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范文1
复旦大学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 531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4834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就医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的医疗负担将会快速加重。虽然慢性病的发病受不可变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社会危险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界公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中心认为,慢性病防治可针对病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级预防模式。其中,病因预防为一级预防,三早预防为二级预防,临床预防为三级预防。
我国对慢性病快速发展的势头向来缺乏重视,亟待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将各类慢性病及其病种的预测与治理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形成卫生工作常态。通过定期、前瞻、量化预测,把握影响规律,找准针对病种的主要干预措施,针对性落实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要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措施,首要条件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基本保障。以慢性病高血压防治为例,中心对全国10个省的168所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高血压防治工作质量达标率仅为49.2%,工作数量总体完成率仅为43.8%。人、财、物基本保障无法到位,成为制约各地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瓶颈。
中心经过测算提出,做好高血压防治,尤其是社区基层的综合防治工作,全国地级和县级疾病防治机构共需配置3958人,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22.2%;工作经费需9亿元,需追加投入4.6亿元;仪器设备需要12.6亿元,还需追加投入9.1亿元。中心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满足上述人、财、物投入要求,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这一人类的“头号杀手”,是必要的,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范文2
关键词:社区;慢性疾病;控制;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都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由于大多数的人们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引发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居首。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传染病的死亡率[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镇居民居多[4]。近几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卫生部门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花费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上的钱也逐年增加,给卫生部门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5]。同时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明显。
1 社区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是成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径
慢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使得针对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点。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积攒而来的,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患者们应该具有防范意识,小疾病及早医治,以防后患。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选择正确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较关键的,有效地预防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但是选择预防措施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成本问题,更要考虑到措施的长远发展。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这些特点。
社区内部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针对慢性疾病的宣传活动,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预防还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与延续,告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运动,注意饮食与生活作息时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极厌世的情绪,健康乐观的生活[6]。相关学者认为社区内部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具有3个特点: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区内部通过宣传与教育,能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能够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盖到每个家庭,使每个居民能够有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对慢性疾病有一个理性客观地认识。同时,每个社区进行宣传时只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在社区显著的地点,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识得以普及。社区内部关于慢性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能够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更好地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识,使社区居民对于慢性疾病有一个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产生,同时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样在成本上得到了节约,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区内部对于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分析
我国关于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教育在社区内部实施本身起步较晚。在其他地区,关于心脑血管防治、癌症以及糖尿病的知识普及已经有所进展。有效的慢性知识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使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对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对慢性疾病的认知率。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社区慢性疾病防范试点,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进行知识教育普及。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教育,以社区为基础促进健康,综合治疗慢性疾病,这样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的某个社区在进行慢性疾病知识教育普及之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这就足以说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判断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情况是根据小区居民的发病率变化、健康指数变化以及对待教育普及的态度进行评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较的是针对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和货币化健康程度产出量[8]。成本-效用比较的是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调整后健康效果的产出量[9]。两者具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很显著。
3 社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识普及的时候,平均每个人花费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钱很高。但是进行了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费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钱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是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中产生的效用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说明社区的干预导致了花费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区内针对慢性知识的教育普及,根据调查显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带来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区开展了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来,18514例当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对其进行干预,管理率高达84%。心脑血管患者中有376例进行了干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11]。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的经济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使人们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经济上省下一大笔开销,还能够收获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慢性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对人们的危害很大,我国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与治疗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却很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经过了诸多的试点分析以后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很大的效益,同时投入的成本减少,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开展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社区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在近些年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心脑血管、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这是与社会上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社区中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获取的效益却很高,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人们对于慢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社区普及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知道了该如何预防慢性疾病的知识,就会使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能够受益,这样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达不到的。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在社会教育中普及。
参考文献:
[1]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9):706-708.
[2]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35-1036.
[3]盛锋,程晓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_效用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则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预项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5):196-198.
[6]庄志雄.我国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红妹,钱小萍,等.卫生适宜技术研究进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6,5(7):10-14.
[8]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3(1):3-4.
[9]陈春明,赵文华,杨正雄.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39-74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范文3
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研究内容局限,主要是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生物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等相关信息,而无慢性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与临床关联性不强,对保健工作的临床指导作用有限。人群流动性大依从性不理想现况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但由于被调查人群的不固定性,难以继续进行再次或多次调查,因而无法与既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依从性也并不理想。监测形式陈旧人力投入较多目前,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主要是依靠常规报卡和流行病学调查,大样本人群和较高层次的监测网络尚未建立。在监测中,通过单病种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的信息量较少,通过常规报卡效率低、环节多,手工操作量大,数据质量不高。同时,所收集的信息不便于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再利用,制约了研究的延展。
2慢性病监测新思路
有关慢性病行为方式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呈现给临床医生的患者大多已经是症状明显或相关临床指标警示明确的人群,而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却失去了更好的干预时机。对于有相同特征的固定人群,或是有更高医疗保健需求的人群,我们提出了一个慢性病监测新思路:将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监测结合起来,实现慢性病研究的早期化、临床化、连续化、数字化。
2.1长期监测与随访实现监测早期化
较好的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疾病是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于健康医疗需求较高的保健人群,不仅需要在患病后得到良好的诊治,更需要对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各种健康指标的长期监测并及早进行临床和行为因素的干预,为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赢得更好的干预、治疗机会,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
2.2结合体检与临床实现监测临床化
将慢性病监测的内容由单一的行为因素拓展到更多的临床项目,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纳入监测内容。这不仅对研究临床指标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有所帮助,更可以为保健计划的制定及体检项目的设立和执行提供指导。
2.3开展持续性调查
实现监测连续化开展长期的、连续的、有间隔的、定时定点的现况调查,短则6个月1次,长则24个月1次,将同质指标的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或连接起来,形成慢性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危险因素曲线。这些曲线既可以反映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临床和行为因素干预的效果和效益。
2.4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监测数字化
随着较大规模研究的开展,监测的数据量将不断增加,传统的纸张记录和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监测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利用的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支撑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需求,从而实现数据采集网络化、信息管理自动化、调查分析一体化[4]。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较好地提升信息准确性并提高数据质量。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范文4
【关键词】 社区;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为此笔者对北京市某社区4 318名居民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北京市某社区居民4 318名,其中男1 980名,女2 338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医务人员入户进行调查,问卷来源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居民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既往史、家族史、家庭生活条件、物理体检等。
2 结果
此次调查共建立健康档案4 318份(表1、2、3、4、5、6、7)。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居民中有17.81%的人吸烟,其中每天吸烟10~30支所占比例最大;有部分居民饮白酒和啤酒,其中白酒饮100 g左右居多,啤酒饮500 g居多;饮食习惯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嗜咸食和甜食,同时也有部分居民喜素食;有70.95%的居民不运动或运动<3次/周;25.71%的居民超重,7.25%的居民肥胖。
3 讨论
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形成的诸多因素分析,揭示出疾病流行病学因素是主要方面,是可控的因素,对慢病的发病率影响作用是很大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遗传性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较难干预,居于其次的地位,对慢病的发病率影响作用是有限的。很多慢病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其中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不参加体育锻炼、超重和肥胖等因素尤为重要,且在居民中普遍存在[1,2]。
如何控制慢性病和最大程度的改善及维护健康已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治疗慢病关键是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将这些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3]。与急性传染病不同的是,这些疾病的控制除了医生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外,患者的积极参与及自我保健意义对疾病的控制起着很大的作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首先要让居民了解慢病及其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意识,并通过健康干预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即避免暴露于各种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社区全科医生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改变居民的知、信、行,从而做到疾病的一级预防,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应重视居民生活方式中的慢病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不同方式,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慢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强,乔磊,郭默宁.1993年和2003年北京城市居民慢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4(18):57.
2 朱广家,朱安.南京市不同人群慢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1,10(17):587.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范文5
【关键词】 社区护理;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降低复发
[Abstract] Objective To monitor the effectivenes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PD.Methods 12 active and recurrent COPD cases were selected. Once a week home visit for half a year, the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as compare with that of before the patient started th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cute recurrence was reduced, the duration shortened and patients' ability in dealing with daily activities increased.Conclusion Community nursing can prevent the exacerbation of COPD 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COPD patients.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OPD; reducing the recurrence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发展,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康复医生护士上门服务或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指导康复治疗,不断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OPD患者12例,均为石岩医院水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个案管理的病例,男9例,女3例;年龄59~83岁,平均71岁。全部患者符合 COPD诊断标准,其中由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来9例,伴有肺心病1例,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2例。
1.2 方法 从2008年6月起,1名全科医生和1名社区护士,进行COPD专项问卷调查摸底,制定康复治疗方案:(1)预防措施:家庭氧疗每天8h(在不影响睡眠情况下可在夜间睡眠时执行);(2)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每天2次,每次2揿,每次喷后漱 口;(3)指导缩唇呼吸操练习,在呼吸操情况下行走6min,每日1次;(4)加强体质锻炼:每日室外活动30min,保持室内外通风;(5)健康教育:开健康教育 处方笺,合理用药指导,加强营养支持,戒烟限酒。经过6个月的时间,对 COPD 患者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对照分析复况。
1.3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 0级:能正常活动,无气短,对日常生活无影响;1级:一般劳动时出现气短;2级:平地行走不气短,速度较快或登楼、上坡时出现气短;3级:慢走(百米内)即有气短;4级:讲话、穿衣、吃饭等较轻微活动时有气短;5级:安静时也出现气短,无法平卧。当达到:0~1级时,患者生活能自理;2~3级时部分能自理;4~5级时不能自理[2]。
2 结果
2.1 治疗护理前及治疗护理后急性发作次数和发作住院情况 治疗前平均每人在半年内住院2.2次,每次12天;治疗后平均每人在半年内住院0.85次,每次7.1天。
2.2 治疗护理前及治疗护理后对生活能力的影响 治疗护理前6例0~1级,患者生活能自理;4例2~3级,部分能自理;2例4~5级,不能自理;治疗护理后9例0~1级,患者生活能自理;2例2~3级部分能自理;1例4~5级,不能自理。
3 讨论与建议
家庭康复治疗与护理是COPD患者降低复发的有效途径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疾病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患者的康复治疗。本次社区康复治疗护理是以预防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家庭氧疗、指导呼吸操练习等措施,使急性发作次数在治疗前后差别极为显著,说明其能降低 COPD 患者的复发,减少医疗费用,是一种康复和保健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控制慢性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负担;开展对 COPD 患者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让患者对危害因素(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暴露)认识有所提高,帮助改变不良健康行为,树立正确健康行为模式,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治疗护理前后对比可知,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护理前后差别非常显著,使患者活动和生活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减轻了心理精神压力,同时为社会和家庭减轻了负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当前呼吸学界关注的热点,根据WHO的统计,全球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COPD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在第6位。到2025年,它将上升为第3位。该病诊断时往往已较晚,故治疗较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能改变其病程的发展和肺功能的下降;COPD在全球造成的人力财力负担是极大的[3]。康复期预防干预措施能够潜在的改善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它比昂贵的临床医药便宜得多,尤其在我国慢性病控制缺乏预防控制的综合策略;花费较少的措施为慢性病患者发展良好成本效果的卫生保健服务模式,是社区面临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第二届全国COPD与第八届肺心病学术会议.中国医学论坛报,2002,4.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范文6
[关键词] 社区管理; 高血压;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77-02
高血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病,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性措施,但因高血压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很多患者缺乏主动治疗的意识,缺少对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平时不能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因而血压控制不佳 [1]。我社区是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健康教育,血压监测等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危险人群血压,收到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社区就诊的高血压患者90例。男46例,女44例,年龄48~82岁,平均(64.9±12.7)岁;病程8~33年,平均(14.4±8.2)年;合并冠心病者31例、糖尿病者25例、脑血管病者11例、心功能不全者32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综合管理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病程、血压、并发症等指标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规定的标准: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确诊为高血压,排除继发性或恶性高血压、精神病和智力障碍。
1.3方法观察组患者就诊时,常规介绍高血压基本知识,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管理组实施下列社区综合管理:(1)建立高血压病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职业、文化背景、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生活行为、是否服药等。(2)社区服务中心设专人负责高血压管理工作,设立免费测血压点,对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根据其不同的血压进行分级干预:1级高血压患者重点放在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教育及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变上,要求患者每周至少测量1次血压,每次均记录测量时间和血压值,观察3~6个月,若达不到预期效果,则指导服药治疗;2级高血压患者,除干预以上内容外,重点放在规律、合理服药及药物选择上,并帮助其选择可长期应用、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合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药物。(3)每月举办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常见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血压监测方法等;不遵医行为造成的后果,出现并发症对健康的危害性;遵医的道理和意义,增强遵医嘱的自觉性及饮食指导。(4)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首先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平时以清淡饮食为主,限制钠盐摄入,少吃或禁食含钠高的咸菜、腌制品等食物,多吃含钾较多的食品,限制脂肪的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制定一些循序渐进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气功、太极拳、体操、慢跑等,以活动后不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等症状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5)服药指导。嘱患者服药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改药,动员家属积极参与督促病人服药,反复强调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书面资料,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次数,尽可能选择副作用低、廉价、长效的控释片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自觉定期测量血压并做详细记录.(6)社区服务中心定期进行健康知识版面巡展,利用“世界高血压日、世界卫生日、无烟日”等进行宣传,举办义诊、咨询活动,每半年免费进行血糖、血脂、尿酸、体质指数,每年免费做心脏超声多普勒、心电图、胸片、B超检查、动员做心脏超声检查.
1.4效果评定(1)治疗依从性[2]:从患者饮食、运动、生活嗜好、精神压力、服药、血压监测及定期复查等7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观察,少于或等于2项不符为依从性好(但只要不服药或不规范服药即判为依从性差),3项及>3项不符即判为依从性差;(2)血压变化;(3)血压达标情况(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分达标、有效和无效)。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两组实施社区综合管理前治疗依从性、血压达标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管理组治疗依从性遵医性提高,血压达标及有效率增加(P<0.05),见表1。
表1两组管理前后治疗依从性、血压达标及有效情况比较
3讨 论
近年来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极低水平[3],因此,作为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在防治过程中必须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管理。实践证明高血压可防可控制,WHO在全球慢性病报告中指出“如果立即行动起来,对慢性病实施干预,在未来l0年内,每年将减少2%的慢性病发病,至少可换回3600万条早逝的生命”[4]。社区防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和适宜的卫生技术,具有方便、经济、连续的服务特点,由此可见,社区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的防治意义重大[5]。
健康教育是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定期给予相关保健知识及健康教育,使患者通过参与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个体化、规范化的防治理念必须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深入广泛地渗透到社区居民中去,我们通过加强宣教工作、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提高社区居民的科普知识普及,树立健康观念,增加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应用发放图片式健康教育手册、专题讲座、个别交谈等健康教育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相关知识,定期为高血压病人提供血压监测,为患者制订疾病治疗的合理目标,调整药物合理用量,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并根据个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对高血压病的早防、早治、合理治疗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管理组通过医务人员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具体行为干预相结合,在充分考虑患者个体特点和经济状况的前提下,从改善依从性细节着手,使患者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使管理组治疗依从性遵医性提高、血压下降明显,血压达标及有效率增加。因此,在社区开展对高血压病综合干预,可以帮助高危人群改善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管理率和控制率,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增武,武阳丰.医疗卫生人员的高血压知识、态度和行为[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3):1002.
[2] 杨丽娟,隋捷,李荣,等.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75-376.
[3]“基层医生高血压检出、评估、治疗及预防综合规范研究”课题组.北京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防治现状的对比研究[J].中华心血臂病杂志,2004,32(11):1021-1025.
[4] 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高血压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