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1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均在6周岁左右,有相当多的儿童在婴儿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长期的缺失、祖父母亲戚朋友教育的缺陷以及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等不利因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和生存状态更加艰难,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儿童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遍及全国各地,任劳任怨做着最苦、最累、最危险,收入却最低的工作。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离家打工后留在农村的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就这样诞生了——留守儿童。

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关注较少。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

(二)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李向东在《农村幼教现状堪忧》一文中指出,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一是居住分散,生源不集中且逐渐减少,开园办班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三是不懂幼儿教学规律,教学管理小学化;四是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五是无人重视,管理混乱,随意性大,幼教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幼儿的课程主要以音乐、绘画、游戏和文化知识为主,而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着欠缺。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

三、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一是向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宣传父母关爱对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留守学前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以保持对孩子的关心和沟通。二是建立父母与孩子、幼儿园的联系纽带。帮助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建立孩子成长档案,随时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

(二)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

[1]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4(8):67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研究多是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部分研究认为“留守”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目前并无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负面的。

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①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态度散漫、不端正,迟到、逃课甚至辍学情况严重;留守儿童一般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交往圈子,对非留守儿童或同辈群体存在很强的排他性。②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心存歉疚,错误地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补偿子女,助长了子女的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拜金主义”等思想。③研究还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留守儿童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留守儿童内部又有所分化:父母亲一方在家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同辈看护或没有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应对压力时表现出更多的退避及幻想,做事任性、对人冷漠、性格内向和孤独成为他们的突出特征,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慰藉,他们遇事更加自卑和暴躁,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

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客观存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消极影响。然而事实上,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并非全是消极影响,在留守儿童中,不少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较强,有责任心,懂得感恩,并且由于父母在城市中,懂得的新鲜事物比同龄的农村儿童要多,人生的理想更加丰富,奋斗目标更加明确。研究中过度的负面结论容易忽视健康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和事实,在大众心理上形成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错误观念。这样的舆论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积极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造成伤害。据调查,由于留守儿童被严重“标签化”,81.7%的孩子不喜欢被称为留守儿童。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2.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2)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3.用父母般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我认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有一次,我班的娟娟穿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我问她:“谁给你买的衣服啊?真漂亮”,“妈妈”,叫得多甜,要是妈妈在身边她一定会更幸福的。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像”说话,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可见,他们的心目中有多依赖老师。

(1)用温暖去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3

>> 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徐州市天主教信众与普通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 军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措施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肥胖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本科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关于泰顺县九峰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2014-01-21/2014-08-10.

[2]刘志芬.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30).

[3]李祚山,黄小琴.残疾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N].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3).

[4]陈一心,周洋.中国弱势儿童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6(22).

[5]叶盈.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7(22).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4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荆门市5所小学428名小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小学生及家庭的一般资料;小学生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的认知,包括15个条目,以“是”和“否”回答,对计2分,错计0分,满分30分,经过预调查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90和0.92,得分越高表示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越多;儿童行为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较好,由 113 个条目构成,分别计0分(无此行为)、1分(偶尔有)、2分(经常有),得分越高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越多。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及小学生心理行为情况

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不同情况评分见下表。

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均分占满分的65.8%,表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较少。人们更多地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是否独生子女、教育态度和不同的家长在儿童心理知识方面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对子女教育态度一致的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相对了解多一些,父母亲对儿童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祖父母,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比祖父母效果更好,且教育态度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与李娟的调查结果接近。家长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和不同的家庭类型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和大家庭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对多一些。

2.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关系

将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04,P=0.031。本次调查统计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呈负相关,说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了解得越多,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就越少。蔡笑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会选择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示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构建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平台。

三、 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期待学校在倡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家长有配合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对儿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观念,它直接支配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家长形成不同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长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塑造儿童不同的人格特征,缺陷型的人格模式将成为儿童日后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对待儿童的不良态度、行为和言语,可以成为外部刺激因素,直接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家长的注意力被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主导。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知识普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儿童个性的培养;儿童品德的培养;儿童学习上的指导,如学习动机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等。

(3)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首先,要具备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基本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其次,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的行为引导到社会赞同的方式上来。再次,学会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的行为以强化,让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留,不良行为及时得到矫正,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在推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社会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学校在配合、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认识不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提高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人员多数学历较低,未受过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教育,且多为兼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实践活动。社区卫生人员应精心设计和策划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受教育率,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教育、心理、法律、卫生、保健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充实到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梁红,蓝琼丽,田昕,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2] 李娟.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3] 何.儿童精神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5]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蔡笑岳,方传燕,应湘,等.城市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 朱晓鹉.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扬州大学,2005.

[8] 秦慕萍,汪婵娟,刘媛.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谐平台.武汉学刊,2006(1).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5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6

【摘要】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问卷对西部贫困地区的1 999名儿童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介于11.8%~34.5%;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学历的期望及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知道有远大理想很重要及与父母一起做感兴趣的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结论: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应学会如何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使儿童身心健康快乐。

【关键词】 儿童;家庭环境;心理行为问题;贫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家庭常常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为了解西部贫困地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笔者进行了调查。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在内蒙西部地区贫困县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抽取2 000个家庭中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名儿童资料丢失,故实际研究对象为1 999名。将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后收回。首先进行预调查,然后由研究者亲自进行现场调查。要求学生将调查问卷按学生班级编号,发放调查表时由班主任协助,按我们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如实填写问卷并当场统一收卷,对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返回并重新填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了一般性描述、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2结果

2.1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率的描述被调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患病率(%)见表1。

表11999名被调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患病率(略)

2.2 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学历的期望及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孩子做错事任其自然(r=0.24,P

2.3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为因变量(异常=1,正常=0),以父母规定作息时间、孩子父母生气时父母的对待方式、有钱对孩子重要、有远大理想对孩子重要、认识的人有门路对孩子重要、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事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前进法回归分析,a入=0.05,a出=0.10。结果显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变量有三个,即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有远大理想对孩子重要及与孩子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根据所得OR值可知,这三个因素均为保护因素,OR值介于0.781~0.822之间,表明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知道有远大理想很重要及与父母一起做感兴趣的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

表2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介于11.8%~34.5%,基本与来自我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所调查的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1]的结果相近。这些儿童显得容易嫉妒、害羞、冲动、怀疑、固执、不愉快、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吵架、说谎、骂人、偷东西、损坏东西、伤害别人、不服从学校规定等。针对儿童成长中的这类心理行为问题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是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也是他们认识社会的准则和建立行为规范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是构成影响儿童少年行为外环境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2]。本次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学历的期望及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与唐慧琴[3]的调查结果一致。

在父母教养方式中,不良的教养方式如孩子做错事任其自然、经常打孩子、违反家规时打孩子及惹父母生气时父母不理孩子,容易导致儿童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反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如鼓励孩子做事、孩子做事情要问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进行鼓励时,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要低一些。因此,要想保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首先父母应懂得正确的教养方式,在面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给予真正的理解与帮助,而不是采用惩罚等消极教养方式,使儿童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进而出现心理疾病。

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体的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状况。据国外文献报道,父母与子女关系和睦的儿童,其行为问题发生明显少于父母与子女间关系不融洽、家庭气氛紧张的儿童[4-6]。本调查亦显示,父母与孩子说话和气、陪孩子读故事、与孩子一起做感兴趣的事,孩子不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知道有远大理想很重要及与父母一起做感兴趣的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和睦的家庭,易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父母应为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发育的成熟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对子女寄予了较高较美好的期望。一般来说,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促进他们积极地和自主地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并能为实现这些理想与抱负积极努力并付诸行动。但是,这种期望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和希望强加给孩子。本次调查表明,父母对孩子高学历的期望,并不易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这一结果可能与其地处西部贫困地区有关系,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家中有杂志及课外书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要低于家中没有杂志及课外书的儿童。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应学会如何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降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军军.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521(2).

[2] 张迪,白春玉,刘番,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71.

[3] 唐慧琴.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 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4):1.

[4] Bergeron L,Valla JP, Breton JJ, et al. Correlate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Quehec general population of 6 to 14-year olds[J ]. Abnorm Child Psychol,2000,28(1):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