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

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范文1

一、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课 

以往,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学而不精,没能很好掌握计算机对应的操作及使用,在应聘时没有优势,被淘汰下来,或很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无关。为了改变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的这种现象,计算机教师应及时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知识,提高他们在计算机工作方面的竞争力。教师可以举些学好计算机知识、找到好工作的学生的例子来吸引在读学生的兴趣。如Photoshop学得好的学生,有的开广告公司;硬件学得好的学生,有的开电脑店等。 

二、让学生明确课程用途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计算机课程会有十几科,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单纯只讲授课本知识,还要讲清楚每科的用途,例如学习数据库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动态网站、车站购票系统等数据库,学习VB可以结合数据库来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学习硬件可以懂得拆装计算机等。让学生清楚课程用途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以后的工作意向来选择对某些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对某些科目学得更好、更精通。 

三、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应用实例 

学生了解了每门课程的用途后,教师应对应与应用实例让学生观看,教师再分析实例用上的对应知识。如在讲授数据库有关课程时,可给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让学生看,教师对应分析系统的功能、数据的存放、完成这个系统用上的工具;在讲授Photoshop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广告作品;在讲授Flash时,可以给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Flash动画让他们观看。学生通过观看实例,会对某些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学好这些课程,并会花时间去模仿实例的制作,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向学生施加学习压力 

技校学生认为来到技校读书,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放松自己的一切。学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尤其计算机专业学生,会成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计算机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施加一些压力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没有升学压力,但却有操作技能的竞争力。笔者在上09高技电子商务班的电子商务数据库这门课程时,一开始没有几个同学主动学习,后来笔者提出要求:在期末3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出来。有了这个任务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每次上课精神饱满,没完成作业的不肯下课,对于某些知识点有疑问的,追问老师到弄懂为止。在期末3周时间内,每小组分工合作,调查的、查阅资料的、设计的、写总结的都很认真。最后每组交上来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都非常不错。 

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来分析问题 

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岗位实际工作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不够细致、不够具体,但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结合一些实际岗位情况与学生分析。例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学生在借书时会遇到,这个系统是根据图书馆的借书与还书情况来设计的,应用到数据库来存放这些数据,这个数据库须有3个表:图书、读者、借阅,这3个表的关系模式如下: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分类,作者,出版社,价格); 

读者(借书证号,姓名,证件状态,联系方式); 

借阅(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应还日期,归还日期,罚款金额)。 

教师就关系模式与学生详细分析各列的意义及作用,通过图书借阅管理系统,让学生参照该数据库,独立分析选课系统数据库中表的构成,这样能引导学生模仿前一例子来分析另一问题,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 

六、可让学生学完对应课程时上交一个小作品 

有些课程在学完后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一个作品,在该课程将结束时,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或分小组来完成一个小作品。例如在学习VFP时,整个课程结束后,可以直接用VFP来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学习Photoshop后,学生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广告,设计自己的名片或制作宣传单;学完网页设计和数据库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尝试开发一个小网站。总而言之,通过交小作品,学生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并且经过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后,对于每门课程,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到毕业前搞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也就容易多了。 

七、引导学生根据顶岗实习情况开展毕业设计 

学生通过在校认真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并且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擅长,在选择顶岗实习岗位时会根据自己在校学得较好的方面来选择。在他们离校实习时,教师应布置好毕业设计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在实习时边工作,边留意岗位工作情况,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将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毕业设计出来。如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网络有关,学生可以搞个小型网站或设计开发其他网络工具;在广告公司实习的同学,可以交个广告作品;在办公室上班的,可以设计一个针对自己岗位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联系指导老师或自己上网或查找书本来解决,这样能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去解决。 

综上所述,搞一个毕业设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事,它需要学生累积知识。学生想搞好一个毕业设计,与学生在校是否认真学习、是否经常动手操作、是否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很有关系。计算机专业上课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教会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完成一个毕业设计,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要用知识结合工作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在有些课程结束后设立交小作品的要求,促进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并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找到计算机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武,汪海威,肖云.数据库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范文2

关键词:软件设计能力;内容优化;实践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既要求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和自我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面向信息领域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需求,坚持“基础、应用、实践”的原则,突出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优化设计。在基础能力方面优化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新增了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软件设计高级理论方面优化了软件工程课程,新增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应用方面新增了Java程序设计、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兼顾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主线要求。2.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深度剖析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开发综合实践的四层课程体系,每层都有相应课程群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层。以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奠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2)基础训练层。以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为核心的课程群,目标是打牢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初步掌握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3)高级理论层。以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系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高级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4)综合应用层。以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Java程序设计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四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开发功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IT人才。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功底。鉴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立体化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实践应用层。(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应用能力。基础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在课程实验设计中加大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例,减少了基础验证性实验比例。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与课堂讲授同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紧跟老师引导完成练习。综合设计类实验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还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注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通过设计小型综合项目,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开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分组完成,最后答辩评分、评优。我们对课程设计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将课程设计考核变为答辩方式考核,包括小组答辩和年级优秀课程设计答辩两个过程和层次进行。(2)引导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层是由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训和软件开发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二、小结

围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中科,肖增良.程序设计系统化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

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范文3

1.1高校开设课程情况

以南京为例,南京理工科院校中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的高校较多,这些院校中大部分都购买了相应的土木工程方面的软件,如PKPM结构设计软件,鲁班造价类软件,广联达造价类软件,为了满足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要求,因此也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房,但是专门开设的有软件应用系列课程的并不多,专业机房的利用率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大专院校中对于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充分接受和社会上需求一致的软件操作训练,从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2可开设专业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

土木工程路桥方向可开设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很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2.1道路桥梁方向设计类课程路桥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软件具体又分道路和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两种类型。目前国际主流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CARD/1,Bently,Civil3D。国内常见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路线大师,EICAD,海地,天正市政道路,鸿业市政道路及路面结构HTDS2003。国内常见的桥梁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桥梁博士,桥梁大师,桥梁通等等。

1.2.2道路桥梁施工组织及造价类课程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等课程。专业软件主要有:同望公路造价软件、海德纵横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系列软件、上海鲁班系列软件、清华斯维尔系列软件、神机妙算软件、南京未来清单软件等等。

1.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上存在的工程类软件如此之多,各个地区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软件的购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对于软件的购买以及开设相关课程,也是针对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学校年度设备采购计划而定。对于高校中,要熟练地掌握这些软件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练习,而这往往是很多学生不愿做的,只要教师不作硬性规定或要求,主动学习和应用这些软件的学生凤毛麟角。因此,直到大学毕业,真正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这些软件的学生极少。鉴于以上的情况,高校路桥方向开设软件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3.1现有软件开发合作不理想现有软件开发缺乏统一部门的管理,从而导致很多软件功能基本相同,只是适用地区不一样。同时,很多软件公司里面的员工大多数是计算机等专业出身,对工程实际并不很熟悉,从而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在处理真正的工程实际时,会产生一些偏差。

1.3.2教学资源及人才的缺乏各大高校中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而来,教学经验虽然非常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相对较差,因此教学缺乏与工程实际接轨。

1.3.3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强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对于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必须要求学习者经常上机操作,熟能生巧,应用软件来解决实际工程图纸中的问题,这样,软件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1.3.4地区行业标准相对独立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行业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在训练学生软件操作时,必须选择采用某一个省份的地区定额作为教学需求,很多教师都是选择学校所在地的省份的定额,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当学生毕业后如果回到家乡,对于工程软件部分就必须按照工程所在地的操作来进行。

2提高专业软件化程度的措施

提高路桥方向软件化程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2.1高校方面

1)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编制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在满足学生修满学分,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软件应用课程,而不是仅仅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时候集中培训。

2)对于软件的选择,高校在购买软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对软件的评价或用户的多少,而不能单纯考虑价格,尽量购买专业方向的主流软件。我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购买了有关专业软件。如天正建筑CAD、鲁班系列软件、PKPM系列软件,EICAD,桥梁博士。为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学生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和水平,实现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路桥方向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

3)机房的管理。专业教研室应建立自己的专业机房,同时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

4)教师培训。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软件培训,然后服务于教学。

5)积极参加各种软件开发商举办的高等院校软件竞赛。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奖励,主要是能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

6)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水平。

2.2学生方面

1)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路桥方向各种软件,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软件课程的考核,不应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可采取机房上机考试,或者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后独立完成,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在毕业设计中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根据教改项目的构思,在毕业设计中加入了专业软件应用。目前已经在2013,2014届毕业设计中实施,同时计划在往后的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加大专业软件的应用。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锻炼,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学工部组织成立软件应用兴趣小组或社团,让学生充分了解软件信息后,才会更认真的学习。

3)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各种软件竞赛,走出校园,了解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情况。同时,对于获奖的学生,应给予表彰。

3结语

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范文4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工厂;迭代增量;实践教学体系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computer network subject of vocational college

Yang Hongxue, Yu Ji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Beijing, 100016, China

Abstract: Owing to the design of the iterative incremental course system, the talent educa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y of career positions: new technical staff, quasi-professional and career man. Each stage takes the trend of progressive spiral.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goes into three directions: network engineering, network management and site building. It consists of 4 programs: single skill training, term integrated training, position-oriented training, and practical position training, which make up the cor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point-to-aspect progressiv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project plant; iterative increment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对京、津、冀地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IT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表明,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定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一定的项目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维护管理、网站设计开发等岗位的工作。基于此,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了“迭代增量”课程体系,创建了“项目工厂”实境,构建并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1设计“迭代增量”的课程体系

面向“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维护管理”“网站设计开发”3大职业核心岗位,吸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按照IT人才成长规律,引入“职业成熟度”理念,按照职业岗位的难度阶梯将人才培养过程细分为“专业新人”(初入职场),“准职业人”(当好助理),“职业人”(独立工作)3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安排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和实训,并按照“计划学习考核提高”的4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每一个阶段的结束恰好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3个阶段培养过程是逐一迭代的;从课程难度、实训项目复杂度、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衡量,每个阶段呈螺旋递进的趋势,从而构建了“迭代增量”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企业岗位的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抓住“做项目”这个IT职业标志性工作,深入校企合作,选取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载体,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建立“迭代增量”课程体系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该体系围绕“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维护管理”“网站建设开发”3个岗位方向,引入企业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构建由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学期综合训练项目、岗位方向训练项目、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4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从模仿到应用”的递进式训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岗位动手能力。其中,单项技能训练项目是学生在课程中完成的教学项目;学期综合训练项目是在综合实训中完成的难度递进的仿真项目;岗位方向训练项目是上岗前的演练项目(工学结合项目);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是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学项目,做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做项目”的能力。

该体系中从每一阶段看,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都是完整的,都有现实的职业岗位相对应,而通过不同阶段的递进,学生能逐步胜任更高层级的职业岗位,将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从掌握课程转移到对综合岗位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遵循IT行业的职业成长规律;易于安排顶岗实训和职业体验;易于控制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能力,从“制度”上保证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创建“校企合作项目工厂”实境,搭建实践教学支撑体系

“项目工厂”实境实现了“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从能力与素质两方面把学校变成“以项目训练促使学生职业化的工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强调工业化、实用化的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项目工厂”实境主要包括以生产性实训环境为标志的专业实训室和校企合作项目工厂2个方面。

3.1 创建“AB双网切换运行”的实训环境,支撑生产性实训

为了创建生产性实训环境,网络技术专业利用校园网络创建“AB双网切换运行”的真实环境(如图3所示)。将校园网分为实际运行网络和学生实训网络,学生在实训中以校园网为样本,在实训网络中搭建校园网的各种业务与服务,当实训结束时双网切换运行,用网络运行的实际效果检验学生实训的水平,这种实训与真实工作十分接近,一方面利用项目化的实训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并网时网络可能瘫痪”的压力促使学生在实训中按照行业和实际工作标准“精心设计,小心施工,认真检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质量标准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

3.2 利用引企入校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工厂

网络技术专业引进了多家“驻校企业”,建立校内项目工厂,为学生提供网络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实训岗位。在项目工厂中,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按照企业的规范和流程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这种实训方式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将校园变成全时段全方位育人的“工厂”。从效果上看,学生在这些驻校企业中既锻炼了专业能力,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共

赢的目标。

4结束语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类型来说,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要。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必须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引入企业的工作规范;必须加大实训项目的开发,确保实训项目与职业能力相衔接,同时也要保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刘昭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 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范文5

    1.1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学士学位学制为4年,学习科目主要内容为广大领域内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为:1、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2、培养能应用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3、在计算机领域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基础。该专业主要为信息技术类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培养人才。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大,可以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管理、软件系统管理、客户培训和服务、项目开发、设计和调试等方面从事工作。该培养目标比较简单,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基准,满足社会对大批量的开发性人才的需要。

    1.2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按照培养目标,应加大计算机应用方面课程设置,注重新课程的开设和引入计算机的新技术新应用,使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与时俱进,合乎信息社会发展的节拍。相比当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学科各个方向,本课程体系侧重应用性、实践性环节。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分为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两类。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应该为17%;其必修课为国家本科工程类教学规定的。增加了非计算机专业课程选修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能够拓宽视野和扩大知识层面,这些课程主要为文学院、工商学院、信电学院、机电学院和法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中选择,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限选7门,主要是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和个人目标为选择指导。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分为3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其中必修课占总课时的比例38%,选修课占总课时的比例19%,实践环节占总课时的比例26%。专业课程主要为计算机应用以及软件工程和信息处理课程,包括当前应该掌握的课程如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算法分析、计算方法、Web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Java和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等,注重计算机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了计算机硬件的课程,例如模拟电子和电路、单片机原理和微型计算机原理;而是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核心,以课程事例引入嵌入式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内容。按照国际和国内信息社会对软件业发展需求来设置教学课程,以适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应过多强调全面的基础课程,缩小基础,加强知识综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1.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1]非常强的特点,设置了课程实验、综合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比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以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按照计算机课程设置,综合设计有高级程序语言综合设计、计算机原理综合设计、操作系统综合设计、软件工程综合设计、Web技术综合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综合设计等6门次。综合设计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学,以当前现实的计算机项目开发为目标,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较大的项目则采用多名学生协同完成,进一步提高学生增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技术技能。毕业设计采用导师负责指导制,设计开发综合应用项目,按照软件工程和信息开发的标准编写文档、撰写程序代码,提交一个项目总结和程序系统,包括开发文档、程序源代码、数据库结构、配置文档和测试文档。在答辩委员会的审核和测试下完成毕业设计,不再进行包含大量基础知识和重复开发文档内容的毕业论文撰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实施的若干教学改革

    2.1注重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是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施质量对专业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3]。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都设有试验内容,按照知识结构和学生需求分配合理的试验学时。课程的每个单元实验都是从讲授过该课程一段知识范围中选取的,其内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这些实验集中反映了各门技术课程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术,能够加深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主要内容。当前多数采用实验课程单列方式进行的,要求每个单元实验结束后,每一个学生应独立完成试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撰写自己的实验报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科技报告撰写能力。通过课程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堂中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在实验过程中掌握计算机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2.2教学方式改革

    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以实践为核心的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互动,以灵活掌握技术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增加讨论课、习题课、观摩课、演示课等方式,补充以大量相关技术讲座,自学辅导课相应增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以实践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以大班讲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和网络,以丰富多样知识形式展示给学生,更加自然的方式掌握理论知识;同时采用小班辅导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小班辅导为学校划分的自然班级,或者自由组合而成的临时班,但每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以便每个学生能够直接面对教师来解惑,消化并真正掌握课程内容。按照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大纲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国家优秀教材和各种专业学科规划教材为主要参考,也可以选择国外着名大学教材。但是一定要以课程体系完整性为核心,不能选择过多以计算机理论和抽象内容等先进性为主的教材,要选择适合专业和学校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注重教材与教材之间的相互衔接,符合计算机工程的课程设置。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理论核心和课程多数起源于美英等国家。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素质和学科的发展,双语教学教育[2]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它能使学生直接和国际接轨,满足IT市场对学生素质的需求。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此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素质好的学校和学校,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素质比较差的可以实现部分课程选用外语教材,采用中文授课,逐步到位。

    2.3考试方式改革

    减少闭卷考试,增加开卷考试,也可以采用项目系统开发、课程报告等考核方式。当前以多种方式的综合为主,总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试验成绩组成,其比例为30%、40%、30%。学生平时成绩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讨论课的发言,以及作业和专题报告、期中测试等,以此来激励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课程试验内容减少验证型和演示性,以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为主,采用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该考核方式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更好指导教学方向。

    2.4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教学资源包括以学校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数字信息资源和专业教学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以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为基准,购买其他高校优秀信息资源和社会商业信息资源为主,本校自己创建信息资源库补充。公共信息资源库以服务公共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计算机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关系到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底气,以自己建设为主,突出精品课程,按照各个课程的自己特点建设比较全面的数字资源。

    2.5开源应用到教学各个环节

    开放源码程序就是公开源代码存取访问、软件自由再分发,任何人可以阅读、再、修改软件的源程序,通过让更多人参与来提高软件的质量、可靠性、安全性、开发速度等。把开源软件应用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真正地参与比较大且比较实用项目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培养融入IT市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核心技术和系统开发技术,开拓知识面,积累实际的开发经验把握住计算机新技术和掌握计算机发展方向。学生通过感兴趣的项目,能够在相互沟通中使计算机素质得到大大提升,也可以协同开发和学习中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拥有新的技术,同时也必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范文6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16-4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是其它一切软件运行的基础,是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基础平台。操作系统将计算机软件硬件有机结合起来和用户进行交互。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科学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址,它是计算机科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学习和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机理和工作方式,从而更好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开发,是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科学等专业同学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1 课程特点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讲授众多操作系统的设计精髓。《操作系统》课程是人们在操作系统设计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课程内容是面向技术,而不是某个特定产品。课程学习学习者是站在操作系统设计者的角度来研究和学习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

操作系统软件的特殊地位、操作系统课程的学科地位,以及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定位,使得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具有技术更新速度快、概念抽象、系统性差、原理性强等特点。

2 教学目标

教师在安排操作系统理论和实践教学时要综合考虑教学大纲、培养学时、培养对象类型及培养对象基础。一般来说,围绕操作系统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2.1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包含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培训中,非独立授课,主要学习某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2.2 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要求培养对象对特定操作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能够使用API和相关平台进行针对该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2.3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培养对象深入掌握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熟悉操作系统内核,能够使用该操作系统平台相关的复杂公交来解释并开发底层驱动、中间件和应用程序等一系列应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技术。

对于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来说,由于前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如果像计算机专业一样将本课程的导入起点和教学目标设定得过高的话,反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课程学时设置为例:

计算机专业该课程的设置一般为48+16课时,电子信息专业为38+10课时,教学内容涵盖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等操作系统主要部分的原理和应用。标准教材一般偏重于理论讲解,较为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解较难,以下是一本典型操作系统教材的章节安排:(1)操作系统概论;(2)进程管理;(3)处理器调度与死锁;(4)存储管理;(5)文件管理;(6)设备管理;(7)网络基础。

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要学好这门课,学生不但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前导课程有较好的掌握。如果不了解培养对象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在较少的课时安排下照本宣科,强行灌输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将导致学生对该门课产生厌学逆反心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前导课程、培养对象已有能力等统筹考虑和安排,灵活度大同时也更难把握。

3 教学模式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课程设置的限制,设计规划了一套操作系统课程理论实践教学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抓主干,扩枝叶;托低承高,动态调整”。

首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大作业+毕业设计”将课程学时有机扩展,对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的教学侧重点进行区分,设置四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操作系统的使用管理。针对初次接触某一操作系统,对其工作原理使用方法都不熟悉,相关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该系统的安装、GUI和常用命令的使用以及系统功能的使用管理使学生对该系统有较好的感性认识,能够使用该系统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配置和维护;(2)操作系统内核及工作原理。在学生对操作系统已有一定了解和使用经验的情况下,进一步系统分析其各个功能模块和工作原理,以Linux操作系统为例,要让学生知道其文件管理、设备管理、进程调度等主要功能模块;内核如何通过内核态/用户态切换以及进程调度来管理同时运行的多个任务等,教学中要有主次,比如文件系统和进程调度的原理可以重点讲解分析,设备管理等只要介绍原理即可。使得学生将操作系统的直观的使用感受和对现行的观察同理论知识想结合,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3)API编程及平台应用开发。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的API接口以及相应的开发工具和手段,让学生结合以后的编程知识编写、调试基于该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这一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从简单的shell编程到文件读写、存储管理、同步机制、进程/线程调度,通信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补充加深对内核工作机制和相关算法的介绍,使得学生逐步具备基于该操作系统的程序开发设计能力;(4)内核定制与操作系统设计。在对内核工作原理熟悉掌握后,能根据需求对内核进行配置和开发,尝试进行微型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一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于提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可以结合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来进行,主要针对具备一定能力,对操作系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

操作系统各个层次的教学实践环节如图1所示:

为了更好的贯彻前述层次教学的理念,我们针对操作系统(Linux)课程理论教学部分进行如下调整设置:(1)操作系统概论;(2)Linux常用命令;(3)文件管理、设备管理;(3)Linux下Shell编程;(4)Linux下C编程;(5)进程管理、内存管理;(6)多线程。

相应的实验教学设置如下:(1)Linux常用命令练习;(2)TFTP、NFS服务配置;(3)Makefile的编写及应用;(4)Linux内核与根文件系统映像文件的编译及调试;(5)大作业(进程调度、通信或同步)。

与传统课程的安排不同,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着重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加深理性分析”的思想,其中“操作系统概论”、“Linux常用命令”两个教学章节将使得第一次接触Linux操作系统的学生对该系统的发展历程、现状,主流版本有所了解,熟悉Linux的用户界面、常用功能和命令行工作方式,建立对系统的直观认知;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章节提前与此讲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Linux操作系统将“数据”和“设备”统一作为“文件”来进行操作和管理,而文件系统与设备管理又是与用户关系最为密切,使用最为频繁的操作系统功能模块,因此如果学生不能对其内在架构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的话会对Linux的进一步掌握造成困难。“Linux下Shell编程”和“Linux下C编程”使得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下的程序开发技能,从这里开始,编程开发和操作系统原理的知识互相穿插融合,使得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多线程”是Linux操作系统的重点和难点,是多任务操作系统应用开发或内核开发都必须使用到的,应该重点讲授,使得学生对进程调度、优先级反转、同步/互斥/死锁、进程间通信等有全面的掌握。

在理论授课中,应该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包括PPT,虚拟机上Linux的实时演示示范等,避免枯燥的理论灌输。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到安排了与之配套的实验和作业,在学期末通过综合性的大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度。对于具备较高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复杂项目的设计开发,从而使其对Linux的设计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是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操作系统教学改革应沿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继续深入下去,将操作系统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

参考文献:

[1]汤子瀛,哲凤屏,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M],2002.

[2]晏杰.《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的改革[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7(09):49-51.

[3]肖竞华,陈建勋.“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03):68-70.

[4]苏秋萍.高等院校《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电子技术,2005(2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