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背诵;重要性;方法
面对学生误以为背诵就是死办法,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背诵本是帮助理解文本的一种好方法,但由于和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学生往往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哪里还管什么理解;很多教师也忽视了这一点,只把重心放到了对学生背诵情况的检查上。
背诵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最佳途径就是熟读背诵。这算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上世纪初以来科学化、理性化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反驳。我们应该“向传统汲取智慧”,就得重视语言积累,重视熟读背诵的主张。基于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背诵。
语文教学专家说:“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另外,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背诵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现阶段尤为需要。屈原“路曼曼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刻苦积累、背诵,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背”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背、理解、写,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选入课本的范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值得学生学习、借鉴。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多年的实践,许多教学心得告诉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躬亲示范作好表率激励学生。许多语文大家,都是“背功”大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让今人不敢苟同,但他们在重视“背”的示范这一点上,确实是我们今天的不少语文教师所欠缺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在教《滕王阁序》时,本课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让学生读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学生背出来,更非易事。教师的示范起了极好的表率作用起到极大在功效。
其次,善于挖掘学生中的背诵能手。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困难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有些古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能收到良好效果。如《过秦论》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把陈涉和九国之师分别从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发难兵员和才能谋略方面进行对比。因此,我引导学生边对比边背诵。双方的社会地位迥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秦、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锄刺刺矜,非于钩戟长铩也”;双方发难时兵员差距大:“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双方才能谋略区别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很显然,用对比法,容易背下这段,且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对于结构复杂的古文,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背诵。如《寡人之于国也》可用这种方法背诵。这篇课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后,列提纲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阐述使民加多应有态度。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便事半功倍。列提纲背诵更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伤或同欣喜。这样既背诵了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背诵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曲辞。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借助具体的形象,遥遥的舟儿,飘飘的风儿,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发了轻松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这时景和情水融,具有优美的意境。在指导学生背诵这句时,可引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背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成。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日积月累,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重要性;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12-01
一直以来,传统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法就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高分低能型的哑巴英语的学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不能学以致用。传统英语阅读课的弊端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毕业生毕业时要达到五级目标,即能在日常生活中就简单的话题与别人用英语进行交流,能读懂简单的报刊和读物,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以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这样的要求说明了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有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英语阅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初中英语课本中阅读课占着很大的篇幅,这足以说明了阅读课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对阅读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概念认识不够,因而把阅读课当成是语法和翻译的载体,在教学中过于看重语法的讲解,忽略了对语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前的阅读课教学一般是逐字逐句地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把语言单位确定在“词”上,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明确阅读课的两个“重要”。那么,什么是两个“重要”?
一、获取信息是阅读课的最重要的要义
有人说“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直接阅读能力。”也有人说“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指导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及处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便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英语阅读中,应注意学生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对不同的课文体裁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获取语言经验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
英语阅读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给人们带来外语知识,文化知识和背景;二是给人们带来乐趣。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阅读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语言经验。因此,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的情趣,洞察语言的精髓,从语言阅读中习得语言。然而,良好语感的形成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在感知、体会、体验和思考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
既然英语阅读课时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实施我们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有四个步骤:
1、在阅读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像放电影一样播放与阅读课有关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影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预测课文的内容。这样既是热身活动,也为下面的细读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进行略读。既然是略读,就应该限定较短的时间,一般是五分钟。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义,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对无法猜出的生词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各取所需”。略读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
3、让学生进行寻读。在寻读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适当的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展开想象,同时思维也活跃起来。一般的提问都是文章的五要素:what, where, when, who. why.同时通过五要素的提问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围绕中心思想来问是最好的。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所有的学问都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所有的思考又是从疑问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习惯。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德育教育;人才培养;德育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36-01
德育教育贯穿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每一位学生在学习阶段逃避不开的一个基本课程。德育对于一个人甚至对一个群体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风尚,那么和谐社会的构建,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也将大大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友善与和谐。
一般来讲,当我们去社会上应聘的时候,品学兼优者往往是各单位的首选,而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卓越,但是却在为人处事上缺乏教养,这就使得企业在录用的时候有所顾忌,甚至选择不予录用;而与之相反,一个人的能力平平,但是却因为其思想品德高尚,为人踏实肯干,这样的人往往会比较容易被接受。这实际上就是在告知我们德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具备好的人缘,为人处事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拥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思想品德比较差的人即使个人工作能力很强,也难以拥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而且如果行为比较恶劣、思想比较极端,甚至有可能做出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全的事情。因此,高尚的思想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当怎样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使得学生们能够具备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观念,能够在学习及其生活中更好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意识,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呢?接下来,笔者将主要就此谈及自己的几点观点和看法,希望对大家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一、将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在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合作,能够使得我们的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得我们的教学开展变得更加便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面。当然,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的结合,最使得我们感觉便捷的地方还是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创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画面观察到更多的教学案例,既有助于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为师生互动和沟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支撑。同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使得我们的学生们可以声情并茂地了解和观察相关的案例,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师授课的思路和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身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较之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极大地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丰富了教师授课形式,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了解到更宽泛的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填充自身的知识体系,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个人的学识和素养。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开展德育教学的形式更多的是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主要迎合的是传统教学及考试制度的相关需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所负的责任主要是知识内容的传递,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则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几乎很少有互动,纵使互动也是简单地以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和检测为主,几乎没有比较平等地重视和沟通道德品质的教学。而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形式面临着被动改革的局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培养的是那种社会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二者皆强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贴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认知,我们必然要对自身的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良。教师要积极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努力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全心全意为引导学生的重视道德建设,这些都是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到的基本方面。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地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与学生之间培养友善的关系,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其兴趣爱好,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整合出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新课改下的德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三、搭建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
如辩论会、知识竞答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辨别的能力。德育教学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有利的教学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帮衬,较之于闭塞和严肃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往往对自由而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报以欣喜之情。因此,在比较自由而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可以暂时放下内心的紧张感,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展开讨论和探究,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和发展,及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都是非常有利的,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个人学习自主意识的提升和学习自觉性的养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德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讲解,还离不开学生个人的领悟和理性的辨别能力。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音乐课;课堂语言艺术;音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09-02
在我们音乐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的方法,但是不同的音乐教师授课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把音乐课上得生动感人,紧紧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很好;而有的音乐教师课上得却是平平淡淡,学生没有兴趣去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美,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去感受美,追求美,进而去创造美。营造好这样的氛围,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
第一章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这是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替代的。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以外,它的教学手段和其他各学科最有共性之处的就是语言表达。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美育教学。
1.启发性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的启发性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能开拓思维境界,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提高教学效率。启发性教学语言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内化、物化,从而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正确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感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力度、速度来延长,把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与生动活泼的唱歌练习融合到一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启发性教学语言一般包括:情景启发、比喻启发、类比启发、对比启发、设疑启发、讨论启发、描述启发、悬念启发等等。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的语言是活泼风趣、生动直观的,它可以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将枯涩的概念浅显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再现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形象、风趣而又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这样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做到语言的生动形象,关键在于教师领会教材的深浅,只有深刻地钻研领会了教材,并融入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提炼出来的教学语言才富有说服力、感染力。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的形象性语言,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这样大大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并能在无形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和谐性原则,即是讲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美。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运用得是否准确得当,直接影响着知识信息的传达。一般来说,教学语言的和谐性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普通话语音准确。这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切记不要将方言带入教学语言。其二,适宜的语调、语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确定语调,对于主要知识、定义与概念、重点与难点,语速应稍慢,语调要高亢,一句一顿,必要时还可以适当反复,以便给学生较强的刺激,使其加深印象;而对于那些非重点的知识,或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语速可以适当加快些,语调平直,一带而过。其三,音量适度。教学语言的音量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须将语言音量调整到适当的响度,让每一个位置上学生都能清楚地听清老师讲的每句话,并且耳朵感觉舒服。其四,善用重音和停顿。重音是讲话过程中对某些关键词语加重语气给予突出的现象,适当运用重音有助于更好地表达知识内容。
第二章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1.课堂语言的文学色彩
音乐课教学语言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和个性。这是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其的理解、评估能力还不具备,需要教师把音乐艺术语言转换成具有文学色彩的课堂教学语言,十分准确十分到位地把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引导下,充分联想和想象,去感受歌曲或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体验音乐作品中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里,教师的范唱和讲解是重要的,尤其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上,体现在音乐课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上。生动准确的教学语言一定能激发学生爱好和兴趣,一定能把学生带进令人神往的音乐殿堂。相反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必定会削弱美育教育的功能,破坏音乐作品完整性,淡化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语言的音乐色彩
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乐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而语言用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等则是靠语言、语速、语调、音量来表现的。音乐课堂上,其教学语言氛围应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音乐课堂语言应该讲求节奏和韵律感,并和音乐作品在轻重、缓急、高低方面保持一致。教学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把握的恰如其分,才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鲜明,才能使音乐课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章 幼儿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语言运用
音乐与语言一样,都是一种艺术。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要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下面就以幼儿和中小学为例来具体阐述。
结语 教学语言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就像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它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情感,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作为音乐教师,在花大力气研究教学的同时,一定别忘了对教学语言的研究。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在教学语言上多下功夫,那么,音乐教学就一定会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教学情境 趣味性 现实性 启发性 积极性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19
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课堂四十分钟时间获得高效,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法宝。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其实就是把学生从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也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快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并激活思维,紧随教师的讲课速度进行思考。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创设趣味性情境,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猴子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可是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不仅行得快,而且平稳,其他轮子的车子都不行。”看着猴子骑各种轮子的车子在路上颠簸,甚至差点摔倒的滑稽样子,学生哈哈大笑。于是我根据情境,问学生:“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言而喻。
二、创设现实性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让他们产生亲切感、熟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明的爸爸要买一辆5800元的摩托车,按规定要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小明的爸爸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钱?”学生一听这个问题就来了兴趣,因为这个问题在自己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学生经过思考,有的说“一共需要的钱数=摩托车的价钱+购置税”;有的说“购置税=摩托车的价钱×购置税率,也就是5800×10%=580(元),那么小明的爸爸一共要准备5800+580=6380(元)钱”。这样看似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其实在学生的心里,他们已经想到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解决类似的问题。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创设启发性情境,拓展学习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外,还要启发他们思考、发现、探索。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内容,给他们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例如,教学“体积概念”之前,教师可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乌鸦喝水》的故事,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学生肯定会说:“是因为放入了石头。”教师追问:“那么,问题来了,放入的石头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此时学生虽然对体积没有概念,但是他们知道石头放入水中,水面会升高。听了这样的故事与提示,学生心里肯定产生一个“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会使学生对这一现象充满好奇,他们在开动脑筋思考的同时,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对体积的知识加以讲解、分析、拓展,学生会很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准确;科学;启发性;严密性;直观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不同于语文教学的语言,有时抑扬顿挫,有时情绪激昂,有时抒情优美,需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有其特殊性和狭隘性,要求表述严谨准确、形象生动。数学语言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例如:“某数除以几得多少?”“a+b>c”“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等等。
数学本身具有高度抽象、理论严谨、应用广泛等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在以下几方面给学生以启发点拨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求准确、科学
作为数学教师,须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读准字音,读准每一个数字和算式,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如果一个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述不清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做题思路就谈不上清晰明了。如在讲梯形的概念时,不能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里丢掉一个“只”字就把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共性认成了个性。在讲到“读数写数”时要特别强调“位数”和“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位数”指的数是由几个数字组成,则就是几位数,而“数位”指的是一个数中几个数字的排列位置。“计数单位”则指个、十、百、千……,如981是三位数,8在十位上,表示8个十。还有些数学教师把通常数和“数字”混为一谈,“数字”只有10个,数是由一个个“数字”组成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语言缺乏启发性必然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呆板,教师授课吃力,学生也会听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用生动活泼、发人深省的语言授课,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开动脑筋跟随教师的思维活动,从而振奋了学生的神经,激发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才会像磁石一样产生浓厚的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和心智。
启发性语言还表现在教师的语调变化方面:高低起伏,快慢适中。教师适当的时候在语气上反问一下,形成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就会使学生沉浸在一种婉转美妙的音乐旋律之中,使学生在愉悦中自然而然地分享知识的甘露。如果教师音调一味高亢,容易使学生疲劳;音调过低学生听不清楚,注意力分散,效果也不好。
三、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讲究严密性
小学数学教师讲授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都要做到严谨、简练,绝不能表达模糊不清,每一个数学道理都要阐述得逻辑清晰。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都必须扎实丰富。小学数学教师要求语言表达必须精辟,简练,不能拖沓,重复唆,词不达意,同时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宁可说慢说准,不能说快说不准。
四、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有直观性
小学生认知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不能像成人那样透过事物的理性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往往凭借直观感性判断好恶。教育学理论也认为形象比抽象更易于被大脑接受。同样,形象性的语言比抽象的概念更易于让小学生接受。从而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因势利导,将抽象的哲理或逻辑分析尽可能地融化在具体可感的直观形象中,多举些例子,多打些比方,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小学数学教学有声有色,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