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心理教育教案

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文1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成功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领导小组

组长:江

副组长:杨、臣

组员:华、男、李、晓

三、实施方法

1、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青春期健康教育是重点内容,由专任教师上课,每班每两周上一节课。本学期共授课八课时。通过讲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辅导,每年级每学期四次,每月一次。通过专题讲座,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导航”信箱,对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咨询。此项工作由政教处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承担。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使学生更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发展自己;使教师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据此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自然情况,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及教养方式;二是通过心理测量对学生的能力倾向、人格、心理健康、职业兴趣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数据与资料;三是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综合评定,包括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查意见。

5、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写心理健康日记等。

四、实施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内容,及健康心理素质的标准。通过正面教育,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课上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常交流和各项活动中(课下)提高心理素质。

3、全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要坚持因材施教。尤其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师要注意结合本校各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就事论事,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重点要注重实效。

5、协同性原则

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单靠心理素质教师是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各科教师、全校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的作用,共同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五、实施目标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探索,使学生的智力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优化中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保障措施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备课小组,课题改写小组等职能机构,形成校长重视亲自抓,专业人员理论先行指导抓,“心育”专兼职教师要勇于实践具体抓,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更新观念,树立起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意识,成为能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良师益友。

2、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拓宽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地稳步发展。

3、成立家长心理学校

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文2

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涵义及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材料的集中保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每一位学生在心理方面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其涵义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心理档案,就类型讲属于专门档案,它是在一定的基本单位即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专门负责下建立。由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辅导员保管整理,保存应严格、规范,并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若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可能会失去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心理档案是由各种材料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只有日后对学生心理辅导与治疗及科研活动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列,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第三,心理档案市学生心理特点变化历程的真实记录,从适应准备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到趋于成熟阶段。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心里矛盾及冲突,任何人不能依自己的观点和需要去增加或删改它,应保持它的原始性,以免使心理档案失真。

学校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收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生的个人简要情况(出生年月、民族、身体健康状况、疾病史等)

2.家庭成员情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学历、经济情况、疾病史等)

3.个人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交际能力、自信心、同情心、独立意识、师生及同伴关系等);

4.心理测验的日期、类型、结果及分析(如智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测验、考试测验等);

5.心理咨询记录(次数、主诉及症状、病因分析、疏导措施及效果);

6.心理健康的阶段性记录及评价(入学、毕业、及每一次的记录);

7.其他材料(转介服务、会诊意见、家长、任课教师及同学的意见等)。

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功能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既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依据,又是学生接受心理辅导的原始记录,它将为我们进行心理科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客观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有助于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功能:

1.预防功能。一般心理咨询员与学生没有经常接触的机会,班主任老师对有攻击性、焦虑、自卑心理学生的问题也不易及时觉察,而心理档案的建立则可通过定期的专业化的心理测验,及时发现患有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障碍的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训练、角色转换、合理宣泄、体育及文艺活动,尽快使学生恢复常态,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心理档案的预防功能突出表现在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上。

2.参照功能。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生中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心理辅导人员在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若能先研究其心理档案,就能对症下药,使辅导更有针对性、连贯性,提高咨询工作的效率。另外在咨询辅导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疑难和障碍等。辅导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往往会请教同行,如果有必要则请专家会诊。若能参照学生的心理档案,使未接触过学生的专家了解基本情况,就可制定出帮助学生的最佳方案。所以心理档案的参照功能表现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准确诊断上。

3.自我教育功能。学生的心理档案时期心理健康成长的历史记载,学生通过查阅自己的心理档案,不仅可以分析自己的过去,客观地评价和悦纳自己,而且可根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纷繁的环境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学生心理档案的自我教育功能就是在于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做到扬长避短,为今后取得事业的成功做好准备。

4.推荐功能。学生的心理档案是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它记载着学生的人际关系、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反映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这些经过专家鉴定的材料,在学生升学或选择职业时,就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推荐的有力证据。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心理档案(在自愿的前提下),使其人尽其才,避免学生才能被埋没、被压抑和被浪费,使其个人潜力得以很好的发挥。

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学校咨询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就应大力宣传和普及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优化心理咨询大环境,使全体学生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力争校领导及教职工都了解、配合、支持、参与心理咨询及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性工作,应在专家的指导下,由心理咨询员负责收集整理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保密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有责任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予以保密。在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为广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服务。除心理辅导员外,其他人须经本人同意方可查阅。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应加强自己的职业修养和品德修养,坚守档案秘密,尊重学生的人格及要求,维系师生双方的信赖关系,并将此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2.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收集学生档案资料过程中,辅导人员要有整体观念,既要重视心理活动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心理因素、生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影响。在具体操作中,既要考虑学生这一年龄段的总体特点,又要兼顾性别、专业等局部特点。通过全面的分析综合了解学生的心里特点及健康问题,为从事心理辅导和治疗专家,提供干预和研究的科学依据。

3.发展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档案资料分析整理过程中,辅导人员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要在问题的分析和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结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这一原则对心理辅导人员提出了更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发展条件做准确的估计,记录其已有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有恰如其分的把握,并揭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4.公正客观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学生心理档案的材料首先要真实客观,咨询记录要详细认真,咨询员不能将自己的主观臆测加入记录。同时,慎用各种心理测量表,对测验结果的评价一定要游专业技术人员来解释,不要轻易施测和下各种结论,以保证测量的科学性、公正性。

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必须依据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切实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学校首先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承担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任务。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机构应由校长直接领导,使之与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并列,发挥其独特的心理服务功能。辅导人员应具备通情达理、真诚坦率、态度积极、善于理解等品质和条件并受过专业训练。

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文3

关键词 中学生;考前;心里健康;案例分析

中学生面对大考,尤其是高考或中考,总会有不少的考生会出现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异常症状。心理异常轻者影响答题准确率,重者会导致心理崩溃而无法正常参考。基于此,调节考前心理是极其必要的。

一、考前焦虑不安

症候群:

进入毕业班的学生,一次一次的练习,一次一次的考试,一次一次的排名,使学生面临疲惫,烦燥,紧张和多种压力,再加上学生的求胜心切,焦虑自然产生。

症结剖析:

(一)伙伴竞争过激型。看到别人学习着急,恐怕超越自己,越是这样想,越觉得自己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有所欠缺,自信心减弱,自卑作祟,整天焦虑不安。

(二)家庭压力型。进入毕业班后家长不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就一味地施加压力,进行各方面的限制,使自己的孩子脱离自由,完全在束缚下生活,而且父母定的目标又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超之则焦虑。

(三)自我控制能力弱型。突发事件引起心理起伏不定,任何事件不能冷静处理,经常被一些琐碎小事困扰而引起的焦虑。

减压对策:

(1)少攀比。对于伙伴的学习成绩不要过于在意,尤其是看到伙伴比自己强时,千万不要把这种差距放大。应当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与同学的差距。如果自己比别人强,不要骄傲,反之,如果自己比别人差就暗自努力追赶。少想多做是比较现实的。

(2)对于来自家庭的压力,建议考生应和家长沟通,或者让家长与老师沟通。此时老师应提示家长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力,尤其是不能给孩子过高的要求。这就首先要求家长要消除紧张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管孩子在模拟考试中的成绩如何,教育他胜不骄、败不馁,不能在责备孩子,以免给孩子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

(3)考生自己要排除外界的干扰,相信自己的水平和实力,同时又要树立心中的大学目标,胆大心细、从容不迫。在临考前的十几天,是考生心情最不稳定的时候,此时考生应放弃与同学间的竞争思想、放弃名次观念。特别是学校停课后,考生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此时如果感到不想复习,不妨松弛一下,精神得到放松,水平更容易发挥。

二、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症候群:

临考前的学生都要面临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而这个时刻又是决定一生命运的时刻。为了在考试的独木桥上挤过去,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耗费着大量精力,也有许多同学会把自己搞得昏昏沉沉,倍感精力不足。殊不知,这样的紧张战术对于应付大考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劳逸结合,调整身心才是知识与成绩达到完美结合的关键。

症结剖析:

从校方来说,压榨式教学是当前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几乎所有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学校对这些学生往往“特殊照顾”,几乎把一天24小时都为学生安排上了任务。从早上睁眼开始,早自习、早读、课堂训练、课下训练等,紧紧围绕着每个考生。与其说有作息时间不如说没有,因为高三学生着不多只“作”不“息”。从学生自身来说,来自于各方的压力使他们很难踏实的学好某一门功课。比如正在学着数学,而心里可能会想着英语单词还没背过。这样无法静心的学习,其学习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减压对策:

首先,调整作息时间,使之具有规律性。

在大考前,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适应学校的作息制度。当然,学习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早起,因为他们觉得早晨学习效果好;有的人习惯于晚睡,他们认为晚上学习效果好。我个人以为,早晨是人们一天中最清醒、最活跃的时段,这也是我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早晨醒来,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此时的记忆力也是最好的。然而,“打夜战”的同学就不行了,本来已经紧张了一整天了,到了本该困乏的时候,还在继续透支自己的精神和体力,其学习效率又怎能提高呢?其实,学校的作息制度都是比较科学的,同学们应当尽量去适应它,最终形成一种规律。

其次,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

在大考前,有不少人因为考前焦虑而不能静下心来复习。笔者做过调查,有的同学在学习这一科的同时,心里总是想着另一门,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都学会。总怕自己哪一科会考砸。结果呢?什么都学不好,因为用心不专。对于学生来说,有计划学习要比无计划的盲目学习效果好得多。至少我们有了计划,就相当于有了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时间的小目标,也可是长时间的一个大目标。简单的说就是要制定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包括周计划和每天的具体计划,甚至应该具体到每个小时,每一分钟都应该干什么。确实,每一门功课都该学,每一科作业都该做,但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认准一天或一节课要做哪些事,就一门心思的去做,不要想其它,这样才能学得踏实,记得牢固。同时,能一门心思的按计划复习,自然就不想其它的事了,而此前的焦虑心态也会得到缓解。所以,结合合理的作息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是培养健康身心,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

三、考前悲观,不振作

症候群:

在大考前,有不少同学总会为自己做“最坏的打算”。在学习不能集中时,他们会随意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不理想的设计。比如想象着考试严重失利,考一个极糟的分数,然后随着这个思路继续瞎想。从报考志愿的艰难,到升学的困扰,总觉得自己将难过万重山。在这种悲观情绪笼罩下,学习劲头无法振作起来。

症结剖析:

悲观的情绪来自于扭曲的心理态度。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毛病,总是首先为自己做最坏的打算。这种不切实际的瞎想将会使本来紧张的焦虑心理更加严重。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活跃的阶段,这个阶段极容易陷入想象或联想,甚至是空想。空想过后,悲观情绪自然袭来,于是乎,我们便不能再静下心来踏实复习。

减压对策:

首先,不要让悲观围绕自己,应当适时“想入非非”。

在大考前,由于学习压力太大,有些同学常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于是,他们整天闷闷不乐,让悲观笼罩自己,对于学是静不下心来。即使是在老师讲课时,也会有这样那个的想法出现在脑海中,精力不能集中,一个个“悲惨结局”接连在大脑中显现。其实,这种悲观情绪更容易让我们难以静心学习,相反,它会让我们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在忧虑中度过,焦虑情绪自然也会加强。因此,克服悲观情绪是缓解焦虑的基础。

笔者做过一个调查,一半多的同学有或轻或重的上课走私现象,大考前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也就是说,面对大考,完全把精力集中在学习的同学只是少数。那么,同学们在走私时净想些什么呢?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总得来说,多数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未来。也就是给自己的未来勾画一个“蓝图”,这个“蓝图”也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想得比较悲观。他们天天担心考试时发挥失常,然后考不上理想的大学。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常常“想美事”,他们总是想着临考时突然超常发挥,进而幸运的步入理想的大学。虽然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都不现实,但是,在缓解考前焦虑方面,“想美事”比想坏事更实用些。这一点事实也可证明,那些成绩差的,整天“想入非非”的同学他们的确考试压力比较小,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考前焦虑症。基于此,笔者奉劝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千万不要天天让坏事侵染头脑,因为那样会使本来就焦虑的心态更加严重,相反,我们也想一些“美事”,就相当于自我安慰了,这样急躁、焦虑的心态也会趋于平和。

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文5

为贯彻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成立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做好个案辅导、登记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一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四、工作重点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学会沟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培养学校、家庭、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心理辅导,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五、工作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建立以班主任、思政教师为主体,以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以班主任、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主,重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手册》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心理理论知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研,研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

4、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广泛的做好不同心理疾患的学生思想工作。

5、开展学生心理调查,每学期至少一次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动态。

6、每学期组织实施对全体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文6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开展分析讨论,其中男婴58例,女婴42例,42例为顺产,胎龄在33~39周不等,剖宫产为58例,体重在2.8~4.0Kg不等。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为对照组,实施安全护理健康教育的为观察组,将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胎龄、生产方式,出生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新生儿常规护理措施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稳定新生儿的体温;维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合理喂养等。1.2.2观察组的新生儿安全护理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2.1健康教育的形式

(1)集体指导产前学校为孕妇开设育儿安全防范知识课程,便于产后产科护士可结合产前学校所授的理论课给予指导。可通过面授、录像、讲解、发放书面健康教育知识等多种形式,使孕产妇及家属全面掌握。(2)个体指导主动与产妇及家属沟通,解答疑虑,提升产妇的依从性。依据新生儿具体情况行针对性指导。

1.2.2.2健康教育措施内容包括

新生儿安全喂养知识,防止新生儿溢奶、误吸和窒息方法,防止新生儿烫伤、抓伤、捂热、湿疹、脐炎、败血症等意外出现及并发症的伤害,确保新生儿正常生长。

(1)防烫伤新生儿手脚发冷、体温在36℃以下时提示保暖不足,需给予保暖,给新生儿使用热水袋时正确的方法为水温为20℃左右(成人用手背试后不觉烫),切忌直接接触新生儿,毛巾包好后放于两足部的棉被外。为避免烫伤,尽量避免使用暖水袋,最好的方法是升高室温,令室温保持在24~26℃最佳。

(2)防抓伤因婴儿的指甲生长较快,若不及时剪短,可能导致新生儿“病从口入”,或因无意识的乱抓,弄破皮肤。应在孩子情绪相对稳定的时候,剪指甲,一般每周剪1~3次。剪指甲时,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婴儿需剪的手指或脚趾,另一手持指甲刀从甲缘的一端沿着指甲弯曲的弧度轻剪。剪好后,检查一下甲缘处是否有方角或尖刺,若有应修剪为圆弧形。(3)防捂热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形成,当受到外来声音、摇动等刺激后易出现全身反应,影响睡眠质量。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使用包被方法,适宜保暖,根据室温、孩子的状态等判断保暖是否适度。若新生儿面色正常、四肢温暖且全身无汗则表明保暖适宜;若新生儿脸上有汗、体温超过37.5℃(无疾病时)出现不安、烦躁等异常,提示保暖过度,应减少包被或松开包裹,夏天可选取薄一点的包被。

(4)防溢乳、误吸、窒息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现象,因新生儿的胃部成不稳定状态,贲门部位较松弛,收缩不良,胃部的奶汁易反流回食管。对于频繁吐奶的新生儿,喂奶应少量多次。包裹不宜过紧,口和鼻留有空间,避免窒息。产妇不可抱新生儿睡觉,更不科于临睡前躺位喂奶,以防产妇睡着时堵塞新生儿鼻孔。人工喂养时,奶孔不宜过大,吃奶时不宜过急。喂完奶后,轻拍其后背,最好等孩子打嗝后再轻放,取右侧卧位,避免吐奶后误吸。

(5)防新生儿湿疹及红臀尿布性选择纯棉质地、透气性能良好、柔软舒适的。使用尿布时因新生儿腹部怕受凉,不可将尿布放在腹部,避免将低于婴儿腹温的尿布放于腹部。因男婴排尿向上,放置尿布时可在上面加盖一层;因女婴排尿向下,放置尿布时科在下面加盖一层。尿布不可覆盖于男婴脐部,防止尿液打湿脐带。尿布不可覆盖过紧,喂奶前或醒后应及时更换尿布。

(6)防脐炎及败血症脐带未脱落之前易被尿液污染,出现脐炎从而导致败血症。脐炎临床上表现为脐周皮肤红肿,脐部出现渗出物,甚至出现精神弱、吃奶差,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故应新生儿脐部干燥,尿布不可遮盖于脐部,还应观察脐部有无红肿、渗出。用75%酒精擦拭脐带残端和脐轮周围,确保脐部清洁干燥。脐带脱落后仍有少量分泌物,每日用75%酒精棉棒擦拭3次即可,确保脐部干燥、清洁。

1.3评定标准

制定相关新生儿家属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所指满意度越高。

1.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