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范文1

关键词:民间传统游戏;身心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46-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加入,既能丰富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又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是流传和流行于民间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愿和自由嬉戏,玩耍和娱乐的活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游戏,分组游戏和自由游戏。集体游戏能面向全体,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跳房子”,“编花篮跳皮筋”。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简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广大人们尤其是幼儿的喜欢。能够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的游戏有:抓石子、翻绳、弹珠子等;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有:踢毽子、捉迷藏、跳皮筋等;还有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和平衡性的,如老鹰捉小鸡、独木桥等。

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程中创造出来的,这类游戏充满了浓郁的泥土味,而且不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即可进行。它具有随意性、简便性、趣味性、地方性等特点,幼儿易懂、易学、易传,深受他们的喜爱。近年来,儿童体育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游戏不仅有益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同伴关系,锻炼儿童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还能开发幼儿智力,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促进幼儿体能发展

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其中许多游戏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的发展。科学地开展民间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体能、开发智力、增进友谊、丰富幼儿生活,还能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例如:“跳绳”能促进幼儿全身运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弹跳力,还能提升幼儿的速度、力量、灵敏度、耐力和柔韧性。又如在“跳格子”游戏中,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得到锻炼。

2、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

如“老鹰抓小鸡”游戏。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不让小鸡被老鹰捉去,必须应付并预见老鹰做出的各种攻击动作,而老鹰也要千方百计地达到抓小鸡的目的。这不仅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而且要求动作敏捷,反应灵活。再如:“丢手绢”的游戏,为防止让被丢的小朋友发现,丢手绢的小朋友必须动作敏捷、不露声色,而其他小朋友要一边拍手唱歌,还要一边及时发现隐患。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反应快。

3、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

幼儿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使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幼儿在相互联系和交往中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游戏中,我们有目的的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利用游戏规则和玩法诱导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参与行为。

“人之处、性本善”幼儿相互间本性友好,但由于家庭的娇惯和溺爱致使孩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翻花绳》、《编花蓝》、《击鼓船花》等多人游戏的开展让幼儿知道只有放弃自私的行为友好交往,积极参与才能赢得同伴和老师的赞誉。 在民间体育游戏中,许多游戏都需要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这就为幼儿社会交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在“跳皮筋”游戏中,因为一人的失误,最终的胜利者要“救”那些落难的跳手,这就需要培养孩子们团体协作精神与社交能力。由于幼儿加强了与同伴的交往,他们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一方面要理解他人的意愿、主张、态度,并作出回应。幼儿在游戏中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中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无论哪种关系,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相互协调,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

由于孩子个性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出任性,对自己喜欢的玩具霸为己有,不与同伴一起玩;有的孩子喜欢扮演自认为“本领大”的角色,不想充当一些“弱小”的角色;例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总喜欢扮“老鹰”,不愿扮演“小鸡”的角色。这时,老师必须参与正确引导,让他们学习自己分配角色,相互商量,团结合作。针对上述现象,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必须通过合作好才能玩的游戏,如“抓大鱼”的游戏等,要通过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通过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原来较霸道的小朋友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喜欢扮“本领大”的角色的小朋友也能与同伴互换角色。幼儿的良好品格,得到有力地促进。陈鹤琴先说: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制一同。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同时,也要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幼儿需要享受,趣味知识的追求,需要理解信任,关心爱护,需要友谊团结、支持合作、需要表扬鼓励……我们在游戏中充分肯定幼儿的长处,激发热情幼儿的,培养幼儿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关注孩子的细小变化”了解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培养幼儿诚实的做人品格。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身心健康 教育 动态健康 应急补救

留守儿童作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之一,其身心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尤其是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其对边远山区的脱贫及其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边远山区留守儿童身心动态成长存在问题

作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都具有着一定的共性,但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相对而言其情况更为严重。

1.1身心健康状况不稳定

主要表现两种情况:身心健康基础差。无论对身体物质性健康基础,还是心理精神性健康基础,都处在较为脆弱的状态中。其中,身体是因缺少科学与卫生的饮食和作息导致,心理是因缺少父母的关爱,而产生不准确认识与没有安全感等导致。如易患病、敏感、胆小与不善于抒发内心不愉快等。容易因外界干扰而发生不良的恶性反应。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任何相关他们敏感心理的关爱、与同学或其他人之间的矛盾等,都会引发他们内心的不良蝴蝶效应,且因为得不到及时地发泄会形成积累性的伤害,例如成绩的下降、不良行为的养成(如撒谎、逃学甚至打架等)。

1.2身心健康教育缺乏且不均衡

表现在两个方面:身心健康教育知识的量少。无论是身心健康卫生知识、各种心理健康训练知识等,都极为缺乏,其中既有专业教师缺位的问题,也有其他教师因为学科教学任务与相关专业知识的不系统造成的知识性缺陷问题,因而,留守儿童并不能在学校得到其身心成长正比需要的知识,以满足其成长的需要。身心健康教育知识的时间和种类的不均衡。即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科学习,身心健康教育知识的种类多集中在安全教育等,心理知识的教育严重不足甚至没有。这种失衡现象,致使留守儿童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没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来面对各种可能发生情况。

2边远山区留守儿童身心动态成长对策

由于边远山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相关教育人才的匮乏性,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立足他们的实际开展,才具有切实与高效意义。

2.1加强身心健康动态监控

即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运用具有相对科学性与针对性身心健康监控材料,根据他们每日的表现,开展精细的与动态的监控。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每日的情绪动态监控。即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去发现他们身心上的变化,如快乐、悲伤、无奈与痛苦等,进而根据这些能外在表现的现象,去进一步地通过深入地与学生交流等,去探索各种成因,为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每日的学习动态监控。即各学科教师根据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反应情况,做出各种可能性的判断,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及时完成作业、与学生关系突然性的紧张等。教师尤其注意发现那些非常潜在的动态性信息,如他们的反常举动,防范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2.2强化动态教育

在上述监控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动态教育。结合教学实践,可以以三种路径展开:课堂教学暗示性教育。即教师根据发现的情况,在不点名的情况下,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与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化解他们心中的淤积。课外专门性教育。即教师根据那些情况比较特殊,且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如学生出现了严重违纪现象,或身体患上了疾病等,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最为直接的教育与关怀,在给予关爱的同时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与监护人等配合性教育。这需要教师及时地与监护人或家长等取得联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查找留守儿童身心问题发生的根源性原因,实现问题解决的直接性与实效性。

2.3完善应急补救

相关留守儿童受伤害的各种新闻屡见不鲜,如溺水、自残、被、早恋甚至自杀等,作为学校教师要有知识、能力与爱心,积极地投入进来,帮助他们从各种身心的困境中走出来。工作实践中主要有两种补救:身体物质性伤害补救。如针对极个别发生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学校、教师与社会要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对他们实施救助,如捐款、捐物等,在解决其燃眉之急的同时,进一步跟进其他的长效帮扶。如对那些患病学生的治疗性与营养补充帮助等。心理伤害性补救。即在他们发生一些严重事件后,教师的心理咨询、教育与治疗,要即时跟进,避免负面结果继续恶化的同时,尽快地挽救孩子们于心理为难之中,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并能重新树立希望与信心等。尤其是那些家庭遭受各种意外的孩子,需要教师真正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生如子的职业道德出发,为他们的心理贡献自己的爱心,实现对他们幼小脆弱心理的温暖性补救。

结语

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经济的困窘,其所面对的身心成长困难,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的孩子,除了当地的政府与学校需要全力以赴外,还需要各地有能力的爱心人士,积极地走进边远山区,走进留守儿童,用切实的帮扶性行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尽可能地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性发展性条件。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范文3

一、影响孩子身心快乐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孩子身心快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其次是自我认知和理想信念。

家庭对孩子的直接作用最大。被调查学生中,76.5%的孩子认为全家人相处很好,很喜欢自己的家,只有2.3%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当问到你是否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或者玩时,45%的学生给出了很喜欢的答案,41.3%的认为一般,也只有13.6%的学生说不喜欢。在面对一道假设提问:要是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该多好时,只有6.1%的学生说是的。可见,我市中小学生对家庭的认同感、依恋感还是比较高的。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生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很重要。74.9%的学生表示得到老师的表扬会很开心,12.2%的学生表示因为跟老师发生过争执或矛盾,在学校会很难受,通过调查,市妇联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同时,他们也很在意自己的考试分数,61.3%的学生感觉每次考试都会非常紧张,怕考砸,52.1%的学生认为考试得高分会让他们感觉很开心,只有7%的学生表示对分数高低无所谓,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小学生因为处在心理敏感期,对外界及自我评价还是以直观体验为主,他们更多的是在他人赞美的语言、欣赏的眼光中找到自我价值感。

同伴关系是孩子身心快乐的重要影响因素。有92%的学生表示拥有3个以上的好朋友,80%的学生认为和朋友们在一起最开心,56.9%的学生认为她们的朋友非常棒。在问到你最想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谁时,45%的学生表示最愿意和好朋友说。在本次调查数据中,特别值得欣喜的是市妇联的孩子其实并不像很多父母担心的那样沉迷网络,在问到你是否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时,有68.9%的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联系以上数据市妇联可以看出,当孩子身边有足够多的亲密朋友时,他们更愿意和现实中的朋友相处,共享快乐。家长和老师应该多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好的同伴交往,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你是谁不重要,你周围的人是谁才重要。同伴之间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小视的,孩子们如何找到心性相投、兴趣相投并且能互相促进成长的伙伴,这需要家长予以引导和把握。

二、孩子的心理困惑

在本次调查中,市妇联认为有一组数据是值得社会共同关注的。

一是对学习的认识。被调查学生中,竟然有19.2%的孩子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在与部分厌学孩子座谈时,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说他们其实也想学,但不愿意被逼着学,他们希望自我发展,不接受家长的拔苗助长,他们讨厌父母自己打牌、上网,却安排他们独自学习,他们讨厌父母要求他们这样那样,自己却安于平庸、享乐生活。

二是对学校的认知。被调查学生中,21%的孩子每天到学校的心情是郁闷和不愉快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寄宿学校,在调查中市妇联发现,37.7%学生不愿意寄宿,32.3%的对寄宿无所谓,只有30%的选择愿意。

三是情绪的宣泄。当孩子们心中有秘密时,36.6%的学生选择了放在心里,谁也不说,7.98%的学生希望在网络游戏中去寻求释放,15.9%的孩子因为没有任何一项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不知道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更多的时候是选择看电视。

针对现在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越来越多的状况,株洲市妇联将在六一前夕成立湖南省首家“株洲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心将开展以儿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的心理辅导工作,服务涉及未成年人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等多个类别。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解决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等心理问题。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

1、前言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各界的焦点。矫治心理问题的途径有很多,尤其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可以很好的帮助心理问题的矫治,通过运动增加积极情绪,释放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因此通过有效方式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2.1、城镇化、现代化促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像城市转移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政府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接受政策,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再加城市高消费,高成本的生活,使得许多家长不得不放弃带着孩子进入城市生活,家长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孩子越来越多的留守农村。

2.2、父母与儿童缺乏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大多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抚养,年龄上的差距使监护人的沟通较少,儿童的心理压力和郁闷无处倾诉,无从发泄一些负面情绪。儿童没有得到监护人正确的疏导,久而久之封闭自我,变得孤僻,暴躁。

2.3、监护人教育理念不当

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家长急于想在孩子身上弥补受教育缺失的不足,认为只有不断的读书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一部分孩子压力过大,只顾自己的学习忽视与集体大家的交往,与同龄该有的天真活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选取黑龙江省的11个县下乡镇村的400名留守儿童。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农村体育教育,心理教育方法等文献资料,为文章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2)实地考察:进行实地走访,对农村当地体育设施建设情况及体育器材数量及使用情况调查,对留守儿童所在家庭进行体育活动参与方面调查。(3)问卷调查法:下发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体育课开展情况以及体育锻炼情况等,通过牡师院体育系学生利用寒暑假向位于我省境内的11个县下乡镇村各自家乡指定人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6.8%。其中男生225人,女生162人。(4)访谈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情况。(5)数理统计法:对结果通过Excel2003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结果与分析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日常体育活动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跑步、体育游戏、健身器械等。通过表二可以看出男生主要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是篮球、乒乓球、体育游戏;女生主要选择的是体育游戏、跳绳。由于农村地区场地资源有限,学校普遍只有一个篮球操场和简单的乒乓球案子,大部分儿童因此也只能选择这两种运动。少部分儿童选择跳绳,都是家中自带与同学共用。体育游戏包括二人三足,接力跑等,这些项目不受器材场地约束,所以男生女生参加的人数较多较为平均。从表二可以看出,健身器械运动的儿童特别少,只有少部分农村休闲区域安装了简单的健身设施等,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健身设施配备还是不够完善。运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运动的项目不熟悉甚至不了解。

5、农村体育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5.1、体育教学活动能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加强体育教学过程对留守儿童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心理教育的过程。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适应成长过程中外界带来的各种压力,加强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应该从每个学生时期入手。儿童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天赋培养的最佳时期。这个期间儿童应当得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喜怒哀乐都应有父母共同分享。经大量研究标明,体育运动可以矫治心理失调,在运动中可以促进和培养人的积极情绪,使人在运动中释放心理压力等,对治疗抑郁症也有很好的功效。

5.2、体育运动可以矫治心理失调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的将忧虑,压力焦躁积极的释放出去,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许多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思念父母的异地分离状态中,长期心理得不到和父母的沟通,再加上生活的艰辛,使他们早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许多留守儿童存在“郁闷”、“疲惫”或“恐惧”当中。有研究标明,与不经常运动的学生相比,长期坚持运动的学生自我评价更积极、自我感受更好。

6、建议

6.1、在教学中多样开展趣味运动和竞赛项目

研究表明,获得乐趣和愉是参加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体育运动能使参加者产生乐趣,参加者将更自觉、更投入地坚持运动。相反,如果参与者不能从锻炼中获得积极情绪,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最终退出运动。比如“二人三足”、“背夹球”、“运球接力赛”等在游戏设置。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身心都充分得到放松。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增加责任感,并且可以从中体会集体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和大家互相交流,逐渐的培养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6.2、对不同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

研究发现,慢跑、娱乐性游泳等项目能改变不良心境、减少应激水平,可以回避人际竞争的锻炼方式能使参与者回避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更有利于积极健康情绪的培养。因此,平时的课程设置开展当中,体育教师应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锻炼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和选择,同时注意内容安排的层次合理性。对于性格孤僻的学生多参加集体比赛,在合作当中逐渐与他人沟通;对于性格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学生,可以设置他比较擅长的运动项目去比赛,让其充分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对于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突出的儿童,应加强重点培养和接受专业训练。必要时可推荐输送人才到各大训练队,使其接受更加专业规范的训练,为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或体育特长生打基础。

6.3、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硬件设施的配备

农村体育教育硬件的配备,和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最基本的保证。针对目前贫困边远山区物资匮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利用有限资源变换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以跟当地体育部门联合办学。多开设不受场地约束的跑跳练习等。

7、小结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范文5

所谓不良儿童电视广告,是指那些在电视媒体上播放的,主要是面向儿童宣传或者是宣传与儿童有关及有儿童参加演出的商品及服务等的一类广告,这些广告的内容或者形式可能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频繁出现的不良儿童电视广告会使儿童产生莫名的困惑,甚至潜移默化地受到错误诱导。

(一)不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

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孩子具有尊老爱幼、团结互让、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等美好品质。可在一些电视广告长期播出后,反而会使孩子忽略了幼儿园、学校老师的教导。有这么一个事例,某人应邀去朋友家做客,拿着一堆水果和礼盒,刚坐在沙发上,还没来得及和朋友说话,卧室里走出主人9岁的儿子。“送爸妈不如送给我!”罗先生的朋友生气地让儿子回屋做功课。“我们是未来,我们是希望,我们是全家的宝中宝,就得给我!”这下大人们都傻了,不知怎么回答,后来才知道原来小孩说的是一种儿童营养品的广告词。广告宣扬的理念是: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理所当然应以孩子为中心。这样的观点与我们的道德价值观教育背道而驰。

(二)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期,他们本应有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不贪食、不挑食,按时起居,这样才能促进其健康成长。然而,电视中的儿童食品广告多为高脂、高糖或高盐食品,而这些食品又通常以“营养食品”、“健康食品”等用语来包装。电视食品广告和电视节目中大量涉及食品的节目内容,通过影响儿童少年对不同食品和不同饮食方式的态度,左右儿童对食物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形成。譬如广告中的大量膨化食品,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是典型的“四高食品”,即“高糖分、高脂肪、高热量、高味精含量”,儿童长期食用,会引起肥胖和营养不良等症状。而且,膨化食品入口后,遇到液体会膨胀,容易使人产生饱肚感,从而影响儿童的正常饮食。调查结果也表明,平均每天看电视在5小时以上的女孩和每天看电视少于1小时的女孩相比,平均每天多摄入175千卡的能量;看电视时间长的儿童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的比例比较高;70%的6~8岁儿童认为快餐食品要比家庭烹制食品更有营养。

(三)不利于儿童形成文明的生活交际方式

儿童尚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初期阶段,而种种成人化的电视广告常常会诱导儿童的早熟行为,它们非常容易导致儿童的语言早熟、形象早熟、行为早熟,过早地成人化。如某小学学生回到家里,央求父母给班主任说说,给他调整在教室的位置,父母在一边合计如何才能和老师解释,孩子在一边不耐烦地说,“送礼呗。‘送礼就送×××’”。这种广告给儿童带来的恶劣示范影响,使父母顿时面面相觑。

由此可见,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不可回避,那么,如何让儿童远离那些不良的电视广告呢?家庭、社会、商家、政府都应该担当起保障儿童道德健康发展的共同责任。商家要严格依法进行儿童电视广告活动,立法者则应建立完善有关儿童电视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法规文件中有关儿童广告条款评析

在我国目前主要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儿童电视广告的规定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八条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活动道德规范》第十三条规定,“广告经营者在广告创意中使用妇女和儿童形象应当正确恰当,……,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审查标准》中有更为明确的要求,包括:第十一条: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形象和利益,不得对其产生不良后果和影响。第三十八条:儿童广告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儿童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高尚道德。第四十条:针对儿童宣传的广告,应当进行浅显的、能够为儿童正确理解的描述。第四十一条:广告中出现的儿童或家长,应当为具有良好行为或态度的典范。第四十二条:不得下列儿童广告:有损害儿童身心健康或道德品质的;利用儿童给家长施加购买压力的;影响儿童对长辈和他人的尊重或友善的;影响父母、长辈对儿童的言行进行正确教育的;以是否拥有某种商品使儿童产生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儿童模特对所宣传商品的演示超过一般儿童的行为能力的;表现不应由儿童单独从事的某种活动的;可能引发儿童任何不良事故和行为的;利用超出儿童判断力的描述,使儿童误解,或者变相欺骗儿童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广播电视广告应当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得含有可能引发青少年儿童不文明举止、不良行为或不利于父母、长辈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正确教育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广告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和西方的法律相比较,我国相关儿童电视广告的法律法规的不足显而易见。首先,立法层次比较低,多为部门规章政策文件,影响力较小;其次,内容相对简单,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定量的限制较少。即使是《广告法》,其中对广告活动的规范、广告标准的规范仍嫌缺乏,这样一来,往往由于立法技术的粗疏而导致事实上广告违法行为频频出现,却难以被及时有效惩处。再者,对虚假不良广告法律责任的承担等方面的规定尚需细化和完善,原有法律责任规定的处罚力度不足,致使执法机关难以严格监督管理。这也是我国不良儿童广告频繁出现于媒体的主要根源之一。

国外规制儿童电视广告经验及启示

在西方国家,广告管理非常严厉,在完善相关法律规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除了有非常健全的广告法律制度外,还针对儿童广告具体作出约束规定。

如美国最权威、最综合的广告管理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了儿童电视广告规则。这些规则包括:要在儿童节目与广告之间设置“分离器”;禁止儿童节目主持人直接向儿童促销产品;限制儿童节目中的广告时间。美国“全国广播工作者协会”制定《电视条例》,减少了儿童广告的数量,限定周末儿童电视节目广告不得超过9.5分钟,一周中的另外几天不得超过12分钟。

英国对广告的管理主要是制定法律,比较重要的有《广告法》、《儿童与青年法》、《独立广播电台法规》等。独立广播局专门制定了《广告标准与实践》,该法规专门制定了单项广告管理规定《广告与儿童》。英国广告法规对儿童节目前后禁止播放的产品广告种类、广告中儿童形象的表现,不得出现儿童的场面等作了具体的规定。

其次,是通过行业自律,注意对儿童身心的保护。

国际广告协会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制定了相应的《国际广告从业准则》,该准则是一种国际电视广告业的约定。准则的基本原则即明确:所有电视广告制作之内容除真实外,应具有高尚风格,应特别注意其是否具有高尚道德水准,不触犯观众的尊严。它还具体规定了儿童节目广告准则:在儿童节目中或在儿童所喜爱的节目中不应作足以伤害儿童身心及道德的广告。也不容许利用儿童轻信之天性或忠诚心,作不正当之广告。

在广告业非常发达的美国,全国性的广告业自律机构是全国广告审查理事会,下设全国广告部和全国广告审查委员会。前者负责监督广告、受理申诉,后者则是在前者调解无效的情况下,负责仲裁经过全国广告部调查和调解的上诉案件。若广告主对裁决不服,则把案件交与政府机关处理。此外,还有地方的营业质量促进局监察广告,以及众多的行业协会,如美国广播事业协会制定《美国电视广告规范》,协会成员必须严格遵守该规范。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在儿童广告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做法可供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建议不妨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电视台与商家在制作播放儿童电视广告过程中,广告协会应加强业内规范。中国广告协会曾经在2003年通过《广告宣传精神文明自律规则》中明确“广告应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要求广告协会会员自觉遵守,但由于自律规则的强制约束力较弱,再兼中国目前诚信制度的不完善,完全依赖行业自律并非明智、有效之策。

其次,国家应该时刻加强行政监管。国家的各级管理机构、执法机关,应高度重视儿童电视广告的消极作用,应主动出击,加大管理力度。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吸取外国有益的做法,制订专门的儿童电视广告管理法律法规,保证最大限度地让儿童接触到大量正面的、健康的广告。

市场经济原本应该是法治经济,“法律是最后的救济”。建议在新制订或修订的法律法规中,应着重如下规定:对播放儿童电视广告的时间加以明确的限定;在儿童电视广告与电视节目之间使用隔离技术作提示;对儿童电视广告的表现内容和手法作出限制;明确广告审查标准,成立专门委员会等机构来定期审查、接受申诉等。尤其重要的是,对于违规进行儿童电视广告制作或播放的,应规定具体的法律制裁措施。

有了内容完善、高质量的儿童广告法律法规,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也就有了执法依据,可谓“有法可依”。规范儿童广告,有力保护儿童的身心成长,这也是我们履行《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要求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张龙德.广告法规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吕蓉.广告法规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范文6

一、充分的抚爱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对儿童爱得不够或不正确,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

二、充实的生活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些家长只关心儿童读书,不关心儿童个性发展,安排上缺乏游戏、娱乐,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平稳的环境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四、艺术的陶治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红色使人情绪亢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健康的躯体健康的躯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得要。要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条件外,促使儿童心理健康的条件还有很多我,如经常与同伴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父母的直接影响等,这些都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