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1

[关键词]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本质;个人成长经历

心理咨询发展到今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期间发展了多种学派、体系,1986年,卡拉瑟(T.B.Karasu)报告有多达4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学派(钱铭义,1994)。如今,各个学派已没有了当初门禁森严的景象,而是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心理咨询师们常常用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来关怀来访者,确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用精神分析来分析症状形成的原因、内心深处的冲突;用行为疗法来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用认知疗法改变思维定式;用家庭疗法来修复成员关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可以说是心理咨询最早的疗法之一,曾在整个心理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如今,这一疗法似乎走入一个奇怪的境地:“一方面,许多人(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赞扬他天才智慧的光辉;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大部分并未被主流心理学所接纳”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战教程,2007)。很多咨询师对于弗洛依德的一大重要观点:“潜意识的理论一旦成为意识的,症状必将随而消灭。”(精神分析引论,1922)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在咨询过程中只注重来访者当前的症状和治疗改善,而不去深究症状形成的原因。我认为,这一做法是有较大局限性的,并会对咨询的效果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第一,精神分析疗法可探究症状的本源。

个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医,由症状而发,追溯幼年时期,挖掘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发现问题的本质,可取得更好、更长久的效果。有一个案例:一个20岁的女孩子,每晚必须开着窗户睡觉,后来发展到所处房间一定要开窗,否则便会惊恐发作,以至于无法去关着窗户的教室上课,甚至以后的工作也成问题。在叙述中,女孩提到曾在上初中时遇到父母的性活动,深感不安,从此关着窗户就想父母的事,只能打开窗户才能不想。在这个案例的讨论中,一般可使用系统脱敏、满灌等种种疗法。

但我认为,女孩的恐怖症源于不正确的性观念。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女孩成长的伊拉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这在她叙述想找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丈夫时可见一斑。这一情结在3~6岁时产生,如果没有安全地解决好这一问题,便会产生固着。在青春期时,幼年的性冲动复活,对性产生好奇,又遇见了父母的性活动,也有可能受到了父母的斥责,因此对性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性是不可见人的、是令人恐惧的;打开窗户,一是为了遏制对性的幻想,向“超我”显示:看,我是纯洁的,我没有想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二是希望阻止父母,从而满足自己的伊拉克特拉情结。可以看出,她的动作中“对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关系,一部分是的表示,一部分是对的反抗。”(精神分析引论,1922)

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能够向女孩说明这些道理,阐明恐怖症产生的真正原因,使女孩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同时再加以系统脱敏或者满灌疗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疗效持久,不易反复。

第二,精神分析的方法为其他疗法提供了借鉴。

在认知学派的图式疗法中,有一项技术称为意象对话,具体操作方法是:①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运用想象而不是词语,将感受和所看到的情景用语言报告出来;②继续闭着眼睛,清除脑中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个孩子,在一个令人烦乱的情景里,发生了什么事?报告出细节、情景和感受;③想象自己已经长大,将自己置于一个最近发生的,有同样烦乱感觉的情景里,说出发生了什么,你希望做出怎么的改变。(图式治疗:实践指南,2010)

可以看出,这种技术和自由联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进行想象,并将所想象的情景报告出来。所不同的是意象对话想象的范围较窄,可以更简洁快速的发现问题,但也因此有可能漏掉其他一些线索。而自由联想法没有限制,想象内容宽泛,但整理信息量大,有难度。总体来说,意象对话是从自由联想发展而来的。

不仅仅是意象对话,很多疗法都从精神分析中汲取了营养,发展壮大。目前心理学界已有一个共识,即个人生活的早期经历对人格有重大的影响,症状的出现几乎都可以从早期经历中找到踪迹。

第三,精神分析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塑造健康的人格指明了方向,为儿童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儿童心理咨询主要以行为疗法为主,以培养适宜的行为模式。实际上,不正当的行为都与父母早期教养不正确的方式、成长中的经历有关。在儿童心理咨询中不仅要注意建立儿童新的行为模式,还要改变父母的教养习惯,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

精神分析自创立至今的一百多年,期间受到无数人的肯定、赞扬,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批判甚至嘲笑。心理咨询发展到如今,似乎已无人专门、单一的使用精神分析来做心理咨询,精神分析也越来越不被重视。但是,精神分析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心理咨询,我们在做咨询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事实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技术,注意对病因的探寻,才能取得良好且持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觉敷译,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1985.

[2]心理咨询与治疗实战教程,2007.

[3]崔丽霞译,杰弗里・E・杨等著,图式治疗:实践指南,2010.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2

一、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现今“箱庭疗法”在幼儿及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到了重视。在南宁市中小学校中,南宁市二中首创了我市第一间“箱庭治疗室”,咨询工作开展得很好,在2010年心理素质教育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并已向全区推广。而在小学利用沙盘疗法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的研究却是个空白,许多学生出现问题得不到很好的疏导,从而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沙盘治疗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那些沙具代表了儿童身上活跃的能量,许多的沙具塑造所丛集的是儿童的内心世界,沙盘意象往往是通向儿童潜意识的窗口。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失调、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环境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游戏中得以化解。

实践意义: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疏导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所创造的沙画的共同感知,重塑其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

利用沙盘治疗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与探究,是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设计的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工作。作为一个新课题,有着值得在学校实践与探究的价值。

1.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让学生通过自我咨询活动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掌握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

2.着眼于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基本的、必须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避免或矫正不良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经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做人、更科学地学习、更幸福地生活。

3.重视学生的自身力量和价值,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扬和自我发展。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唤醒学生的良好情绪,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注意观察沙盘游戏治疗中学生对沙的使用,做好沙具的摆放顺序、摆放位置的记录。这是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帮助教师从沙具的摆放设置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灵的充实与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难点

当学生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的反应时,如何针对其心理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及维护措施,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分阶段咨询及个案分析。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问卷法、量表法

六、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沙盘游戏可对有自闭症、恐惧症、社交困惑、躯体化等心理障碍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

2.做沙盘游戏,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能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个体沙盘游戏可以深入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4.家庭沙盘游戏,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呈现成员的无意识反馈,促进成员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尤其是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习惯有积极作用。

沙盘治疗的方式有其特别的程序,但是都遵循容纳、保护和自由的无意识工作方式,其根本目的和治愈原理都是要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来接触无意识,进而达到心灵发展和转化的目的。

七、沙盘治疗步骤

1.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自由,让他明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

2.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帮助来访者唤起“童心”。

3.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此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来访者自己和沙盘交流。

4.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引导,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

5.对沙盘世界进行拍照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整个沙盘游戏治疗疗程留下记录,也是对来访者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3

(一)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 、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保持愉快的情绪。

幼儿的心理不成熟,特别容易受伤害,他们需要成人在生活和教育活动等方面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爱护和帮助。创设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快乐、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外界给予的关爱,消除恐惧感。为幼儿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培养幼儿尊重别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大胆、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满足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需要,健康教育,不仅给幼儿强健的身体,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谐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培养幼儿热爱周围人和事物的情感,适当满足幼儿成功的欲望,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教幼儿初步学会排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培养幼儿喜欢与别人分享快乐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从来到人间,进入家庭就是家庭的核心,家庭和社会就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和正确指导。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断奶、认生、入托、入园等;再加上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家庭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偏重于身体健康

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

(二)择人发展

只重视发展好的幼儿,忽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与更好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使其的心理环境会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偏重于技能培养

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或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

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个别幼儿甚至性格孤僻等,幼儿身心发展的稚嫩性使他们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需要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的各级教育部门应转变观念,多引进一些外国的或是教育翻译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为一线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让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创设良好地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的生存、发展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环境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对人起着迁移默化的作用。

3、寓教于乐,全面渗透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始终贯穿于其中,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幼儿在游戏的体验和训练中,不断地表现自我,悦纳自我,通过不断地与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见学会自理、自控、自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提高自己的社会化水平。

(二)行为疗法

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要做好教育和矫治两方面的工作,幼儿行为偏差或异常行为的矫治方法主要依据治疗理论和方法技术,结合幼儿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在众多的方法中,行为疗法较适合学前儿童,结合幼儿园开展行为疗法的实际,以及幼儿发展的特点,现将有关方法介绍如下:

1、积极强化法

所谓积极强化,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即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如果导致个体增加从事这个行为的机会,那么该个体便获得了积极强化。

在行为塑造中,我们可以告诉儿童每个具体的步骤,我们希望他做的行为,并通过这每一个步骤来最终实现我们期望他达到的目标。

2、代币管制法

它是积极强化的另一种形式,指利用代币作强化刺激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这种方法出了在强化上比较有力以外,指向也非常具体明确。代币管制法可用以矫正幼儿的多动、攻击行为、胆怯、孤独、不良习惯等多种问题行为。

3、负强化法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4

地点:人人健康心理咨询室

专家:彭超英资深心理咨询专家

一个阴天的下午,咨询室来了一位大概20出头的男青年,姓张。表情凝重,眉头紧锁,在椅子上坐着似乎也有些局促不安。据张先生介绍,他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由于从小便深知生活的艰辛,所以一点也不允许自己浪费。上初中时,作为对他学习成绩优秀的奖励,父亲节约开支给他买了块表。谁知刚开学,自己就不小心把表弄丢了。从此他便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显得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张先生家添置了沙发,平时他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张先生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

令他最苦恼的,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越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近段时间以来,张先生总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总害怕别人笑话,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

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由于时间持续较长。咨询师决定对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轻或消除其症状;第二阶段采用以人格矫正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旨在改变其人格,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逐渐进行彻底治疗。

“你的母亲当初责备你,其实并非有意识的要去损伤你的自尊心,只是你的情绪太显幼稚化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至如今你已二十三岁了,仍旧在以儿童时的应对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你应该放松自己的情绪,真正让自己在心理上成长起来,而不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通过一席话后,来访者似有所悟。咨询师又接着说:“现在你的症状并不严重,只要你持积极态度,不再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强迫意念的次数,并承认有这些意念存在,顺其自然。如一产生怕小便失禁而竭力克制,不许自己上厕所的意念,就要放松自己:想去就去,做到不与之抗争的原则,就可逐渐淡化此观念。”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5

关键词:慢性咳嗽;病因;心因性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28-01 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儿童慢性咳嗽是指病程超过4周,咳嗽为主要或惟一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者[1]。慢性咳嗽可以分为特异性咳嗽(specific cough)和非特异性咳嗽(non―specific cough),前者指咳嗽伴有能够提示特异性病因的其他症状或体征,即咳嗽是这些诊断明确的疾病症状之一;后者则指咳嗽为主要或惟一表现,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根据文献报道,小儿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主要为三大类:反复呼吸道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三者之间所占比例不相上下,而先天性呼吸道疾病、气道异物、心因性咳嗽及胃食管反流等病变所占的总发病率比例与前三种相当,其中心因性咳嗽占约3.7%左右[2,3]心因性咳嗽是心理疾病所致的身体疾病,越来越成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

CVA是引起我国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之一[4]。通常以咳嗽为惟一或主要症状,以阵发性痉挛性干咳为主,偶有少量黏痰,夜间或晨起发作,影响睡眠,冷空气或运动诱发加重,抗炎、化痰止咳药无效,有自行缓解期,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常有荨麻疹、皮肤湿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

2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

UACS是引起儿童尤其是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第2位主要病因[3]。此类疾病在2006年前名统称为鼻后滴流综合征,它的特点是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咳嗽,鼻后滴流和(或)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检查发现咽后壁有黏液附着、鹅卵石样观,鼻咽喉镜检查或头颈部侧位片、鼻窦x线片或CT片可有助于诊断。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大气污染加重,患者叠进感冒药、滥用抗生素等,使本病发病日趋增多。

3 (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n cough,PIC)

PIC是引起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患儿通常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病史,呈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许白色黏痰,胸部X线片检查无异常或仅显示双肺纹理增多,咳嗽通常有自限性。

4 儿童心因性咳嗽的诊断应除外多发性抽动症,并且经过行为干预或心理治疗后咳嗽能得到改善时才能明确诊断,常见于学龄期和青春期的儿童。心因性咳嗽以年长儿多见,多为日间咳嗽为主,可呈雁鸣样高调的咳嗽,但不伴有器质性疾病,并且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3]。

5 病例

患儿,女,9岁,学龄期儿童,就诊时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以咳嗽、头晕3月主要表现就诊我院,病程中咳嗽呈阵发性干咳,头晕以白天显著,不伴有发热、气促、喘息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鼻窦炎”间断给予抗生素及磷酸可待因口服液治疗,头晕症状稍有缓解,但易反复,咳嗽无明显缓解,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入院查体:精神稍差,咽无充血,心肺腹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胸部CT及鼻窦CT均未见明显异常。详细追问患儿近几月的生活环境,3月前患儿因未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习,班主任将其座位排到班级最后一排,之后患儿每到学校后就出现咳嗽、头晕,给予治疗后可缓解,但再次上学校后再次加重,平时看电视及玩耍时咳嗽、头晕症状可明显减轻;患儿上有2姐姐和一弟弟,平素在家易受2个姐姐和弟弟打骂,父母对其关心少,结合患儿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心因性咳嗽,给予停用一切药物,并与家长和老师沟通,有意识的增加对患儿的关爱,对其鼓励、赞扬,帮助建立起一个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10天后患儿咳嗽完全缓解。

讨论 目前随着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突出,应受到我们临床医师的重视,心因性咳嗽在小儿中并不常见,在儿童1个月以上咳嗽病因中占2%~5%[5],典型表现为日间咳嗽,专注于某一事物及夜间休息时咳嗽消失,常伴随焦虑症状。心理性咳嗽的诊断系排他性诊断,只有排除其他可能的诊断后才能考虑此诊断。儿童主要治疗方法是暗示疗法,可以短期应用止咳药物辅助治疗。对年龄大的患者可辅以心理咨询或精神干预治疗,适当应用抗焦虑药物。

参考文献

[1] Gibson PG, Chang AB, Glasgow NJ, et a1.CICADA:Cough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Australian cough guidelines summary statement[J].Med J Aust,2010,192:265―271.

[2] 陈萍,卜雪娇.小儿慢性咳嗽生物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案探讨.临中国医药指南.2013,35(11):15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慢性咳嗽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年修订).中华儿科杂志. 2014,52(3):184-188.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6

一、资料收集

1 一般资料

求助者陈某,男,1992年5月出生,某重点中学学生。2007年在家休学一年。2008年秋季复学。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年纪都很大。因父亲长期在外包工程,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两个姐姐,比他大十几岁。父母特别想要一个男孩,曾有一个儿子不幸夭折,后来很不容易才有了陈某。因而对陈某非常溺爱,只在学习成绩上有点要求。陈某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父母双方家族均没有精神疾病史。

曾在扬州、南京、上海和北京等多家医院看过,没有效果。

2 个人陈述

我觉得我的父母亲性格都比较固执,父亲很虚伪很粗鲁。我在三年级时被送到寄宿制学校上学,我当时不想住校,哭得很厉害。小时候学习还不错。小学升初中时,因为没有考好被父亲打了一顿。上初二的时候,老师向我父亲告状,说我成绩掉了下来,父亲很粗鲁地又打骂了我一顿。刚上高一时,因为在宿舍午休时看课外书。和原班主任发生争执。家人知道后,开始批评我,后来就开始出现症状。07年在校园的操场上,不知怎么回事,忽然感到惊悸,心脏跳动得特别快,感觉快要疯了,我感到极度恐惧。后查出心脏没有毛病。有时强迫自己不断写ABCD。很想和一个姓王的女生做一般的朋友,过生日时特别希望她来参加,可是她因为有事没有来,后来莫名其妙地我就开始抓起一把药吃了下去,被送到医院洗胃。后来被送到精神病院,开始休学。我在好多家医院看过,医院有的诊断为广场恐怖,有的诊断为强迫症,大数医院的诊断是抑郁症。现在还服用抗抑郁症的药。

家人对我很好,我却觉得他们很烦,为此,我常常自责、内疚,有很深的负罪感。复学后觉得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很担心再像以前那样。我觉得自己善良、内向、没有主见,软弱,跟别人交往时总在讨好别人。常常心情不好,感到压抑,烦恼,害怕。想伤害别人或者动物,不想看到家人和同学。我特别想学好,但就是学不进去。不想上课,不想写作业。有时会想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如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等。有时反复想一些电影情景,反复构思一些小说。记忆力差,心跳很快,尤其是想到心跳快的时候。

3 他人陈述

家人认为陈某小时候挺好的,反正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什么都不要他操心,只要他学习好就行了,搞不懂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

原高一班主任认为陈某性格敏感脆弱,平时比较随意,心地善良。新班主任认为陈某学习态度认真,很关心集体,平时都挺好,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就是有的时候心情很糟糕,甚至在班上撕书发泄情绪。

在心理咨询两次后陈某狂吃药片再次发作。我找来了陈某曾经提过的女生王某。王某说陈某跟父母之间代沟很深,没有什么沟通,陈某在初中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知道他最喜欢看电影,也很喜欢自己。“有一次,陈某到了我家,他对我奶奶说,想跟我交朋友,被我奶奶拒绝,当时他就发作了,蹲在那里,浑身颤抖,抱着头,非常痛苦。我躲到了亲戚家不敢回家。后来过了十几分钟他就好了,然后就自己回家了。还有一次回家,在汽车西站,他想给我听MP3,我婉拒了他,当时他又发作了。我在回家的路上或者上下学的楼梯上总是碰到陈某。有时候想方设法避免和陈某碰面,但是都像电影里一样总是邂逅。他总是希望我按照他的意思做,我不听他的,他就会发作。他人很好,我一开始看他可怜是想帮助他,后来因为知道他有抑郁症,所以我很怕他,又不敢直接拒绝他,见了他我就躲。他在校的时候是我的噩梦。”

4 观察情况

笔者观察到求助者面容姣好,穿着整洁干净,动作有些拘谨,但谈吐流畅。说话过程中和我目光接触良好。陈某主动陈述自己有抑郁症。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但自觉无法摆脱。当时我正在准备成立全校性的心理协会,陈某知道后也很想加入。为了参加我们的面试,陈某宁愿饿着肚子。另外,他特别愿意帮助别人。开始的时候,我感觉到他各方面都很正常。就在两次咨询后,突然传来陈某在上课的时候又狂吃药片。当时班主任不在,学生就过来找我,我亲眼看到了陈某发作时的真实情况。陈某被送到医院洗胃,并在医院大发脾气,当时医生建议送到当地精神病院。

二、评估与诊断

评估: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根据陈某的叙述、笔者的观察、身体疾病历史、家族精神病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表现,排除了重性精神病。

诊断:陈某焦虑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憋闷感,头晕头胀感,表现出强烈的恐惧、焦虑,并常伴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内心感到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社交等社会功能。发作频率高时一周两三次,低时一月或数月内数次。病程已达三年。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平时无明显症状。根据以上特点,本例临床诊断为惊恐发作(急性焦虑发作)。

鉴别诊断:首先与强迫症相鉴别。一开始笔者就排除了陈某强迫症的可能。陈某有过强迫行为和强迫理念,但这只能是一种强迫倾向,不能诊断为强迫症。

其次,与抑郁症相鉴别。惊恐发作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会自伤或伤人。陈某的确有抑郁情绪,但不具备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一开始我就观察到陈某焦虑情绪远远超过抑郁情绪,有较强的生存意愿和成功动机,睡眠和饮食都比较好,平时不发作时很正常,只是在情绪极度焦虑时才会莫名其妙地自伤,事后很后悔。排除了抑郁症。

再次,和恐怖症相鉴别。惊恐发作与恐怖症的区别要点如下:(1)恐怖症的焦虑恐惧是由确切的客观事物或情景所引起,尽管这种客体或情景不具有危险性,但病人只要看见或面对它们,就会发生恐惧;而焦虑症的惊恐发作并不是由客体或情景所引起,而是无缘无故地发生。(2)恐怖症病人对客体采取回避行动,脱离相应的客体就不发生恐惧,恐惧发作不具有自发性质,是有条件的,在面临害怕的客体情况下才发生。而惊恐发作病人不回避客体,发作与情景无关,不可预测。排除恐怖症。

三、咨询和治疗的具体情况

该个案的咨询方案也在不断的调整中形成。尤其到了第三次心理咨询的时候,我开始确定陈某为典型的惊恐发作,对咨询的重点和策略有了新的想法。根据评估与诊断,同陈某协商,确定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为: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以降 低焦虑水平,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增强其自信心。确定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陈某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陈某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具体来说,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帮助陈某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让陈某把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消除恐惧心理

先告诉陈某此种惊恐发作系功能性,非器质性疾病。发作时有一定的特点,并无致命的危险性,以消除陈某的恐惧心理。在教室吃药事件后陈某被学校要求再次休学。作为心理老师,我知道空闲无事和长期在家是有害无益的。建议陈某照常学习,分散注意力。陈某的家人接受我的建议给他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假期可以继续过来咨询)。同时也向陈某的亲人解释清楚本病的性质,因为陈某受暗示性特别高,所以建议家人降低对陈某的关注度,学会放手。当家人得知陈某是惊恐发作而非抑郁症后,给了陈某更多独立的空间。陈某的自责内疚感大幅下降。

2 采用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

正常的恐惧是出于对危险的有根据的认识,神经质的焦虑来自于扭曲的没有真凭实据的思想。一开始陈某越想越害怕,因为他一旦开始焦虑,消极想法和情绪便会陷入恶性循环。找出陈的不合理信念有:强求他人。他认为别人总是应该以他所期待的方式来对待他。要么自责,要么责备他人、情绪推理等。让陈某坚持做认知练习,当陈某感到担忧和紧张时。就问自己在脑海中涌现的想法是什么。寻找一些证据检验自己的信念和事实。让其学会用积极的思想代替消极的思想。

3 采用动机技术

陈某每次发作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事情不如他的意的时候就容易发作。对最近一次发作,开始陈某也找不到原因,觉得是莫名奇妙的。家人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我不肯罢休,继续做工作。后来陈某说心情恶劣前想跟父亲要回被没收的游戏机,父亲没有同意,后来就发作了。我让陈某列出惊恐发作的好处。陈某承认发作后,家人或者其他人看到他生病了都会作出让步。如高一因为和班主任有矛盾被父亲批评,后来因为自己的发作使得父亲不仅不再批评自己而且后来还站在自己这一边。通过交流,陈某主观上认为中学生不可以恋爱,压抑自己不和自己喜欢的女同学交往,但是,越是压制和王某交往的念头,越是想去交往,结果陈某制造了很多电影情节,而王某怕刺激他,一直不敢直接拒绝他,在交往中,陈某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王某,王某不同意的时候,陈某用发作的方式让王某屈服,以便继续交往下去。可以说,陈某很奇妙地实现了自己交往的目的。对此陈某同意并答应不断检查自己的儿童心理。

4 采用认知满灌

让求助者想象诱使自己惊恐发作的情景,让其接纳焦虑,而不是试图压制自己的焦虑,相反,把这种焦虑弄得尽量严重,并放任它蔓延。根据这个原理,在咨询室里,让陈某实践,并让陈某明白惊恐发作可怕但不危险。结果陈某发现即使不采取人为的极端措施,焦虑也会自动消失。在现实的生活中,指导陈某也按照这种方法做,陈某很配合,不再完全放弃学习,而是感觉情绪恶劣的时候。调整一下,如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或者到教室外走一走。后来陈某再也没有出现过激的行为。

综合采用以上措施,通过十多次的咨询,陈某的惊恐发作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再发作,自述自己情绪比以前稳定了许多,焦虑症状有很大的缓解,和父母关系有所改善,成绩大幅度提高。成为年级第二名。不久前,陈某来电话告诉我,自己还在国旗下演讲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并强调了咨询过程中他的心理成长。

四、咨询感悟

1 心理咨询中要准确判断

在咨询过程中,要多方面收集资料综合分析进行评估和诊断,不能根据某一症状就下诊断,否则就会南辕北辙。陈某的确有一些强迫倾向但不能确定其为强迫症,不能因为其有恐惧情绪就确定成恐怖症,也不能根据其有自伤行为就确定为抑郁症。事实也证明,陈某被作为强迫症、恐怖症和抑郁症都没有被治疗好。如果诊断为抑郁症,给陈某太多的关注,什么事情都会顺着陈某,这反而给了陈某某种心理暗示和心理压力。后来诊断为惊恐发作时,家长接受咨询师的建议。降低了对陈某的关注和保护,陈某对家人不再内疚,自责也少了,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对自己的愤怒减轻了,即使心情不好时。也不再放弃学习,而是让自己慢慢适应环境。因此,笔者认为鉴别诊断很重要。

2 心理咨询中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家庭教育的不正确,往往是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小时候,陈某的父母亲对其过于溺爱,有求必应,生活上保护过度,到了中学时,父母对陈某学习上期望过高。陈某的耐挫力很低,当因为学习成绩被父亲大骂时就想不通。适应能力差是陈某惊恐发作的重要原因。现在陈某有要求或有想法时,学会了通过理性的方式跟他人沟通,不再通过儿童心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咨询,家长也懂得了不能在物质上一味满足自己的孩子,学习上寄予孩子的期望过高,会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这为陈某治愈也奠定了基础。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