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反思范文1
前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一场平和、开放、引人深思的家长沙龙,家长沙龙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如何教育孩子、怎样做合格的父母展开的。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次别开生面的家长沙龙吧。
家长沙龙从一位碰到育儿问题的家长的发言开始。
我们该怎样为孩子选择兴趣班
焦均之妈妈:前段时间,《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让我颇有共鸣,我觉得当妈真的好累!我认为我家老大是个失败的例子,他现在读小学三年级,每次考试他的分数都比平均分低。我和先生都在外企工作,先生认为外语很重要,而且他也觉得老大挺有语言天赋的,所以从小就给他报了英语兴趣班,没想到孩子学了好几年没记住几个单词,反而对英语失去了兴趣。现在我家老二刚上幼儿园,我一定要避免教育老大的错误,所以很想听听其他家长的教育经验。
园长的话:我们小时候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机会,现在我们当了父母,也习惯了替自己的孩子作出选择,并且有各种充分的理由:学钢琴是为了让你有一技之长,小学面试的时候能加分;妈妈小时候就想学舞蹈,但那时没有条件,所以你要好好珍惜;学东西贵在坚持,开始了就要继续。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孩子对兴趣班在认知上扭曲,在情绪上抵触。兴趣班是谁上?会获得什么?这是在和孩子一起选择兴趣班时家长要思考的问题。兴趣班是孩子上,所以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选择。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们是有自己的爱好取向的,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内容会保持更长久的兴趣,表现出更积极的主动性、产生更多的创造性。上兴趣班不仅仅是获得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包括对于自己爱好的追求,对于艺术的鉴赏。聪明的家长知道跟在孩子后面,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前提下给予建议,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在孩子想要放弃时给予鼓励。糊涂的家长总是堵在孩子的前面,一开始就为孩子作好了“最好的”的选择。家长要学会跟在孩子的后面,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自己作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机会。
家长会从兴趣班展开话题,但很快,话题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论域:到底什么东西在孩子身上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家长讨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预设的深度。看来,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家长们一直在深入思考。
我们到底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
家长1:有了孩子以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到底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反复思考之后,我认为是性格。我这里说的性格指后天培养的性格,并不指先天的那种气质类型。我坚信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我很看重对孩子性格的培养。
家长2:很赞同,孩子的性格是在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经常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
家长3:我觉得安全感强的孩子性格也会好一些。在孩子3岁之前,我亲自带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以便他将来有足够的能力来面对挫折和外界的负面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我和老师配合,和家人配合,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善良、内心坚强的人。但等孩子上中学后,我也会像虎妈一样选择学区房,因为我觉得那时候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逐渐拉远,与同伴之间却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我觉得孩子在好的中学能更好发展,同学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激励。
家长4:你考虑得很远。有一点我很赞同,就是你说的培养内心坚强的孩子,我一直想把我女儿培养成你说的这种人,所以我在给我女儿讲故事的时候经常会向她传递“坚定”的概念。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形成坚定自我的时候给予助力而不是阻力,我们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屏蔽外界环境,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构足够坚定、强壮的内心。
家长5:有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矛盾:当不同的教育观念都映射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时候,我要怎样保护我的孩子?
家长6:我以前总是本能地想为孩子屏蔽一切坏的东西,给孩子一个纯净的世界。但后来我换了一个角度,我应该真实地告诉孩子世界的本来面貌,让他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我在旁边关注和引导,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我认为有判断力的内心就是坚定的内心。
家长7:是啊,我们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不随时随地地恐惧和担心,让孩子学会选择和判断。然后,努力成为园长说的那种跟在孩子后面的聪明家长。
园长的话:我们不是魔法师,无法施展魔法确保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只有快乐,没有失败和挫折,但我们能够教会我们的孩子怎样应对失败和挫折。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幼儿是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的,主要受核心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同伴之间以及同伴家庭之间关系的影响。我们的孩子是充实地度过一生,还是终日生活在愤怒、焦虑、沮丧中,这与我们怎样处理以上四种关系密切相关,你与人相处的模式和处理方法将会对孩子动力、意志力、动机和对生活的追求等产生巨大的影响。聪明的家长展现解决矛盾的过程,糊涂的家长呈现解决矛盾的情绪。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教育观念都带有自己生活的痕迹,具有自我局限性,但我感动于父母这种理智的自我反思、讨论和碰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在为我们的孩子创造最适宜他生长的环境。
接着,一位家长提出了家庭中隔代教育难以统一的问题。讨论并没有按照习惯的方向,产生大家可以采用的应对的方式方法,而是产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声音:永远不要低估了妈妈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一致怎么办
裴诺妈妈:我家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与祖辈之间有教育理念的冲突,和《虎妈猫爸》里的剧情一样。每到寒暑假,孩子和爷爷奶奶一相处,原来建立起来的规则和习惯都消失了。
家长1:我们家也有这个问题,但又不能指出来,因为老人很辛苦,他们的本意是疼孩子,我们不能强制老人怎样带孩子。
家长2:教育这件事,没有特别清晰的界限,我认为重要的是把对的传达给自己的孩子。一年大部分时间孩子按照父母的方式相处,寒暑假那段时间按照爷爷奶奶的方式生活没什么大不了,我们不能放大这种影响。
家长3:一句话特别触动我,那就是永远不要低估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即使孩子长时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又怎么样,当孩子对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产生反应的时候,我们可以再去应对它,我们没有办法预防所有的事情。
家长4:像前面说的,我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需要给孩子一个屏蔽过的环境,孩子哪怕不接受爷爷奶奶的思想理念,也会接受不同于父母的思想和理念,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变和选择。
园长的话:“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血缘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关系:祖辈、父辈和孩子之间的互为主线。我们要做的是厘清两代人的养育角色分工,父母是养育主角,拥有关于孩子事务的决定权;祖辈辅助照料,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承担起孩子潜能开发、性格培养等教育任务。除了隔代教育的分工要明确,夫妻之间的教育也要尽可能一致。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萨提亚曾说,“聪明的夫妻会提前努力学习他们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一致、分歧或矛盾。那样的话,孩子往往会选择看起来对自己有利的情形――然而这种有利常常并非真正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孩子教育上,可以采取以夫妻中的一人为主,另一人为参谋或辅助的做法,基本上要保持一致――尤其是一些大的决策上。当然,保持一致不代表不允许有分歧。实际上,面对差异或分歧时,也不必刻意回避,可协商解决,有时也可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解决分歧的过程,这对孩子来说是真实的学习。
接下来,又有一位家长分享了她和女儿之间的冲突。
我们尊重孩子了吗
桐熙妈妈:有一个具体的事情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女儿非要穿一条小花的裤子,那条裤子很难看,所以我就直接告诉她不行,这条裤子只能在家里穿。我当时很主观地认为她就是想穿小花的衣服,所以就拿了另一条碎花的裤子给她,但女儿不要,我就很生气,当时气氛很糟!
家长1:是的,我们家早上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每次都搞得大家不开心。
桐熙妈妈:后来奶奶过来问她,为什么一定要穿那条裤子,我女儿说因为那个裤子有兜兜,天冷的时候可以将手放在兜里。我当时就有种想哭的感觉,我总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的母亲,但我想当然地为我女儿决定一件事,并没有问她的想法。我的工作是与人谈判,每天我都会揣摩别人心里在想什么,我却没有很好地解读自己的女儿,感觉很挫败。
家长2:是的,我们经常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导致了亲子间的冲突,激发了糟糕的气氛。
家长3:看来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作决定,而应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就可以有更好的沟通结果。
家长4:很多时候,家长也不完美。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反思范文2
【关键词】反思;交流;能力;发展
1. 问题提出
反思也叫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已经进行过的言行进行回忆、评价与审视。早在我国古代学术著作《论语》,就明确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这不但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方法,也说明了反思对对学习的重要性。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在学习的24小时后,如果不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约有70%的知识将被遗忘。这充分说明反思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应采用不同方式及时进行反思交流,从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关于学生的反思与交流的一过程也是元认知的过程。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把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目前就教学实践层面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与交流还做得比较薄弱,一方面有的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自觉反思学习活动的意识,也不注意向学生提出反思的要求,这在客观导致了学生不能反思。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年龄太小,缺乏自主反思的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数学课后,几乎是学完即完,没有进行当堂课的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同时为了相应重庆市教委提出的“减负提质”的要求,在回家后,有的学生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少量作业,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不做任何复习与反思,特别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按照规定他们回家没有书面作业,老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适当布置口头作业,如果学生回家既没有书面作业,也不对当天的学习反思和交流,将导致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不高,数学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通过反思与交流,不但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意在让学生把当天所学数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与困惑做自我小结,或是与家长交流,通过交流,一方面能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在“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校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2. 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2.1 调查研究方法。
本调查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个案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2.2 调查对象。
为了使所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我选择了所任班级的二年级七班和二年级二班全体学生。
2.3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所任班级,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学生数学学习反思内容的研究;二是学生反思与交流形式与方法的研究;三是激发学生反思与交流兴趣的研究;四是反思与交流有效性的研究;五是反思评价的研究。
3. 研究案例分析
3.1 学生数学学习反思内容的研究。
反思内容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学生回家进行反思与交流的内容,既要让学生在反思中体现反思内容的全面性,能对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反思,也要探索如何突出反思的重点,让学生在反思中对重要的内容、方法及时得到巩固掌握。比如:倍的认识是二年级上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学习完这一知识后,回家反思交流十分必要。我请学生回家反思书P78第2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7辆,卡车有多少辆?)。首先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关键句、找1份、找1份是多少、找6份,为什么要用乘法,然后把自我反思过程和家长一起交流,同时教师会把交流的过程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交流,一方面,让学生在回家交流的过程中,首先分析了做题的思路,反思了学习的方法;交流了为什么用乘法,反思了学习的内容;观察了自己给家长讲这道题的熟练程度和完成程度,反思了自己今天的课堂听讲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家长督促孩子每天回家及时反思,同时也能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3.2 研究学生反思与交流形式与方法的研究。
反思形式与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探索学生反思与交流,家长倾听与提问互动的具体反思交流形式与方法,在回家与家长反思过程中,我不但采用了前面所提到的学生独立讲解,家长听的方式,还采用了家长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比如在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乘法口诀后,就采用了请家长和孩子对口令的形式,家长问二三得几,孩子答二三得六,家长问六几四十二,孩子答六七四十二,家长问几几四十九,孩子答七七四十九,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对口令的方式,不但对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情况作出了更高的要求,变换了学生顺背或倒背口诀的单一形式,提高了他们背乘法口诀的兴趣,而且家长也能在对口令的过程中和孩子积极地互动,真正了解孩子对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二是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的反思形式与方法,回家反思方式有很多,但是针对不同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能提高反思的有效性,在回家交流中不但可以和家长一起交流反思,而且学生还可以采用写数学日志、办数学小报、画图整理单元知识等方式,比如:制作单元知识结构图,整理本单元知识就是一种有效性较强的反思方式,在二年级下册二单元“表内除法(二)”学习结束后,学生首先通过独立梳理二单元知识,以画图的形式归纳表内除法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整理复习课中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再次对自己的梳理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过程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和检查,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有利于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提高元认知的水平,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再如:写数学日记也是一种较好的反思形式,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写数学日记有较大困难,只有简单的几句,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的交流,家长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的数学日记内容变得比较充实,也能清楚地表达当天所学知识的重难点。不同形式的反思交流,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3.3 激发学生反思与交流兴趣的研究。
探索激发学生反思与交流学生兴趣的有效措施,包括怎样的反思内容、反思形式与方法能激发学生参与反思与交流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反思交流的活动中。因此在满足及时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下,采用回家和家长一起反思、写数学日记、制作单元知识结构图等多样化的反思方式,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从而养成自觉的反思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孩子更喜欢以哪种形式进行反思交流,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比较喜欢口头交流和画图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研究中还要不断思考,怎样让反思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何种内容的反思更能激发学生的反思积极性等。
3.4 反思与交流有效性的研究。
通过观察、访谈、测查、评价等,探索反思与评价的有效性,特别研究通过反思对学生知识巩固、能力发展、学习兴趣激发等方面的效果。在目前的研究中教师重点关注反思对学生知识巩固的效果,平时会通过观察孩子前一天和后一天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反思效果,或在一段时间的反思后,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反思情况,当然这些方式还比较单一,还不能全面地了解反思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兴趣等方面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因此还应采用与孩子沟通、问卷调查、家访等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回家反思交流的情况,并根据反思情况做出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反思交流的有效性。
3.5 反思评价的研究。
元认知控制中的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探索如何对学生反思的形式、效果、积极主动性等情况进行评价,以便改进反思的形式与方法,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成功体验。学生通常在回家反思后教师将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查学生反思的情况,比如在课堂上回顾前一天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前后两天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由小组长检查回家反思的情况,检查家长签字的情况,对回家反思较好的学生积极鼓励等方式,在检查完学生的反思后,将根据学生反思的具体情况打等级,共分为3个等级,A加五星是反思效果很好,A是反思效果一般,B是没有任何效果,同时学生得到5个A五星后,可以到老师这里换取礼品。通过这样不同形式检查反思效果及评等级换礼品的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反思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反思情况,对自己的反思再认知,从而提高反思能力。
通过反思交流教师发现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得到巨大提高:一是通过反思与交流,促进学生再学习,让他们在反思交流中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数学知识;二是通过反思与交流,让学生逐步把握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等数学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三是通过反思与交流,让学生初步树立反思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四是通过反思与交流,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英杰主编:《元认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桑青松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马忠林主编《数学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反思范文3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 教育途径
礼,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一直传承至今,我国也因此而被誉为礼仪之邦。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代代相传,是历史赋予幼儿教师的重要使命。
当今部分家长都比较注重幼儿大脑思维的开发,琴棋书画能力的培养,忽视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一岁看小,三岁看老”,让幼儿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尤为重要,等孩子长大,形成定型,一切就都难以挽回。
一、幼儿存在的不良文明习惯及案例
经过多年幼儿教学实践及具体的走访和观察,我总结出幼儿身上存在的不良文明习惯有:不爱使用礼貌用语,爱说脏话;不尊重长辈,甚至打骂长辈;不爱护玩具,随意破坏公共财产;到别人家乱翻东西,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装口袋里;到公园,不爱护环境,乱丢东西,乱踩草地,乱摘花;浪费粮食等。以下是我在工作中记载并进行反思的几则案例:
案例一:早上晨练时,乐乐在踢球,由于跑得快把天天撞倒在地,天天从地上爬起来,含着泪说:“老师,乐乐撞我了。”没等天天说完,乐乐就理直气壮地说:“谁让他挡着我的路?”天天很生气,二话不说,跑到乐乐面前,把乐乐撞倒在地。
反思: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可以说是常有的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别强。此外,部分孩子还霸道、自私。这样的结果又是谁的错呢?如果没有家长们的溺爱与娇惯,孩子们会这样吗?
案例二:在一次家访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妈妈拉着孩子在我面前大声地对孩子说:“快向老师问好啊。”孩子不但不问好,还躲进房间,妈妈急了,就跑到房间把孩子拽出来狠狠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我想说:这位家长,你对孩子礼貌了吗?
反思:在家里,家长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试想:一个不礼貌的家长如何培养出讲文明的孩子呢?
案例三:一次开放日,××班来了几位别的幼儿园的听课老师,孩子们看了看她们,没有理睬,在老师的提醒下,孩子们极不情愿地叫了声:“老师好!”
反思:文明礼貌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口头上的,更不是任务。要让幼儿切身实际地学会文明待人,使幼儿健康成长。
二、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具体途径
由于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幼儿身上存在的不良文明行为不在少数,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呢?
(一)幼儿园中的文明教育
1.文明教育从“爱他人”做起
教育幼儿从爱身边的亲人做起。开学初,我们便开展主题活动《我爱我家》,让幼儿通过亲自观察,体会父母的辛苦,从而懂得关心父母。如《我爱爸爸妈妈》活动中,我以幼儿身边的爸爸、妈妈为切入口,让幼儿欣赏照片。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实在。又如《同乐日》通过观看情景表演,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奶奶等,做到心中有他人,并通过回忆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激发热爱、尊敬他们的情感。当这种活动深入到幼儿的心灵,他们就会有爱的行动。如爸爸下班回家,他们会主动帮忙拿拖鞋,在幼儿园会主动帮老师的忙,看到其他小朋友没椅子坐会主动帮忙搬等。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学会礼貌待人,尊敬别人,而且孩子的心灵也得到净化,何乐而不为呢?
2.重视老师的榜样教育
榜样来自于老师、家长、同伴和经常接触的人,爱模仿是幼儿的特点,他们常常观察老师并自然而然地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也应热情有礼貌,特别本班老师之间的默契、融洽、文明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要给幼儿做出好的示范,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
(二)家庭中的文明教育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最重要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家朱庆谰先生把家庭环境称为“家庭的气象”,认为只有把全家所有成员都教好,整个家庭形成一个“好样子”,幼儿才会学好,可见家庭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反思范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利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这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同时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计划、内容、实施和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改进教育和课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和优化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育中观察幼儿,还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实质意义。
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和分析。这种价值判断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和原则标准,以及通过对幼儿反应的观察,在了解教育活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有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评价和分析,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积累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使教育活动更具教育性、适宜性和有效性。除了教师的自我评价之外,幼儿园组织的教师的相互评价和集体讨论,也有助于达到调整和改进教育活动的目的。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地纳入自我反思过程,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学会反思性自我评价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是其专业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
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动机才可能坚持实施反思性自我评价,幼儿园也可以用各种形式鼓励和考察这种反思性评价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下例举一些与教师自我反思有关的思路或问题提示,以供参考。利用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对照自己的工作实践,启发自己的思考和反省,以便改进工作。经过反思性评价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通过自我调整,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启发,寻求改进措施,提高教育质量。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一般思路或问题
1.对《规程》和《纲要》的理解程度如何?对主要的原则性观点是否已心中有数?还有哪些难以理解之处?(及时提出作为教师讨论会的话题,或寻求其他帮助)
2.对所执行的课程的理论基础.要达到的目标,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求与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我是否能既准确又灵活地贯彻课程的要求?感觉哪些地方做得比以前好些,哪些方面还是不能得心应手?哪些方面有困难需要寻求帮助?
3.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是否既考虑到本班幼儿的一般能力和兴趣,又考虑到个体幼儿的特别需要?
4.对班上的每个幼儿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有意识、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5.最近的教育活动中,哪些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什么?如何进一步去做?
6.最近的教育活动中,哪些活动幼儿似乎不太感兴趣?为什么?如何改进?
7.在对幼儿的发展状况作出结论之前,我是否全面系统地收集该幼儿的情况(如向家长、同事、幼儿了解情况,作必要的检测或诊断等)?
8.是否与家长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和听取家长的意见,注意与家长配合进行教育?
9.最近哪几个孩子在某方面进步较大,如何进一步鼓励发扬?
10.最近哪几个孩子在某方面显现问题,如何进一步帮助引导?
二、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反思问题
1.环境和材料的提供
1)各种活动角安排是否特点明显,动静交替,既利于教师观察,又便于幼儿活动?
2)是否有幼儿仅仅反复重复单一的活动,或者无所事事?
3)是否有幼儿特别抵制与其他幼儿分享玩具,或破坏性使用玩具?
4)是否有幼儿特别依赖成人的帮助,或不肯参与收拾?
5)玩教具是否放在幼儿可及的高度和位置,便于幼儿自己取放?
6)各种常用的物品是否放在规定的、便于取放的地方,并有图片标示?
7)是否有专门的展示幼儿作品的地方?幼儿是否容易看到并经常鉴赏?
8)教室布置是否与当前教育主题相联系?环境布置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9)是否提供具有各种难度、各种质地的材料,供有不同需求的幼儿使用?
10)能否保证所有玩具物品清洁无毒?
11)是否对教育活动所需使用的科技产品(如电脑软件,学习机等)进行适宜性评估,并指导家长和幼儿正确使用之?
2.教育活动的计划和实施
1)是否提供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探究活动?
2)新的学习经验是否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
3)活动的难度安排是否循序渐进?
4)活动中是否根据幼儿的反应和其他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
5)是否让幼儿充分利用感官和全身各部位的活动来获取知识经验?
6)是否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计划和改变计划,观察和探索事物?
7)是否允许幼儿犯错误和提供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机会?
8)是否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幼儿,尊重个体幼儿的需要和选择?
9)是否允许有足够的小组活动和自选活动时间?
10)幼儿是否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如美工、表演、讲故事、建构等)表达自己的想法?
11)是否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12)是否提出与教育活动有关的问题,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并接受各种不同的答案,从而激励创造性思维?
13)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否占有合适的比例?
14)我怎样评价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15)是否仅采用书面测验来确定幼儿的认知水平?
16)是否通过重复练习来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17)是否要求全班幼儿达到同一
个标准?
18)是否不仅评价幼儿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19)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还是相互竞争?
20)对幼儿行为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正面引导,转变注意力,提供其他的选择和行为范式,还是单纯地否定或批评?
21)是否制定明确的易于幼儿理解的行为规范并在必要时向幼儿解释,帮助他们做到自觉执行和自我控制?
3.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反应
1)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感到安全、自信、有兴趣,对活动保持热情?
2)幼儿能不能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并持续一定的时间?
3)幼儿是否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
4)幼儿是否乐意尝试新的活动?
5)幼儿能不能遵循必要的规则?
6)幼儿能不能自己产生规则?
7)幼儿是否对别的幼儿或老师提出建议和意见?
8)幼儿是否乐意从事日常性活动?
9)幼儿是否愿意接受并执行维护环境的任务(如收拾、喂小动物、给花浇水等)?
4.师幼互动
1)是否每天主动跟每一位幼儿有言语往,并鼓励幼儿跟老师说话?
2)跟幼儿谈话时,我是否蹲下,与孩子视线等高?
3)是否及时对幼儿的问题作出正面的回答?
4)是否尊重每个幼儿的情感和意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5)是否坚持一贯的行为规则.让幼儿清楚所允许的行为规范?
6)是否鼓励幼儿合作友爱,互交朋友,相互关心和帮助,并接受不同意见?
7)是否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和冲突,鼓励他们完成挑战性任务?
8)是否尽量找机会与幼儿个别谈话,或在小组里和他们交往?
9)是否能公平地、有策略地解决幼儿的纠纷?
10)是否注意到有些孩子不爱说话,所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11)如何对待有缺陷、有疾病,或不利家庭的幼儿?
12)能否建立相互信任的师幼关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情绪和焦虑,对老师表达个人的需求与情感。
5.与家长合作
1)是否热情地与家长打招呼?
2)是否定期向家长报告幼儿的发展情况?
3)是否鼓励家长在家里观察孩子的情况,并与家长交流?
4)在学年期末,我根据什么对幼儿的发展做出结论?
5)是否向家长解释各种测验结果和分数的正确含义?
6)是否定期让家长了解教育计划并寻求配合?
7)是否经求并尊重家长的需求、意见与建议?
8)是否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他们发挥经验和专长,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9)家长是否愿意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10)家长是否主动与教师联系,反映孩子的情况和需要?
11)有时是否抱怨家长干扰了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活动?
12)是否有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我是如何解决的?
13)家长是否把教师视为专家,完全依赖教师教育孩子?
14)家长是否对家长会没有兴趣,所以出席率不高?
6.健康与安全
1)是否帮助幼儿和家长克服分离时的情绪问题?
2)是否经常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出示孩子在园参与活动的照片等,让家长放心?
3)是否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和发展自我意识,鼓励表达情绪情感?
4)是否对幼儿进行健康安全卫生教育,如身体各部分功能,卫生、营养、锻炼、生病和吃药,紧急时拨打110,等等?
5)是否以身作则,在健康卫生方面做幼儿的榜样?
6)是否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健康卫生、生活习惯等信息?
7)是否向家长提供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以便配合对幼儿的教育?
8)安全起见,是否在某些活动之前先征求家长同意?
9)如何处理家长的抱怨、批评或建议?
10)是否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健康卫生设施?
7.游戏
1)幼儿每天是否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
2)每天是否安排各种类型的游戏并提供丰富的材料?
3)是否指派幼儿的游戏内容?幼儿能否自由地选择游戏?
4)幼儿是否愿意并能够轮流玩喜欢的游戏?
5)有些幼儿是否总是游离于游戏,需要老师将之拉回到游戏中去?
6)幼儿游戏时,我是否仅仅旁观或看管而已?
7)幼儿游戏时,我是否积极参与或帮助,或对幼儿进行观察?
8)是否每天记录每个幼儿参加了哪些游戏?
9)幼儿游戏时,是否表现出自发的快乐和好奇?
10)幼儿游戏时,是否表现出友好合作?
8.建构活动
1)如何利用积木等建构材料在大小、形状、质地等方面的特征启发幼儿的学习?
2)在幼儿使用积木建构时,是否鼓励他们说说有没有计划,想建构什么东西?
3)是否采用问题的方式,激发幼儿动脑筋思考,产生新的玩法?
4)是否鼓励和启发幼儿用语言讨论他们的作品?
5)是否鼓励和引导幼儿互相合作?
6)是否利用积木学习判断和比较距离、空间及大小,练习手眼协调?
7)是否在建构活动中激发幼儿角色游戏的欲望和主题?
9.语言和阅读准备活动
1)是否在教室里精心布置图书角,并设法定期更换图书?
2)幼儿是否喜欢经常到班上的图书角去?
3)是否利用儿歌、故事等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是否教给幼儿如何看书,读书上的故事给他们听,把他们说的话写下来?
5)是否跟幼儿讨论他们看过的书或听过的故事,并提出各种问题激发讨论?
6)是否让幼儿在猜谜、填词、完成句子等游戏形式中学习阅读准备技能?
7)是否在幼儿感兴趣的时候,让他们自己“读书”和“写字”?
8)是否总是对孩子们发明的故事和文字表示赞赏?
9)是否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幼儿的语言发展,如商量鼓励,以身作则使用正确语法、句型、礼貌用语等。
10.主题活动
1)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幼儿所熟悉的生活内容选择活动主题?
2)在计划主题活动之前,是否广泛研究和收集有关的资料?
3)在计划主题活动时,是否鼓励幼儿和家长的参与?
4)在计划主题活动时,是否考虑如何评价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过程与效果?
5)主题活动中是否纳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发展的活动内容?
6)主题活动所需的材料是否适宜充分?
7)教室环境和活动角的创设是否与主题密切联系?
8)是否在主题活动中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参与情况和有关的反应?
9)主题活动期间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及时调整计划?
10)是否评价主题活动的效果以便今后的改进?
11)最近结束的主题活动中,哪些效果较好?哪些效果不好?为什么?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反思范文5
【关键词】更新观念;终身学习;反思教学;家园合作;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彝族民俗文化资源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和健康的发展,但在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更是明显。凉山州作为一个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相对落后,基础教育仍存在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低和办学效益低的情况,而其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现状更让人担忧。作为从小喝着凉山的水,吃着凉山这片土地种出的粮食的幼儿教师来说,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其基础教育的基石,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基础,其普及程度、教学质量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凉山乃至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用《纲要》的全新理念来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此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1.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以幼儿全面发展为中心
《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但在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教师一般为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好一点的也是由从事了十来年小学教育后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专业的幼儿教师少之又少,很多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素质,教育观念陈旧,即使口头上说的全是新理念,行为上却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教学主要以“读、写、算”为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幼儿的“学”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甚至有的幼儿园让学前班幼儿每天上4—5节课,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严重违背了《纲要》指出的全体幼儿教师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以幼儿的发展特点为中心,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入手,切实考虑幼儿之间学习方式的差异,关注师幼互动的质量,利用多种学习策略、方法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活动中融入娱乐、游戏、比赛项目,积极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想学、爱学、好学。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从而实现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2.多学习、勤反思、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教导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纲要》也要求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而只有当教师自身首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有可能为幼儿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老师自身必须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充电”,多阅读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书籍、报刊等,积极争取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其它教师的教育教学特点和经验,教学中切实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思想,主动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主动听取其它教师对自已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从中吸纳新知识、新理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师还要自觉地学习各种信息理论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使自已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杂家”,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教育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学会反思。因此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是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合,并思考为什么适宜(或不适宜),这个“为什么”也就是反思自身实践的关键所在。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在每学期的教研活动或组织观摩课的时候,而是每个教师对自已每天组织的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效果都应当自觉地进行反思:活动前是否了解幼儿原有的学习经验、知识水平,设计活动时是否充分研究教材,是否找准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点;活动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调运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活动后幼儿是否在原来基础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上学期我担任学前班的拼音教学,一天早晨,我班幼儿在户外自由活动时,一个幼儿(他大概没看见我)在对另一个幼儿说:“唉!一会儿又要上拼音课”,“我也不想上拼音课,要是画画就好了“。这一对话犹如一枚重锤敲在我的心上,孩子们为什么不愿上拼音课?经过反思,我觉得我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过多地注重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幼儿的“学”, 而汉语拼音又是一些单调、抽象的符号,让他们来学,其困难可想而知。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幼儿对汉语拼音的兴趣,我把汉语拼音教学寓于日常游戏和活动中。1、创编儿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在学习声母和韵母时,我和幼儿一起通过创编儿歌来记汉语拼音的音、形,如:“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 b b”,“小弟弟,在喝水,一把椅子h h h”,“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门洞n,小棒l”…‥为了区别“b”、“d”和“p”、“q”的形状,我利用已熟悉的数字“6”和“9”创编儿歌:“正6 b反6 d,正9 q反9 p”。2、做游戏。在学习复韵母:“ai”时,我把六张单韵母卡片发给六个幼儿,其余幼儿边拍手边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a和i呀在一起,成了一对好朋友”,然后手拿卡片“a”和“i”的两个幼儿肩并肩站在一起,全班幼儿齐读:“a和i,ai ai ai”。在教幼儿学音节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幼儿拼读,另外还可通过开火车、给音节戴帽子(加声调)、摘星星、幼儿当小老师等游戏来增加汉语拼音的趣味性,让幼儿爱学、愿学、乐学。
教师的反思除了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体现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只要我们心人,凡事不要以为存在就合理,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文化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3.创设家园沟通渠道,引导幼儿家长走出教育误区
在广大农村,很多幼儿家长为了生计把时间全用在了农业生产或打工挣钱上,把幼教老师当成了“高级保姆“,对其子女的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孩子到了幼儿园,教育孩子就是教师的事,很少与教师沟通、交流,当起“甩手将军”,而有的幼儿家长“小学化”意识严重,只关心幼在幼儿园里有没有写字、算数或唱歌,以至有的幼儿家长在幼儿一回到家就要他(她)说出在幼儿园学了什么?识了几个字?甚至有的幼儿家长见孩子说不出来就不准他(她)和其它小朋友玩耍或动手打几下。针对这些现象,作为老师,我们要认识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多争取幼儿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幼教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常与幼儿家长联系,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教育的水平。
3.1 家长会。对每学期召开的家长会,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给家长讲讲有关幼儿安全方面的问题就行了,而多向幼儿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让他们意识到幼儿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小学教育。幼儿园是通过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来帮助幼儿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样才能为幼儿今后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如果违背教育规律,就会使幼儿产生厌学心理。家长会还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讲述自已的家教经验,为其它家长教育子女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做到幼教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3.2 家访。家访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满怀真诚和爱心,语气要委婉,要客观公正的评价所教幼儿,不能让家访成为“告状”式家访,如果幼儿家长长时间只听到老师说他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对,长此下去只会让幼儿家长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难道我的孩子就只有缺点?这样就会对教师、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3 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在农村,很多幼儿园的办园方式多为走读式,即早晨送孩子入园,中午接孩子离园,下午再送孩子入园,傍晚再接孩子回家,这种办园形式无形中就让幼儿家长与教师的见面机会增加了许多,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交流、沟通的好机会,让幼儿家长从教师处学到教育幼儿的经验、也让教师和幼儿家长互相了解幼儿在家中和在幼儿园的表现,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促使教师在一天的活动中必须认真仔细地观察幼儿,以便向幼儿家长进行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交流。
家园沟通除了以上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园地、便条或电话等方式加强联系,为家、园合作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运用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是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因此广大教师在评价幼儿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幼儿用不同的起点来评价,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改变以往评价时单向的老师评、幼儿听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方法要活泼多样,充满个性和针对性;注重及时评价与延缓性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和彝族民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
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虽然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幼儿玩具、图书数量和品种缺乏,但广大的农村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孩子们又对一些乡土的、天然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切实建立起:“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竭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取之不尽的的材料。春天来了,可以领着孩子们到野外找春天,孩子们很快就会发现山上的小草从泥土里探出了脑袋,树枝抽出了嫩芽,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河里一群群小蝌蚪、小鱼儿快活地在石头缝间嬉戏…‥夏天,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玩沙玩泥,用河沙堆高山、挖山洞、架桥梁,用泥土做小手枪,用泥土捏各种小动物,玩“补锅”、 “过家家”等小游戏…‥秋天,孩子们可以用各种树叶、种子来制作粘贴画…‥,冬天孩子们可以用各种废旧、无毒的材料如塑料瓶、包装袋、报纸、毛线等进行手工制作。
作为在凉山彝族地区从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老师,除了把农村的自然资源引进教育教学内容,还要从“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的神圣使命和高度把彝族独特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引入幼教内容。如通过给幼儿讲述《支格阿龙降蟒》、《支格阿龙射日射月》、《火把节的传说》等民间故事,让幼儿了解彝族人民世代歌颂的英雄——阿尔、支格阿龙等;了解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并让幼儿知道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了解在火把节那天,当夜幕降临时,人们就会燃起篝火,打起火把,载歌载舞,狂欢通宵;了解在火把节期间,人们还要举行斗牛、赛马、斗羊、斗鸡、摔跤、赛歌、选美等活动,教师还可组织幼儿家长一起带领幼儿到彝族村寨去实地感受一下他们的酸菜洋芋汤、砣砣肉;使用他们的餐具——马食子、木碗、鹰爪杯;参观他们居住的房子——瓦板房;了解他们的乐器——月琴、口弦、马布、葫芦笙;聆听他们的的乐曲——《大小凉山金灿灿》、《请到我们彝乡来》、《快乐的诺苏》…‥;欣赏他们绚丽多彩的男女服饰…‥
幼儿园还可利用本园的教师资源——彝族老师来教汉族老师和汉族小朋友学习彝语,这样既可以加深汉族老师与彝族幼儿的交流,也可促进汉族幼儿与彝族幼儿的交往,为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当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这些知识后,就可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在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园贯彻《纲要》精神,是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任务重大而艰巨,广大幼教工作者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让我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凉山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一份生机、活力,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反思范文6
关键词:家访;德育;契机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22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家长直接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最佳渠道。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思想一致,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有很大的作用。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笔者,成功的家访可以让家长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有力“辅助者”,成为学校、教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家校携手才能打造优质教育。
一、家访谁?――分析学情,确定对象
学期初,笔者就快速融入自己的班级当中,深入分析研究孩子的档案,对孩子的情况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和学生交谈,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在最短的时间内和班级的每个家长做一次电话家访,通过这样细致深入的调查,笔者对班级学生的情况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以下笔者就以杨××的一个学期的三次家访为例,分析探讨家访在育人方面的独到作用。
第一次家访之前:杨××,2011年进入笔者的班级,笔者就发现该生任性孤僻、我行我素,和他讲话,他也是不冷不热,而且他的心情不定,时好时坏,根本不能融入班集体。入学半个月不到,笔者和他小学时的班主任黄老师通了电话,通过了解笔者知道该生属单亲家庭孩子,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从小就因家庭影响而形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
笔者知道,十三、四岁的儿童正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时期的群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第二次家访:这是在期中考过后,笔者发现这个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依然没有改变,但有一点很可喜,就是当教师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开始能正视教师了。笔者知道,第一次家访时,笔者和他妈妈交给他的“作业”没有完成,他只做了三天的“乖孩子”。当然,笔者明白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何况是从小就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更要有耐心,更要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否则是很容易被这样的学生打败的。大家开心的时候,他把自己藏在角落里,不喜欢与人为伴,这也使得班级同学不太喜欢和他接触,这样一来,他在班级也就很难进入同学的视线了。
第三次家访后:不久,笔者发现杨同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运动会上,笔者作为班级的后勤人员,跑前跑后,为参赛运动员加油,笔者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任课教师也发现,杨××的作业态度好了,上课注意力也更集中了,笔者想表扬他,但怕打破这份美好的宁静,所以假装不关注他,和以往没什么两样,只是给了他多一点的笑脸,希望换回那久违的喜悦。
三次家访让笔者尝到了家校沟通的甘果,孩子的不断进步正是因为我们不懈的努力,这让笔者很有感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用教所有孩子的那样的方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应当时刻保护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
二、为什么家访?――抓住契机,寻求突破
传统观念认为,家访是针对问题生而采取的一种补救行为。孩子出问题时,把责任推卸给家长,作为家长是无奈的,孩子不争气是不争的事实,又迫于教师的告状,只好责骂孩子。因此,学生害怕教师家访,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家访的对象就是后进的学生,家访的后果就是教师会和家长联手起来对付他(她),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学生都极不情愿看到教师到他们家里来的,家访也会因此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应该家访,他们在内心也有困惑的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善于挖掘孩子变化的根源,寻找方法帮助他们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出路,否则我们的家访只会给后进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老师,我们班级的同学打架了!”副班长吴×跑到笔者的办公室,气喘吁吁地对笔者说:“杨××和同学在教室里打起来了!”看到她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笔者脑袋一片空白,但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笔者,必须冷静处理。“走,到班级去看看!”一进教室,笔者发现里面一片狼籍,大家面面相觑,等着我的批评。不过,笔者没有指责批评,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笔者让他又回到了教室。
日记怎么越写越差了?笔者突然发现,杨××每天的作业质量又有所下降了。笔者每天在随笔中给他的评语,他似乎都不怎么关注,终于笔者忍不住了,把他叫到办公室,可是,他的脸沉了下来,愤怒地叫了起来:“笔者不用你管,我不想读了!”然后一溜烟地跑了出去。这是怎么回事?笔者想不通,到底在他身上又发生了什么?笔者决定从家访入手。
三、怎样家访?――平等相待,尊重差异
在家访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和家长的关系,家长和教师一样都承担着教育的任务,我们是合作者,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班主任要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剔除自己的偏见和主观判断,不可对成绩差的学生家长或地位低的学生家长有歧视态度,也不可主观断定学生能否成才,这就是所谓的同感,也就是要感受到家长内心的感受,站在家长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
家访时,要讲究交谈的艺术,批评时也应该委婉,可以通过表扬其他学生来提醒家长,让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从而知道今后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下面是笔者第三次家访的一个小片段。
“这段时间,我很忙,孩子回家都得自己烧饭,他没有享受家庭的幸福啊……”杨妈妈哽咽的话语让笔者感到一阵难受,她那伤感的表情分明写着一种无奈与失落。
“孩子进步了,我们老师都感觉他变化很大,开始懂事了!”
“是啊,进了中学,我就感觉他像个小大人,回来都说自己班级好,说老师对他好……”杨妈妈抬起头,看了看笔者,“有时候他还要去照顾他生病的奶奶,他和奶奶的感情很好,他好几次和我说起,他不想读书了,他说自己反正读不起来,干脆放弃,帮点家务活……”
走出他的家,笔者感到自己的天空突然晴朗了许多,笔者明白了每个人心中的天空都会有阴霾,笔者不应凭主观感受去指责他,甚至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用过激的言语对待那个曾在自己面前对自己怒目而视的孩子,否则笔者将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个无法饶恕的罪责。
教师与家长之间,在社会角色、地位、文化修养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但人与人的沟通并没有职位上的高低,地位上的贵贱之分,在教育目标与任务上,双方是统一的,只有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互相支持,共同配合,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合力。
四、家访后,想到什么?――反思进取,积累经验
不管是电话家访还是走访,我们都要对每次的家访作自我总结和反思:反思家庭教育的问题,反思当前社会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反思自己德育的成功与失误,及时总结是为下一次的教育做一个有利的铺垫。下面是三次家访之后的反思(摘录):
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笔者,耐心去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逐步改变孩子的思想行为,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带着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们。
单亲家庭是当前社会普遍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也是导致孩子厌学辍学的很重要的原因,只有深入家庭,了解情况,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大多数孩子都有自己性格缺失的一面,我们应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式,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家长沟通,多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从杨××的家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社会家庭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成功的转变为笔者今后面对同样问题提供了更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的态度。通过这一系列家访,笔者寻找到了一条家校联合解决问题的好思路,这对笔者以后的班主任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说,杨××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三次的家访,笔者和他妈妈达成了共识:孩子正在成长,家长一定要给他一个好的环境;我也和孩子达成共识:努力读书,心无旁骛,把烦恼抛开,积极对待生活。从阴霾中走出来,需要勇气,需要关爱。通过家长的帮助,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孩子信心和希望。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学生愿做“差生”,他们都想努力做最好的学生,只是他们的心灵比较脆弱,经过几番努力未果后,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其实,或许是那么不经意的或者是微不足道的一次家访,就可以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永远的印象,但愿我们的班主任都能走近家长,与家长建立一座通向成功教育的桥梁;但愿家校的和谐沟通,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片广袤无垠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