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康复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脊柱骨折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脊柱骨折康复护理

脊柱骨折康复护理范文1

【关键词】循证护理;脊柱骨折;康复期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也称为“实证为基础的护理”[1],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2]。随着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我科开始尝试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自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们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2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了康复期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204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病例来源为我院两个骨科病区,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男性86例,女性16例,年龄21-59(39.6±4.7)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6例,胸椎骨折36例,腰椎骨折40例;受伤类型:车祸61例,摔伤19例,其他22例;闭合损伤89例,开放损伤13例;合并四肢骨折34例,合并胸部外伤21例,合并腹部外伤19例;手术治疗81例,保守治疗21例,对照组男性84例,女性18例,年龄19-58(39.3±4.9)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5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39例;受伤类型:车祸59例,摔伤20例,其他23例;闭合损伤90例,开放损伤12例;合并四肢骨折35例,合并胸部外伤20例,合并腹部外伤18例;手术治疗80例,保守治疗2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康复期护理计划。

(1)根据不同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家庭及社会地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出康复期存在的问题

(2)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可预知的恢复程度,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康复期心理调适程度,对未来生活的愿望与规划,提出问题。

(3)针对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制定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模式,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和指导,如膀胱功能差者给予膀胱功能的恢复锻炼,肢体活动障碍者给予肢体的屈伸锻炼及肌肉的推拿按摩锻炼,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

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功能锻炼良好,和医、护、病友间沟通正常,参与自己的疾病治疗、护理,乐观积极,有强烈的回归社会的愿望;好转:患者在护理人员督促下进行功能锻炼,和医、护、病友间沟通少,对自身疾病关注度低,寡言少语,对出院后生活方式无积极规划;预后不良:患者功能锻炼处于被动状态,和医、护、病友间无交流,对自身疾病漠不关心,消极悲观。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中治愈94例,好转7例,预后不良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期护理方法,治愈80例,好转14例,预后不良8例。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的科学证据进行辩证论证,然后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护理,该护理模式对病人而言,既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又能通过科学的护理增加病人对治疗护理手段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治愈率。其次,循证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护理理论体系,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医护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与信任指数,增强护理人员自我存在感。

传统的康复护理把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看做一个发病群体,一个共同的“病”,护士作为医生发出号令的执行者只去机械地做好分内工作,而没有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观察、掌握其心理动态、生理病理变化,更没有思考过患者在康复期究竟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哪个层次,作为一名专科护士,又能帮助患者把心身健康程度提高到哪个层次。事实上,护士是和患者面对面最多的人,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患者,知道患者需求,医生要对症下药,护士要对症护理,这样患者才能早日康复,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不仅丰富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打破了护理人员固有的护理、思维模式,而且科学实用的护理模式使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和护理学的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脊柱骨折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健康指导

胸腰椎压缩骨折是脊柱科常见疾病[1],因骨折多不波及椎管,临床表现较单纯,如果疏忽大意容易失去治疗机会,遗留下后遗症,如腰部疼痛、畸形及椎体滑脱等。采用卧床垫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相结合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男性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平均43岁;女性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平均40岁。骨折原因:工地上施工受伤10例,车祸伤7例,行走滑倒3例,从床上或椅子上跌伤2例。骨折类型为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2例中其他系统合并症10例,其中心血管病中冠心病4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1例。伤者身前情况:能下床行走,生活自理22例,能下地劳动16例。

1.2 临床特点 病人均有腰背疼痛,脊柱活动障碍和局部压痛,绝大多数伴有腹部坠胀感。X线、CT表现为椎体骨质疏松和退行性变,骨折部位为T7~L5,单个椎体骨折15例、多个椎体骨折5例,均为单纯压缩骨折,压缩程度为1/3~2/3椎体厚度。

1.3 疗效评定 根据病人主诉疼痛程度,腰部坠胀感,脊柱活动及X线、CT复查椎体压缩度变化情况分级计分。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1年分别评定疗效.

2 术后护理

2.1 安置:全麻术后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平卧可压迫伤口止血。

2.2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应严格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记录,每1~2h测1次;注意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尿量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2.3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术后切口应给予加压包扎,密切观察敷料的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并记录渗出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管道受压及扭曲,维持有效引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合理使用抗生素,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

2.4 护理:术毕3~4人一起使患者保持水平位移至病床平卧;平卧4~6h,切口下可垫棉垫以压迫切口减少出血;保持;轴线翻身1次/2h,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成轴线,整个躯体同时转动,避免脊柱扭曲,翻身时防止引流管脱出。

2.5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肌力及括约肌功能,尤其注意感觉平面的变化,并与术前作比较,以便及时发现术后有无脊髓损伤加重和术后肢体恢复情况。如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肌力较术前减退和感觉丧失平面升高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排除血肿形成或内固定松动植骨块脱落的可能。

2.6 疼痛的护理:术后应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范围,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多与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术后切口疼痛常与咳嗽、深呼吸和改变等关系密切,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咳嗽引起的疼痛。翻身时避免触及切口及牵拉引流管。挤压引流管时用手固定引流管近端,可减轻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

3 康复护理

康复锻炼[2]主要为腰背肌及双侧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腰背肌的锻炼对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腰背肌锻炼(牵引椎体),使骨折部分复原,同时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避免远期椎体恢复的高度再度丢失,腰背肌的力量增加,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脊柱退变的发生,避免腰背部的疼痛及畸形。股四头肌的舒缩练习,可防止股四头肌的萎缩,增加腿部力量,防止下床摔伤。功能锻炼术后1~2天开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可依次采用下述锻炼方法:(1)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两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术后1周左右可练习此法。(2)三点支撑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足部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术后2~3周可练习此法。(3)四点支撑法:用双手及双脚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术后3~4周可练习此法。(4)俯卧燕飞法也叫飞燕点水法:先练颈部后伸,待稍有力后再练习抬起胸部,上肢向后背伸,以至抬起上身。以后伸直膝关节抬脚,先抬一只脚,两替抬,然后再同时抬两脚。最后头胸、下肢一起抬,两上肢同时向后背伸,肘关节要伸直,争取使两手在背后拉在一起,这样,身体的两头翘起,两臂后伸,腹部成为支点形似飞燕,故又称飞燕点水。术后5~6周可练习此法。

4 讨论

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3]是由于外伤的脊柱骨断筋伤,阻滞气机致气滞血瘀,故有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由于脊柱中柱对于重力的传导,脊柱的活动及稳定性至关重要,如压缩性骨折未能有效复位可致脊柱后凸畸形,甚至椎体滑脱、脊髓神经受损。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尤其是能否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关系到患者的情绪稳定,而正确的指导及护理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因此,护理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只有认真实施了各项护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梁欣,胡广华,李会川,等.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病人的康复护理.中医正骨,2001,13(3):62

脊柱骨折康复护理范文3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7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重点做好术前心理护理;颅骨牵引的护理,呼吸道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预防并发症;以及出院的康复指导等护理。结果: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7~11分,无脊髓功能损害加重;按Frankel分级评价,有17例完全恢复正常,上升2级44例,无改善13例。结论:围手术期优质的护理服务,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恢复和功能重建至关重要。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骨折脱位是脊柱骨折中最严重的骨折。发生于此段的骨折脱位易并发脊髓损伤.中医正骨,2008,6(20):80.

脊柱骨折康复护理范文4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3-01

腰椎压缩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如护理不当可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结石、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合理有效的康复指导,不仅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对机体的康复、预防并发症发生亦起着重要作用。本院对16例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的患者,予以疏导、饮食、和功能锻炼方面的指导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6例,年龄17-72岁,平均51.6岁,所有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年份为2010年8月-2013年4月。

2 康复指导

2.1 心理疏导 创伤骨折多为突发事件,尤其腰椎压缩骨折,导致躯体功能障碍,往往担心以后生活质量。所以先稳定患者情绪,入院后,积极与患者交流,使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消除陌生感,然后向患者介绍病情情况、治疗方法和以往成功经验,加深对医务人员信任,从而安心住院,积极配合要求。

2.2 饮食指导 椎体受伤后,引起腰椎血肿,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肠蠕动功能紊乱,而出现腹胀、便秘。骨折早期给予青菜、水果易消化食物以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鼓励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500ml水,可防止大便干燥,可预防泌尿系结石,骨折后期可给予瘦肉、猪蹄、鸡蛋、虾皮、牛奶、蔬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钙、高锌、高铁食物,以便于骨折修复和补充机体消耗。

2.3 患者平卧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畸形或进一步损伤,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伤后即在骨折处腰部垫以小棉褥卷成的长枕,开始高10-15cm,让脊柱过伸 ,使压缩椎体自动复位。

2.4 功能锻炼 腰椎损伤后,长期卧床会增加软组织粘连及组织纤维化的机会,影响以后的脊柱活动,所以督促患者尽早功能锻炼是必要的。

2.4.1 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做上肢外展,护胸两手捏橡皮球,屈伸膝关节,按摩下肢肌肉等运动。

2.4.2 腰背肌锻炼 挺胸、仰卧于硬板床上,两肘支起胸部,腰背部悬空,伤后1-2天可进行。五点支患者伸肌锻炼,即头、双肘、双足为主点,伤后2-3周进行。

2.5 翻身 是腰椎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可有效避免长期卧位诱发的褥疮,坠积性肺炎,采用“轴线翻身,有2-3人协同完成,2-3小时翻身一次,一般按平卧―左侧―右侧―平卧原则进行翻身。

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功能锻炼,注意3个月不得弯腰,6个月不负重,注意休息,促进机体康复。

实践证明,恰当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指导,可有效的预防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结石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16例全部恢复了原来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脊柱骨折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中国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76-03

胸腰椎爆裂骨折好发于胸段,为脊柱不稳定型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经根损伤,主要损伤原因为高处坠落,强大轴向暴力作用于脊柱1个或1个以上的椎体称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后壁破坏,碎骨片突入椎管占位在20%以上,根据不同应力作用,造成椎体骨折部位,形状不同,主要损伤在脊柱的中、前柱,有部分病人伴有脊上韧带断裂。临床上大部分病人脊髓神经损伤以压迫为主,早期手术准确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今后神经功能恢复,脊柱稳定重建的重要条件.术后正确有效的康复是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58例,其中伴脊髓损伤12例,在脊柱内固定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指导,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男33例,女性25例,年龄19-63岁,平均54.8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5例,挤压伤18例,跌伤3例,车祸2例,受伤椎体T12 10例,L1 11例,L2 5例,其中有32例为多锥体损伤,8例T8.9,7例T9.10L1,12例T12L1,5例T12 L1、L2,同时4例合并有骨盆骨折,6例合并有四肢的骨折, 21例行AF内固定,37例Tcnor系统内固定;41例行减压术,其中26例行植骨融合术。结果无1例发生并发症,除3例全瘫病人无明显进步外,16例不全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13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脊髓损伤的3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距损伤时间8h-12d.

2 术后康复护理

2.1心理康复指导

胸腰椎骨折一般发病突然,多为意外事故,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从一个健康人成为一个患者的角色转换,加之卧床休养时间长,需要家人长期照顾,患者对生活及预后的担心会使其产生巨大的生活压力,护理人员对患者除耐心疏导外,还应指导患者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需保持耐心,认真倾听,给予讲解,切不可表现出厌烦,另外,取得家属的配合,及时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各阶段的心理反应,思想活动,及时给予安慰,解释,讲解手术的必要性、目的、手术简要过程,以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认真坚持治疗.

2.2术后基础护理:康复锻炼:适时有效地康复锻炼指导想,使疾病恢复的重要保证。

2.2.1 术后护理: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回病房后患者取平卧硬板床,时间一般为4-6周,特别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更应如此,卧床时间可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素质及手术方式而定。术后饮食无特殊禁忌,可根据麻醉方式决定。术后4-12h内平卧,不宜过早翻身,以免引起伤动性出血,这时应按摩骶尾部、肩胛部 、足跟等骨突出受压部位皮肤,以防止发生压疮,同时进行双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10回,间隔10---15分钟,以增加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12h以后可由护士协助翻身,采用护士一手置于患者的肩胛部,另一手置于患者的髋部,两手同时用力,保持脊柱在一条轴线上,平衡翻身,严防扭曲,如患者过于肥胖,可两人协助,以保持翻身动作的稳妥,防止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一般术后3天内,患者不宜自行强力翻身,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3-7天以后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结合病情考虑是否可自行翻身,据病情不宜自行翻身或翻身困难者,仍需要协助翻身。

2.2.2 引流管护理:注意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管的通畅,根据患者翻身的方向,妥善固定好引流管,使其不受压、不打折、不扭曲,并注意防止引流管脱出。同时注意观察负压引流的量、色、性质,一般术后1-2h引流量为200-350ml左右,24h不超过600ml,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24-72h后引流量少于50ml时应拔除引流管。如引流管中出现非血性液体或引流液明显变淡,可考虑为脑脊液漏,可将床尾抬高30度,停止负压引流,加压包扎伤口,及时更换敷料及衣被,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2.3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注意切口渗血及渗液情况,伤口是否疼痛,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及皮肤感觉的改变,同时加强生活护理,多巡视病房,与患者交流沟通,主动关心患者,解除其不习惯和怕麻烦人的顾虑,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正确指导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床铺一旦污染,主动及时更换干净被褥。指导患者合理的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适当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含纤维素丰富的饮食,防止受凉感冒,以增加肌体抵抗力。嘱患者多饮水,以利排尿,防止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指导患者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换气,协助翻身叩背,促进排痰,以预防肺部并发症,必要时行雾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释。

2.3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2.3.1 术后早期(0-7d):术后1周内,以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水肿,血肿压迫脊髓与神经,预防神经根粘连为主。[1]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自行活动双上肢,如握拳、屈腕、肘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旋锻炼;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进行主动的双足背伸、跖曲锻炼,持续5-10s后放松,恢复原位,双足背伸与跖曲交替训练,同时还要加强下肢膝、髋屈伸和足趾各关节的活动以及直腿抬高锻炼,左右替训练,2-3次/d,10-20 min/次,锻炼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各足趾随意活动,拇趾尽量伸、屈反复进行,以增加肌肉力量。直腿抬高活动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患者平卧位,在应用镇痛药物(如镇痛泵)的前提下,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初次由30度开始,逐渐加大抬高幅度,双替进行2-3次/日,5-10下/次,逐日增加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循序渐进地达到活动角度,锻炼时先被动逐步过渡到主动。在直腿抬高练习的同时协助患者做压膝、压髋等被动活动,由于下肢伸屈活动可牵拉神经根,使其有1cm的移动范围,从而防止神经根再粘连。[2] 截瘫患者被动完成上述训练。屈颈活动,去枕平卧,头抬起,下颌靠近胸骨,反复进行,3-4次/日,5-10下/次,逐渐增加活动量。

2.3.2术后中期(7―28d):伤口愈合期,此期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负压引流管拔除,疼痛缓解,脊神经根水肿消失,继续加强前面已指导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要科学性:开始动作要缓慢,活动范围不必过大,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功能锻炼次数并非做得越多、幅度越大,效果就越好,每种锻炼方法重复次数、幅度大小、频率快慢都应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手术入路不同而灵活掌握。不应规定具体时间、具体次数,要辨证施护,以锻炼部位有轻度疲劳感为度,不可强求,次数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频率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锻炼后出现不适或疼痛应及时报告医师,防止意外发生,并进一步调节功能锻炼的度和量,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此期锻炼以增加腰背肌和四肢肌力为主,指导患者在家人的协助下自行平衡翻身,侧卧和平卧交替进行,患者双手拉住床栏杆,家属在患者的另一侧协助托腰背部,轻轻将患者抬起侧卧,并将患者置于舒适的功能位。另外还要加强括约肌训练 对于不完全瘫痪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括约肌训练及做提肛运动8-10次/d,每次15min,逐步恢复括约肌的功能,使大小便得到控制。术后第三周开始,首先练习挺腰法:,坚持6个月,以提高腰背肌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5-10 min/次,2次/d。病人仰卧位,肩与臀部贴紧床面,腰部向上抬起,开始2-3次/日,5-10下/次,每日增加1次或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术后第四周开始,进行五点式支撑法练习,患者仰卧屈膝,用头部、双肘、双足作为支撑点,撑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距离床面由小到大,直至腰部完全弓起,停留3―5 min,如此反复。

2.3.3康复期:术后4周-3个月,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不同,卧床休息4-6周。术后5周以飞燕点水法锻炼腰背肌,患者俯卧,抬起头胸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只有腹部着床,身体呈反弓形。拆线以后,充分卧床休息后腰部需要戴腰围,以保护胸腰椎的稳定性,由护士或指导家人协助扶着坐起,重力放在腋下为支撑点,挪至床旁,两脚着地站起,由家人扶行,下床活动,慢慢行走,但避免弯腰、扭腰等动作,护士应与病人一对一的训练,指导病人掌握要领,保持正确的训练姿势;同时进行站立训练 可行扶助行器站立,站立自如后再扶拐站立,最后达到自己站立,练习站立的同时依靠上肢支撑力进行下肢活动,如膝关节屈伸、踢腿等锻炼下肢肌力,以加强其稳定性。 若自己独自下床时,可先采取俯卧位,双足着地,再以双手配合用上肢撑起身体,保持腰部伸直位,两脚着地逐渐站起。站立稳定后由专人保护进行行走训练,练习走路时,要求迈步要前突,上身和头部要伸直,保持上身稳定,步伐要均匀。先练习扶墙行走,适应后再独立行走,行走距离开始最多不超过50米,以后逐渐增加。不可在床边或椅子上久坐,以免由于重力的作用,造成神经根水肿,引起腰痛。继续加强床上腰背肌肌力的锻炼,进行二点式、三点式训练以及五点式、飞燕点水式训练,次数增加,方法同前。

2.4.出院指导:提高患者的认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出院前,护士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出院后仍需坚持功能锻炼至完全康复,以巩固和提高疗效。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出院头3个月以休息为主,辅助以积极的康复锻炼,仍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在原有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锻炼的强度做到持之以恒,戴腰围保护腰部3个月,避免过早体力劳动。手术后脑力劳动可在6个月逐渐恢复工作,体力劳动则应在12个月后才开始工作,工作由轻到重,时间由短到长,并避免强烈的弯腰、挑担、扛物等重体力活动。[3]避免坐软椅,防止腰部极度弯曲或扭曲。如出现持续性腰痛,下肢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3讨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由于手术相对复杂,骨性愈合时期长,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造成植骨块移位,内固定物松动,腰背肌萎缩的主要原因。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与手术成败密切关联。全面了解有关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情况,有利于向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减少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恐惧和焦虑,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加快患者手术后恢复的速度。掌握病理变化,有利于了解手术指征与治疗方案,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便于知道患者锻炼的方法与时机。围手术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功能锻炼及心理疏导,加快了病人术后的康复,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促进了患者功能的恢复。所以精湛的手术技术配合优质的康复护理是疾病恢复的重要保证。

4结果

58例病人术后3-18个月随访,患者能够自觉地按照要求进行功能锻炼,顺利达到康复,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螺钉松动,主要因过早负重有关。57例患者均达良好骨性愈合,其中13例截瘫患者借助轮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3例不全瘫患者术后需家人协助恢复部分生活自理,除3例全脊髓损伤患者外,其余55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优良率为98.7%,。

参考文献

[1]胡慧敏.赵合元,腰椎间盘术后血肿形成原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7.96

脊柱骨折康复护理范文6

由于各种意外事故导致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受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消失和括约肌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完全丧失临床上称完全性截瘫,部分丧失称不完全性截瘫。随着治疗的进展,病情稳定后需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现将截瘫患者家庭康复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30例截瘫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2~59岁,病程40~150天。完全性截瘫8例,不完全截瘫22例。

1.2 家庭康复护理内容及时间安排:对陪护人员进行医护知识培训,包括对患者的心理康复、功能训练、一般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时间为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在出院前1周由责任护士给予出院指导,留下联系电话,通过电话回访,解答及指导出院患者存在的问题,了解出院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遵医行为,有的放矢进行宣教。

2 家庭康复护理内容

2.1 心理康复:截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表现为焦虑、抑郁、悲观消极的心理状态。针对这些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解除心中郁闷,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康复护理目标:(1)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2)功能锻炼改善残存肌力和关节活动度;(3)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C5损伤者可利用辅助工具进食;在他人帮助下完成从床到椅的转移,使用手控电动椅;对C7~T12损伤者能自行或在他人协助下完成从座位或轮椅上的减压,能做各种转移活动;能使用背阔肌训练器、人力训练器等;对T3~12损伤者,重点是借助支具站立和治疗性步行[1]。

2.3 康复护理措施:(1)意识训练:嘱患者在潜意识里做抬腿、抬脚、活动脚趾;抬臂、举手、抓东西每日3~5次,每次10分钟。(2)保持功能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如踝关节保持90度中立位,避免足下垂,膝关节保持伸直位,髋关节伸直外展位,避免屈曲、外翻、外旋。垫高肩关节,适当外展位,腕关节避免屈曲下垂。采用沙袋、夹板、支具来维持所需的功能位,要早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防止关节僵硬。(3)功能训练:高位截瘫患者要注意避免上肢发生固定畸形。如借用手支具和ADL箍套,在套中插入匙或叉的柄,利用肱二头肌屈肘力将食物送入口中;坐位或坐轮椅时,注意每30分钟左右用上肢撑起躯干使臀部离开椅面减压,避免坐骨结节形成压疮;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如自行穿脱衣裤、鞋袜,刷牙、洗脸、进食、轮椅转移到厕所等。

2.4 康复训练的方法:训练时采取家属与患者“一对一”的形式,每次训练时间30~40分钟,每日 1次。

3 效果评估(见表1)

4 护理体会

家庭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截瘫患者经康复护理后改善残存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恢复了肢体原有功能,因而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复护理后能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程度,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的始终。总之,截瘫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康复是一项漫长又艰巨的工程,需要护理人员、家庭、社区、社会多方协作与支持,使患者由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由替代护理逐渐过渡到自我护理,最大限度发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