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销售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销售人才培养

销售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店长人才培养 企业需求 有效对接

“中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关于《商业实习标准》(2011年12月试行)的第二条规定:实习是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五个对接”的有效途径,是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教育新模式。学习这个《商业实习标准》,认为“五个对接”标准最终就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五个对接”,不仅仅是实习、实践环节的问题,而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系统设计和整体有机运作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一直努力探索、调研零售店长人才需求与培养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我们与江苏中和公司、柳州工贸等多家企业实行校企合作,通过冠名班、订单培养、教师培训、企业员工培训、选拨优秀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门店操作店长管理等形式,大胆尝试为企业培养店长人才。但囿于诸多原因,目前工作的进展状况还不够理想,还不能完全达到“五个对接”标准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如何更好地实现零售店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掌握商贸行业动态,使职教人才培养与商贸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一)商贸零售行业迅速发展导致店长人才供不应求

如今,商业贸易已经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通过商贸活动,工农业产品可跨地区、跨国界走向世界。消费者可在店里、家里购买全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截至2010年底,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年销售额达4千多亿美元,其9000多万个门店,带动1万家供货商进入世界市场;中国国美电器年销售额1500多亿人民币,在全国300多个城市有1300多个门店,带动5000多家厂商进入全国市场。商业营销渠道更趋于扁平化,工厂店、专业连锁店、超市连锁店、连锁便利店、其它行业跨界经营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形式发展迅速。企业开店速度越来越快,店铺越来越多。但开店容易管理难,店铺数量迅速增长导致店长人才供不应求。就柳州来说,仅市区对零售店长的年需求增长量都在600人以上。

(二)履行职教职责,实现职教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据了解,目前我国专业的零售店长培训机构不多、不成熟,柳州乃至广西还没有专业的店长培训机构。柳州70%以上的零售店长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多店长是在企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慢慢成长起来的,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店长人才是商业职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中职商业学校应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在零售店长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做到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二、找准中职学校零售店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和同类专业的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相比,中职学校零售店长人才培养首先要找好自己的目标定位。店长人才标准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选择的客观依据。不同级别的店长职业标准要求也不相同,其对比情况见下表:

根据国家教育体系规划和中职学校资源特点和人才标准,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商业学校的店长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初级店长,主要从事小超市、小专卖店、便利店或者大超市中的柜长、课长、组长等相应的管理工作。找准培养目标之后,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三、以店长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依据工作过程任务导向理论,以能够完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专业所需要的文化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程,使之融合成为目标一致、互相联动、适应店长职业发展变化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完成。所以,要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必须彻底打破以学科课程体系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1.在专业、职业岗位调查基础上,确定零售店长职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2.请岗位实践专家参加研讨,分析零售店长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

3.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对零售店长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理清完整的店长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系列;

4.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各项学习内容;

5.根据零售店长职业要求,分解学习领域内容为主题学习单元,设定教学情景,并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实现上述“三个对接”基础上,学校通过办3+2大专班、成教班、自考班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对接,通过组织辅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这方面还有许多要值得精耕细作的地方。

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措施

(一)成立校企合作组织

校企协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共同开发利用相关资源、优势互补,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商讨、制定校企合作制度、章程,从制度上保重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顺利进行。同时,关注和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尤其是对企业的支持和奖励政策,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国家多赢的效果。

(三)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授课、教学评价等教学全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要做到文化课与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工作与合作企业工作的有机衔接,企业专家应参与教学设计、授课、教学评价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校为主,实习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搞好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落实,使工作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全国商业指导委员会,《商业实习标准》 江苏“店长人才素质研讨会”2012.12.

销售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全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日趋合理,所有这些都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广西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率先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初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全区在校生人数达到80.95万人,基础建设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职教攻坚期间,各级政府对南宁一职校的建设投入达2亿余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办学活力、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目前的情况,我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二是专业课程亟待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三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因此,切实把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机遇和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入手,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质量立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之路,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重大目标。

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广西教育规划纲要》,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广西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给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让学校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有政策可依,有政策可循,也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教育规划纲要》提到“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样良好的大背景之下,加强校企合作,做强做大职业教育早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目前,我校已被列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之一。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我校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围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增强辐射能力等目标,在未来2年内,重点建设烹饪、电子商务、电气运行与控制(电梯运行与维护方向)、计算机应用等4个专业并辐射相关专业群,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全程介入“2+1”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在业界有较大影响、能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广西教育规划纲要》不但为学校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区区位特点、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特点等来推动自身的建设,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来推进特色办学,大力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双向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一)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南宁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商贸旅游专业集团,我校作为龙头学校,组织集团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定期培训、研讨及召开年会。同时学校长期设立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各专业部主任、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组成,每年定期开展年会,共同探究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及专家在整年的人才培养期间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建立完整的机构章程及规章制度。

(二)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互动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协同管理。按照“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的总体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各具专业特点的“教产结合、校企一体”,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利用教师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主动承接企业职工培训;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优化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学校带动成员单位共同发展,在“订单办学”、“冠名办班”、“教产一体”等多元办学模式方面模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子,并向同行学校宣传推广,在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三)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创效益的双赢机制

建立校企双赢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探索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与企业共建旅游服务实训(就业)基地,创建四星级酒店等,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烹饪、旅游等专业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双赢。

二、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教育内容创新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配置。大力发展面向东盟,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文化,开设东南亚小语种等特色课程。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建设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形成“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方案。做到以烹饪专业带动旅游类专业群发展、以电子商务专业带动物流类专业群发展、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带动城建类专业群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动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形成极具文化内涵和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专业群。实施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各具专业特点的“教产结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服务就业,服务创业。同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行适合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场教学法、仿真实训教学法、实战训练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推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调整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训练课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创新构建骨干专业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使之呈现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合理配比,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会同企业行业专家成功开发贴近专业发展特色的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等,使课程教材较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加快“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一是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二是成立学员培训工作室,培养学校科研骨干力量,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三是要求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四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校为老师上课,开展学术交流。同时,鼓励专业带头人参与企业的技术指导和项目开发;重点引进、培养具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发挥辐射效应,服务地方经济

销售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实施教学

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原创珠宝首饰为例的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与开发应用》

J52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增加了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珠宝作为能够展示出自己品味的饰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增加了对珠宝首饰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想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珠宝首饰专业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要构建出正确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严格按照此模式开展珠宝首饰专业教学。

一、高校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阶段为了培养珠宝首饰人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做出了改变,增加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视,但在培养珠宝首饰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高校在树立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由于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缺少对社会的实际调查工作,造成高校无法掌握到社会对于珠宝首饰人才的全面要求,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容易产生方向偏差,影响教学工作效果[1]。二、高校在培养珠宝首饰人才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导致所有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同,造成部分方面人才过多而部分方面缺少人才的问题。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随意,在构建过程中缺少对构建原则的重视,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效果。

二、高校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高校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要想建出正确的高校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该找对人才培养方向,这就要求高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该做好社会珠宝首饰发展状态调查工作,在调查工作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在调查后要做好社会对珠宝首饰专业人才要求详细分析工作,通过详细分析,高校能够确定出大致的人才培养方向;再次,结合现阶段珠宝首饰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状态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保证高校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能够向社会需求靠近;最后,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化,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实现动态化,全面的保证学生发展能够符合社会需求。

(二)明确高校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层次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对珠宝首饰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应该实现专业人才的分层,这就要求高校要实现以下方面的分层:一、学生学习内容的分层,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分层,保证学生在接受过高校教育后更能适应社会发展;二、对不同层次学生实行教学程度的分层,在教学程度上,高校不应该为所有学生讲授难度相同的内容,这样不仅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接受内容受限,还会造成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影响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不同程度学生讲授适合其学习的知识;三、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分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为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遵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在构建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原则:一、保证学生学习效益原则,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高校培养时间内收获到最多的知识;二、以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到基本的珠宝首饰知识,更要具有基本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三、实现人才与社会融合的原则,这就要求高校应该着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四、满足学生后期发展原则。

三、实施高校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制定科学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要实施高校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借助科学的项目实现引领作用,要想制定科学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就应该在企业的支持下,制定出更加真实且具有实际内涵的项目任务,并通过实现校企联合,为学生开发出更加适合他们学习和研究的珠宝首饰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的了解社会和走入社会,同时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珠宝首饰理论知识的记忆,从而使学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培育出珠宝首饰专业人才,也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实。

(二)重视学生主体,开展工作室制教学

工作室制教学就是指高校在开展珠宝首饰课程中,将传统的教室改变成与企业工作室相类似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环境[2]。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学状态,增加了对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重视。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出教学任务:珠宝首饰主题、尺寸、材料、工艺、制作签名等,让学生在工作室中更加熟练珠宝首饰的设计流程,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珠宝首饰制作中,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更好的落实了人才培养模式。

(三) 结合学生职业选择,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每一位学生的职业方向都不相同,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也能够发现在要想构建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实现学生的分层教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学生对自设职业选择,设置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3]。除此以外,学校还要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毕业设计训练,使学生能够强化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珠宝首饰设计能力,同时高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实践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工作中,使学生真正的成为珠宝首饰专业人才。

总而言之,高校只有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社会发展状态构建出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珠宝首饰专业教学中。通过本文提出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策略和如何实施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高校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使高校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珠宝首饰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销售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高职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5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很好的平台和基础。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注重素质培养、实践性强的特点,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培养高端技能型营销人才。

一、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通过知网(CNKI)以“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从1993年到2013年共有3267篇文章。从的时间上来看,2009年2012年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详见下表)。

这表明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几年有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学校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未来的员工。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代表性。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润万家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在营销专业设立“华润班”, 华润公司向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信息, 参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参与对营销专业班的教育教学, 为营销专业班学生实习、技能训练提供方便, 并优先安排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学生在三年学习中间,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高校单一办学主体的情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 ,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销售公司的形式进行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三)“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实践效果。

淄博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将“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年。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学年,将营销专业学生分为四批赴企业进行每批三个月的实习。具体安排是第一批安排在7月16日―10月15日;第二批安排在10月16日―次年1月14日;第三批安排在1月15日―4月15日;第四批安排在4月16日―7月15日,这样保证全年学生在企业实习不断岗,学生在3个月的实习后带着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学习。第三阶段安排在第三学年,其中第五学期是学习,第六学期是顶岗实习加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无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都还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这些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企业的参与还不够充分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密切合作。企业仅仅参与人才培养是不够的,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二)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指的是在人才培养中产学结合做到了,而产学研结合还不够。既然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注重产学结合是不够的,应该在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加上研这一块。

(三)重技能轻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

如果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话,学生仅仅掌握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无论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培养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高素质的养成比较困难。

(四)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教师方面。这方面的问题有二,一是能否确保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真正懂企业。二是能否确保企业的兼职教师真正懂教育。

(五)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挖掘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应该结合各自区域、院校乃至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和挖掘更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列举出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全面合作

在营销领域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入、全面合作,不再是仅仅培养企业的销售人员,应该在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价格的制定和调整、销售渠道的建立和调整、促销乃至销售效果的评价等等方面充分合作。这种合作培养出来的营销人才不仅职业技能非常全面,而且职业素养也会很高。

(二)产学研合作要协调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体现产中学、学中研。产中学指的是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工学结合;学中研指的是学生在企业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研究营销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与改进。

(三)重视“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营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坚实的营销理论基础、过硬的综合职业素质、很强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应该在高职营销人才培养中体现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四)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

积极探索提高师资力量的途径,可以让企业人员长期兼职专业教师的同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长期兼职企业。这样可以解决企业人员不懂教育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专业教师不熟悉企业的问题。

(五)积极挖掘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力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目前被采用比较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还有全方位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模式、结合当地经济全面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等,应该进一步结合专业的特点挖掘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西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2+1”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学生销售公司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11.7

[2]程恒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众商务,2009.9

[3]曲岚,姜国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时空,2011

[4]庞洪芬,牛大山.市场营销专业产学研结合问题及途径探讨[J],教育新观察,2009.2

[5]王春兰.市场营销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6

[6]杨芳玲.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探讨[J],华章,2011年第29期

销售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畜牧兽医 岗位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化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高职教育,要求毕业学生既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融入行业企业的发展,又能自我学习和创新。而传统的高职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我国高职教育持续的、科学的良性发展。

为掌握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和生产技能,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此,我们以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主流就业单位为突破口,大量地走访调研了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调查辐射了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饲料厂、兽药生产厂、少数动检部门,同时对在岗的部分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一并调查。

一、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结果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学生未来在企业中就业,最终目标是在生产结构中从事技术员和管理人员,甚至更高层的工种,因此,我们对领导层、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岗位都进行了调研统计。在调研的企事业单位中,虽然工作性质不同、生产结构和人员分配、人员所需能力不尽相同,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对取得的材料信息都进行了详细地汇总分析,得出畜牧兽医行业企业生产流程,每个生产流程各环节都对应着生产岗位,每个类型的生产企业除生产岗位外,还产生一些必要的附属岗位。

1.猪场的生产流程

饲养空怀母猪母猪的鉴定和人工输精饲养管理妊娠母猪母猪接产及产仔饲养管理泌乳母猪和哺乳仔猪饲养管理育成猪饲养管理后备母猪和育肥猪。

养猪场的附属岗位包括:饲料配比和成份化验、兽医防疫工作、人工采精和质量检验、种猪销售和售后服务。

2.鸡场的生产流程

管理种鸡育雏期饲养管理育成鸡饲养管理产蛋鸡和换羽鸡孵化种蛋鸡雏出售及售后服务商品肉鸡回收、检疫、屠宰及出售。

养鸡场附属岗位包括:饲料配比和成份化验、兽医防疫工作、人工采精和质量检验、人工输精、鸡雏销售和售后服务。

3.饲料厂的工作流程

采购原料生产加工各类饲料检查饲料质量运出销售饲料养殖场及养殖户使用饲料。

饲料厂附属岗位包括:饲料配方的研发、饲料配比及成份化验、技术人员指导养殖和疾病防治、组织促销活动、售后服务及追踪调查。

4.奶牛及乳业公司的生产流程

饲养犊牛选育后备母牛母牛的诊断、配种及妊娠诊断饲养怀孕母牛饲养管理母牛的生产、哺乳及榨乳饲养管理干乳牛。

乳制品的贮存乳制品的加工乳制品质量的检验、化验乳制品销售。

奶牛及乳业公司附属岗位包括:饲料配比和成份化验、人工采精与输精工作、牧场各类牛饲养管理、兽医防疫工作、产品销售、售后追踪调查。

5.毕业生岗位技术

各种实验室检验技能;熟练掌握养殖各阶段生产技术、疾病防治技术;饲料配方组成、促销培训授课能力;正确专业观念和热爱本行业的情感能力,沟通和交际能力。

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1.按照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把握辽西北畜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确定了符合区域特点的高职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畜禽饲养、养殖场环境控制、饲料加工、繁育改良、疫病防治、养殖场经营管理、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辽西北畜牧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需要,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畜牧兽医职业道德、较强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使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可行和有效,围绕着“工学结合”的高职核心办学理念,聘请并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召开研讨会,共同制定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行业背景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对整个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凝练出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校企联姻,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不断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不但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还能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选用“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在培养项目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技能训练项目的改革、专业教材的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等。

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为使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依据畜牧兽医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参考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方法,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定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过程监控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健全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实现“过程+结果”的教学效果评价。

销售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培养方式 分层次 分方向 市场营销专业

[作者简介]易淼清(1976- ),男,湖北赤壁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营销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高职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10-02

“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特色的实现,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所采取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分方向”培养是指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将行业特色并不明显的经管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细分,针对具体行业实施人才培养;“分层次”培养是指对接行业的岗位需求,根据生源特质实施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突破了原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一统的人才培养局面,体现了行业特征和岗位特性,使得人才培养真正跟上市场需求,同时也尊重学生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培养思想。

一、“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必要性

1.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指出:“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就是要解决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要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足量的基层人才支持。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内容上,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根植区域经济社会,积极依托并联合行业、企业来实施人才培养。“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其实质就是在实际培养中贯彻落实16号文件,摆脱工商管理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切实对接具体行业、企业来实施人才培养。

2.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保障。从近几年麦可思就业调查数据可知,尽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在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半年离职率、毕业生薪资水平等数据上表现不理想,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培养方式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高职人才特征不明显,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以实现培养目标,就需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市场需求的细分,寻找具体的行业支撑,按照具体行业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分方向”培养思路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专业和行业、企业的对接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以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真正将高职与本科、中职进行深层次的区隔,实现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3.解决实践教学组织困难的重要途径。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行业宽泛且工作缺少程序化,因此在传统的培养方案中,其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相对理工科来讲存在很大的难度,甚至无异于本科培养方式,这样就使得高职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专业属性以外,还有就是在培养方式上没有突破传统,仍然采取无行业差异性的培养方式,缺少对毕业生就业行业范围的细分。在缺少行业背景的情况下,学生的就业将会失去具体的岗位指向,进而无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在“分行业、分层次”培养方式下,通过行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分析,从中分离出具有典型行业属性的工作岗位,瞄准岗位进行教学环节的计划和组织,在解决普适性知识、能力、素质的前提下,针对岗位经常性的工作进行重点强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4.适应生源环境深刻变化的关键举措。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以及适龄人口数量的下降,作为最后批次录取的高职院校,其生源必将下降,从而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这是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进行有区别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分层次”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认真分析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特定行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将这些岗位按照岗位说明书区分为“技术型”岗位和“技能型”岗位,然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的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案。通过这种方案的设计,可以让“能够学、愿意学”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让学习能力较差或者学习意愿不高的学生学习压力减小,最后还能得到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温职院)市场营销专业是教育部改革示范专业、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示范性专业,以温职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行介绍。

第一步,分析专业的行业定位。分析温州区域主导行业,根据行业产值、行业发展前景、政府扶持力度、行业学习难度等指标,选择鞋革、服装、电器、泵阀、汽摩配、眼镜、打火机七大行业作为目标行业。此外要充分考虑可支配资源的匹配。鉴于温职院已经开设了电器、机制、制鞋、服装设计、汽车零配件等专业,因此确定市场营销专业的两个方向:鞋服营销和机电营销。

第二步,分析企业类型定位。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企业在人才学历要求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以奥康、报喜鸟、正泰等为代表的一线品牌企业对营销人员的学历要求为本科,而以高邦、环宇等为主的二线品牌企业对营销人员的学历要求为专科。通过需求的差异分析,我们将目标企业定位为温州的中型鞋服、机电品牌企业。

第三步,行业工作岗位定位。在明确了企业类型后,对企业的营销岗位进行梳理,根据需求量、职业可发展性、职业稳定程度在市场拓展员、市场督导员、陈列师、企划、店长、统计员、客户管理员、销售工程师、销售内勤、渠道专员等营销类岗位中进行筛选,最终确定鞋服方向的岗位为:市场拓展员、市场督导员、客户管理(AD员);机电营销方向的岗位为:销售工程师、渠道专员;同时预设人才发展岗位:市场经理和销售经理。

第四步,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后,对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据此设计核心课程。市场拓展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市场规划与经销系统建立,核心课程设计为销售渠道与终端管理、推销与谈判技巧;市场督导岗位的核心能力是终端人、场、货的管理,核心课程设计为销售渠道与终端管理、营销策划实务;AD员岗位的核心能力是销售分析与客户支持,核心课程设计为营销数据分析与应用、客户管理;销售工程师岗位的核心能力是客户开发与销售跟进,核心课程设计为推销与谈判技巧、客户管理;渠道专员岗位的核心能力是经销渠道服务与管理,核心课程设计为销售渠道与终端管理、客户管理。

第五步,课程体系规划。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和专业特色体现的特殊要求,对“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下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课程类型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与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拓展类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

三、“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的配套改革

1.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条件。由于“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直接针对行业、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因此要求专业教师熟悉相应行业、企业的具体工作。根据培养方案的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由本专业教师承担,行业课程由校内兄弟专业的教师承担。对于本专业的教师来讲,需要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改善现有师资:一是本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下企业锻炼的机会,直接进入相关行业企业实习;二是新引进师资应该具备相关行业、企业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三是从合作企业中选择相应师资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

2.完善实践条件。实践条件是实现“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的基础性条件。在没有实施改革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存在行业、企业定位不清的情况,在实践条件建设上往往也体现不出行业特色,整个实践教学呈现出随机性的特征。在明确行业、企业背景后,由于要直接针对岗位实施人才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需要针对性地建立实践条件。在校内实践条件的建设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兄弟专业已有的实训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室,比如温职院引进巴拉巴拉童装(森马集团子品牌)和红火鸟(奥康集团子品牌)两个专营厅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由于有了明确的行业、企业定位,大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温职院已经与环宇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性合作机制,与奥康集团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奥康班”。

3.重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如果说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那么课程体系就是方案的血肉。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规划好课程体系,其次是处理好课程内容。“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中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需要及时跟踪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实施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有可能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也有可能仅仅是局部课程的调整。总之,课程体系要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特点,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与兄弟专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一是保证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二是保证课程师资能够得到满足。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要紧紧围绕岗位核心能力以及企业的现实需求,在学生具备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适度拓展延伸,以支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改善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由于实施了“分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改“大锅”培养为“小灶”培养,原有的教学组织体系势必需要打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班级建制的相对完成性,采取选修式的教学组织。以温职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总共六个学期中,前三个学期不实施“分方向、分层次”,第四个学期开始,学生自愿选择行业方向,第六个学期选择岗位,学生留校实施分岗位教学,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就是针对目标岗位强化职业技能实训。此外,有必要按照设定的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定,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绩效。

[参考文献]

[1]梁世翔,王芳.基于学、岗、就“三态合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8).

[2]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