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问题解决教学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1

【关 键 词】问题解决教学;地理教学;形式;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74-02

一、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教育价值

(一)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解决教学法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非常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解决教学法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探求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在思维过程中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和豁然开朗的顿悟等直接的成功体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源泉。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经常向学生设疑、质疑,使之产生悬念、疑难,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发散。另一方面,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生疑、发问,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处理问题,在求解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

问题解决教学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和民主交往的过程,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教材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这反映了教学的本质,也体现了教育中时代精神的要求。

二、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方法

(一)提出问题,明确思考目标

1. 精心设计地理教学中的提问。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趣味性和灵活性的课堂问题中,引起学生兴趣和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方式。“趣”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时常提出一些既新颖又富趣味性的地理问题,可有效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促使学生在“持欢快之兴,无厌倦之感”的氛围中学习。“活”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时常巧妙地设计一些启发性强的灵活问题,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地理。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教师也可以乘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很好地掌握了关于地球自转的关键点和重点。

2.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发现地理问题和提出地理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中,开设“课堂质疑时空”和建立“地理学习册──提问专栏”等,是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最有效方法。“课堂质疑时空”,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4~5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提出问题,吸引师生在讨论、自学和演讲等过程中解决问题。“课堂质疑时空”中的学生提问,主要有三种形式:(1)预习提问、总结性提问和发散性提问。预习性提问,主要用以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2)课堂总结性提问,主要用来巩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发散性提问,主要是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内容涉及到世界热点、世界奥秘和学生的关注点等。通过“课堂质疑时空”,融洽了师生关系,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思维的活力。“地理学习册——提问专栏”,是在新课改中通过每位同学自主经营“地理学习册”,以搜集地理资料、展现地理照片、表达学习感受、集中地理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记录,尤其是特别开辟“提问专栏”,以达到记载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提高了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理解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理解问题,一是仔细寻找问题中的每一个信息;二是明确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三是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相关信息,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三)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后,即可着手依据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已找到的有用信息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并通过认真、细致、全面地表述和运算得出结论。

(四)评价问题,追求完善

问题的结论一旦产生,即可对“问题解决”途径和表述进行评价和检验,通过再思维发现新的材料、事实和新的问题,并及时反省和进行适当调整、删补。例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陈爱蕊.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3]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9.

[5]石忠仁.教育学[M].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

[6]袁孝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2

关键词:问题解决型 高中 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思想政治课程新的课程目标和教法改革过程中,我在试行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即问题解决型教学法。通过教师围绕教材原理精心设计各种教学应用问题,结合社会热点材料,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资源,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师生对话中思考,在活动中感悟,在对话中用课本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问题解决型教学法是一种以能力发展、学习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组织过程,我将其分为四个环节: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在应用性问题解答之前,学生应具备一些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问题的解答和应用过程就无法开展。这些知识从哪里来呢?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可以通过学生课外的预习寻找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制作资料夹,相互交流。比如讲授《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前,教师就要求学生预习,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通过网络寻找金属货币的发展史、纸币制造印刷过程和防伪技术,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和消费观念,再通过教师的课内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2.设置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兴趣,使其变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探索。(1)选取故事或利用新闻热点。每天网络报刊的出现的大量鲜活信息、国内国际的一些热点问题都能联系上经济生活知识。(2)选取生活现象。如在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类知识时,可以给学生讲什么叫“月光族”、“穷忙族”。(3)选取相应史料。史料的真实性,对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在讲授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就可使用“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的史料。(4)选取社会生产现象。在讲授“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可选取较知名的东风汽车、诺基亚手机生产的路程为情境材料。

3.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学生掌握相关课本知识,又被情境材料所吸引后,具有了回答问题的潜能,教师就可以提出相关应用型问题。应用型问题的来源:第一是教材每一单元后都有大量的应用型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引用到课文中要求学生解决,如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有“钱应该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你的零花钱应该怎么花?”第二可以联系热点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从追问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什么原理或理论去解释、怎样解决此类事件的角度去提问。第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形成问题。如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内容“加强宏观调控”,讲课中插入我国深圳、上海、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交易萎缩问题,结合课文中“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等进行分讨论。经过激烈的辩论,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的观点相互补充、相互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有着重大的意义。

4.总结。

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3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与快乐,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真知,同时也将促进教师转变课程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一般适用于生物课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通常过程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得出结论。本文以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例予以探究。

一、创设意境,课前准备

学生应在课前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2、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通过对我国干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制定方案,探究验证

1、制定探究主题。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2、初步实施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3、延展课堂教学成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4

一、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构建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欲望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些问题情境可以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也可以是在看到一些图像或听到声音后产生的,还可以是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产生的。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和精髓。问题有时也可以由老师帮助提出,但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能再提出问题。在《机械波》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构建一系列问题情境,作为本节课的主线:①猜想一下,什么是机械波?②你能不能用一根绳子“制造”出机械波?③在操作、观察、认识机械波时,你想想有没有疑问、有没有问题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解决?④请你来分析和解决自己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构建的问题情境对每个学生来说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同时又是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许多真实的因素向学生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兴奋,并渴望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全身心投入。

二、让学生自主确认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指导帮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探求,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确认,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与现在新课提出的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相对应,使学生能够把在问题情境中获取的问题进行确认,能够把问题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确认。实际上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在《机械波》的教学中,在学生提出许多问题之后,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纳、梳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这些问题与生活实际和本节教材内容是否吻合,对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是否适用,从而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三、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以后,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要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而在问题得到解决并形成初步结论后,要指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检验。如果被检验是正确的问题解决过程,则形成结论和范例(比如教学中的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或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后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并由此给出新的问题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使“问题解决”连环地进行下去,这就是知识问题的连贯性。如果通过检验,其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正确或不是完全正确,那么再重新进入问题解决的步骤,这里一般是从“确认问题”开始,重新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种评价和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学会检验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创新素质的一部分。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这些评价和检验也可以由教师作出,但要让学生明白其错误出现的原因,能动地去解决出现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问题解决的开端。

四、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得到确认即得到绝大多数学生共同认可后,就要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问题解决中的实施阶段,是问题解决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步骤。把确认的问题信息与从平时记忆减缩得来的储存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利用“发散性加工”和“收敛性加工”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类似于心理学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在“问题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并实施这种思路和策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阶段的前半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其中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特别是“确定策略”的部分,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上述《机械波》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做绳子产生波的实验,通过实验产生了问题,通过实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比较法。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主要运用对不同问题的形、质进行比较的方法。或将几个貌似相同或相近而物理过程却根本不同的问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揭示出它们的共性和特征,消除和澄清易混淆的模糊概念,避免导致解题错误;或是将几个貌似不同而其物理规律却相同的问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到相同的处理方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5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3

一节高效的课,需要有高质量的学案设计和灵活有效的课堂处理,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偏差,笔者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问题1.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肤浅、零碎,缺少层次

(1)肤浅主要表现为:问题设置为课本字面意思的理解,没有考虑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内在的联系。这样看似学生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学生不一定把知识都理解了。

(2)零碎表现为:一张导学案有十几个问题,一问到底,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导致重点无法突出,难点无法突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的构建。

(3)缺少层次表现为:所有的问题设置都是平铺直叙、没有梯度的,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建议】导学案应以问题引导知识形成,所以问题的设置必须要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构建。

问题2.导学案习题缺乏“导”的功能

导学案是以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形成的,而不是以习题提炼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导学案开篇自我检测题,中间课堂展示题,最后检测反馈题,全卷都是试题。这些导学案把“问题”和“习题”混为一谈。

【建议】好的导学案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能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而习题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他们的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探究过程的设计,体现导学案“导”的功能。

问题3.以“导学案”代替“书本”

以“导学案”代替“书本”的现象,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完全以导学案为教学蓝本,不使用教材的现象,可谓本末倒置。

【建议】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结合教材编写的一种优化学习的方案,它应该来自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所以导学案设计时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学习。

问题4.教师忽略了“导课”环节

有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直接让学生展示学案的自主预习部分,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忽略了课前的“导课”环节。

【建议】“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常以开门见山的语言、视屏、图片、问题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5.“合作探究”环节缺少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学案式教学中,合作探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出现了“偏差”,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缺少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使得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借此机会,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一些喜欢学习的学生可能因为某个问题无法突破导致讨论无法进行,转而变为“静坐”。@样可能使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建议】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每个小组,在学生讨论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适时指导,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外,适当的评价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剂”、“催化剂”,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学案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扬其长,避其短”,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给学生一个远大的前程。

[参考文献]

[1]徐杰主编.“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

[2]文幢.基础教育政策与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问题 解决方法

学生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应该站在大环境中,着手对重点的问题进行有效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先进思想的运用能力,真正将创新的思路培养起来,建立好自己的学习框架,使自己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现实。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能够很好地培养起来,就会在课堂的教学中,对教师讲的东西不理解。而目前一些技工院校的数学教学现状正式这样的,虽然技工院校着重将学生的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看的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数学知识作为后盾也是不能够进行很好的操作理解的。

教师只突出数学课本中的部分重点,让学生能够明白,会运用就行了,对一些推导过程、演绎方法却被忽略掉,这就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如何进行解题、数学结论的演算过程是怎样的,这些学生都不了解,致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更好的提升。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失误性。上面已经说过,技工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之突出重点,将一些观点强加给学生,这只是教师教学失误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生方法的提升、数学思想的渗透、创新方法的运用进行探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的失误性和学生的迷惑,导致整个数学教学的崩溃。

(三)对数学的应用性认识不清楚。在大部分技工院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清楚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即使会做部分题目了,而在进行数学的社会实践应用中,却派不上用场。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会找到更好的教学窍门,学生在进行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足,对实际的机床、电脑等操作设备就不会使用,导致数学教学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二、中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研究

(一)学生的模拟情景呈现。进行情境创设,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把握重点注意事项,将课本中的静态知识进行动态现场的呈现。比如,较师通过课本题目,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都代表一组数据,将几何图形或者数列进行现场呈现。将学生的阵型分布成一个可以看得到的几何图形,在求解证明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几何的各个细节,教师帮助学生在几何图形的细节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数列组合的求解工程中,将学生一字排开,每个学生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字,让求解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找到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在运用计算公式将它们进行系统的计算,这样,当计算出来的结果不正确的时候,就说明计算公式用的不对或者排列有误,就找到学习的重点注意事项了。

通过这样实际的图形呈现或者数字的呈现,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将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也能够发现自己的计算或者套用公式时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计算演练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学生自我情境演绎。比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并且将这一几何图形进行分解,将整个的图形拆开来进行呈现,把握住重点进行研究,这样在学生心中,才能建立起重点于非重点的差异性。使学生能够掌握住重点的注意事项,将其中的图形或者计算公式的重点进行自我阐释,把其中要解决的问题在脑中进行深刻记忆,今后就会使他们在计算过程中,能够把重点计算公式等进行快速回忆、及时套用。

另外,学生在脑中进行形象的记忆与形象的完美呈现时,能够发现各种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的各个不同之处,了解到哪些是适合求解的,哪些是套用的,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掌握,使学生在今后的题目解答中,一看到题目就能够找到具体的解题方法,在进行解题过程中,把握住了重点环节的注意事项,就能够将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进行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

(三)由易到难的解题过程。课本上的习题一般较简单,教师应多让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习题训练。但并不是题做得越多越有效果,要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解题的思路,学会举一反三的解题方法,在应用题出现在他们的眼前的时候,能一看就知道用哪个知识点,做到这一步,必须让学生能够有解题的积极性,愿意主动地来做题,而不是应付考试。

1、首先教师应该把简单的应用题布置下去,让学生用到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就能解答出来,然后再增加难度,出一些较复杂的题目,这些题目往往要用到三个以上的知识点来解答。

2、教师应该注意两边到质变的过程,在培养起学生初步的解题兴趣之后,要给他们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以前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回忆,对以往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加深稳固的过程。

3、最后,教师应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的加深,这些应用题应该要用到不同的方程或者其他知识点来解答,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前学到的东西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加强回忆的同时能做到培养好一以贯之的解题思维。

这样的训练很重要,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培养起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应使这种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一些。

(四)教师的出题模式强化。教师在给学生出一些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要有一个慢慢的演变过程。教师应该精心思考解决学生困难的方法,在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时,要迅速整改,时时降低出题的难度,在学生适应之后,再增加其难度,这样可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牢固掌握,能更好地应用到其他应用题中去。

对全面的数学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找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将全面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上来,并且对教学创新方案进行捕捉,才能真正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学生效果不断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现丽.浅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