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自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自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自由

科学研究自由范文1

一、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可用性

1.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可以很好地协助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蒙课程,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有探究性,抛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研究,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将是印象深刻的,学生自己努力得来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来寻找一些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一些教学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能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也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对于老师来说,也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增强创造探究性学习环境的能力,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真正能够引导学生、开发学生。对于一些有地理优势的学校,也可以开展户外活动,比如,在学习“青蛙成长过程”时,老师可以提倡家长带着孩子在池塘边寻找青蛙,看看蝌蚪长什么样,青蛙长什么样,一些好奇心强的孩子可能还会带蝌蚪回家,亲自见证青蛙成长过程。这样的活动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对其有过高要求,应该本着“由扶到放,逐步培养”的原则,来慢慢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探究性学习资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知识。例如,青蛙成长过程的学习中,学生由于在实践中观察到了蝌蚪和青蛙,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和自己完全不相似的青蛙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对生物进化产生兴趣,开始学习生物学科中一些更丰富的知识。因此,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可以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加提倡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师生互动。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上,互动更是必要的。科学课程不像文字教学,需要老师手把手来教,科学课程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可以使学习变得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米饭与淀粉”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米饭是什么味道的,大家会说有点甜,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顺势来问学生,米饭为什么有点甜呢?学生可能会给出很多奇奇怪怪的答案。这个时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碘酒和淀粉,当碘酒滴入淀粉糊后,淀粉变蓝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淀粉是甜的,引导学生再用大米来做一次实验,发现大米中原来含有淀粉。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增多了,丰富的课堂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进来,在不知不觉间学到了很多。

二、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的优化策略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质量高、探究性强的特点,但是仔细探究会发现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将一一陈述优化策略。

1.增强资源获取意识

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探究性学习资源,但老师的利用率很低。很多时候老师会倾向于选择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源,究其原因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网站设计存在问题,搜索功能较薄弱,老师很难快速从网站中获取需要的资源,而百度等搜索引擎却能快速准确地为老师提供资源。建议网站尽快升级,做好搜索优化,使得搜索功能明晰化、高级化,提高搜索精确度,这样丰富的资源才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要增强老师的获取意识,鼓励老师在课堂中积极使用探究性学习资源。

2.增加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

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于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表现出较大兴趣。目前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已经提供很多高质量的多媒体资源,但是资源什么时候都不嫌多,工作人员可以继续创造一些高质量资源以供教学使用。且视频播放格式可以和主流教学设备靠近,以方便教学过程中的展示。资源要提供很便捷的下载方式,可以让老师轻松获取。网站也可以链接一些外部地址,需找优秀的外网资源,这样也不需要老师再辛苦地去外网寻找。

科学研究自由范文2

关键词: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优化;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联盟

1 软科学资源共享内涵及意义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指的是软科学研究机构、软科学研究管理机构、各级决策部门等参与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主体,以资源、互惠、平等为原则,建立彼此之间的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途径实现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活动[1]。

软科学研究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指软科学研究人员具有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个性、经验及创新能力,在软科学研究活动中,研究人员是软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研究活动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知识资源主要指软科学研究所需的经济、社会各类信息以及研究报告、调研报告、论文、专著等知识产品。而知识、信息是研究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并获取充足的数据、信息,是保证软科学研究成果客观、准确的必要条件,才能更好的发挥软科学的决策咨询作用。组织资源是保证软科学机构各种要素有效运作,可以直接控制的各种要素或能力,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关系资源、组织文化等。

软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软科学研究的质量决定了科学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而软科学机构的资源利用水平则决定了软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在软科学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平等互惠的协作关系,充分整合和共享分散在研究机构中的软科学研究资源,才能发挥软科学资源的最大效用,提升软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

2 山东省软科学资源共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软科学研究,1987年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成立,是全国第一个专门管理软科学工作的省级行政机构。随着省级软科学研究管理机构的设立,各市和省直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也陆续建立了专职或兼职的软科学研究机构,赋予其软科学研究管理职能。目前已经建立起由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系统、党政群研究部门、各类研究会和科技咨询公司组成的软科学研究体系。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作为山东软科学发展重要支撑的“山东软科学研究计划”,自1986年以来,截止到2006年,共立项2,000多个课题,全省共取得了各级各类重要软科学成果4,000多项,其中2,500多项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2]。软科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支持了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是,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缺少统一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资源共享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研究机构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致使研究资源无法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地域的有效转移和共享,已有的研究资源和成果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重复研究现象严重,造成研究资源的浪费,影响山东省软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探索构建合理的山东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充分整合软科学研究资源,将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力量进行有机统一,搭建系统的软科学资源共享体系,促进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推动山东省软科学研究的集约发展,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山东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优化研究

所谓模式,是指一种工作或运作方式,或称范式。模式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基本意思是指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念及其理论倾向等构成的整体,是学术研究共同体关于某一学科“现实的基本假设”,兼有指导思想、政策措施、执行步骤、运作过程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来说,是软科学机构资源共享的运行过程框架,是进行协调管理的路线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具体路径流程。

3.1 山东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框架

在对山东省软科学资源共享现状和模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山东省软科学资源共享主体特征出发,从组织、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对山东省的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进行综合考虑,在整合目前已有的软科学资源共享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山东省区域内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其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模式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党政研究机关以及企业研究部门等机构和这些机构中从事软科学研究的个人及研究团队,以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平台为基础,以信息需求为导向,构建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联盟,联盟内部成员进行项目合作,互相开放资源,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合理配置机构的科研资源和研究力量。以共享联盟和平台为主体,以研讨会、座谈会、专题论坛等其他资源共享和交流途径为辅助,构筑立体、全面的机构之间共享、协作网络,加强机构之间的项目合作显性知识资源共享和人员交流,从而打破部门之间利益分割、协调困难的现状,实现软科学研究知识资源的集成、转移和共享,通过知识创新,扩大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资源共享过程中,需要软科学管理办公室等管理职能机构和软科学研究会等非营利性组织加强宏观管理与协调,从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保障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体系的运行。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平台是整个共享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是资源共享联盟内部、联盟之间实现资源集成、共享的基础和技术保障。软科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各级决策机构,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软科学研究的质量,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软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政府决策部门对研究成果的反馈,建立决策部门与软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便于后者及时了解决策需求的变化,调整研究思路。

3.2 山东软科学资源共享联盟的建设

软科学资源共享联盟基于契约而存在,联盟通过订立契约,约束和规范成员的行为,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在共同遵守的框架下进行资源共享。联盟通过契约能解决不同机构间的信任和利益分配问题,弥补由于制度、体制缺陷造成的割裂,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打破部门、地域界限。

联盟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以项目为导向的动态联盟、以资源需求为导向的战略联盟等。

第一种是以研究项目导向的动态联盟,指的是围绕某一研究目标和内容,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把项目所需的各种资源集成到一个新的柔性系统中,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跨时空的资源共享联盟。动态联盟的构建是由研究需求驱动的,当某一机构或组织面对软科学研究项目,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某些方面自身研究资源和能力不足,于是该研究机构就寻求具有这方面资源和能力的机构或组织结成联盟,借助外部力量共同完成项目研究,该机构可以作为盟主,联盟成员可以是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机构或个体。动态联盟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这种联盟的是动态的,规模和范围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变化,其任务和目标是完成软科学研究项目,当目标达成,该联盟便宣告结束。

2)动态联盟可以实现研究机构间人力资源的集成,以研究项目为中心,集成不同的机构和人员,根据研究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不足,进行优势互补,构成研究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协同工作,更好的完成研究目标。

3)动态联盟是建立在网络上的组织形式,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和人员要进行协同工作和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离不开网络技术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软科学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平盟合作供求信息,联盟建立后成员之间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实现工作协同和成果共享。

山东省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可以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吸收多个机构参与,组成多主体的动态联盟,该机构为盟主,主导项目的进行;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承受能力参与到多个动态联盟中,在其中该机构作为参与者,提供自身的优势资源,同时控制联盟带来的风险和保障自身的利益。

第二种联盟形式是以资源共享需求驱动的战略联盟,指的是机构间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的战略联盟。这种联盟形式相对静态,成员相对固定,不会随着合作项目的结束而告终,成员之间通过长期的某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搭建跨机构、跨地域的资源共建共享空间,其目的是使得软科学机构的科研资源,以显性知识资源为主,得到有效的集成和集约利用。

参与战略联盟的成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和特色资源,并且愿意将资源提供给其他成员共享,根据契约或规定向资源平台贡献自己的研究报告、专著、论文等显性知识资源,在不改变经费来源,不改变资源归属的前提下,联盟成员具有优先获取软科学资源的权利。联盟的契约或管理规定是联盟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在规则框架内联盟成员能够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机构间共享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从一定程度上打破机构间的物理隔离和体制分割,促进软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战略联盟的资源共享职能决定了参与的成员机构越多、学科覆盖范围越广,软科学资源的整合程度就会越高,就越能体现出战略联盟本身的价值。因此,软科学资源共享战略联盟的建设和协调的管理主体应该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其他非营利性机构的参与下做好战略联盟的宏观规划和体制机制设计。

山东省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软科学研究体系,研究主体涵盖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不同领域的主体,研究对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学科覆盖范围广,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存量,机构之间存在知识势差,资源需求强烈,具备了组建战略联盟的客观条件。应该以山东省科技厅为依托,搭建完善的体制机制,吸引省内外的软科学机构加入到战略联盟中,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3.3 山东软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结构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平台为软科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技术平台和环境。通过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使软科学研究管理机构、软科学研究机构、各级决策部门三者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从而保证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实现了软科学研究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有利于软科学研究机构更好地开展软科学研究,也有利于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3]。山东软科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平台的应用层分为四个子系统,动态信息子系统提供通知公告、研究动态功能模块;研究机构专家子系统主要提供机构信息和专家信息两个功能模块;资源共享子系统提供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法律法规、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等模块,为平台会员提供浏览及下载服务;合作研究子系统提供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功能。

山东省软科学资源共享平台整体结构分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技术要素。

从平台应用主体来说,该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党政机关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中科研机构等软科学研究机构及软科学研究人员,还包括山东省软科学研究会等非营利性组织,这些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获取软科学资源,进行交流合作。山东省软科学管理机构负责平台的管理,保障平台的运行,利用平台对软科学资源共享进行引导和支持。

从平台共享客体要素来说,主要包括软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科技论文、专著和统计调研数据等显性资源要素,还包括通过交流平台进行共享的科研人员的知识、经验等隐性资源。

从技术结构上,分为服务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库层及网络基础设施层,此外,服务层负责与平台用户进行交互,为软科学研究机构和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软科学资源;应用层是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种应用,为服务层提供资源支持,主要包括动态信息子系统、研究机构专家子系统、资源共享子系统和合作研究子系统四个应用。应用支撑层运行在应用层下面,为应用层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包括内容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分析、认证和权限管理和统一数据平台等组件。数据库层为整个平台提供内容支持,主要保存研究机构和专家、软科学项目与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动态信息、统计资料等显性资源以及研究人员之间交流形成的资料。

4 结语

软科学的内在特点决定了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必要性。通过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可以集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形成相应的专家体系,构建完整的软科学研究信息与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体系。只有通过建设完善的机构间交流、共享体系,才能发挥研究机构的协调效应,形成规模优势,提升软科学研究水平,才能为决策部门提供更加科学、快速的决策服务,真正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机构的智力支持系统。但是,软科学资源共享研究系统性和对策性较强,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只有在社会各界多方力量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下,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山东省实际的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推动研究资源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金春华,葛新权等.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内涵、机制与构建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4):16-19.

科学研究自由范文3

科学利用矿产资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项目突破、市场运作、上下联动、有序管理”的发展方针,以提高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为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拉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利用,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矿产资源产业体系,把*建成重要的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科学利用铜、钨、稀土、多晶硅、盐等矿产资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化铜、钨、稀土、盐等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府在制定规划、规范运作、协调利益、提供服务、改善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引导、推动作用。

二是坚持招商引资和资本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铜、钨、稀土、盐等产业分工与合作。要十分珍惜和抓住当前铜、钨、稀土等行业经营业绩好的机遇,鼓励支持引导核心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迅速做大做强,打造出产业航空母舰,增强主导市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全省铜、钨、稀土、盐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要途径,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发挥自主创新对做大做强矿业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是坚持重大项目带动的原则。突出时效、突出水平、突出竞争力,不断地筹备、启动、建设大批铜、钨、稀土等深加工项目,实现重大项目的跟进接替,形成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机制,增强全省矿业经济抢占市场和自我扩张的爆发力。

五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矿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分析*及我国矿业经济发展态势和市场环境,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资金、技术、项目等启动条件和产业链方案,逐步分期实施。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链,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矿产资源深度加工、应用产品。

六是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通过加强行业整合和产业链式延伸,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切实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高全省矿业经济的行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七是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在铜、钨、稀土、粉石英、盐等矿产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推广使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采选工艺。在冶炼环节,要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污水循环使用次数和废渣的综合利用水平,打造一批具有现代装备和先进工程化技术的绿色企业。

培育壮大铜、钨、稀土、多晶硅、盐等五种优势矿产产业的路径和目标分别是:

铜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按照“上下延伸、双向扩张、粗粮细做”的思路,在稳步扩大铜冶炼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五个方向延伸产业链,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把*建成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省铜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铜冶炼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铜材加工能力超过120万吨(中、高端铜深加工产品比重超过60%)。

钨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按照“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形成集群”的思路,以南昌、赣州为中心,在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及低品位复杂矿源冶炼技术等六大系列产品,把*建成全国重要的钨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到2010年,全省钨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硬质合金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

稀土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调控混合单一稀土矿产品总量和分离冶炼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五条产业链,把*建成全国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深加工产品和钽铌等稀贵金属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力争形成2-3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省稀土产业销售收入力争实现100亿元。

科学研究自由范文4

一、论文的年份分布

表1是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表。

如表1所示,关于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波动增长的趋势。2001年教育部颁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幼儿园的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在科学领域积极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自此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广泛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虽然在2007年论文数量暂时呈现出低迷状态,但明显可以看出自2006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颁布以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成为了研究重点,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随之增多。2012年,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的进一步推动下,此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达到高峰。

二、研究者的来源分析

表2是论文作者的来源分析表。

从表2可以明确地看出,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体主要是幼儿园,发表的论文占总论文的一半以上。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则显得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不多,支持力度不够。

三、研究的热点分析

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步骤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四个方面。

1.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步骤研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来自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和其他研究者都进行过探索和研究,如朱玉华认为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动态开发;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中心的线性开发;以地方特色为背景的发散性开发;以自主节日资源为落点的点状开发。[1] 李槐青认为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请家长到幼儿园来当助教;给家长作培训等途径来实现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2] 蔡英英认为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科学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公共场所;邀请“一次幼儿教师”进入科学课堂;聘请园外科技辅导员等途径来实现。[3] 魏红认为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发利用社区、家长资源的途径有将社区资源充实到区域活动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和挖掘家长资源;采用“请进来”的形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举办家庭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科技制作比赛;请家长做助教;开展亲子活动等。[4]

彭爱莲在挖掘利用农村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时采用的步骤为:先确定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体系(先确定总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分解为分类目标,再确定与大班、中班、小班各方面适应的阶段目标);然后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根据农村资源,确定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内容(首先是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结合各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各自的教学内容);最后挖掘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5] 王丽则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班级家长资源;再将家长资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通过多载体家教指导、多形式亲子互动、多渠道对话沟通等方式挖掘家长资源。[6] 孙艳华在开发家庭科技资源时使用了广泛收集挖掘家庭科技资源;科学分类梳理家庭科技资源;共享整合优化家庭科技资源;互动交流激活家庭科技教育资源的方式。[7]

2.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研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少有研究者进行专门的论述。但在幼儿园教师呈现与分享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经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家庭、社区、幼儿园、网络以及自然资源一直是被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研究者也一直都在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如刘占兰提出幼儿园的主墙面可以用来记录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8] 尹坚勤认为种植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在让幼儿习得研究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体现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9] 陈晓芳认为幼儿的生活、兴趣、疑问、幼儿间的谈话甚至幼儿的错误都可以作为幼儿园的科学课程展开的生发点。教师的生活及教育经验、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的科学课程资源。[10] 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科普影视、传统地方节日、浅显的科学技术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

3.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

对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者多针对某一种特定的资源提出建议,如李槐青提出在利用社区资源时要做到:一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来选择社区资源。二是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力及需要选择社区资源。三是利用社区资源时要注意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11] 蔡英英认为在运用社区资源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和熟悉社区的各种资源、分析社区资源的利用价值、明确社区资源利用的具体形态。另外在运用中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性。[12] 王海燕认为在幼儿园科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资源时必须有“一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且要切合时宜地运用多媒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必须有利于促进幼儿参与游戏和各类活动,并能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和活动中思考和学习;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科学实验活动。[13]

4.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财务资源短缺;幼儿园对幼儿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幼儿园科学活动形式单一;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资源的利用率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教师缺乏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课程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强;家长和教师缺乏对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中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认知;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到位等。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策略,如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幼儿园应扩大渠道,不断丰富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幼儿园要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提高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多元培训,如开展专家讲座、进行园本教研等,不断强化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管理以及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能力;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办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等;幼儿园要采用多种形式沟通,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请家长协助收集材料、组织高质量的科学开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科技活动等。

四、结论与展望

1.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理论牵引和科学指导,各研究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和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

由以上的论文研究作者来源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来自一线的幼儿园教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不多,支持力度不够,研究主体间合作水平较低。这将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影响,进而阻碍幼儿园科学课程的纵深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理论牵引和科学指导,各研究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和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以幼儿园本身为基地,共同致力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对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

因为研究主体主要为幼儿园教师,所以以往研究呈现出经验总结多、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少的现象。一些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往往只停留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缺乏理论的提升。其他研究者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理论层面的建议和指导,很少真正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所以提出的建议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没有突出, 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研究不够。

3.幼儿园应扩大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范围

幼儿园科学课程中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很多。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具体到科学领域同样适用。之所以对资源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了是方便研究,更重要的是为资源利用者提供一个资源库,以利于课程的实施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幼儿园教师对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对本土自然资源、家庭、社区、幼儿园及网络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对其他资源如文字资源、各种生成性资源、民俗资源(如民间游戏、民间科技等)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因此,幼儿园应开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视野,充分挖掘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为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朱玉华.植根生活 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6).

[2][11]李槐青.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的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3][12]蔡英英.社区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

[4]魏红.有效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实施科技教育优势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2(1).

[5]彭爱莲.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J].教育艺术,2002(10).

[6]王丽.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挖掘家长资源[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5).

[7]孙艳华.让家庭科技资源放光彩[J].好家长,2012(2).

[8]刘占兰.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J].幼儿教育,2003(9).

[9]尹坚勤.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6(3).

科学研究自由范文5

从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密切接轨、紧密联系。从当前幼儿园教育来看,更加注重幼儿在生活、学习成长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力争为幼儿未来学习和成长需求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然而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幼儿阶段的幼儿的学习成长对于家庭教学的依赖较中小学阶段更强,家校之间如何在幼儿的教育成长中发挥教育的合力非常关键。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校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成长和发展需求服务,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终养成。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呢?

一、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入手思考在家庭内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策略

现在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但是由于家长的素质修养及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过分溺爱,包办代替,而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严重制约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幼儿自主学习的培养。因此,家庭教育要配合幼儿园教育,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精神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条件,帮助幼儿进行知识积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注意下面几点策略。

(一)把学习的动机、需要和兴趣作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始发点

教育必须要重视因材施教,幼儿阶段的教育也是如此。幼儿阶段的幼儿具有其特殊性,那就是他们还不知道怎么学习、为什么要学习这些问题,这就意味着幼儿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转换,家长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当幼儿的学习兴趣出现下降甚至烦躁时,家长要结合自己幼儿的特点及时地做出调整,来尽可能延续幼儿的兴趣;或者是结合学习的内容来变换幼儿的学习方法,通过活动形式的改变来进一步刺激、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家长用上述的这些手段来激发和保证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还是比较有效的。

(二)在家庭中为幼儿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

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幼儿在家庭生活中更加被重视,这种重视发展到了过度就是溺爱。要想真正地锻炼和培养幼儿就需要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为幼儿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尽可能地不要包办和过多地干涉,允许幼儿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错,错误有时候也是幼儿成长的很好的资源。

(三)提供充足的材料满足幼儿需求

在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他们的眼界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影响非常大。据此学校要鼓励家长结合家庭情况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一个让幼儿自己独立地去玩耍、学习、探究的空间,这样幼儿在尝试中自主学习能力会逐渐提高。

二、从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入手思考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策略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过程应是儿童在适应环境中的“自我教育”和“自动学习”,应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使儿童能够自由表现和自由发展。因此,幼儿园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个别化区域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教育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一)教师通过观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结合幼儿的不同的性格、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这样才能够使教育的效果最优化。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为幼儿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幼儿主动、自主地学习,为其以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从根本上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要善于创造情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这样幼儿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了自我发展。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区域活动由于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自主选择、自我探究、自我表达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能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区域活动具有自主游戏的性质,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的游戏活动,活动的类型是幼儿感兴趣的,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同时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通过幼儿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幼儿乐学、会学。对教师来说,区域活动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能力与发展水平的不同,制定多样化的目标和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这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又要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两方面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利用一切途径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日常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家长素质中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教育潜能。富有成效的家教指导工作为顺利开展幼儿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促进了教师对家教指导进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家长适宜的家教指导行为改变了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拓展了家长对资源利用的视野,在彼此互动中使家园合作这个概念从观念认识上升到行为操作,在潜移默化的指导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能力。

科学研究自由范文6

关键词:水上自救救助;高校;体育专业;中小学

一、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示范技能,能很好地适应中学体育教育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教授体育和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为广大的中、小学生和社会群体服务的。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最主要的最直接的传播者,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要求较高。

自救技能是指在突然发生的威胁到生命的意外情况下,采用正确的方法避免人身伤害的技能。水上自救技能就是指在水上活动或者突然落水时,在威胁到生命的意外情况下采用正确的水上自救方法避免人身伤害的技能。例如:在意外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坠水自救法。初学游泳者不慎坠(误)入深水处(水没过头顶)时,千万不可惊慌失措,要先屏住呼吸,迅速屈膝、下蹲,上体稍前倾,然后两脚用力平蹬水(池)底,即可蹿出水面。头出水后,立即睁眼呼救,同时深吸一口气。倘若再次下沉,可重复上述动作,以便得到救援。坠水者如知道方向且能辨别深浅,可向浅处游动或跳移,进行自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温州大学、台州学院、宁波大学、丽水学院等高校,温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游泳培训机构、游泳教练员等。

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长期以来各高校体育专业游泳课设置内容均以学习某种或几种泳姿为主。主要体现为:

1.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化、程式化,以蛙泳为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校、社会有所偏离,缺乏针对性。(自救、救助的基本方法、技能)

3.教学内容不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除四种泳姿以外的实用性游泳方法,如潜泳、踩水等)

4.几所高校的游泳课程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救生教学内容,但所有学校都没有设置关于自救及救助的教学内容。

5.温州大学和宁波大学均为特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并考核的游泳社会指导员和水上救生员多达百人。通过考核取得从业资格的学生利用暑假在各游泳培训机构兼职做教练员或救生员,但培训内容并不包括针对中、小学生进行水上自救救助的教学。

6.参与调查的16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均毕业于普通高校或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学习过游泳。其中,有16名教师参加过救生员培训并取得了救生员证书,占调查总数的9.87%;有19名教师学习过水中自救及救助技能,占调查总数的11.7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游泳普及率还是很高的,但是获得救生员资格及掌握水上自救技能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就很低了,这说明具有这方面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

7.针对游泳培训班78名教练员的调查数据显示,62.8%的教练员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说明他们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各培训班在教练员的选择上也会优先考虑老教练。但是85.9%的教练员是兼职的,也就是说只在暑假期间做教练,在上岗前基本没有进行什么培训和技术交流,他们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多年来沿袭下来的,没有及时更新。虽然很多教练员热爱此项工作,但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扩展。

大部分教练员都认为有义务教授学生水上自救技能,但是没有一个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过水上自救的内容,也没有意识到要增加。在与部分教练员进行交流时了解到,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出事故是大家的主要目标。虽然对学生学习自救技能的必要性教练员都很认同,但领导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教练员也不会意识到要去增加。教练员是直接教授学生游泳技术的,在教学思想上不应过于保守,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突出游泳的实用性。

8.中、小学生学习游泳的途径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和在培训班学习。而根据调查,中、小学和社会游泳培训机构在游泳教学中均未设自救与救助的教学内容,因此,中、小学生缺乏学习水上自救技能的途径。

四、结论与建议

溺水死亡一直占据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之首。据2004年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天有超过15人死于溺水,全年达5 700多人。溺死人群中超过一半为15岁以下的儿童。我国城市44%的儿童伤害死亡是由溺水造成的,农村的比例为58%。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对于溺水事故要做到“以防为主”,必须从发生事故的源头抓起,加强水上安全及水上自救技能的宣传,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水上安全意识,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因此,培养具有水上自救救助技能的体育教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

1.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缺乏学习水上自救技能的途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社会游泳培训机构都缺乏相应的师资。因此,培养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教学技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增加就业几率,更重要的是能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普及自救及救助技能,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和降低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

2.通过分析,高校现有的游泳课教学方式无法将游泳的实用性渗入到教学中,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就业中无法显现出自身的专业特长优势,因而教学内容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增设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对体育专业游泳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增加水上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以理论为主,加强对自然水域及周边环境的了解,如海浪、潮汐、暗流等;介绍生活常识,如水库、河流的水很凉,进去游泳容易腿抽筋、心脏受刺激,表面很平静的水底可能有险情等。而求生和救生技能则以实践为主,主要教学生对于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包括自己溺水怎么求救,别人溺水怎么施救,心脏复苏术怎么做,人工呼吸怎么施展等,让即使不会游泳的学生也可以掌握自救和救助的本领。

(2)增加自救、救助技能教学内容提纲。学会和掌握了以上教学内容,能够使游泳课程的教学更好地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能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突出其教学能力,从而扩大受益人群,并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自身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昕.温州市中小学生水上自救技能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期刊网.

[2]李萍.日本人怎样教孩子自救.山东消防,1997(9).

[3]水中自救与救生.家庭科技,2005(7).

[4]方千华,梅雪雄.国外水上救生的发展与启示.体育科学研究,2005(3).

[5]魏四成.游泳救生工作浅析[J].湖北体育科技,1997.

[6]张宏梅.救生全民需要重视[J].游泳,1999.

[7]李红兵.浅谈国际国内救生活动现状与我国救生事业发展的对策,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