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美育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的美育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的美育教育

孩子的美育教育范文1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者:王充)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作者:屠格涅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者:杜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者:孔子)

(来源:文章屋网 )

孩子的美育教育范文2

赏识教育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教育。赏识教育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教育规律,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方式。本校把“学会赏识,快乐成长”作为办学理念,把“我们都是好孩子”作为校训,把“追求精细,心怀梦想”作为校风、“赏识激励,润化心灵”作为教风、“阳光参与,活力四射”作为学风,在全校掀起了“赏识”的热潮。

星卡评价记录成长闪光点

教师以“星卡”为激励手段,记录下学生在成长路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星卡包括:大拇指卡、绿星卡、红星卡(及黄星卡)、宝贝卡――“张小好少年”。大拇指卡,代表着学生成长路上闪光的足迹,是点滴的荣誉,也是老师最常用的激励手段,所有老师都能运用。绿卡,代表着学生每周的进步,是阶段性的荣誉,是学生奋发向上的表现。五张大拇指卡可以兑换一张绿星卡,由班主任评价发放。红卡,代表着收获,代表着一月和一学期的荣誉。十张绿卡换取一张红卡,由年级主任评价发放。每学期期末,各班统计好全班及每位同学的绿卡数和红卡数,根据卡数每班评选出星级少年若干名;在上报政教处后,评选年度“张小好少年”,并在学期末召开的表彰大会上,表彰这些星级少年,授予奖状。五是黄星卡,代表着学生的过失,导明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鞭策学生不断进步。不直接颁发,当学生过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警告,同时要向学生扣回1张绿星卡。六是宝贝卡,是引导学生对错误的一种积极阳光心态。星卡激励性评价所追求的不仅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结论,更多地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关怀,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升自己,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到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每个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悦纳自己,超越自己。

赏识日记照亮成长足迹

赏识日记首页有“我的梦想”和“我最崇拜的人”,让学生从小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日记分为优点卡、感恩卡、整容卡和知心卡四项内容,要求学生每天分别用1-2句话写出来,欣赏自己好的表现和有进步的地方,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反思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向老师(父母)说上一句知心话。坚持每天写赏识感恩日记的活动,净化了学生心灵,照亮了他们成长的足迹。

赏识班会引领感恩正能量

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全校以班为单位举行赏识感恩班会,先由教师组织学习感恩故事,再由学生组织感恩活动。首先感恩老师一周来辛勤的工作,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其次感恩同学之间一周中相互的帮助和团结友爱的情谊;第三感恩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照顾。赏识感恩班会,激发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最善良的种子,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亲情和温暖,引发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晨读、午练、暮省”为人生奠基

每天上午打预备铃后为晨读时间,各班在老师的组织下朗读展示,有个人展示,有小组展示,也有全班展示等形式,朗诵的内容有诗歌、《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每个班级的晨读形式各不相同。午练时间为中午打预备前二十分钟,学生在轻音乐的陪伴下练习写字,练就一手漂亮的硬笔字成为了他们的追求。每天晚上时间,学生反思一天中的收获和教训,也可以和赏识日记结合一起进行。“晨读、午练、暮省”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形成每天读书、练字、反思的好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范行为成就良好品行

一是重视学生礼仪――要求学生在校园里向老师问好,培养学生懂礼貌的好品质。二是坚持放学站路队――以班为单位排队回家(就餐),举着班牌,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出校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开展光盘行动,创建无声餐厅。要求学生食不言寝不语,就餐不说话不掉剩饭,盛多少吃多少,不剩饭,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四是校园内不准吃零食。严禁学生在校园内吃零食,一方面保证了校园的干净整洁,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不乱花钱的品质。五是课间操后踏步训练。每天课间操,做完操跳完舞,都要进行一分钟的原地踏步训练,既健身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以身作则促学生提升素养

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教师一定也要做到,否则,所有对学生的要求都是一种虚伪表现,这样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双面人”。教师要写工作日记,记录学生的变化和自己工作的感悟和反思。平时与学生一起做操跳舞,健身提神。教师要向学生还礼致敬,愉悦学生身心。教师间互相赏识,形成良好心态,感恩同事,“心”赏学生。

孩子的美育教育范文3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对此,研究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孩子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点,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孩子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孩子。后来妈妈带着圆圆去检查,想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圆圆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不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其实,孩子这些行为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研究发现,“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 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去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孩子的美育教育范文4

关键词:班本教育;班本课程;班本管理;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47-04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升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是我国基础教育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班本教育,主张以“班”为“本”,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从“班级”的视角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班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呈现多样性和特色化,极大丰富和提升了我国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必将成为解决当前教育任务的一把“金钥匙”。

一、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班本教育

自夸美纽斯创建了“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群利他的社会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本着面向“每一个”的理念,各地开始试点“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为了解决“每一个”的问题,必须以面向班级集体教育为前提,它不是个别化教育,更不是一对一的教育,它是既注重学生个性,又关注到集体合作互动的环境中来组织学习和活动。班本教育理论认为:班级的学习生态是一种教育生态,也是一种社会生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同伴、课程、环境等因素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班本教育体系,只有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最大化的教育效益,才能够解决、满足“每一个”的教育需求。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学校的各种教育影响大多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本教育是“为了生本、在班本中、基于校本”,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班级资源解决自身问题为原则,以学校发展规划为方向标。班本教育的教学价值观是“教”与“学”之间的“灵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课堂上主张“合作、高效、愉悦”的理念。只有教师合作教学、学生合作学习、家长通力配合,班本教育的效益才能发挥最大化。高效的课堂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也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体诉求;教学组织应该是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共性问题集中分析、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作业布置、课外辅导、教学评价要因人而异。南京的小班化课堂提出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发言、百分百小组互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孩子都有收获。愉悦是传承琅小总校愉快教育、活力课堂的理念,快乐是一种磨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学校将班本教育理念辐射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之中,构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班本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

二、课程资源的创新点:班本课程

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鲜活的生命组成,这几十个生命是带着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到班级的,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中,会形成这个班级独有的生命现象。作为一个生命群体,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呢?把学生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的课程。班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本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班级的实施,狭义的班本课程是指班级独立开发的课程的综合。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中间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班本课程是多样性的、可选择性的和富有班级特色的。因为班级是众多的,每个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每个教师的专业状态是不同的,每个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投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是在不断地互动、学习、实践的动态中构建起来的。特长学生当小老师,如书法、手工制作、教唱英语歌曲等;特长教师开设兴趣小组班,如舞蹈、器乐、篮球、健美操等;家长义工、大学生义工开设微型课堂,如预防传染病讲座、法律讲座、教学生包饺子、包粽子等;还可以利用班级展板开发隐性班级课程。其次,班本课程有着相对灵活的“课程表”,如通过早读、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中午看班、困难班等时间来实行。班本教材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集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一种班本课程资源,是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的载体,是班级活动的记录,是班级成长的历史。以下选取班本课程四个维度加以阐述,个性化读书、公民法制教育是班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题,教学协作小队、个性化作业是班本课程组织、实施的一种形式:

1.个性化读书

语文新标准要求:“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读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个性化读书是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读什么”、“怎么读”,然后在阅读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延伸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经验。“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各班自主开发“个性化读书”班本教材,读书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学校以“阅读滨江、书香人生”为主题,开创了“三读—三共”读书形式,即早读——同伴共读,午读——师生共读,晚读——亲子共读。学校双月评选一次“读书星”,每学期评选一次“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好书推荐会”,举办主题征文活动、“美诗文诵读”、“故事大王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等。

2.公民法制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活动”是国家教育部牵头引进的一项以培养具有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它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班级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力、公正、隐私等公民基本概念,培养具有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目前,学校实验班已成功开展《明发社区养狗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桥北马自达非法营运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两项课题。

3.教学协作小队

所谓“教学协作小队”,是指由两名及以上同班级或不同班级、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以班为本并不是束缚在班级之内,而是通过共同备课、施教及评估,提高教学效能,并全面照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小队式备课、协作式上课、互动式反思、共同式管理的合理应用,对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提高。这种“教学协作小队”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互补,更大地优化了教学资源,实现了最佳教学效益,当然得益的肯定是学生。

4.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作业”的基本含义是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异性作业,以便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作业中都能有所收获并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个性化作业”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知识水平而设计的三个层次的作业,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可使学生在较短的作业时间内达到较高的作业效率。在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上还要体现趣味性和自主性,题目要使学生感兴趣,如生活题材、人文性知识等,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合作性较强的作业。

三、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班本管理

人与环境、与自身、与群体、与他人的温馨和谐是一个人的最高追求,这种追求也必然反映到班级中来。当前,学校德育管理过多地注重“校本”层面,主题“大”而“统”,相对忽视了班级层面的德育管理。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环境,在班级中发生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班本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班本德育就是积极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等各种班本教育要素于一体,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共同体。班本德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班务委员会”和“德育协作小队”的功能,建设“个性化班风”的和谐班级氛围,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1.班务委员会

传统的德育实施者是班主任,“全员德育”已表明,学校德育要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班务委员会”即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所组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作为班本德育的保障组织,班务委员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职能,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联系,调动一切德育因素,融合各种德育资源,协调统一的目标和计划,定期分析班本德育的动态,有效解决班本德育的问题,从而形成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

2.德育协作小队

学校积极创新班本德育形式,“德育协作小队”主要指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正班主任,正班主任自主聘请本班几名任课教师作为副班主任,正副班主任所形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并实行学校考核正、副班主任和正班主任考核副班主任的双重交叉考核方式的一种德育模式。正副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更好地做到班级管理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创新、有记录、有考核,将学生德育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仪表、两操、课间活动、安全、卫生等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全程跟踪,使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学校对正、副班主任的德育任务和职责制定了细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副班主任的参与加大了班级管理力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师生间的交往更加全面深入。“德育协作小队”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及时交流,集体为学生会诊,开出相应“处方”,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德育协作小队”团结协作,各司其责,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3.个性化班风

一个班级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真正的班集体往往拥有共同的精神。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引领和约束的功能。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有符合本班、切实可行的制度。“个性化班风”既是校训文化在班级的投影,也是本班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的价值取向。“个性化班风”包括由班级成员集体设计创作、讨论决定的班风、班级口号、班级文明公约,以及班旗、班徽、班歌等。“个性化班风”建设对班本德育、学生成长举足轻重:民主、和谐、开放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班级是全员和谐共处,学习、生活、道德、管理等生命品质充分发展的学习乐园和生活家园。

4.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废除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建立了学生充分参与的“班级自治”制度,定期进行岗位竞选、任命和评议,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为每一个学生设立一个岗位,顺应了现代学生受尊重、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带给学生极大的愉悦满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不断实现。根据班情和生情,大家一起商讨岗位的设置和名称,如:小喇叭宣传员,同教师一起组织班级的晨会;课间巡逻兵,关注同学课间奔跑现象,并加以提醒和制止;节能小卫士,负责教室里的电灯、电扇和多媒体的开关;护花使者,负责教室生态角植物的摆放与养护……每个学生都尽着自己的能力和责任为班级服务,不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同学们的礼仪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不见了,再也没有出现学生走后不关灯、不关电扇的现象,就连以前的“卫生死角”抽屉现在也变得更整洁了。一段时间运行表明,“我的岗位我做主”的班级管理,使班级德育要求细化到了人头,人人都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人人都有锻炼机会,人人都为班级服务,保证了班级日常管理有效运行,形成了学生参与充分、民主平等、有效运行的自主教育机制。

5.班级心理教育联盟

“班级心理教育联盟”主要依托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由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心理专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共同组成,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班级心理教育联盟以班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动为平台,是基于班本的创新。“班级心理教育联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使孩子们在班内外、甚至校内外都有“知心朋友”,特别是遇到心理困惑时,同伴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倾述、相互开导。

笔者认为,基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我们需要转换视角,需要走进班本,满足师生成长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正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样,我们倡导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的教育,并没有否定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进行班本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经历讨论、梳理、总结、再实施、再调整、再总结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园地才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Class-Bas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yl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LI Zhao-wen & WANG Hao-long

(Langyalu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31, China)

孩子的美育教育范文5

何为“美育”?在看来,“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如何实施“美育”?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去实施,其中学校是实施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以美育思想,反观我们的美育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更可以强化我们实施美育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艺术类课程,如美术、音乐等,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最佳载体。在艺术美育上,更为重视个性的培养。他指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尚个性”。在艺术美育中,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忽略这一“个性”的培养。比如,笔者曾参加一堂美术教学观摩课,老师按照“学、展、导、用、评”的流程,顺畅自然地贯串整堂课,不可谓不精彩;但在观览孩子所画荷花时,发现孩子们的作品虽然十分逼真,且几乎如同出一辙,既看不出孩子的独特发现,也看不出孩子的个性表达。幼儿园孩子,具有想象力丰富、爱于动手等特点,能够在丰富的美术语言中,观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状、线条、明暗,同时考虑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创作工具和方法表现,并在此过程中全方位调动感官,自由表达个性和自我想法,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这一过程,之于成长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正确而完美的答案。但就美育而言,它是一种关怀心灵的教育,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它对于生命的成长,并不是短暂的拥有和体验,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一种终极的人性化的关怀和培养。

艺术教育如何实现这种“美育”?强调,应“处处使学生自动”,不可以“我要学生圆就圆,要学生方就方”,不可以只求形式和技巧而不注重心灵的熏陶和启迪,否则就是“大误”,就是“去帮助他们作业罢了”。但在具体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重技轻艺”。比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给出模板,要求孩子们进行模仿绘画,结果是“千人一面”,彼此绘画技法几乎相同,却不懂如何灵活应用美术的基本语言,不会用绘画来表现某种主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重技法传授而不注重审美体验,即使创设了模仿、体验、合作等情景,却不能真正给予指导,孩子们难以真切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色、音高、节奏和力度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意蕴。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其目的不在于传授单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培养和丰富孩子的审美经验,引导孩子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学会唱歌、学会绘画、学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

“感情移入”,是美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现实中,由于课程“本位”意识的影响,一提到美育,许多教师往往把它归结到艺术教育教学上面,认为各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明确的教育目标,都是传授特定的学科知识。由的“感情移入”论可知,美育融合在各门课程之中,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事实上,把美育融入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教学中,不仅会增强学科知识的魅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促进了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幼儿教材有许多是名家名作,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触景生情、以情绘景,感受课文中声响、色彩、形状、意境之美,体会语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会增强语文知识的魅力,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

孩子的美育教育范文6

一、转变观念,培养农村孩子的创新精神。

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与时俱进。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所说"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分配至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发现孩子基本没接受过美术训练,但难能可贵的是孩子纯真质朴性格中的率性流露,这种艺术天性让我心生暗喜,这正契合了我美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孩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发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如物理学家劳厄的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心灵,这也是我开展美育的"突破口"和贯彻始终的"源泉"。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了孩子曾经"自觉"与"不自觉"的美术活动:用小树枝在地上划过的道道痕迹;用粉笔在黑板上涂抹过的种种色彩;用泥巴砌过的城堡,捏过的小人;用各种纸折过的小船、小青蛙;用农忙时节田里的稻秆编织过的笼子、宝塔……让他们在老师面前重新展示各自的拿手好戏。 "你们真棒!""小小年纪就是一位小艺术家了!""让老师欣赏欣赏你们精美的作品!"我称赞每一位孩子,他们对美的感悟力如洪闸一下子就打开了,使他们明白用自己的思维表现出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有特色的,就是美的,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这种艺术天性――率真,不要被美术理论的条条框框桎梏了思维。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是我致力于美育的初衷,而这种"渔"就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孩子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整合农村美术课程资源。

要在基础薄弱、设备落后、经济困难的农村地区开展美育之路是具备一定难度的,面对现实,我认为照本宣科是不科学的,应整合适合当地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开展美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我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农村可资利用的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还适当补充和增设一些实用味性较强的课题。

1、开创多元化的人文美术。如我在中西方传统节日中开设课题,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几乎每一个中外节日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论是欣赏、绘画、手工各个领域都可以展开教学,使孩子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加深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如:教师节的人物写生、贺卡制作;圣诞节的想象画创作、折纸艺术;端午节的彩粽、香包制作,彩绘鸡蛋、龙舟等,还可以让孩子个人或分组对纪念活动(赛龙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悬钟旭像)进行"模仿秀"表演,进一步了解涉及节日由来的几位历史人物和了解中国民间节日纪念的特殊性。我还把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教师的知识面广又善于学习,一样能够引导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孩子走向清晰明朗的求美之路。

2.开创多领域的宣传方阵。配合学校各种宣传需要,我灵活地把中小学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开设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美术展览室、图片陈设室等用力的宣传阵地,美术字设计、报头设计、图案纹样设计、标志设计、海报设计等是每届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在我的实战训练下,每个班级都培养了一批学校团委和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涌现了一群宣传小干将,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3.开创多层面的乡土美术。客家文化,浩瀚如海,风情万种,让学生投入其中能使其情感丰富,受益匪浅。开设客家围屋、客家名胜古迹的写生活动,泥巴或彩泥制作客家传统美食活动,瓦片、鹅卵石彩绘活动,"三月三"等风俗来源故事的想象画活动……无一不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方阵,也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综合领域。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特色,我还确立了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切入点的课程资源开发,从学生在农忙时节用田里的稻秆编织过的笼子、宝塔启示下,开发了"稻秆编织立体造型"、"稻秆拼贴画"等校本课程

三、总结经验,构建农村美术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