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内涵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1

【关键词】 绿色大学 可持续发展 PSR概念框架 指标系列

一、绿色大学的内涵初探

绿色大学建设行动的启动和展开,是对在加拿大《哈利菲克斯宣言》所提出的大学的社会角色及其在促进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一种积极响应。在大学所进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探索,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其存在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在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然资源并输出废弃物和污染物,也要倚仗自然环境的支持和承载。

大学作为特殊的生产单位,其产出是科研技术服务、人力资本、社会公共服务等重要要素,这些产出将显著作用于自然、经济、社会等不同层面,并对一国未来的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这些产出以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导向,不仅将直接导致大学生产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更可能致使一国的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大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置身事外,相反地,其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任重道远。

2、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绿色大学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一部分,本文对绿色大学的内涵也分别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加以阐释。

(1)绿色大学的自然内涵。绿色大学的校园环境合理规划布局,重视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污染物和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实现校园污染零排放,带动周围自然生态的改善,与自然相协调、相融合。

(2)绿色大学的经济内涵。在投入方面,绿色大学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并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产出方面,绿色大学着力于低成本、低污染、高质量、高效能的产品和技术研发,能迅速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中的绿色生产力,并重视绿色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转化,能有效地付诸绿色实践,熏陶和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绿色实践能力的人才。

(3)绿色大学的社会内涵。绿色大学拥有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高效管理制度,能促进绿色校园自然生态、绿色科研技术成果和绿色人力资本等要素高效结合,促进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本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能充分发挥教育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与国内外社会团体协作活动等方式,推广绿色生产发展模式、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带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复杂而多层面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深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具象化理念,绿色大学的内涵也将随之不断丰富延伸。

二、绿色大学的PSR指标系列初探

国内有很多关于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善的研究,多为二或三层指标结构,用以评价绿色大学的建设成果,较为典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陈文荣、张秋根,2003)、张远增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张远增,2000)、绿色大学建设标准体系(罗泽娇等,2004)等。

1、现有指标体系研究的不足

现有的绿色大学指标体系侧重于绿色大学建设现状的指标描述和评价功能,但缺失了监测作用。对绿色大学的建设行动而言,除了反映和评价进展情况,也需要对执行规划的运作方向和实施成效进行监测和反馈,以利于纠偏查漏,指示政策所致力改善的方向。

2、PSR概念框架及其优势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创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概念框架及其指标系列最初是用于对环境特性的测定,并辅助环境分析工作以及环境政策制定。而后该概念框架为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其中联合国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还对该概念框架进行扩展,不仅仅包含环境问题,还涵盖了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机构问题,从而显示出该概念框架良好的扩展应用潜力。

压力―状态―响应是一个因果循环链,压力和状态指标可以描述、评价现状,响应指标可以指示响应行动的方向,通过对响应行动后的压力或状态指标的测度可以进一步监测响应行动取得的进展,对其成效做出反馈,进而推动下一步响应行动的完善。PSR框架如此循环往复,不仅可实现描述、评价和监测反馈功能,还能促进持续改进和创新。

3、绿色大学的PSR指标系列构建

在绿色大学内涵的基础上,本着指标可操作和可定量的原则,笔者参照PSR概念框架,对我国绿色大学建设PSR指标系列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索。

(1)绿色大学PSR指标系列。绿色大学PSR指标系列具体如下:压力指标包括:P1:校园内可绿化的用地面积;P2:校园内可开发生态园林景观的用地面积;P3:学校所处区域的可供水量(或负荷率);P4:学校所处区域的可供电量(或负荷率);P5:学校所处区域的大气中可吸入颗粒含量;P6:学校所处区域的污水处理能力(或负荷率)。

状态指标包括:SN1:大气中可吸入颗粒含量;SN2:饮用水微生物含量;SN3:校园绿化覆盖率;SN4:校园绿化植物存活期;SN5:生活污水排放量;SN6:固体废弃物排放量。SEI1:人均用水量;SEI2:用水量的同期涨幅;SEI3:人均用电量;SEI4:用电负荷数的同期涨幅;SEI5:人均实验室废水排放量;SEI6:教学办公管理用纸量。SEO1:教室利用率;SEO2:公共设施的损坏(或维修)次数;SEO3: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的教师比重;SEO4:开设的绿色课程门数(或讲座次数)。SS1: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个数;SS2:建立合作关系的社会机构团体个数。

响应指标包括:RN1:二氧化碳减排量;RN2:废水回收处理率;RN3:废弃物回收处理率;RN4:年绿地维护支出。REI1:节水率;REI2:节电率;REI3:实验室废水回收处理率;REI4:办公用纸减少比率。REO1:每年教师/学生人均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培训次数;REO2:学生绿色产品或技术创新发明件数;REO3:绿色行动平均参与人数比重。RS1:绿色课程(或讲座)的辐射人数;RS2:校园共乘人数比重;RS3:提供绿色服务项目个数;RS4:绿色服务项目的服务价值。

(2)绿色大学PSR指标系列的内涵。在PSR概念框架下,笔者认为,绿色大学建设的压力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因大学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压力而体现出的资源制约条件,可以通过校内测量及气象、水务等相关部门获取数据。状态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大学在自然、经济、社会的绿色建设方面所处的状态并作为响应行动成效的比较标准,而响应方面的指标则用于体现响应行动的政策联系和改进方向。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主要通过校内测量和从教学和管理部门的日常数据汇总获得,鼓励师生共同参与。

自然内涵方面。大学的生产生活活动因自然资源的输入和输出而造成了土地、水、大气质量、排污能力等方面的资源紧张,以大气质量、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影响环境绿化率等方式体现其在自然环境方面所处的状态,以年绿地维护支出作为大学对自然环境或者说自然要素的投资、维护的指示器,同时以这些指标体现控制校园污染,加强环境无害化技术处理和循环利用,重视对自然环境投资维护的政策导向。

经济内涵的投入方面。自然系统因学校的生产活动所承受的压力与上述相同。鉴于水、电、纸及废水排放等是大学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主要且典型的投入耗费和污染输出物,将其专门归结于经济生产的投入和负外部性,与自然内涵中的生活活动状态指标相区别。所构建的响应指标则力求体现对倡导鼓励节能控污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污染内涵要求的响应。

经济内涵的产出方面。如前文所述,大学的重要产出在于学术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本投资积累,其相应的状态指标分别从教室对教学活动的负荷程度、公共设施损坏情况和绿色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描述。而响应指标更侧重于师生在培育积累绿色人力资本、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等方面的响应表现,故而选择了上述的响应指标。

社会内涵方面。制度、发展模式等在有效结合各种绿色要素、促进绿色大学建设的社会资本方面,具有深厚的正辐射潜力。由于笔者所探讨的压力的主要承受系统为自然系统,社会内涵方面的绿色建设对自然系统的施压不太明显,故未讨论压力指标,仅选择了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团体个数描述学校绿色建设所处的状态,通过绿色教育、绿色管理、绿色技术服务等方面构建响应指标,作为绿色大学建设中正外部性及其辐射作用大小的响应表现。

绿色大学的建设模式并不是均一化的,需要因地制宜,同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所制定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因此PSR指标系列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操作弹性。

三、PSR指标系列量化方法的建议

除了国内对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通常采用的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外,笔者认为,也可以考虑使用功效系数法。根据所指定的绿色大学建设规划和目标,合理设定各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容许值,计算各指标的功效系数。同内涵范畴、同系列指标的功效系数可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综合测算,但同范畴的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系列代表不同阶段的状况,不宜进行几何平均,不仅仅由于综合值的含义不明确,也为避免破坏或削弱PSR概念框架在监测反馈方面的作用。

四、结语

由于选择指标时强调指标的可量化,PSR指标系列仍存在不足,笔者不得不舍弃一些重要而难以定量的指标,使所涵盖的内容不够充实,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内涵的指标系列也应予以细化,以体现其隐性外部性。此外,对压力指标的考量仅局限于大学作为施压方、自然系统作为受压方的情形,未充分考虑其他系统之间的压力影响,故压力施受方范畴的扩展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

[2] 陈文荣、张秋根: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张远增:绿色大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0(5).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2

在人类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未间断。在人类改造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强烈地反作用于人类。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在生态经济视阈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基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加之近年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都在日益加快,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也使我国经济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之一,企业营销活动理应以此为导向向绿色营销模式转变,以此来迎合时代的要求和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营销观念的转变给企业的营销模式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是因为,虽然从营销原理来讲,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营销和传统市场营销的营销过程一致,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尤其在价值取向和侧重点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因此,需要企业为此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此为基础,本文对生态经济视阈下绿色营销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辨析了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内涵,然后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了基于生态经济的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和路径。试图通过本文的工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一、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内涵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对其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并有持续扩大的趋势。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水平之上,继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向可持续发展,并以此建立其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介于此,生态经济具备以下特征:(1)生态经济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在“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基础上完成;(2)生态经济作为一种节约资源的经济,反对任何对资源的过度获取和利用;(3)生态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经济,除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需要参与其中外,各种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也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4)生态经济讲究原则与利益并举,任何违反市场原则和公共利益的行为都应该被禁止和杜绝。

(二)绿色营销的内涵

对绿色营销的内涵界定方面,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乏全面而系统的定义。按照魏明侠等的观点,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并且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和措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生产以及消费者实现可持续消费。由此可见,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营销目标、营销观念、营销手段等方面。在营销目标方面,绿色营销强调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的平衡,而传统营销对此却反应迟钝;在营销观念方面,绿色营销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在营销手段方面,绿色营销突出“绿色”因素,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二、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一)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统一

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两者都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生态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社会经济活动在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也无法完全脱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适度扩大生态环境的容量,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使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更好、更多经济发展机会的获取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都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所以,两者在根本要求上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生态经济拉动绿色营销

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具体表现为,生态经济的科学规律能够为绿色营销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而绿色营销能够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和保障,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经济发展模式和市场经营模式之间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只要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形式,都必须通过市场的检验后才能实现,生态经济是最为经济模式的特使形式,其实现也要通过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的检验。这是因为,在需求导向的状况下,市场需求首先表现为消费需求,消费不但是社会化再生产的终点,也承接着下一个再生产过程,承前启后和经济先导的作用明显。所以,生态经济模式作用的发挥,天然地需要绿色消费的引导和拉动。然而,在现阶段,“绿色”同时也代表着高成本和高价格,企业进行绿色经营的难度较高,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动力不足。这明显需要完善的生态市场规制和良好的消费引导。

(三)绿色营销检验生态经济成效

生态经济的建设要依靠和表征为生态文明,这就为绿色营销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营销作为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的同时,还肩负着对生态经济建设成效进行市场检验的功能。在宏观领域,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需要仔细研究政府、社会等机构和领域关于生态观念的宣传和法规制度,以此促进企业的绿色经营;在微观领域,企业需要研究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办法和途径,全方位地分析和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并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将绿色营销作为企业的现实和未来战略进行考虑。这明显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生态经济的直接相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绿色营销引导绿色消费

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消费的推动,而绿色消费受到成本和意识的制约。此时,需要绿色营销发挥其针对性的作用,这是因为,绿色营销不但能够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还能够引导需求。如此一来,处于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和处于微观市场范畴的消费者绿色需求结合在了一起,绿色营销起到了桥梁、纽带和的作用,以绿色消费和绿色经营为主的绿色市场也将因此扩大规模。由此可见,绿色营销是生态经济建设的市场动力和保障,能够推进从宏观经济模式向微观经营模式的渗透。与此同时,绿色营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除需遵守生态规律外,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也是其必须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之间的良性互动。#p#分页标题#e#

三、生态经济背景下绿色营销的路径

(一)以打造绿色文化为先导,构建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下,企业需要以打造绿色文化为先导,构建善待自然、关注生态的绿色营销理念,使企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协同进步。该理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资源的生态价值。在生态经济的要求下,企业应该摒弃资源无价或低价利用的传统观念,正确对待资源的功用和价值,放弃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也能够同时善意地指向生态环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生态环境的长久存续形成一致的步调;(2)关注和开发生态效益。在生态经济时代,企业要在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产品的研发和制售过程中,综合考虑企业、消费者和生态系统的共同利益,合理积极地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防止资源的浪费,以此来保障相关主体的长远发展。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建立生态市场机制,实现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之间的良性互动任何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都会最终表现为人类的文明记号。然而到目前为止,基于生态文明的生态市场经济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消费者的行为之间还没能实现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却无法完全制约经济主体的行为,也无法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行动起来,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革新,逐步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良性转变,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完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还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继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通过引导和疏通绿色消费渠道,完善绿色营销的循环体系任何营销活动都要指向消费环节,绿色营销也不例外。因此,建立从产品生产到消费的绿色循环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层面和生活层面消费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能够有效减少废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在生产、消费等领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此,需要以此为契机,重视和强化对绿色循环体系的研究和认识,通过引导和疏通绿色消费渠道,出台相应的措施降低生态环境因人类活动的受损程度,使消费者在消费和对产品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与环境和谐相融。建立废弃物的回收渠道,使消费者有效合理地护理生活废弃物。因为,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习惯和保护生态意识,必须在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意识、有条件地实施和实现。

(四)在绿色营销策略的指引下,不断拓宽绿色营销市场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范畴十分宽泛,涉及产品生产、包装、物流等各个方面。在产品设计方面,要体现成本效益原则,即所设计的产品以对制造商、消费者和生态环境的最小成本,换取对社会贡献最大产出;在产品生产方面,要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加工的对象进行综合全面的利用,将省料、节能、节水作为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出短缺资源的替代品,降低对特定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在包装方面,要按照“可循环”“可生物降解”的要求,使用环保的包装手段和材料,避免增加对环境的负载程度;在经济效益方面,应该根据现代价值理论,使“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以制度的形式深入人心,并以人们崇尚自然的绿色心理为契机,强化绿色产品的绿色价格形象;在销售渠道方面,企业要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批发商和商,使其能够对渠道成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控,将渠道环节的非绿色经营行为降到最低限度;在产品促销方面,企业应该在以往刺激和鼓励消费传统促销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绿色”的创新和改进,使促销模式和内容能够强烈地反映出产品生产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表达绿色经营和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消费的引导方面,要通过传播绿色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绿色营销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集体意识,使绿色消费成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之一。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3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正在不断发展,但是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后来,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统一。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绿色供应联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1.研究的领域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三部分:供应链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优化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这三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集成,而传统供应链管理很少涉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

2.获得的效益不同。传统上,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管理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个效益的统一。

3.传递的信息不同。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递非常普遍,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增加了环境影响信息和资源保护信息的传递,并且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流、物流、能量流有机的结合,系统的加以集成和优化。

4.管理的过程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经历设计、采购、制造、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的整个闭合循环过程,它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过程。但是传统供应链管理则只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一个单向过程,其过程可形象的称为从摇篮到坟墓。

5.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只包含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四个目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则包括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E(环境)和R(资源)这六个因子的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共生进化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是任何经济系统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20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供应链时代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全新模式取代旧有模式,导致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改进,从而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闭合循环论。闭合循环论是指能量在绿色供应链内各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 直到变成熵为止。熵是指最终被消耗的不能再做功的能量总和, 熵越大, 说明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该能量总和越大,说明其活动对环境的负影响越大。循环原理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于绿色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 其活动同样要受到循环原理的约束: 任何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均不可能使地球的总熵减少, 而只能加速或者延缓总熵的增加。但是,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充分的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因素,通过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使熵减少,或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外部效应论。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也给其它公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节约了后续资源;不仅实现了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外部经济性。

4.替代转换论。具体来看, 替代转换原理在绿色供应链运作中的含义是指,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各子系统层面的变量之间、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所具有的替代转换功能,即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环境系统之间的替代转化。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回收商以及环境之间进行着源源不断的替代转化,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运作存在制衡的机制,如果改变供应链某一子系统,就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背景之下,之所以强调绿色会计发展,关键在于其是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必然要求、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那么其重要性便不言而喻。虽然如此,但现实中的绿色会计发展并不顺利,且面临着诸多发展障碍,显然不利于其重要作用的发挥。故基于低碳经济下,研究绿色会计的现实问题和解决措施势在必行。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概述

1.基本内涵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主要是围绕如何补偿自然资源消耗展开的,简而言之,就是以会计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丰富的计量方式为手段,用于反映、考核、报告会计主体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维护和补偿,进而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参考,以期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1];同时具有经济内容核算不确定性、会计研究方法多样性和财务报告形式综合性的特点。

2.发展现状

由于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对于扭转环境污染和破坏现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和顺利发展。但因其涉及会计、社会、环境以及空间和时间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所以在实际推行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尚未形成,会计准则普遍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难以满足会计实务需要;因存在法律和政策漏洞,致使环境执法不严和不力,进而限制了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和热情;而企业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重视程度不足,也缺乏深入研究和人才储备,从而导致其所运用的绿色会计操作规范尚不统一,计量手段有失合理,环境资产负债评估有误,会计信息披露操作性差,不仅增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也不利于绿色会计效用的发挥。由此可见,加强绿色会计研究十分必要。

二、顺利推行绿色会计的措施研究

1.着力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规定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视角,切实将环境和资源因素纳入绿色会计范畴势在必行。因此建议由财政部发挥组织作用,综合会计学会、会计师协会、法律专家、环保专家、经济专家以及会计实务人员公共完善绿色会计法律规定,如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视为会计要素,并对绿色资产、负债、费用、收入的确认,以及绿色信息的计量、记录和披露等操作规范加以修正和健全;而针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制定严厉、可操作的惩罚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以此为绿色会计的推广应用保驾护航。

2.加大绿色会计宣传和执法力度

由于部分企业单位忽视绿色会计建设、执法部门执法不严等不良现象,与宣传不力、管理不善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求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与推行绿色会计的关系和意义,以期使其更快更好的被企业、市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其中企业是教育和宣传的重点对象,以此督促其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尽快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实务工作中;而执法机构更应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依法处罚不法行为,以此改善环境执法效用,约束企业经济行为,从而消除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的短期利益驱动机制,促使更多的企业投身于绿色会计建设中。

3.逐步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

绿色会计实施规范的不统一也是制约其顺利发展应用的一大障碍,故统一其操作规范迫不及待。如针对四要素论,可以企业资产的内在规定性确认绿色资产;以企业负债未来支出的概率、相关性确认绿色负债;以企业费用由企业活动形成、属于会计主体资产的转化形式、可能会引发利益流出以及计量可靠确认绿色费用;以经济利益计量可靠、准确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确认绿色收益;而在计量了绿色会计要素时,则可借助机会成本、人力资本、恢复费用等直接市场法,工资差额、资产价值等间接市场法以及专家调查、比较博弈等假想市场法实现;此外还应从账户设置和会计处理两大方面用于记录绿色会计信息。

4.强化监督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针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应立足我国会计发展实际,分布分阶段进行,以免操之过急,适得其反。如基于资源资产、资源折耗、应付环保费、环境机会、破坏、治理、保护成本、绿色收益等相关科目的设置,实施独立式或补充式报告模式。其中前者要求企业每年独立编制环境报告书,以表格、文字、图形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简介、环境标准、事务指标、污染物排放、绿色业绩、审计结果等信息进行披露;后者要求企业对资源资产和折耗、绿色费用和收益等表内信息,以及环境规定落实情况、质量状况、废弃物利用水平等表外信息进行披露,并由融合多个专业领域的专门机构加以评估和审计,以此提高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绿色会计,而绿色会计涉及面广,系统庞大,问题复杂,这无疑加大了其顺利推行的难度。因此当务之急是正确认知绿色会计的内涵要求,明确分析其问题和不足,并立足实际,在政府、企业、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可行而有效的发展途径,以此推动绿色会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署生.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会计实施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5):12-13

[2]张脉.浅议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0,(07):21-23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内涵;推广

中图分类号: [TU-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业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制度出发产业发展和产业效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整体上建筑业产水平提高收效甚微,因而就需要着眼全局,从产业发展研究和产业政策做出新的突破,以此来促进建筑产业的成长与发展。

1 绿色建筑经济的内涵

绿色建筑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低能耗、安全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且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对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故又被称之为低碳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建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在这里。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国,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技术创新、全球化、先发力量、市场经济都是关键推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不断落实的减排任务,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由理论向实践操作迈进。

2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建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激增的大背景下,以“低污染、低能耗”为核心思想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西方发达国家,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的同时,对能源、产业、贸易、技术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制高点。2007年的巴厘岛会议,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面其未来战略的选择将围绕低碳经济展开。这些内容都表面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落脚点。我国作为一个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将绿色建筑经济作为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向,既是建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得机遇。

2.2 国内发展环境的影响

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的争夺战已悄然拉开序幕,这对我国是压力和挑战并存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整体科技水平落后,这对于我国经济的低碳化转变有着极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大规模基础建设不能间断,能源需求迅速增长的阶段,这种以资源高消耗为支撑的持续消费增长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背离的。如何确保人们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成为我国今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建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绿色化的发展是适应中国发展环境的需要,是其自身长足向前迈进的重要途径。

2.3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内在价值

我国村镇住宅和城镇房屋建筑所占面积巨大,将再建和新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前景巨大,将成为未来几年、几十年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和扩大内需有效途径。2010年,我国通过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每年都有上万亿元的消费市场,拉动经济保持3%以上的增长。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是产业体量最大、商品化程度最高、拉动GDP增长最有效、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的产业。抓住绿色建筑转型的关键期,推进绿色建筑经济大规模地发展,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3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具体措施

3.1 转变建筑施工方式

依循建设节约型社会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建筑集约化发展、产业化发展,使中国建筑住宅走产业化之路。统一住宅建筑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体系,坚持技术集成的集约化发展思路,促进建筑住宅基础技术的标准化、工业化。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联盟为基础,突破政策瓶颈、规范瓶颈,建立住宅建筑产业标准,整合住宅建筑产业链、集成住宅建筑成套技术,实施住宅建筑产业化试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可持续性低碳建筑。统一住宅建筑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体系,为实现住宅建筑产业化奠定基础。坚持技术集成的集约化发展思路,促进建筑住宅基础技术的标准化、工业化。

3.2 鼓励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鼓励生产企业生产节能环保型建材,不断研发各种环保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引用于建筑工程,如新型墙体材料--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应用和推广,坚持高效率低能耗的建筑产业化发展战略与风力、太阳能发电,地热采暖、屋顶太阳能利用、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和一体化产品同步发展。发展有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有利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和机械化施工,有利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特征要求的技术和产品。

3.3 完善建筑设计规范及监管体系

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设计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逐步提高建筑物节能环保的要求,并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标准规范。有借鉴的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评价体系和推广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建筑发展的评价体系。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第三方检测验收和认证,明确质量责任人,落实建筑节能的各项措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4 绿色建筑经济的推广措施分析

4.1 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绿色建筑意识

强化对绿色建筑的充分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种媒体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增强对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经济内涵得到人们的认识及认可。将“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理念贯穿到宣传引导当中,使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此外,相关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应当对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强化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对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多渠道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有效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4.2 实施政策税收

政策税收包括两个方面,包括优惠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的实施可以使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成本得以降低,实现了外部效益的内部化。从理论层面上来讲,优惠政策税收同补贴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概念是相同的。但其差别在于税收政策节省了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只需要减少一部分地方或中奖的收入。因此,这一政策形式相比于补贴更具有执行性;而强制性政策税收即是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实行高强度、高标准的收费标准。因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具有不经济性,处于对产量减低的考虑,相关税收的引进就十分必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配置资源,强化对建筑工程的节能监管,强化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在项目成本方面,对内外部成本的转化加以体现,提升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经济领域中资源的合理流动。

4.3 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发挥标杆效应

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可考虑通过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来发挥标杆作用,以榜样的理论来对市场积极引导,消除市场风险,明确政策导向,吸引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投资建设,来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外部环境。

5 结束语

当前,建筑业正处于转型期,建筑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迈向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既应注重内部效果,亦应强调总体的建筑投资回报。对于投资者来讲,建筑经济的绿色化转型,既是一种经济责任,又是一种社会责任,是新形势下建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长江,吉鸿丽.论国内外建筑经济与发展状态[J].科技信息.2009(34).

[2]严渭泉,方三中.浅论建筑经济中的不同所有制[J].科技资讯.2007(22).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6

关键词:现代物流 绿色物流链

现代绿色物流链内涵探讨

目前,对物流链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与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1、物流链的内涵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大多从企业的视角研究物流链,特别是从供应链和价值链 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流链是物流过程的一种可视的现实表现形式,可以被看作是由供应地、制造地、集配地、配送中心、消费地联结在一起,品或中间品流动的网络,是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战略要素,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内研究人员则从微观企业价值链的角度、物流功能的角度、物流管理的角度、物流作业与物流服务组织的角度、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服务的物流过程角度等多角度出发探寻物流链的内涵。可见,研究的视角与对象不同,物流链的内涵亦不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链与供应链关系密切,可以从供应链的视角入手,尝试探索性的分析物流链的概念与内涵。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于 1996 年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是生态环保、绿色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的交叉。目前较为全面、合理的绿色供应链的解释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思想的现代管理模式,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与制造、销售与运输、使用及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2、现代绿色物流链内涵的探讨

关于“现代”涵义,哈贝马斯的说法最具代表性,他指出 “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可见,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其本身就暗含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意思。因此,现代绿色物流链中的“现代”的内涵可以认为为充分重视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结合绿色供应链的内涵,本文认为现代绿色物流链是一条融入环保理念,以环境、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系统最优为目标,综合考虑物流服务过程中的社会 、经济效益因素,将现代管理理念、方法和绿色环保技术手段应用到物流活动中而形成的完整的物流服务链状网络,从而实现物流运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就物流链实体形态而言,物流链是指物品流动过程中所经由的物流节点与物流线路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就物流链的实质而言,物流链是指为完成供应链活动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组合所形成的链状结构,包括物流线路及其所涉及的物流功能、物流节点及其所涉及的物流功能。可见,在一条物流链上,通常情况下会存在若干个物流节点和若干条物流线路可供选择,同时相对应也存在多种物流服务方式和功能的选择组合,必然存在一条最优的物流链,可以使整个流动过程成本、效率达到系统最优。

而现代绿色物流链是指实现物品供应地到需求地流动的若干条物流链中,环境影响、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系统最优的那条物流链;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转变为谋求经济、社会综合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现代科技和管理在物流链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通过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来提高或改进物流设备的作业能力、促进物流合理化以及降低其环境影响。

神华集团现代绿色物流链分析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是以煤炭板块为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煤矿、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化工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目前,神华集团形成了以煤矿、铁路、港口、航运、电厂为重要节点和主干线的煤炭外运物流链体系。2014年神华集团铁路完成货运量4.07亿吨,港口吞吐量1.76亿吨,航运量接近1.31亿吨。

集团在经营铁路、港口、航运产运销一条龙的实践中,十分重视环保,并将环保意识贯彻到整条物流链活动中,积极利用现代绿色技术来降低物流作业中设备、环节产生的环境污染,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组织管理方式来提高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效率,实现物流链的运作效率以及物流链的绿色发展。

1、重视并打造现代绿色物流链,强调环保与企业效益协调统一。

神华集团十分重视并发展现代绿色物流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运用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强化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充分考虑物流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问题,使路港航一体化、健康绿色发展,取得能源、原材料等单位资源消耗显著降低,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提高,污染物的最少排放和生态环境最佳保护。

2、利用节能、环保的绿色物流技术,降低物流活动在物流链线路和节点上对环境的影响。

神华集团不断探索新型绿色煤炭运输、储存工艺技术,针对铁路运输、港口作业、水路运输等神华集团煤炭物流链的重要环节,探索、研发和使用物流线路和物流节点物流运作的环保物流装备,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铁路运输、绿色港口和绿色航运。

在铁路运输环节,为了降低煤炭散落铁路沿线而带来的扬尘污染和损坏轨道部件而带来的安全事故和隐患,神华集团研发和使用了煤炭固化剂,通过固定煤炭形态使铁路运输中既不改变煤质又减少了煤炭运输过程中扬尘损失,控制环境污染,保障运输畅通和安全,实现煤炭运输过程中的减排应用。

在煤炭港口仓储过程中,在堆存工艺设计上尝试更大的突破和创新,改变传统的露天堆存工艺,自主创新采用筒仓群作为煤炭堆存方式,煤炭由列车抵港到装船输出的整个工艺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全封闭作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本上可以做到无人操作,不仅可有效解决困扰煤炭港口多年的煤粉污染问题,也降低了运行成本。

在煤炭港口装船和装仓过程中,在黄骅港三期工程中,研究和应用散货堆场的长距离带式输送机全变频恒力矩调速节能技术,采用变频驱动代替传统的工频驱动,具有启动平滑、对电网影响小、实现无极调速、能够满足重载启动要求等优势。

在船舶靠港过程中,逐步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的推广,并对天津煤码头公司、国华电力公司宁海电厂港口设施建设和神华中海航运公司船舶建造开展接受岸电改造工作。

在航运过程中,全面推广全电喷船舶发动机的应用研究,探索船用新能源技术,优化船舶运行管理的节能操作。

3、优化物流作业方案,降低物流活动的成本和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神华集团十分重视运用物流与供应链理念与优化方法来提高物流合理化、优化物流方案、提高物流运作衔接顺畅度和提高物流设施利用率等,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完成单位物流量的能耗和成本,降低煤炭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在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方面,开展面向社会的反向散货运输业务,利用铁路、港口、船队等物流资源,在满足企业物流需求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如利用煤炭铁路运输返程空车皮运输货物为沿铁路地区社会服务;货主码头利用空闲资源为社会提供装卸服务等。

在提高运行效率和衔接顺畅度方面,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铁路、港口、航运统一调度和信息共享,减少矿区铁路装车和港口货物堆存时间,优化港口装卸计划和船舶运力计划,实现煤炭从矿区到电厂整个物流链的全程跟踪等。

在煤炭水陆运输方案优化方面,针对公司部分沿海电厂及沿江电厂自用煤炭的水运物流,积极研究和论证水水中转港口布局、装卸作业方案、匹配船型,重点分析经长江下游沿岸码头转驳、水上平台过驳、自卸船在锚地过驳等方案的经济性、高效性和安全性,推进江海转运运营组织实施。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