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学校发展 教师发展 大学生培养

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高校发展、教师发展及大学生培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和阐述。

1.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与开展的地方,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科研素养,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学生,这个任务的实现得益于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大学学习,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相应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毕业步入社会后很快适应其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国内重点高校,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

2.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上好课、教好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课题、科学研究论文也已成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3]。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在个人事业上取得发展,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项目在高等学校的开展,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只有在自身科学研究上取得一定的进展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活动加以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从另一角度看,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些前沿动态融入自身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科学研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将大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按组成要素分成四个要素: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4],这其中每个要素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大学生通过参加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兴趣,特别是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单纯的书本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能够让大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提高兴趣,从而端正对该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对其能力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5]。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动手做实验,而且要从文献查阅开始。大学生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初步学到凝练科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对英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随后在课题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小组合作的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大学生与人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最后在课题的总结阶段,通过科学论文写作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这整个过程的进行无疑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参与,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逐渐成为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教师的科研素养及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包含科研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得到改善,高等学校也因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因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动力,是高校教师进步的动力,也是大学生培养的有力手段,科学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在本科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0-61.

[2]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3]陈长喜,卢秉福.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59-61.

[4]占梅英.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探索――对Z校“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的个案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研究方法;初中物理;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7

一、科学研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在新课程物理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为他们的素质发展“奠定必要的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基础。”在教育中我们一直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境界。同时,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极为重要的品质。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切实得到提升,科学研究方法的授予和渗透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物理不仅仅是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物理学习讲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在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对教学而言,物理中有许多微观的或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仅凭教师的讲解、描述和学生的想象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若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这些抽象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时注意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提高科学素质会大有裨益,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二、物理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物理教材中出现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在物理教材中很多物理结论、定理的引出都基于实验探究和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总结。第二层次叫逻辑方法。例如归纳法、类比法,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第三个层次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理想化方法、等效法、模型法、假设法等。

三、科学研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研究方法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同时,物理学的发展史表明,物理学家们之所以能在某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除当时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外,与他们所运用的正确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教育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

1、科学研究方法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渗透

在中学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对“新鲜”的物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还未接触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锻炼,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由简到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观察和实验方法的使用;对部分科学思维方法只能隐性渗透,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此时可以再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进行训练。

2、科学研究方法由隐性向显性的逐渐过渡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不宜直接向学生展示,因为一方面,这些方法在概念上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学生而言,科学研究方法是帮助其深入理解知识的手段,生硬的将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中可能多次用到,这也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以控制变量法为例,教材中多次用到,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一般不作介绍和强调;在讲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可适度介绍这一方法;在讲决定电阻大小因素时,让学生初步应用这一方法选择合适电阻丝研究,得出结论后反观这一方法,使学生理解这一方法;在学欧姆定律时,可先启发学生认识到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和电阻有关,再问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究竟有什么关系?如何研究呢?学生自觉运用这一方法设计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3、科学研究方法从单一到综合应用的渗透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需要用到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为例,从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中就运用了多种科学方法,从总体上来讲是实验方法和科学推理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理想实验中每次让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后向另一高度不同的斜面上运动就是运用的控制变量法;而平面越光滑小球运动距离越大,速度减小越慢,当平面绝对光滑时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合理外推的方法;而平面绝色光滑则是理想化方法。在如,在学习串联电路的电阻时,在实验探究中,首先,让学生运用不同层次的多种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先是引导学生猜想,串联电阻比每个电阻都大,总电阻可能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然后根据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其中用到观察、数据记录与处理等具体的科学方法,归纳得出结论;最后用数学方法加以推导。几乎经历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更有深远的意义。而从学生成长和发展来看,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受用于学习也将伴随他的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史大伟.使学生从物理课学到一些研究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2]孙水生.引入物理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J].科技资讯.2007(29)

[3]蔺立强.小议物理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训练[J].科学大众.2007(08)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教学科研能力;大学教师;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朝毅.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航,科研项目立项的主体要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67

[2]ala/acrus73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6,(4):7-12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中学教育

一、 前言

化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其产生与发展一直与实验技术紧密联系。每一次发现,都来源于实验,每一个理论,都要经由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正确理解化学理论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对于学生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化学实验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各地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中学化学教育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要达到更好地培养人才的目的,中学的化学教育必须改变这一现状,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特征,使得化学教学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

二、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各级部门和相关老师的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但是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比如实验中仍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实验操作为辅,实验的形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探究性实验较少。中学实验教育大多还停留在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地步,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实验教育缺乏活力,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实验的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设计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

三、 改进中学化学实验教育的途径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由老师进行示范的实验方式,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不仅是要简单地展示实验现象,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和总结,了解实验的设计目的。为今后进行探究性实验中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具体的过程和方案,必须明确演示的目的和要求,要保证实验可以让全体学生能有效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设计的实验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通过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基础,很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不理解实验的原理,缺乏实验操作的能力。在基础实验中,应该要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目的,要理解实验的原理、可能出现的现象和异常情况以及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性实验是化学实验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学生需要运用必要的实验设施,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应当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通过调用自己的知识,全面地分析问题、从多角度来试探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挑战自然的热情,促进科学思维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实验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教育中,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事实上,实验教学这种形式,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引导,可以让学生全面调动所学的知识,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具体而言,实验的教学应达到如下几点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不仅仅是指正确操作实验仪器的能力,而是指如何通过正确的思考、分析来设计操作流程,并在实验中合理规划统筹,顺利推进实验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非常重要,而且只能通过实验课程这样综合性的课程来获得。

2.让学生得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科学研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推动力,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实验教学通过探究性的实验,使得学生可以体验这样一种发现自然的过程,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和科学研究一样,实验的过程往往需要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中学的实验一般是通过分组完成的,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完成实验过程,每一个人在集体中不仅要积极思考,更应该互助协作,与同伴进行协调、沟通、分享,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管是对于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态度包括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钻研等优秀品质,化学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科学发现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只有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格遵守规则,仔细操作,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现象、过程的观察,更应该培养学生这样一种科学的态度。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克里克对遗传学的贡献” 科学方法运用 科学素养培养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从此克里克和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相继在DNA分子复制和中心法则的提出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想探究一下为什么克里克会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能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下面就结合“克里克对遗传学的贡献”来共同体会科学方法运用和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克里克在遗传学研究中科学方法的运用及其贡献

1.1 克里克运用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克里克和沃森在利用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DNA衍射图谱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对DNA分子结构进行研究。他们尝试构建了三螺旋和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外部。但这些模型很快被后来的研究否定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又重新构建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螺旋,并确定了A与A配对、T与T配对、G与G配对、C与C配对。这一模型的构建已经接近DNA的真实结构,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了解了查哥夫有关碱基间的配对规律,并及时对模型进行了调整,最终构建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进一步通过X射线衍射证明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正确性。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1962年,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三人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2克里克通过科学假说提出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克里克和沃森在提出双螺旋结构的同时,提出了DNA分子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在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链的单链上。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这种半保留复制机制得到科恩伯格(A.Korberg)、梅塞尔森(M.Meselson)和泰勒(J.H.Taylor)等人的证实。

1.3克里克通过“连接物假说”提出了“中心法则”。

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遗传信息流向的问题,他指出DNA分子不但可以通过复制向子代传递遗传信息,而且在DNA与蛋白质之间,RNA可能是中间体。1958年他又指出,在作为模板的RNA同把氨基酸携带到蛋白质肽链的合成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中间受体。根据这些推论,他发表了《论蛋白质的合成》一文,提出了著名的连接物假说,讨论了核酸中碱基顺序同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之间的线性对应关系,并详细地阐述了中心法则。

克里克所设想的受体很快被证明为是tRNA。1961年,雅可布(F.Jacob)和莫诺(J.Monod)证明在DNA同蛋白质之间的中间体是mRNA。随着遗传密码的破译,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上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这样就得到中心法则的最初的基本形式。

克里克在提出中心法则时,根据当时有限的资料,把中心法则的公式表述为“DNA―RNA―蛋白质”,并且认为中心法则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遗传信息流是从核酸到蛋白质的单向信息传递.而且这种单向信息流是永远不可逆的。然而.通过1960年到1970年这10年的研究,坦明(H.Temin)和巴梯摩尔(D.Batimore)等发现并证实了反转录酶的存在,使反转录现象得到了公认,中心法则就得到了修正和完善。

2.克里克的贡献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启示

2.1科学研究的成功取决于科学方法运用。

科学方法的运用是科学成功的重要基础。沃森和克里克在DNA分子结构的研究中运用了多种科学方法,而模型构建是他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模型构建方法贯穿于他们研究工作的全过程,是多种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模型构建方法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表示出来,从而使问题简明扼要,以便窥见其本质。运用模型构建方法时,沃森和克里克能够有意识地与X 射线衍射技术资料相结合,综合地进行分析,这是他们的创造,其成效是显著的。沃森和克里克将多种方法有机联系起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构成整体,最后用模型完整地呈现出来。

科学假说是克里克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的另一基本科学方法。科学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陈述。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常常起着一种纲领性的作用,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假说之间的竞争、更迭的历史。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有些难题凭借已有的科学知识就能够做出令人满意的正确解释。但是也有一些难题,仅凭已有的科学知识不足以做出满意的解释,甚至无法做出解释。这时候,人们就需要通过猜想、推测做出试探性的解释。克里克以DNA分子结构为事实材料,猜测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结构将解开,以解开的每一条链为模版合成子链DNA,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母链,把其称为半保留复制,这就是DNA分子复制假说。这一假说在科学研究中得以证实,并发展成为科学理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科学假说的教学因素,因势利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沿着科学假说的思路,主动探索和发现。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和探索科学奥秘的艰苦劳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科学成功依赖于科学家坚持“发展的观点”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生物学的发展,凝结了科学家艰辛的劳动。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结构经过了多次模型修正,才得出科学的结论。中心法则的完善也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由“DNARNA蛋白质”到最终的“①RNARNA(复制);②RNADNA(反向转录);③RNA蛋白质”,体现了一个假说不断得到修正、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修正假说的过程中逐步深化,逐渐接近客观真理的。通过介绍克里克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为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坚毅的品质,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3通过克里克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意识。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合作交流。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科学家合作交流的典范。科学研究要善于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要善于与人合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研究中,沃森和克里克吸收了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的一些成果,多人合作,共同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为此,1962年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学生学习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合作交流,实验中的合作、探究中的合作、调查中的合作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了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了相互接纳、辩论、互助,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对教材产生深层认识,获得最佳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克里克等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典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成功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交流的意识,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赵占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物教学,2007,(3).

[3]张 慧.命运的螺旋带来的启示[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1).

[4]刁生富.中心法则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