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文1

关键词:肉类食品 微生物 安全现状 控制检测技术

肉类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由致病性微生物导致的肉类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忧虑与恐惧,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1、肉类食品安全

肉类食品安全是指剔除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情况,在规范条件下,施以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优质、安全的肉类食品。所谓“损害风险”指的是肉类食品对人类自身及社会 “潜在的伤害”,这里主要包括不安全的肉类食品可能导致人类出现中毒、致病、致残甚至致命等等严重情形。肉类食品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微生物性污染(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等等)、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等)、食品新技术及非法生产等等,其中微生物性污染是导致我国肉类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我国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是肉类食品的生产、加工、消费大国,肉类食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餐饮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产品,消费者对于肉类食品需求意愿的逐步加强,带动了肉类食品行业的相关产品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肉类食品企业行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和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事肉类食品加工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生产技术水平高低不齐、质量的管理控制能力优劣参半等等原因都时刻要求肉类食品企业在关注产品销量的同时,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以确保取得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认同,保证企业的健康稳步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猪链球菌中毒事件、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瘦肉精事件、生蛆门事件、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感染等肉类食品安全事件,致使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污染我国肉类食品源头的不安全因素很多,但在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和各种病毒造成的微生物性污染最为严重。其中需要严格防控的微生物病原体主要包括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猪链球菌以及其他肠道致病菌。虽然,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肉类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性污染控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中一些病原体的变异等可能出现的状况仍需要高度关注。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卫生质量监督部门对肉类食品的检查监督非常严格,但由于肉类食品的营养丰富,十分适合致病微生物的繁衍,加上微生物污染的传播途径很多且不容易被察觉发现,从而导致了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较为频繁。概括来讲,导致我国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畜禽屠宰环节存在多次感染微生物的机会,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和传播媒介对肉类表层造成污染。肉类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微生物交叉感染,导致肉制品中的菌群数量超标,容易滋生出病原菌,加速肉类食品的腐烂变质。肉类食品在流通环节中如果没有完整的冷链体系和健全的检测体系,就会造成微生物的二次污染,从而影响到肉类食品的安全。为了保证肉类食品的微生物安全,必须加强对微生物变异及未知病原体的观察和研究,提高检测和控制技术以应对有可能突发的肉类食品安全危害。

3、引起我国肉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常见微生物

3.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学名 “大肠埃希菌”, 属肠道杆菌大类中的一种,经常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数量非常多,主要寄生于大肠内,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它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结合得比较密切的一类细菌,结构比较简单、易于培养,也是生物学上十分重要的实验材料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大肠杆菌是比较安分守己的,不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任何伤害,反之还能够抵御其他致病菌的袭击,帮助合成维生素B和K。只有当身体出现免疫力下降,肠道长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况时,这些大肠杆菌才会侵入人类体内一些部位,比如胆囊、尿道、膀胱等处,极易引起感染,导致出现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等不适症状。因此,大部分大肠杆菌通常被看作机会型致病菌,可以经过带菌人的手、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广泛传播,还可以经过空气或者水源进行传播,带菌肉类食品也会由于生熟交叉污染、熟后污染或者加热不够彻底等引起一系列的中毒安全事件。

3.2 李斯特氏菌

李斯特氏菌是一种能够促使人畜共同患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类球型杆菌,能够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流产等病症,对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然而,通过加热能够消灭李斯特氏菌,高温肉制品不会产生李斯特氏菌,不需加热的即食类低温肉制品必须控制李斯特氏菌的产生。经过实验证实,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等都是李斯特氏菌的感染源。在自然环境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李斯特氏菌,而且在大多数食品中也都能找到李斯特氏菌的踪迹。因此,在肉类食品卫生安全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引起足够重视。

3.3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是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的一种。它天然存在于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肠道内,带菌率较高,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菌。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肉类产品、家禽和蛋奶类制品,感染主要是由这种病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决定的,小孩、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受威胁最严重的。沙门氏菌感染食物的原因主要有:生熟食品未进行详细分类而造成交叉性感染;病畜或者病禽的粪便污染了食物;带菌者在生产食物的过程中污染了食物等等,都会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安全事故。据统计,在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往往名列榜首。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葡萄球菌属中的一种典型病原菌,广泛存在于空气、水、灰尘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可致使许多食品受到感染,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感染几率仅次于大肠杆菌。人畜化脓感染部位常常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源,可造成局部化脓感染,甚至引发肺炎、心包炎、败血症、和脓毒症等传染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自身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是决定其致病力强弱的主要因素,它可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人员或销售人员带菌可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禽畜局部化脓时,对肉体其他部位的污染。

3.5 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都属于肠杆菌科,其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志贺氏菌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比较差,一般在潮湿土壤中仅能存活34天,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很敏感,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志贺氏菌在人员大量集中拥挤的地方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常为食物爆发型或经水传播病。它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菌。

3.6 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属,在厌氧情况下生长,在正常加热温度下存活,容易形成芽胞,芽胞比繁殖体宽,呈梭状,新鲜培养基的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产生剧烈细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这些肉毒霉素容易引起人和动物的肉类中毒,导致肉毒梭菌的致病性。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从土壤、水、蔬菜、肉奶制品、海洋沉积物、鱼类肠道、蟹和贝类的腮和内脏中分离出来的,极易被人和动物所感染,引起腹泻、呕吐、头脑眩晕、呼吸和吞咽困难等等症状,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一。肉毒梭菌常见于真空包装的罐装食品或半加工的食品中,一般通过高温加热杀死芽胞或者改变肉类食品的状况抑制其产生肉毒毒素等来控制肉毒梭菌的扩散。

4、我国肉类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4.1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包括微生物形态和培养特性评价,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从而对微生物进行区别和鉴定,由于不同微生物在同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的菌落特征差异很大,而同种细菌的培养特征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利用此点不同之处对不同微生物进行区别鉴定,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传统检测方法包括前制作标本、选择性增菌、挑选单个可疑菌落、镜检以及血清学试验等步骤,具有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工作量很大且得到的结果准确性较低等缺点。目前,人们在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对肉类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进行检测。

4.2 生物传感技术

随着生物工程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彼此间相互渗透、进而形成了生物传感技术。目前, 主要用于食品毒素检测的生物传感是通过以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生物传感技术应用为主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对肉类食品中的各种毒素进行检测。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生物传感器把受体固定在金属膜上,利用信号识别颗粒谱峰对金属膜表面上的电解质变化较为敏感的特性产生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现象来检测受体和液相配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情况。信号识别颗粒检测存在有一些缺陷,如对特异的靶物质和金属膜芯片表面其他样本的非特异交叉反应物无法进行区分辨别;同时分析物质的种类个数少于四种;还有在受体发生点突变、功能活性变化或者是化学改变的时候,SRP无法将其与完整的分析物区分开来。虽然SRP检测方法存在诸多缺陷,但它作为一种使用简单、快速和行之有效的检测技术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仍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4.3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生物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末,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各种基因寡核昔酸点样于基因芯片表面,然后微生物样品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后制备成荧光标记探针,再通过其与芯片上的寡核昔酸点杂交,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某些特异微生物。基因芯片技术理论上可以检测各种介质当中的微生物,在一次实验中检出所有潜在的致病菌,也可以用同一张芯片检测某一致病原的各种遗传学指标,从而研究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基因表达情况。基因芯片技术与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单便捷、一次实验可以得出全部结果等优点,因而在致病原分析检测方面有着良好的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基因芯片技术也有着自身的一些缺点:基因芯片检测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极大的限制了其普及应用;样品制备和标记工作繁重、过程复杂,由于样品放映过程中极易受到污染会影响信噪比的检测情况;没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且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检测费用昂贵,造成该项技术在国内很难推广。

4.4多重PCR技术

多重PCR是在常规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PCR扩增技术, 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快速准确等优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相同,只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对以上的特异性引物,如果存在与各引物对特异性互补的模板,则可同时在同一反应管中扩增出一条以上的目前的DN段,采用这一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这种方法减少了操作步骤及试剂,保留了常规PCR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和经济简便性等特色,可以实现一次扩增的同时检测多种微生物的目的。但是多重PCR技术存在扩增效率不高、敏感性偏低;出现引物干扰等缺点,有待进一步完善该项技术手段,从而在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方面进行推广和应用。

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解决肉类食品安全问题,加快致病性微生物的控制检测技术研究可以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还能避免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的流行,促进世界各国在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方面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世界各国通过建立健全肉类食品法规、加强肉类食品检验力度和提高肉类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来加强对肉类食品的安全监控,确保肉类食品的安全与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王华,塔莉,耿建暖等.从微生物指标中看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状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80-82

[3]张建民,杨瑞军,金莞尔等.衢州市2007年熟肉制品微生物学检验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8):1593-1594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文2

本研究利用SPSS19.0软件,采用均值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1描述性分析

1.1.1消费者的食物储存知识调查如表2所示,利用6个问题,考察了受访者的食物储存知识。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3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消费者的食物储存知识“合格”。从调查结果看,受访者的食物储存知识的平均得分仅为1.86分(满分为6分),合格率仅为28.6%。

1.1.2消费者的食物处理知识调查如表3所示,利用食物清洗、生肉解冻等4个问题,考察受访者的食物处理知识。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了2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消费者的食物储存知识合格。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的食物储存知识的平均得分仅为1.55分(满分为4分),合格率为49.8%。

1.1.3厨房设施使用及维护知识调查如表4所示,利用冰箱使用、厨具清洁等6个问题,考察受访者的厨房设施使用及维护知识。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3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消费者的厨房设施使用及维护知识合格。应该指出的是,在这6个问题之中包括2个多选题,对于这两个多选题,受访者只要选中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并且没有选择错误答案,则即被认为回答正确。本部分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的厨房设施使用及维护知识的合格率为50.8%,平均分为2.53(满分为6分)。

1.1.4个人卫生知识调查如表5所示,对个人卫生知识的考察主要包括手部的清洁等5个题项,其中包括2个多选题。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3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受访者的个人卫生知识合格。应该指出的是,在这5个问题之中包括两个多选题,对于这2个多选题,受访者必须选出全部正确答案,并且没有选择错误答案,才被视为正确回答该问题,即得1分;其它情况下,则认为该题回答错误,不计分。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卫生知识部分的合格率仅为8.1%,平均得分为1.12分(满分5分)。

1.1.5食物中毒知识调查如表6所示,食物中毒知识共包括5个题目,主要考察了与家庭食物消费链关系较为密切的微生物中毒知识。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3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受访者的食物中毒知识合格。应该指出的是,在这5个问题之中包括1个多选题,对于此题,受访者必须选出全部正确答案,并且没有选择错误答案,才视为正确回答该问题,即得1分;其它情况下,不得分。调查结果表明,食物中毒知识部分的合格率仅为6.2%,平均分为1.11分(满分5分)。

1.2统计检验

1.2.1家庭食品安全知识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食品安全知识共包括26个题项,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总得分在13分及以上,则认为该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安全知识合格。表7可以看出,对家庭食品安全知识合格率和总得分具有显著影响的3个人口学特征是:性别、居住地、年收入。

1.2.2家庭食品安全知识薄弱的高风险消费群体的确定性别、居住地、年收入3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我们利用以上3个人口学特征对受访样本进行交叉后可得到2*2*3=12组排列组合。在这12个组合中,有6个组别的样本数小于10,代表性较差,故不对其进行分析;其余6个组别的家庭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及合格率情况参见表8。为了能够辨识出食品安全知识薄弱的高风险消费者组别,我们对得分进行了百分化处理,即将各组别家庭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平均值除于满分(26分)。从表8可以看出,全部6个组别的总得分均少于11分(满分26分),说明我国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安全知识整体水平很低。其中,得分最低的3个组别是:(1)性别为男性、居住在农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消费者;(2)性别为男性、居住在城市、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消费者;(3)性别为女性、居住在农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消费者。以上3个组别尤其需要被特别关注,在食品安全教育模式选择、渠道选择等方面,必须考虑这些重点人群的特征及渠道接触特点。

2对策建议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平安慈溪”,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把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提高广大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倡导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营养知识,提高食品消费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为打造一个健康、科学、文明的民族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细化,层层抓落实。

组长:洪银国

组员:沈利峰 王鲁克 各班主任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利用学校宣传媒体营造宣传的氛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利用周一升旗仪式进行两次及以上的食品安全国旗下讲话;

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开展一次及以上的食品安全讲座;

每班出一期食品安全知识的板报,开展一次以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或班队活动;

大队部出一期食品安全的宣传报,发放一份以此为主题的倡议书;

各班主任根据计划上好每学期5次的食品安全专题课,低段1——3年级组织观看食品安全卡通片,小学中高段4——6年级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同时也可围绕慈溪市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慈溪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放的《食品安全知识100问》、《安全用药60题》进行教育。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加强学校食堂安全监管

学校食堂监管从源头抓起,严把进货渠道关,加强食品卫生日常管理;并有专人负责,积极配合卫生监督部门落实卫生防病和食品卫生管理措施,规范食品烹饪方法选择的科学性,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依法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后勤管理,让学生吃上放心的饭菜,坚决控制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2、加强校外摊点治理

与有关执法部门联系,紧密工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整治和管理校外无证摊点。同时学校大队部通过检查,约束和教育学生不得到无证摊点购买零食。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文4

1.1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96名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9.14%,其中对餐饮服务人员定期健康检查和培训的知晓率最高达97.27%,对食品的基本卫生要求知晓率最低为47.29%,知晓率在60%以上的内容占78.95%,见表1。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从业年限、餐饮工作岗位和餐饮单位类型5个因素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性别间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2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态度与行为

97.37%的餐饮从业人员愿意定期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愿意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法和知识的占85.53%、认为遵守各项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是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环节达92.11%,94.73%的被调查者认同保证餐具和食品工用具容器清洁、消毒、可有效地预防疾病传播;在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时按规定穿戴工作衣帽的达89.47%,在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能做到洗手82.89%,在工作中若出现发热、腹泻等身体不适能主动请假休息和去医院检查的达93.42%。

1.3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途径

餐饮从业人员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途径以卫生监督机构培训和单位培训为主。

1.4希望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途径

在296名调查对象中,选择专业人员讲解和组织食品知识有奖答卷及餐饮场所张贴相关知识挂图与餐饮单位组织培训等为主要途径的占63.82%,说明大多数餐饮从业人员还是期望通过上述途径来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1.5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需求情况

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需求,前3位依次为食品卫生知识(81.76%)、食品原料卫生质量鉴别(81.42%)、食品安全法规(79.73%)、食品污染因素(79.05%)、如何预防食物中毒(76.69%)、而餐饮加工过程卫生与要求(75.34%%)、引发食物中毒主要原因71.96%,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70.61%)和从业人员卫生行为(65.88%)及洗刷消毒方法(61.15%)分列后3位。说明随着食品安全法规与知识的的宣传普及,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相关知识需求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2讨论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文5

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办发[2009]32号文件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县2009年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强全县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我县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我局掀起了新一轮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我局开展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周密部署,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搞好该宣传工作,我局成立活动宣传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莉芬局长,副组长:杨劲松常务副局长、罗应虎副局长,成员:罗汝升、刘树××、郭兴筌、范晶、何江丽、郭正勤。领导小组负责宣传月工作,为食品安全宣传月工作的宣传提供组织保障。

二、扎实开展2009年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

1.采取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通过广泛深入、持续有效的宣传教育,并配合县卫生局、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在××县街天重要路段现场散发食品卫生宣传资料,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和法律常识。效果良好,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2.利用我局特殊的广播电视传媒优势,在电视台和电台播放安全知识公益宣传片,在黄金时段插播食品安全知识。以方便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收听收。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餐饮服务安全和食物中毒预防等方面的知识等。

3.配合相关部门制作宣传标语和展版开展宣传。把制作的标语悬挂在县重点场所,宣传效果好。

三、建立食品安全宣传的长效机制

为使我县食品安全宣传工作长期开展,我局准备成立食品卫生安全宣传队伍,积极培养宣传骨干。以保证长期宣传的人力。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文6

一、健全安全工作领导机制

学校成立安全教育工作督抓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班子成员任组员,确保安全教育放在首位。落实了学校、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家长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完善各类安全教育工作的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完善安全工作教育内容

本学期学校根据安全教育计划,通过专题讲座为主的各种形式,重点突出“五防”教育:即防侵害、防溺水、防道路交通事故、防楼道踩塌现象、防传染性疾病。此外,还将安全教育内容扩展到防触电、防雷击、防火灾、防地震、防空袭、防食物中毒、防蛇咬……等安全知识。

三、创新安全教育工作方法

(一)、安全教育突出“六个必讲”:即教职工会必讲安全、周一升旗必讲安全、每天早操必讲安全、班队会必讲安全、放假前必讲安全、学科渗透必讲安全。学校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定为安全教育日,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周定为安全教育周。

(二)、安全教育注重做好宣传:学校利用校园内的文化厨窗将安全教育分六大板块(课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防人身侵害安全、防传染病安全)办好宣传栏和公共安全挂图栏。各班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定期办好关于安全教育知识黑板报。学校还就安全知识进行了专项竞赛测试和调查回访活动。

(三)、安全教育落实专题讲座:本学期邀请校外人士(派出所民警、卫生院防保站、交警中队)就法制教育、传染病、食物中毒预防、交通安全等知识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学校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将涉及到的安全隐患逐一进行了专题教育讲座,并组织学生收看安全教育知识各类光碟。将安全教育活动融入学校日常工作的首位

(四)、安全教育搞好活动演练:学校除注重平时安全知识教育外,还举行了防空袭、防火灾、防地震等大型安全逃生演练活动两次,举行了防食物中毒、防触电、防蛇咬等专项自救演练三次。让每个学生在遇到突发安全事故时有足够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