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1

一、问题与现状

当前,全国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健康状况不佳。我国大学生体质综合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不良好。胸廓小,心肺功能差,视力不良十分严重。近期对我院500名男女大学生形态、功能、健康素质与运动素质跟踪观察的结果与全国大学生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我院男女学生除身高较高外,体重、胸围、肺活量均低于全国大学生指标,说明我院男女学生体质差、呼吸机能不良。我院女生除800米略优外,立定跳远居同一水平,其他两项指标和男生四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大学生素质指标。目前,大学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现代社会要求差距大。

二、影响学生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与分析

影响学生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生物致病的因素也有心理致病的因素;有个体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影响。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忽视了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在获得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基本上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度过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升学,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升学这一中心。进入大学后,伴随知识的更新与竞争,追求学位与出国的思潮覆盖;很多学校挤掉了体育锻炼活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文体活动减少,导致体质下降。目前,部分学校学生受社会“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思潮的影响,在思想上产生严重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的结果是过多地侵占了学生休息与活动时间,违背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规律,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2.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使学生健康受到了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手段,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作息制度等,都应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增强体质的需要。如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质锻炼制度;有计划地进行卫生健康教育等,如不重视,就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发育和身心健康。

3.学生个体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学生步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思维形式的改变及同学关系的重新组合等,各方面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要比中学学习阶段大得多,思维与情绪往往波动较大。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既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条件,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有不利因素,如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发生了挫折;学习与生活上的不适应;恋爱中出现了问题,等等,不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加上大学生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与自我保健能力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挑食、偏食等不良卫生习惯,都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体质下降。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预防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发生,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与心理效能。

三、加强学生健康教育的措施

1.设立健康教育课程。

健康教育不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质增强,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地进行卫生健康教育、树立健康观,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评价范围,除了形态、机能和素质外,还应考虑到心理因素、精神状态,它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这是评价大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学会用脑卫生,改进学习方法。

高等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贪多求全,门类太多;教材内容多而不精;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学习负担重,造成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大学生要学会用脑卫生,改进学习方法,戒除死记硬背,抓住授课中心,达到全面理解,科学支配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以便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3.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把教育卫生工作纳入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学日程严格执行。经常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4.开展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是提高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健脑必强身”是经验的总结。身体强壮了,大脑的发育也就良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耐受力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了,能够加强身体各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从而逐渐消除脑力和视力疲劳,恢复人体生理机能和视觉机能的正常功能,使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2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生;身心健康;三维健康

一、选题依据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他们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激烈的人才就业竞争中,却忽视了身心健康发展,健康水平持续明显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如何尽快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与训练,依据三维健康标准的理论,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1],充分挖掘健美操的育体、育心功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最大限度地达到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之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根据“三维健康”评价指标和评定内容制定模拟测试题,对菏泽学院校本部2005级25个本科班1000名学生分别发放两次问卷,第一次是新生入校时,收回981份,收回率为98.1%。第二次是大二健美操课即将结束时,收回958份,收回率为95.8%。

(二)文献资料法

收集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译文等进行精读、摘录及比较分析。

(三)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调查和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身心健康三维指标的确立

本文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三维指标,并制定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综合评价量表(见表1)。

表1 大学生身心健康综合评价量表

该表在健美操专项课结业时为评定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所采用。评定成绩的方法是每班发一份评价量表,由一名同学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负责填写(包括本人),根据平时情况在认定的等级(优、良、中、差、劣)各个因素栏目内打上标记“√”,然后教师将评价量表汇总,进行整理分析。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课程的优选

新生入校后对体育课程选课情况调查(见表2)。

表2 大学生体育兴趣课程调查

表2显示,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多数爱好娱乐、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健美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女大学生更是情有独钟,表现了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望。

(三)健美操教学训练前后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大学生参加健美操教学训练前后体质健康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健美操教学训练前后体质健康情况比较

对表3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前后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

1.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实践证明,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在身体形态方面,身高、体重、臀围无显著性变化,腰围平均比教学训练前男生减少了2.60cm、女生减小了3.40cm。在体重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而腰围明显减小,说明体内脂肪量减少,形体的变化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健美身材[2]。

2.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通过健美操教学训练,在身体素质方面,学生除50米成绩无显著性变化外,其余四项身体素质成绩明显提高,特别是800米、立定跳远、悬垂举腿的成绩显著提高,说明健美操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健美操动作内容丰富,变化多样,上肢及躯干的基本动作中的屈、伸、绕、举、摆、振动等动作,下肢基本动作中的走、跑、跳、吸腿跳、弓步跳、踢腿、弹踢腿跳等动作。这些动作大多都是身体多个部位,多个关节的协调运动,关节动作多、不对称的动作多、节奏变化快,对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通过健美操教学训练,可以改善身体机能状况,所谓机能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等的活动能力[3]。健美操的许多动作,如:扩胸、转体、侧伸、仰卧起坐、扭髋等,对人的呼吸系统要求较高,吸气时要求胸部能充分扩展,使更多的肺泡扩展,而吸入更多的氧气;呼气时要求胸廓尽量压缩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废气。健美操运动中的快节奏、大负荷的有氧代谢过程能刺激内脏器官运动,通过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能使人的氧气摄入量增大、呼吸加深,次数减少,呼吸肌力量增强,进而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4]。这对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是十分有利的。有实验证明,我们跟随2005级6个本科健美操专项班,对男生100人、女生100人进行心率测试,30分钟内5支健美操舞曲测得被测者的心率指数见表4。

表4 大学生健美操5支舞曲的心率指数测试结果比较

目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健美操最佳的预定强度标准是人体运动最高心率的60%~80%。日本神户女子大学外园一仁教授又具体地把运动强度与健身指标分为三个区,即:强化训练区185~205次;健身指标区143~170次;消遣活动区110~130次[5]。

从表4测得学生运动心率指数可以看出,男生在132.6~163次,女生在134.8~163.6次。运动量达到中上水平,能够满足大学生增强体质的目的,也达到了健身生理指标要求,同时也与日本外园一仁教授划分的健身指标区的生理指数向吻合。

根据运动耗能理论,经测试连续跳20分钟的健美操与慢跑30分钟相差无几,只要运动心率每分钟保持在120~140次,一小时可燃烧掉600~1000千卡的热量,可谓是耗时少,耗能大的健身项目。

(四)健美操训练后心理健康认知分析(见表5)

表5 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后的心理变化

表5显示,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

1.有助于自信心的提高

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应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因此,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敢于挑战,发自内心的激情,才能使动作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6]。

2.有助于激发表现力

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要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优美的形体姿态充分表现学生的运动激情和活力。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经常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动作失败,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困难挑战;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时,授以学习技巧;在学生学习体力不支时,及时调整;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在学生怯懦时,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以实现良好的情绪控制,提高表现自我的能力。

3.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统称为情操。健美操是具有艺术性的运动项目,经常练习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同学之间的接触程度密切,随时会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扩展了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和助人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提高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第一,三维健康标准的理论,对改变人们不全面的健康认识,指导健美操教学与训练,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健美操是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它的健身价值迎合了三维健康理论。三维指标的确立和评定内容的制定,是综合评价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标准。实践证明,健美操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实现三维健康指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罗加冰.应用三维健康指标综合评价大学生身心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63-64

[2] 黄宽柔.形体健美操与健美操(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英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8.18(1):55-56

[4]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3

关键词: 体育保健课 大学生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前言

按照国家教育部“尽可能地安排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保健、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活动,帮助他们改善体质状况,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的文件精神,普通高校应该从师资到运动场地等方面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学生予以体育教学上的保证。但目前在高校开展针对这些学生的体育保健课并不多。

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中就已经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美状态。”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强调了健康的概念: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1989年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了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促使人们对体育运动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意识到体育的意义与功能不仅是健身,还可以达到理想的健心效果。

1.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扩大招生人数,放宽大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病、残、弱特殊群体学生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体育保健课就是为这些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我们认为:为高校“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是全面完成高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一,他们有着健全的大脑、和常人一样的思维,表现出与同龄者一样的心理特征,渴望像正常的学生一样参加体育运动,并有从运动中获得锻炼身体、使自己早日康复和愉悦身心的欲望。其二,这部分“特殊群体”因为自己身体某方面有异常,参加体育运动受到制约而感到自卑和烦躁,这样的矛盾心理使他们不愿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而远离体育,高校体育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应从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加强高校保健体育课的教学管理。

2.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2.1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是指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或衰弱。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张本春老师对2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部及体育保健班368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选修保健课的学生中有65.5%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机能并没有疾病,只是体质较弱,这一部分学生选修保健课的目的都是为了体育成绩能够及格;另外占比例较大的是运动禁忌症和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疾病和肥胖,其他较为严重的身体疾病不多。应引起注意的是心理疾病在调查人群中占1.4%的比例,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和忧郁症。研究中发现,缺乏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在因素,长期的心理应激和超负荷的定势是大学生患病的诱发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另外还有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等。

2.2原因分析

2.2.1精神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因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导致大学生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学总人数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基本在30%左右。据统计,在天津的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的大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疑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在北京市16所大学中,因精神疾病休、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在不少大学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大学生比较尤为严重,因为他们是“特殊群体”的人,极易产生自卑、恐惧、焦虑、偏执等心理,因此,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生理健康问题更不能忽视。

2.2.2精神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据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1978~1988年10年间,学生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有所增加,1982年以前均在30%以下,1982年以后各年均达40%左右。而国内同期不少高校的心理卫生调查也都证实了这一点。在精神疾病休、退学的人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而神经症患者中,又以神经衰弱为主。有的因神经症而休学、退学,但更多的则仍在继续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已受到严重影响。

2.2.3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较高。

《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据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有约8000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良。1989年,原国家教委曾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进行了抽样心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国心理学者樊富珉1995年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在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且心理障碍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北京地区23所高校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测试,发现有25%左右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

3.体育保健课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3.1体育保健课能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

3.1.1体育保健课能预防心血管病变。

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血液变得很健康,血液中红血球、白血球和血红蛋白增加,营养水平、代谢水平提高,血管富有柔韧性;心肌强壮,有效改善心率,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有益于降低血压、血脂和控制血糖。

3.1.2体育保健课能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

在上体育保健课的过程中,呼吸加深,吸进更多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

3.1.3体育保健课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

由于运动中肌肉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大增加,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胃肠消化功能加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增多,消化管道蠕动更强,胃肠和血液循环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充分和顺利。

3.1.4体育保健课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耳聪目明,精力充沛。

3.1.5体育保健课能预防骨裂。

骨质疏松会引起骨裂,骨裂在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均会发生。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通过提高骨质密度和骨的强度达到预防骨裂的目的。

3.1.6体育保健课能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

众所周知,过分肥胖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容易造成心脏负担过重,寿命缩短。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控制体重,改善体型。

3.2体育保健课能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3.2.1体育保健课能调节情绪。

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所起到的迁怒、宣泄作用,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

3.2.2体育保健课能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形成方面起很大作用。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

3.2.3体育保健课能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他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2.4体育保健课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的大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呔发挥作用,内啡呔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这些学生上体育保健课也是一种娱乐活动,能使他们的头脑从担忧及其它紧张性思维活动中解放出来,导致身体适应和积极的自我表象,这两者都将提高他们对应激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张本春.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李志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李志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5-77.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5

一、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在全国性抽样调查中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正在逐渐的降低。各项生理指标正在逐年下滑,如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机能、体育测试的成绩等。这些情况应当引起的教育本门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上没有热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3)没有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导致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细致分析,高校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提高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体育老师在有着实际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教育方法。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6

摘 要 本为通过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发和实证分析法,通过对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身体状况的调查,了解和找出我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我校教学改革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 身体健康 教学改革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大学生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重要保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它对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健康状况的功效已经得到时间的验证。因此,如何突破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合理的安排体育课,树立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终身健身的习惯,应该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所以,笔者结合我校从2002—2010年8年间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对我校19—22岁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的进行动态分析,以了解和掌握我校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特点和水平,为我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提出理论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时间

以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本科生(19—22岁)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6月。

(二)调查方法

根据我校2002—2010年8年的体质调研为资料,选取我校19—22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座位体前屈、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11项可比性指标。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比较

以身高、体重和胸围为例,与我校2002—2010年8年间学生的身高相比较,我校大学生的平均身高呈上升趋势。体重有所增加,男生增长的幅度较为明显,女生增长幅度较小。而胸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述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生长发育已趋于成熟,身高、体重和胸围不同成度的改变,反映了现在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呼吸机能

与我校2002—2010年8年间学生的肺活量相比较,我校男、女大学生肺活量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女生下降的要多一些。呼吸机能水平的下降说明,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我校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足。

(三)身体素质

50米跑反映学生速度素质,我校大学生50米跑成绩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速度素质教学效果不理想。

立定跳远是反映男女生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的测试项目,我校学生立定跳远男女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女生下降更为明显。

引体向上主要反映男生上肢肌肉的力量,仰卧起坐主要反映女生腰腹部肌肉的力量。我校男生上肢力量和女生腰腹部肌肉的力量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体育课对大学生力量素质重视不够,大学生户外运动减少,力量练习减少,造成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减退。

座位体前屈是反映男女生柔韧素质的测试项目,我校大学生柔韧素质有上升的趋势,说明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减退,使柔韧素质有所增加。

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是耐力素质的测试项目,我校大学生耐力素质呈现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充分说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减少,造成学生心肺功能的减弱。

综上所述,在各项身体素质的评价中,除女生的柔韧素质有所增加以外,其余身体素质均有所下降,尤其是男女生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得影响。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的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再加上体重增加、肺活量下降,这种形态、机能、素质发展的不平衡,都充分说明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三、根据我校大学生体质变化趋势探索体育教学改革

(一)身体素质是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的客观体现

身体素质分为速度、力量、耐力、弹跳、灵敏和柔韧素质等几个方面,根据大学生身体素质交叉的现状,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这个中心来进行,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水平。

(二)扭转旧的模式,建立新的体系

体育教学必须扭转重技术、技能为主的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科学的教育体系,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健身的思想。

(三)加强理论教育,扩大理论教学知识范围

体育教学应该对学生加强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教授,使学生扩大体育知识容量,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底蕴。使学生明白体育健身的科学原理,教会学生正确的健身方法,这是高等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三自”能力的培养

“三自能力”即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能力。大学生不可能永远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锻炼身体,只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三自能力,才能使他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做到坚持锻炼,保持健康体魄,达到终身健身受益的目的。

四、结论

要解决我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首要的途径就是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体育课的重要作用,打破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建立以健康、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勇军.高校学生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

[2] 陶勇.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 陈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