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1

一、上好心理健康课,这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

心理咨询工作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主动求助。要想提高学生咨询的主动性,心理咨询教师必须首先获得学生的信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同时,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识。心理课的开设是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接触的开始,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教师应利用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吸引学生,比如:我是谁?将来的我会怎样?我的烦恼为何如此多?我的青春我做主……以此为题,精心设计,使他们由角色体验到心灵感悟,在体验中学会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如果来源于学生自身,与其心灵相通,他们容易与教师形成心灵碰撞,并对教师产生信赖感。

通过心理健康课让学生了解咨询的意义。现在的中职学生自尊心极强,心理也很敏感。有时其他课上遇到问题都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让他们去咨询心理上的问题就更不容易了。为此,我让他们知道心理问题人人都会有,就像头疼感冒一样,关键是有了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让其继续发展,不使其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我曾以“走进心理咨询室”为题上了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知识,并参观咨询室。只有在心理上认同了,学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走进咨询室,走近心理教师。此外,我还给他们讲述一些通过心理咨询走出心理困境的案例,分析影视剧中突出的人物心理,分析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人生,用事实说话,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咨询的作用,知道真正的心理咨询助人成长。

二、爱心与耐心,这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

心理咨询教师面对的大多数是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情绪、情感有时会有一些非理智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了爱心,就会对咨询的学生充满理解和尊重,能够以平等和接纳的态度,尊重求询学生的人格,对求询学生面临的困难给予关注。当咨询的学生身上有令人讨厌的恶习时,如果教师没有爱心就会很难接受他,会对他产生不满,致使咨询关系紧张,收不到满意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有了爱心,对咨询的学生就会以礼相待,不管其相貌美丑,言语雅俗,脾气好坏,年龄大小,都会平等对待,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愿意对咨询教师吐露真情。有了耐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倾听咨询学生的诉说,才会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充满热情。有的前来咨询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所限,用词不准,使人感到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心存顾虑,吞吞吐吐,不讲实情,这都需要咨询教师耐心地启发,帮助学生理清思绪。如果没有耐心,不但搞不清问题,而且会使其感到沟通困难,心中产生畏惧,咨询效果大打折扣。有了爱心与耐心,才能够认真遵循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为学生保守秘密,使学生得到尊重与关爱。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把心理咨询教师当作心灵的寄托、值得信赖的朋友、成长的导师。

三、掌握咨询技巧,这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保证

现在的学生遇到问题时,听惯了家长和教师“权威性”的言论和“驯服式”的说教,致使他们“口服心不服”,耽误问题的解决。心理咨询教师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不应强硬要求他们改变,也不应单纯地劝慰,更不应批评,而应先倾听求询学生的倾诉。咨询会话中最重要的技术是倾听,倾听,再倾听。倾听在咨询会话中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听是一种咨询技巧。倾听比说话更重要。咨询教师的聆听,使学生有种被尊重感,体现出咨询教师的关怀,教师在倾听中可以策略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倾诉。一般来说,当学生把内心的想法完全宣泄后,就会感到更加轻松,倾诉本身就起着心理调节的作用。

第二,心理咨询教师应通过倾听学生倾诉的内容分析问题的症结,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帮助求询学生把问题具体化。这个问题具体化的过程就是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让学生正确地面对问题,强化其自信心,使其相信今后在没有咨询教师的帮助时自己也能解决问题。

第三,针对症结采用科学的方法。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特效在于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比如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咨询常用的认知法、脱敏法、森田疗法等,点拨和引导学生,使学生能转向理性思考,重建自信,实现心理咨询的“助人自助”。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2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 心理咨询 治疗

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根据人的社会文化对其心理进行分析考察,把人放在社会环境内,用发展的、系统的眼光,根据人类的语言、历史、风俗习惯等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其心理进行研究。根据文化心理学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文化心理学的认识

文化心理学是理解和表明人类心理活动的独特视野方式,它的基本主张要求文化和心理相互依存、相互生成。文化和人类心理行为之间是无法分割的,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内,要想理解人们的心理行为,就必须依据人们的生活、生产这些特定文化。

二、基于文化心理学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它的治疗方式、目标和主题都是受到美国本土文化状况影响的,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并非是面向世界的。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际应用中,心理咨询师常用的行为疗法、现实疗法、精神分析法和个人中心疗法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末,我国开始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加以关注起来,由于社会性是人的重要属性,其行为方式受到本土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并不适应。所以,当我们在对咨询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时,把文化心理学考虑进去是势在必行的。

三、基于文化心理学对国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途径

对国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必须以我国的社会文化作为主要依据,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体系。基于文化心理学视角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心理咨询和治疗:

1.汲取和创新

对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要进行吸收与改造创新,这是因为大量实践表明,国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程序对于国人的心理状态和观点并不适合。但是所有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共通性,国外的理论研究能给我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一些启示,因此我们可以吸收汲取国外好的经验,并根据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创立一套适合中国人的治疗理论。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社会实践,根据我国国情与国人心理素质现状进行研究探索,这样创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才能对处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国人的心理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然后我们再根据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形式、结构,塑造出中国人与我国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心理状态。

2.传承并发扬

我们应该对我国近代哲学和心理学进行研究。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心理思想是在我国社会漫长的文化历史中演变而来的,所以要想根据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构建出一套适应于国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就应该基于文化心理学视野。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要把心理咨询和治疗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古为今用,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创造出更为有益的技术和理论。

3.科学规范地进行研究

由于心理治疗起源于西方,所以它的咨询和治疗带有西方的文化色彩和价值观。我们在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研究中,应该从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和人文主义对立造成的以自我为中心、视野狭隘的弊端出发,肯定西方心理学理论的现有成果,选择适应我国文化实际的研究方法,最终获得符合中国人心理的咨询和治疗体系。

四、如何有效利用心理助人方式进行心理治疗

大量研究表明,国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心理医生应该采用同咨询者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方式,来满足其心理需求。对于中国人来说,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采取沉思冥想、瑜伽、气功等方式。虽然这些同西方的治疗方式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采取了立足大局观的方式,认为人们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机体环境与外界环境没有协调发展导致的。

五、结束语

文化心理学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冲击作用,以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咨询和治疗,说明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开始关注人文取向,表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发展和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表明心理咨询和治疗对文化具有依存作用。笔者相信,在今后,我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一定会和国外社会一样,被人们当作不可或缺的精神按摩,变成社会文化进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姗 陈小萍 当代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途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21-123。

[2]程亚华 马海林 论心理咨询本土化:基于文化的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11,58-60。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3

[关键词] 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干预;抽动症

[中图分类号] R749.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167-02

儿童抽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由于反复地、不由自主地出现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抽动,心理学上又称为“习惯性抽动症”。抽动症对孩子的情绪、精神的发育都有很大影响,近年来其发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为0.05%~3.00%,且难治性病例增多[1]。我院儿童智能开发中心于2008~2009年接诊儿童抽动症病例38例,并探索出治疗本病的新途径,通过感统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就诊患儿38例,均来自市区及周边县区,经检查均符合儿童抽动症的标准[2]。其中,男30例,女8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2个月;发病年龄最小4岁2个月,最大12岁9个月;年龄分布:4岁者3例,6岁者10例,8岁者15例,10岁者10例;曾用过西药、中药对症治疗者8例,其中服药时间最长1年,最短1个月;在外院以眼病、多动症治疗者5例,时间最长3个月,最短1个月;伴有学习困难者10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音抽动”。以面部肌肉组织、特别是不自主瞬目为常见,如反复眨眼、努嘴、耸肩等,为运动性抽动,年龄多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发音抽动除运动性抽动表现以外,常伴有喉咙里发“咕噜”声或怪异高叫声等,年龄多发生于大龄儿童(8岁以上),同时伴有学习困难。其中,单一部位或多个部位抽动者30例,伴有发音抽动者8例。抽动频率<10次/d 者5例,10~20次/d 者20例,>20次/d者 13例。智商评定IQ为80以下者1例,80~90者5例,91~110者30例,111~130者2例。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首先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每位儿童进行评估,详细了解孩子的发病史、经过及现阶段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信任关系,让孩子接纳、认同这里的环境和人,为以后治疗打下坚实基础。依据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3],制订出个性化、具体化、系统性的训练方案。主要通过一系列器材如滑板、滑梯、大笼球、平衡台、独脚椅、平衡木、圆筒等,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乐于参与,在“玩”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提高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身体协调性;以文字、图形、数字形式进行视、听、记忆等方面特殊训练,提高孩子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每次1~2小时,每周3~5次,2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训练结果。

1.3.2 心理干预方法

1.3.2.1 通过了解每位抽动儿童的家庭情况,让其父母深刻认识到其家庭教育方法的缺失,改变粗暴简单严厉的教育方法,以爱心、耐心对待孩子,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每次训练期间,采取面对面咨询,运用心理学技能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在孩子进步过程中,家长自身也有很大提升,改变了以往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周围人也更快乐。

1.3.2.2 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专业老师采用一些心理技能,如阳性强化、模仿法、角色扮演等,让孩子放下沉重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接受为他安排的训练方案,并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做事主动,敢于尝试,勇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失败、挫折,还孩子一个阳光快乐的童年。

1.3.3 评定标准

痊愈:抽动症状全部清除,半年后随访无一例复发;好转:多部位抽动的部分清除,小抽动偶见,抽动频率较前明显减少;无效:抽动频率及力度均为不变或加重。

2 结果

38例儿童中,痊愈30例(78.0%),其中,4岁者3例,6岁者8例,8岁者13例,10岁者6例;好转6例(15.8%),其中,6岁者2例,8岁者2例,10岁者2例;无效2例(5.3%),均为10岁。因家里经济困难,未能坚持训练。

以运动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儿童中,痊愈28例(74.0%),好转2例(6.7%);伴有发音抽动者,痊愈4例(50.0%),好转2例(2.5%),无效2例(2.5%)。

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者,25例(65.8%)给予心理干预,家长领悟能力强,能够活学活用,孩子进步快,稳定性强。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困难者13例(34.2%),家长接受能力较差,家庭作业配合力度不够,进步速度及稳定性均较前者慢。

3 讨论

儿童抽动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控制症状,因其不良反应多,易出现嗜睡、静坐不能,认知迟钝影响学习,停止治疗,并且停药后症状再现。中药服用有辅助作用,但疗效缓慢,治疗单一,也易反复。

抽动症的发生与儿童的情绪和外部的压力有关系,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精神刺激(惊吓、家庭变故等),躯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结膜炎等疾病诱发引起;长期食用大量垃圾食品(含有添加剂、防腐剂及链球菌感染细菌变异)也能引发。显然,儿童抽动症与精神异常无关,易受心理、睡眠、情绪等因素影响,因此,不主张用药物治疗,除非因器质性疾病所致。

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专家艾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理论,对于学习困难、心理和情绪障碍的儿童少年有明显的效果。通常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适当地实施行为矫治,解决了不少儿童中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4]。针对病因、病史,运用心理学知识、技能,让孩子参与感统训练,结交玩伴,学会在“玩中学,学中玩”。半年后,对30例儿童随访中,无一例复发,其中10例伴有学习困难者,学习成绩均较以前提高,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其注意力、多动及冲动行为,情绪稳定。在不断临床实践中发现,年龄越小,发现越早,家长配合力度越大,治疗效果越显著。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断学习,善于赏识,肯定接纳孩子优缺点,努力建造和谐家庭。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其快乐、稳定情绪。在良好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孩子,健全人格。

在我院智能开发中心接受此方法治疗后,家长深刻认识到,不仅是有病治病,还要防患于未然,并且定期带孩子来我中心接受训练,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此方法标本兼治、简单可行,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毅.抽动障碍新观念及治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111-112.

[2]魏书诊,张秋业.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6-189.

[3]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