋转抽吸,不超过15S/次,吸痰次数不超过3次,吸痰前后予2~4min的高浓度(50%~60%)氧气吸入[4]。本组患者均进行了气道湿化。
3.5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 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引起的。由于事发突然,病情变化迅速,家属难以接受,常表现过度紧张,情绪激动,言语过激,期望过高,为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首先要理解他们,安慰他们,同时配合医生解释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
4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不仅直接导致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引起呼吸异常、呼吸抑制、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丧失,而且脑损伤可以影响呼吸道发生气管粘膜下出血、神经元性肺水肿、肺炎等并发症。同时,呼吸道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很容易误吸入肺,加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由于颅内压增高而应用某些镇静剂,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患者意识障碍、昏迷,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预见存在呼吸道阻塞的可能。
预见性护理体现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预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有呼吸道阻塞的风险,随时可能就发生窒息、呼吸及心跳停止。及早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给予合适的,充分给氧,严密观察病情,及时了解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根据影响呼吸道的因素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保证预见性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进行积极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4.
[2]乔来娣,潘朝霞.集束化综合方案在老年重症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1):33-3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4
方法:回顾29例患者ONYX胶栓塞术后快速复苏期的护理过程。复苏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止意外的发生、保持血压平稳、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及保温护理。
结果:畸形血管团完全、近全栓塞11例,部分栓塞16例,小部分栓塞2例,死亡1例,2例患者微导管留滞于患者体内。
结论:ONYX胶栓塞术后快速复苏期的护理要点在于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护士的良好配合。
关键词:AVM栓塞 快速复苏 护理
Nursing of rapid recovery period for ONYX glue embolization of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Zhu Wenyan Li Caihong Zhong Min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ast recovery of nursing points of ONYX glue embolization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venous malformation.
Methods:Revived the quick recovery nursing process of 29 patients with ONYX glue embolization. Maintaininig airway patency and to prevent accidents, keeping blood pressure stable,keeping open various channels,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rmal treatm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recovery process.
Result:11 cases were completely, nearly full-embolism, 16 cases were partial occlusion, 2 cases were small part of embolism and 1 case died, micro-catheter were holed in the two patient’s body.
Conclusion:The rapid recovery nursing point for ONYX glue embolization is that the good cooperation of the surgeons, anesthesiologists and nurses.
Keywords:AVM embolization Rapid recovery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09-01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胎儿期脑血管形成异常的先天性疾患。在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的瘘道,动脉直接与静脉交通,其间无毛细血管,形成短路,故血流阻力减少,流量增大,逐渐形成管径不等的曲张的动脉和静脉错综集簇的血管团[1]。AVM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30%,是青少年患者中最容易致残的一种先天性疾病[2]。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栓塞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我科在全麻下行脑AVM栓塞术29例,通过快速复苏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DSA确诊为AVM的患者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7~68岁,平均年龄28.5岁。临床表现:颅内出血12例,其中脑内出血11例,脑室内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癫痫4例,以全身发作为主、顽固性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11例。
1.2 AVM的大小及分级。畸形团6cm 1例;Spetzler分级: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5例。
1.3 治疗方法。在全麻下,股动脉穿刺插管。6F导引导管送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DMSO相容性微导管(Marathon)借助血流导向或在微导丝导引下超选患者AVM主要供血动脉,微量造影确认微导管顶端在AVM内的最佳位置后,缓慢注射ONYX液体栓塞剂进行栓塞。
2 结果
29例患者栓塞治疗后,畸形血管团完全、近全栓塞11例,部分栓塞16例(明显缩小达到可行伽玛刀治疗程度),小部分栓塞2例,死亡1例,2例患者微导管留滞于患者体内。
3 快速复苏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止意外的发生。麻醉苏醒期,病人可发生自行拔除气管导管、从DSA机器上坠落的等危险,我们予以了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氧,待病人逐渐清醒,各项生命体征和病人情况符合拔除气管导管时,将导管拔除。拔管后出现舌根后坠等现象,予以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并通过口鼻通气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
3.2 保持血压平稳。血压过高到导致过度灌注的发生,过度灌注可引起颅内出血等并发症[3]。患者全麻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此时血压波动不大。麻醉苏醒期,病人可出现躁动,不能耐受气管导管等,导致血压明显升高。本组患者主要应用尼莫通控制血压,护理上根据血压调节用量,在调节过程中要遵循由小量逐渐加大剂量的原则,避免出现患者血压忽高忽低波动范围大。大剂量应用时,注意观察恶心、呕吐、肌肉抽搐等不良反应。血压控制不理想可给予硝酸甘油滴鼻,以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内。
3.3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管道的通畅对于患者的抢救及病情的观察有着重要的意义。复苏过程中,观察了静脉穿刺处有无肿胀渗液、三通接头是否与输液器紧密连接、进体内液体多少、现液体剩余量多少;观察尿液的颜色,记录尿量,出现尿液颜色及尿量等改变,并向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汇报。
3.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常见并发症常见类型有颅内出血、脑血管痉挛、过度灌注综合征、脑肿胀、癫痫发作等。本组病例在麻醉复苏过程中,监测了生命体征,注意了瞳孔及意识的变化。并备足应急药物,如罂粟碱、鱼精蛋白、硝普钠、甘露醇、神经安定药物等,一旦发生上述并发症,立即根据情况予以相关处理。
3.5 保温护理。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术后加盖被子保暖及升高环境温度,介入室温度保持在22℃~28℃。
4 讨论
我院神经介入室未设定麻醉复苏室,患者复苏过程主要介入室完成,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复苏期护理主要是由手术室护士担任,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常规护理,更要了解术后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4]。本组病例复苏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止意外的发生、保持血压平稳、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及保温护理,在复苏过程中做到了积极观察,并随时向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报告病例,并根据情况做好了及时的处理。可见手术医师、麻醉医生与护士的沟通合作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绍军.脑外科手术创新与介入治疗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064
[2] 李秀君,王德霞,丁玉兰.脑血管畸形栓塞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护理
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50%,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但气管切开后气体未经鼻腔的过滤和湿润直接进入呼吸道,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而细菌未经阻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易引起继发感染。2008年1月~2010年2月对30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了规范的管理与护理,无一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0例,均经皮气管切开,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0~59岁,昏迷5例。
监测与护理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每30~60分钟观察及记录,分析动态变化,严密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率、深浅、幅度,有无缺氧征以及患者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者,应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呼吸道管理及护理:⑴气管切开导管的护理:保持气管切开导管的清洁,每天更换固定带,固定松紧适宜。每4~8小时进行切口换药,观察造瘘口有无分泌物、发红和皮肤刺激,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⑵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1呼吸道湿化:气管切开患者因绕过了上呼吸道调节温湿度的作用,为防止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因此必须湿化呼吸道。常用湿化液0.9% NS 100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U。方法:采用微泵输入法进行持续湿化:即将吸好湿化液的注射器连接延长管固定在微量泵上,将延长管另一端的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后固定,以8~10ml/小时的速度输入,以达到有效的湿化作用,使痰液易于排出。雾化吸入:用氧气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湿化,即湿化液10ml,从气管切开套管口雾化吸入,每6小时1次,氧流量6~8L/分。雾化吸入因雾滴小而均匀,药液可随呼吸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从而可有效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且适度的湿化有利于痰液的稀释,以利有效吸痰。2呼吸道加温:因气管切开患者失去了自身呼吸道的加湿、加温、过滤等作用,所以对此类患者应注意进入气管的氧气温度须适宜。如温度过低,可引起支气管纤毛活动减弱,呼吸道过敏者易诱发哮喘发作;如温度过高,即可使水蒸气饱和,纤毛运动受阻,水蒸气凝集成小水珠,导致弥散距离增加,不利于气体的弥散,并可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所以保持管口气雾湿度32~36℃,以达到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和加速呼吸道纤毛运动的目的,利于患者自行咳出痰液。3适时有效吸痰:吸痰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最小的刺激和损伤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吸净分泌物。而过度吸痰和吸痰不及时都是不利的,为了能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疗的顺利进行,护土必须要掌握适时吸痰的指征。适时吸痰的指征:床旁听到痰鸣音;患者咳嗽;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呼吸道高压报警;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应立即给予吸痰。吸痰时要做到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要1吸1换,粗细选择适宜。吸引器压力<150mmHg,每次吸痰时间<15秒,每次连续吸痰最多≤3次。因长时间连续吸痰会引起黏膜的损伤和严重低血压,吸痰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SpO2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呛咳、气急、发绀等症状,以免因短时间反复吸痰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肺动脉压增高、支气管痉挛等。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⑴严格无菌操作:所有接触患者的器械和操作要保持严格无菌,护理盘每天更换,护理人员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口鼻吸引与气管内吸引所用的导管,要严格区分不得混用,每根吸痰管只用1次。病房紫外线消毒2次/日,定时消毒液擦地。每日留痰标本作细菌培养,以鉴定护理效果及指导有效抗生素的应用。⑵加强基础护理:1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患者口腔正常的咀嚼减少或停止,很容易导致黏膜或口腔感染及溃疡。所以正确有效的口腔护理尤为重要,可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及PH值选择正确的护理液,用纱球清洗后再用注射器冲洗口腔,并用导管给予吸出,2~4次/日,可有效减少口腔内细菌定植。必要时可于口腔护理前采集分泌物进行涂片和细菌培养检查,以指导临床护理及用药。2加强翻身拍背:每2小时给翻身拍背1次,利用的变化,达到重力引流分泌物的目的,给患者翻身时注意不要牵拉各种管道,拍背时以双手掌均匀交替叩击胸背部,便于痰液的咳出及吸引。
营养支持: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为主,应予流食,分次鼻饲,可根据患者病情,100~200ml/次,间隔2~4小时;必要时遵医嘱给静脉补充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讨论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而规范的呼吸道管理和护理是确保呼吸道畅通,进行有效通气、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也是危重患者进行有效氧疗的关键。所以,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即加强病情监测,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保证足够的通气和气体交换,使氧疗有效进行,提高氧分压,控制和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9-120.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新生儿
极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1]。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及生理功能未成熟,出生后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均比足月儿差。特别是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引起呼吸功能不全而需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将本院新生儿科86例实施机械通气的极低体重儿两种不同的气道管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体重儿8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6例,女40例;胎龄28~32周;出生体重<1 000 g的35例,体重1 000~1500 g的51例;患儿原发病:胎粪吸入综合征20例、重症肺炎36例、肺透明膜病20例、感染性休克10例。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008年1月~2009年6月为对照组,2009年7月~2010年12月为观察组,两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分布、出生体重、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患儿按新生儿科护理常规专人护理,做好病情观察,疾病全过程用心电、呼吸、血压及经皮氧饱和度(TcSO2)持续监护,并给予保暖、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加强基础护理、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支持。机械通气时两组患儿均选用“Drag”婴儿呼吸机,采用直径为2.5~3.0 mm的RüscH气管导管经口插管,0~24 h内行机械通气,通气方式为“SIMV加PEEP”,呼吸参数的调节相同疾病一致;气道管理中吸痰的间隔时间与方法、气道湿化的方法两组患儿一致。
1.2.2 对照组:①患儿取仰卧位;②常规的手叩法叩背;③呼吸机管道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观察组:①患儿采取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交替更换,仰卧时在背下放置新生儿血压计袖带,接心电监护仪,每隔0.5~1.0 h自动充气再放气,反复操作以刺激患儿;②吸痰前15~20 min用复苏囊小号面罩叩击患儿背部,叩打速度100~120次/min,每肺叶叩击、振动1 min,持续时间不超过5 min,力量均匀适合;③呼吸机管道消毒采用全自动清洁机清洗消毒后装在无菌薄膜袋中备用。
1.3观察指标
1.3.1 每天桡动脉穿刺采血做动脉血气分析,观察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1.3.2 观察两组患儿心率(HR)、经皮氧饱和度(TcSO2)、24 h发绀的平均次数、24 h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机械通气的时间、呼吸道感染率及两组患儿治愈和死亡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组间对照方法,计数资料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及其他指标的观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3。
3 讨论
极低体重儿在运用机械通气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保证足够通气量的先决条件。但机械通气中导管的刺激、肺部感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新生儿呼吸中枢、呼吸肌和软骨发育不完善,气道内径相对狭窄,纤毛运动功能差,致分泌物排出困难,故易出现呼吸道阻塞。改进机械通气中的气道管理方法,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极低体重儿呼吸状况。
3.1对气道通畅的影响
极低体重儿机械呼吸的传统是仰卧位,但有学者发现健康早产儿及肺炎早产儿俯卧位时,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和气道阻力均较仰卧位改善,可能与俯卧位时更为均匀的通气分布直接导致背侧肺区通气量增加有关,这是氧合改善的主要原因。观察组患儿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交替更换,而且在仰卧时置新生儿血压计袖带于背下,充气放气,反复操作以刺激患儿背部,亦可使气道受到震动,黏性分泌物被击碎、松弛、脱落,进而排出,保持气道通畅。
3.2 叩背方法对气道通畅的影响
吸痰是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如果患儿痰液黏稠时,叩背是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叩背的目的是通过叩击胸壁,震动气道,使附着在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通过引流,使分泌物从肺叶到达细支气管,再到达主支气管,通过患者咳嗽或人为吸引排出体外。经典的叩背方法为手叩法,即操作者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空心掌,手部肌肉及手腕放松,轻轻拍打患者背部[5-6],此法操作者手掌较新生儿而言较大,定位不精确,手部的力量轻重不容易掌握,叩击力量过轻则起不到良好的排痰效果,过重则患儿不易耐受,甚至导致患儿胸内损伤,故效果欠佳;采用复苏囊小号面罩叩背,其呈圆形,似手掌的中空状,软硬度适宜,力度均匀的持续叩击,既可振动呼吸道、肺部,使附着在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改善通气功能,又不会导致胸内损伤或感到不适。
3.3 呼吸机管道消毒方法对气道通畅的影响
机械通气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管道系统灭菌不彻底或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均可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致使抵抗力低的患儿并发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加重。本院传统的呼吸机管道消毒方法为手工清洗、84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由于呼吸机管道结构的特殊性,管壁呈螺纹状,管腔长,内径小,硅胶有一定的弹性等,导致清洗难度大,一般在管道的两端口部清洗消毒效果较好,深部清洗消毒效果较差且待干时间长。现使用由消毒供应中心用自动清洗机处理的呼吸机管道系统,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具有最严格程序消毒,此程序主洗时加入了1∶50的有效含氯量1 000 mg/L消毒清洗剂,集化学浸泡法和热力消毒于一身,洗净灭菌依次完成,消毒效果较为可靠。本研究中的患儿呼吸道感染率的下降也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更换患儿、改进叩背方法和呼吸机管道系统的消毒方法,可促进气道通畅,增强机械通气效果。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的TcSO2、PaO2、治愈率升高,PaCO2、HR、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发绀和呼吸暂停的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减少,说明改进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方法,可改善极低体重儿呼吸状况,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巍,童笑梅,华.早产儿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
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4-395.
薛辛东,王晓惠,张家骧.仰、俯卧位对早产儿肺功能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2007,37(8):494-496.
宋亚君.早产儿的临床意义[J].新生儿科杂志,2006,16(3):139-141.
肖荷妹,李兰静,崔朝勃.老年人有效叩背排痰方法探[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7):104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