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教育考研方向

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文1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性思维方法、求实的科学精神、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首次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地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同行有较大差距。

地学领域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地球和自然资源,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欲望生来具有、与日俱增。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创新,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既需要基础理论创新,也需要针对具体地质对象的认识创新。

二、探索多样化的育人模式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样化的育人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探索相应的育人模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当今地质行业正遭遇全球经济下行、就业困难的新常态,针对新时代、新形势对地学人才高标准、多样化的需求,我校在地学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育人模式探索。

1. 分级导师制育人模式

针对各年级大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培养计划实施阶段和教育教学规律,我院分别实施了低年级班级导师制和高年级本科生分级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在地科学院作为一种育人模式和制度被坚持实施。

大学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主,专业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对于专业导向不做要求。这一阶段同一专业的课程都是相同的,专业选修课程较少,学生对未来的专业方向认识尚不明确,因此,适合实施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的作用不同于辅导员,由于班级导师全部为专业教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专业兴趣培养、专业方向引导等方面发挥特长。辅导员则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政治思想引导,辅导员未必是地学专业毕业。二者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有机的配合。

对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本专业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专业基础,可能对地学的某一方向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这是则需要就学生的兴趣方向加以引导和专业的指导,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开始发挥。对于少数同学的兴趣进行培养,并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此时的导师配备主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方向而定,遴选该方向的合适教师担任高年级本科生导师。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可以是一对多的培养模式,但学生人数不宜太多,以6 人以下为佳。且学生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兴趣。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不仅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指导,而且在大学生就业或考研选择方面给予帮助。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诸多优势已在近年来地质专业毕业生就业和考研成绩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2.一对一导师制育人模式

在加强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拔尖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为了实施英才教育,学院在近期探索实施了本科生创新教育实验班。根据大学前两年必修课程成绩的综合排名,通过学生自愿报名、逐一面试等环节的选拔,再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生兴趣进行双向选择,最终从5 个本科专业中选定39 人,组成统一管理、分专业随班听课的虚拟班(非行政班)。由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以上学历的骨干教师担任本科生创新教育实验班导师,实施一对一指导。由1 名专任教师担任创新教育实验班的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学院制定了创新教育实验班管理条例,并补贴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度考核中予以优先考虑,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创新教育指导。导师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和全面成长的机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拓展专业领域,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近半年的育人模式实验,笔者发现实验班的全部学生在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实验取得初步成效。笔者指导的一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通过师生半年时间的共同努力,以第一作者向中文核心期刊投稿并被录用待刊,还在2015 全国地质学学术年会上,做了题为异重流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较大反响。

三、地学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 年有应届毕业生372 名(包括定向生67 名),202 名同学参加了考研,187 名同学的成绩达到了国家分数线,上线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61.3%。多数同学报考了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并取得了好成绩。9 个毕业班上线率均超过50%,其中,地球物理08-1班32 人参加考试,30 人上线, 上线率达到了93.8%;还有几个班级的上线率更是高达100%。2013 年有应届毕业生448 名(包括定向生62 名),277 名同学参加了考研,249 名同学的成绩达到了国家A 类地区复试分数线,上线率达到90%。其中资源勘查09-1 班和地质工程(定向单独培养)09-2 班上线率为100%;上线人数占到了毕业生总数的55.6%。毕业生中另有5 名学生达到国家B 类地区复试分数线。考生成绩普遍较高,8人总分超过400 分。2014 年该学院学子考研录取更是捷报频传,222 人已确定被录取为研究生,不包括定向生,考研录取率高达53.93%。此外,地质工程(定向单独培养)专业2010 级2 个班56 人中,16 人参加考研,全部被录取。在录取学校的分布方面,共有161 人被985、211重点高校或国家级科研院所录取,占被录取学生的72.5%。在本次考研中,涌现出了一批模范考研宿舍,各大媒体以山东科技大学9 个宿舍40 人考研全成功为题竞相报道。其中,多个宿舍全部考入211、985高校或国家级科研院所。

四、经验与启示

1. 重视体制与制度建设

健全的教育体制和相关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建设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要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必须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必须改革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变年度考核及教师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只看科研成果不重教学效果的现象。针对大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校、地科学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教学管理、鼓励教学的文件,作为制度长期坚持。如先后出台《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条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等39 项教学标准及文件。从制度上狠抓教风建设,通过开展树师表、育师德、立师道、正师风、练师能等五师教育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健全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考试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对创新型考试的评价制度改革,需要做到过程性考察与终期考试相结合、书面考试与能力考察相结合、校内考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考试命题的科学化,减少记忆性考题,增加能力性考题。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单纯看考试成绩,而应该全面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考察短期的教育教学效果,还需考察学生的就业情况,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参考毕业生在5年、10 年之后的长远发展状况。因此,上述考研、地质技能大赛等成绩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2. 重视基础教学

我校地质类专业本科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质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与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基础教学密不可分。无论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政治,还是从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学校、学院、系等各级教学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基础课教师认真负责、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换来的是毕业生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始终把教学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重点定位于高质量本科生的培养。学校不仅在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本科教学管理、服务方面,也不断加强管理。教授、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教授一门以上课程,杜绝了教授不愿上本科生课程等不良现象。各类教学设施的配备、后勤服务紧紧围绕本科教学这一中心。重视基础教学已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的优良传统被传承,并升华为科大地质人勤奋、求实、探索、创新的文化精神。

五、结束语

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文2

关键词:学风建设;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19-03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综合采用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为人类健康服务。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性突显,社会对生物医学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也迅速升温,该行业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前景一片光明。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走过了三年多的历史。目前,全国至少有117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58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92所高校招收本科生[1]。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求掌握工程学(包括化学、机械、电子等)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生物医学知识,课程繁多、难度较大。同时这门交叉学科既需掌握理论知识,又需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作者长期担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班级的班主任,对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班级的学风建设有较深的心得体会。本文根据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的学风建设进行探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提出生物医学等交叉类学科专业学生如何进行学风建设的思路。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同高校其他很多专业一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进取心不强,学习不够努力。主要表现为缺乏严谨的求学态度,学习上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作业抄袭,甚至考试作弊;课堂不认真听课,实验不参与操作;一些学生学习纪律松懈,上课迟到、早退,甚至出现旷课、缺课现象,还有极少数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终日不思学习,致使学业荒废。

与其他专业相比,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显现的最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对该专业仍然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大杂烩的专业,所学课程繁多而没有确定的方向,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另外,对于本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还有部分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少数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热情不高,甚至产生厌恶感。这样思想认识的存在,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得过且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大学本科学习。

二、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学风建设的尝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风建设,在与高校几乎所有专业学风建设一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严格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书育人作用等方面进行大量工作外,本专业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加强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识,明确专业方向

通过入学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学生教师恳谈会、研究生本科生座谈会、已毕业校友返校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特别是通过到医院、医疗仪器公司参观、座谈,让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社会上的现状及其就业前景,提高学习热情;其次,我们通过专业方向的细分,将培养方向定位于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仪器,并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活动中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进一步进行培养方向的定位,这样就让学生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学习目标也就更加明确。

(二)学生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

从新生入学起,本专业就举办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教师们认真评阅每一个学生所撰写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书”,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业、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在各方面加以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教师每学期对照学生自己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检查、评估、指导以及修改。

(三)发挥本专业高学历、高素质教师多的优势

教风之于学风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高素质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本专业教师队伍中,“海归”人才的比例达到58%,博士学历比例达到50%。从2002年起,本校通过重庆市“回归工程”引进了一大批高素质“海归”人才,这批人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在教学、科研和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发挥高素质“海归”人才众多的优势方面,本专业老师每学期都要进行多次各类讲座,内容多种多样,从“欧美文化”到“科研,创造自己的成功”。通过这些讲座,“海归”教授以身说法,将海外高校优良的学风带进了我们的校园,学生也开拓了视野,了解到这些老师的成功是“坚强的意志、勤奋和努力”的结果;我们还开设了多门双语课称,例如“远程医疗”等,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原汁原味的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在大二学生中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大二学生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重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以教风促学风的作用。充分发挥“海归”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优势。从大二开始,学生进入老师的实验室,从文献资料的查找、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翻译基本训练着手,在教师的实验室中培养了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参加导师科研活动的学生,无论是在就业还是继续读研究生进行深造这两方面,都较之没参加导师科研活动的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

(五)鼓励学生考研,促进学风建设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提倡、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考研做准备,并在其后的一系列活动,例如研究生本科生座谈会、教师学生恳谈会、考研动员会等活动中不断宣传,影响学生。考研与就业互不矛盾。考研与就业都需要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考研能够提高学生的层次。在社会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通过考研,学生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乃至名牌大学,这对其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考研能够激发和保持本科学生的学习热情[3],有了考研这一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本科学生学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使之能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期,够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考研有利于本科学生巩固和掌握扎实的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数学和英语在考研中有极大的权重,因此,要求本科学生要系统学习、牢固掌握、灵活运用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这样才能顺利考上研究生。我校本专业长期的学风建设实践表明,一个有考研目标的本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保持较强的学习意志、好精神状态,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其学习。

本专业学生考研率、上线率和研究生录取率连续多年位列学校第一,2011年的数据分别为27.8%、22.2%、19.4%,十余名学生还考上了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风建设,通过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两者紧密联系,发挥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专业从2006~2011届毕业生中,86.2%的学生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62.1%、34.5%,在全校处于前列。2006、2008班级被评为全校优秀标兵班级。总之,通过以上措施,本专业的学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和学校升格为大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Xiaohong Weng,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China.Yi Peng,Xiaohong Weng(Eds.):APCMBE 2008,IFMBE Proceedings 19,pp.629-632,2008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8.

[2]王秀华,楚同军,冯小苗.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3]陈富贵,龚文平,刘生国.抓学风建设是促进大学生考研的有效途径[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3).

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考研热;成因;建议

随着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仅仅拥有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们已经不是职场竞争中的“天之骄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考验,有些甚至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研热”出现了。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在完成大学本科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实质上是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所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分析“考研热”现象,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考研热”形成的原因,把握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动机。

1.“考研热”现状

1.1 报考人数

近几年,一方面,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屡屡碰壁;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因此,选择考研的大学本科生的人数大幅增加,“考研热”应运而生。图1中显示了2004~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情况。

资料来源:王丽.“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20.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影响,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由2008年的120万人增加到124.6万人,增幅达3.83%①。

1.2 考研动机

吉峰,孙俊才和李允荣(2005)对某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因为就业压力。薛深和周媛媛(2005)对江苏省内十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考研、取得硕士学位是为了能在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王小清和林荣华(2009)针对本科考研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的考研动机是为了在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根据徐漫欢和施秀剑(2010)对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本科生开展的调查研究,获得更理想的工作是被调查者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

由此可见,参与考研、攻读硕士学位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

2.成因分析

2.1 本科教育的预期收益下降

一方面,高校扩招,为更多的人投资于本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并有能力将本科教育作为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因此,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出现大幅提升,已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但是,本科毕业生供给量的迅速提高,使其增长幅度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本科毕业生需求的增长幅度。供给的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不仅导致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收入水平也相对下降。因此,由于劳动力市场中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迅速攀升,本科毕业生的预期收入水平下降,即本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下降。

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预期,而且也提高了其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所以,面对本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下降,为了能够实现较高的就业预期,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获取硕士文凭,成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理想职位和收入的途径。

2.2 教育资助对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促进作用

受教育者个人负担的成本,也是影响其是否考研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家庭对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资助使得受教育者个人实际承担的成本下降。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考研的学生来说,国家、家庭对其教育的资助,对其考研决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如图2所示,图2(a)和图2(b)都表示通过追加教育投入的方式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并且延长的高等教育时间相同(T1),追加教育投资后的收益也相同(R1)。图2(a)中的成本线C1代表追加教育投资的成本全部由个人负担时的成本线,图2(b)中的成本线C2代表获得资助后的个人实际负担成本。由图可见,成本线C1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投资成本,即使将高等教育时间延长到T1可以获得R1的收益,但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所以选择不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显然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而获得资助后的成本线C2,由于个人负担成本相对降低,使得将高等教育时间延长到T1后的收益(R1)大于成本,所以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

由以上理论分析可见,在能够获得教育资助的情况下,受教育者将更有可能选择追加人力资本投资。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家庭需要供养的孩子数量大幅降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有能力资助子女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除了家庭的资助,国家对研究生也有相关的教育资助政策。因此,来自国家和家庭的教育资助促进了本科生做出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决定,从而选择考研。

3.建议

3.1 政府进一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避免盲目“考研热”

在“考研热”的浪潮中,很多本科考生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因为现实的就业压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是大部分本科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但是,随着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硕士文凭也将不在是保证毕业生实现就业预期的“法宝”。所以,为暂缓就业压力而盲目考研,不仅不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而且盲目的“考研热”将使硕士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出现过剩,最终导致硕士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也下降。

所以,从长远来看,政府需逐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努力实现本科毕业生的供需平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避免盲目“考研热”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可以为本科毕业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开发和创造适合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3.2 高校设置多样化的硕士培养方案

硕士教育既是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科研能力和开发科研潜质的学业旅程。不同的人决定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一部分人侧重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另一部分人则侧重于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可以针对这两类不同的硕士研究生群体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

对于就业导向的硕士研究生群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应用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在考评中,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权重。对于研究导向的硕士研究生群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课程所占的比重;在考评中,可以增加学术成绩所占的权重。

3.3 本科毕业生应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理性选择考研

本科毕业生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不要一味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干,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因为,即使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但是随着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教育的投资收益也会出现下降,理想与现实间依然会出现差距。所以,本科毕业生应该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形成理性的就业预期,并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规划。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不要因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丧失就业信心,而盲目参加考研。因为,通过硕士教育的形式追加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增加了教育投资的货币成本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所以,本科毕业生要理性选择考研。攻读硕士学位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宝贵机会,是储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千万不要将读研当成避免就业竞争的“避风港”。即使考上硕士研究生,如果不努力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只是虚度光阴,那么毕业后即便拥有硕士文凭,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依然难于获得理想的工作。要想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和职业理想,需要的是个人不懈的拼搏和努力,任何学历文凭都无法保证一个人的成功。而且,读研也绝不是实现就业理想的唯一途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本科毕业生在决定考研前,应该权衡各种职业和学业发展路径的利弊,进行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避免盲目。

综上所述:本文从“考研热”的现实状况出发,以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对“考研热”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思考性建议。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受教育者在本科教育后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本科毕业生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职业和学业规划,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考研。

注释:

①姚新春.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考研热”背景下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9(22):207.

参考文献:

[1]姚新春.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考研热”背景下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9(22):207-208.

[2]王丽.“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20-22.

[3]吉峰,孙俊才,李允荣.具有考研意向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源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6-278.

[4]薛深,周媛媛.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与考研的关系调查分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3):11-13.

[5]王小清,林荣华.影响大学生考研心态的因素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

19-21.

[6]徐漫欢,施秀剑.护理本科生考研意向及考研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

24(7)上旬版:1715-1717.

[7]吕洁.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4):79-82.

[8]傅恒杰,王自力,安素霞.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的因素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9,24(4):73-75.

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考研焦虑;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70-1

一、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另辟蹊径加入考研的大军之中。考研被称为“第二次高考”,其竞争之激烈、社会关注程度之高和对备考学生心理影响之大,不亚于高考。考研学子出现的自信心差、莫名烦躁、脾气不好等焦虑症状时有发生,严重时会损害考生的身心健康。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将关注点放在考试焦虑的研究,大学生考研焦虑这一影响学生心理、生理的课题研究很少。因此,关注学生的考研焦虑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大学生调节自身考研状态提供依据和参考,是促进考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丰富了考试焦虑的理论研究。

二、大学生考研焦虑的现状

考研焦虑,是由个体在考研这一应试情境所激发的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体验,并伴有情绪性和生理性反应。考研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考研复习心态,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申鲁军调查研究得出考前阶段有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82.7%,其中有高度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24.2%,甚至有同学考中、考后的考研焦虑达到了满分。说明大学生考研焦虑总体很不乐观,应引起学校老师和心理学学学者的充分重视,及时发现高度考研焦虑的学生并加以疏导。陈艳针对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进行两个月的团体干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焦虑分数降低幅度较大且差异显著。说明团体干预对降低学生的考研前焦虑效果显著。

三、考研焦虑的应对方式

(一)自身应对策略

1.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指出自我效能感与焦虑相联系。本文研究者在前期调查中得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研焦虑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00),即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其考研焦虑程度就越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效能感对考研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另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实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克服困难起作用,原因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努力去克服困难,而低效能感的人会放松甚至放弃任务。因此,学生应经常给自己以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强化来提高自己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了,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复习效率,使复习准备更加充分。

2.保持适度考研动机强度。耶克斯―多德逊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学生在考研准备时应保持中等水平的动机,过强或者过弱的考研动机都不利于考研的复习准备。

3.培养坚强的意志。考研是一种意志行动,它也包括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一般而言,考研学子都会有一年的准备时间,期间包括诸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会被外界诱因所迷惑,导致不认真复习,甚至放弃了考研。

4.改变不合理信念,正确树立考研观。虽说考研可以为以后的成功增添砝码,但并不意味着考研的成败就决定着以后的成败。考研学子在复习阶段禁忌太过于看重考研结果,对于考研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因此,学生应通过归因训练来纠正错误认知,摒除消极的不合理的认知并培养积极的归因风格,以合理、客观的态度对待考研。

(二)外界辅助策略

1.家庭经济的支持。考研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支出,包括昂贵的辅导班费用、考研辅导用书的费用,以及为了有好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甚至搬出寝室住到外面,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家庭经济的支撑。所以家庭经济支撑解决考研学子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良好的心态去复习。

2.人际关系的支持。人是社会性的,学生备战考研也离不开去处理人际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考研期间最好是有研友相伴,互相鼓励与支持,共同奋进,补差补漏。另外也不能忘了与家人与知心朋友之间的交流,遇到困难向对方倾诉,缓解焦虑情绪,以便取得良好成绩。当然也要频繁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毕竟在知识,见识方面要远丰富于学生,可以在遇到考研难、考研院校报考、院校信息等问题向老师请教,从而达到减少焦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陈艳.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特点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报,2004,36,(5):586~592.

[4]曾天德.大学生生命愿景、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7,27,(4):54-58.

[5]冯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8,40,(4):448-455.

[6]郭晗薇.大学生性别及性别角色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2-843.

[7]陈顺森,唐丹虹.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46-53.

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文5

关键词:考研;研究生;招生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81-03

一、问题提出的宏观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促使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以及规模与以往相比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均大幅度增加。报考人数从1997年的24.2万人,猛增到2010年的140万人,增幅超过578%;录取人数由1997年的5.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增幅达925% [1]。而本科扩招所带来的大批本科生的就业问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近几年掀起了考研热,大部分即将毕业的本科生选择了在大三阶段准备考研,甚至有些本科生从大一阶段就开始着手准备考研,这些学生中其考研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躲避严峻的就业现状,或者为今后就业选择继续深造,尤其是相对冷门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所学专业在就业前景暗淡的形势下更是如此。研究生的扩招,招生制度的缺陷,已越来越难以保障其生源质量,如何招到优秀生源的问题已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与此同时,本科生盲目考研以及过早地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忽视了其学习过程专业素质的培养,这势必会影响本科教育的质量。而研究生招生是为了选拔优秀的本科生,这就使得招生制度与本科教学质量的矛盾日益明显,成为高校培养人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分析

研究生招生与本科教育是相互影响的,即招生如何得到优秀生源和招生所导致的本科教育质量的下滑,它们是存在着两方利益的群体。一方是学生群体,另一方是学校,虽然学校中也包含很多利益群体,在上述关系中涉及到的主要是这两个利益群体。但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博弈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利益主体。本文所着重要关注的不是找出谁是利益主体,而是试图揭示背后真正的相互影响的原因所在。

(一)本科生考研现象的分析

近几年,各个高校“考研热”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就业压力、从众心理等原因,使大多数本科生走上了考研的艰辛路。不难发现在这些考研学子当中,出于从众心理导致的考研行为的学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种盲目性质的行为,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考研并不适合于所有人,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另一方面对研究生招收优质生源也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知道,学校所要招收的是有研究创新能力的优秀生,而对于自己人生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即便通过了招生的关卡,学校也将面临在今后研究生培养阶段中如何培养这类学生的问题。在建立博弈模型之前,需要对从众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阿希(Solomon E.Asch)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线段实验证明了从众现象的存在。虽然从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可以从一方面原因去分析问题。本文基于人们在从众行为中获得“安全感”和“群体归属感”来解读这种原因。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持不稳定态度,这时就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寻求一定的“安全感” [2]。考研行即是如此,由于有些学生对未来选择不明确,更不确定考研是否会带来相关的利益。这类学生会在行为上与他人保持一致,为寻求一种“安全感”,最终选择与其他人一样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阶段,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之后便是人类的安全需要,这里指的安全需要不仅仅是住所、环境等的安全,也包括心理安全。而需要层次阶段不是跳跃性质的,是逐步实现的,即每个阶段的需要满足后最终才能实现自我实现需要,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上述所说的“安全感”获得的重要性。我们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博弈模型:参与人学生A、学生B,他们采取的战略为考研或者不考研。从众行为获得安全感的效用为1,否则为-1。假设学生A在对于考研受益与否不确定的情况下看到有一部分人在考研,为了获取“安全感”选择考研,从而效用为1,同样学生B由于从众即为了获得“安全感”选择考研效用也为1。B并不一定知道A选择考研,B是看到其他学生考研后,为了获得“安全感”,即使A和B认识往往现实生活中因为攀比心理,大家都不愿公开自己是否在考研,少一个竞争对手,对自己总是有利可图的,如图1所示。

分析模型: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模型类似于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在上述博弈矩阵中我们很容易得出,不论学生A或B,选择考研与否,他们选择考研效用是最大的,战略组合(考研,考研)就是其纳什均衡。当然,在上述模型中我们过分夸大了 “安全感”的作用,但是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难看出,获得这种“安全感”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只是要通过这种博弈解释考研从众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给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带来的不良后果。考研从众现象带来的问题首先是盲目性,盲目考研使学生忽视了本科阶段应接受的教育,例如大三、大四考研生的逃课现象。其次,学生自身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方向感,有时甚至考上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最终会导向功利主义,拿到文凭就好的思想可能贯彻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始终。考研过程中的从众现象不仅不利于本科阶段教育,更对学校研究生阶段如何招到优质生源制造了难题,学生的这种“盲目性”,也导致了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迷茫性”。

(二)学生是否选择上专业课的博弈分析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有初试与复试两个阶段,而初试比重远大于复试比重,过了初试,进入复试的考生几乎意味着已被录取。所以,选择考研的本科生会尽早地准备复习初试相关课程,很多学生从大三就开始准备,因而会与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所冲突,如何分配最合理的时间来学习就成为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特殊的博弈模型,如图2,假设选择战略组合(上,上),学生要兼顾考研与专业的上课时间所以初试成绩效用为3,而专业课成绩效用为3,显然,这时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当然也不是最差的。选择(上,不上),因为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复习,专业课成绩最大效用为4。同理当选择(不上,上)时,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考研相关课程的学习,考研初试成绩效用将为最大效用为4,如图2所示。

分析模型:上述模型类似于博弈论案例中的“智猪博弈”,即学生必然会选择考研,这时最终的纳什均衡就是(上,上)。但是上述模型毕竟是在假设的前提下,而实际的情况并不是都能充分考虑到。如果考生是选择本专业考研的考生来说,(上,上)是这个博弈矩阵最优策略纳什均衡。因为,这类考生更多地既想保证初试成绩的优异又想保证专业课成绩的优异。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要想兼顾考研课程与专业课是很难的,而且为了追求初试最大化的利益也会使一部分考生选择放弃专业课而专供考研课程。不过对于所学的专业是冷门专业或者考研时选择了跨专业的考生,上述(上,上)战略组合就不一定是最优策略了。对于这类考生可能考研成绩最大化的(不上,上)的策略才是最优的,因为,对于这类考研生专业课可以说只要合格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下对于这类考考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行为。

通过上述的两个模型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考生选择了考研,但是我们在这些“考研大军”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具备了研究与创新的能力。而过早准备考研,忽视了本科阶段应接受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只专注于考研,必然会导致本科教育质量的下降,学生最终沦为考研的附庸。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下降,有能力的本科生放弃考研现象的存在降低了研究生招生生源的质量,这些问题不仅给要选拔优秀生源的招生制度带来了挑战,也将导致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研究生招生制度

1.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1)应试教育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应试教育将活生生的人僵化为解题和记忆的工具,束缚了学生的才智发展。应试教育造就不了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在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他们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家希望通过素质教育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但是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目前都尚未成熟。所以,目前仍处于号召学者进行理论探讨的阶段,真正的系统策略仍未能提出。

(2)不利于保障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

虽然很多高校已意识到,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努力尝试改进,但是问题仍然很多。尤其是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初试以及专业课考试,考试内容往往只注重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无从衡量。学生在准备考研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也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很少注重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而大三、大四的考生为了专供考研,忽视了在其本科阶段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2.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解读

既然应试教育有很多的弊端,为什么学校还要实施应试教育?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假设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选择素质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显然是最好的。但是,给定其他学校选择素质教育而自己选择应试教育,则自己在升学考试中取得突出的成绩;如果给定其他学校选择应试教育,则自己更应选择应试教育才不至于在升学考试中落下太远[3]。比如研究生招生要完成自己的招生计划,则分数线就是最佳的筛选工具。结果每所学校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囚徒困境之中,各个高校为了保证其利益最终还是会选择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

在招生制度方面,为何改革总是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同样,我们可以借助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智猪博弈”中的“搭便车”现象来解释。如果一个制度并不是好的制度,那么就会有人试图改变这种制度。但是,改革是需要成本的,有时需要放弃短暂的利益,比如研究生的生源、学费。总要有一些高校首先站出来,要扮演“大猪”的角色,不仅要与国家政府进行交涉,也很有可能就此举措从而影响政府对本校的经费资助,在此过程中要损失利益(比如生源),远不止这些。而另一些高校就扮演“小猪”的角色,实际上有些高校在实力方面的确力不从心,而有些高校则出于利益考虑,不愿为改革付出努力,却愿意坐享其改革的成果。因为,改革成功与否对自己都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改革成功自然是好,不成功也无所谓,最终成为免费的搭车者。所以,不难看出每个高校都愿意扮演“小猪”坐享其成,也不愿意扮演“大猪”,出血流汗,损失利益。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制度明明不合理却又可以长期存在的现象。

三、总结和建议

在博弈论视角下从本科生考研现象和研究生招生制度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考研所导致的本科生培养质量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下降,已经影响到研究生招生中生源质量,而在另一方面,如何选拔出优质的生源也已成为招生制度需要改进的首要举措。传统的考试和应试教育势必对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招生造成不良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几点浅薄的建议。

(一)招生选拔方式多样化

2006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采取多样化的考查方式方法”,“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对于有能力且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深造的考生,基于在某些专业或者才能,应配有破格录取的相关的招生政策。虽然现行的招生方式中已有保研制度,但是,基于应试教育所选拔的学生并不一定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尤其对于那些能力突出的本科生,应当从注重个性化,注重能力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多样化的招生模式。

(二)改革初试考试模式

借鉴国际的招录方法,例如美国“GRE”等考试的方式,建立研究生入学水平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和政府可以建立嘉奖制度,对于现行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院校,给予激励和经费支持,从而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鼓励改进考试和教育模式。当然,笔者也了解到政府资助难是各高校一直谈论的焦点,想做到嘉奖,经费支持,可能还只是“纸上谈兵”。

(三)分班教学

对于教学条件充裕的高校,可以对大三和大四阶段有考研志向学生另组建一个班级,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本科教育。从而避免一些考生盲目考研,从而错失本科阶段原本应该接受的教育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教育机会。然而,笔者也看到对于大部分高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还只是一种理想。

(四)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在众多的考研学子当中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具备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这些莘莘学子,都抱着以后“出人头地”和如何“飞黄腾达”的梦想。这些美好愿望并不是只有通过考研这座“独木桥”才能到达,实现理想的途径并不局限于学术。当然,对于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继续深造的奔赴考研路上的莘莘学子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正确地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找到属于自己成才的道路,而不是成为盲目的跟随者,从而避免类似于考研从众现象。学校可以建立考研咨询机构,对于学生需要了解的信息给予讲解。也可以在教学和生活中给予正确引导,强化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以便正确选择今后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后,本文虽然基于博弈论视角对研究生招生和本科教育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但在理论和分析角度略显稚嫩,尚且停留于表面现象,并未以深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要求各高校要保障本科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顶尖的人才队伍的重任,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上述话题更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应引起国家政府及学校和理论界的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1] 高经纬.关于“考研热”的经济学思考[J].理论界,2010,(6):201.

[2] 陈凤梅. 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3):77.

[3] 董志强.身边的博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6.

[4] 曹菱红,胡戬.对研究生复试及优秀生源选拔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2009,(4):102.

[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 钟春仿.“考研”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不良影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7] 李春林,万平.考研过程中的博弈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3).

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考研率;有效措施

湖州师范学院是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是于2002年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当作首要任务来抓,特别是把学生考研工作当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坚持长抓不懈。因为,学生考研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考研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熟练的专业实验技能,科学的复习策略,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1]所以,通过抓好学生考研工作,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带动专业的学风建设。几年来,我们将如何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经过努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在06至12届七届毕业生中进行实践,结果见表1。

七年平均学生报考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36.9%,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人数占报考人数的86.9%,被录取的人数占达到国家分数线人数的87.2%。7届共被录取7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8%,在录取的75人中,被985大学录取22人,占29.3%,211大学录取44人,占58.7%。通过我们对如何提高学生考研率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总结,认为要想做好考研工作,提学生考研录取率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考研氛围,调动学生考研积极性,是提高考研率的前提

营造良好考研氛围,可以带动多数同学加入考研队伍,提高学生的报考率,它是提高考研率的关键,从而促进考研工作的有利开展。

1.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在每年新生报道后要进行入学教育,是他们来到大学中的重要一课,使新生了解学校、专业、大学学习和生活情况,告诉新生大学期间要学什么?怎样学?介绍专业历届考研成绩,激发学生考研积极性,使他们从大一就萌生考研想法,他们会刻苦学习,为考研做准备,特别是外语的准备,这对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考研的同学中,多数在这时起有考研计划,积极为考研做准备。[2,3]

2.召开学生考研工作会议。每年给学生至少要召开一次考研动员会和一次考研经验交流会。动员会于每年3月份进行,会上总结上一届考研工作,介绍考研成绩和录取的学校等,布置当年考研工作任务,为学生解答关于考研中所困惑的问题。考研工作经验交流会于每年六月初进行,安排被录取的同学介绍考研体会,复习经验等。它会进一步调动学生考研积极性,增强考研信心,指导考研学生科学备考。

3.加大考研工作宣传力度。每年研究生录取结束,将被录取考生的照片、录取学校和考研感悟在学院橱窗公布,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考研工作的影响面,对促进低年级学生考研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考研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考研。

二、加强基础课教学,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考研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1.安排高水平教师授课。在教学任务安排时,选择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学生考研需求。

2.选择理想教材。每年尽量选订多数考研学校指定的参考教材为授课教材,既让学生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又方便学生复习,为学生考研复习节省时间。

3.认真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编写大纲时,要求除体现常规大纲内容外,还要指出考研同学要掌握的内容。教学时教师要指出各章节考研时可能出题的类型,指出解题思路,帮助同学做好提前复习。

三、积极为考研同学创造有利条件,为他们考研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

怎样既保证考生学好在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又有充足时间来复习考研?科学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考研成绩。

1.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考研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从大一开始抓起。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就考虑到考研工作内容,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考研同学提供条件。我们进行两点改革。在1~3年级完成所有理论课和基础、专业实验课教学任务,4年级安排实践教务任务;在专业模块中设置一个基础课(考研)模块,加强基础课教学。[4]这样,既为考研同学提供便利条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充足的见习、实习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学院所有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熟悉实验基本技能的机会。在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中,前5个学期多数同学在实验室里进行过实验技能学习,为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创造有利条件,为考研复习和复试奠定基础。

3.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为学生进入实验提供经费。学校每年拨出数十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大学生科研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立项资助经费,解决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经费,经过多年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

4.对优秀学生实行免听课政策。在学生复习考研期间,学分绩点为≧3.0的同学可申请免听课,被批准后可免听,使学生集中精力复习考研。

四、为考研同学做好服务工作,减少他们后顾之忧,为考研同学提供有利保障

1.为学生提供专用考研复习教室。每年进入复习阶段,学院为考研同学提供专用的复习场所,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复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复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复习。

2.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校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筛选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为学生导师。在考研复习初期,学院为考研学生配齐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除指导学生专业课复习外,还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当他们在复习期间遇到瓶颈期,对考研失去信心时,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多给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渡过困难期。每年这种现象都会出现,指导不及时会降低学生报考率。

3.学校设立考研奖励基金。设立考研奖励基金,对被录取的同学每人奖励2000元,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考研解决经济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4.为考生进考点安排接送车辆。每年考试期间,学院都安排专门车辆接送学生进出考点,保证考生不会因为交通问题影响考试,是对考生在精神上的鼓舞。

5.指导学生做好调剂工作。做好调剂工作也是提高考研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国家录取分数线公布后,学院召开专门会议,落实考生调剂工作,对少部分上线可能不被录取的考生,实行任务到人,专人负责指导调剂。对在调剂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6.为考研学生搭建与拟报考学校间的信息桥梁。做好考生与报考学校间的信息沟通也是提高考研率不可忽视的工作环节。学院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往届被录取考生联系信息,提供给当年考生,搭建应届考生与往届考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增加考生与拟报考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以便及时掌握有关信息,指导考生在报考学校、专业和复试或调剂时作出正确抉择。

五、正确处好本科教学与学生考研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

作为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本科学生教育是主体对象,教育的重点应致力于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坚实的本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基石,优秀的本科生是理想的考研人选,靠投机即使考上研究生也很难顺完成学业。为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有利于考研学生复习,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改革,将理论课适当前移,确保考研学生学好专业课,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考研学生是比较优秀的,安排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基本技能,掌握过硬实践本领,即使考不上研究生,就业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5]

六、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考研积性

教师对学生考研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考研积极性,这种作用不能小视,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比较大。他们态度积极会鼓励学生考研,态度消极会打击学生考研积极性,如有的教师在学生中散布你们考不上或复试也很难通过等言论。我们的做法是对教师除给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将指导学生考研业绩纳入教师考核范围,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岗聘的条件,与个人经济利益紧密相联。[6]

七、学生如何做好考研复习准备

学生考研准备包括思想、信息、知识、身体和复习计划等诸多方面。各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获得成功。

1.思想准备就是正确认识考研与直接就业的利弊关系。思想动摇是影响同学们报考研究生面临最大的困惑问题。这是短期与长远、收入与支出的关系问题。从短期看,考研会增加家里经济负担,减少收入。从长远看会增长学识,扩大你的就业面,增加后期发展空间,各行业要求高学历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2.知识准备就是学好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考研是学生知识储备的较量,知识包括公共课(外语和政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准备要从大一开始作起,认真学好本科期间开设的每一门课程,课程掌握程度不能局限于一般本科要求,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学习期间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为以后复习作好前期准备。学习期间可以有侧重,但决不能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考研的几门课上,知识面窄,不利于将来申报自愿选择。

3.收集考研信息,为自己考研提供有利依据。收集准确信息可帮助你作出正确决定,如报考学校,选择的专业。信息范围包括报考专业招收人数,录取分数及比例、报考人数、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团队实力、实验室条件、考试科目,复习参考教材及参考书、历届考题等,特别是考试科目的参考教材和历届考题,对同学复习非常重要,报考者必须要掌握,通过参考教材可了解课程复习的目标和知识框架体系,通过报考学校历届考题可了解出题思路和重点,指导复习时合理分配时间。填报自愿是摆在报考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一定要量力而行,决不能只追求名校、热门专业,要根据自己实力,正确填报自愿,会收到理想的成效。

4.身体准备,学习期间保证有一个健康身体,以最佳状态迎接研究生考试。复习期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科学饮食,注意营养。

5.制订科学的计划,指导自己学习和复习。计划分为长期(学习)计划和短期(复习)计划。长期计划从大一开始考虑制订,对个人的大学生活有所规划,用以指导四年大学学习。

短期计划是围绕研究生报考专业制定的复习计划,多数同学在年初完成,用来指导考研复习。是比较详细的计划,包括每门课程复习时间安排,各章节进度安排等,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复习几门课,每门课分配几个小时等。计划制定后每天要按计划完成任务,不能延迟。在复习每门课程时,一定要先通读参考教材2~3次,第一次做好学习笔记,2~3次补充完善笔记,对教材内容基本掌握后再做模拟题或历届考题,检验复习效果。切忌开始就作模拟题或考题,既浪费时间,又会使你感到内容太难,影响你的自信心。

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的高低是检验办学水平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不能盲目追求考研成绩,忽视正常本科教学。根据我们实践体会,多数同学都有比较大的学习潜力,只要正确引导,多给鼓励,善于挖掘他们学习潜能,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沙林峰,陈建.浅析二本类大学生考研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141-142.

[2]石卫国.新建本科院校考研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及建议[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2):126-127.

[3]徐晶,蔡吉花,倪岚.提高数学专业学生考研成绩的几点体会[J].北方经贸,2012,(4):146-147.

[4]梁华,毛芳才,康燕冰.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考研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47-48.

[5]齐建玲,庄士霞.浅谈考研与本科教学[J].北京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