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1
一、立足学生书本有效问题设计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材是课堂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师在有效问题设计时要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学生和书本,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本的知识点相结合,设计出既贴近学生兴趣又紧密结合书本的有效问题。以苏教版四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为例,在课文中关于雷雨的描写十分生动,但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十分容易忽视这个地方。笔者在有效问题设计时便设计了两个有效问题,首先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己回忆生活中天气忽变的真实场景,用几个词描述下雷雨的过程,待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中的描写,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形象的动词来进行景物描写。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教师设计的有效问题过难,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信心严重受挫;如果过于简单,就会使学生放松注意力;如果难易程度毫无逻辑,则会让学生的思考出现混乱,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作为主导者,教师一定要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原则,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思维规律及心理情况来设计有效问题,使语文课堂的有效问题按照逻辑顺序,由简入难,由点到面。
二、基于学情有效提出问题
(一)提问措辞准确,目标明确
语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需要用清楚而准确的语言来表述提问,尤其面对四年级以下的小学生时,更要尽量使用简单的、符合学生层次的语言,并保持适中的语速,注意语言的停顿。
(二)提问把握时机,趁热打铁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提问,李冲锋先生在其著作中将课堂的提问时机分为七个方面:学生自读前;学生自读后;学生思维停滞时;学生没有疑问时;学生私下议论时;课堂气氛陷入沉闷时;结课时。除了李冲锋先生提到的这七个时机,我还想补充一个时机,即刚上课时。因为此时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师通过采用上节课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进入到学习状态,并且做到温习旧知识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拘泥于理论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进入学习时适时提问,此时的提问会让学生迅速接受知识,缩短理解运用的时间。
三、有效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给予留白时间,等候学生思考
留白时间也叫做等候回答的时间,即要求教师在提问之后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强制学生在教师发出提问之后立刻作答,这是对小学生认知能力的过高估计。美国教育家在著作中将等待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提出有效问题后,即学生回答有效问题之前;另一种是学生回答后和教师做出评价前。教师需要控制好这个留白时间,如果留白时间不充足,学生就会因为准备不足而导致回答错误百出;如果留白时间过长,就会使学生降低对提问的灵敏度,所以教师在等候环节要根据有效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控制,既保证学生回答的准确率,又要做到不浪费时间。当然候答时间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笔者所教的学生多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根据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较简单的有效问题一般控制在三四秒左右,较复杂的有效问题则保持在十五秒左右。
(二)给予鼓励和肯定,耐心倾听回答
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09
为了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学“承前启后”的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对象自动自觉地提高语文各项能力,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本文将从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三个方面来阐述主体参与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选题广泛,而且都出自经典古籍,难度不言而喻,对课本中的文言到完全理解需要学生主动花大量的时间去揣摩和领会。通过课前的主动预习,课堂上的主动思考和课后的主动复习,加深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认识,对重点段落反复阅读和理解,抓住其中心思想,对于之后的解题就能够游刃有余。教师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将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内化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课前将预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收集作者柳宗元的背景资料。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会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通过问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如对文中的“篁竹、清冽、为、怡然、m尔、翕忽、参差、寂寥、幽邃”等重难点词汇进行注音及注释,总结课文每段的中心思想,翻译段落等。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进行解答,以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在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复习任务,让学生反复思考复习,并不时对学生进行抽查,督促学生主动复习课文。通过不断地督促学生,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过渡到主动学习。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从课前到课后都作为参与主体,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需在课堂上由教师不停地灌输知识。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体主动地学习。
二、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或者分组讲解课文等,使教学双方有一个位置的改变,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采用更新颖的形式,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灌输知识,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教师通过事先的安排,将课程计划分摊给三个学生小组,分别负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字词部分、大意部分和意境部分。各小组选派出一名学生充当本堂课的“小老师”,讲解诗词的大意,分析意境,而小组成员对课堂中所出现的漏洞给予补充。利用学生授课的方式,督促学生在该部分做好充分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小老师”讲课可以结合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习。在这堂课上,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授课顺利流畅地进行,在学生小组授课完成后进行必要的补充,对学生不理解及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分析解释,起到引导的作用。
主体参与型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形式上是参与主体,而且在课程内容甚至授课上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此外,在教师的推荐引导下,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是对课内学习内容的有效补充,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药。
三、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性
在新世纪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中,而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主体的特性,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性。
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课前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为用小话剧的形式演绎陶渊明的经典《桃花源记》,其中人物对话须引用原文,要演出陶渊明在桃花源中的种种遭遇,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诣太守,说如此”等。每组依次进行表演,由场下观众及教师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并给予奖励。这种方式的创新性在于学生不能照本宣科,照搬辞典或课文内的解释,而是要自己消化理解,并表演出来,不仅仅是在脑子里记住这些知识。学生在表演排练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内容,并以新颖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了创新性。
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3
关键词:中学 数学 课堂 有效性
一、何谓课堂有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是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来评价或诊断教学行为。它重点关注的是课堂目标的达成、学生获得的发展。过去常对课堂教学采用“合格”、“优质”等综合性、概述性的评价,虽然也包括目标任务的达标度——“结果”评价,但评价视角的着眼点却更多的关注师生教学活动——“过程”,因此,许多公开课才变成了“表演课”。为了“演好”一堂课,有时师生还要“排练”好几次。而“有效课堂”则从“结果”的角度,关注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获得的生成与发展,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现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现象
1、灌输式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习惯于“讲课”,即满堂灌的讲解、传统的讲授,试图努力把书中的知识交给学生,教师始终主宰着整个课堂。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活动”不具备主动性、“讨论”不具备探究性,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
2、放羊式课堂。
片面理解数学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放弃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非教学活动过多、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导致教学的低效。
3、表演式课堂。
过于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常见于数学公开课,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导演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火花的迸发,缺少生命力和创造性。
三、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一些方法
(一)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定好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1、充分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常见有些数学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如了解、理解、掌握、体会、运用等不同的层次要求)、课堂教学容量不当(过轻或偏重)、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
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但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兴趣”原则,即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二是“激励”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与肯定。三是“自主”原则,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二)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三)讲、学、练相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
1、尽量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2、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如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总结 常见技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10
课堂总结活动依旧必须紧扣课时学习目标而展开。与教学导入、新课讲解不同的是,课堂总结中的紧扣课时目标,不再是借助各种形式的对话,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文本中一点点捕捉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是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将纲要性的知识信息直接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多内容中提取出来,给学生以条理清晰的直观感受。这样的过程,目标达成是核心,提纲挈领是关键。这个过程,也是唤醒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概括性和可检验性。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最简洁”,虽然没有具体的呈现规则,却也决不允许言辞含糊、表意不清。无论是陈述知识、抒感,还是激活思维、散播思想,都应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范围之中开展,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予以表述。只有让我们的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课堂总结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才能保障我们的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针对课堂总结中所谓的“纲要性知识”,并非单纯的指我们语文教学中简单的字、词、句、段、篇、章的把握,也指向于对来自文本以及课堂的拓展知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关于语文学科知识性内容的识记和掌握在这个时期的教学中已经不是重点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该采取哪种具体的方法呢?我想这是困扰着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的难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总结活动,最终促进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一、归纳法
在知识目标的落实上,最常见的课堂总结技法,无疑是归纳法。所谓归纳,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从诸多的信息中概括出课时目标所指向的几个具体问题。一般说来,归纳可以借助具体的教学板书来实施。既可以按照课堂板书中的纲要进行口头的概括,带领学生及时回顾课堂所学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依照板书自主概括课时学习要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总结往往占据主要地位。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我们就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总结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这样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运用归纳法进行课堂总结在当前的教学中是非常流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归纳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具体全面,不可以含糊其辞。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也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其中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技能,学生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总结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情感渲染法
在新课标中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最常见的课堂总结技法就是渲染法。这种方法侧重于学生的情感熏陶和陶冶,往往以我们课堂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具体的人与物为例,归纳出其中某种具有共性情感倾向的精神品质,以此实现滋养学生心灵的育人功能。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我们的课堂总结就可以从传统的落实到具体的景物描写方法、散文鉴赏方法这两个方面转移到对作者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的欣赏方面。这就比较容易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收获,这对于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方面的陶冶也都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渲染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续,而不要成为教师一个人的奇思妙想。也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当前面的若干教学环节都做好了较好的情感渲染之后,才能在结尾处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总结和提升。如果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并未提到某种情感因素,只是在结尾处突兀地使用这种总结方式,往往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基础和铺垫而难以达到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师要明确的是当学生没有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时,就不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对于教学重点的提炼也要另辟蹊径,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
三、以具体可行的活动作总结
以某项具体的活动作为课堂总结,也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常见技法。课堂结尾处的活动,我们一般会采取随堂作业、播放相关音乐、朗读、诵读、仿写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掌握好我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同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能力上的提升,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会感到万分的欣慰。
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5
评价是为了一切的学生平均是为了一切学生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坚持“一视同仁”的理念和“因人施评”的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受“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等心理特性的影响,容易对学生的评价形成思维定势。以偏概全、一好百好等现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时常存在。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别要注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将有限的评价给最需要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其发展动力。这才是评价的本质所在。
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主体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诸多表现实施的评论和诊断活动。在传统教学中,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评价内容以共性为主导;评价方式以定性为主导。随着人本主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此,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将他评与自评、个性与共性、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他评与自评是相对而言的。他评是指评价主体是独立于评价客体之外的;而自评的评价客体本身就作为评价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他评与自评通常是并存的。当时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自评的地位远远不及他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他评为主,自评为辅,甚至于以他评取代自评。他评一般而言包括两个主体,即教师和除被评者之外的其他学生。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自然在他评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教师“闻道在先”,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教师的评价并不具有完全的正向作用,有时的确难以满足个体和群体学生的内心需求。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仍然需要教师让渡评价的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个性与共性相结合课堂教学是一个一对多的活动,即教师一人要面临多个被评者。因此,就算能力再强、教学水平再高的老师,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有效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基础上,有效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一方面准确把握共性的问题,作集体评价;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个性问题,作具有针对性的个性评价,而不是敷衍性的以“嗯、啊、好”等回答取代评价。2.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数评价都是定性的。因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确难以从定量方式来进行统计分析和有效评价。然而,这并不等于否定定量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最为在意的是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留心记录相关数据,在用于日后的教学评价中,能使教师的评价更有说服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更是莫大的激励和鼓励,同时通过数据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帮助他们准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6
关键词:课堂练习、失控现象、反馈矫正、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以期全面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加大信息反馈的量;教师可以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如何使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发挥其更大的积极作用,还需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听了不少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后,确实认识到有些教师对课堂练习还不够重视,对课堂练习的内容、难度、目标设计不当,课堂练习的形式单一,时间安排机械,甚至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矫正,课堂练习达不到所预设的效果,导致学生不懂的地方、模糊不清的概念没有被及时发现、矫正,势必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因此,若能精心组织课堂练习、准确落实反馈矫正,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本文拟就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反馈矫正”中的“失控”现象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二、“课堂练习、反馈矫正”中的失控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1.目标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