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配音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题片配音技巧

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1

播音主持专业的根本属性为新闻性,播音创作离不开新闻性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从事的工作也主要是和广播电视密切相关。影视配音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播音主持根本属性来展开,以广播电视实际工作内容为导向,设置与广播电视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活跃在广播电视机构一线,日常工作内容主要以新闻播报,出境采访,节目主持及配音工作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和配音相关的主要是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专题节目配音及一些商业配音。在目前教学体系中对影视剧人物、广告配音及专题配音课课时安排较多,对新闻配音课时安排较少,与实际需求脱节,较少涉及音视频软件操作技能的提升及与音视频制作单位衔接交流的安排,对学生就业及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优势及目前影视配音人才需求实际,可建立以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为主,专题片配音、影视剧配音为辅,结合课程汇报展示、一线配音人员指导及音视频软件学习,培养贴近播音主持工作实际又强化专业技能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及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2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具体分析

2.1以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为主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媒体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新闻节目不仅包括常见的时政新闻,还包括财经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及新闻评论等。在新闻节目中,除去出镜播音员负责导语播报外,新闻主体及结尾部分大都通过视频画面与配音结合来呈现,配音工作一般由播音员轮班或由专职配音员来完成,一般播音主持毕业生刚入职新闻栏目组也主要承担新闻节目的配音工作。虽然新闻配音内容在电视播音主持或新闻播音课程中有所提及,但侧重点更多是提升学生新闻播报水平,从配音角度讲授内容较少,加之学生新闻配音练习量不够,很难达到新闻配音的播出要求。在这门课程中,课程内容设置应该以新闻节目配音为主,以适应广播电视媒体需求及学生就业发展。广告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声音作为电视广告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是由所在媒体广告部或专业广告制作机构录制,一般都由播音员主持人配音播出。对于播音主持从业者来说,广告配音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增加广告配音课时量,加强对学生广告配音练习尤为重要。

2.2专题片配音、影视剧配音为辅

专题节目因为表现形式多样,且节目主题鲜明,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最常见的节目形式之一。专题节目特别是纪录片对配音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需要丰富的配音实践及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大多数专题节目配音对于刚入职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难度较大。在影视配音课程中,应从学生工作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适量对专题片配音进行理论阐述、示例讲解及例稿练习,让学生能够明晰专题片配音特点及掌握配音技巧、规律,为在播音主持工作中专题片配音奠定良好基础。影视剧人物配音因为影片选择面广,剧中角色众多,影视情节丰富细腻,对于增强学生语言表现能力、把握人物性格及锻炼声音的适应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接触到影视配音的机会极少,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影视剧配音章节的学习可通过对不同类型影视剧进行练习,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为中心来进行教学。

2.3课程汇报展演、一线配音人员指导及音视频软件学习

除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进行配音练习及回课指导外,可在课程结束时举办专业汇报展演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对汇报展演中的作品进行反复练习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并通过作品选拔来激励学生加强专业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活动组织能力。如果课程汇报展演条件不成熟,也可以通过将学生作品制作成光盘或上传到视频网站的方式来进行。专业教学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练习提高,还应该走出课堂,到配音制作专业机构进行观摩考察,并邀请一线配音人员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同时邀请他们到校进行专业讲座或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近一线,知晓自己自身水平与市场需求所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有效地促使学生明确方向,主动学习。影视配音离不开音频、视频软件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可抽出课时对学生进行音频、视频软件制作指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配音学习阶段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即配音学习最核心的是语言表达技巧能力的训练,不能完全依靠后期制作技术来提升配音水平,后期制作只有在配音水平较好的前提下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2

关键词 气象专题片 非线编辑 画面剪辑 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TN948.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的不断变化和防灾减灾意识的不断增强,气象影视部门的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制作气象专题片方面。

2010年的主汛期是不平凡的主汛期,持续了长达48天,在此期间全省共出现6次暴雨天气过程,各地险情不断,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影视部门充分发挥了窗口的作用,针对此次主汛期的特点及时制作了反应灾情、雨情的多部专题片,大力宣传了气象部门的预报水平,同时也不断提升了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为整个汛期的公众服务工作,贡献了力量。)下面就专题片的制作谈一些体会。

一部专题片的制作需要经过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前期的拍摄是制作的基础。后期的制作是内容的升华。电视专题片的后期制作包括片头设计、画面剪辑、音响合成、字幕设计以及所有构成这些要素的子要素。非线剪辑者在后期制作中占有重要角色,怎样体现专题片中的主题思想?如何协调和处理好画面、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方面的关系?如何通过情节的进展用素材去渲染气氛?这些都需要通过后期制作来完成,专题片的后期制作,实际上就是非线编辑人员将文稿转变为镜头语言的一个过程。

1对主题的理解

对片子主题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以及与编导的沟通能力,是衡量一个非线编辑人员能力强弱的标准,不理解片子的主题就无法驾驭素材,发挥剪辑师的作用,由于制作流程的限制,电视专题片后期非线编辑者通常在编导完成了稿子撰写、前期拍摄、甚至解说配音后才能见到该专题片的雏形,实际上这是对编辑人员快速反应的考验,所以收集素材、采集配音的过程,就是编辑人员读懂编导意图理解片子主题的过程。

2对剪辑的理解

前苏联的一位导演曾经这样形容过剪辑创作:当那些分散在各个镜头中的力量汇入统一的轨道时,就会激起冲天的波浪。这是艺术家内心激情的凝聚,就像散乱的彩色碎片,它们在瞬息之间会在万花筒般的剪辑台上汇成斑斓的图案。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的说明了剪辑的重要性。

剪辑,不是把一个个镜头简单连接起来,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处理更是一种思维,一种艺术创作。

在专题拍摄前,编导对专题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只停留在构思和纸面上,拍摄的素材就是一些散乱的碎片。只有在非线剪辑中才能将编导的构思具体地体现出来。非线编辑在面对拍摄好素材如何修剪组合,一个镜头用多长,如何衔接不是由编导说了那么简单,有些东西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情绪和氛围表达全靠非编剪辑者的功力,全靠感觉。差别一秒,感觉都不一样。考验着非线剪辑者的镜头感觉。所以非编人员要起到后期编导的角色,剪辑创作应有自己体会和风格,用相应的剪辑手法来表达画面语言。

2.1无技巧剪辑

“切”是电视艺术最基本的一种剪辑手法,是从电影无技巧剪辑移植而来的。所谓 “切” 就是不采用任何特技,全利用镜头画面切出,切入的方法来连接镜头。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直接由一场景转化到另一场景,不加任何叠画、划像等过渡特技修饰。有的人称这种剪辑法为“零度剪辑”。“切”,不是随意性地乱跳乱切,而必须符台画面逻辑和观众的视觉欣赏习惯不能有“跳”的感觉,要形成流畅连贯的画面,而且还要符合片子内容变化的逻辑。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各种景别的镜头如果切得不当会引起画面跳动,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在特写镜头之间、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作相反运动的镜头之间、被摄体与机位景别相对固定的镜头之间进行硬性切换。

在 《与特大暴雨决战48小时》和《暴雨集结号》这两部专题片中,镜头之间没有过多的修饰.全部以“切”为主,通过画面的简洁切换将暴雨的急和形势的危急充分展现出来,既清晰又节奏紧凑。配上凸显紧迫的音乐,将这种紧迫感完美的展现了出来。通过简单的剪辑方式,画面纯粹,却内涵丰富。朴素大气,却意义非凡。以‘切’为主的剪辑手法看似制作简单,其实功夫在画面语言外,是真正检验非线编辑水平的剪辑方式。

2.2细节凸现亮点

画面语言和其他语言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语汇和语法。剪辑就是要在这些基本的镜头语法和语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语法语汇细节处理得好语言表现就很美。在剪辑中,画面细节的处理相当重要,比如笔者剪辑的纪念胜利60周年系列《英雄城市》里, 采用回顾历史的艺术手法,整个剪辑简单,第一集《雕像的诞生》临结尾处,编导要求写意,当解说词说完,剪接了这样一组画面:死亡战士老照片,叠画到漫山摇曳的野花,叠雕像,叠雕像人――老战士敬军礼,敬礼动作中景,特写叠画,再大景缓慢淡黑结束。全部镜头升格处理,抒情的背景音乐扬起,让人的思绪跟着激荡。对画面简单的细节处理,展示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自强不息 ”的英勇精神,是心灵与灵魂的升华,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剪辑技术是一项复杂而又带有灵性的艺术,非线剪辑人员不但要跟编导一样结构清晰。还要有临时的灵感。这不是剪一部片子就能练出来的。画面的逻辑排列,有序的编辑,画龙点睛的处理,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剪辑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最完美地体现画面语言。

3恰当选用特技效果

如今非线性编辑在电视制作上已广泛应用,用非线性编辑制作特技,简直是易如反掌,得心应手。特技包含过渡特技、画面特技。广义上讲,你能想得到的效果,非线特技都可实现。但是,在专题片中,切记滥用特技,有的编辑在制作时唯恐哪个特技没用上,殊不知过多的滥用特技,不按片子的需要,只图花俏,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意加上特技,其结果只会降低片子本身的特色,观众也会觉得凌乱,对片子产生不信任感。如果特技运用得当,独具匠心,无疑可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观众的记忆。专题里画面特技用得较多的是色彩校正模糊处理升格降格等。过渡特技用得最多的是叠画,淡入淡出。叠画是使画面流畅,如抒情的专题特点是节奏舒缓,在镜头的处理上,就较少采用切换,而采用叠画在画面的变幻过程中造成一种画面的流动感。淡入淡出,有的又叫暗隔断。当然,暗隔断不只是这一种手法,通常是用来体现专题段落结构的,把主题分成几个块儿用淡人淡出形成记忆点增强观众的连贯注意力。

笔者用过不少的非编系统对特技应用理解较深。苹果系列、Avid.Media1O0更是特技超群。作者在制作专题片时特技效果选用特别慎重,一般宁缺匆滥,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原则: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效果相同其它剪辑手段能说明的:坚决不用,过渡特技非特殊情况尽量控制在三种以内;可用简单特技说明的问题,坚决不用复杂的特技效果,如笔者剪辑的《天府奇葩》,讲的是木偶、变脸吐火、灯影、川剧等天府各种绝艺,“一看到奇葩”似乎感觉画面特技该万花筒般飞了。但笔者没有采用过多的特技,画面过渡主要采用叠画交叉缩放。如在灯影戏段落画面间采用的“加法叠画”。因为灯影表演戏画面有光的质感,利用加法叠画产生微弱的光效转场,使画面衔接更具舞台效果。“交叉缩放”有画面放大缩小的视觉效果用在大的节目转场,使观众能更强地感觉到片子的连贯与冲击。比什么“翻页”“转动”“划像”等更能体现。整个片子采用1.75:1遮幅,配上秀丽的法文字幕,形态简单纯粹,却很精致。

4声音的处理

专题片大都是采用“解说词+画面”的制作模式,后期制作中声音的处理是重要的一环。非线编辑不仅要懂得专题音乐的选取,还要懂得声音技术处理。声音处理是相当复杂的技术音乐是高度形象化的情感符号,音乐语言的运用,是直接表达艺术思想的有效手段。一个鲜明的主题在文字淋漓的表述后,加以音乐的轰托,更会锦上添花。

专题片中的背景音乐,如果片子需要还有效果声,是渲染主题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手法,专题片中的音乐应该与主题的节奏相吻合,如果不是根据画面谱写音乐,专题的背景音乐切忌选流行音乐或节奏一泻到底的音乐节奏与旋律本身应包含情绪、思想、寓意。有起有落有平缓有有间歇,这样才会使画面内容锦上添花,所以音乐片断起止时间,段落处理是非线后期制作者的基础工作,如声音跳接,最好在过渡处用“声音叠画”特技处理,这样声音听起来顺畅,似无缝连接。

解说是文字语言,与画面相互补充。背景音乐的音量选择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解说音量,一般而言,根据人耳听觉,解说音量与音乐音量之比为3:1或4:1较为合适,这样才让片子的音乐、画面、解说非常和谐,让观众观看时不会使画面信息过多的丢失,从而产生最好的视听效果。

5字幕创作

气象专题片的制作离不开字幕的配合,因为一些数据、地理信息、预警信息的等必须通过字幕来协助完成才能起到吸引公众眼球,突出事件的作用。这就要求非线编辑人员,既要有很强的色彩运用能力同时又要有很强的画面设计能力。所加字幕既要美观舒适又要能够凸显信息重点。例如在《暴雨集结号》这部专题片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字幕,一方面运用字幕可以起到强调重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作精美的字幕也可以为整部专题片添加亮色。

电视专题片的后期制作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是非线编辑人员思想素质、技术技巧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专题片的质量,非线编辑人员要转变思维方式,不断积累,不断学习,提高技术技巧和艺术品味,才能保证专题片的技术质量和艺术质量,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3

关键词:企业形象专题片 商业性 艺术性 契合

现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打造自己的企业形象、提高自己商品的知名度、追逐经济利润最大化,对自己的企业、产品进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专题片的普及度则远远不及广告,它是电视专题片从专业电视栏目走向平常企业和社会的产物,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广告费用的高速增长、分众传播的发展,企业形象专题片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形象专题片对企业形象、企业理念的有效解读和传播,成为企业“品牌战略”的新宠,也成为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有效渠道。

企业形象专题片的界定

关于企业形象专题片,《辞海》《广播电视新闻百科全书》等一些权威的词典、百科全书里都没有对其下定义。企业形象专题片是电视专题片从专业的电视栏目走向平常企业和社会的产物,据此笔者认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企业形象专题片,首先要先理解“企业形象”与“电视专题片”两个概念。

电视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

企业形象是消费者、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相关的部门与单位对企业、企业行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成果所给予的整体评价和一般认定。因此这种形象必然是企业形象的系统性表现。企业形象系统包括企业理念识别、企业行为识别、企业视觉识别三个子系统。企业理念识别包括经营信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经营战略策略等精神因素;企业行为识别包括对内的干部教育、员工教育、生产福利、工作环境、生产效益等因素;企业视觉识别包括企业名称、品牌标志、产品包装等基本标志及应用标志。

基于对“企业形象”和“专题片”的理解,笔者认为企业形象专题片是指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电视纪实手法,对企业的整体形象或其中一个形象识别系统(企业理念识别、企业行为识别、企业视觉识别)给予集中而深入的展示,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表现,达到树立品牌、提升形象、彰显企业文化目的的宣传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可将影视动态、配音解说和三维动画融为一体,声像并茂地凸显企业独特的风格面貌,彰显企业实力,提升企业形象。

商业性是企业形象专题片的功能属性

企业形象专题片用制作电视的表现手法对企业进行既全面又有重点的展示,目的是为了树立企业品牌形象,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企业形象专题片属于经济活动范畴,服务于商业行为,商业性是其鲜明的功能属性。

传递商业信息。企业形象专题片对企业的整体形象或其中一个形象识别系统进行集中而深入的展示,传达其一切可以使消费者信赖企业的信息,包括企业发展历史、企业设施、技术实力、企业人员素质、经营状况、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方法、市场开拓、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发展战略,等等。有的企业形象专题片还包括产品的相关信息,如产品生产、产品性能功效、产品的文化价值、产品的识别、售后服务等。企业形象专题片所传达的这些信息都属于商业信息,在万后芬主编的《商业信息管理》一书中,广义的商业信息是指一切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关的商业经济信息,它既包括对各种形式的商品经济活动的变化和特征的直接描述,同时也包括间接的反映与商品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情况,诸如社会形态及其组织情况、人才培养与流通情况等。

企业形象专题片是企业广告策略的有效补充。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的补充。当人们通过电视广告对产品商标和品牌有了认识并产生兴趣后,就不可避免地想要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除了想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外,还想知道其生产企业的情况。而企业形象专题片具有时间跨度长、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信息,让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和产品。

2.受众的补充。广告借助的大多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企业形象专题片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销售点或购物场所、楼宇电视和城市电视、专业展览、促销现场。在这些场所展示企业形象专题片,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受众,而且对企业及其产品产生了兴趣、认可后可能立即就会购买企业的产品。

企业形象专题片实质上是一种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而企业形象专题片是属于促销策略中形象整合的手段之一,这是最近几年广泛采用的一种促销策略,它将公司的视觉形象、公司理念、行为方式贯穿到公众、顾客沟通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中,使这种沟通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保持形象的统一和一致,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是企业促销策略的有效方式之一。

艺术性是企业形象专题片的审美属性

企业形象专题片是通过电视技术来展示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有效的视听效果、叙述结构、价值理念是其必须具备的艺术元素,人们也正是在对这些元素的审美中接受企业形象专题片传递的信息。

视听审美。制作精良的企业形象专题片不仅仅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宣传工具,对观众来说也是一场视听的盛宴。企业形象专题片是以独特的视角、专业的眼光,针对企业进行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展示,它在时间上要远比普通电视广告长得多,要想长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赋予其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当然还可以改变企业形象的展示形式,一些服饰企业的形象专题片,是以时装秀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产品,从而传达企业追求时尚的理念,如迪奥丽人企业的形象专题片中就穿插着不少时装秀。

结构艺术。一部优秀的企业形象专题片绝不是一个企业产品的生产流水账,整部专题片的结构是创作者必须认真严肃构思的。

1.整体叙述结构。创作企业形象专题片,对企业方方面面的信息了解透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排整体的叙述结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条理清晰,而是使企业形象能得到一种艺术化的表现和整部片子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达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的效果。企业形象专题片介绍的往往是企业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将一些核心信息分段进行叙述而又保持段落间的联系和统一,使受众清晰地了解企业的整体形象。

2.镜头组接结构。企业形象专题片是根据企业的真实情况通过镜头的组合再现企业形象的,每组镜头的组合是有科学依据的,如生产流程,哪个镜头在前哪个镜头在后,都是按真实情况记录组接起来的。但镜头的组接除了尊重实际先后顺序外,还要注意画面的内部形象组合的逻辑性及给予观众思维上的冲击力。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连续蒙太奇、积累式蒙太奇的巧妙运用会让传播效果发生质的变化。

3.价值理念的传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化、理想化,大众对美的欣赏不再仅停留在视觉上,对优秀品质、高尚道德的审美化追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企业美德的渴求也越来越普遍。企业只有将社会道德、现念寓于企业形象及其产品中,才能在情感上引起受众的共鸣,让受众真正在心理上接受、信赖企业。如“海尔,真诚到永远”,就将“真诚”这一社会追求和倡导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企业和产品中。现在不少企业在制作企业形象专题片时,要求将社会追求的理念、倡导的价值赋于到片中传达给受众,引起受众的兴趣,诱导受众的情绪,使企业形象得到受众的认可并根植于受众的心中。

企业形象专题片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契合

企业形象专题片用艺术化的手法和技巧向受众传达一定的商业信息,它以电视的技术特征作为先决条件,通过电视独特的表现形式实现企业形象的传播,从而提升企业形象,最终达到促进企业商品销售的目的,是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要做到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契合,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用艺术性包装商业性。有创意、艺术化的企业形象专题片能更好地传播商业信息。企业形象专题片作为传播商业信息的一种手段,传播中的美感十分重要,因为美的东西才能吸引人的目光,艺术化的产品才符合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吸引人的注意力,这是实现传播效果的第一步。现代广告艺术是将艺术性建立在商业性实用目的之上,这对企业专题片也同样适用。要达到企业的最终商业目的――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必须用艺术性包装企业形象专题片,使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受众在艺术享受的愉悦中引起对信息的关注,建立对企业品牌的认知,最终使企业形象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相结合。理性诉求是指直接向消费者实事求是地说明产品的功能、特点和好处,让接收信息者进行理性的思考,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选择。而感性诉求是指依靠图像、音乐、文字的技巧诱导消费者的情绪,使其产生购买欲望。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作为营销理念,也适用于企业形象专题片中。

企业形象专题片一向以企业的客观真实介绍为主,然而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单纯的理性诉求对企业形象专题片来说已经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了,必须与感性诉求相结合才是“上上策”。只有将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融合于企业形象专题片中,既向受众实事求是地介绍企业,又同受众交流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从情感和理智上都征服他们。

企业和制作单位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作为企业形象专题片的制作人员,不能只求美得不能再美的画面、充满诗意的文字、独特的创意,过分强调艺术性而冲淡商业性。这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也不可能成为客户满意的作品。企业是一个功利的组织,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以企业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一个不能向目标市场消费者传递企业信息的“企业形象专题片”是不可采用的,即便其有多么唯美。当然企业负责人也不能过分干涉创作人员的创意、对艺术的追求,用行政指令指挥创作人员是行不通的。而要在把握片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创作人员发挥创造性思维,力求使企业相关信息得到艺术化表现,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企业形象专题片准确、快速、生动地将企业理念形象、企业行为形象、企业视觉形象传递给公众,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专题片正日趋成为企业形象的门面。优秀的企业形象专题片都是借助电视表现手法为了企业利益而拍摄的,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艺术作品,是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由于科技的发展、网络传播的盛行,企业形象专题片将逐渐成为企业宣传自身形象的有效手段,成为大众了解企业的捷径,企业形象专题片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也有待学界和制作公司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2.万后芬:《商业信息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3.黄静:《产品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4.张印平:《电视广告创作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田平:《企业形象策划》,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页。

6.于明阳、陈先红:《广告策划创意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189页。

7.李强:《浅谈企业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技巧》,《大众文艺》(理论),2008(8)。

8.季祖辉:《对企业电视专题资料片的几点思考》,《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4

【中图分类号】 TN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95-1

一、引言

许多人接触到影视节目制作,是从三维动画开始的。直到目前,了解乃至掌握三维动画制作的朋友很多,介绍这方面的书籍也不少,而对于影视后期制作,多数人并不了解,相关的书籍也不少,而此类图书一般也只关心某一软件的具体使用,对于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却不甚重视。希望读者通过本专题,在了解和掌握具体软件的使用的同时,也对影视后期制作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但是直到不久前,影视制作使用的一直是价格极端昂贵的专业硬件和软件,非专业人员很难见到这些设备,更不用说熟练使用这些工具来制作自己的作品了。随着PC性能的显著提高,价格的不断降低,影视制作从以前专业的硬件设备逐渐向pc平台上转移,原先身份极高的专业软件也逐步移植到平台上,价格也日益大众化。同时影视制作的应用也从专业影视制作扩大到电脑游戏、多媒体、网络、家庭娱乐等更为广阔的领域。许多在这些行业的做作业人员与大量的影视爱好者们,现在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电脑,来制作自己的影视节目。

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线性编辑而言的。他们两者都是影视制作后期编辑的重要手段。在非线性编辑没有出现以前,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形成了两者共同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交相辉映,它们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线性编辑技术已非常成熟,其使用编放机、编录机、控制器直接对录像带素材进行操作,操作界面直观、简洁、简单,使用组合编辑、插入编辑,图像和声音可分别进行编辑,再配上字幕机、特技器、时基校正器等,就能充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完成镜头的组接、技巧的组接、出入点的设置、字幕和图形的叠加、音响效果和音乐配加等后期制作。这个技术使影视行业走过好多年。

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记录载体,节目信号按时间线性排列,在寻找素材时录像机需要进行卷带搜索,只能在一维的时间轴上按照镜头的顺序一段一段地搜索,不能跳跃进行,素材的选择很费时间,难于进行节目的修改,电子编辑方式是以磁带的线性记录为基础的,一般只能按编辑顺序记录,虽然插入编辑方式允许替换已录磁带上的声音或图像,但要求要替换的片断和磁带上被替换的片断时间一致,而不能进行增删,不能改变节目的长度。这样,对节目的修改就非常不方便,因为任何一部电视片、一个电视节目从样片到定稿往往要经过多次编辑。所以,目前该技术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影视发展。必须同非线性编辑技术交替使用。

非线性编辑系统可替代传统的切换台、编辑机、特技机、字幕机、调音台等制作设备,调取节目容易,可及时完成快速搜索,精确定位,可使编辑序列任意更换,安排,利用预演功能随进观看节目效果,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非线性视频节目的后期制作包括视频图像编辑、音频编辑、特技及声像合成等工序,是根据前期摄制的节目素材按要求进行的再创造过程。制作完成后的电视画面,其表现力除了单个画面的自身作用外,更取决于画面组接的作用,即由镜头组接所产生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但它的作用发挥也要同线性编辑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有特点,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为了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需要根据节目的制作要求,结合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在影视节目片头、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选用非线性编辑为主比较合适。因为,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画面的快、慢动作,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字幕的特殊处理等效果,在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还大量使用长于5秒的镜头,这些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在新闻片的制作中,因为电视新闻要求每个镜头的长度一般小于5秒,以增加信息量,且在新闻片中较少使用特技效果,大部分为镜头的直接组接,大都采用后期配音或同期声和后期配音混合,因此使用传统的线性编辑比较合适。线性编辑一般采用分量连接,以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失,保证节目质量。

在现场直播、现场直录的娱乐节目、访谈节目、直播课堂等场合,一般以使用线性编辑设备为主。现场直播、现场直录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录制设备的响应速度实时,特别是直播,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来,只能一次成功,不能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是合适的。但在体育比赛的直播中,由于需要重复某些特殊的、精彩的镜头,应以线性设备为主配合使用非线性设备,才能够很好地满足某些特殊需求。

四、结语

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5

1997年2月初,眼看就要过年了,正在北京电视台试用的赵普却满肚子憋屈:本来自己是到电视台做主持人的,但台里偏偏只是让他配音。或是跟着台里的正式员工到演播室看他们出镜。赵普心想,这样长期坐冷板凳。是很可能熬不过试用期而卷铺盖走人的。这时,母亲又打电话催他回家过年――一边是事业没着落,一边是亲情在召唤,赵普陷入了矛盾之中。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赵普决定不回家过年了,利用春节这个平台为自己的主持人梦想再努力争取一把。

从租住的地方到位于西三环外的北京电视台。每天仅是来回往返就需要四五个小时,赵普深恐在这段时间失去机会,就买了一张简易床放在办公桌下面,把电视台当成家来守候。那些天,他没日没夜地守在录播室,遇到同事们出镜,他就一个声调、一个表情、一段串词地细细揣摩。录制节目的空闲,他则捧着有关主持人的专业书籍苦读。赵普的苦心没有白费,1997年2月12日,大年初六,台里先前录制了一档迎新春的节目,还需要补录一些外景,需要一个外景主持人。可是这时台里的正式主持人不是正在录制其他节目,就是回家过春节还没回来。机会终于等来了,赵普鼓起勇气找到节目制片人,诚恳地说:“我是北广毕业的,有些主持经验,可不可以让我试一试?”制片人同意了他的请求。通过平时的苦学,赵普对每一个拍摄环节早已烂熟于心,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外景任务。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一致好评。春节过后,北京电视台正式与他签订了聘用合同,他真正实现了主持人梦想。后来,通过努力,他进入了中央电视台,成了一名金牌主持。

赵普在事业不顺的时候,想到了利用春节这个平台来寻找机会,顺利实现了当主持人的梦想,很值得职场的人们学习借鉴。不信?再看看孟非是怎么过年的吧!

盂非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1994年到江苏电视台做了一名临时工,负责接待工作。但孟非的梦想是做记者或主持人。于是。他每天早早地来到台里,利用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有的老记者出去采访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其他临时工都躲着,只有孟非抢着去扛。每一次外出,他都学会了一些采访技巧,对摄像机的操作也越来越熟悉。1996年8月,作为总摄影,孟非参与拍摄了26集专题片《飞向亚特兰大》,在全国荣获二等奖,他的身份也由勤杂工转成了正式记者。1998年的春节。已经三四年没在家过年的孟非。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每天拼命赶做节目,经常是通宵达旦,以致体力严重透支。春节过后。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脱落,他干脆剃个光头,又继续奋战在岗位上。领导看到孟非春节前还一头黑发,过完年后就成了一个“和尚”,心疼不已之余,对他更看重了,给他委以重任,让他做了《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没有让领导失望,使《南京零距离》的收视率超过了同时播放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被评为“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其他9人,均是央视名嘴)!

孟非在事业很顺的时候。也利用春节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事业百尺杆头更进了一步。赵普和孟非的成功告诉职场的人们,春节确实是一个展现自己的大舞台――遭遇职业瓶颈,利用它可以转危为安:事业风生水起,它能助你登上巅峰!做主持人如此,其他职业也是一样。当然,要想像赵普、孟非那样短时间内收到成效,前提是:这个平台你想不想用?你会不会用?

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6

时长:15分钟

类型:纪录片

设备:Sony imax900p

后期软件:Premiere Pro

出品: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系电视编导专升本班

吧主:和很多电视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纪录片挺感人的,很多细节刻画得也到位。

我个人觉得,独立制作电视专题片,无论是哪种纪录片的制作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电视台纪录片的方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毕竟我们从小都是看着电视节目长大的。

但是,由于现在很多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的运用电视纪录片的做法,甚至乱用其中的转场或者特技,强制性的问话,虚假的拍摄,造成作品中的诸多问题。

而正因为这样,就更需要有来自专业的电视纪录片传统的指导,来对这些作者有一些正确的引导。而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还不够,所以再次也借着同里高校影像大展的机会,把两位老师请到我们“看吧聊吧”里来,请两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这次的获奖作品有一个品评,同时也使《大众DV》的读者对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有一个了解。

李晋林:好的。我们先从这部《难舍的日子》开始说起。从这部影片看来,作者是一个很明显的电视台纪录片制作的老手,包括题材的选择好恶都十分明显――就是人们常说的主旋律影片。

余源伟:换句话说,其实这部影片就是把栏目化纪录片的优缺点都体现出来了。

吧主:这话怎么讲。

余源伟:就是说,栏目化的纪录片作者在拍摄一个题材的时候,他不会十分注重这个人物的状态,而是整个事件的过程。

事情一定要讲述清楚是因为电视台的编导知道自己制作的是一个将要在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一个大众化的新闻类的片子,而不是一部个人意识十分强烈的独立作品。这两个是要分清楚的。

吧主:这倒是,毕竟现在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没有时间坐在电视前面一看几个小时,等待看电视上人物发展的状态。人们要知道得更多的故事,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

余源伟: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事件,而且还要把这个事件拍完整,因为那么多的素材带回去,由于节目播出时间上的限制,这个段落可能只能播放5分钟,如果采用状态拍摄,5分钟可能还不够人物干一件事情呢。

所以5分钟的段落很重要,我有几个这样的段落整个影片就成功了。相反没有这些段落可能根本就没能完成。

而作为个人作者拍摄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在于状态,可能刚才还在外面拍摄呢,忽然就转化到另一个场景中去了。

李晋林:其实即使这样的东西有,也一定通不过去。而且这里面还有很多大的远景、全景。做惯了电视台的纪录片的人知道这样的镜头是影片中必不可少的,用来表现自己片子的节奏,对这些技巧性的东西很注重,而个人化做这可能还是感觉的东西比较多。

可能两个人今天晚上没有什么事,家长里短地聊一聊,就算把采访做了,而电视台的作品必须要等到正襟危坐了才算采访。而且所问的内容都是所必需的,比如这部《难舍的日子》中记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回到这里?做了多长时间的工作?

余源伟:而且,电视台的纪录片一般都会有时间限制。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于是就会大量采用摆拍,像这部影片中所讲述的欢送女孩的场景其实就是摆拍出来的,就是要制造一个这样的场面,才使整个影片的结构完整。可是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场景,可能就是昨天,而编导只是让他重新搬演了一遍。

李晋林:这其实就是电视台的一个套路。我们学生制作的这些纪录片都是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完成的,而本身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的很多事件很明显是摆拍出来的。可能有很多读者对这一点深恶痛绝,但是面对电视台的一个固定播出的栏目,当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人物要求的时候,这种方式就变成是完成工作而必要了。

关键就是一个量的把握,量太多总是不好。情感是真实的,但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摆拍还是真实,关键在于作者的拍摄是否有违于影片的初衷,如果有违于影片的真实性、情感的真实性,这就有问题了。

李晋林:在拍摄的时候,为了说明某一个问题,介绍清楚整个事件情况的时候就需要用解说词的办法,这也是做电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

吧主:在摄影方面,西方的记者好像有这样的说法―摆拍的就一定要让人看出来, 而如果摆拍的看上去像抓拍的话就不对了。

余源伟:另外,采用一个国外的女高音的歌声作结尾,这在一个中国山村的题材的作品中着显得比较不合时宜。

吧主说话:

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们一直有着制作电视纪录片的传统,而从这部影片中就能看出些端倪来。

内容简介: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衣族自治县,有一个叫中洞的苗族部落。据国家旅游局考证,这里是亚洲现存惟一的一个穴居部落,生活极其贫困。洞中有一所小学,片子的主人公王东灵则是在这里义务支教长达两年的老师。王东灵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秦岭金矿的一名普通职工,2003年9月2日,她不计报酬,只身到了中洞。眼看着两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王东灵老师却放心不下这些孩子们,因为她不知道这些孩子还能不能继续念书,走出封闭的大山……

导演阐述:

关于支教的话题已经不再陌生,但是我的片子的主人公并不是大学生,也不是想要获得某种政治上的优惠措施而去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她是一个有稳定工作的人,却甘愿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去一个穴居部落。当看到眼前的大山洞时,震惊于这样的条件居然还能生活!王东灵的学生们来来回回,却很少有坚持下来的。支教期已经结束,王东灵面临着去留的困惑,也许这种隐忧是最为打动我的,所以在最后的成片中,我只是想表达这种师生间难舍难分的感情。

我以为最喜欢也最擅长的是对情感的表达,并不想去表现主旋律。如果说片子的遗憾在于带有主旋律色彩了,那可能是受所选题材的影响。片子的摄像是大我两届的师兄,我最为欣慰的是师兄精湛的画面给我后期剪辑带来最大的便捷和灵感。

片子的基调,用我们班原来学播音的一个同学来做配音,也是刚好喜欢她够正的音色。一直到了同里,北影的朱炯教授善意地帮我指点了出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刚好违背了我的初衷。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远比我拿到获奖证书还要激动和值得思考,激动的是我居然能亲自听到北影的老师给我悉心的点评,值得思考的是自己对于学院奖所提倡的风格的理解。

作者存档:

陈海华,生于浙江诸暨。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在自卑中度过了青春年华,因为文理偏科实在太严重了,以致于各个老师对我的评价实在相差得离谱。

2002年考入浙江传媒学院文艺编导专业,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理想的归宿,专科期间自学完成浙江大学新闻学本科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