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全面掌握全市废弃矿山治理现状,正确认识监管主体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避免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努力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年全市废弃矿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在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监管主体责任,增强全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基层基础,全面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狠抓隐患治理,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全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三、工作内容

全市所有废弃矿山均需按照封井封硐和设立警示牌技术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并于年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工作。

四、工作机构

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专门成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研究解决有关重要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工作要求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村要从建设“平安”、“生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围绕“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对隐患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要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林区

一、建立生态文明,化解自然生态环境失衡

构建生态文明之路,是拯救生态环境的良药。它不仅继人类史前的文明,而且还调控了文明之后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再调控、再创造、再转型。文明一词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特点是:与原始的愚昧、野蛮疏远,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动植物,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文明、玛雅文明都说明了这一点。生态危机的现象、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压抑,越来越难以维持人类的长远生存。现环境的破坏和恶化非常严重,除了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洋酸度的提升,还有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导致可怕的冰川融化,这样会造成部分动植物将灭绝、河水断流、土地干涸、农业绝收、土壤沙化等,不仅农作物变了味,还直接影响人体身形健康。目前,许多国家面临着干旱的威胁。如果大家有着青藏高原淳朴牧民的境界,禁忌砍伐一棵树、挖掘草木花树、禁忌将污秽之物扔进湖中、宰杀一头牛羊,也要祷告获得神灵的许可。神灵是大自然的灵魂与生命,高山湖泊及所有动植物都是受神灵支配保护的,所以他们对自然环境有着严格的戒忌和保护措施。人类如何能绝处险境,寻觅到理想的桃李呢?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端正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把着眼点和归宿点主要放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上,用生态化得思想理念审视修复自然环境,进而与大自然和谐。

随着全球化得进程,人类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相互间的经济、文化日益加深,国际间出现了旅游、贸易热潮。人类在利益的唆使下张扬导致人类中心主义,又是科学技术失去了人文的正确方向,这都归结于人的精神生态的错位和迷失,直接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原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地球上,经济的无形法则是人类的神经乱了方寸。原来淳朴、宁静、和谐的世风如今当然无存,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世风日渐污浊不堪,并迅速蔓延到各个方面,人情的冷漠,坑蒙拐骗,铤而走险,明争暗斗,行贿受贿,执法犯法,人们在这种世风的渲染下变得麻木不仁。在欲望的世界里给自己设置了一系列陷阱,陷入了精神苦闷,错失了人生真正渴望的目标。把原有的宁静、温馨、贴近自然充满亲和力的生活变得错位。道德的解体,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欲贪婪、争夺与冲突不断膨胀,才造成当今生态环境困境。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断言“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的结论是何等的确切。荀子所说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理论审视了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现代所谓的生态危机不正是全球“人妖”太多、人为破坏严重所造成的结果吗?望人类切记荀子的警示。

二、重视生态食物链,保护大自然物种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构想;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出,特别是森林资源遭受破坏以及据此引发的水土流失等问题,都是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重视林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来推动林业的发展,确保林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则经济发展才能得到保障,也有利于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

1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涉及面比较广的系统性工程,该工程的实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支持。根据可持续发展观来推动林业发展,促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要求人们在开发各类资源的时候,应当依据自然发展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科学利用各类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以便确保人与自然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相处,从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动物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体现了保护生物资源对推动林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不可过度开发生物资源,避免出现滥杀滥捕动物等现象,以此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保障。第三,增大林业面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行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在持续增加,致使对树木滥砍滥发的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林业面积在不断减小,不利于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树木进行滥砍滥发,会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等问题的产生,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基于此,人们应改善自身的发展观念,重视对树木的种植,以此增大林业面积,提高绿植覆盖率,以便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予以支持。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措施

2.1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是规范和监管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森林法》虽然体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对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并未做到全面展示,对生态优先观念、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思想也并未落实到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应做好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相关立法经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原则,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相关要求,对我国林业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以便对我国林业发展进行规范化监管,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确保人与自然能够真正做到和谐相处,进而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此外,为推动林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应对林业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健全林木管理与总量监控体系,以此严厉惩处林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相关部门还可建立木材运输制度,对木材运输证的领取、发行、统计等进行严格监管,加强对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林木开发进行监管和约束,对林业发展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以便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奠定基础。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健全的综合监测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做好对林木资源的综合管理工作,对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破坏行为进行及时处理,以便确保我国林业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2以区域化管理推动林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广,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同区域在林业资源的保护、建设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区别。基于此,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前提,是推动各个区域林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即以区域化管理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带动我国林业整体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区域林业的管理范围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区域林业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对监管职责进行落实,以此加强对区域林业的管理。同时,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还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区域林业的管理力度,以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林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协调发展,并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以此降低林业资源所遭受的破坏行为,从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

2.3重视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生态环境平衡是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林业生态环境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具体体现,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不平衡。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保护林业资源这一思想的宣传,促使人们能够对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主动参与植物种植等活动,以此增大林业面积,从而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以达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

综上所述,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因此,在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对相关林业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缓解因林木资源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等问题,以此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禹海琴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红旗镇农牧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晔.浅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15,(2).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 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不可避免造成城市体系发展与城市数量扩增相矛盾、城市人口质量和数量的矛盾、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矛盾、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城市资源承载力的矛盾等。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 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和要求。

一、生态城市的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2、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 对城市人口控制 劳动就业 资源利用 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 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4、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保护与提升两手抓。首先在于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其共享性。

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1、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3、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参考文献: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5

论文摘要:常德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本文对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了分析,从生态修复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农业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农业环境的保护对策与措施。为促进常德市武陵区生态农业建设,开发绿色产业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往往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既先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然后又在受环境破坏的惩罚后逐渐认识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农业生态领域也不例外,土地长期耕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危害

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其中包括水资源、森林草地,耕地水土资源,农用塑料薄膜、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综合而言,武陵区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

(一)水土大量流失。由于毁林、毁草、开荒、滥伐等原因,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全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9.64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34.4%。水土流失破坏了全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本区的农业生产,同时,水土流失使沅江河床抬高,导致水患频繁。

(二)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全区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呈迅速恶化趋势。例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全区有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50%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速。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耗能高、污染重的行业或企业有城市向农村转移,未经处理的工业与生活用水经污灌或任意排放进入土壤后,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可在土壤中富集,从而进入食物链,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生态修复及理论基础

(一)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互相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该系统具有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与偏差,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训。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农业生态修复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违背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不仅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自然灾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要从人口、资源、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四)农业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有“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既是“封山禁牧,舍饲养蓄”。要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退”即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坡度在!)*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如果措施得当,退耕后农民还可增加经济收入。“造”即是“造林”。坡度大于+)*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为主,强加管护抚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通过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可有效的保护植被。“建”即是“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农民在退耕二亩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一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搞好农业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调整结构、生态移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想使生态修复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生态修复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生态移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地区经济得到发展30 %。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一)增加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大量生产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做好“环保”品牌,让农民从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实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二)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中,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控制和替代,不断改善和提高农药使用技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施药人员安全,减轻环境的农药污染。

(四)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把粪便治理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相结合,与发展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相结合,与美化环境相结合,与发展环保产业相结合

(五)推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视农村能源合理开发,加强对沼气资源、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做好秸秆气化、沼气发电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引导农户从单一用沼气能源转向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广多种能源生态模式,从而缓解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六)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对地表水实行流域性综合治理,;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区域,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七)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本区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

(八)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恢复计划。

参考文献

[1]雷鸣.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 (9):132-134

[2] 刘晓丹.岫岩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3):37-38

[3] 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2.9

[4] 蒲朝勇.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3.9

[5] 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公路绿化;应对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way construction also will b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arvest results. However, in the enjoy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 facili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u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ragile. The road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impact and damag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the solution of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roa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la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this stage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formation of specifi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discussed in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cess, for colleagues' reference.

Keywords: roa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oad greening; respons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公路建设对振兴地区经济、改善投资环境以及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诱发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把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密切结合起来,两只手一起抓,达到实现公路交通与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

公路建设期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引发原因

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在道路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以及在道路建成运营通车后都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很明显的影响。在道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动土等所产生的扬沙和浮尘会漂浮在空气当中,从而会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在公路建成通车之后,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多,尾气排放量也就随之大幅增加,因而不可避免的加重了空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醛等有害气体的含量,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据有关资料显示:燃烧含铅汽油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会在自然环境中逐渐沉降,之后通过食物链的汇集,对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造成潜在影响和危害。

产生噪音

噪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机械作业时难免会发出噪音;另一方面,在公路建成通车之后,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发出噪音。据科学研究表明,噪音不仅会使人产生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威胁,而且还会引发周边动物的习性的变化,从而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

破坏动物生存环境以及其它受保护地区

公路建设还会对沿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公路所经过的地区,如荒地、公园、大型森林或者是其它的生态敏感区等,毫无疑问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影响,进而可能会改变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存习性,甚至使它们被迫迁徙,把它们逼向濒临灭绝的境地。

引发水土流失

公路工程建设造成的最常见的生态问题之一就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问题。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会破坏土地原有形态,也会破坏原有的植被,干扰土壤和水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路堑的开挖、路堤的填筑等施工,这些都会使当地原有植被遭到破坏,进而打乱了土壤本身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现象。除此之外,在施工期间取土场、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往往会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而山区坡面弃土更将带来长期的水土流失,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施工改变了原本的自然条件,土壤侵蚀便随之开始,植被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也频繁发生,造成河流淤积,农田污染,土壤贫脊,在个别地区甚至还会使气候条件变得恶劣。

公路建设中还可能对沿途的自然风光和文物景观造成影响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有时会穿越某些旅游景区或文物景点。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对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景观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时要保障公路构造物与周围的景观协调一致,可以通过点缀和丰富公路两旁的自然景观,以及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等方法减少对原有景观的破坏。

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质量以及生态平衡都会或大或小地造成破坏,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理道路工程建设所引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保障地区可持续长远发展。

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就要在公路的设计、施工管理、工程控制、环境管理的全过程中采取系统的、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