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范文1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等。一方面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毕业之后的中等职业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型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他们的思想现状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族的兴旺。就目前而言,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要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措施。
二、思想教育在中职学生教学中薄弱环节
(1)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关怀的留守少年,另一部分是过渡受到家庭宠爱的但是家庭教育缺乏的独生子女,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中没有互帮互助的精神,并且很认同自我,不关心别人,没有责任意识,容易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态度。因此在班级中很容易看到互相冷漠的同学,并且还会看到许多集体凝聚力不强的现象。
(2)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从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看,学生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的原因是自身成绩比较差,为了以后可以找到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而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由此可以总结他们大部分没有对理想有正确的认识,仅仅希望自己以后有一份工作就好,因此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非常低,甚至是形成以学习成绩低而骄傲,这是非常不好的学习风气,这样不仅会增大教学难度还会使学生学不到有用的知识,为未来的社会企业培养不出好的职员和管理者。
(3)过于迷恋情感。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好奇,将时间和经历都放在了追逐情感,很容易荒废学业。有的学生推崇享乐主义,爱面子,为了在同学面前挣面子,不惜花费大量的钱,形成了高消费到用钱紧张的循环。
(4)缺乏感恩意R。
有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还不懂感恩父母和老师,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以至于他们养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1]。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穿脏的衣服和袜子从来不在学校自己洗,都是放假带回家里面让父母洗,有的浪费的学生会直接扔掉。更加难以接受的是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暴躁,不知道感恩父母和老师,经常对父母和老师粗口相向,最后只火在自己的世界。
三、中职生思想教育薄弱环节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不断冲击这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并且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非常快的今天,各种不健康的文化和意识逐渐在市场上传播。况且年轻人经常出入网吧等地方,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地影响着这些不将精力放在学习上的中学生。
(2)家庭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环境。并且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比较溺爱孩子,遇到关于孩子的问题不是用金钱就是以粗暴的方式解决,这样更加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学生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比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等。并且有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学生,因此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形成认同感。
(3)滞后的学校教育模式。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比较短暂,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是从高中转变而来的。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大部分都是传统的高中教育方式,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升级到高中和大学是学生唯一的发展出路。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不得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在小学和中学缺少职业教育,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后,因为对自己特点不够了解[2]。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教育方式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和分流。
(4)学生的自身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对数年龄都比较小,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因为识别能力较差,难以对正确的不良的道德行为做出判断,从而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只是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洗好来判断是非,爱讲江湖道义,甚至为了兄弟做出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缺乏法制意识。
四、解决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簿弱环节的对策
(1)采用多元化的思想教育形式。
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特点、时代特征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此教师应当选择多种思想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此外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多次安排和开展雷锋精神教育、感恩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完善思想教育机制。
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点,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完善思想教育机制。学校积极建立思想教育制度,教师从应当从人文关怀角度,真正去理解和关怀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告诉他们什么是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它的重要性[3]。
(3)丰富课外活动。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都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喜欢新型的事情和事物,这些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根据这一特征,教师应当丰富课外活动,有意识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
五、结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比较差但是仍然是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技术可以为中小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学生有责任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此外学校要从多元思想教育、完善思想教育制度、丰富课外活动等方面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冬华.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专业思想教育 导学方法 班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79-03
在当今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作为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和供给基地,高校同时承担着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然而,由于受到供需因素影响,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受社会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浮躁、迷茫现象明显,学习动力和实干精神普遍不足,其综合素质令人担忧。如何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热爱?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研究课题。为此,近年来高校系统做过许多有益的改革和尝试,比如实行选修课制、学分制改革、班导师制等[1] [2];其中,班导师制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专业思想问题以及导学需要,已受到高校的重视,在本科教学培养工作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归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专业思想问题和分析根源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班导师的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探讨班导师制下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导学工作方法,以期为高校专业思想教育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借鉴。
一、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分析
所谓专业思想问题,指当前大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应付差事,对专业前景和职业规划不清晰,学习方法和认知途径不恰当,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和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缺乏远期的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认识模糊。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不足,且没有制订职业规划和预期目标,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过程缺少整体规划、有很大盲目性,而且使学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做出的决策也难免仓促和草率。
(二)对专业不了解甚至误解,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缺乏对专业现状和发展的准确认知与把握,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对于一些学生,道听途说的负面信息和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其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和认知途径。学习方法仍沿用中小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没有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思维习惯;同时,由于缺乏及时与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所学内容局限于理论化、抽象化,缺乏实践应用支持,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四)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知识引导。学生思想教育主要归辅导员队伍管理,专业教师只是在课堂内外零星教导。辅导员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效实施个体化的指导,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也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以上问题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快速,高教领域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导致师资力量相对紧张,专业思想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变革,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大学教育理念有待于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思想教育必须要有各方面的配合、长时间的努力方可完成。近年来班导师制度的提出为解决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有效的途径。
二、班导师的概念内涵及角色定位
早在19世纪,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为加强师生联系、提高本科生质量就已经实行学业导师制度。班导师制起源于导师制,先在以个别指导为特征的研究生教育中得以应用,随本科生选课制、学分制的推行和不断完善,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推广实施。在我国,本世纪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率先开始实行本科生班导师制,如今国内许多高校已纷纷实施。[3] [4]
从班导师设置缘由看,当前我国班导师制是为配合辅导员开展新生教育的需要而设置,与辅导员制相辅相成的制度。班导师制基本可分为四类,即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以及年级导师制。[5] [6]
从班导师的工作特征看,班导师既能够在思想品德、生活学习、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又能够在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给予学生细致的教导。班导师的工作以导学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入门引导和学术探索引领这两个具体的目标。[7]其中,入门引导是基本层次,是解决专业思想问题的关键,使学生获得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学术探索是更高层次,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增长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班导师的导学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提高职业技能及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班导师有如下特点:(1)由专业教师兼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背景;(2)教育管理对象为以班级为单位、相同专业的学生;(3)主要工作集中在专业领域的引导和交流,比如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4)特色工作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培养。
综上,笔者认为班导师工作的精髓在于将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用于班级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指导,班导师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班导师的角色和功能定位是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工作,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通过实施班导师制,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并与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训练和职业规划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了辅导员思想教育体系外延,也丰富了思想教育专业性、科学性的内涵,能够较好地解决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三、班导师制下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与导学工作方法
班导师制即班导师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程序方法及其运作过程。笔者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工作程序,按质量环(即PDCA循环)思路建立班导师工作机制,可将班导师导学工作总结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计划阶段(P阶段,plan)
(1)班导师的选拔和培养。班导师工作机制启动从班导师的选拔任用开始。按照前述角色定位,班导师从专业骨干教师中选拔。为确保班导师工作有效运转和持续性,已选出的合适班导师在开始工作之前,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开始工作以后,仍要进行全方位培养。
(2)现状调研。班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在于了解和认识学生及其学习现状。欲实施“个性化”导学方案,有必要对导学的对象即各阶段学生、各层次学生做细致而全面的调研工作。考虑大学生每个年段思想特点及需要导学的问题不同,将学业阶段按照年级划分,参见表1。
根据班导师的角色定位,导学内容可分为专业认知(指专业介绍、专业思想交流、选课指导等工作)、学科竞赛(指各类竞赛与组织活动指导工作,比如“挑战杯”等)、科研创新(指科研创新相关活动指导工作,比如学术讲座、SRTP活动等)、实践技能(指实验、实习等实践学习锻炼环节指导工作)和职业规划(指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五个组成部分。根据表1分析的结果,设计调研项目工作量(表中星的数量)分配对照表,如表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上表中各项导学内容及工作量分配仅供参考;为了解、获得准确而全面的信息,班导师还应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或调研活动。
(3)工作计划的制订。了解、掌握足够多的现状信息后,便可制订班导师工作规划(中长期)与计划(短期)。应该指出,班导师仅仅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计划的制订应考虑到与教育系统整体的协调关系,有弹性,留余地。
(二)实施阶段(D阶段,do)
班导师导学工作的展开与活动的实施包括日常模式和非常规模式两种。
日常模式是指针对全班学生,通过指导活动,引导、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之能感悟到专业学习的未来价值,从而消除专业思想负担,认可并重视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常规“导学”项目,比如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专业知识方面有疑难的学生答疑解惑,进行专业课知识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当然,这一部分也可以涵盖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即从专业课程、专业背景、意义介绍到选课指导,配合辅导员等教辅人员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工作;除此之外,参与就业指导,在考研、留学等方面提供经验、信息及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并就职业规划展开分析与讨论。
非常规模式是指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学科竞赛、科研实践活动有特长、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通过制订与实施个性化指导方案,指导这些学生参加科研竞赛活动,包括参加SRTP、论文写作、学术讲座、会议交流或实践创新能力锻炼活动等。学生能够全程经历实践过程,从而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学习、锻炼与提高。
(三)检查阶段(C阶段,check)
主要指对导学效果的反馈和检查。通过对班导师工作进行考核、到学生中调查以及学生评价等途径,了解、掌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具体原因,从而为今后班导师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比如,问题一:实施工作中日常模式可能存在时间不足、地点局限或工作不深入的问题;再如,问题二:存在有些学生学习不主动、生多师少的问题。
(四)处理阶段(A阶段,action)
包括落实奖励、惩罚措施,对问题进行追踪与排查,重新审视过程并进行源头改进。例如,对于前述检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一,可以尝试开拓经济高效的网络平台模式以扩大和延伸互动的效果,或者利用课前课后、组织活动的零散时间不失时机地提供相关指导等。对于问题二,可以利用咨询会、班级活动或郊游的时间与学生多沟通,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一般而言,班导师工作占用时间多而且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因此,应重视导学的过程,奖惩不是目的,而是要从根本上调动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对班导师工作加以认可和鼓励。
[ 注 释 ]
[1] 董玉瑛,马静,刘长宏.诠释班导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未来与发展,2006(1):47-49.
[2] 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82-183.
[3] 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0-23.
[4] 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以英国Heriot-Watt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1(3):46-50.
[5] 邹茹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究――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3):51-53.
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范文3
[关键词]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1 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1.2 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1.4 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搞好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课堂上提,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处?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2.2 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民教育 效果
随着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的阻力主要有三:一是大众化的专业教育导致高职生无针对性的教育;二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性课程设置,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对人才资源重能力学历、轻道德水平的局限性问题突出。为此,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为实现人才培养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双突破,对科学构建“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践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面向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做法
(一)组建新的院校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
成立大学生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是宣传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成才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理念,改过去“传授学生公民意识知识”为“指导学生公民意识行为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公民意识的行为。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组建了各系部团委领导下以学工、教务、社团等职能部门和各系辅导员为成员的院、系两级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思想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内设思想信息采集服务部、社团服务部、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研室和公民意识水平测评信息查询室。各院(系)学生成立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展测评协会,协助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开展思想指导服务工作。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为全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协调机构,任务是制订年度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宣传的目标,定期听取职能部门和各系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水平的总结汇报。日常工作由思想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思想信息采集服务部、公民意识水平测评信息查询室分别负责学生思想信息的收集与测评工作,
社团服务部、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研室分别负责全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训、开展提升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各系职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品德指导。
(二)购置科学的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软硬件设施
思想指导需要必备的设备设施支撑才能有效进行。全院共配备了10名专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师,并采取多种措施,迅速提高了这支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教书育人、教育理念和心理学、营销学、法学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指导信息网络系统,模拟实训教室;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收集、公民意识动态信息,加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维持了思想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转。通过几年实践,学院基本构建了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的公民意识教育平台。大大提高了思想指导的服务效率与工作质量。
(三)狠抓高职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工作
现代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我院是这样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水平的:首先,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专门的思想教育指导教师,每学期开设16学时公民意识教育指导课。大学一年级开展专业教育、人格心理测评、和“三观”教育;二年级进行进入实习单位前的准备教育、明辨是非教育;三年级提供公民意识问题的咨询指导、法律常识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跟踪指导教育体系。其次,邀请成功企业家、道德模范或优秀毕业生模范等,每学期开展1-2次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成才观、心理素质、思想指导等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特点,明确自己的思想方向。最后,应用多种宣传媒介(学校网站、校内广播、心理咨询工作手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简报、宣传橱窗等),营造公民意识的教育氛围。通过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使学生对当前社会、国家政策、提升思想品德水平的技巧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指导自己正确参与到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二、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评估
为保证日常思想指导工作的正常进行,验证和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采用无记名投票打分方法,开学初期评价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准备,期中评价思想指导上作运作,期末评价学生实践的效果。以此论证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否有助学生思想的关联性,建立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数据信息库,加强思想指导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思想指导工作效率与质量。
从征求50家用人单位反馈41家用人单位(回收率为82%)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3-3)看,15项指标中,较为满意的有9项,占60%;主要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团队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培训大大加强。基本满意的有4项,占27%;主要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协调能力、吃苦精神与合作精神通过指导培训大有提高。不很满意的有2项,占13%;主要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之后,社会认知度大大增强,思想道德水平普遍较高,虽然有少数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但这与学生是否有研究创新精神有关,这也是职业教育和思想指导培训的技术难点与薄弱环节。
总而言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着重联系了“基础”课来谈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而要想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进一步探索更多路径,把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学校日常的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而使大学生能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成长为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1]张冬立.《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戴国强.《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2004―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S].2003
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范文5
>> 海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策略探讨 高职院校诊所式法律教育普及化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式教育教法研究 研究高职院校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 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问题及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职业院校法律教育问题浅议 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 社区教育问题及策略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情感教育问题初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问题的探讨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问题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思想教育问题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问题及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问题及发展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春穗 张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设法律诊所课程或在单项部门法课程中适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法,但在理念贯彻和实际操作中都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笔者参建的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诊所为例,对高职院校法律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法律诊所教学在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法律诊所 高职法律专业 人才培养 个案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32-03
诊所式法律教育进入中国法学教育领域至今,为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引进法律诊所这一教学模式虽然从时间上要晚于本科院校,但是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使这一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出了的新的花朵。在教学实践中,从理念贯彻、课程编排到教学资源安排等等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因此如何借鉴国外以及本科教育的成功经验,应对当下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中的问题,取得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将会是本文主要要探讨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概况
法律诊所教育(或有称为诊所式法律教育,临床法律教育),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国内著名本科院校首先引进了法律诊所课程。法律诊所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其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基本所有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学院都设立了相同或类似的法律诊所课程。历经15年,在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网注册的会员学校已经发展到将近150所。①
与绝大部分本科院校接受基金会资助建立法律诊所的模式不同,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起步时间更晚。且诊所创办的资金多来自于校级项目或者专业建设经费。多数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是由接受过本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青年教师为主体创建的。学生在个案办理与仿真实训中培养了法律工作者的执业能力,这一点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合。
我国的高职法律人才培养正处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②的背景之中,《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职教育应当“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设立之初,其高职教育的特性并没有得到突现。很多课程都是照搬原来的本科课程体系,再加以简化。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生,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辅助型人才为目标。在9年专业建设中,本专业发展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结合”③的人才培养模式。而2009年设立的法律诊所就是我校法律事务专业对于高职法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经过5年的发展,法律诊所成为了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在诊所内部,通过“导师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诊所学员对外“接诊”时,导师始终隐于幕后,通过案件策略会、总结会和个别指导实现对学员办案质量的控制。同时,法律诊所的教学方法也逐步辐射到单项部门法的课程中,教师也乐于在部门法教学中适用这一“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二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面临之问题
法律诊所作为新兴的法学职业教育模式,在从国外移植到中国国内时,即已面临着很多问题。而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借助法律诊所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从法律诊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来说,传统法律诊所的律师本位教学体系与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国外以及本科院校的法律诊所均是以培养律师为目标,但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受限于学历层次,在毕业后无法直接考取律师资格,因此,
在确定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时,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一般都会将岗位定位为辅助类岗位,如律师助理、企业法务助理等等。这些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传统法律诊所的律师本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如何对传统的法律诊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我国高院院校法律专业的实际,已成为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法律诊所的实体运营模式来说,资金短缺是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的重要制肘之一。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法律诊所主要是依赖美国福特基金会以及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所提供的资金赞助,但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的运营几乎完全是依靠本地、本校的项目基金和专业建设经费。法律诊所是一项成本极为高昂的教学活动。与高职院校的理工类专业的成本主要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如实训室建设不同,法律专业实施法律诊所的成本体现在其活动开展过程中。法律诊所开展只能是按照单次活动逐次申请小额资金,很多时候一些机动经费如办案所需的交通费、通信费、活动费用往往不能得到覆盖。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很多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因而这些机动经费往往是由导师来贴补。但如此并不是法律诊所正常运营的长久之策。
从法律诊所的案源来说,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知名度较低,难以吸引当事人上门咨询。在实际运营中,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际案件经办,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案操作与仿真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在学校以及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吸引当事人,另一方面由具有律师资格的导师向学生转介自己经办的案件,以保证学生参与实务操作的可能性。但是法律援助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案件当事人必须对经办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法律诊所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信任。但在实践中,咨询者往往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办案能力抱有疑问,甚或有个别咨询者要求跳过经办学员,点名要求某位导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只能依靠法律诊所的导师、学员持续多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以及对咨询者的正确引导才能打开局面。
从教师资源的安排来说,导师对学生工作的课外指导和追踪无法转化为工作量,制约了教师对法律诊所的投入。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诊所为例,法律诊所的4名常任导师均具有双师资格,其中两位为正在执业的兼职律师,一位有10余年法院、司法局工作经验。每个学期还会聘请行业专家以及校内的其他老师对法律诊所的学员进行指导。本校的法律诊所实施的是小班制加导师制。每个导师面向5至8名不等人数的学员。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以及把握实务工作进程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人力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导师在自己的常规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在课外时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踪和辅导学生的工作。但是在高职院校现有的工作量和业绩评价体系中,这些工作却无法转化为业绩。
三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策略
法律诊所教育在其发源地――美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被认为是美国法律教育的最重大变革。然而在其完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运营时间都没有超过5年,因而通过学习借鉴外国以及国内本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使高职院校法律诊所藉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春风”快速发展。
首先做好专本衔接工作是拓宽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也是调和法律诊所培养目标和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在我校法律诊所课程中,导师是通过针对案件召开策略会,指导学生扮演不同职业岗位进行仿真实训,来实现法律诊所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的。如在劳动合同纠纷的策略会中,经办学员会提出己方的法律方案,其他非经办学员则扮演企业的法务人员、人民调解员等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职业岗位参与到案件的模拟中,并通过模拟为经办学员提供修正策略的建议。但我们也要正视独立从事法律执业的门槛考试――司法考试要求参加者具备本科学历这一现实,把握住当下打通专本升学途径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做好专本衔接工作,并不是放弃以就业到导向,而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在毕业后3到5年中职业晋升的可能路径。
其次,进一步完善法律诊所课程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法律诊所课程建设的必然需求。法律诊所课程一般是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设的,采取灵活排课的方式的进行。为了避免“放羊式”教学以及不同导师指导的学员之间工作量差别过大的问题,我校法律诊所采取了“小班合组教学”和“个案分组指导”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案件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之间平衡。但法律诊所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是难以重复使用的。这样并不有利于教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学生的课程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有必要通过自编教材、修订课程标准来进一步规范法律诊所教学过程。
再次,将法律诊所活动与“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社区建设活动相结合,形成规模效应是增加法律诊所课程资源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案源有限的问题,我校法律诊所采取了扎根于学校所在社区,鼓励导师和法律诊所学员走出去,为社区提供义务法律服务的方式;其后实现对周边地区的法律援助的辐射。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多样化,法律诊所案件来源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申请地方政府的社区法律援助专项资金资助的,以解决法律诊所的资金来源问题。
最后,建立对法律诊所导师科学、客观的业绩考量体系是鼓励以及维持导师参加法律诊所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相较于传统法学教育,法律诊所的老师除却课堂教学时间之外,还要在课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学生的工作,但在现有的工作量或业绩评价体系中,却无法转化为业绩。但这种评价不能依靠专业实现,而是要靠学校的顶层设计来实现。
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范文6
[关键词]艺术高职 青年教师 思想教育
多年来,我国地方艺术高职院校一直承担着为区域文化艺术发展培养艺术人才、传承发展区域特色艺术文化的重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职业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艺术高职教育在历经多年的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无论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效益还是在教学改革、培养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青年教师作为艺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绝大部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是艺术教育的主力军。据笔者调查,一直以来我国各艺术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上教育引导、在业务上扶持帮助、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扎实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总体上呈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又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他们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能够尽心尽力达到“课堂+舞台”的优秀双师标准,赢得社会舆论的赞誉、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艺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倦怠情况日趋明显。纵观当前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现象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对应的教师个体在长期的过高压力之下,发觉自己不能应对教学任务的需求时,产生的一种极端的工作不适应反应,在情绪、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热情减低、满意度降低、教学兴趣丧失以及对外界情感感到疏离及冷漠的状态。近些年来,艺术文化市场的转型和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使青年教师承受着的巨大压力——尤其当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之后,并不能迅速、高效的获取成就,这促使职业倦怠的产生。与社会上同类青年艺术人才相比,艺术院校青年教师工作量偏大,进修学习机会较少,生源基础条件低,学生培养难度大;加之青年教师成工资待遇较低,人事一年一考核一聘,岗位流动性和不稳定使青年教师有不安全感。此外,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承担管理一个班级或一年级学生的职责,职业倦怠表现更为明显。
二)师表意识不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尤其是艺术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授艺”与“育人”的双重责任。青年艺术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艺德师风等,对艺术专业学生的道德体系的构建、世界观的培养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笔者发现,少数艺术高职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薄.在自身素质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青年艺术教师对于艺术市场的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不能正确对待,过分看重金钱价值和个人利益,把艺术教师工作当作一种“筹码”或“基础”,缺乏奉献精神。平时教学只限于课内传授技艺,把课外辅导当做额外劳动,消极冷淡;热衷于从事第二职业或开设课外培训班,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虽然这些现象在青年教师中只属于极个别,但反映出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科研意识淡薄。由于艺术专业青年教师多为我国艺术高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即从事教学职业,未经过系统地科研能力培训,艺术创作、、课题研究对于很多青年教师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学院的科研考评机制对于青年艺术教师影响不够深入,使一些青年教师不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有的写文章只是为应付职称的评定;有的虽参与一些课题,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科研思路不宽,理论阐述能力不强,很难在科研上有新的突破或取得新的成果。
艺术高职院校历来注重抓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①对青年教师思想动态缺乏研究;②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规划、机制和措施有待健全;③在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的力度不够;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方法手段简单化。为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艺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方面的一些问题,关键在于院校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积极引导,努力宣传。结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努力。
二、对艺术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的科学研究
艺术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只有了解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及青年艺术专业教师的心理发展特点,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只有了解青年艺术专业教师真正关心哪些问题,在乎哪些事情,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参与教育与学习的积极性。学院党委要主动研究青年教师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环境当做当作工作重心之一来抓,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富有吸引力。
二)坚持思想理论教育,践行“学为人师、德艺双馨”教师培养目标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每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吸引青年教师参加报告会、党员论坛和主题征文等活动。二是组织社会实践。让青年骨干教师下到基层单位(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没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修养。三是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入党,注重发展优秀人才入党。四是发挥师德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完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选配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政治、品德和业务等方面全面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
三)坚持开展“师德素养+专业能力”的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训
每年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应是教师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建议制定《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有关规定》,对在职青年教师要求参加师德师风、舞台演出、专业技能考核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坚持投入资金,搭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如组建青年教师发展中心,设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和青年教师出国培训项目;不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鼓励他们申报课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当他们在教学、科研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激励措施可以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热情,无形中宣传和推介了优秀青年教师中的典范,形成良性竞争。
四)坚持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做到思想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
一是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建议实施精英人才奖励支持计划,每年拿出资金,重点资助青年骨干教师。二是以活泼多样的方式手段(如视频、影音、飞信等)增强青年教师对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的亲切感。同时又把握分寸,新颖的手段只是为教育内容服务。三是营造思想品德教育的立体空间。可以通过举办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网上投票、“精彩一课”竞赛、“我眼中的德艺双馨”演讲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紧迫感和为人师表的自豪感。还可以组织教师和社会各界开展新时期青年教师形象、素质讨论,形成“艺高为师,德馨为范”的思想共识和育人氛围。
综上所述,艺术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推动我国艺术文化教育的动力,他们的所思所想直接影响到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艺术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艺术高职学校管理层面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归属感,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教师自身也需要积极努力的去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 (5):10-12.
[2]徐晓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