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范文1
留守儿童的德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现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里也是一个空白。为了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教育、学习的辅导,让他们快乐地成长,我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的课题研究,并制订以下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工作。
1.学习上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学校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成优秀、中等、偏差三种等级,把留守儿童各科学习的知识缺陷也归类分好组,把辅导留守儿童任务分到各个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根据等级成绩和学科知识缺陷,拟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帮扶计划,安排帮扶时间,设计好帮扶内容,分配好帮扶互助小组,并确定各阶段帮扶目标。在W习帮扶上,每个老师至少帮扶一个留守生,领导也要检查老师结对帮扶的效果,留守儿童每个阶段的进步档案要建立健全,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2.活动上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在校园内,要多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组织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校要求每个学期班主任或者是少先辅导员要开展一到两次的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劳动技能比赛、文艺活动比赛。在活动中老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不觉得孤单、受冷落,体会到集体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往后更踊跃参与。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与人融洽相处,学会自我保护,养成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3.在生活上,学校对留守生要优先照顾。老师要多关心爱护他们,对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平时多对他们问寒问暖,这样留守儿童开心,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学校开设的免费中餐要注意营养搭配,合理安排菜谱,多买一些有益于孩子身体发育的食物。对生病的留守儿童要及时送去救治,用母爱般的心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平时注意对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进行指导,教育留守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自理、自强、自律,养成健康卫生的个人生活习惯。
4.每学期开学对本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问卷了解他们父母的工作情况以及对子女的关心情况,了解监护人对他们的管教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心里所思所想,建立个人信息档案。针对各个留守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教育策略。
5.每学期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多次家访,建立家访记录,要求监护人和家长安排好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双休日期间,要求他们不参加不健康的活动,注意个人安全,不到山塘水库去游泳,不玩危险游戏,教育他们不进网吧、不玩游戏,远离,不参与有损于身心健康的事情。
6.各个班主任、各个科任老师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或者学校的亲情电话公布给学生、家长和监护人,方便他们和老师联系,方便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通过电话,或者写信、短信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每学期每个班主任电话来访留守儿童不少于两次。利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相结合,对留守生进行心理干预与辅导。
7.在班级里建立帮扶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班级成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和优秀生与留守儿童互助小组。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相互影响。平时安排班里思想、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班里留守儿童多些关注和帮扶,便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8.学校设立“爱心电话”和“爱心信箱”,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交流群”,便于留守儿童和家长、家长与老师、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范文2
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异常频繁,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致使许许多多的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因为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没有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教,往往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感,行为上出现一些偏差。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关注和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当前教育的一大重要事项。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01),在271名被试留守儿童中,78人(28.8%)有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6人(2.2%)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中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生阳性检出率的20%。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别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偏执等。在某县600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48人(91.3%)“会”或“有时会”出现心情烦躁或忧郁;有219人(53.2%)认为因为父母外出,自己“会”或“有时会”被同学欺负、孤立。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和对照组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不良的人格因素、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密切关联,互相加剧。
3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1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父母的教育观念偏差。由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无力指导子女的学业,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的家庭教育职责更多地表现在监督学习上,而由于长期在外又使他们无法很好地行使督促学业的职能,教育管理方式上容易简单粗暴。另有一些家长关心最多的是子女的生活,尽量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无形中使一些孩子养成了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坏习惯。还有一部分家长把学校视为子女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既然让孩子到学校学习,一切问题就应该以学习为重,忽略了孩子的思想教育。
3 2学校教育力度不够
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首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有学校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缺乏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心理教育。其次。学校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农村,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学习不好的留守儿童很容易被教师忽视。另外。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落后的办学条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3社会环境差
农村文化环境、治安环境较差,对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强迫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4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还容易导致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因此,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障碍。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同正常儿童一样去学习、去生活、去追求梦想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首先,父母要有完整的责任意识。意识到父母不仅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应该给子女必要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这种完整的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家长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责任意识而导致了孩子诸多问题的产生。
其次,父母一定要坚持定期、不间断地保持与孩子各方面的联系,随时掌控孩子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家长的要正确面对和引导。
第三,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并接受你对他的关爱。儿童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的需求越强烈也越重要。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有关。
第四,打造“支持系统”。所谓支持系统是指一些能够向孩子提供帮助的人际关系。参与到这个系统中的有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还可以是老师、托管机构和政府援助机构。在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又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可启用“支持系统”,给孩子快速提供帮助。
第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团聚。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节省开支。不愿把钱花在路费上,因此尽量少回家。实际上,回家看孩子一次,胜过买百样东西。
最后,就是每位家长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价值,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有必要用观念去抗衡现实,用道德去超越现实,用努力去完善现实,避免纯粹个人本位的幸福观和商业价值的泛滥损害家庭的凝聚力。
当然,除了家庭的努力之外,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范文3
迷失的花季少年
近年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日渐显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14年8月,福建莆田14岁留守少女产子的新闻让人痛惜。8月16日凌晨,福建莆田儿童医院接治了一名因肚子痛看急诊的女病人小杨(化名),小杨身边有男朋友小蒋陪同。据小杨说,她18岁,已经怀孕8个多月,医生于是让她住院观察。然而,在小杨办理入院手续时,护士发现她身份证上显示的年龄为14岁,尚为未成年人。院方很重视,在小杨顺利产下一名健康男婴后报了警。随后,孩子的父亲小蒋被警方传唤。
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在不经意间当了妈妈,面对媒体的探询,小杨怯怯地解释说,她一直以为自己月经不调,直到怀孕7个多月才知道“有了”。
孩子的父亲小蒋20岁,四川人,在福州打工。两人是在一年多以前认识的,不久就同居了。小杨发现自己怀孕7个多月后,到福州找到小蒋,两人决定做人流手术,可1.2万元的高昂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而且,医生也告诉他们,做人流可能有生命危险。无奈之下,小杨才决定生下孩子。
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生理、心理上的反应都应该第一个告诉母亲,而小杨怀孕7个月了却浑然不觉,发现怀孕后也不敢告诉父母,只因其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远在上海做生意,她跟外婆住在福建老家,平时很少有机会跟父母见面,只是偶尔电话联系。
像小杨这样早恋的留守儿童不是个案,媒体上相关报道不断:重庆江津15岁留守女孩早恋私奔,妈妈无奈辞职陪伴;武汉留守女孩早恋退学;四川广元14岁女孩早恋遭家人反对躲进“男友”家……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事女孩都是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关爱,留守儿童没有安全感,特别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都让她们渴望父母关爱。缺少了这份关爱,她们就会从别的地方寻找,假如正好碰上一个关爱她们的男性,就会发生早恋。
如果说这些女孩的早恋还只是让人痛惜的话,发生在广东省东源县一名留守女童身上的悲剧则让人触目惊心。
正值暑期,在广东省东源县打工的杨某夫妇,将孩子们从广西老家接到了身边。平时他们上班,孩子们在家里玩。有一天,杨某回家发现,自己9岁的女儿媛媛躺在楼梯口,脑后有一摊血迹,而11岁的儿子生生正用拖把清理血迹。杨某当即将昏迷不醒的女儿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媛媛有13根肋骨骨折,左肱骨骨折,右肺挫伤,脑震荡并伴重度贫血,生命垂危。进一步检查医生还发现,媛媛左肱骨和部分肋骨骨折的地方已长出骨痂,说明媛媛在三周前已经受伤。除了骨折,媛媛脸部、腿部、背部总计有10多处刀伤,伤口暴露,肌肉已变硬,均为陈旧性外伤。因受伤时间较长,媛媛左肱骨和肋骨骨折处已经畸形愈合,不能通过手术矫正,只能恢复治疗。而即使恢复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这个9岁女孩的左臂也将落下残疾,正常活动会受到影响,胸部也会变形。
由于事发蹊跷,医生报了警。女孩的母亲杨某这才不得不道出一个惊天秘密:媛媛是被她11岁的哥哥生生打成这样的!
面对警察,生生承认是他打了妹妹,原因是妹妹经常和他争抢东西,不听话,不愿意做家务,搞得他很“恼火”,于是他就用刀划媛媛的脸、背和腿部,用刀背或木棒敲打她。他明确表示恨妹妹。
据生生的母亲说,生生不仅殴打妹妹,还经常对家人施暴。他曾经用木棍殴打奶奶,将奶奶额头打肿。杨某责备他,还被他拿菜刀威胁。杨某无奈地说:“孩子们不愿意跟我们交流,甚至话都不太爱说,对我们刻意回避。”
心理医生初步判定,生生已经有暴力倾向。作为留守儿童,生生在老家经常受到表哥和同学的暴力欺负,但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关爱与帮助,久而久之,导致他内心十分脆弱,需要用暴力来伪装自己,所以才去欺负更为弱小的妹妹。
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2014年春节前夕,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自缢身亡的惨剧让人痛心惋惜。
据有关媒体报道,自缢的少年小林父母离异,都长年在外打工,小林从小跟外公外婆生活在舅舅家。2014年1月20日,小林放寒假当天,大部分同学都有家长陪同去拿成绩单,而小林却形单影只。他成绩不好,语文只考了40多分,情绪有些低落。恰好,那天小林的妈妈给外婆打电话说不回家过年了。外婆告诉小林这个消息时,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当时小林并无异样,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吃饭,眼睛直勾勾地望向厕所。不久,外婆洗碗出来时发现小林不见了。等她找到小林时,他已经用一根编织网兜的塑料绳在厕所里上吊自杀。
家人遍寻小林生前的生活、学习用品,没能找到他最后留给这个世界的只言片语。在千家万户喜迎新年的时刻,这个9岁男孩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其实,当我们搜索一下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不难发现这样的惨剧并非偶然。2008年,安徽某地一名12岁少年在祠堂附近自缢身亡,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2010年,陕西扶风5名小学生喝农药自杀,其中4名是留守儿童;2011年,西安蓝田一名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
中国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正值青春期的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自杀念头的概率高于正常儿童。一幕幕惨剧,不仅是一个个家庭之痛,更是全社会之殇!
孩子心事有谁懂
“从我记事起,就很少和他们见面。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心里都会很难过。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我身边,哪怕我犯错了他们骂我,甚至拿棍棒‘修理’我。我不愿意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也不愿意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家里……”这段话摘自一名留守儿童的日记,表达了留守儿童的共同心声。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处在从少年向青春期过渡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是复杂而微妙的,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然而,许多父母想得更多的却是如何挣钱养家、改善生活,很少关注自己外出打工后,孩子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深夜里幼小的心灵会承受怎样的煎熬,在看到同伴们和父母快乐玩耍时会忍受怎样的酸楚。
因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及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了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如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周围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等等。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变得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在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据调查,全国现有留守儿童6100多万,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超过一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最为突出的是因缺少沟通而性格内向孤僻,以及未能及时矫正所导致的心理疾病。广东12岁留守少女菲菲患精神分裂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菲菲9岁那年,父母外出做生意,她被留在肇庆老家与奶奶一起生活。菲菲乖巧懂事,从不叫人操心。父母把她留在家里很放心,很少回家探望,连电话也很少打。可两年后,菲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她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经常发呆、注意力不集中,面对陌生人以及陌生环境感到紧张、害怕,经常无故旷课,还对家人大发雷霆,拒绝跟母亲交流,表现出对母亲的仇恨情绪,甚至打骂母亲和奶奶。经专业机构诊断,菲菲患了精神分裂症,其行为及心理异常与她的“留守”经历有密切关系。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据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留守儿童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明显高于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
因疏于管教而性格偏执、容易冲动也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两年前发生在山东菏泽的16岁留守少年汪某以暴力手段两天三次抢劫的案例,曾引起广泛关注。在我国广大农村,担负着隔代教育使命的祖辈们,大多受教育程度很低,观念陈旧,且不说辅导孩子学习,就是其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与时代不合拍的。祖辈大都溺爱孩子,极易导致孩子任性、唯我独尊,尤其有些老人,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还爱护短,会进一步导致孩子排斥父母或其他人的批评与管教,形成偏执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因情绪欠稳定,意志薄弱,面对形形的诱惑,很容易情绪失控,冲动行事,甚至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出现攻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曾连续破获两个团伙抢劫案件,涉案嫌疑人近20名,全是“90后”。其中一个11人抢劫团伙,部分成员沾染了吸毒恶习,为购买先后抢劫10余次。而涉案嫌疑人均曾是留守儿童,其中大部分由祖辈带大。
此外,因缺乏关爱而自卑无助、内心迷茫、自暴自弃,也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几种心态。父母不在身边让留守儿童感觉失去了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及孤独无助心理,有的孩子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逃学甚至辍学,以致过早地踏入社会。小祥是湖北鄂州的一名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上小学五年级。前不久,小祥的老师给他远在重庆打工的父母打电话,让他们回家一趟,因为小祥要辍学。老师说,小祥逃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每天都是被奶奶“押”着去上学,但还是经常中途一下课就不见了人影。老师找他谈心,他低着头说:“我反正成绩不好,读下去也不会有出息,还不如让我出去闯闯。”说这些的时候,小祥一直用手指捻着衣角,似乎在掩饰内心的自卑、无助与迷茫。老师责怪家长只知道挣钱不关爱孩子,家长却十分委屈:“我们隔三岔五给他寄衣服寄文具,难道还不够关爱吗?”小祥的奶奶也很委屈:“我天天起早贪黑给他做一日三餐,一天来回几趟接送,对他还不够关爱吗?”老师说:“孩子不是小猫小狗,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他们还有高级需求,比如朝夕相处的陪伴、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亲昵的抚摸、一个肯定的点头、一句鼓励的话……这些都是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的。”
亲情抚慰是良策
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孩子的成长特点,是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系统要求越高,父母的关注与呵护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孩子一生的心灵牛奶。
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不再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最期待五类关爱:
情感交流 在留守儿童的书信中,“孤独”和“思念”等字眼出现频率最高。他们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而大多数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上的健康,以及人身安全问题,很少关注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道德引领 处在道德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容易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不知不觉中,身上原本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就会加重或催化,成为真正的问题。
学习辅导 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他们大都表示,做功课遇到“拦路虎”时,爷爷奶奶和身边其他人大都难以提供帮助。这也是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他们渴望有人及时给他们释疑解惑。
生活照顾 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老人年纪大了,照顾多有不周。这些孩子在生活方面还是存在某些困难,需要得到精心照顾。
安全保护 撤乡并镇以来,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老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孩子的安全自然受到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姜勇认为,正确的早教和及时的心理疏导,能使孩子人格健康。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是父母要树立起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多利用现达的通信工具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除了尽量多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父母还应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或一方可选择就近在本地务工。
二是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娱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融入集体,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减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断层与真空。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留守儿童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是农村基层组织或社区组织应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假期或家长回家的时机,采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等形式,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保育学》课程涉及学前儿童生理发育、健康评价、营养膳食、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等方面知识。该课程是集知识教育与能力技能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然而,在长期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对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造成教学实践中的种种偏差,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由复合型向应用型目标转变的背景下,对《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反思和研究,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教学改革研究(15JG001Q)》的要求,我们对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现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名称不尽一致,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卫生与健康》、《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园卫生学》等等,但课程内容基本相近。就课程内容来说,《学前保育学》课程基本涉及如下热荨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保健知识。这一部分是本课程知识的奠基部分,旨在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为学前儿童保育工作提供主要依据,使学前保育活动能够按儿童生理发育的规律办事。其主要内容涉及人体系统及感觉器官的生理发育特点和主要功能,学前儿童系统、感觉器官的生理特点及其保健要点。
学前儿童健康及评价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学前儿童健康学基本知识,旨在使学生掌握运用健康学的原理来分析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健康的含义,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因素,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
学前儿童营养卫生。这一部分内容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维持儿童生命和健康过程中营养素的来源和构成,从营养的角度保证提供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缺点,幼儿膳食的配置原则,幼儿膳食计划和食谱的制定,托幼机构的膳食卫生。
托幼机构的生活保健制度。这一部分是从制度层面讲解幼儿园生活制度,旨在让学生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从幼儿园生活环节了解卫生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科学地制定幼儿园生活制度,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各环节的卫生要求,托幼机构体格检查制度、预防接种制度、隔离制度、消毒制度、环境卫生制度。
学前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是从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视角讲解安全管理和教育,儿童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技能,旨在提高安全意识,应对意外事故。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托幼机构的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托幼机构一般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技能。
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是根据幼儿成长的生理特点讲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的技能和护理技巧,旨在掌握各种病症发生的规律,应对传染病和常见的病症发生。其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发生的基本途径和症状,掌握常用的病症预防和护理技术,能够在教育实践中预防传染病和常见疾病的发生。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这一部分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学前儿童典型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及预防办法。旨在掌握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预防和早期发现学前心理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育的年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卫生。这一部分是从幼儿园物质环境卫生的视角,介绍了托幼机构物质条件方面的卫生要求。旨在让学生掌握的物质环境建设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并尝试进行初步的环境创设。内容包括托幼机构的房舍、场地、常用设备、教具、文具、饮食用具、盥洗用具卫生等。
通过对《学前保育学》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前保育学》具有综合性课程的特点。它集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技能训练为一体,涉及知识内容广泛,能力培养要求较多,操作技能具体,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托幼机构工作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
1、《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是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取向,是课程教学的实际效能。课程价值取向一般可以分为以理论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能力技能培养的价值取向两种类型。如各种原理课程教学,其价值取向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而有些课程则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技巧。当然对于任何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十分明显的分为理论型或技能型。理论型价值取向中,也强调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能力技能型价值取向也要以知识教学作为基础。但从总体上分析,不同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从《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内容来看,它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从课程的目标来看,它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是技能技巧教学的奠基,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从事幼教职业的技能技巧,能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熟练地处理幼儿营养、健康、疾病预防和处理、事故预防和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创建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童保育的能力和技能。
2、《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学科地位
高等院校的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而各专业的培养方向,是通过课程体系来体现的。在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托幼机构从事教学和保育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保教结合的特殊性,不仅要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教学,还承担着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任务。其课程体系是由学前教育和保育两个部分构成。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音乐、美术、体育、学前活动等教育类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育的能力。而《学前保育学》课程,则主要普及幼儿卫生健康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幼教职业中的保育能力,能够在幼儿教育中保证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教育提供卫生健康保障。因此,《学前保育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占有重要位置,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3、《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功能就是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课程的功能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有不同的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按课程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前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课程等课程系列,这些课程体系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奠定知识基础。二是艺术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体育、学前绘画、学前音乐、学前手工、学前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各种技能技巧,奠定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能力。三是学前保育课程,主要包括《学前保育学》课程,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在学前教育过程中,促M学前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功能是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为学前教育教学提供重要保障,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素质教育。
4、《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学前保育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综合性。《学前保育学》课程集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健康知识、儿童营养、托幼机构生活保障、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儿童心理卫生、托幼机构环境卫生知识为一体,涉及面广泛。第二,实用性。《学前保育学》课程的设置直接针对托幼运机构的卫生保健活动开展教学,它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开始,涉及到托幼运机构卫生保健的方方面面,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工作指南。第三,技能性。《学前保育学》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是要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所必需的各种技能技巧,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学前保育学》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科地位、课程功能和课程特点的分析,我们可把《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归结为“知识奠基一强化能力一突出技能一提高专业素质”,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途径,技能是目标,素质是归宿。
知识奠基是指《学前保育学》教学要以幼儿生理学、幼儿园卫生学、幼儿园营养学、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从事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基础知识,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因此,《学前保育学》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为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奠定基础。
强化能力是指《学前保育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是什么,还要使学生学会在托幼机构的工作实践中善于利用学前保育学的各种知识分析问题,能够按照幼儿保育的有关要求对托幼机构各种设施进行设计、规划和检测。因此,在《学前保育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增加学生见习机会,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实验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范文6
【摘要】 目的:比较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30例12~17岁抑郁症儿童分别用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8周都用抑郁自评价的量表(SDS)评价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 χ2检验计算P值。结果:在8周时氟西汀组的有效率(87.7%)稍微高于氯丙咪嗪组(8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起效时间上氯丙咪嗪组快于氟西汀组,在2周时氯丙咪嗪组的有效率(38.46%)高于氟西汀组(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都较少且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都疗效明显和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儿童;抑郁症;氯丙咪嗪;氟西汀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clomipramine and fluoxetine in treatment of childhood depression. Methods:One hundred and thirt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2 groups treated with clomipramine and fluoxetine respectively for 8 weeks. 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with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the sid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with treatment symptome scale (TESS).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clomipramine group and fluoxetine group were 83.1% and 87.7% respectively, which had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omipram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luoxetine group after twoweek treatment. The side effects of both groups were few and light.Conclusions:Both clomipramine and fluoxetine are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child depression with few side effects.
[Key words] Child;Depression;Clomipramine;Fluoxetine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前往儿童心理专科咨询的儿童逐年增多,尤其是因为情绪障碍和情感性精神病来咨询的儿童。本文对近3年我院临床心理科咨询的部分抑郁症儿童分别用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以比较二者治疗儿童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咨询者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R)[1] 、现代儿童精神医学(1994,李雪荣)[2]和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1999,陶国泰)[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部分抑郁症儿童130例,年龄12~17岁11月;男52例,女78例。130例抑郁症儿童都是心理科初诊病人,病程3~12月。
1.2 方法
1.2.1 分组 130例抑郁症儿童随机分为氯丙咪嗪
治疗组和氟西汀治疗组各65 例。氯丙咪嗪治疗组男24例,女41例,年龄(15.6±5.3)岁;氟西汀治疗组男28例,女37 例,年龄(15.9±5.5)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2 药物剂量和用法 氯丙咪嗪治疗组给予氯丙咪嗪治疗,起始剂量为12.5 mg/次,2次/d,1周后加为25 mg/次,2次/d。氟西汀治疗组给予氟西汀治疗,起始剂量为10 mg/次,1次/d,1周后加为20 mg/次,1次/d。疗程均在8周以上。
1.2.3 量表评价 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8周都用抑郁自评量表,根据SDS减分率评价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减分率50%~74%为显著进步;减分率25%~49%为进步;减分率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2周时疗效评价
两组在治疗完2周时进行一次疗效评价,结果氯丙咪嗪组总有效率(38.46%)明显高于氟西汀组总有效率(1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4,P
转贴于
2.2 治疗8周时疗效评价
治疗8周时总有效率氟西汀组(87.7%)略高于氯丙咪嗪组(8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P>0.05),见表2。表2 治疗8周时两组疗效评定[
2.3 治疗8周时不良反应比较
结果见表3。两组不良反应都较少且轻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3 两组不良反应评价
3 讨论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0%~20%[3],在儿科门诊所占比例却较低。2001~2007年我院19 196例儿童心理咨询仅占儿科门诊总数的0.28%~0.54%[4],绝大多数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据我国12个地区对15~19岁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为0.016%[3]。我院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在心理咨询总数中占的比例仅只占2.23%[4]。一般认为男性高于女性,比例为(2~4)∶1[3],但是在我院19 196例中男性 (148/13 281,1.11%)少于女性(280/5 915,4.73%)[4],可能与患儿的家长对女性儿童的其他心理行为障碍不够重视,而只重视严重的心理障碍(情绪障碍、情感性精神碍和精神分裂症),使其所占比例相对高有关。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2周时进行的疗效评价结果,氯丙咪嗪组有效率明显高于氟西汀组有效率(P0.05),说明两者对儿童抑郁症也都有比较好的疗效。治疗8周时两组的不良反应都比较少,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都比较安全。
本文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均有效而且不良反应较轻,与郭兰婷[5]用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的临床观察结论一致。查阅文献,未见氯丙咪嗪治疗儿童抑郁症的报道,也未见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的对照研究。本文结果表明,氯丙咪嗪和氟西汀两种药物治疗儿童抑郁症效果均明显而且安全性好;氯丙咪嗪价格便宜而且起效时间快于氟西汀,但是总疗效比氟西汀略低和副作用略多;氟西汀总疗效略高于氯丙咪嗪而且副作用更少,但是价格较贵和起效较慢。因此,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各有优势,临床上可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和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R)[S]. 第一版. 山东: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 李雪荣. 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 第一版.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 陶国泰.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 梅其霞, 杨世华, 张天秀. 某儿童医院19196例儿科心理咨询案例临床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6): 43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