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团建方案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团建方案策划范文1
团支部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团支部的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团建创新重点活动立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实践的方式,目的在于改进和完善学校思想教育活动实施的模式,激发基层的活力,让更多的团员成为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践者,发挥团员青年的主体性,引导团支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通过团建创新活动立项,探索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增强团的服务能力,努力把基层团支部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巩固、具有内在活力的坚强集体。
针对学校团委的号召,结合我们社工专业的特点,法政与公管学院社会工作xxx班和社会工作xxx班特组织在一起就两会精神和学风建设的主旨策划了“社工在行动”的宣传活动,使更多人了解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和更坚定我们的专业信念,服务群众,宣传青少年维权机构,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社工座谈会
步骤:
1,做宣传牌,在各学院贴宣传纸,吸引大家对这个新兴专业的关注。
2,宣传活动,在杏园男生公寓门口开展社工宣传活动,以问答、社工知识大比拼之类的互动游戏来吸引同学们参与了解我们社工这个专业。
3,座谈会,向学院申请教室并如期举行。座谈会包括三块内容:PPT(社工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的现状,各高校的社工本硕开办情况和社工的就业前景等);邀请社工科班出生的方劲老师谈他的研究生生涯;邀请几位大四的本部和行知社工就实习、考研、就业分块谈谈自己的经历;现场同学提问。该座谈会主要针对社工专业的同学并面向全校同学开展的社工知识讲座,对于想要进一步了解社工专业或是有社会工作考研意向的同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活动。
二,社工进金华福利院和孤儿院
步骤:首先我们会与福利院以及孤儿院取得联系,两个班级组织文娱活动(可以加入个案工作或团体工作中的小游戏,既娱乐大家,同时也宣传了我们社工的理念,还可以表演小品、相声之类的来提升气氛,最主要的还是要和福利院以及孤儿院的老人孩子互动)于周末到福利院开展活动,并积极邀请福利院的爷爷奶奶以及孤儿院的孩子们参与我们的活动,为他们制造快乐的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所长之处,增加了他们的信心。由于我们是两个团支部共同举办的这个活动,因此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同时在多个活动地点开展活动,这有利于我们节约时间和精力,但并不会影响活动开展进程。并且,如果学院允许,我们两个团支部成员商议后决定将这次课题的剩余款项捐给福利院和孤儿院。
三,社工携法进社区
步骤:先由我们社工专业的学生与一些社区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社区的基本情况,针对社区居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在获得社区的许可后,我们会联合我院法学专业同学,一起制作相关的法律内容,在社区张贴,并邀请法学专业的同学一起进社区,在现场为有困惑的社区成员讲解生活中的维权问题,我们也会收集一些社区成员纠纷案件发给社区居民,在现场为社区居民讲解我们社工如何做这些个案工作或团体工作的。我们社工专业同学的主要作用是与社区相关人员做好全方位的沟通,以便最大限度的支持我们活动的开展。
四,宣传金华12355热线
步骤:到工作中心参观他们的工作并听听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感想和遇到的难题,动员社工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热线服务活动中,此外与基站人员一起策划12355热线的宣传活动,组织同学在人民广场做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组织,并及时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另外,该组织也能为我们提供有关社工专业的有用的经验和知识,对于我们未来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活动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同时,这个活动更能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与学校教学宗旨契合。
开展活动的条件分析(包括活动开展的基础、已取得的成果及活动组织状况分析)
社工宣传,我们作为大三的学生,时刻关注社工的动态,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和资格证书的考证信息比较熟悉,且青翼网等社工网站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且我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大四的毕业生也刚结束了公务员和研究生的考试,正是他们与我们分享经验的大好时机。
金华福利院,是我们社工071班以前的实践基地,在其没搬到白龙桥前我们都时常骑车去那边培老人聊天,由于此后他们的搬迁导致的距离过远我们便没去过了,趁这次机会我们能去看望他们。且熟悉那边的工作人员也更有利于我们活动的开展。
至于12355热线的宣传,这本来就是一个公益的组织且是社工的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我们的专业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了解它的人并不多,为了维护更多人的权益,解决更多人的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加强宣传。
社工061,社工071班同学有极强的专业使命感,愿意为金华的和谐建设添砖加瓦。
活动的创新性
以一个座谈会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宣传社工的理念这是很好的方式。
社工进社区本身就是一个让社区居民丰富文化生活,更是让福利院的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就不会有那种被抛弃的感觉。
到人流集散的人民广场为社会公益机构做宣传不仅显示了我们学校的高尚学风更是将市民关注自身权益,善于使用身边资源。
活动的预期效果及成果去向
1,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坚定社工学弟学妹对专业的信心,为更多准备考社会工作研究生的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信息和资源,以便他们更好的做出选择,一些临近毕业的经验分享更是能让我们做好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
2,社工进福利院给那些老人带去了欢乐,一些捐款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需求。
3,为12355热线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个服务机构,有利于各项权利的维护,也是我们金华NPO的发展。
4,一次文娱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实施让我们的专业学习能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实践出真知,这次的经历想必会让我们这些社工更能体会到以后工作中需要的东西,在出大学校门之前我们会就自己所欠缺的好好充电。
班级团建方案策划范文2
走课就是打破原有班级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课程。社团活动“走课”模式是指从社团运作机制上进行保障性探索,从社团的师资保障、学生选课、评价激励三方面进行实践,形成一定的运作形式和良好的活动指导。
一、挖掘师资力量,创设“走课”软环境
社团活动项目、内容的单一性,是学校社团活动指导教师资源匮乏所致。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走课”,要让学生“能走起来”,首要的是师资的保证。作为中小型规模的学校,本身教师资源就相对缺乏,而有特长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如何放大资源,来实现社团活动的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五种途径,让社团“走课”从师资、内容架构上得到保障。
1.自我发现
在社团建设中,我们提出了“教师人人带社团,学生人人有社团”的目标。实现这两个百分百,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念的转变,采用自我发现法。引导教师进行自我优势分析:我的特长、爱好是什么?例如:有几位教师申报的特长是烧菜,还有打毛线、插花、下棋等。学校根据教师的优势分析,进行积极的正向引导,开辟组建了一系列的生活类社团:如《中式面点》《快乐西点》《手工编织》《棋海博弈》等。
2. 本土培养
基于教师已有的,开发教师未知的,挖掘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在社团指导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路,学校进行社团教师“本土式培养”。丰富教师课余生活,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推进教师“1+X”专项技能培训的“教师社团”应运而生。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书法、葫芦丝等社团受到教师们的欢迎。每周固定时间学习交流,教师们在社团培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做着积极的准备。
3. 家长加盟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不二同盟军,学校在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家校联手共育英才的途径。学校在学期初进行家长志愿者的招募,通过自荐、推荐,建立家长资源库。对家长志愿者进行分类,从时间配比上分成两类:定向组,能固定参与每周一次指导;机动组,不能固定参与,但1个学期可以预约2~3次。从项目内容上分成艺术类、体育类、生活类等若干类。有了家长志愿者的加盟,大大丰富了学校的社团课程。
4. 院校联动
“哥哥姐姐当团长”,是学校与周边的院校联动后,让学有特长的院校学生走进学校、走进社团,担任社团团长,引领着学生共同成长的又一模式。挖掘周边的社会资源,与学校周边的院校结对共建,实现社团资源的再放大,有效补充社团的新鲜活力。社团既成为院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又充实了学校社团活动资源,达到合作双赢。
5. 社区搭桥
社区志愿者队伍中卧虎藏龙,他们当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社区达人走入学校、走进社团,更好地充实、丰满学校的课程。社区达人担任社团技术指导, 给学生技法、技能、方法上的指导。学校落实组班,配备教师进行管理,学生的出勤、考核等形成一班双师制的协同管理模式。
二、优化选课过程,搭建“走课”双模式
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个选择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适合孩子的教育。社团活动也不例外,也应该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的空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社团活动上作了“走课”式尝试。
1. 互动对话 了解需求
学校在社团活动项目的设置上,让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通过一份份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座谈,实施有效对话,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项目中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团项目的决策、开发和实施,促进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
2. 双线选择 灵活自主
(1) 双轨走班
教师走班: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校园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一上年级采用教师走班的方式进行社团活动。学生依然是原班级建制,走动的是活动项目。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将接触到水果拼盘、泥艺纸艺、创意串珠、硬笔书法四个学习项目,初步进行尝试体验,为后续的选课做好准备。
学生走班:在一个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在一定范围内的跨班学习。因此,一下年级我们尝试学生走班。以年级为单位,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性的走班学习,打破了学生的原班级建制,让学生走动起来,基于学生的自主申报,重新组班。学生的学习伙伴有了重新组合的过程,学习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让学生感受走出班级、结交新伙伴、体验新项目的愉悦。
(2)自主双选
“项目像超市,学啥随便选”,这就是目前学校2~6年级学生选课的状态。选课,也称课程选修,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社团项目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项目和任课教师。
自主双选,即选师――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选课――根据学校社团的开设情况,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社团。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各个社团的情况,学着观察,学着分析,合理填报选课志愿,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
三、规范社团建设,形成“走课”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社团建设,如何通过社团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社团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1.建章立制 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社团项目申报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社团考评制度、社团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规范社团的有序工作。
2. 三级管理 形成梯度
目前学校有34个社团,社团数量将近达到自然班级数的两倍,给管理带来极大的考验。本学期我们采用三级管理制度,组建学校社团指导中心,由校长室、教科室、大队部及家委会、学生代表等组成。社团指导中心整体把握、设计学校的社团工作。社团指导中心下设5个系,开展日常的管理和指导。5个系主任分别由学科教研组长担任,在工作指导过程中,更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三级管理模式让社团的管理更细化和专业化,促进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3. 资源中心 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外部进行挖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来充实、丰满学校的社团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了社团志愿者资源中心,近五十余位热心的家长及社区志愿者成为学校社团活动指导强有力的保障。从项目数量、定位、双导师的实践性上都有了突破。社团的建设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多精彩
在社团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社团形成及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社团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提出了“三我”的目标要求,即我的社团我做主、我的社团我展示、我的社团我来评,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收获。
1. 我的社团我做主
对学生而言,社团是班级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孩子聚集在一起, 组成一个新的家。社团团长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社团组织架构由学生讨论产生;社团活动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产生;社团活动的实施由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将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社团,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我的社团我展示
展示就是拿出来让人看,是交流对话的过程。社团展示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让孩子们发出声音,设计了常态展示和集中展示两种模式。
(1)常态展示
记录社团活动的点滴、风采和感悟;分享社团生活中朴素而温暖的所得,是原生态的,也是过程性的。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缤纷社团专栏,让孩子们在专栏上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实时播报。一学年累计刊登文章达80余篇,很好地带动了社团文化,形成了社团日常展示交流的对话空间。
(2)集中展示
学校有一年一度的社团展示周,是进行社团交流合作、引导社团文化的大型平台。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社团的特色活动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比如2012年的社团展示周活动与学校传统的贸易节活动相结合,社团成果成为贸易节最炙手可热的产品,让社团师生找到满满的成就感,也为贸易节增加了新的生机和亮点。
3. 我的社团我来评
社团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社团长效建设的保障。学校对社团的评价除了行政层面的评价,如教师社团指导方案的检查、社团指导巡课记录等,更侧重于学生对社团成长性的评价。突出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社团评价,同时学生又成为被评价的社团主体。
(1)让孩子发出声音
让孩子来进行社团的评价。作为社团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对社团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创设机会、建立机制让孩子发出声音。征文、调研都是对话的形式。例如我们策划了“社团的故事……”的主题征文活动,把孩子的征文放到网上,把节选的部分拿到教师会议上与教师们分享。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分享着他们的故事,很细小,但很真实,有滋有味……当然教师在品味故事的同时充盈社团的力量,更好地投入社团工作中。
(2)为孩子设定规则
班级团建方案策划范文3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理念;齐抓共管;模式创新;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0
该德育理念的核心是“文”,即文化,是“以文润德”、“以文立人”的精髓;“文”又是手段,强调的是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力的德育。结合学校文化核心――“崇礼明德,日知日新;重道尊贤,亦师亦友;治文学理,求博求专;强体塑艺,且刚且柔”,创造出一种浸染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这种文化的精神对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人格塑造、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有极大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一、创新思路,注重实效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效性,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德育突破口,才能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1、创新实施德育扁平化管理模式。坚持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统一领导、规划、部署,建立健全“三全”(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关怀)育人机制;整合优化资源,进一步规范、明晰学生科的行政职能;实行德育工作专业科负责制,加强专业科德育工作力量;建立和落实各部门、各岗位德育职责履行考评机制。
2、建设一支“悟性高、懂策划、能干事、干成事”的德育管理干部队伍。与学校管理体制相适应,优先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培训考察、参观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强化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培养。
3、打造一支“有智慧、善管理、能创新、会总结”的班主任队伍。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制定《班主任聘任制度》,规范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班主任与学校、与家庭、与企业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优化班主任工作条件,提高班主任各项待遇,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二、齐抓共管,长抓不懈
德育工作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长抓不懈;建立任课老师管课间、授课老师管课堂、班主任抓班、德育部督察、校领导督导、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化。
1、制定考核制度,认真落实执行。除了《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职生守则》外,学校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文明用语》、《课堂点名制度》、《班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等多项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热爱班级和集体,维护学校荣誉。
2、形成德育网络,提高教育水平。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学校形成:课堂德育―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生;党团德育―党支部(团支部)―党员(团员)―教师―学生;自我德育―德育部―学生会―班委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并将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3、各方齐抓共管,保持德育连续性。首先,实行了领导包班制度,各系领导负责监督、指导相应班级的全局工作。其次,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经常与学生接触的优势,与德育结合,把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第三,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坚持周一升国旗制度,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三、方法创新,注重过程
1、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部主要管宏观,制定管理制度,统筹、指挥、策划、协调、考核全校德育工作,同时,统一负责管理全校德育课教学和教研工作,使全校德育工作全校一盘棋。教学系党支部抓落实,各班主任作为最基层的德育工作责任人,切实做好具体工作。把课堂教学灌输与课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注重课外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如从去年开始,在全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经贸系利用晚修前半个小时开展礼仪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机电系的每天国旗下的训话,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收到较好效果。
2、过程管理创新。德育成效来自德育过程,德育工作的艰巨体现在过程的繁杂。只有创新工作过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做法:班主任工作过程。(1)实施学生电子学籍卡,做好学生基础性信息资料的收集和管理,更好的实行针对性教育,更好与学生和家长沟通。(2)编印《班主任工作规范》和《学生手册》,规范和记录工作过程。注重把德育工作内容分解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当中,从老师进入教室开始,到讲课、下课等过程,融入礼仪教育、纪律教育、职业教育、养成教育等内容。这个过程由科任老师实施,扩大了德育教育的管理队伍,也使德育课阵地扩展到全部课程当中。教学实习课、实训课、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课和晚自习课,都是我们的德育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当中,系统开展艰苦朴素教育、纪律教育、感恩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
四、优化环境,创造平台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德育的实效,良好的德育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高人的内在素质的需要,学校坚持把素质建设与环境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文明、向上、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目标,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用特殊的情感关爱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
2、创造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广阔平台。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加强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工作,加强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做好学生推优入党工作,大力推行“班干部轮岗制”、“学生干部竞岗制”。
五、策略到位,活动育人
1、积极推进德育内容分专业分年级规划落实策略。将德育内容概括为“围绕一个重点――做好八个主题教育――突出三德四自五美十大关系”:一个重点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综合素质;八个主题教育是爱国爱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感恩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三德”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四自”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五美”是语言美、行为美、仪态美、心灵美、环境美;“十大关系”是与学校、与老师、与同学、与社会、与工作、与同事、与上级、与异性、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该策略的目标是让每位学生“一年级充实、二年级自信、三年级成熟”。在这一策略的指引下,不同专业、年级的德育活动各有侧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操作性更强。
2、“活动育人”引领校园文化更具品位、更有内涵、更显特色。一是全力推进社团建设,让社团活动蓬勃兴起。加强社团的管理和统筹,将社团工作成绩纳入各系德育工作加分项目进行考核;在指导老师、经费、场地、时间、内容、管理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更有力支持,组织社团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以及优秀社团评选表彰。二是提升环境育人水平。三是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结 语
班级团建方案策划范文4
1.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
第1阶段,安排于第1学期的基础课程中。这学期的体育技能教学主要是为第2、3学期打下坚实基础,教学特点是项目多、要求低、内容浅显,在实际教学中归类为大球类、小球类和艺术搏击类。对应这3类项目的特点,依据两者间的共性、互补性、相融性,选取“团结协作、劳动生存、规范礼仪”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形成“团结协作结合大球类、劳动生存结合小球类、规范礼仪结合艺术搏击类”3个教学模块。在素质教育培养的内容里设计专门的项目式游戏,自主研发2组器械组合,重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有规有矩、有礼有仪的精神面貌。
第2阶段,安排于第2、3学期的专项课程中。这2个学期以专项体育技能的学习为主,着力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水平,穿插一定的职业素质训练内容,同时借助于各项目特点,在广泛组织的小组比赛、小集体编排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组织协调、沟通交流、主动创新等职业素质。
第3阶段,安排于第4学期的拓展课程中。这学期是学生体育技能的再提升,一方面,提升运动能力、充实理论知识,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终身体育”服务;另一方面开展了以攀岩、户外运动等拓展性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极限、突破自我、顽强自信的意志品质。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对学生培养的职业素质和专门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不难看出,学生如果作为个体去完成任务是不现实的,所以分小团队实施教学成为必然的、也是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任课教师进行班内分组,将班干、体育骨干和体质较弱、体型偏胖等需要帮助的同学平均分配,形成8一10人1组的小团队。为保证学习效果,在整个学期里均以此小团队为单位进行教学,包括体育技能的学习,职业素质项目的训练、策划、完成、考核以及课后锻炼。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组内队员的相互了解、沟通,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团队的交流和合作,在接受新任务时能够快速、准确的设计合作方案,发挥团队配合的最佳效果。分小团队教学法在任课教师安排课后锻炼的任务时效果也很明显。课后锻炼任务由组长监督在1周内完成,并记录每位同学的完成情况,定期交给老师批阅。组长综合1学期大家的课后锻炼表现,给每位同学打分,计入其体育成绩的平时成绩中。一方面,作业因人而异,可以针对性地提高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发挥骨干的作用,带动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3.创新考核方式
为促进各小团队的练习积极性,也为了检阅学习效果,课题组选取了其中1组器械组合进行考核。从3大方面进行评定:(1)团队的实施方案设计,这是考察整个团队根据器械组合的项目特点以及自己队员的特长设计的实施方案,包括人员的分工、完成项目时的先后顺序等,这份设计是确定团队完成器械组合综合效果的基础;(2)团队的实施过程,包括团队完成的整体效果、队员之间的配合情况、安全问题的考虑、出现意外的处理措施等;(3)团队的实施时间,从第1个队员开始实施计时,到最后1个队员完成结束停表。设计最佳、配合最好、失误最少、速度最快的团队成绩最好。这样的考核方式能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团队里每一位队员的表现都很关键,体会到集体的重要和可靠,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给予很好的启示。
4.打造体育大课堂
为了让体育课堂教学的成果在课外得到延伸,将课堂与课外相衔接,采用强制性和自主性2种手段推动学生参与课余锻炼。一是加强早操工作,实行早操与体育成绩相结合。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至少出操40次,出操次数不达标的同学体育成绩记入“不合格”,需要参加体育课程的重修,对于出操先进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参加早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二是加强体育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我院先后组建了跄拳道、空手道、围棋、街舞、轮滑、乒乓球等近20个体育类社团,并为每个社团配备教师和特长生,负责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体育馆在课余时间全面开放,为社团活动和学生锻炼提供便利。以此鼓励学生参加锻炼,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质量、提升课程内涵、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1.师资保障
体育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引领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效果。为此给每位老师制定了学期学习计划,开展业务培训,并保证每年派出半数以上的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接受前沿信息,提升业务水平;此外还鼓励教师进行学历学位深造,以形成一支团结和谐、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内涵,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师资保障。
2.设施保障
我院建有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人均活动面积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针对职业素质训练专门规划和安排的内容,专门设计职业素质训练的器材。学院花费一定的经费建立2组组合器械,囊括了高空网、平衡木、葡甸前进、浪木桥、梅花桩、爬竿等14个小项目,其中3个项目获得国家实用发明专利。在硬件设施上保证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条件和效果。
3.制度和经费保障
我院制定管理制度对教师教学、培训、训练、比赛的管理、考核和奖励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学院每年给与体育课程建设经费均超国家标准,切实保证了体育课程在建设中的师资培训、设备更新、校内外竞赛、社团活动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1.学生体会深刻、获益良多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较传统体育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对这个课的心理状态多半表现是“从不解、困惑甚至怀疑一>好奇、感兴趣、被吸引一>喜欢、主动迎接挑战、收获良多”。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同学对改革后体育教学内容和模式表示满意,87.9%的同学表示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锻炼对职业素质有全新的认识和体会。在学生座谈会上,学生谈到自己的感受表示从没有对体育课这么期待,每一节课都让他们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战斗力,同学之间的团结和默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同学表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特别怀念课堂上同学之间的友好和一起努力、一起克服困难、一起进步的美好时光,表示以后一定会团结自己的同学、同事,友好对人,理解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含义。
2.学生个人职业素质有明显提升我院建立起的“学院、分院、班级”3级竞赛体系,每年举办的各类体育活动达200余场次,都以学生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尤其是分院和班级这两个层面基本上由学学生骨干带头组织,安排好活动的各个环节,指定专门的学生负责,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安排、策划中,展示了自己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个人职业素质地再提升创造条件。
3.学生自主就业、创业优势明显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所突出的职业素质地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的吃苦耐劳的品质、积极向上的风貌、协作创新的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重视,成为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不少学生就业后还发挥体育特长,成为单位的文体骨干。更有部分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技能,开展自主创业和就业。例如,学院跄拳道队,近5年共有毕业生40余人,其中3名学生毕业后开办了健身道馆和培训机构,4人将跄拳道教练作为长期职业,10余人将跄拳道教练作为兼职。体育课程的改革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上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
四、结语
班级团建方案策划范文5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 技能社团 护理技能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型人才是五年制高职校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仅依靠第一课堂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探寻提升技能的新渠道、新载体。我校护理专业围绕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在第二课堂开设了护理专业技能社团,社团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于校内校外开展“练技能、比技能、赛技能”等多形式社团实践活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在这里得到一定的应用与转化,提高了实践技能,社团成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上争金夺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校护理专业技能社团的建设及取得的成绩介绍如下。
一、护理专业技能社团组织管理
学校特别重视对护理系专业社团的领导,实行学校领导层宏观指导、护理系直接管理,学校团委协作管理的机制,在护理系党委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护理系专业社团联合会”,制定了“护理系专业社团管理方法”,作为专业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载体;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了“优秀专业社团评比方法”,对表现优秀的专业社团、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社团成员等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在技能社团内部管理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社团章程”,对技能社团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约束。
加强技能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采取招聘、自荐、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法,把思想作风过硬、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选拔担任社团负责人,对社团负责人有计划地进行培训,交给社团负责人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开展技能社团活动的基本技能,并定期对负责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表现好的给予奖励,不足的加以教育、批评甚至撤换。并重视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重视技能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
把技能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导,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1]。我校创造性地将专业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避免学生途中流失,调动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主动性,对鞭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技能社团作为选修课开设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技能社团活动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决定了技能社团活动的成效。学校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负责技能社团成员的招聘、培训、负责大赛和活动的策划,团委则配合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宣传,并外聘医院能工巧匠一起承担指导工作,指导教师与社团成员商讨制订技能社团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社团活动。我校创造性地将专业社团纳入选修课,既采取了承认指导教师工作量的鼓励性政策,又采取了学期末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调动了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给予经费和活动场所的支持。学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决定给予技能社团以专项资金支持,并和教学医院共同签订技能社团合作指导协议,此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挪出两间实训室专门作为技能社团校内训练场所。
二、护理专业技能社团设置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技能社团持续而有序在第四至第七学期开设。技能社团设置主要围绕着学期专业课程[2],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第四、五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着重阐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要的实践性技能训练环节,相应设置“基础护理技能社团”;第五、六学期开设《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科课程,该类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科操作技能,相应设置“专科护理技能社团”;学生在学完基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后,第七学期设置“综合护理技能社团”,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典型病例为载体,要求社团成员以护理程序工作方法综合运用护理技能对模拟患者实施临床个性化整体护理。技能训练内容从生活护理技能到治疗护理技能再到抢救护理技能,从单项护理技能到综合护理技能,层层推进,使得有志于专业技能提升的学生通过技能社团这一实践平台,在仿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在“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赛技能”的氛围下,借助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医院老师共同指导下,强化技能训练,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护理专业技能社团活动开展
1.校内技能活动开展。在学生申请加入技能社团的基础上,经过操作考核确定技能社团成员。社长由上届省级(或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获奖者担任,社长将社员分成5组,每组设定一名组长,社长统筹安排训练时间轮转表,中午、两节课后及周六、周日实训室向学生开放。每组组长记录下本组社员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疑惑,反馈给指导老师。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就学生存在的疑惑共同备课达成共识,校内指导老师每周至少一次下实训室,医院指导老师每两周至少一次下实训室,在示教过程中或请社员完成操作点评过程中解答社员的疑惑。在社员训练过程中巡视,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手把手地给予纠正。
2.校内技能比赛。每月进行一次校内技能比赛,由校团委负责组织策划、出海报宣传,要求护理系及其他系的同学来观摩学习,由校内资深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成绩是评比学期末优秀社员的重要依据,比赛结果后集中进行点评,成绩在校内黑板报宣传栏醒目张贴,在校园网上公告。
3.校外技能比赛。每学期接近期末进行校外技能比赛,比赛场地移到与学校签订技能社团合作指导协议的教学医院,比校内技能比赛要求有所提高,给出临床情景具体案例,进一步锻炼社员适应环境能力、应变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由医院资深护师担任评委老师,按照评分标准当场打分,比赛结果后集中进行点评,再次评出一、二、三等奖,成绩予以公示。
4.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校内技能比赛、校外技能比赛的佼佼者再经过层层比赛,作为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的选手,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共同研究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实施方案,针对选手经过技能社团的训练,操作流程已熟练掌握的现状,重点设计情景案例以提高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强化选手语言形体仪态训练,以提高选手技能大赛的整体应对能力,选手技能在“模式考试―点评―训练”中再次螺旋上升。
5.参与行业活动。技能社团指导老师与市红十字会、120救护中心、市护理学会、教学医院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有序组织学生参与这些单位组织的活动,如听取市红十字会组织的讲座,观摩120救护中心开展的急救培训,参与教学医院组织的“5.12”技能大赛等,这些活动拓展了社团活动场所,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护理专业技能社团取得成效
技能竞赛是贯彻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导向[3],也提供了展示院校最高技能水平的舞台。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常规做法是骨干教师停课单独辅导停课的学生,这种做法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乱调了部分班级课程,被抽调出的学生也耽误了很多常规课程的学生,导致技能竞赛的学生受益面过窄。我校创立的基于提升学生技能的技能社团,通过选修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竞赛与教学相分离的现象,院校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较高水平的训练,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依托校内校外搭建的比赛平台,扭转了以往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竞赛的局面,且经过多次竞赛出现的优胜者成为省市技能大赛的最终选手,选手们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护理技能大赛上取得金银牌。
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提升了技能,任课老师普遍反映参加技能社团的学生课堂上学习更认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操作回示,操作课上能带领全班同学练习操作,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未参加技能社团的学生,同时,报名参加技能社团的学生人数有较大增加,全校“学技能、比技能、赛技能”的热情高涨,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可见,技能社团丰富了校园文化,创建了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周庆林,王杭贵,胡珍霞.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69-71.
[2]张美娟,顾婷.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社团设置的探讨[J].职业通讯,2012(29):9-11.
班级团建方案策划范文6
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上贴近应用,实训条件相对完备,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所以,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相对于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创业型”专业人才,其培养内容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适合创新创业活动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1∶1,实训条件普遍好于本科院校。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更接近行业,更贴近市场,其所要求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更适合学生毕业后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助于创新创业的开展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还体现在长期校企合作所营造的良好校园企业文化上。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实训、评价等环节都有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的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氛围浓郁。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与科研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适合于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
二、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训条件,为此,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走联合建设道路。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在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创业环境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践,设计了适合高职院校实施的四种创新创业实践路径,即:“创意大赛型”、“校内实体型”、“网络营销型”、“实训基地型”创新创业实践路径。
(一)构建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必须植根于特定的区域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特征不尽相同,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需求差别较大,势必会对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产生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实现差异化的良性竞争发展。1.对于经济基础好、发展相对较快的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应依托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制造业,紧密围绕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转化,建立以人才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创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模式。2.对于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的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当地生产力成本低、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区域内小微企业众多、中小加工贸易型经济活跃的特点,加大对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实务的培训,建立面向第三产业和加工贸易型经济的“承接产业转移型”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模式。3.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鉴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传统制造业和自然资源,社会对于创业的接受程度有限。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上,积极整合资源、营造氛围,建立“氛围建设型”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模式。
(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由于创业教育涉及到管理、财会、法律等诸多基础课程,如果独立开设上述课程将会大量挤占有限的教学课时,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所以,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基于“适量、够用”的原则,精选创业基础知识,开发分专业的创业校本教材,将创业意识与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围绕创业教育目标和专业教学目标,重塑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创业情景,增加创业项目和创业策划,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实践专业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构建创新创业实践网络
实践是获取创业技能的唯一渠道,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网络。具体而言,在班级组建“创新兴趣小组”,在系部组建“创业社团”;利用校园网络搭建“创业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牵头组建“创业工作室”,促进创业技能迁移、加快传帮带、扶植学生创业兴办经营实体。
(四)建立完善创业师资准入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时间比较短,专业的创业师资严重匮乏。目前在多数院校中创业课程是由辅导员、公共基础课老师来承担,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影响创业课程的实际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创业师资准入机制,修订创业师资聘用标准,采取“内培外引”的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方法,优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创业眼光独到、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人才,优化创业师资队伍结构。
(五)完善创业环境建设
首先,在学校层面,出台具体的创业帮扶举措,加快校园创业服务平台、创业社团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创新创业启动基金”,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遵循市场规则,注重实效;其次,在企业层面,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在技术、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第三,在政府层面,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扶持与督导,明确行业、企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六)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从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帮扶体系、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入手,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一二级评价指标,优化指标权重、细化评价标准,建立一套实用可操作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客观公正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整改优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