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资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信息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信息资源

科技信息资源范文1

【关键词】 科技 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党的十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的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信息化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要求,科技信息的开发利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在信息社会时代,各类信息经过采集、开发和加工等,形成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本文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对应之策。

1 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生改变

新时代下,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引起了人们信息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网络、移动智能设备和终端的出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网络。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和创新的发展结果是开放性获取资源。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资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利用率较高,其中科研人员是利用开放性资源的主要人群。

1.2 资源支撑数据不够

随着信息的海量增长,用户的需求将从获取文献变成发现知识之后,想利用好资源必须要在各种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注重各种隐性信息和显性知识的结合,帮助用户找到满意的答案。传统知识的组织工具可以分为相关关系、用代关系和分层关系,用户需要的服务只是获取文献,所以提高文献检索准确性、简化文献检索方式和提高检索质量是关键。现在用户的需求发生改变,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所以目前的知识组织工具发挥的作用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目前,元数据来源及格式与实体科研存在较大的差别,没有办法保证作者机构等与实体的描述完全一致,以此为基础的数据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提高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就需要了解用户情况,分析综合资源。目前主要是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包括网页浏览记录,检索记录和下载记录等信息进行分析,基于用户使用记录的分析具有不完整性,缺乏对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发掘,无法对用户进行针对性资源推送。

1.3 信息挖掘技术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大数据时代,信息挖掘是一个系统工程。知识挖掘犹如发现一个未知知识领域有同样难度。传统的信息发掘是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对信息进行计算,在数据中找出隐藏着的关系和模型。整个知识挖掘过程要耗费计算机硬件资源和内部储存资源。目前,数据规模在不断扩大,已经到了ZB级,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知识挖掘的难度。以往适用的数据挖掘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2 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分析

2.1 确定需求范围

目前,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对信息的选择难度加大。资源数据庞大,信息类型各异,个人只能对信息资源进行部分挖掘利用,无法实现全部开发和利用。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找到满足需求的资源就需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例如,通过信息服务商购买资源,需要对对象进行有效地跟踪分析,才能发掘出信息资源是否适用。同时在获取网络资源时,分析当下新媒体与科技信息相关的资源内容,再利用信息挖掘手段,综合分析获取资源的学术影响程度,针对有较高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将有效的科研数据纳入到信息资源中,采集的目标主要包括科研数据的来源、格式和形式等,伴随科研科研工作的全过程。

2.2 掌握三个关键点

当前,信息资源多样化和冗杂的信息环境下,保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就需要对核心资源、信息规范扫描和便捷检索等三个关键方面进行掌握。按照统一规范建立标准的元数据系统,参照国际标准对信息资源的标识、描述及格式建立标准数据系统,从整体上掌握信息资源状况。不同的站点采用不同的资源服务系统,不同资源需要不同的检索入口,极大地增加了资源检索和利用难度。因此需要采取统一检索技术如API访问、元搜索等,简化搜索程序,提高检索效率。

2.3 瞄准知识组织核心

知识组织是信息社会中获得及利用知识的所有方式、能力和技术的结合。为了提高资源利用,就必须瞄准知识组织的靶心,实现转变的目的。在现有词表的基础上,扩展传统二维平面图层,引入知识图谱思想,可以增加机构和出版机构等维度图层。建立图层之间的关联,形成多维度知识表达。从以往的单一概念到相关知识的检索方式转变,围绕出版、作者等的变化趋势,争取实现智能化搜索,能够检索出相互关联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

2.4 利用合理方式融合用户

用户是信息资源开发的资源之一。将用户信息纳入到信息资源当中,从原来的资源用户单向活动转变为资源用户的双向互动,两者的有效融合,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潜在信息,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和行为评价等的记录,将这些信息融入到信息资源当中,经过精确计算,可以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

3 结语

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科研难度也不断增大。在信息爆炸时代,简单信息指向和提供单一完全不能适应需求。科技信息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在海量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信息挖掘技术和资源利用支撑数据都有待完善和提高。为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需要弥补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不足,提高用户的资源检索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利,王晓云,赵晋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1:18-22.

[2]宋皖舒.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6:7-8.

科技信息资源范文2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科技信息 信息整合 信息平台 信息服务

分类号 G250.7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riented to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Xu Junlin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s the major par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i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based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produces strategie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establishment.

Key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Information services.

科技信息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科技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科技信息资源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始性、基础性数据源,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1],既是区域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然而,与区域科技资源的分布规律一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也呈分散无序状态,制约了区域科技创新。因此,只有将分散在各个创新主体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科技信息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成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布的现状,论述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探索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策略。

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概述

系统认识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内涵、分类及其存在的不足,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1.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分类

科技信息资源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科学技术数据、资料;二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的各种科学数据产品,以及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科技图书、期刊、报告、论文、专利等科技文献[2]。刘鹏飞等认为,科技信息可分为科技理论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再度开发信息和科技动态信息等[3]。张公一等[4]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出发,认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构成包括:①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中,经过系统加工处理有序且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管理信息、研发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②创新主体在创新中产生的新信息,包括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信息;③创新主体及其信息活动要素信息,包括个人、机构、企业以及创新平台、仪器设备、技术需求等信息。

综合文献研究成果,可以将区域科技科技信息主要分为四类: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公共信息、科技基础设施信息、科技服务信息(见表1)。

1.2 区域科技信息的分布现状

信息的分布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个区域的科技信息往往与科技基础资源的分布相吻合,拥有科技基础资源的创新主体一般也拥有较多的科技信息,如高校不仅拥有较多的专家学者信息,而且还拥有科技文献、实验平台、科技成果、科研课题等信息。因此,科技文献信息主要是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所拥有;科技公共信息一般由政府及其管理部门拥有;科技基础设施信息分散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见表2)。

表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类表

表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布现状表

1.3 区域科技信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区域科技信息在宏观上缺乏协调管理,微观上缺乏分工合作,表现出信息分散、无序和不对称的状态,造成科技信息的分布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不协调、不匹配,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用率低、对科技创新贡献率不高等问题。

1.3.1 区域科技信息处于分散和无序状态

区域的各个创新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拥有或在创新过程中生产出较多的信息,但是各个主体之间很大程度上各自为政,信息数据不能进行统一整理、汇交和建库,科技信息无法从源头上进行共享。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呈几何级数递增,因信息的传输通道、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等方面能力有限和不足,更加凸显了科技信息在业务内容深化和信息组织过程中信息资源配置的滞后性,客观上造成了科技信息的无序状态。

1.3.2 区域科技信息不对称,信息利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各创新主体科技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建设,分散投入,横向互不相通,数据库无法互联,导致同一地区类似平台相继重复投资建设、资源大同小异、处于低效或无效运转的状况。其结果是区域科技信息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信息需求与供给脱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得不到满足,科研机构的创新缺乏企业的支持,人员、设备和技术成果有效利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在30%左右[5]。

总之,区域科技信息的分布和现状与创新需求不相适应的状态,制约了科技创新,不利于区域创新发展。因此,集成和整合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加强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和揭示,形成有效支撑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体系,有助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满足区域创新主体的需求,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2.1 科技信息整合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及主管部门、科技中介机构等科技服务主体和科技政策法规、科研仪器设备、公共创新平台等创新环境条件共同构成的开放式系统[6]。在这个系统中,作为创新平台内容的区域科技信息整合,对于增强知识和技术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高效流动,促进创新知识及技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都或多或少掌握着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但由于知识产权的限制或信息垄断,造成了信息壁垒。如有些科技信息不加以有效的整合,创新主体就无法高效、准确获得所需科技信息,导致科技创新活动出现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等问题。只有通过信息整合,消除区域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才能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经济效益,进而节省公共财政开支,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美国在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政策的10年间,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源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7]。因此,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

2.2 科技信息整合是区域创新主体的迫切愿望

区域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五大主体,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科技信息的有效支持,获取有效的科技信息是区域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科技人员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同时又是对前人研究基础和知识的继承。即创新不可能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原有的事物或其转化的基础上,原有事物的研究成果信息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广泛获取、吸纳前人研究的最新知识成果,并有效地发掘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造灵感。科技人员在创新中一旦掌握了前沿性、及时性、准确性的科技信息,就能够把握住创新方向,消除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创新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提高创新的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70%以上的工作是在前人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开发,可以节约研发资金40%,节省时间60%[8]。因此,科技人员只有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才能在创新活动中把握制胜先机,获得走向成功的主动权。

2.3 科技信息整合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的活动[9]。区域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就在于实现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就是科技成果信息的流动,在信息流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10]。由于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用户感知科技成果的不确定性,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公平交易和产生不公平竞争。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购买者知道自己很难获得科技成果的实际价格和真实质量信息,而对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以及市场的动机持怀疑态度,就会大大降低购买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并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降低。因此,只有通过科技信息的整合,实现科技成果的信息对称,才能彻底消除科技成果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产学研结合来看,由于科研和生产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信息沟通,技术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互不知情,出现科技成果供给过剩和用户需求缺口共存的现象。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却苦于找不到推广机会,导致大量科技成果的闲置,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7月,我国已累计授权100万件发明专利,但专利的实际转化率不足20%,并且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平均转化率相距甚远[11]。为此,通过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架起需求与供给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才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说,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3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策略

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就是将所有科技活动的信息流进行有机集成并有效地综合利用。实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体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建设是关键,信息平台构建是重点。

3.1 管理体制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基础

科技信息资源属于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信息资源,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政府部门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主体,因此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主导者。

从科技信息共享的实践来看,各国政府都重视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从法律、法规、制度上给予大力支持。以美国为例,美国国会制定了政府公开法、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政府纸张消灭法等法律法规,同时还重视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美国政府最大的门户网站FirstGov.gov,美国科技信息门户网站science,以及“Science.gov联盟”共建的Science.gov网站等,通过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利用[12]。区域政府应立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长远发展,深刻认识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承担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责任和义务,科学系统地制订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从政策法规、协调管理、设备与资金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涉及科技信息数据的获取、汇总、存储、管理等信息数据生产的大量标准化工作,而且整合的范围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只有改变保守观念,打破信息垄断,通过区域政府介入管理和协调,建立起科技信息整合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区域创新主体参与科技信息的建设,并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才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做到:①建立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的相关制度;②成立专门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机构;③明确其对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实施管理、考核和监督职能等。只有这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3.2 运行机制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关键

区域科技信息整合需要建立有效的协作与运行机制。由于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涉及到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科技信息数据获取、收集、汇总、存储、管理和分发等科技信息数据生产的大量标准化工作,所涉单位有区域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因此需改变观念,建立起合作单位之间的协作与运行机制。

协作机制的建立要在各成员单位就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合作取得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共同愿景,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形成会商机制和共同认可的合作制度与规范,使合作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只有建立起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协作机制,才能够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利用。

运行机制是指科技信息资源长效管理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我国各类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之所以使用率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运行机制不完善。因此,区域科技信息整合应创新运行机制。①管理机制。科技信息整合需要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包括理事会制度、信息资源发展规划与计划、信息数据征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使资源整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②标准规范的服务机制。根据规划,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通过协议明确各单位的目标任务,制订相应的服务质量要求、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③经费合理补偿机制。为保障合作单位利益对其进行合理补偿,包括科技信息资源加工、原文传递、专题情报产品、科技查新等通过合理收费进行补偿,其目的是调动协作单位的积极性。④健全的评估考核机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服务能力指标、服务成效指标、服务质量指标和资源整合等指标,通过科学实用的评估模型,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3 信息平台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重点

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科技信息的显性化,提高区域创新主体科技信息的可获知和可获得能力。为此,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

信息门户在网络上表现为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站,是由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构成的实体,是实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数据加工和开展科技信息检索服务的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结构由系统管理层、资源管理层及应用服务层组成。①资源整合层。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把多种标准、多种格式或非标准自建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资源、科技动态信息及自建区域特色产业数据库,实现不同结构的信息资源智能跳转检索,帮助用户方便快速地一站式访问各个数据库。②系统管理层。包括站点、服务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系统。这些模块组成的应用系统能够支持平台实现各类功能,如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科技资源导航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等,为平台应用服务层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和统一的接口标准[13]。③应用服务层。应用层是在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开展的应用,是面向区域创新主体,满足其信息需求的应用服务系统的集合。以乐山高新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例,门户网站搭建是基于服务器端的先进编程语言PHP与数据库服务MYSQL的完美组合,采用多用户、多线程数据库服务,经优化的SQL函数在数据库访问中具有占用内存小、响应速度快等优势。

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可以为区域用户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全面服务。①科技信息检索。为区域用户提供科技文献、科技基础数据、科研仪器设施和科技成果等信息检索。②专家咨询服务。集聚省内外行业专家,面向区域用户提品创新、技术工艺、技术引进、竞争情报、经济分析、专利等多个领域科技咨询。③科技查新、国际联机检索、专利咨询等服务。为区域用户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开展查新咨询并出具科技查新报告。④定题情报产品服务。为区域主体创新提供专题情报产品,如可行性论证报告等。⑤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为区域用户提供科技成果展示、项目推介、政策咨询、供需配对和技术供需信息等。⑥产品销售信息。定期企业产品信息、产品市场预测分析等,为企业市场销售提供信息服务。

4 结语

科技信息资源是推动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是解决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和低利用率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就是要消除科技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机结合,降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提高创新的先进性、实用性。通过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对于建立起区域科技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小红,李思经.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J].科技导报,2006(8):80-83.

[ 2 ] 赵伟,赵魁涛,王运红,等.科技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8-11.

[ 3 ] 刘鹏飞,张艳芳.科技信息传播功能解析:以“5W”传播模式为例[J].情报科学,2012,30(1):40-43.

[ 4 ] 张公一,刘琳,孙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2(7):985-988,1053.

[ 5 ] 周敦波.三大公共领域国资浪费知多少[EB/OL].[2013-

08-06].http://.cn/GB/1045/4575373.

html,2006-07-10.

[ 6 ] 王林,陈新根.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4(3):137-138.

[ 7 ] 魏宜瑞.科技中介机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11-114.

[ 8 ] 龚雪梅,高燕.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在科研中的作用[J].新疆石油科技,2011,21(1):77-78.

[ 9 ] 百度百科・科技成果转化[EB/OL].[2013-08-10].http:///view/969768.htm.

[10] 黄传慧,郑彦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188-191.

[11] 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13(2):33-36.

科技信息资源范文3

关键词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SWOT分析;战略组合;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93-02

2015年朝阳市的设施农业总面积12.3万hm2,分别占全国设施农业总面积379万hm2的3.25%,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74.6万hm2的16.49%,位列全省第2位(仅次于沈阳),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达到542万t,产值1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朝阳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设施农产品稳定生产供应基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在设施农业生产和管理等过程中涉及到的以信息形态存在的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和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对象发展相关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通过调查的形式来挖掘与研究,再根据找出的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1-4]。为把握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特点、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本文试图运用SWOT分析法,对全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进行综合分析,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战略。

1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S)

1.1.1 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资金支持力度大。2010年省政府专门安排10亿元资金,在朝阳市启动了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2011年省财政下拨4 420万元,扶持建设36个设施农业蔬菜育苗中心,并制定了从2012年起连续3年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的扶持政策,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4 000万元。2013年,“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建设”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给予50万元项目资金;2014年,“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给予30万元项目资金。朝阳市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0.8亿元,其中银行部门投放贷款41.28 亿元,下拨省补贴资金8.53亿元,市县乡投入资金19.29亿元,农民自筹88.05亿元,企业投入23.7亿元。2013年,市政府拨付182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14年,市政府拨付50万元“农业信息化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专项资金。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工作得到强有力资金保障。

1.1.2 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颇见成效。2010年年底初步建设完成朝阳农业信息网,共设8个栏目。2013年,改版后的朝阳市农业信息网全部纳入市政府管理,真正做到机房统一、数据库统一、出入口统一,从而实现资源共享;2015年,以科技情报所为依托,整合科技局全局人、才、物资源和情报所技术力量,建立了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图书馆共设有9个栏目、23个子栏目。自2015年7月上线至今,总计信息条数7 947条,月均信息数660条,总点击量42 500多次;实施了朝阳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该工程主要以辽宁省农科院、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农业科技专家为技术依托,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建立“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总控制中心”。以朝阳县为试点示范,建立了4个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2008年5月,建设了北票市“农业科技110”系统;2011年,建设了朝阳县“农业科技110”系统。

1.2 劣势(W)

1.2.1 信息适用性不强、指导性差,建设与服务滞后。全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仅供给不足,整合程度低,缺乏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且实用性、指导性差,相关用户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科技部门围绕全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搜集、整理、加工国内外设施农业先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防控技术、模式、机械、物理设备、优良的品质资源等科技信息资源工作开展力度不够,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不强,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朝阳市设施农业向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严重滞后。

1.2.2 资源分散,资源共享程度低、范围窄。朝阳市各地方信息资源具有地方特色,但目前特色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由一个渠道很难获得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信息,或针对某一群体的专门信息。在资源采集中也发现,资源分散,管理分割,一些涉农人员因条件限制而难以获取。能够获取的又面临信息匮乏的问题,从而难以开展信息增值服务。目前,缺乏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共享程度低,泛泛的科技类数据库多,缺少专业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的综合性能尚需完善。

1.2.3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未能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人力资源建立面向设施农业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相关领导部门不够重视。

1.3 机遇(O)

1.3.1 设施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是主流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内容愈加丰富化,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推广,使设施农业进行精准、便捷、高效的环境控制成为了可能。中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设施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者的劳动强度,这将是现在乃至未来设施农业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1.3.2 国家、省、市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对朝阳市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后指出:“朝阳地区在政府扶持下,推行设施农业,发展菜篮子,既不与粮争地,又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一举多得。这一发展思路效果明显、经验可贵,对全国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对全国类似地区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作为设施农业建设重点的科技信息资源中心及其服务体系,政府从财政政策、投入政策、扶持政策和联动机制等方面均给予重点支持。

1.3.3 农村电商、物联网等飞速发展促进设施农业科技信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觉醒无疑是21世纪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延伸,“物联网+农业”的模式也大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物联网开始了对整个农业体系的重新整合。物联网技术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元素和系统支持,利用感知、信息传输、反馈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处理系统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智能信息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立多维度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加强农业科研水平和信息沟通水平,加快农业新成果的交流和良性传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以人为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机制。同时,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设施农业能够飞快发展的根本。

1.4 威胁(T)

1.4.1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将使省内外其他落后地区与本区域农业竞争加剧。互联网的特点为开放和共享,在获得重要资源的同时,也在分享着自身的优势资源。这意味着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其他地区的竞争力。朝阳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以及农业专家,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将是增强本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4.2 科技人才素质不匹配。随着辽宁省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村庄空心化、农户兼业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朝阳市为农业大市,近年来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人口逐年递减,多数农村子弟更趋向于一、二线城市务工,农业劳动力素质已不能适应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则更加短缺。因此,发展设施农业科技信息化亟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保证设施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1.4.3 网络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农业信息化的普及,许多农业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展现出巨大作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由于网络的开放和共享机制[1-3],以及农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农业信息系统中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朝阳市为辽西北欠发达地区,以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为主,网络安全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努力减少信息安全隐患或成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

1.4.4 投入成本高,资金无保障。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为周期较长,需要扶持资金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科学规划使用资金。但政府扶持资金或者重点项目的投入一般都存在一次性、短暂性等问题,尽管各级财政都增加了对高效设施农业的投人,但扔然很难解决资金问题。

2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战略分析

SWOT分析将研究对象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研究对象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形成了4种可行SWOT的备选战略:①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主动进攻型战略,也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②劣势-机会(W-O)战略,它是通过抓住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薄弱环节,从而逐步获取发展优势,达到发展目标的战略,是一种渐进式发展战略。③优势-威胁 (S-T)战略,它是通过利用自身优势[5],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最终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是一种对应防御型战略。④劣势-威胁(W-T)战略,是一种防守或撤退型战略。

2.1 S-O战略(最大限度发展)

一是发挥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充分利用资金和技术支持构建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依托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借助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物联网技术平台,促进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2.2 W-O战略(利用机会,回避弱点)

一是利用农村电商、物联网技术平台带动信息化水平提升;二是抓好典型示范,推进信息化标准建设,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试;三是通过政府协调,整合科技信息资源,扩大共享程度和范围;四是利用政府资源加快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

2.3 S-T战略(利用优势,降低威胁)

一是做好政府工作,把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性不强和后期合理化使用等问题解决好;二是利用区域性规模化优势构建竞争力强的信息化平台;三是通过政府层面吸引有关科技人才;四是保障具有高度信息安全监管的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正常运转。

2.4 W-T战略(收缩,合并)

一是加强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人才的重点利用;二是加强本地资源的整合,并建立区域性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将可用资源放在建设基础性平台设施方面,包括服务水平、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等方面;四是引进其他区域科技信息技术及人才开发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通过对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发展目标的系统分析,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较现实可行的战略选择是“劣势-机会(W-O)战略”,应据此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

3 参考文献

[1] 杜华章.江苏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9):952-957.

[2] 崔淑贤.辽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36-39.

科技信息资源范文4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网络/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上社科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网上信息资源高度分散、数字信息的易拷贝等特点导致信息重复率高,无序性更为突出。所的社科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加之现有的检索工具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查询困难,大大影响了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解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快和扩大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利用信息网络共享社科信息资源,弥补目前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 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

1.1 网上电子期刊资源

网上电子期刊具有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检索途径多样等优势,利用率非常高。网上电子期刊包括与印刷版同时发行和仅在网上发行的两种,其主要来源渠道有:

(1)出版商和文摘索引服务商提供的期刊检索服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主要的期刊出版商都建立了全文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如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 Prees)的IDEAL(International Digital Electronic Access Library)系统(http://Idealibrary.com),德国Spring-Verlag出版公司的Link系统(http://link.springer.de)等。有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则将自己的产品上网,提供包括期刊订购、检索、全文传递等服务。如美国威尔逊公司(Wilson)的Wilson Fulltext(http:// wilson.com)。

(2)网络数据库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数据库品种多、质量高,大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如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中国期刊网等。访问的形式主要有授权直接访问或访问镜像站上的数据库两种。中国期刊网的题录数据库免费供用户检索,可为用户提供6000多种刊物的题录信息。有的数据库服务商不定期地提供某些数据库的免费试用服务。

(3)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提供的服务。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依托自己或协作单位的馆藏,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期刊或其他类型文献的网上检索服务,用户在有的网站检索二次文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订购原始文献,原文可通过E-mail、传真、浏览、下载和联机打印等方式获取。如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学网(web of science,http://wos. isiglobalnet.com)提供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SSCI、A&HCI)的检索。

(4)网络版期刊提供的服务。许多期刊正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便于读者上网检索或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现刊目录服务。如《中国远程教育》免费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文阅读、期刊订阅及检索服务;《世界华人名人录》网络版提供网络版的题录和全文;中国经济展望网提供《宏观经济观察》、《宏观经济论坛》等多种网络版期刊的题录和全文,等等。

1.2 网上图书信息

网上提供的图书信息主要包括书目信息和电子图书。

(1)出版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国内外许多出版社都设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因特网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新书推荐、教材目录以及书目查询服务等;Academic Press提供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带有一定的销售宣传性质。

(2)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联机图书馆馆藏目录。目前全球至少有15000个大型图书馆的联机目录24小时对外开放。读者通过OPAC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书目信息,确定某本书是否在馆,能否通过馆际互借加以利用等。有些联机目录不但提供书目及摘要,还提供其他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URL地址访问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图书馆。

(3)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用户只需通过鼠标和键盘,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资料就会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35万册的PDG格式的数字图书。其会员可随时阅览到最新图书。国内可供读者阅读图书的还有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

(4)研究机构提供的电子图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古文献资料库中心”和中国台湾的“瀚典”为代表。两网站除部分内容需付费使用外,绝大部分内容可免费在线浏览。

(5)个人或团体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大多数文学类网站属于此类,有的以收藏为主,有的以链接为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和眼下一些比较红火的图书,也包括一些网友自己的习作和文摘,一般为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

1.3 网上报纸资源

网上电子报纸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提供大量时事、专题、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正逐渐成为新的重要的社科信息源。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开办电子版以来,到1999年6月,国内已有273家报纸上网提供阅览。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例,它从每天凌晨0时30分到5时,将每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市场报》等17种报刊的全部文字和图片上网,还分为“中国”、“国际”、“财经”等9个频道,每天滚动国内外新闻1500条,并就新闻热点制作专题。网站还设置了对报刊和频道新闻均有效的信息检索功能,读者很方便就能查到相关资料。

科技信息资源范文5

(1)以本班、本校、本地学生优秀作文作为教学资源。现在的作文(现代文)教学的范本的水平和本班学生差距过大,或者是范文所涉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本班、本校学生相差甚远。对于远离自己生活的文章,学生的兴趣是有限的。要补足这个局限,办法就是在本校、本班学生作文中精选优秀的篇目,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修改,使之具备一定的水平,然后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文。经验证明,这种范文学生比较感兴趣。原因就是这些范文所表现和表达的事和物很贴近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觉得有亲切感。这样,学生优秀作文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课程资源。

(2)教材中的漏误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编写教材虽然是非常严谨的。但百密一疏,难免偶有漏误。这些漏误,只要教师运用得当,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第8段最后有一句话“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直跳。”就有一处漏误。用“瘦骨嶙峋”去修饰“胸腔”,显然搭配不当。

我在发现了课文中的这个疏漏以后,是这样处理的:在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我提醒学生关注课文第8段――“第8段中有一句话是有毛病的,请你找出来。”有些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后,发现了。接着我又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我又让学生讨论:“我们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三点结论:①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用词造句要注意,要避免出病句;②书上也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正确;③遇到词义、句意难理解时要借助工具书。由以上案例可见,教材中的漏误是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

(3)“乡土文学”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为了拓宽语文教学视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我们可以把眼光瞄向“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包括民间传说、民间谚语、民间歇后语、民间俗语、民间歌谣等。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让学生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乡土文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试着去民间搜集整理(但要求不要高),借以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深入接触社会的能力。把“乡土文学”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资源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

(4)教师的经验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论是对教材的理解,还是方法的运用,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在给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记叙文分段的时候,我总结了一条经验,那就是划段可以先从部分着手。文中故事情节最紧张、场面最热闹、写得最详细、最能表达作者感情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最尖锐的部分,就是部分。然后从部分往两头着手分段,简单多了。我把这个经验教给学生,他们做起来果然省事多了。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经验是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

科技信息资源范文6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位于广西桂林,是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在巍峨的尧山脚下、美丽的花江之畔,毗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

2、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工、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有一定特色的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创办于2001年,现有3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在校生近万人。2011年,学院顺利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及授权专业评审,成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