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慈善公益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慈善公益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慈善公益活动

企业慈善公益活动范文1

前者是一场灾难救助活动,后者则是名副其实的公益营销活动。社会公益是贯穿两个事件的中心,但这个名词,很长时间内在中国并不算是一个流行词汇。说到它的传播,还总不免和“郭美美事件”、“壹基金风波”等慈善危机事件联系起来。

而中国直销行业,作为一种现代营销方式,从一登陆中国,就与社会公益相伴成长。因此从时间上看,直销在中国有多久的发展历史,它对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就有多久历史。每一家直销企业就像同时接种了直销与公益的双重基因一样,它们会做直销,也会从事公益活动。

对于企业热衷做慈善,是否有着其目的之心,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不可置否,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希望不断地产生效益。而冲突的是,慈善事业本就是一种奉献行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该是施受无心,“施主”的捐赠企业或捐赠人在“施”的同时,不能有任何“私心”,也不能要求有任何回报。

对于直销企业慈善目的这一说,记者认为,直销企业应该抱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去做。唯有让公益活动单纯化,直企也才能得到真心回馈。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是单纯的慈善行为,越能给直销企业带来“业绩”无法取代的益处。

提升企业美誉度

在直销行业,要想提高直销企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最关键的是要使企业的良好形象得到有效的口碑传播。尽管很多直销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适当的采取广告宣传的方式,但这成本高昂地方式却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形象推动力。而公益慈善活动往往是经过主办方和捐助方的合力策划,是在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帮助社会做实事,更亦获得媒体、政府和社会大众的积极关注,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美誉度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安利,作为行业的大佬,对于慈善一直热衷不减,且慈善公益事业一直定位于儿童、环保、健康主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与主题相关的公益活动。

相对应的是,安利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都已超过90%。除了产品质量等硬件条件,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德荫则将此归功于多年来对于慈善的支持:“安利从来不在做公益事业之前做回馈效果的评估。我们参加公益事业是出于信念,是出于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在企业履行对社会的义务时,会对企业声誉带来某种积极影响,但这不能作为我们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我们每年都通过第三方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调查,发现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每一年都有所提升。”

不仅仅安利如此,众多的直销企业也在公益活动上有着更多的坚持和探索。如参加西部救助计划,完美公司始终推动“母亲水窖”公益,成为西部公益项目的一个标志;三生“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活动,三年内在全国建设100间教室,并定期安排志愿者回访等。而往往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得这些慈善活动的影响力和企业的美誉度越来越成正比。

融入“爱”的企业文化

由于直销这种营销模式的特性,注重对于人的再塑造,所以,一直以来,很多直销企业都将公益慈善作为一项重要的元素融入到企业特色文化的打造和强化之中。其中,如山东安然纳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就赫然提出了:“安然纳米,因爱永恒”;湖南绿之韵也在自己企业的文化使命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用最快的速度把人们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完美公司的“取之于民,用之社会”等,不一而足。

也基于此,在向善向美的企业文化感召下,直销企业在内部引导经销商成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也是对经销商进行团队建设的过程。随着企业公益活动日趋创意化,这些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公益活动,所取得的收益也是方方面面的。如安利公司的“健康万人跑”活动,通过全民参与的健康长跑形式,先后在广州、郑州、长春等多个城市举办,拉升了城市对于健康的关注。而往往一场这样的公益活动,也能让经销商对产品、公司充满信心,更加推崇和认同企业的文化。

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对于直销企业来说,在中国发展二十年来,至今获得的外在环境实属不易。尽管大众对于直销的认可度有所提高,但时而有之的负面报道和政府对于直销行业一直抱有的谨慎态度,让大家对于这个行业依旧颇有微词。

在过去,由于直销行为的违规现象,导致了很多消费者成为受害者,而企业大力宣传反馈社会的慈行善举,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面,则能拉近企业和消费者心理上的距离,用“爱心”博得大众认可和信任。并且,公益慈善活动大多是由政府方面发起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直销企业的无私善举毫无疑问能够逐渐积累起政府对直销企业的信任。

国际经验也表明,直销企业的游戏规则离不开公益捐助,同时也决定着直销企业能否在这一地区获得政府和公众的双重认可。安利、完美等知名直销企业在直销领域的成功以及他们颇受好评的公益慈善捐助行为无不印证了这些说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企业发展越大,就应该履行更大的社会责任”。2013年中国直销行业全年的营销业绩约1270.75亿元,慈善捐款约6.44亿,行业慈善投入约为行业业绩的5‰,并都陆续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些“富有责任”的直销企业行为无不给其发展铺就了较为顺畅的发展道路。

合法平衡税收

西方国家有句谚语,人生有两件事不可避免,死亡与税收。可以说,税收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直销企业从事慈善活动,很多人都归其为逃避税务。而也恰是这一点,让很多人对于直销企业从事慈善事业抱有非议,认为这是慈善表象背后的动机。

不偏颇地来说,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收益平衡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发展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如果企业不能谋得收益上的稳定发展,也没有财力和能力去投入到慈善之中。

此外,国家也鼓励企业更多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而在实际操作之中,这个看似不错的“福利”的税务政策实施起来,却并不尽人意。实际上,企业捐赠是否需要免税,还与公司捐赠列支的方式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公司的大量捐赠已经从成本、福利费、营业外支出、行政事业费、统帐(小公司)等项目列支,从而不再需要申请免税。

如此看来,平衡税收也许能够让直销企业从中合法的规避税务,而更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企业来说,如今更注重如何才能设计一场有创意又能落到实处的慈善活动。而这样的一场慈善营销活动之中,企业在前期策划、预算和人力安排上所花费的资金,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说起直销热衷于做慈善公益,很多人都将其戏谑为一句:“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真正要去探寻企业是先想目的而后有慈善作为,还是先有一番慈善作为就自然得到慈善的意义,坦白而言,这其中的关系,并不是用言语就能将其表达清楚的。

企业慈善公益活动范文2

2011年,中国直销行业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增加了天狮、爱茉莉、金日、炎帝和安然等5家拿牌企业的情况下,拿牌企业境内直销整体业绩也有了大幅增长。然而,各企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积极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中都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势。

本刊通过倾力打造2011年中国直销行业慈善公益报告,以此来展示直销行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此次报告收录了拿牌企业(截止时间2012年2月6日),共计31家直销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为搜索引擎、企业官方网站及相关企业提供的数据。

作为一种信息的平台,通过行业慈善公益报告可以通览整个行业的相关情况,增强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改善和提升办事效率和效能,实现组织的进步和提升;另一方面,行业慈善公益报告的,尤其是相关社会责任指引和规范的制定,有利于在行业层面推动和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一)捐赠数据分析

1. 总额

根据相关统计(表1),2011年中国直销行业慈善捐赠总额达到2.48亿元,其中捐赠最多的公司是无限极,捐款约1.2亿元,其次为完美,捐款3088万元,再次安利,捐款2250万元。捐款用于扶持弱势群体、支持教育事业、投入公共设施建设、保护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慈善和公益领域,并且范围遍及全国。

除了现金捐款和可以估算价值的捐物之外,直销企业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形式也呈现多样性。众多直销企业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捐款捐物的层面,而是积极探索适合自身企业特点、举办各色活动来参与慈善公益,这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品牌效应,更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捐款虽然是慈善行为的载体,但并不是企业责任的惟一评审标准。除了捐款以外,无法用金额计算的慈善行为中影响力较大或较具规模或最具特点的活动和行为呈现如上表(见表2)。

2. 内外资比例

外资直销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一直比较注重,目前民族直销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推进履行自我社会责任,并以此提升企业形象。

根据民族直销企业与外资直销企业的捐赠数据(表1和表3)显示,2011年外资直销企业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共捐款20397.68万元,占总额的82%,其中捐款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无限极、完美和安利;民族直销企业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共捐款4399万元,占总额的18%,其中捐款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富迪、隆力奇和三生。

在慈善关注的具体方面,外资直销企业与民族直销企业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在帮助贫困、病残儿童的成长以及教育方面投入相对较大。整体参与度上面,外资企业高于民族企业,而且外资企业更着重于建立不同的专项基金用于不同的慈善项目,这样保证了慈善项目资金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值得关注的是,民族企业也开始注重发起全国性的慈善公益活动,此类慈善公益活动不仅影响力大,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而且是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塑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 业绩与慈善比

慈善公益投入与企业业绩的比例多少,是企业在慈善公益方面投入力度的直观体现。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直销行业全年的营销业绩约780亿元,慈善捐款约2.48亿,约为业绩的3‰。也许有人认为这个数据很小,其实不然,直销企业的利润大约在10%左右,而捐赠的款项是真金白银地从利润中扣除。简单的说,业绩为1亿的企业实际利润大约在1000万元,而慈善捐赠就达30万元。每年在慈善公益方面的投入约为30万,慈善公益投入占到利润的3%。

在实际的慈善捐赠中,这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涉及的成本不仅仅是捐赠的人财物的市场公允价值,在捐赠前的决策过程、捐赠执行中的管理和捐赠项目的事后评估宣传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的成本。所以,业绩与慈善比的数据远远小于真实所耗费的数额。

在各直销企业不断加强自我企业文化建设时候,慈善公益与社会责任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们也在不断地提倡将盈利所得回馈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关爱的人。所以,随着直销企业业绩的不断增长,未来在慈善公益方面的投入或许还会更高。

(二)捐赠流向分析

1.投入专项基金和固定慈善项目

目前直销企业大都设立了自己的基金,有的企业还设立了不同细分类别的基金或者是固定的慈善项目,所以每年关于相应类别的捐款都会汇入相应的基金或者项目,统一管理和使用。专项基金和固定慈善项目主要涵盖扶贫助困、女性健康与就业、儿童成长与教育、残疾人救助、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详情见表1)。专项基金和固定慈善项目的设立使得各企业的慈善捐款流向更加明晰,也使他们的慈善关注点更加集中。

2.捐赠流向的主要行业分布

企业慈善公益活动范文3

主要观点

专业人才培训是慈善活动的第一步

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Christopher Stone(克里斯托弗・斯通)

整理/环球慈善

过去10年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钱不是最难得的资源,人才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才就是这个东风。

我曾在纽约一个叫做微弱公正中心的非营利组织任主管,这是一个通过促进司法公平来为穷人服务的组织。我们经常会有很好的创意,但是很难把创意变成现实,原因不是我们找不到钱,也不是我们不能说服政府官员支持我们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把我们的创意变成现实的人才。

各国政府越来越依赖社会组织,比如为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和住房,为年轻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却非常稀少,即使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也不能满足我们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为此,我决定离开微弱公正中心来到哈佛教书,我希望通过直接地参与培训来解决人才稀缺问题。

当然,培养人们参与社会创新,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来并不是很容易的。很多公司可以用高额薪酬吸引众多人才到他们的公司去工作,但社会组织吸引人才往往不是钱而是能力。社会组织中的专业人才要有耐心、有同情心,懂得去倾听,他们能够领导自己的组织,协调工作人员、志愿者工作。他们还需要有不断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力。

但是,仅仅能够对社会组织进行专业的管理还是不够的,他们还被要求有会计、金融管理方面的技术,还需要有效的谈判能力、进行战略策划的能力以及传播的能力。然而,能够找到这一类的人才是非常难的,在任何国家吸引这样的人才到社会组织中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就需要社会组织和学者进行合作培养。

为此,哈佛大学在过去的10年中成立豪瑟中心。当然,我们发现中国各个大学和各个领域也都有合作,这种合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专业从事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问题。但现在某些类似的培训项目却潜在着一些危险:由于没有完善的理念和标准做指导,各个大学都在用自己的一套方法、自己的理念来组织培训,这给参加培训的人在将来的实践中带来混乱。还有的培训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课程,让一个外国人用他们的方式来培训中国社会组织的经理人,虽然可以帮助他们学到外国的经验,但没有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的培训,不能消化吸收中国经验的培训,也就不能够及时解决中国的实际需要。另外,有的政府和慈善组织,在没有足够认识到要对人才进行长期投资和培训的时候,就匆匆忙忙地开始做自己的项目。

中国有一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于人才的培训是绝对不会影响社会项目的实施的,相反通过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可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所以,专业培训绝对不是和慈善项目分开的,而是进行慈善活动的第一步。

政府和所有的慈善组织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就应该拨出一部分钱来放在一边,用来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人才进行培养。

主要观点

媒体不宜直接做公益项目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白岩松

整理/环球慈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一种声音盖过爱的声音:“他这么有钱怎么才捐这么一点儿!”80%捐款的人得到的不是赞美而是指责。试想,这样的公益环境能有助这个社会的公益发展尽可能向前吗?这只会使很多热衷公益的人觉得,如果我不出头捐赠,虽然得不到表扬,但我也不会遭致批评。这种不尊重的指责非常容易鼓励将来更作秀的公益活动。

当2008年过去以后,我们要谴责那些以爱的名义谴责了别人的人,因为他将扼杀慈善在中国的发展,这其中包括在灾难发生后,在全社会起到动员作用的媒体。

由于媒体的曝光而形成了一种捐赠的攀比,由于对上市公司或是跨国公司决策程序的不了解,而形成的一些质疑甚至是攻击,这些都为慈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反思,媒体在公益事业中如何担当自己的责任。

首先我要承认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起步和转轨阶段,中国的媒体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他们代表了媒体的一种良心,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支持。但我担心的是,现在很多媒体都在做自己的公益项目。如果说,媒体仅是为社会搭建一个平台,鼓励、便捷公众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那么我认为电视台、报纸等相关媒体必须做,至少要摇旗呐喊,否则就缺乏媒体的良心!但媒体自己做项目,是否合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只要媒体一搞大型的公益活动,参与度就挺高,很多企业积极参与,大量的资金都愿意往该公益活动倾注。为什么?因为媒体具有一种放大的作用,捐助方会在参与该公益活动时获得无形中的舆论回报,所以媒体的这种做法会导致整个慈善平台的不公平。

另外,当媒体在介绍自己的公益活动时,必然由于自己亲身参与而很难做到公平地扶持、报道和推动相关其他公益项目的发展。比如,我是一个媒体的负责人,我这个媒体在做一个有关救助孩子的项目,我会对其他的NGO或者相关救助孩子的项目,像我自己做的这个项目这样放大吗?如果我们询问一下人性的因素,得出的结论是:有的时候不会。

因此,媒体直接介入到公益活动当中来,短期看是有利的,长期看是有害的,因为这里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我们应该呼吁终止它,媒体应从做公益项目的行为中迅速退出。让媒体真正变成一个公益活动的报道者,对所有的公益活动,在经过媒体专业和有良心的筛选后进行报道和推动。

主要观点

创新的战略与风险

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国际项目主任

David Brown(大卫・布朗)博士

整理/环球慈善

慈善创新不是纸上谈兵,着实不易。多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一直致力于促进非营利组织以及公益组织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通常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阻力,如果采取激进措施,往往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如果他们不创新,那么他们也很难做到以更小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是,我们的公益组织却可以非常灵活地进行一些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产生非常持续的广泛的影响。

有一些非常典型而且成功的案例,比如孟加拉国小额贷款的项目,现在已经为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提供了周转的资金。小额信贷不需要当地农户提供担保,当乡村银行帮这些农户结成互助团体的时候,小额贷款就能确保收回。乡村银行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和担保下,已经成功地帮扶了上百万孟加拉国的贫困人口。目前这种模式已经推广开来,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另外,在巴基斯坦有一个基金会与当地的非营利组织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合作,他们通过自己的运营模式帮助贫民筹建居所,而且还建立了当地的卫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他们把政府基层组织和各个街道社区的人员都组织起来,利用巧妙的技术建了20万个公共厕所和地方排水系统,以及城市排水渠等等。其中90%以上的项目成本耗费都不高,主要是由社区帮助提供劳动力和部分建筑材料。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公益创新的价值,看到了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我们从中获得的经验。但是,寻找这种创新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我们如何在慈善的模式下寻找到恰当的创新方法呢?事实上,创新本身就意味着我们要去探讨,去寻找,而不是直接就可以获得一个现成的答案。我们要采取以下四种战略:

第一是要自己动手。美国的凯特林基金会已经制订了一种所谓的民主化商讨模式,并实行了很长时间。这种方法帮助慈善组织寻找到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保证雇用那些能够落实创新方法的人来完成工作。

第二是要提供相应的主题来吸引创新者。许多慈善组织都要首先确定他们的慈善项目的具体范围,并且征集可能推动项目落实创新的人,就是把创新者本身也融入到项目的落实当中。

第三是要推广成功的小的创新模式。印度孟买的一些公益组织,已经成功地把城市贫民组织起来,在住房问题上实行自助帮扶。一旦这些小的创新被证明成功以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它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当中,使它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帮助更多的人。

第四是要支持那些在慈善工作中创新的人。印度的阿育王基金会的工作就是查明世界各地非常有能力的社会企业家和活动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金资助,拓展他们在慈善方面的工作。

上述这四种战略或者说方法,都与创新密不可分。但是创新本身就意味着风险,有些风险导致失败,有些风险带来成功。创新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慈善创新有可能遭遇到挫折,事实上那些坚持高成功率的公益慈善组织不太可能支持非常激进的创新方法。在我们认可的范围内,接受一定程度的失败是可以的,但这种挫折失败对于有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好接受了,尤其当发生类似于金融危机这样的困难的时候。

另外,创新风险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来迎合多样性,使多样性能够互相补充。当世界银行向穷人询问他们是如何理解贫困的时候,贫困随着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世界银行得到的回答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充分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慈善公益活动范文4

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副理事长徐新建:

《慈善》:你发起设立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的初衷是什么?

徐新建:因为企业发展的利润来源于社会,更要回报于社会,这是我们责任的体现。虽然我们每年捐赠于公益事业的善款上千万,太阳雨太阳能集团也做过不少公益事业,包括助残,助学等项目,但这些零散、没有系统性的方式让我发现似乎并没有发生任何“化学作用”。所以我们也在极力探讨以一种更专业、更好的方式去参与公益,于是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帮助下,我们成立了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此慈善基金和我们的产品服务的公益性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希望借助慈善基金这个载体,更好地为慈善公益事业多做贡献。

《慈善》: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属于什么性质的?

徐新建:谈到基金的性质,我不得不说说。在决定成立基金之前,我对这方面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后补的。在很多人观念中,公益基金属于挂靠性质,不需要正式注册,其实不然。目前,在我国存在的公益基金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企业家或者企业进行捐赠成立,不接受其他捐赠,企业或个人独立执行项目;第二种类似于种子基金,接受其他捐赠,可以对外筹款;第三种是不进行注册,以基金形式运作,相当于一个公益项目。而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在民政部正式注册的基金,属于契约型开放式非营利专项基金,可以接受捐款。

《慈善》:为什么称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为种子基金?你们将怎样保证慈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

徐新建:称之为种子基金,一方面是该基金不设立续存期限,太阳雨集团在基金续存期内放弃任何收益权益,基金如有盈利,将继续留在基金中滚动发展;另一方面,我相信一颗种子,一个梦想。基金用于帮扶农村青年创业,就是帮助他们实现了一个梦想。

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由独立的理事会和专业全职的执行团队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基金管理委员会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向所有基金捐助人负责,并接受舆论监督。理事会设有7至11名理事,均是主管机构、捐助方、著名企业家和社会上的贤达人士。其组织结构由治理决策构理事会和执行团队秘书处两个部分组成。基金以诚信、透明、效率、民主为基本原则,接受政府及公众的监督。

《慈善》: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资助的重点是什么领域?为什么?

徐新建: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面向全社会实施慈善救助和开展公益活动,除将大力参与救灾、扶贫、济困等社会慈善事业外,还将积极为中国青年创业就业、改善中国农村热水使用状况提供帮助。

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项目资助目前主要确定为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和传播公益文化两方面。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为中国农村青年创业提供咨询以及项目选择、资金、技术、网络支持,走出一条以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的新路子, 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村青年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目前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公益组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日趋活跃等方面。但随着慈善事业的高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传播公益文化对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慈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成立了非公募基金,你怎么看待企业从被动的、临时的、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捐助走向主动的、长期的、系统性的捐助?

徐新建: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的设立不仅是太阳雨一个企业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把慈善事业做大。这几年下来,我不仅亲身体会到中国慈善事业的迅猛发展,也看到了全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这些都让他我心里格外的“沸腾”。成立专项基金,走专业化的公益模式是我一直希望的方式。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创业者就会得到一种事业的成就感。而当企业家获得了财富,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就要回报社会,为政府分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上缴更多的税收,体现其社会价值;企业有了利润,获得了发展,就要实现对社会的反哺,推动社会进步,并最终实现着创业者的创业快乐以及个人和企业的社会价值,这应该是每个创业者或劳动者的至高荣誉。

目前,中国的公益事业正逐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中国的企业家们已告别简单停留在捐赠层面的慈善思维,企业家的捐赠正在向专业化、组织化的方向转变;企业参与慈善事业也正由道德义务向战略方向转变,这是可喜可贺的。对于企业家来讲,公益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生活状态。

《慈善》:行善事本来是一件好事,是一种责任的体现,而在中国的企业中,对善事的态度却很怪,有的是只说不做,有的是做了不说。对行善后的高调扬名,或默默无闻的雷锋精神,你怎样看待?

徐新建:只说不做不好,很明显的是心口不一,对员工只能起到负面影响,员工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只做不说也不好,你做出善事了,说明你提倡的是这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阳光的、积极的,那就要灌输给员工,让他们接受这种价值观,并去实践这种价值观。

所以,每一次公益活动后,太阳雨都要大张旗鼓地在企业内部宣传,目的就是让员工在这种氛围中成长,得到熏陶。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太阳雨第二天捐了100万元,第三天员工们捐了10万元,第四天,有员工主动申请去灾区当志愿者,并写下了请愿书。我们曾经有一位业务员在出差回来的路上,在车上捡到一个手提包,他根据包里的身份证和通讯录联系到了失主,当失主来取包时,天色已晚,他不但拒绝了失主的吃请,还把失主领到家里住宿。这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太阳雨爱心精神熏陶的结果。

我觉得每个行业都应该有排头兵,不论是推动行业建设,还是参与公益事业,太阳雨愿意挺身而出做这样的企业。我们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企业存在十几年我们就做十几年的“善事”,存在一百年就做一百年的“善事”。

企业慈善公益活动范文5

这一天,黄德荫的心情很好。“在阳光洒满的地方最适合谈公益了。”一位陪同采访的安利高管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准确地传达了此刻黄德荫的心境。经过了乌云密布,现在的安利(中国)已是云开雾散,许多人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安利(中国)持续不断的公益活动。虽然黄德荫没有明言,但不管怎样,公益活动的确给安利带来了想象不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于公益活动,不少批评者认为这是企业的做秀之举,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是企业获得公众认同的一条有效管道。该不该做公益已不是讨论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将公益活动与企业经营完美地契合起来。黄德荫的阐述也许能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如果要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公益项目要单一”

《新营销》:国内很少有企业能把公益提升到战略层面,而且做得如此细致、出色。安利是如何做到的?

黄德荫:安利的慈善理念源于这两个创办人家族的传统:作为家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家庭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企业也都应该回馈社会。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为它所服务的社区解决问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要素之一。安利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是出于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从投资的角度看,它能提升企业的美誉度,提升企业的被接受程度。当人们更加接受并认同企业,自然就会相信企业的产品,这对经营也是有好处的。公益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大部分跨国企业做公益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如此。

《新营销》:安利现在确定的公益营销的主题是儿童、环保和健康,为何集中在这三个领域?

黄德荫:其实,可选择的公益项目非常多,但如果要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选择的项目单一一点会更好,所以我们只选了三个主题:“关爱儿童”“致力环保”和“倡导健康”。

首先是关爱儿童,我们认为儿童代表未来,有无限潜力,对他们的点滴帮助,都可能改变其人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将全球的主题确定为“爱心手牵手”;保护环境则是由于环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对环保的关注和重视不仅体现在产品和生产环节上,还体现在爱护环境、倡导环保的公益行动中;至于健康,这和安利企业本身的产品有关,也和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有健康才有将来”的理念下,安利进入中国11年来,一直扮演着全民健康和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安利已经把慈善变成一种习惯和实际行动。”

《新营销》:有人认为,公益活动是安利的一项投资行为。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黄德荫: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希望不断地产生效益,但如果单纯地将公益活动看成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投资的话,那是非常片面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那些有爱心、经常参与公益活动的人,往往更善于与人相处和沟通,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在销售上也容易出成绩;从公司角度来说,如果公司的业务发展得好,就可以有更多的能力做公益事业。安利已经把慈善变成一种习惯和实际行动。做社会公益事业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心态不正,把企业的商业利益放在首位,那么从一开始这条路就走歪了。

《新营销》:虽然很多跨国公司也在做公益活动,但相对而言,安利的力度似乎更大,这是为什么?

黄德荫:其实有很多跨国公司都在积极地推动公益活动,只是公众很少看到,例如可口可乐。安利的公益活动看起来好像遍地开花,是因为安利在全国有很多分公司,每一个分公司都有自己的预算。另外,安利在中国有庞大的营销团队,公司可以调动员工一起投入到公益活动中,所以我们的活动一般都做得比较有声有色,但总的投入比例跟许多跨国企业比起来,差不了太多。

“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倡导志愿者文化”

《新营销》:公益已成为安利的一项传统和理念,如何让一般的员工认同这种理念并积极执行?

黄德荫:其实每个人都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关键是有没有能力而已。安利的公益活动是没有报酬的,也没有其他激励,之所以每次公益活动都有很多人参与,是因为他们完全发自内心地想去帮助人。另外,慈善是安利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一直是两个创办人多年来的心愿,几十年来,它从一个传统已经变成了公司的文化。在耳濡目染下,我们的员工和营销人员自然会接受并认同这个理念。在我们组织的大多数公益活动中,实际参加的人数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多。

《新营销》:在未来几年,你对公益活动的期望是什么?

黄德荫: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倡导志愿者文化,现在我们安利的志愿者已超过1.8万人,在各地都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我们希望安利的每一位营销人员、每一个员工,都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安利(中国)的公益理念根植于心;也希望通过公益活动,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最终开创出全新的人生和社区形象。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志愿者活动这个平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与社区的融合度,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客观上,公益活动与美誉度与知名度的提升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新营销》:在直销企业中,安利的经营是比较低调的,但在公益活动中却是较高调的,这是为什么?

黄德荫:在中国,我觉得经营的时候低调一点是比较合适的,公益活动看起来高调那是因为我们的创意是很多媒体所乐意报道的。我们并不否认一些公益活动会成为一个新闻点被报道出来,能造成一些正面的舆论。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希望尽量选一些在创意上更有新闻价值的公益活动。

《新营销》:公益项目大多和公司业务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你如何看待公益活动的这种非盈利特性?

黄德荫:一家成功的企业首先要能够在诚信经营中取得成功,它在持续投资、创造就业、促进财富增值、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等方面做出的成绩是综合评价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指标。因此,企业作为企业公民,所需要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经济资产,美誉和社会责任等无形资产也应该是它们努力争取获得的重要部分。

《新营销》:安利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都超过了90%,公益活动与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何因果关系?

黄德荫:一个企业赢得美誉度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这是不是一家有诚信的公司;二是产品质量是否足够好;三是企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四是企业的经营方式是否为公众所欢迎。从客观上说,公益活动与美誉度、知名度的提升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企业慈善公益活动范文6

[关键词]社会责任 慈善 企业利益 关系

企业的慈善行为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社会价值,反过来也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经济价值。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避免因对立而引起的冲突,将慈善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机遇,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达到二者共赢的目标。

一、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企业是否应该承担慈善社会责任历来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赖维特认为,企业目标是不断创造企业利润,这才是自由企业的本质。他反对企业零担社会责任,企业即使承担社会责任,也应该是基于赢利动机,现实中的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为企业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已为之。哈耶克认为,企业的首要职责是提高效率,赚取利润;企业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大量的商品,就是在履行其社会责任。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有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合法途径去增加利润,而像慈善捐助这样用企业的资源投资于大众福利事业的行为,因减少利润或增加产品价格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使得慈善捐助不被认可。

19世纪末期,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明确指出,企业或企业家作为社会财富的受托人,有义务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为整个社会而不仅仅为股东谋取利益,并对企业和企业家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英国“公民会社”首先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认为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应向社会显示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其中,企业捐赠和企业参与社区建设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商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德鲁克是较早发现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商业目标相互兼容可能性的重要学者,他将这种兼容两者的行为称为“策略性企业公益行为”。Johnson认为,只有当企业慈善行为既能增加社会福利,又有利于企业商业发展时才是可持续的。罗尔・科恩在针对慈善目标对于企业过于宽泛的问题上提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公益一品牌战略。所谓公益一品牌战略,即指企业通过从事公益和慈善活动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其实质是将通常被视为义务的企业慈善活动转化为有价值的企业资产,从而实现公益与商业目标的双赢。伍德指出企业慈善捐赠是一种蓄意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经济目标联系起来的努力。迈克尔・波特逐步将其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企业慈善行为的分析,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论。他认为,慈善行为不仅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但是并非任何慈善捐赠行为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有帮助,只有在企业的慈善行为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时,企业的慈善行为才能与经济目标兼容。

2、国内研究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主张“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在目前,对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认为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只能是付出企业的资源,他们没有认识到,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使命的机会和途径。刘俊海在《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赚钱作为唯一存在的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周秋光认为,慈善不能带有任何功利目的,“慈善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与扶持下,由民间团体或个人自愿组织开展活动,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高尚无私的支持与奉献。”江希和在分析了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理论后指出,企业之所以进行慈善捐赠,本质上还是利益驱动,是源于“互惠”理论。正是因为“互惠”理论的存在,慈善捐赠才有其生命力。王俊秋提出,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要看其赚取的高额利润,还要看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可获得不同性质的各种回报。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是带来经济效益的良好投资,并由此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同时也可以调动本企业职工形成凝聚力,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企业产品的产量,增加企业的收益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二、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类型

1、对立型

波普的“虚幻理论”认为,企业不像一个具体的人,既不是肉体也没有灵魂,将道德责任赋予“幻想的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慈善是一种“利他”行为,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行为是其自愿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等同于“解囊相助”,企业不应企图在其中获得某种回报。因此,企业的慈善与企业的利益是对立的,是义利相克的。他们把慈善社会责任完全看成是企业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严重阻碍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损害企业的短期获利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强化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就等于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会因此遭受损失。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是完全“利己”的,企业会不断努力为自己所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途径,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利益的普遍增长。企业所考虑的只是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利益。

2、交叉型

企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交叉的。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可以既符合慈善社会责任的要求又符合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而社会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找到一项企业支持的公益事业是可能和现实的。当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产品与服务适合某一公益活动的要求时,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企业便会选择资源最有利的社会用途,从而结合慈善公益活动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宣传、营销,同时公益事业也能够协同配合企业的使命、价值观、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由于媒体与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信息资源得到广泛传播,企业越来越感受到来自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严厉监督,懂得了随意漠视社会整体福利和公平正义的机会主义行为将造成企业运营成本的上升。因此,慈善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爱心”,更是“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商业机会。企业在提高社会福利和

促进公平正义的同时,客观上为自己提供了宣传的低成本途径,无形中提升了企业自身形象,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产生认知和偏好,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

3、兼容型

企业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依次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及尊重需求之后,便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股东而言,人生的价值不只是创造财富、拥有财富,更在于利用财富回报社会。企业承担相应的慈善社会责任,是其利益追求的内在要求,是股东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投身于公益事业能使股东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崇高感。

企业在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时可以兼顾自身和社会二者的利益,互惠、双赢是他们的行动逻辑。企业不再把自己简单的定义为社会的“经济动物”,内在的利益和外在的社会要求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更是负有社会责任的国家“居民”。企业在扮演社会角色时,会比较关注以长期在社会中形成的既定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动,把自己看作经济实体和道德实体的综合,在双方的统一中实现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达到自我实现的要求。

慈善也是企业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为了争夺同一个目标市场,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同样的营销模式,运用同样的营销手段,无法与同业竞争者有效区分企业自身及其产品的独特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便成为企业改善形象、赢得消费者支持的手段,使得企业从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同一型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庇古认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将富有者部分货币转移给穷者,富有者所损失的边际效用小于穷者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提高。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承担一定的慈善社会责任,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多增加的效用要大于减少的效用,从而使整个社会福利提高,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企业一方面通过承担慈善社会责任赢得美誉和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观的取向,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以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因为企业的慈善行为获得的帮助与支持,缓和了社会日益激化的矛盾,稳定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从中直接得到相关援助,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从而产生对企业的敬意与感激之情,增加对企业的信赖感,这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难以获得的一种人文环境。

三、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面对公众的呼声高涨,企业的伦理性也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企业将慈善行为纳入企业的战略之中,对企业慈善事业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1、正确看待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冲突

在国内,大部分企业或者认为慈善应该是无私的,企业不应该在其中得到任何回报;或者认为它是一种成本,企业要重视道德就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包括精神成本与物质成本。这些认识明显与企业所要追逐的利益是相冲突的。不可否认,要履行慈善社会责任,必定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的利益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不过从整体上看,这往往只是短期的,企业需要在主观上正确地看待慈善。慈善对于个人而言当然是出于真心的无私奉献,但若将其放在企业上,则不完全是纯粹的“利他”行为。因为企业代表着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同于相对简单的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可以说是惟利是图,传统的慈善理念与企业的本质是相斥的。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慈善应该是一种“互利”的行为,让公益目标与其经济目标相结合,这样既不损害股东利益,又可以为慈善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公众信任度,无形中拓展企业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积极投身于慈善行为,使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发挥慈善稳定器的作用。

2、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新选择

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风起云涌的今天,尽管有些企业因种种原因未加入到慈善社会责任行为的行列中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赢利;而为了成功,则必须拿出一部分赢利与社会分享。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既是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选择,也是企业对社会期待所作的回应。正如波特所言:慈善活动往往是改善竞争环境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的产品生产、战略策略、营销手段等差异化减少,使得其难以凸显自身的优越性。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已经从过去的设备、厂房、制度等硬件,发展为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软件。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和基业的常青,就需要关心企业内部的和谐,同时也必须关心商业道德,关心企业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对社会应尽的慈善社会责任,积极提升企业自身“软”的竞争力。因此,认真思考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塑造别具特色的慈善捐助文化,选择既符合企业利益又符合社会利益的慈善社会责任行为,是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企业应该将慈善结合生产、管理、销售等各环节,使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得到社会的认同,在市场中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另外,慈善社会责任感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有利于企业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企业长期受益的核心竞争力。

3、提高企业效益,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并不是简单地一次性地为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捐钱捐物,而是与其对社会、环境、资源、股东、员工等形成一个整体考虑和持续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种使命。然而,企业只有在实现经济责任使之生存得到保证后,才可能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否则也只是空谈。

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其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前提与基础。企业是慈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主体,在慈善社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捐款还是组织公益活动,企业的资源雄厚,投资大,具有影响力,能够保证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现代的慈善事业单靠政府和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企业的协助是必不可缺少的,可以说,企业效益的提高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