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教育优秀案例

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文1

【关键词】美育教育;遗传学;创新性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美育教育是借助多种传授知识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受和鉴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教育通过人们审美视察和审美实践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愿地遵循美的艺术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在审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1]。

侧重工科知识传授,忽略人文情操等培养的生物工程的培养方式会造成人才知识的缺陷。专业知识的应用必须立足于社会,而生物工程人才要立足于社会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一定的人文情操。美育教育是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思想情操,净化心灵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育教育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人们从更高的层面把握知识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激发创造的灵感,升华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

1遗传学专业对人才培养实施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1.1遗传学专业人才创新性素质的培养需要美育教育

创新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2],创新素质培养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整个民族将来科技的成败。

美育教育在让学生感知美,审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美的艺术的创作过程的核心是创造美的过程。美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1.2遗传学专业人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美育教育

人类的思维形式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社会中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很多,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3]。

1.3美育教育能促使遗传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古往今来,大凡在某一领域作出重大成就的人,其成长过程,往往是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性学习的过程。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是从内心里面热爱喜好该领域的知识。

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育教育不仅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知识,而且从情感上产生爱好,从而心悦诚服地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让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知识的精髓,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1.4生物工程工科人才立足社会需要美育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生物工程人才在社会生产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情操,进而激发创新精神。

2遗传学专业美育教育的目标

2.1美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对整个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当今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创造力成为科研领域的核心素质。

2.2遗传学专业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遗传学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发展,必须要以较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 美育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和目标。通过美育教育,让遗传学专业的人才既具有专业知识,有具有人文知识背景是生物工程美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4]

3遗传学专业美育教育的途径

3.1开设美育的公选课程

生物工程的专业教育往往主仅仅注重核心专业课程,对美育类的课程较少重视。遗传学专业的美育教育的拓展首先学校应当给选择美育教育课程的学生一定的学分,鼓励学生选择美育教育的课程,例如音乐、美术、影视赏析等公选课程[5]。

3.2搭建美育教学和实践的平台

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平台。学校为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建立校外美育教育的实习基地,比如在革命老区建立定点参观基地。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审美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追寻美,创造美。

3.3在遗传学专业知识传授中穿插美育教育

生物工程的专业知识为美育教育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案例。例如DNA双螺旋的结构,其一对称和优美的线条展现了曲线美和对称美。在海洋中发现了许多外形独特,颜色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菌落形态都体现了美。食用菌的形态也体现了美,羊肚菌、猴头菌、灵芝等多姿的形态和绚丽的色泽都现了生物界的美。

生物知识也体现了神奇美。抗生素的发现来自偶然,然而神奇的抗生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嗜铁或嗜硫细菌的发现从侧面验证了生命的多样性。参考文献

[1]刘颖. 论美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2011,2:78-79

[2]钟义信.实施创新教育.中国教育报,2006,7:8-6

[3]吕建秋.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民营科技,2010,4:67

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文2

【关键词】诗性文化 本土资源 诗教美育 浙经院模式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性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甚至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充满了诗意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首先就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充分发掘、利用丰富的本土诗性文化资源。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引下,诗教美育的理念得以建立起来,并运用到学校的教育实践当中,而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模式也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其成效与优势。

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基础性环节,美育不仅是德育、智育、体育的重要补充,更独立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思想以及行为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诗教美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美育的一种创新形式,既是对我国悠久历史与丰厚传统的一种回应,也是着眼于当前大学美育有过度依赖于课堂理论教学的缺陷,主张回归诗教这一优良文化传统。而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更是将审美教育、景观美育与传统诗教有力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般的审美教育所不具备的实践特性与深入大学生心灵的人文化育功能。

一、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时空架构

无论是诗教还是美育,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而独立运行。对于两者结合而成的诗教美育,因其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发扬,更受到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的限制。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指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就本土诗性文化资源而言,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其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的独特架构。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具有一种深刻的历史品质。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资源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传播、品鉴、淘汰、积淀这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过程,诗性文化资源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在诗性文化资源方面有着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深厚积累,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古诗、歌行、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仅就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作品而言,我国诗性文化资源的历史也已有3000余年,这是一个基本的时间上的追溯,因此可以说,开展诗教美育,我国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如果从空间维度加以分析,诗性文化资源不仅仅是诗歌作品意义上的历史积累,而进一步转化或辐射到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诗性文化资源具体到自然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景观,而具体到社会环境就是人文景观。通常来说,人文景观都是人类通过自己带有创造性的劳动,对自然景观加以改变、重塑、提升的结果。当前,无论是美学界还是地理学界,一般只把人文景观视为文化资源的映射,但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意境中,自然景观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性文化资源。

诗性文化资源的时间维度展开了一幅幅绚丽无比的历史画卷,而空间维度上的诗性文化资源则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织而成,但这两个维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架构。我们知道,许多自然景观经过诗人的吟诵后,实际上已变景观;而人文景观则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赞叹、吟咏而与作品一起融入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刻板地对待本土诗性文化资源,而应将历史上众多优秀诗人的作品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视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利用全国各地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诗性文化资源。

二、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

诗教美育所必不可少的诗性文化资源既已得到清晰的呈现,下面笔者再对诗教美育的理念进行阐发和解析。首先,对我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当代中国美学主要可分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以李泽厚和蒋孔阳等人为代表的实践论美学以及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的存在论美学。在这众多的美学思想派别当中,与诗教美育最相契合的是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

存在论美学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主义哲学有着至为密切的关联。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种“在世中的存在”;人的世界是与他人分享的世界;人的三种基本特征是事实性(已经卷入这个世界)、存在性(是一种设计和可能性,即一种所及又可能的存在),以及沉沦?(倾向于成为在世上仅仅当前的存在,由于闲聊、好奇和两可,不能实现其大部分的可能性)。相应地,存在论的美学也承认人的存在特性是人审美生活和美感得以发生和延续的前提。由于人是一种“在世中的存在”,就不可能逃离其所依存的环境,人只能在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获得美感;由于人的世界是与他人分享的世界,审美生活也就应当在分享即交流的情境中进行;由于人倾向于成为在世上仅仅当前的存在,这导致了美育虽有一定的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性不可能无限拔高,必须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相对存在论而言,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美学和美育领域基本上是以实践论为主流。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以的唯物史观为基础,致力于突破机械的反映论原则和非社会性的主客统一观念,而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到向人生成、自然到人诞生的历史进程中“审察”美与美感的发生、建构和流变,从而在人类学本体论层面对美与美感做了相当深刻的阐释和概括。可以说,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实践的第一要义,由此成为了美和美感的起源及其本质实现的依据和手段。从这一理念出发,审美过程和美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且完全可以融入到物质生产劳动中去,这为职业院校的美育实践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确证和强有力的指导。

从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与美育理念出发,我们可以把审美活动的具体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审美感受、审美表达、审美体知、审美创造、审美交流以及审美再创造。审美感受,是指审美主体在依托于具体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初步感性的认识;在这种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审美主体将其用日常的言语表达出来,试图获得更深刻的感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这其实是人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一种摸索和探求;在审美的日常言语表达过程中,审美体知和审美创造的活动得以展开,而审美交流也同时得以发生和不断深入进行;在审美活动的这五个环节顺利地完成以后,审美再创造以鉴赏、批评以及更高层次创造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得了审美活动的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作品和成果。

对审美活动过程的细分是诗教美育的重要特点,这六个环节在诗教美育中缺一不可,它们紧密衔接在一起,构成了诗教美育和一般的审美教育、景观美育相比独具一格的特色和魅力。从审美感受到审美创造最后到审美再创造,实际上遵循着实践论美学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步骤,而实践通过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贯穿到了审美主体的全部思想和行为当中,因此诗教美育也就具有了其他形式的美育所不能比拟的深入人心的特定动能。

三、诗教美育:以本土诗性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美育实践

诗教美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本土诗性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活动,这也是论者不厌其烦地对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和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与美育理念进行阐说的原因所在。我国有关诗教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的记载。《论语·先进第十一》篇曾点申说自己的志向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孔子表示最为赞赏。同时在《季氏第十六》篇中,孔子将诗教与礼教并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阳货第十七》篇中,孔子还对此进一步加以阐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世儒者也多认识到诗教的重要性,开创了“心学”的思想家王阳明曾说,“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故凡诱之以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他还在《教约》中对学校的诗教做了具体的规定,“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器,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上文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角度对诗教及其中涵射的美育功能做了一个简略的回顾。在当前教育中,以本土诗性文化资源为载体的诗教美育如何得以实现?首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各地丰富的诗性文化资源。诗性文化资源主要指时间维度上的诗歌作品历史积淀和空间维度上的景观资源。诗歌作品的历史积淀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表面上看是完全相同的,但因为各地具体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区别以及诗性文化的空间维度对时间维度施加的影响,其实还构成了各地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格局。例如,北京和南京、杭州和上海、长沙和武汉、成都和西安,这些城市从表面看,在诗教可以依托的时间维度上的本土诗性文化资源方面并无二致,但只要到了这些地方,我们就会发现可以利用的资源即使就时间维度而言也是有较大区别的。

对于诗歌作品的鉴赏和品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早已占有一席之地。相对来说,空间维度上的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由于长期被忽视而理应引起更多的重视,这就需要引入“景观美育”的思想和方法。景观美育指的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游览与对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景观、园林景观、城市景观的观赏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提升作用。景观美育的价值不仅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而且具有环境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美育对教育的其他领域的促进和补充功能。在以本土诗性文化资源为载体的诗教美育中,景观美育其实是一种主要的审美活动形式,在以景观美育为形式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感受、审美表达、审美体知、审美创造、审美交流和审美再创造六个过程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只有让学生通过景观美育的活动完整地参与到这些环节中去,才能发挥诗教美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最大作用。

当然,以本土诗性文化资源为载体的诗教美育实践绝不排斥其他形式的诗教美育活动,而是积极、有效地与这些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比如,以诗词欣赏和创作教育为载体的诗教美育实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诗教美育实践、以专业教育与诗教美育相结合的实践,这些诗教美育实践模式的开发主要是扎根于课堂和校园,它们和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景观美育活动并不冲突,只要在时间上加以协调,并针对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制定出适当、可行的诗教美育方案,都可以获得丰硕、美好的成果。

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模式:当代高职院校诗教美育的初步探索

在前面对诗教美育的资源依托、基本理念、可能途径进行了理论上的解析和阐述之后,我们来看看在这方面实践上取得良好成效和一定反响的成功案例。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浙经院”)通过自1998年迄今10余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在大学诗教美育领域获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和鼓舞的成果:以“校园诗教、和谐育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特等奖”。此外,经浙江省文化厅、教育厅联合批准,浙江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诗词创作)传承教学基地也在本校设立。

总结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诗教美育这一领域的实践成果,具体到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这一论题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紧紧抓住杭州本地的优秀诗性文化资源,特别是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将景观美育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诗教美育的实践中去。学校充分利用处于杭州市区这一重要的地理文化优势,至今已先后开发了保俶山诗词文化之旅、孤山诗词文化之旅、北山路诗词文化之旅、西湖周边爱国名人诗词文化之旅、西溪诗词文化之旅、钱塘江诗词文化之旅等多条供师生开展诗教美育实践的“诗词文化之旅”品牌路线。同时,编选了与每一条路线相对应的《自然景观及人文历史知识简编》资料册,以供师生开展活动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游历。资料册中各景点介绍或附录中的诗词内容十分丰富,为诗教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其次,紧紧抓住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将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的核心理念贯穿到审美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与一般的审美教育相比,甚至与普通的景观美育相比,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实践活动将诗歌作品的品鉴、自然景观的游览、人文景观的观赏连结为一体,将存在论美学的现实性、可能性的理念与实践论美学的历史性、社会性的理念连接为一体,从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美育功效。这种功效最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活动鲜活而完整地参与到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中去。在游历每一条“诗词文化之旅”的过程中触发的审美感受通过日常言语表达出来,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参与者的感受,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知,同时也进入到审美主体审美创造和审美交流的过程中。在初始创造阶段的酝酿完成以后,通过相互交流、切磋和批评,参与者可以进入到审美再创造的更高阶段,感受、体知并实现审美活动的更高境界。

最后,紧密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成才需要,将诗教美育的可行方案落实到专业教育、课堂诗词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及校外活动中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秉承着“依托传统文化,以诗教为特色,兼融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学校不少教师具有诗词、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等领域的突出才艺,多位教师是全省乃至全国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书画协会的理事、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及其主办的《中华诗教报》、中华诗教网也落户学校,因此,学校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具有开展诗教美育的良好基础。学校始终把诗教美育实践与培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诗教美育实践活动视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和谐成才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校进一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推进有针对性的系列化工作,逐步将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实践的可行方案落实到有关育人环节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可以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诗教美育这一领域所做的创新探索概括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模式”。这一模式以弥补当前学校美育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所造成的缺陷和明显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为出发点,将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景观美育思想和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与美育理念紧密地结合起来,重视美育实践活动的情境性和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并落实可行的诗教美育实践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整地体验、参与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教美育实践活动,既充分地发掘、利用了本土诗性文化资源,更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美育的效能,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为培育和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创设了优良的实践平台与活动载体。

当然,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模式能否推广到其他地方、其他学校必须视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兄弟院校加入到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实践中来,学校10余年的努力还只是对大学诗教美育这一全新领域的初步探索,我们热切渴望能与有志于诗教美育的同仁一道切磋交流、携手努力,通过辛勤而细致的工作,将我国各地优秀的诗性文化资源充分地发掘和利用起来,将大学美育,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的模式创新和实践优化共同推向应当可以实现的更高层次。

(注:本文为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高职院校诗性艺术教育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LA102064)

参考文献:

[1]刘士林.中国诗学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F·N·麦吉尔.世界哲学宝库——世界225篇哲学名著述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王阳明.传习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6]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文3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思考;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11-01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学校音乐教育,积极探索与构建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与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 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必要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1 .音乐课的德育与智育作用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是陶冶情操,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诚然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起到的德育作用也是音乐教育所担负的任务之一。音乐可以辅德,音乐教育可以深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鼓舞斗志。而事实上音乐并不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音乐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通过音乐技能训练的双手协调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兴奋思维,充分地开发全脑。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

2.音乐课的美育作用俗话说“ 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又是终生性的内容。作为“人”的素质中,在精神心灵方面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必要的、重要的中心内容。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 让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文化,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音乐确实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音乐界有一句箴言:“音乐的本质是科学,音乐的内容是哲学,音乐的表现是艺术,音乐的功能是教育。”音乐可以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它不仅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宣泄,一种寄托,还能启迪智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催人奋发,提高素质。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习音乐不仅有助于欣赏音乐美,还有助于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美,有助于激发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对美的创造力。我国音乐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六艺”就把“乐”列入其中。北京大学近几年规定:文理各专业学生若艺术课不及格,就不能毕业。了解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会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革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有强烈感染力、震撼力的音乐佳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欣赏音乐时可以让课堂由“静听”到“活动”,让学生由“听众”成“演员”,运用各种手段来表现所欣赏的乐曲,在体验中真正领略音乐的魅力。

三 结合时代特点更新、丰富教学内容

1.改变传统的音乐课是“唱歌课”的现象,丰富课堂内容,十分注重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往中学的音乐课很多情况下就是“唱歌课”,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教会学生唱几支歌就算完成了音乐的教学任务,这一现象在农村或是欠发达地区尤为普遍。中学音乐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音乐演唱能力,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也是极为重要的,更应该培养的。中学生们大多并非音乐专业和特长生,教育学生更多的专业演唱和乐器演奏能力,困难重重且意义重大程度还有待商榷,但教会学生音乐鉴赏却相对简单和实用。

2.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的精华,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当下,流行歌曲风靡社会,对中学生影响有目共睹。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意义重大,但中学生处于个性张扬、思想独特的青少年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还不深刻。相反,他们都有着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手。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传统音乐教学,灵活运用流行音乐,对流行音乐秉着适度性和指导性原则。

四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践行;海外华校

一、美术教育在海外华校的目的及意义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罗丹说:“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美术教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而美术教育在海外学校目前是一个盲点,很有必要去实施美育教育。

二、美术教育在海外华校遵循的原则

陶冶人的情感原则。情感就是对人和事物的态度,是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同样是美术课的一门必修课,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内驱力,为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使学生情感不断升华,使学生在生活不断寻找美、追求美、创造美,这是我们美术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美源自生活,美就在身边。我刚到老挝三个月,了解到老挝人民很喜爱竹制品,学生中午带的午餐都是用“E KOU”(老挝语)的竹制品盛装的。“E KOU”手工精美,当我看到这一现象,灵感一来就精心设计了《竹制品》这一课时,学生在观看一组组色彩鲜艳、造型优美的老挝竹编制品后,开始对生活中竹编制品的了解和热爱。在课堂中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讲了家里的竹编制品和艺术特色及实用价值,有些同学的发言还引得同学哄堂大笑。这样一来,学生都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小小笔筒》通过欣赏矿泉水瓶制作的灯具、易拉罐制作的烛台、小布头制作的挂饰、树叶贴画、蛋壳等利用废旧物制作的作品后,学生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达到,在喜气洋洋的结束语中,我感受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成就感。我仿佛看到了一颗沉睡已久的心灵被美术唤醒,这一课堂教学让学生发现了美就在身边。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健全人身心健康,也是我们美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三、美术教育在海外华校的实践过程及成果展示

1.课堂实施及成果

在老挝,基础教育、教学硬件薄弱,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不太可能,但可以先做一部分重视孩子培养的家长的思想工作,为孩子买好一点的美术学习用品,以此来带动班里其他学生的进步。当然,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应因地制宜做些调整,充分发挥老挝当地自身的资源优势。

(1)造型

表现方面,选择节约材料的形式。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绘画以当地人文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设计

应用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外,树叶也是这里到处可见的,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制作树叶画等课题,学生特别有兴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如喝过的饮料罐、废弃的彩色包装纸等,都是美术课上的好材料。我让每个学生给自己准备一个小箱子,将平常看到的漂亮有趣的材料都收集到箱子里,上课时就带到学校来,根据上课的内容和自己的爱好选取不同的材料制作,

并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通过这样的做法,不仅没带工具材料的学生越来越少,而且创作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准备学习用具的能力和环保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上美术课与其他课有着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3)欣赏

评述课要通过多种手段引领学生多欣赏美妙的作品,激发创作灵感。因海外华校学校资源、学生家庭条件和家长的素质有限,接收外界信息也比较少,我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欣赏一些名家的绘画作品。一是利用网络;二是把各班的画册搜集起来举行了“画册漂流”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欣赏到优秀的绘画作品。在愉快的氛围下,他们被美妙的事物所感动,从而激发起创作的欲望。除了书本上的作品外,还走出户外,欣赏家乡的新楼房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设计十年后家乡的样子、楼房的样子、学校的样子等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无限的延伸。

2.课外兴趣小组实施及成果

(1)活动目的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使老挝华校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优秀特长生。

(2)活动内容

①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美术常识知识以及美术的种类、常用工具、基本的使用方法。

②重视基础训练,对装饰画、素描进行基础性训练,抓住难点强化训练,解决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③给学生自己创作设计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参加校园环境布置,如设计布置学习园地、手抄报等,边学边实践,边干边提高。

④培养学生观察与热爱生活的习惯,以校园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主旋律,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作品。

3.活动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名作欣赏。指导学生从各种报刊、画刊中搜集有关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讨论学习作者如何观察生活、观察生活、构思、取材,怎样着笔、作画、表现生活。

(2)讲授美术知识,扩大学生美术知识,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激发其创作热情。

(3)组织兴趣小组,让学生办好学校、班级的学习园地。布置班级墙报,给学生锻炼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

(4)举办美术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

(5)举行美术绘画比赛。美术比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到一定的时期,可以让学生举行线描画、蜡笔画、水彩画等比赛,通过训练比赛,能够促进学生快速、准确、熟练的技能。

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应该做出很大的努力,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美术兴趣小组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四、美术教育是老挝华校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

社会健康、完善的发展就需要健康、完善的新型人才。老挝基础教育薄弱,美术教育更是他们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老挝华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年青一代的理想、道德才智和情操的树立、培养,都不能离开美育的影响和熏陶。

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是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它可以陶冶人的美好心灵,促使人的道德素质。美术教育是发展老挝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

参考文献:

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文5

[关键词]情感渗透;审美;美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教好美术专业课程,还要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从而达到以情促学的目的。美术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认真把握,并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情感教育。

一、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美术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阵地。美术课作为一门艺术课,其本身就是美的教育,是一种基于美的情感体验的教育。美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从美的事物中发现和感受美,并体会到美带给自己的乐趣,这也是美育的主要教学任务。美术这门课程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应该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美的感化。一般来说,美g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那么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势必要有情感的投入,加之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的情境创设,更容易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感受到独特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着美,心情是愉快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情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高中阶段的学生从各方面来说已趋于成熟,尤其从审美角度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了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而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教育门类,其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同时提高个人品味,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观,才能有效进行学习和创作,高中阶段正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时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是美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美术教育教学、欣赏与艺术创作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作品总结出更健康的个人喜好,激发个人情感的表达,适度的心理技巧干预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并能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内心情绪、情感的有效表达。

三、情感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应,只有在自己的画面中融入大量的情感因素,其作品才能让人动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的表达,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

美术教学有独特的难点,比如概念、观点较为抽象和枯燥,不容易理解,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学生在初中的美术学习中训练不够,所以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兴趣方面没有自己的喜好。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付出情感,用爱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我教的特长班,与学生聊天,如同朋友一样。记得有一个休息日,我在路上看到有几个人正在威胁我的学生,让他们交出身上的钱,我立刻冲了上去,挡在我的学生前面,大声斥责了那几个人并及时报了警,警察很快将他们带走。因为这件事,学生对我充满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当成了他们的“大哥哥”,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对我说,我的教导他们也很愿意听。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当年的高考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2.辨别体会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

优秀美术作品中没有任何一种美是毫无意义的美,学生如何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这需要教师通过引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审美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从而理解作品中的形式美感。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对美术作品中的美与丑进行对比,教师可以找一些杂乱无章的作品进行比较,借鉴、比较的过程能让学生领会形式美的真正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美丑等的认识,逐步让学生体会具有形式感的美,在自己绘画创作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自己的感情,并有效将形式美融入作品。

3.逐步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在美

高中美术教材中的一些典型艺术作品,除了在直观上让我们看到美感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美,这就是艺术作品潜在的美,我们称之为内在美。画面的美感中往往包含了潜在的美,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出作品的内在美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去推敲、欣赏美术作品中的内涵,这就需要学生从作者本身进行深入挖掘,只有了解了这些,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的东西,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在平时的创作中,学生往往很关注作品的形式美,而忽略了作品的内在美,因此不仅要让学生会欣赏作品,而且要发现作品的内在美,通过琢磨具有个性化的画面风格而体会美。

4.在创意想象中发现意境美

想象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想象力是绘画的敲门砖。由于学生认识事物不是很深刻,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既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又努力展开联想,在想象中逐步感受美术作品的内在意境。教师要在结合教材本身的前提下,借助学生所知道的、有关的情景促进学生展开想象,依据事物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推理、想象、联想,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更好地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努力使创作的美术作品能从意境和形式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5.幽默是情感教学的有力武器

高中美术教材中大部分经典画作的画面效果是比较严肃的,这需要教师努力寻找其中的亮点,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到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形容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以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重点突出蒙娜丽莎的笑,加上幽默的的语言,利用夸张的表情让学生感觉有趣,并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更容易接受。在解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时,我有意选择了一张中世纪时期表情严肃的圣母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讨论和发表个人观点。通过教师的有意安排,本应枯燥的美术课显得活跃生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熟知自己的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熟悉他们的绘画水平。只有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能力和层次等,在进行授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在绘画水平上有较大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情促学,关注每一名学生,不让一个人掉队。

2.情感教学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年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高中阶段,年龄差距最大的能达到三岁到四岁,所以教师在设置情感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兼顾到所有学生。另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大不相同,有些案例学生不一定能明白,这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3.情感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被动学和学生主动学的意义完全不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以教师的引导为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引领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和比较分析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很高的热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会对美术知识进行主动探究,遇到题时也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比如高中美术鉴赏课,单纯来说是很枯燥和乏味的,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先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画家的励志故事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而不是直接讲各种画风技法,那样会让学生感觉十分枯燥。教师应充分利用机会,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情感渗透在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以情促学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绘画天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院团结合 音乐审美能力

21世纪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而从属于美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了明确界定,《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目标强调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音乐课程应通过熏陶、影响等途径,使音乐成为人的终生

朋友。

一、音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本,音乐教育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音乐教师,决定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可见,音乐教师只具备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巧上,更应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素质内涵方面。他们既应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应通过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美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声音、情感体验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和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教师音乐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有些教师,即未来的音乐教师,其音乐审美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对音乐缺乏充分的情感,进而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笔者在“音乐教学法”课上经常看到:很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中小学模拟授课时,盲目依赖多媒体课件,即便是自己站在讲台上范唱(奏)歌曲,也缺乏情感,毫无音乐表现力。

另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的缺乏与上文提到的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缺乏有一定联系。拥有高技能却没有感受能力的演奏和演唱是机械的,没有感染性和生命力,而没有思想的、机械的身体动作更不能引起思想的新的火花迸发。

上述不足及缺陷将明显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学专业学生,即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后备军队伍,对于其今后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学水平的单一和呆板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实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音乐审美功能的良好实现。

二、“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艺术学院和芭蕾舞团、歌舞团、艺术学校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和谐共荣,在“产、学、研”一体的基本框架下,采取多学科、紧密型、全方位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如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选派实习学生参加院团演出季的排练、演出、管理,提高其合作能力和舞台实践经验;团校也将派出资深演奏家、演员和管理人员带领实习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空间。

此举说明,对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来说,将“两团一校”建设为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可为在校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在组织专业学生到两团一校进行观摩、实习、实践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参加选拔、竞聘两团的签约演员,让他们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艺术实践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出路,艺术作品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紧抓舞台实践,是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院团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大增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尤其突出表现在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表现力、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团校资源优势,促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可提高学生对舞台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院团结合中,演艺团校委派的教师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无可比拟的丰富的舞台经验。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这些舞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在教学中令人钦佩。在专业音乐教学活动中,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特别注重并强调其社会属性、行业属性及就业属性,这是很值得借鉴和补充的。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历来走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套路,是一种较封闭的培养方式,教师对音乐美育功能的感受较为薄弱,学生也体会不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团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这些团校委派过来的教师大多为艺术专业院校毕业,几十年从事舞台表演艺术事业,均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知名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与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除技法性教学外,十分注重表现性与应用性教学。可以想象,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教师是十分了解和重视舞台的表现和感受的,也是深刻体会到音乐表现的美妙和魅力的人,他们在作为教师教授学生时,会把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作为教育的重点,甚至在教授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美妙,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性。他们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可以讲授,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可以拿自己的舞台演出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甚至将学生带到真实的舞台学习,感受舞台表现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弥补了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对舞台表现能力的重视,并加深了对呆板的技能表演背后的更多情感性的领悟,进而促进自身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力的提高。

2.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活跃的创造氛围有助于启发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这与他们的团校性质和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因为大量的舞台表演不可能总是旧东西翻来覆去地表演,而针对不同的表演场所、观众需求、情感表达,需要有适当的改变甚至创造。同一种舞蹈或戏剧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而达到不同的舞台效果,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表演者对这种舞台表现的差异是最清楚的;为追求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团校音乐人才创作产生许多原创性作品也很有可能和必要。

笔者认为,多数高校总是缺乏创造性,大多是在重复别人的东西;最开始的模仿当然不可或缺,但长期处在低层次的模仿阶段得不到提高,只用熟练的技能应付,难免思想僵化和单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感受和表现。院团结合模式也可以促进院校创造性的迸发。目前,院校原创型人才极度缺乏,与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合作将可能进一步扩展到院团共同打造艺术作品的新领域,构建原创平台,产生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活跃的、新颖可喜的创造氛围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无疑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3.团校提供充分的艺术实践机会,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表现、感知能力的提高

团校结合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学生亲身实践不仅锻炼了专业的技能,更体验到整个音乐过程的快乐和意义,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性,对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和以后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将有极大的帮助。院团结合模式也是院校教学方法理念的更新和改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自身技能和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学生亲身参与到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技能的表演,可能还参与到舞台的设计安排、表演流程的熟悉等过程,使学生在舞台上,在面对有广大观众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舞台表现的东西。有明确观众对象的舞台表演,如果只用机械的专业技能,明显是不能达到好的舞台效果的,只有学生自己拥有对音乐的充分感受,才能表演出充满感情的东西,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可以说,院团结合提供的实践表演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4.学生对舞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观察力和音乐感受力

随着在团校中的舞台实践,学生也拥有了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其中有成功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对演出成败进行事后的总结和反思,就可以获得比一场演出更多的东西。可以看到,音乐感受性的差异极大地影响到舞台效果的呈现,不同的音乐感受带来不同的舞台表现,同一种舞台演出因为感受性的差异也会导致有很大差异的舞台表现效果,这些区别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演出才有可能深切体会到。

学生通过对比较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重点分析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差异性,进而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把这些通过实践体会到、观察到的东西总结出来,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观察力和音乐艺术感受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院校理论优势,有助于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院校师生相对团校来说拥有理论上的相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1.以院校教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催生音乐审美相关教科研成果

传统的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习惯,那么在与团校结合的实践表演之后,院校师生可观察、总结和反思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中自身情感的感悟、舞台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创造性的火花,将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促进对经验的总结,对问题的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催生一批音乐审美理论教科研成果,起到在教育教学中借鉴之作用,以更好地指导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2.以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改革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方法

院校相对团校来说,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因此特别关注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研究。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的重新界定,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正是一种实践性、感受性、体验性、参与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及授课形式,通过这样的熏陶、影响的途径,能极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

联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只有让接受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参与、体验、感受音乐课堂的美,才能真正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模拟课堂有望不再完全依赖多媒体,能实现师生对话,创造出有感情、有生命、有魅力的音乐审美实践课堂。

三、让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表演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专家,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的音乐基本技能、丰富的音乐知识、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良好的音乐专业素质,在教学品格、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素质。

院团结合模式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起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舞台表演、音乐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践节目为载体,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的最佳平台,在今后共同打造一个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综合教学基地,坚持“教学与舞台实践结合,教学与创作研究结合”,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形成“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和谐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