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资金流动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资金流动性范文1
[摘 要]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巨额的筹资需求,但流动性紧缩却给筹资带来了诸多压力,可以从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政府支持,降低筹资需求等方面化解筹资难问题。
[关键词] 流动性紧缩;中小企业;筹资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91-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46[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为应对通货膨胀,一年来人民银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以及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来紧缩流动性,这使得本已面临融资难问题的中小企业又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如何渡过这一难关,中小型企业可以从政策上下工夫,在合作上谋出路,在管理上做文章。
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巨额的外部筹资需求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个人投资企业、个人创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即资金短缺。虽然创业板的开通为一些优秀的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渠道,据统计,截止2010年年底,153年创业板上市流通的企业融资额度达到1015亿元,平均每一企业募集资金数达到6.63亿元,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上市融资仍然是不可企及的目标,因此,从现实出发中小企业筹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实力不够需要外部资金补充
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实力不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产总额相对有限。2009年,我国256031家私营工业企业的资产仅91175.6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资产总额、资产净额分别仅0.356和0.159亿元,这表明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相对稀缺,2009年,256031家私营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仅47550.4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流动资产为0.186亿元,且企业可供用于进行投资的利润更小,全部私营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仅9677.6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利润额度仅0.0378亿元。由此可见,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有从外部进行融资
(二)投资机会的出现使中小企业期望进行外部融资
2011年,我国走入了“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系列国家投资规划与项目出台,如特高压投资等,并且国家最近又公布了最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对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率产业进行了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投资的重点,国家这种投资导向的变化将会给中小型企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并且,当前,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正在兴起,这种技术创新将诞生诸多子行业,并催生一批又一批的投资热点,从而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但由于自身资金实力的限制,中小型企业要从中分一杯羹,必须获取外部资金的支持。
(三)自身竞争力的提升需要进行外部融资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不强,大量的企业仅仅作为大型企业的一种卫星企业,从事简单的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的洗涤,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2010年民建中央专题调研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这比欧洲和日本企业的12.5年、美国企业的8.2年相距甚远。并且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实力的扩张会面临严重的资金制约,获取外部资金的支持,从而使得企业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无疑是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流动性紧缩对中小企业筹资的影响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筹资需求,但市场供给明显有限,这就出现了融资难问题。特别是当前紧缩流动性,使得中小企业的筹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风险也在加大。
(一)筹资的难度加大
在流动性紧缩的现实背景下,一方面,流通中的资金必然会减小。中央银行通过紧缩流动性,将会回收相当数量流通中的货币,如测算表明,人民银行近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单次冻结资金的规模都在3000亿元以上的人民币,而统计显示2010年末我国流通中的现金仅4.5万亿,也就是说单次冻结资金要高于去年末流通中现金数的6.7%这一比例,而2011年我国已经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将使得流通中的现金较大程度上的消减。并且,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存款的安全性,且我国居民大多为风险规避型,加息将会使得社会闲散资金更多的选择存入一银行等金融机构,这就会进一步减小流通资金。另一方面,这种紧缩的流动性将给社会带来一种预期,也即国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了实施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使得投资者必然要为适应未来的这种变化而提前做出反应,这势必进一步压缩社会流通资金。所有的这种流动性紧缩,将使得中小企业要获取外部资金供给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筹资的成本增加
紧缩流动性对筹资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筹资的直接支出增加。由于利息的增加,筹资同样的资金额度,需要支出的利息额度会直接增加,增加的数额就是筹资额与利息差的乘积。另一方面,筹资的隐性成本会增加。在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无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有投资需求的企业,可用于向外流出的资金数量都会减小,在选择借贷行为时也会更加谨慎,这就使得企业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为融资计划做出更加完善的可行性分析,并花费更大的力气去寻找可供融资的对象,进行更加复杂的合同谈判,并可能还要接受更加严格事后监管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将加大筹资成本。
(三)筹资的风险扩大
筹资风险包括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从直接风险来看,由于流动性紧缩,中小企业必然会要面临融资对象提前收回资金等风险,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通货膨胀问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力度丝毫不见弱化等等,这些政策的变动将会使得传统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一些技术实力不强,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加大,一旦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问题,银行等机构可能会利用合同中的条款来回收贷款,从而使得企业的资金更趋紧张。从间接风险来看,由于当前信用销售大为流行,一旦资金链条中的某一企业信用发生问题,都可能会使得企业的货款回收面临重大变故,这将使得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流动性,才能为资金的筹集提供前提和基础。
三、流动性紧缩背景下中小型企业破解筹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流动性紧缩下中小企业突破筹资难的瓶颈,可以从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政府支持,降低筹资需求等方面着手。
(一)拓宽筹资渠道
拓宽筹资渠道,首先,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筹资渠道。要加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双方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在有资金需求时可以更快的获取金融资本的支持。其次,要加强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资本量就达到33.59亿美元,且一季度实际投资数达到232起,在这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192起投资总量共计19.28亿美元。可见,对于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而言,争取创投资金大有可为。再次,要积极的走战略合作之路。中小企业特别是家族式的企业,要勇于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敢于让出控股权,在必要的时候要能接受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以此来扩大自身实力。此外,要积极争取上市融资。当前。无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都给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而国际市场上同样有着诸多的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证券公司的合作谋求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
(二)紧跟政策走向争取政府支持
首先,要研究国家政策为谋求政府支持做好工作。中小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研究人员,研究国家宏观政策走向,特别是行业政策走向,并及时跟踪国家政策的变化,评估政策变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调整的产业发展目录,通过政策分析来寻找与政府合作的机会,为谋求关键时期政府的支持提供基础。其次,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当前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人才引进、技术创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所有的这些政策都是企业可以积极争取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与投资中依托政府政策导向进行投资,争取政府的直接投入,或者在信贷方面予以的利息优惠等。再次,要在市场开拓中寻求政府的支持,以便促进产品销售,加速资金回流。当前,不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同样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小企业可以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中,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利用政府招商引资部门的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加强管理降低筹资需求
首先,企业内部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现代化的制度,通过预算来监控资金支出,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增加内部资金供给。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都要编制全面预算管理与执行方案,企业汇总后编制全面预算书,以此来预测可能的资金开支,并做好预算执行情况评价,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问题要及时更正,从而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外部资金需求。此外,还要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为企业融资需求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在融资时间的选择等方面提供参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成功率。其次,中小企业要加强对信用资金的管理,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在上游企业中争取更多的授信额度,在下游企业中争取资金尽快回笼,以此来降低资金占用率,减小对外部资金的需求量。
参考文献:
[1]张婷.社会资本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6):186-188.
[2]孙伟.信贷配给、出口信用保险与中小企业出口融资[J].特区经济,2011(3):224-227.
企业资金流动性范文2
论文摘要:为解决我国目前所存在的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以分析资金流动性对经济影响的两面性为出发点,探讨当今中国存在的资金流动性过剩所产生的直接原因,并结合资金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后果,分析这些原因背后的联系,为解决和控制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得出构想方法,即需要将收入分配改革﹑外汇管理改革与行政政策﹑货币政策相结合,让内在变革和外在动力共同作用﹑互相协作,使经济能够更加健康有效地发展
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证券市场指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其繁荣景象让人感到震惊和茫然仿佛市场有用不完的钱——这其实是资金的流动性在追逐资产的价格,催生了供不应求的场面何为流动性?如何应对﹑治理流动性?对此谈些笔者的浅见
一、如何认识资金的流动性
何谓流动性?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人们相对于其他资产,对货币有偏好,形成了货币的流动性
资金流动性,它是一个国家乃至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血液充裕的资金流动能够满足人民生活富足的需要,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效率但是,流动性一旦超过经济所希望的标准,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从其内涵来解释流动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种解释,资金流动性是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这种流动性如果存在过剩,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解释,是准货币的持续增加这种解释认为,准货币的持续增加,表明现实的货币供给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需求,这些“剩余的流动性”就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或被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三种解释,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股市和企业债等方式所能获得资金的状况如果企业取得资金的环境过于宽松,那么就存在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首先是可能带来经济过热,而后则可能因产出过剩而使经济陷入通缩第四种解释,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存贷比的持续走低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很大压力第五种解释,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银行间市场利率往往被视为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表征
从上述的解释中,我们看到资金流动性具有两面性:对经济虽有积极的作用,但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应对的
二、资金流动性现状分析
流动性过剩最直接的表现是房地产和股市各地的房价自2005年下半年起一路走高,个别竟疯长一倍,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合理预期过去一年,股市的价格也不断攀升,上证指数屡创新高其原因就是资金流动性增加,催生了资产价格的膨胀,使经济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外部金融冲击考验着我国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
经济学家左晓蕾指出:“由于国内各界都形成人民币每年升值5%的预期,所以进来的资金固定了风险”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引来各方游资纷纷进驻国内市场,以待时机进行炒作
有同样效果的还有中国的股票市场,百分之百利得使更多的热钱游资进入国内市场进行投机和套利中国目前已有8万亿元的外汇存款,而央行票据冲销了的比重只有1/4另外,外贸持续顺差,幅度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27.2%贸易顺差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增加,这使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继续加强
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受到来自外界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正确的解决,使它不进一步扩大为危机,是我们此刻必须思考的问题
2.金融机构面临外忧内患
目前,各大国有银行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获得大量直接融资再加上各类存款,金融机构具备了大量资金,但运用资金进行盈利的方法却十分的单一,主要渠道依然是贷款在渠道单一,银行又有要求盈利的经营压力的情况下,扩大贷款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了2006年金融机构信贷新增3.18万亿元,超出既定计划的27%但银行的超额贷款是在要求盈利的压力下进行扩张,真正安全可回收的贷款却难以保证且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股市等被严重高估的市场,造成这些市场的价格继续走高,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倒挂,使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资金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了我们整个金融系统里最脆弱的一环
3.高储蓄率使资金流动性过剩更加严重
我国的储蓄率一直都维持较高水平,而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多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则储蓄转化为商品劳务形式通过经常项目流出本国,形成经常项目的顺差而现状是居民储蓄﹑企业的储蓄率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让储蓄率高居不下的是政府储蓄,其中,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增速分别高达39.45%和27.79%,远高于全部存款平均增速17.11%政府储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的增长带动储蓄的需要,另外,在收入分配中对政府的倾斜使政府储蓄的增加速度快速上升对政府储蓄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关系着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储蓄的增加使银行陷入信贷进退两难的处境;储蓄的增加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本币有升值预期,更多游资将进入所以,解决政府储蓄问题,是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的源头所在
三、破解资金流动性的政策措施
解决流动性最大的问题不是方法选择少,而是难于找到真正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现状,大力推进扩张型财政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重新确立,保证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原则,使整个社会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效益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提高个人实际收入的比例将会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对解决政府的高储蓄率有直接影响另外,政府应大力推进扩张型财政政策的运行运用更多的政府支出来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比如,对医疗系统进行改革﹑对教育加大投入等民生问题这是对政府储蓄增长过快问题的最公平的解决方法
2.改变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
改变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成立独立的外汇管理机构管理的独立性是确保一国货币政策能够快速有效的关键,避免外汇管理会因其他目标被牺牲,真正做到管理的有效性还应改变目前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减轻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给外汇管理带来的巨大压力,转变由于外汇管理责任全部留给国家而带来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低将我国外汇储备的‘储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
3.慎用行政政策,做到同向长期稳定
分配改革外汇管理改革都是长期的内部变革,相对各种行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则是最直接且容易操作的手段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和利率去年7月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多达四次!这足以看出中央银行对治理资金流动性问题的决心但是,存款准备金更多的作为给社会的一种信号,直接效果十分有限且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目前,央行应用存款准备金进行持续微调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货币工具,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它的缺陷是其短期性,这表示偿还的时限可能短于我们所希望的时间,流动性问题还未能解决,新的流动性又重新投入市场发行较长期的央行票据会更加适合解决目前的困境
加息是很多经济学家支持的方法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陶冬都表示加息不可避免加息将控制贷款规模,缓解贷款投放过多的局面但是,加息会不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变高?会不会风险大的项目更容易获得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隐患?银行的盈利问题会不会进一步严重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考虑加息政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许会成为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政委.重新审视“流动性过剩”.http://.2006-11-24.
[2]石朝格.多管齐下破解银行资金流动性难题[N].中国证券报,2005-12-14.
[3]陶冬.资金流动性泛滥人民银行请连续加息.21世纪经济报道.网易,2006-05-06
[4]吴敬琏.行政措施力不从心,央行加息不可避免.人民网,2007-01-15.
企业资金流动性范文3
【关键词】现金流管理;公司理财原则
一、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金流管理就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投资、筹资和非经常性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总量进行管理的总称。现金流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理财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即使企业有盈利能力,但若现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偿债能力的弱化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因此,现金流量信息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日益受到企业内外各方人士的关注。企业一旦没有正的现金流,经营业务就会停滞,如果现金流长期不能保证,则轻则影响企业的业务拓展,重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二、公司理财的三性原则是保证公司现金流正常健康的有利保障
公司资金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1.安全性。公司理财的首要原则是资金安全,安全性是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前提。
2.流动性。加速资金流动是提高资金收益率和保证资金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保障。资金只有保持充分的流动性才能确保其收益有效实现,也才能充分证明资金是安全的。
3.收益性。在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资金收益性是公司资金运营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有充分保障的前提。公司应加强现金流管理,促进资金的快速回笼和运转,要实现现金流有效运用,必须以公司理财的三性原则作为指导,才能促进现金流的快速回笼。集团公司目前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资金需求量大,许多投资项目正处于建设阶段,资金短期内不能回流,所以,为保证公司运营资金不短缺,增加现金回流速度和回流量显得尤其重要。以下从公司理财的三个原则分析如何提高现金流管理和提高现金流。
三、公司理财的三性原则对目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保障,对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实行供应商及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提高资金安全性的同时加速流动,从而确保公司正常经营业务预期收益的实现。在经营业务中,公司应当对供货商和客户的从业资质、信用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目前公司已对供应商及客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在货款结算方面,尽可能地减少预付货款和应收账款,这样从对方单位信用方面防范了资金受到侵占的风险,进而确保资金安全。
2.加强投资、并购项目的前期科研,充分论证,避免投资风险。目前公司投资、收并购项目较多,在投资项目上,应当以资金安全为前提,项目进行前期应进行充分的考察、论证,多方了解项目所处的地理、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合理估计项目运行面临的风险,加快公司信息化管理,随时掌握投资项目进行进度和状况,项目相关人员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意识,对于没有前途的项目及时撤回,以防止资金不可收回。
3.公司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信用优势,在物资采购方面尽可能地减少公司预付款项,增加应付账款,在产品销售方面,应尽可能多地采用预收账款的方式与买方签订合同,尽可能地避免应收账款的发生。这样增加公司对供应商和客户的资金占用,避免公司的自有资金被他方占用,减少资金沉积,增强流动性。在增强流动性的同时,提高资金和安全性和收益性。
4.运用经济采购批量,减少采购资金占用时间。公司作为一个大型的跨国矿业集团,物资的采购量的巨大的,所以物资采购部门应当实行经济订购批量,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在产品销售方面,应加强生产和销售配套的协调管理,减少库存商品占用资金,减少仓储费用。
5.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各类理财工具。目前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国内市场逐渐成熟,金融衍生工具各类繁多,公司应充分利用各类金融工具进行日常经营款的收支业务,充分利用企业和银行各类支付票据进行货款收支的结算,减少实际款项的划拨,缩短资金划转时间,加快资金流动。
6.在价格有利的情况下签订长期固定价格供货合同,避
企业资金流动性范文4
2015年5月份,美国一些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包括先锋基金)一直忙着在银行排队申请数十亿美元的紧急流动性贷款,以应对加息、页岩油气企业违约等一些意想不到的外生冲击,导致投资者从高收益率债券和一些很牛的ETF中流失。
从本质上讲,这些流动性允许基金经理用借来的钱替换投资者的资金,这样就可以继续持有标的资产而不是将其卖到一个缺乏流动性的二级市场,因为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商不再愿意持有现有的债券品种,这样的话对于持有债券的基金经理而言,没有交易商的做市,这些债券只有砸在投资者的手里。
流动性出现了问题,面临巨额赎回,没有办法,只能向银行求救。但这种以借款替换投资者的策略听起来像一种拖延战术。就是说,如果基金经理被迫哄抢这些流动性,可能意味着投资者有相当多的理由集体赎回,一旦这种赎回使得高级债券价值永久性地受到损害(而不是短暂的、非理性的恐慌),那么基金经理用借款应对投资者的赎回,就是一种采用杠杆来避免损失的做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持有债券的发行企业仍不得不继续经营,这也是一种拖延战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防止债券市场的崩溃。
所有这一切都回到了基础债券的流动性之上。基金经理们担心,当他们出售资产后,由于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交易规模会对价格的下挫造成更夸张的效果,迫使更多基金经理在非流动的市场上抛售,形成全面恐慌。
和金融危机前不同,正如巴克莱的报告所述,基金经理们现在使用ETF作为流动性的替代品,而ETF则挂钩交易商的债券头寸。总资金流量与净流入明显不同,但当二者开始趋同,进入非常狭窄的二级市场交易标的资产(如企业债券)是难免的,这就是为什么ETF能够提供流动性安排,即防患于未然、节约流动性。
使用ETF缓和资金流动
作为资产管理者,在处理投资组合中的低流动性公司债券方面,美国的基金经理们对组合产品的使用在激增,如ETF、CDX和公司债券指数的TRS。那么,多少组合产品能抵消流动性下降?或者更通俗地讲:ETF对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是好是坏?对中国市场有多大的借鉴作用。
虽然资金流已在过去几年对市场参与者来说举足轻重,但总流量得到了最多的关注,在高收益率市场尤其如此――其中所有权零售转让相对较多,价格波动较大,总流量已经成为一个市场信号。
从基金经理的角度来说,资金流带来的风险以及减轻该风险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流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不同资金流之间高度相关――即每个基金同时流入,那么风险较高。基金会很难卖出债券,因为其他的基金经理同样会抛售。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要有一些相对短期的策略来应对资金流动。他们可以继续增加现金,或他们希望其他非零售买家进入市场来抢购折扣,但这种情况一般不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如果资金流之间的相关性很低,在原则上风险更小――流出资金的份额可以转卖给那些流入资金。基金可以和其他基金更换债券(或组合产品),而不是降低仓位或持有现金。这种情况下,流动性下降的状况会更加严重,但基金面临价格折扣/溢价。
组合产品取代交易商库存
因为不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在一些市场,特别是流动性非常差的市场,做市商特别不愿意持有更多基础证券。这样的话,一旦发生抛售潮,基础证券将遭受巨大损失,并且完全卖不出去。
尽管原则上分散组合可以降低风险,但高收益率债券市场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基金管理者必须考量很多因素,包括具体债券的久期、赎回、行业、契约以及最重要的个人信用等,这使得实际寻找债券买家更加困难。
在金融危机之前,交易商库存量大,有效地提高了流动资金的净额。基金面临资金流出时将出售债券给各个交易商,面临资金流入时将从交易商库存中购买债券。当库存量比较大,容易发生债券买卖的不匹配。发生资金流出的基金可以选择出售某债券,而资金流入的基金可以从交易商库存中选择品种繁多的投资品种。
如今匹配的问题已经变得更加严重,交易商库存有所下降。即使基金出现资金净流量,交易商也不太愿意去储存债券,并且更可能购买他们认为可以快速抛掉风险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债券实际上是非常难以交易的,特别是在基金需要满足投资者提供日常流动性要求时。
这就是组合产品被推出的背景。在基础资产流动性允许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用投资组合产品管理资金流出/流入。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金流入和流出,基金只需要交换组合产品,规避单一出现风险的公司债券。
为了评估基金中资金流动分散的程度,可以借鉴单个基金在两年中每周的流动性。
高收益ETF的总体量从2009年以来增长了近7倍,而净份额必须通过份额的创造或注销来实现,这会导致买卖标的公司债券,通过剩余份额就能够实现风险转移而不需要进入企业债券市场,2014年剩余部分仅为12%,比过去几年明显下降。这表明,ETF在增加了流动性,满足基金管理日常流动性要求的同时,规避了标的债券市场流动性很差的现实。
而组合产品显然是一个有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对它们的使用可以帮助基金解决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应该选择交易流动性组合产品来规避流动性较低的债券,因为后者在市场上很难有成交。
总的来说,基金经理主要关注的是资金流方向,即资金是流入还是流出?此外,他们还关注与其他基金相比,自己的基金是流入多还是流出多。从一个基金的流出可以流入到另一个基金,这种情况下ETF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结算”,使基金经理能够避开缺乏流动性的公司债券市场而顺利交易。事实上,最终需要用基础债券结算的净流入流出(即那些必须通过买入或卖出债券)如今已经下降为总交易额的很小比例,可见ETF对流动性有多么积极的影响。
这种模式似乎非常适合中国目前严重缺乏流动性的三板市场,而且中国三板市场做市商的情况和美国企业债市场非常类似,相信他们也很不愿意持有过多的库存。因此,在促进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但有个逻辑问题需要解决。也就是说,这种替换只有当净流量小于总流量时成立。如果两者在债券抛售潮中几乎是相等的(即当交易成为单向),就必须卖出标的资产,因为没有净流入来对冲净流出。
换句话说,如果我是一个基金经理,认为ETF提供流动性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当我遭遇资金流出的时候,其他人同样会遭遇到,因此我可以卖出资金流入的ETF,避免到时候不得不在流动性不足的企业债市场卖出债券。换句话说:我是依赖于新的资金进入市场,来为那些退出市场的投资者基金赎回融资,这样我可以避免清算价值下跌的资产,因为必然会很难卖出。
这就是所谓的“庞氏骗局”,就像其他的庞氏骗局一样,当新的资金枯竭,应对赎回的唯一方式是尽可能出售资产,这些资产,当市场状况不好时(如企业债的二级市场),我可能会蒙受巨大损失。
企业资金流动性范文5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经济增长率趋高,物价涨幅加大,货币供给增长加快,外贸顺差继续较快增加。
经济增长率提高主要受外贸顺差扩大影响
2006年第四季度以来,在投资增长趋缓的影响下,经济增长率也呈现回落态势。今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3月份同比上涨3.3%,环比下降0.3%),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比较突出的是外贸顺差达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综合三大需求的情况看,外贸顺差扩大是拉动经济增长加快的主要因素。分析外贸顺差的结构,一般贸易对国内工业增长的拉动更为直接。
物价涨幅提高,主要受食品价格的影响
今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居住价格上涨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1.4%,其余商品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大体持平或略有上涨。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2006年10月以来国内粮食价格上涨,有其合理性,主要是由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消费和加工需求增长,国际市场粮价持续走高,以及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最近两个多月市场粮价已经趋于稳定。今年上半年和全年粮食价格将会保持基本稳定,继续上涨的空间很小。目前,国家掌握小麦、稻谷大部分粮源,调控市场的能力较强。预计食品价格难以持续上涨,消费价格的涨幅也不会持续提高。
货币供给量增加较快,主要是M1增长较多,这与股市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今年第一季度的货币供给增加较多,3月末,广义货币M2比上年同期增长17.3%,狭义货币M1增长19.8%。M1增加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扩大生产和采购;二是资金流向股市。考虑到股市开户增加较快的情况,股市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影响估计更大些。
综合来看,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特点,还不足以改变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难以解决
资金流动性过剩主要指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偏大。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2002~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由2864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0663 亿美元。按照对应期的汇率计算,增加的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资金投放约6.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M2余额增量的34%。由于结汇渠道的人民币投放属于基础货币,考虑到货币乘数的作用,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还要大。因此,结汇已成为人民币投放的主渠道。为了控制货币投放的增加,近年来央行较多地运用了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手段,并收到明显成效。但随时间的推移,因对冲操作形成的大量银行票据,正在成为货币投放的新因素,被对冲操作延迟的货币供给,开始加快释放出来。这些情况,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很大冲击。
引起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外贸和外资的双顺差。从未来的外贸顺差情况看,预计仍将保持较大规模,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国际产业转移带动了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第二,国内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例如轻纺、服装、家电等,而中国劳动力的资源优势,以及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推动了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第三,受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以及替代进动的(国内产业升级导致很多产品国产化程度提高)影响,进口增速提高的空间不大。第四,汇率升值幅度不大,比较平稳,考虑美元对欧元贬值的情况、国内物价水平较低对进出口的影响等因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更小一些。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4.56%,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71%,因此,汇率变化对外贸顺差的调节力度不大。从投资角度看,预计国外对我国投资仍将大于我国对国外的投资,主要由于: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时期,经济成长性好,投资回报率高,同时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必然会吸引较多的外商投资;而国际市场资金流动性过剩,投资空间比较狭窄,竞争激烈,风险较大,必然限制中国向国外投资的增长。综合两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可以认为,外贸外资双顺差的格局还会持续一定时间。
调控措施得当,资金流动性过剩不会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大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偏大,直接的作用是扩张社会总需求,可以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一方面,实体经济的需求,包括居民和政府的消费需求,企业和政府的投资需求,居民的住房投资需求等。目前这些需求的扩张受到不同的约束,货币供给增加对这些需求的扩张作用也受到一定抑制。具体分析,居民消费主要决定于家庭收入和财产情况,收支安排比较理性,受消费信贷等因素的影响不大。企业投资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目前投资风险较大,预期回报率较低,因此,即使资金比较充裕,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也不大。对于政府投资则需要注意,出于中长期发展目标,很多政府参与的项目亟待启动,对资金需求量很大,资金充裕的情况对其很容易形成推动。2006年在控制各级政府投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控制土地供给,严把准入门槛,按照产业政策审查信贷资金等,对违规项目采取了必要的行政处罚。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货币供给量偏大对政府投资的影响也受到一定控制。居民住房投资,主要受支付能力影响,2005年以来,为了抑制过旺的买房需求,在房贷政策方面作了必要调整,因此,住房贷款扩张推动买房需求扩张的可能性也较低。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供给增长潜力则较大。2003~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由8614亿斤增加到9949亿斤,增长了15.5%。2002~2006年,轿车产量由70.36万辆增加到387万辆,增长了4.5倍;城镇住宅建筑面积由44.1亿平米(2000年)增加到107.7亿平米(2005年),增长了1.44倍;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由877.65万台增加到9336万台,增长了9.6倍;手机产量由8023万部增加到48014万部,增长了4.98倍;钢材产量由1.6亿吨增加到4.7亿吨,增长了1.93倍;水泥产量由6.6亿吨增加到12.4亿吨,增长了88%;烧碱产量由788万吨增加到1597万吨,增长了1.02倍;原煤产量由13.81亿吨增加到23.8亿吨,增长了72.3%;发电量由14808亿度增加到28344亿度,增长了91.4%。在需求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而供给能力比较强大的背景下,物价涨幅不会很高,不会出现货币增发导致的通货膨胀。综合以上分析,货币供给量偏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
虚拟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股票、债券等证券需求的刺激方面。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股权分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券商和上市公司管理逐步完善;受宏观经济向好的影响,上市公司业绩改善,一批国有大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石化、中国人寿等企业在境内上市。总体看,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货币供应量偏大,为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容易推动相关需求过快扩张,引起虚拟经济过热和价格泡沫。如果股价上涨过快,一方面会重新造成极高的市盈率,重现投机性为主的股市格局,影响证券市场改革成果,对企业股份制改革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过热会通过企业资金增加,居民收入预期增加的链条,传导到实体经济,推动投资(包括居民住房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张。这些对宏观经济稳定十分不利。
以上分析表明,货币供给量偏大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证券市场方面。稳定证券市场,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局面下稳定宏观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对策思考
鉴于以上分析,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是稳定证券市场。2006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快,股指持续上升。稳定证券市场的重点,还是加强基础性建设,强化管理,完善规则,规范秩序。特别要严格管理违规资金入市炒作。同时,加强信息披露,注意风险意识宣传,防止盲目炒作导致的非理性需求膨胀。
企业资金流动性范文6
为深入了解北京市小工业企业生产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期针对1230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开展了生产经营状况专项调查。
原材料、设备价格持续上涨压缩企业利润
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成为影响北京市小工业企业盈利的首要因素。调查中,66.9%的企业认为原材料、设备价格上涨较快是导致企业盈利水平降低的主要因素(见图1)。其中,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对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下游行业影响尤为明显,农产品上涨对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影响较大。这些行业中超过75%的企业认为“原材料、设备价格上涨较快”。
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原油、大豆、煤炭、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推动了工业原材料价格的较快上涨。专项调查中,91.4%的企业表示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其中,认为“价格涨幅在10%~30%”的企业占51.9%;8%的企业认为价格持平;认为价格有所下降的企业仅占0.6%。
由于小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竞争激烈、订单议价能力偏低,难以通过提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压力,也难以通过大幅提升生产效能来消化成本压力。专项调查中,仅有15.9%的企业表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缓解成本上涨压力;45.2%的企业虽然可以提高产品价格,但仍有部分成本压力难以对外传导;35.3%的企业缺乏议价能力,需要内部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
用工成本上升和技术人才短缺影响企业生产
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物价水平的较快上涨,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在本次调查中,53.2%的企业认为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导致企业盈利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影响企业盈利的第二大因素。从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看,58.9%的企业该比重上升;35.1%表示持平;下降的仅占5.9%。从企业用工成本的涨幅情况看,上半年,规模以下工业工资及福利支出同比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尽管多数企业提升了工资水平,但相当部分企业仍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在本次调查中,认为招收技术人员最难的企业占40%;认为招收熟练员工最难的占37.8%;认为招收管理人员最难的占24.3%;认为招收普通员工最难的占12.9%。
由于北京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因此,用工成本及技术人才问题对企业生产影响较大。一方面,企业用工需求较大,但工资缺乏吸引力,难以招到技术人员和熟练员工;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影响企业盈利。用工成本上升和技术人才的短缺,加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制约愈加明显。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紧张制约企业发展
一直以来,小工业企业因规模、技术、设备水平等原因缺乏投资吸引力,难以得到外部融资,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在本次调查中,61.3%的企业经营依靠自有资金,没有外部融资;18.2%的企业融资来源于民间借款;仅有15.6%的企业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多次加息和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小企业直接向银行融资难度加剧,同时,民间借款成本有所上升,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本次调查中,有融资活动的企业528家,其中有97家企业认为资金流动性收紧使得融资规模比2010年同期缩小,占有融资企业的比重为20.3%;109家企业认为资金流动性收紧使得融资时效比2010年同期减慢,比重为22.9%;74家企业认为资金流动性收紧已使企业无法融资,比重为15%。值得注意的是,有75家使用自有资金生产的企业也认为资金流动性收紧对企业的融资规模、速度等有影响。可见,资金流动性收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
调查中,企业认为造成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规模小、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比重为30%;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比重为20.1%;缺乏专门为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比重为10.5%;因规模、技术、设备水平等原因缺乏投资吸引力,比重为8.5%;民间借贷利息偏高、难以承受,比重为8.3%。
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本次调查中,有41.3%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9.3个百分点。部分企业表示目前企业资金链面临较大压力,很多时候有订单也不敢接,在原材料价格回调时也没有充足资金补充材料库存,错过了发展壮大机遇。
人民币升值加剧企业经营风险
在人工、原材料等价格上涨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提高,也给外向型小工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自2010年6月1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力度加大,迄今为止,升值幅度超过了5%,已高于一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参与本次调查的423家出口企业中,有251家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上升给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其中,有72家企业认为影响较为严重(见图2)。
从更深的层次看,目前北京市小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多为低端加工制造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随着内、外需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国际产业大格局的变迁,这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严峻。小工业企业自身技术条件、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等方面积累不足,而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小工业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失去了成本优势,单纯依靠压低价格争取市场的经营模式面临挑战,导致其难以在短期内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相适应。
企业营销方式落后,难以压缩营销成本
从企业营销方式看,被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26.7%、24.5%和23.4%的企业采取参加各类展销会、赴外地推销和委托第三方销售方式,而创办企业网站(电子商务)营销的企业仅占18.2%(见图3)。多数企业仍采取较为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料、工、费普遍上涨的背景下,难以提高效率,压缩企业的期间费用。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企业营销成本同比上涨,其中涨幅在30%及以下的企业占47%,涨幅在30%以上的企业占11.3%。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现代流通方式,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当前,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与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不够紧密,对经济转型和价值创造的贡献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有待增强,信用体系发展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