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保护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保护管理

环境保护管理范文1

关键词:道教??戒律???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南极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地球变暖、酸雨的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步步紧逼、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洪涝灾害、干旱灾难、大气污染、人炸、生态失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每天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方面灾难性的消息报道令人类惶惶不可终日,大有坐在即将喷涌爆发的火山顶上等待一蹴而灭的恐惧、惊愕。有关环保方面的话题及行动,成为人类的世纪话题之一:

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生存最大的挑战是生态环境。今天的地球在生态方面已经超负荷了。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水源、能源、土地和原料等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十分注意改善环境与保护环境。“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就属于以神话传说形式流传下来的这一类活动。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保护环境者当数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一:黄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第三》告诉了我们“网开三面”的故事:尚汤还在作诸侯的时候,一天,“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这是古代君侯保护鸟类的最早记载。据载,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周文王临终之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仗生态的好坏。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传解》)显然古人已经懂得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时,一定要有节制,要注意时令,要按一定的季节进行捕鱼、猎兽的生产活动。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周景王二十一年,鉴于国库吃紧,国家打算铸金币。卿士单穆公表示反对,认为单靠铸钱币的办法并不能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因为铸钱所需金属原料要靠挖掘山林而得。而破坏山林是使不得的:“若夫山林匱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彫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匱,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单穆公讲的很明白:如果山林资源枯竭,没有虞衡的管理,水泊不出产,人民无力生产,田地荒芜,物资匮乏,君长只有忙于应付危险局面,哪有安乐可喜呢?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中心思想是把保护山林川泽和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了。《国语·伯阳父论地震》曰:“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伯阳父认为水土通气,土地润泽,人才可以利用它来种植谷物。水土不通气,土地死烂成了臭泥,不能种植谷物,缺乏财用,国家也就灭亡了。

儒家有“天有好生之德”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里所谓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保持和谐相通,《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礼记·郊特牲》云:“阴阳合而万物得。”这种“并齐”、“合”表达着“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荀子·天论》)的客观规律,表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有节度。因而孔子反对滥用资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孔子站在道德伦理的高度要求人们爱护自然界,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经》)曾子发挥孔子的这一思想:“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仪》)。亚圣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建议粱惠王让老百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粱惠王章句上》)“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尽心章句上》)虽然这是一项经济主张,但其中包含保护环境的思想。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粱惠王章句上》)这里,孟子告诫统治者,“仁民爱物”,重物节物,才可能维系人类的持续发展。可见,孟子主张发展经济是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相提并论的。《诗经·周颂·时迈》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的说法,即对百神、河川和大山都要善待。

道教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制定传授的戒律,也可供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借鉴。

第一:爱惜、尊重一切动物的生命是道教思想主旨之一。道教戒律中,始终把“戒杀生”作为主要大戒。因为道教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

六朝时的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中的“十戒“第一戒便是:不杀,当念众生。刘宋道士陆修静在其《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把”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散,润及一切”作为“十戒”的第二戒。其所撰《受持八戒斋文》,更以“不得杀生以自活”作为八戒清斋的第一戒。《初真十戒》第二戒: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说十戒》第二戒: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除此而外,《洞神经》中“五戒”之第一戒说:目不贪五色,誓止杀,学长生。《无上秘要》卷四十九说:勿杀伤含气。《灵宝仙公请问经》中“太上十戒”之第七戒说:不得杀生祠祀六天鬼神。《升玄内教经》卷九所述“升玄九戒”之第四戒说:手不得杀害众生,跂行蠕动含血之属,皆不得杀。《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四戒规定:不得杀伤一切物命;第九十五戒规定: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蜇藏虫物;第九十七戒规定: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第九十八戒规定:不得笼罩鸟兽。《中极戒》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不得热水泼地致伤虫蚁。《老君说百病》有:探巢破卵是一病。刳胎剖形是一病。不但自己不杀生,即是别人杀生为了自己,自己也有责任不食,《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第一百七十二戒:若人为己杀鸟兽鱼等,皆不得食。第一百七十三皆:若见杀禽畜命者,不得食。

第二:爱惜、尊重植物的生命。道教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生命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它也能够修炼成仙。如传说中的花仙、树仙、桃仙等,在古代人们将桃木、苇草、荆棘、艾草、薰衣草等植物赋予神秘的力量,认为它们可以辟邪驱瘟,故挂在门窗、墙角。后来对植物的崇拜进一步加深,便出现了掌管农作物的神――社神、稷神、神农氏。其实将植物奉为神的现象很多,如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有古树、神树、神草,所以在道教戒律中对植物亦加以保护。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专门对禁止烧山林作了理论阐述:

天上急禁绝火烧山林丛木之乡,何也?愿闻之。然,山者,太阳也,土地之钢,是其君也。布根之类,木是其长也,亦是君也,是其阳也。火亦五行之君长也,亦是其阳也。三君三阳,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绝烧山丛木,木不烧则阴中。阴者称母,故倚下也。《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中的“二十四门戒”第十八戒规定:人不能无故采摘花果,毁坏园林,否则就会下地域,受吞铁丸之苦。《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十四条要求:不得烧野田草;第十八条要求:不得妄伐树木;第十九条要求:不得妄摘草花。《妙林经二十七戒》中也有“不得烧野山林”的规定。《中极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中第六十一条说:不得无故砍伐树木;第六十七条说: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

第三:积极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微生物及一切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生命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微生物及一切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主要指大气、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这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破坏之就等于断子绝孙、自掘坟墓。道教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已明确反对人们乱凿土地、乱掘河川,伤害大地母亲的恶劣行为。当然,这也是跟道教的神仙信仰分不开。道教的形成与中国古代自然神崇拜、多神崇拜分不开,天地万物皆有神灵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所塑造、所信仰的神仙,如后土娘娘,五岳大帝,三官、四渎神真等,均与气、水、土有关,因而竭力维护天地神、土地神、江河湖海神的威严、完整、安全自然是道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道教戒律尊重和保护水土资源也是理所当然的。《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的第二十五条说: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第四十七条说:不得妄凿地毁山川;第五十三条说:不得竭水泽;第一百条说:不得以污秽之物投井中;第一百零一条说:不得塞池井;第一百零六条说: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水中;第一百三十四条说:不得妄开决陂湖。《中极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中亦有: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等规定。表明道教对人自己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抱以积极保护的态度,十分尊重和珍惜人类和其它一切生命所仅能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环境保护管理范文2

关键词:环境科学论文

1.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缺陷

1.1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环节,相关人员要正确把握环境和法律政策变化的新动向,认真落实各项要求,有效推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全面进步。详细一点来讲,面对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时,应该将循环经济作为我们发展的重点内容,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实处,为村镇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情况下,村镇煤电行业的技术含量高,并且技术要求很大,在村镇中,无论是煤、电还是油产业都属于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就目前而言,我国村镇循环经济发展和煤炭资源的回收率都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须不断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让节能和环保责任制度得到不断地强化、节能,环境保护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工作可以以稳定的状态全面推进,村镇企业的各种能耗量将会有所降低,节能和村镇环境保护水平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村镇建设的综合效益需要不断增强。

1.2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在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许多问题。最为常见的是污染严重问题。最近这些年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然而,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我们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还是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农药、化肥等的不当使用同样可以给村镇生态环境带来比较大的破坏。

2.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2.1将村镇建设中的生态和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

生态节能是一项既系统又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我们在村镇建设中必须树立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若仅仅从设计环节树立生态节能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人员在建设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将村镇中的房屋建设、采光、供水等工作认真落实到实处,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另一方面还能够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法非常多,这方法是可以直接影响村镇建设的最终效果的,在村镇建设中,一定要将生态和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全面促进工作水平的提升。

2.2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能源和环境政策方面的新变化和新动向,我们想要有效提升村镇建设的节能和环保工作,还需要不断努力。比如,为了更好地给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村镇提供技术支撑。推行村镇企业负责人环境保护制度,乡镇煤矿企业、电厂粉煤灰以及产业延伸环节中废弃物,应该采取循环与综合利用等技术,除此之外,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动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脆弱性比之前更加明显,之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大不如以前,这也成为现在导致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全面调查显示,近些年的村镇建设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也在不断提升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但是出现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并没有比较快的增长,所以导致出现供求不对称的问题,许多地方的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都受到明显制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工作。

2.3保护好村镇的景观特色

各个村镇地区的乡村景观是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的,工作人员在设计景观时,一定要保护好村镇的这些特色景观,并且还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全面发扬。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村镇,对于他们的民族特色景观和风土人情,在村镇建设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应该对其进行全面应用,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和村镇景观全面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开展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时,需要适当运用现代设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并且不能忽视当地居民的心理接受和认同感,避免对当地的特色乡土文化造成破坏,一方面要保护好村镇景观建设,另一方面要创造出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村镇景观,与此同时将更加有利于对当地的环境形成保护。

2.4不断提升村镇建设的艺术化设计水平

在村镇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运用人性化的设计方法,不断加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工作,达到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人性化方法的运用,能够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和模式,能够促进村镇景观生态化和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变得更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关注国家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的变化发展情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强化科研工作,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推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要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要尽最大努力给人们日常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管理范文3

关键词 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环保系统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0-0036-01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系统正在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大幅增加环保投入的难得机遇,加强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节能降耗,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求环境统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环境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形势的变化,为环境管理机关及时准确掌握环境动态、进行环境保护的宏观决策和有针对性地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我国环境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统计管理机构不健全

现行的环境统计的管理体系是由中央到地方或部门管理环境统计的系统。我国现有的各级环境统计队伍均由当地环境保护局为主管部位,各级环境监测站或环境监测信息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逐级上报的过程。除国家级有专门的环境统计处、室外,下级单位很少有单独的机构、专职的环境统计人员进行环境统计工作。主要由各单位某处、室的1名或2名工作人员负责。基本上每人都是身兼数职,专职统计人员甚少,而且流动性比较大,人力资源明显不足。

1.2 环境统计基础投资少

环境统计是一项需要一定投入的事业,我国环境统计的总体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下级环境监测站在开展环境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枯燥。统计工作经费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与2006年全国开展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投入的人力、物力相比,现有的各级环境统计队伍面临的环境十分中尴尬。有的地市级环境统计人员连最起码的专用计算机没有,统计会审时没有最基本的专用电脑笔记本。

1.3 数据上报时间的延后

根据我国现行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每季度后15日前,由地市级技术支持单位直接将本季度统计数据上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按照此规定要求,很多地区均不能按其要求上报。其根本问题主要是个别生产企业由各种原因不能按时上报,影响地市级单位的汇总,不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当季情况,使其上报时间延后。由于上报时间的关系,数据审核严谨程度下降,数据偏差很大。

1.4 数据审核的障碍重重

随着我国对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环境统计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首先,基层环境统计工作人员一般对企业现场情况了解较少,主要依靠企业自己报送数据,对企业填报内容难以进行有效审核。第二,被调查企业为了达到不交或少交排污费的目的,对其超量超标排污状况不如实填报。第三,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总量控制计划,统计排放量时围绕总量控制计划徘徊。

2 对策和建议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三层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网络覆盖辽宁省14个市(州)、167个县(市、区),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减排综合数据库、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以及环境信息管理与应用协同工作平台,承担着环境监测、监控数据的传输、储存、分析和应用任务。所以普查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部门之间紧密协作,切实做好动态更新与环境统计工作,强化数据质量把关、严格数据审核,保证动态更新与环境统计工作真正反映实际排污状况,确保摸清、摸准基数,为“十二五”减排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保证“十二五”减排工作“有得减、完得成”。制定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方案、成立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在环保局下发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调点企业名单后,环保局立即组织减排、污普、统计人员开展核实、补充工作,确定动态更新调点企业名单,制定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与环境统计培训方案,按片所、分行业将调查企业分成小组,确立普查员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企业动态更新与环境统计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数据的准确、真实。在对回收表格初审完毕后,对省、国控企业进行现场核查,由环保局业务科室、统计调查人员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现场核查小组,主要检查监测报告、原辅材料用量、生产产品产量等台账,同时对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上门培训。“现场核查与实地培训相结合”一方面确保了此次污染源普查和环境统计数据准确性,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对填报环境报表的重视程度,确保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目前,营口市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全面完成市区内有污染物排放的所有工业企业,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农业源及所有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现场调查,普查员已完成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报表初审180家,环境统计80家。依据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的要求,强化现场核查和督促检查,严格有关技术规定要求,严把数据质量关,保证录入时效性,做好更新调查和环境统计工作总结、成果分析、汇总上报和运用,积极服务于我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3 结论

各地区环保局应该高度重视,落实环境统计审核制度和管理责任,认真做好环境统计工作。认真组织环境统计人员进行互审,审核人员严格核实各地区的环境统计数据,特别是加强对国、省重点监控企业及减排工程项目污染物种类及产生量、进出口浓度、排放量的核查、核实,核查结果及时反馈,县区及时修改,提高环境统计基础数据质量。环保局要加强环境统计数据的分析管理,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各行业实际生产情况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从宏观上对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管理范文4

一、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了解环境保护档案的内容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技术人员档案、设备档案、环境影响专业电子档案、环境影响科研报告档案等。

二、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环境保护档案的整体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地需要把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到环保档案工作中去。

1.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已经成熟,但有些地区受资金投入、专业人员、设备的限制,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的地区。受资源限制的影响,一些欠发达地区或单位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把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工作放到一定的高度上,缺少工作的热情。相反,资金、人员充足的地区和单位早早就启动了环境保护工作专家小组,在实践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把档案管理工作做的正规化、完整化。总体而言,我国环境保护档案工作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2.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完善档案管理,相应的人员技术与素质也需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要监管档案的生成、检查、保存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有一定的责任心与专业性,档案的编制、审核也需有章可循。我国缺少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在基层地区,专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档案管理人员非专业院校毕业,缺少系统的培训,往往还身兼数职,很多人员都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3.环境保护档案科研工作整体效率还需提高。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需要环境保护工作的完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样不可忽视。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进程要形成相应的文字记录,及时做好科研文件的编排、归档是十分必要的。档案的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建立有效的综合分析手段和方法,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档案效益发挥。就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档案科研工作的开展跟不上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力度,工作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建章立制,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各单位要按照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开展具体的工作,确保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区、单位负责人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大力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让全体人员能够明确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员工的建档归档意识。

2.补充现有人才队伍,加强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掌握先进的计算机使用技术和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此外,环境保护档案专业的知识更是重点,如档案科研报告的归档、保存,环保项目文件的送审、传递、评价等都不能忽视。补充现有的人才队伍,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加强人才后期的培训管理,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引入现代化管理设备,完善档案管理的技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的工作中,但有些地区档案工作资金投入不够,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还需提高。要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系统,提高档案检索查找速度,利用管理系统的记录和注销等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加科学性。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要做好档案的归档分类,并利用扫描仪将重要的文件、资料保存到电脑中,并留有备份,确保档案的安全。

环境保护管理范文5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探讨

1、引言

我国长期以来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主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两项管理制度,近年来,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逐步实施,有效弥补了法律法规对“三同时”制度在施工期管理上的不足,增强了项目在环评审批与竣工验收之间的环保管理薄弱环节[1]。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明确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建设项目扩展到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评估队伍。2002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铁道部、交通部及水利部共同下发《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通过包括新建铁路青藏线、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等13个试点工程中取得的经验,并借鉴国外经验和工程监理经验提出了一套操作可行的《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办法》及其配套的《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指南》等规范文件[2]。同年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3号令颁发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措施办法的出台,使得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3、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内容

3.1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均须按相关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流程见图1。

3.2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

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配套的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同时设计是指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专项设计,在初步设计中编制环境保护专篇(篇章),在施工图设计中细化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同时施工与同时投入使用是指项目配套的各项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以确保项目投入试生产时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也具备同步运行条件。

3.3环境监理

环境监理主要包括3个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准备阶段环境监理;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程试运行阶段(交工及缺陷责任期)环境监理。环境监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期环境保护达标监理、生态保护措施监理和环保设施监理:(1)环境保护达标监理是监督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各种污染因子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情况;(2)生态保护措施监理是监督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保护措施落实情况;(3)环保设施监理是监督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要求进行建设的情况[3]。

环境监理工作流程见图2。

3.4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包括:(1)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2)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流程图见图3。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1)由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周期长、难度大,企业急于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因此环评未批先建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议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同时加大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力度,从而有效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

(2)有的企业重主体轻配套,环境保护设施不按环评及其批复要求建设或进度落后于主体工程建设。建议赋予环境监理机构现场监督检查执法职能,充分发挥地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与环境监理机构的统一监督作用。

(3)有的建设项目不依法进行环保设施试运行审批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有的项目长期试生产而不进行验收。纠其原因,全是因为建设期未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环评及其批复要求的环保措施未落到实处而不具备验收条件。因此,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在批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从设计着手,跟踪企业落实各项环保措施投资,督查环保工程的建设进展,从而实现项目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投运,也可有效提高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率。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养护预算定额的编制方法,并就养护预算定额在编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编制

1、前言

《安徽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含《安徽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机械台班定额》)、《安徽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办法》已于2012年4月1日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批准在全省施行。该定额是安徽省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及管理的统一定额。它是编制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预算,临时、应急工程及变更工程单价的计算的依据,合理编制标底、投标报价的基础,适用于安徽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大修、中修及小修保养。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截至到2011年底,安徽省高速公路运营总里程已经越过3000公里,预计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将达到4500公里,形成四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的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养护定额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徽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以下简称养护预算定额)是本次定额编制最为繁重、关键的工作。下面简要介绍下该定额的编制方法。

2、养护预算定额的编制方法

在定额基础资料完备可靠的条件下,编制人员反复阅读和熟悉并掌握各种资料,在此基础上计算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人工、机械和材料的消耗量,包括以下工作。

2.1确定养护预算定额的计量单位

养护预算定额的计量单位具有综合的性质,所选择的计量单位要根据工程量计算规则规定并确切反映定额项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养护预算定额的计量单位按公制或自然计量单位确定。养护预算定额中各项人工、机械和材料的计量单位选择,相对比较固定。人工和机械按“工日”、“台班”计量;各种材料的计量单位应与产品计量单位一致。

2.2进行子目平衡

要按照综合误差率对定额单位的工程量与综合成分中的主要成分的工程量进行综合平衡。超过最大误差率的就应划分子目。该步骤在编制定额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养护定额分项及定额子目的设定应遵循适用的原则,即分项及子目应适合本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需要,特别是现在高速公路养护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3确定工料机定额消耗量

子目划分后,就要通过各项工程的“定额测算统计表”来计算定额项目的工料机消耗量。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定额数量是预算定额的核心,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2.3.1人工工日、机械台班消耗量的编制方法

(1)类推比较法。

类推比较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以某种典型工程定额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推算出另一种相关工程的定额。如:根据“有热接缝处理”的坑槽修补定额,类推出“无热接缝处理”得坑槽修补定额。②以《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确定人工、机械定额值。当设定的养护预算定额分项及细目与《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相一致时,采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乘以人工、机械幅度差系数计算出最终定额值。③参照外省养护预算定额等其他定额编制人工、机械定额值。

(2)计时观察法

现场测定种类很多,但主要的有三种:测时法、写实记录法、工作日写实法。工作日写实法是本次定额测定采用较广的方法。通过以上方法测定后,我们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测定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人工、机械施工定额,再根据定额编制大纲中已确定的不同工程人工、机械幅度差,来确定最终的定额值。

(3)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施工条件比较正常,生产效率比较稳定,施工原始资料比较完善和真实的施工生产单位过去与施工生产有关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就可以计算出定额指标。

(4)经验估计法

在经验估计法中,为了提高其准确程度,采用了“三时估计法”,即先请专家估计出该项目的最大、最短和最可能的三种持续时间,并根据概率理论将以上三种时间分别分配1、1、4的权重,然后求出期望的定额时间作为该项目的经验定额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该项目经验估计定额值(经验值);tmax——该项目最大经验值;tmin——该项目最小经验值;t0——该项目最可能经验值。

2.3.2材料消耗指标的计算方法

材料消耗指标是指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材料数量,该材料按用途可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周转性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四种。材料的主要计算方法如下:(1)类推法。以《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确定材料消耗量。当设定的定额分项及细目与《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相一致时,其材料消耗量与其相当。(2)计算法。凡有标准规格的材料,按规范要求计算定额计算单位消耗量,如砖、玻纤格栅等。(3)换算法。设计图纸标注了尺寸以及下料要求,则按设计尺寸计算材料净用量;另外,各种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的配合比用料,可以根据要求条件换算,得出材料用量。(4)测定法。包括试验法和现场观察法,根据不同条件可采用写实记录法和观察法,得出。对新材料、新结构须用现场测定方法来确定其材料用量,如沥青路面雾封、硅酮胶灌注水泥路面裂缝、隧道渗漏水处理、桥梁梁板裂缝处理等。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我们可以得出材料消耗量,再根据不同工程各种材料的损耗率,来确定最终的材料定额值。

2.4定额数据分析、整理

2.4.1剔除不合理数据

观察挑选出写实数据的偏高偏低的时间数值,初定可疑值。再计算出测定时间的最大极限和最小极限值。如果原假定的可疑值超过极限的数值可以判定为真正可疑值,可以剔除。

计算公式:最大极限值=X+k(M-S),最小极限值=X-k(M-S)式中:X—测时数列的平均值;k—极限系数可参照极限系数表取定;M—测时数列的最大值;S—测时数列的最小值。

极限系数表

观察次数 极限系数 观察次数 极限系数

5 1.3 9-10 1.0

6 1.2 11-15 0.9

7-8 1.1 16-30 0.8

需剔除的数据有以下两种情形:最大可疑值>计算所得的最大极限值;最小可疑值<计算所得的最小极限值。循环往复,直至没有以上情形为止。

2.4.2整理计算定额的实测值

利用平均修正剔除筛选后的数列,根据定额编制的水平指标要求,进行定额实测值的计算。采用平均水平进行定额的编制,实测值为剔除后的平均值;则人工定额的初值(M)为满足要求测定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式中:ti—剔除后的数值;n—剔除后数值个数。根据定额编制大纲的要求,养护定额水平为平均水平,按上式计算确定定额值。

2.4.3计算定额基价

在有了以上测定及计算分析出的定额人工、材料、机械用量基础上,我们采用统一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计算出该定额细目的基价。

3、养护定额编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注意高速公路养护定额与公路工程定额、普通公路养护定额的区别。

3.1.1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独特的施工组织

高速公路的养护要求及时、快捷地修复损坏部分,而且要考虑高速公路封闭的情况,因此在定额编制的时候,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内容。

3.1.2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独特的安全管理模式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开展,必须以保证高速公路的畅通为前提。本次定额编制中,将“高速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设施布置”单独编制为定额项目列出,便于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安全的统一、集中管理,适用于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独特的安全管理模式。

3.1.3具有养护工程所特有的定额项目

养护工作的目标是保持路面整洁、行车舒适、边坡稳定,排水通畅,构筑物、桥涵及隧道完好,沿线设施完善,绿化协调美观,创造畅、洁、绿、美的行车环境。养护工程涉及范围广、工程类别繁杂,与基本建设项目有很大的区别,比普通公路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3.1.4养护工程独特的新技术、新工艺

养护工作必须在维持高速公路畅通的前提下开展,同时,由于高速公路的质量标准高,对养护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相应很高。近年来,随着我省高速公路养护技术的发展,养护工程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得到不断推广和应用,如:雾封、微表处、超薄磨耗层、钻孔排水、隧道洞内渗漏水处理等。在编制养护工程预算定额时必须充分体现这些新技术、新工艺。

3.2资料收集要及时、准确、齐全、细致。

既要收集现行相关的规定、规范和政策法规资料又要养护管理、实施部门的养护结算、变更、预算、单价分析、招投标文件等资料,便于指导、统计、验证养护定额数据。同时,在定额测定时注意区分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

3.3统筹兼顾零散和连续规模施工。

比如日常养护的沥青路面坑槽修补。主要有以下情况:

(1)一次上路作业仅仅修补1-2处坑槽,修路王加热的沥青混合料用不完,增加施工成本。通过测定,该情况偶然发生,属于个性,在编制定额时可以不予考虑。

(2)修补的坑槽较集中,至多置换1次施工作业区,约占项目测定60%,属共性,本定额以此数据为基础编制。

(3)修补的坑槽较分散,置换2次及以上施工作业区,约占项目测定的40%,属共性。经统计,本定额的人工、机械消耗量约是情况②的1.1倍(材料消耗量不变)。

4、结语

环境保护管理范文6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在第二部分作详细论述,在此故略。

前文提到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主义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如图1示)。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如图2)。

A.环保开端a.开发e.萧条

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b.参与F.再现活力

C.持续保护c.发展g.衰亡

d.巩固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A),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B),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C)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附图{f90304})

图2景点演变、承载量与环保关系

3.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存在的理论问题

Butler的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自1980年提出后,西方许多学者曾多次把它应用到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并在理论上和经验数据上对原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Hovinen1981,Lundgren1983,Meyer-Arendt1985,Keller1987,Strapp1988)。在众多的文献中,1987年DouglasPearce对西班牙阳光海岸的考察研究发现,景点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之发展演变与游客数量、旅游环境、景点的城市化和产品资源的商业化不无密切关系;而在这诸多影响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因素中,游客人数的多寡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延长景点的寿命,起着最直接的使用。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景点相比,成年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使西班牙阳光海岸迅速进入了衰老期,加上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致使该旅游地永远失去了回春的机会。类似的景点发展演变在我国也很普遍。邵学文在《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旅游学刊》1990)一文中,从Butler的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模式出发,针对江苏省淮阴市旅游区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该市旅游区的发展过程。该文作者把旅游区的各个景点按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各个景点在开发、成长、成熟、停滞、衰退或回春等五个阶段所呈的状态,探讨了近十五年来作用于景点演变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把旅游景点环境周期循环保护构想嵌入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乃是对景区旅游环境宏观管理的尝试,是对景点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但它仍然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即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的定量界定问题。景区容量临界范围没有定量界定,不利于对景区超容量接待现象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人均占用8平方米,每人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日合理环境容量为2862人次,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厦门的鼓浪屿日光岩,游人的平均占地经常不足2平方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虽然不同旅游区游客超载情况因地而异,各地旅游景点控制超载的措施各有高招,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如黄山对旅游旺季游客超载现象通过交通调控、外部调控、经济调控,景区调控等管理手段,收到可喜效果;但依笔者陋见,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问题,旅游学界,旅游规划开发部门以及环保科学界还有必要从单位时间内进入景区人数、单位空间内游人占有游览面积及其与景区的实际游览总面积比例关系的角度,调查研究、获得经验数据、并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作出定量的界定,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为各地旅游区解决环境超载问题提供可循的依据,以宏观地实现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有效保护。据笔者涉猎,对旅游景区容量临界范围的统一标准定量界定问题,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尚不得见,笔者相信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在解决景点超载问题以及对旅游环境实现有效保护方面,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故在此把问题提出,求教于方家。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书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35—38。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4(4):37—3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9(2):42—43。

4罗斯·道林(Ross.K.Dow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8(6):50—5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3):11—15。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9(1):21—26。

7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58—61。

8黄成林:《黄山旅游旺季游客超载调控措施研究》,《经济地理》,1992,(3):38—41。

9谷上礼、刘汉洪:《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通讯》,1994,(2):8—11。

10BryanH.Farrell&DeanRunyan,Ecologyand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1,18(1):26-40.

11Butler,R.W.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CanadianGeographer,1980,24(1):5—12.

12DavidG.Simmons,CommunityParticipationinTourismPlanning,TourismManagement,1994,15(2):98-108

13EdwardInkeep,EnvironmentalPlanningfor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1):108-135.

14Hovinen,G.V.ATouristCycleinLancasterCounty,Pennsylvania;CanadianGeographer,1981,25(3):283-286.

15JohnAp,Residents"PerceptionsonTourismImpacts,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19(3):665-690.

16JuanitaC.Liu,PaulineJ.Sheldon&TurgutVar,Residents"PerceptionoftheEnvironmentalImpactof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1):17-37.

17KellerC.P.StagesofPeripheralTouristDevelopment-Canada"sNorthwestTerritories,TourismManagement,1987,8(1):20-32.

18Lundgren,J.DevelopmentPatternsandLessonsintheMontrealLaurentians.IntourisminCanada:SelectedIssuesandOptions,P.E.Murphy,ed.pp95-126.WesternGeographicalseries,Vol.21.Victoria:UniversityofVictoria.1983

19Meyer-ArendtK.TheGrandIsle:LouisianaResortCycle,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5,12(3):44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