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1

【关键词】“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0-01

在校“双语”幼师生在年龄与中学生、广大青少年一样大多都处于16-20岁(青春期),逆反心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双语”幼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的教师,如果其逆反心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工作对象。因此,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必须把“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作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逆反心理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反向力量,这种反向力量使他们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在:

认知上:处于青春期的“双语”幼师学生,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强烈追求新知的欲望,却往往容易陷入一味追求新知而不能对新事物的是非曲直进行全面认知和准确判断,怀疑和否定既成事实,对其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面思考,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对成人的建议和劝诫置若罔闻。

情感上:“双语”幼师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两极性和矛盾性,情绪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容易走极端,对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十分冷漠,对成人的要求漠不关心,对自身感兴趣的却过度热情,对于不符合自己价值要求的东西往往容易产生敌对态度。

行为上:“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要么对社会的规定和成人的要求表现出强烈反向行为,不听话,爱对着干,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向西;要么对社会的规定和成人的要求表现为沉默不语,内心抵触,俨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或者虽口头应承,却没有任何行为反应。

二、“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处于青春期的“双语”幼师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出现了“成人感”和社会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己能够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应由自己决定。但他们认知发展不够成熟,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对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双语”幼师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慢慢地形成自卑心理,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在校“双语”幼师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不是自愿而是被家长逼迫进入到“双语”幼师学校学习的,虽然国家对“双语”幼师学校有很多支持,但社会对“双语”幼师教育的看法不尽人意,以及“双语”幼师学生就业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一个人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注重学习成绩,使得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不满,并表现出对学校的反抗。

学校教育中不良教育行为方式:如教师对学生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些都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生存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在班集体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承担一定的角色。如果学生的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条件差、家庭不和谐、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则造成自卑心理、孩子个性的缺陷、不良的态度等问题,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

(四)社会因素

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对现代年轻人缺乏认同,也容易引起“双语”幼师学生的逆反心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往往引起不够成熟、缺乏判断能力的年轻人盲目追逐,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冲突,这势必遭到老师和家长的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三、“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对现实社会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悦纳自我、悦纳他人、悦纳社会。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合适的和适当的,这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形成正确自我认识;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观不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充分发挥三者在教育中的作用,三者加强联系、协同一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尽量消除不良因素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2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一方面,青春期是人格塑造、核心价值形成的关键期;另一方面,青春期也是行为偏执的叛逆危险期。青春期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可是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走访,我们发现青春期教育存在诸多的迷思与困惑:青春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今天的青春期教育与以往有何不同?家庭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等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震雷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长达二十多年,对此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度的思考,我们请他对青春期教育中的迷思与困惑作出解答。

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教育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

徐震雷:我个人认为青春期教育从一出生,就应该开始。虽然叫青春期教育,但是青春期的想法和心理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当然刚出生的时候,孩子没有主体的意识。所以系统的说,青春期教育应该是从幼儿园开始。

幼儿园阶段,孩子虽然才只有3岁左右,智商只有成人的一半,却已经有很高的智商理解两性关系。不过,3岁以前,孩子虽然理解不了两性关系,但是家长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如关于性的害羞心理,其实在1岁时,就有性害羞意识,孩子会从穿开裆裤到穿时装裤。3岁之前,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羞与耻的教育。

在这个方面,过去的教育与现在的不同。过去重视耻感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会对性有一种罪恶感。现在呢,是把羞与耻分开,害羞是可以的,耻辱是尽量避免的。如小孩问自己从哪里来。耻感教育认为不能说。当我们认真考虑孩子为何问这个问题,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问这个问题,实际是为了寻根。所以,我一直强调,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在长期的人生中,如何针对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徐震雷:刚才说3岁后,可以开始青春期的系统教育。因为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要预防性骚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建立简单的家庭概念。幼儿园孩子都会唱这么一首有趣的童谣:“小小子,坐门敦,哭哭啼啼要媳妇,要媳妇干吗?点灯,说话,吹灯,做伴,晨起来,为她梳小辫。”可见,孩子们脑海里已经有了初步的爱情意识和婚姻观念。

进入小学,应该以案例教育为主。因为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具体思维,所以青春期教育应该适合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符合他们心理的特点。

随着营养的丰富、性知识的刺激。很多孩子的青春期提前,特别是女孩,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身体提早成熟,这时候就慢慢进入男女生关系的教育上。男女的生理、心理有什么差异,怎么相处,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形成一个对自己的认可(第二性征发育带来身体变化、心理变化),以悦纳自己,获得尊重。所以说小学高年级,青春期教育可以讲一些抽象东西,如两性尊重的基础、包容的基础,让孩子尊重并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初中阶段,应该是第一性征教育与第二性征教育并重。第一性征教育指的是性教育,如拥抱、拉手、接吻会带来什么,知道性情感、性冲动,否则他们会有恐慌,另外还有生殖避孕。第二性征教育主要是了解身体的变化,坦然面对男女生理的各种差异。初中阶段的青春期教育一定要强调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爱。初中阶段的逆反是正常的,家庭要帮助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高中阶段,学生恋爱现象开始多起来,发生的学生开始多起来。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避孕教育。我个人以为,我们的教育在阻止孩子发生方面还是管用的。

:青春期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青春期教育有什么新特点、新要求?

徐震雷:过去,我国比较传统守旧,西方相对开放开明。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打开大门,关于青春期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手段,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分丰富。可以说,世界上所有青春期教育的成果都可以在我们国家展现,所有最开放的青春期教育方式都可以得到利用。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包容各种不同的想法,通过认真讨论,加以吸收,形成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是多元的社会,开放的青春期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因为开放与多元,使得我们很多青少年无所适从,没有办法选择信息。我们孩子的决策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媒体、信息爆炸的社会。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抉择能力,引导他们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时代,没有办法完全净化网络,剔除不良内容,所以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正确信息。不是教会孩子必须选择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如何选择。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青少年去选择接受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了解青春期教育的共性与特性,学校和家庭都应尊重、理解孩子

: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性别意识开始加强,青春期教育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吗?

徐震雷:处于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身体构造不同,激素水平不同,必然意味着心理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女孩稳定文静一些,男孩更加刚强有力量。不过除此以外,男孩、女孩之间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共同点远大于不同点。所以,我认为男孩教育、女孩教育不应分得太细。我不同意一定要把女孩培养成淑女,把男孩培养成绅士。因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首先都是人,所以最起码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人――社会的人,独立的人,自食其力的人,有能力的人。

我个人不建议分开教育男孩与女孩。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教育对今天的影响,会发现基本上对女生教育得多,对男生教育得少。男孩教育的忽视,使得女生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强。基本上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习好能力强的大多是女生;男生越来越显得不像是一个男生。不能忽视男生教育,应一视同仁,齐头并进往前走。对此,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个反思。

: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徐震雷: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脆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青春期的主要问题是逆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呢?是因为家长要管孩子,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不愿意被管制,所以逆反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

在青春期以前,一般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到了青春期以后,家长应该调节与孩子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调整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陪着孩子度过他的青春期。不逆反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高兴,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家长应该是陪着孩子一块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把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想法毕竟幼稚,有些不成熟,甚至荒谬,但是,那也是孩子的想法。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一旦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孩子的逆反是可以减少的。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他如果有困难有问题,他会向家长寻求帮助的,不用去探听孩子的秘密,孩子就想告诉家长。如果孩子不想告诉家长,那说明孩子自己有秘密,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借鉴国外先进的青春期教育,让青春期教育符合国情,与本国文化相联系、相结合

:关于青春期教育,基于国际比较的角度,有哪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徐震雷:每个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所有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和本国的文化相联系相结合,所有青春期教育做得好的,都是符合国情的教育。他们的青春期教育大多指的就是青少年的性教育。

比如说瑞典,瑞典人认为自己的性教育是最道德的教育,因为瑞典人的文化是“我的身体我做主”,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男女平等。瑞典性教育是从权利角度、平等角度开展,与瑞典的社会相适应。美国的性教育比较保守。美国宗教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他们的性教育基本上不能进入学校,都是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开展,因此非常注重实用主义。青少年怀孕得多了,就在学校开展避孕教育;艾滋病多了,就在学校开展性安全教育,缺什么补什么,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因为美国的理念太多了,没有形成主流的教育理念。美国的性教育也是与他们的本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而在我们国家,青春期教育是以教育部主导的“性健康教育”为主流,是以健康为核心的。当然中国这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第一要借鉴国外不过分重视性别教育的做法。不搞太多男孩教育、女孩教育,只做人的教育。女人不一定温柔似水,男人不一定刚强威猛;女人也可以刚强,男孩也需要温柔。总之,不管男孩、女孩,首先得要有人样,这个方面可以吸收国外的思想。

第二要借鉴国外重视家庭教育的思想。强调家庭的多样性,对不同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予以尊重,家庭与家庭之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而咱们现在,不少学校开学初,有的班主任会问哪些孩子来自离异家庭,哪些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是不合适的。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婚姻观、家庭观,这个方面一定要吸收国外的包容思想。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3

(一)生理因素

一是思维凸现批判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二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自我独立、自我评价、自我设计等是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三是情感情绪的不稳定。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易动感情,情绪强烈的心里特征,其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强烈。当他们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刺激,场境的感染、他人或群体的暗示时,就很容易转变对事物原有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二)家庭因素

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就成了这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心、爱护。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放纵、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心理脆弱等弱点。二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对孩子关心过少,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当他们看见别的同学能得到父母的爱时,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最终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三是某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总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强迫孩子读不喜欢的大学或是专业,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仇恨的逆反心理。四是在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承受着来自工作岗位上的各种压力,为了不让孩子再承受这一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渐增高,导致孩子心理负荷增加,以致产生烦躁、自私甚至厌世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众媒体在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文化追求、满足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通过舆论的持久作用,使人向物的世界沉沦,大众传媒商业化和世俗化,使得各种传媒都不同程度地表现生活上的物欲横流、金钱膜拜,生活中的玩世不恭、躲避崇高,道德上的良心遮蔽,媒体上充斥着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暴力凶杀、虚伪欺骗,叛逆性人格受到推崇,教育者受到了丑化。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大众媒体中的错误导向导致了学生的思想混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舆论的支持。

(四)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也比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而教师思想显得相对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从而出现师生在面对同一问题和现象时产生分歧,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矛盾。此外,教师言行不一,做事不果断,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工作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甚至反感,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怎样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多层次、多渠道地弘扬主旋律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现实社会发展相协调,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及时为他们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同时,大学生需要向教育者寻求帮助,多与教育者沟通交流,尽快纠正错误,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和危害。

(二)改变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大学生对独立性的要求很强烈,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家长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帮助他们早日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名真正独立的社会成员。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原本因为对独立性的追求而带来的逆反心理!而且通过对他们独立性的尊重和满足达到了同样的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早日走向成熟。

(三)优化不良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引导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自觉地为优化社会环境做出积极努力。第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行为一致,从而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实效。第三,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整顿,严厉取缔和控制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书刊、音像和文化经营形式。

(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引导者,教育者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业务理论和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第二,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第三,还要讲究语言艺术,提高启发诱导能力。此外,要善于总结、勤于交流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掌握足够技巧,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

总之,只要教育者能准确地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徐义武.成人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院学报,2006,(03).

[2]罗永忠.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3]刘松.成人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2,(04).

[4]苏佳斌,董治宇,陈高文,宋杨.逆反心理现象与对策[J].2001,(04).

[5]谭志茂.试析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咸宁师专学报,2000,(05).

[6]曹维荃.试论成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学对策[J].职大学报,1997,(03).

[7]方丽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8]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6).

[9]王昊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防治[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04).

[10]张燕.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疏导[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11]潘成蓉,王艳.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12]朱宏.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心理学探新,1991,(01).

[13]张潭.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14]LauraAbrams,JillianFlood,LeAdellePhelpsPsychopharmacologyintheschools,UniersityatBuffalo,USA,2006,493-501.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4

关键词:青春期 心理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一、 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份报告曾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我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二)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

(三)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越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四)逆反心理严重。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五)缺乏意识和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大都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六)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由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主要有:厌学、逃学、说谎、偷窃、打群架、抽烟、酗酒、泡网吧、谈恋爱、焦虑、恐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偏激、个人主义等不良的个性。

三、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观因素。青春期既是高级需要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他们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个性张扬,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

(二)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有极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相反有的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这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三)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一些病态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四)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十分严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幼稚的心灵。

四、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预防和纠正的有效办法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的目的呢?

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一)学校:

1、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2、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有专门的师资,专门的专业教材而非政治课教育,这样才能受到重视。

3、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面对面的关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4、开展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的重要场所之一。

(二)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心理调适工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最好楷模。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疏导

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属于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的科学干预和调节,可以消除或避免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的免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1、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耐挫力。

3、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4、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自控。

5、引导学生发展自我。

总之,健康的心理会使学习学生更加快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更加高尚,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5

“也不能就让她一直这样啊,小时候挺懂事的孩子,现在怎么动不动就‘顶嘴’呢?”刘杰感到很纳闷,也很头疼,不知道怎么教育女儿才好。

孩子有个性,爱辩论 爱“顶嘴”

针对孩子“顶嘴”这一现象,笔者走访、调查了20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其中,有10名学生表示,他们会不自觉地与父母“顶嘴”,有8名学生表示,偶尔会和父母顶嘴,只有2名学生表示,不会与父母顶嘴。在10名会对父母顶嘴的学生中,有7名是中学生,3名小学生;而2名不会对父母顶嘴的学生中,中小学生各一名。

“我觉得那不算是顶嘴,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已。”一位初三年级的学生说,他只有在觉得父母表达了他认为不正确观点的情况下,才会出言反驳。

这位初三年级的学生告诉笔者,父母老是用一些老的观点和思想来指导他,让他觉得很受不了,所以家里老是像在开辩论赛。

而另外一位初二的学生说,在生活中,她也难免会和父母“顶嘴”,但是她会懂得如何把握分寸,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会惹父母不高兴。

“‘顶嘴’不惹父母生气,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了。”这位学生说,她在和父母表达自己的看法时,首先会想到他们是长辈,要尊重他们,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就会注意语气和用词,不会说“火药味”太浓的话。“而且这样有个好处,一般我的观点都会得到他们的认同。”

“小小年纪,怎么就会顶嘴了?”很多家长常常感到奇怪,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宝宝到哪里去了?父母说什么,就非要反着干,“爱顶嘴”。面对爱“顶嘴”的孩子,家长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家长李女士说,儿子洋洋从小就是个很乖的孩子,没怎么让大人操过心,但最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儿子变得爱顶嘴、顶撞父母了,想着也许是孩子青春期到了,就忍一忍吧,但是有的时候有客人在家,孩子还和父母顶嘴,就让她和丈夫觉得很没面子,实在是很生气,就会在客人走后教训儿子一顿。

“孩子有自己的观点挺好的,至少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家住开发区江南春城的张女士认为,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好事,要支持,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表达的语气和态度要端正,不能对父母有不尊敬、不耐烦的情绪。

“顶嘴”原因多 宜疏不易堵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新疆伊宁市第24小学德育副校长邓瑞说:造成孩子爱“顶嘴”的因素很多,有心理的、生理的、性格方面的、外界因素或是情感因素等等。

从心理方面,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会产生不满足感,同时,对外界的需求很多,对事物也抱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而父母在这方面给予的不够,没有办法满足此方面的需求,就会产生烦躁情绪,觉得父母老套,跟不上时展。

从性格方面,一些性格比较暴躁、易怒的孩子,就会在生活中表现出爱顶嘴等现象。

从外因方面,父母引导孩子时不够耐心,打骂、压制孩子的思想和情绪,或是在学校人际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不如意,或是感情受挫等原因,都会导致孩子把气撒在父母身上,通常表现为爱顶嘴,而常常对父母顶嘴,若不是对别人,则是孩子在潜意识里,会觉得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即使对父母发脾气、或顶撞,父母也会容忍自己,不会和自己计较。

心理咨询师建议: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新疆伊宁市第24小学德育副校长邓瑞建议:面对孩子爱“顶嘴”的现状,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多学习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观察、了解、理解孩子。对于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只能疏,不能堵,如果孩子的娱乐活动太单调,家长要适当为孩子安排一些适合的娱乐活动,调节心态,有助于缓解因各方面压力导致烦躁、易怒的孩子情绪。

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为了让孩子有话可以轻松说出来,家长不要以权威自居。不妨在家里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气氛,谁说的有理就听谁的。并且鼓励孩子随时说出自己的感受,随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别担心这样会使你失去威信,其实你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反之,如果总是以“大”压小,长期下去,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给予支持”。“双语”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更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双语”幼师生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双语”幼师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

“双语”幼师生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伴随着行为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冲动性和敌对性的特点,常常与教师、同学对着干,更有甚者,不管什么事情,都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给他压力越大,逆反心理就强。

(二)自卑心理

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接受到来自家长、社会和周围人的消极评价,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笨”,不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放大自己的不足,产生自卑心理。

(三)学习困难

“双语”幼师在生涯面临着很大压力,招来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层层筛选后剩下来的,他们本来学习基础很差,面对新学科,他们更是无所适从,注意力不集中,违反课堂纪律,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甚至厌学、逃学。

(四)情绪、情感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波动大,喜怒无常,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同时,青春期孩子表现出对异性的好感,但对感情缺乏足够的认识,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

(五)缺乏自信或盲目自信

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就产生负面想法,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有的人甚至于放弃努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并没有理想的表现,但是他们却觉得自己能力很强,这是属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

(六)人际关系障碍

现在的独生子女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这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很难将心比心替别人着想,于是彼此之间不容易接纳对方,造成人际关系障碍。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孩子要么在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要么交往热情过渡高涨,出现交往不慎、失度等,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二、造成“双语”幼师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相当一部分“双语”幼师学生来自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易导致自卑心理。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氛围、夫妻的感情、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二)学校因素

学校在一个人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也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学校注重学习成绩,这使得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的机会,令学生对学校产生不满,并表现出对学校的反抗,从而进一步加剧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教育致因疾病”就是指教师的不良教育行为方式,使得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教师对学生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定势;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三)社会因素

社会则是通过新闻媒体、社会风尚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实施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而这些社会形式中存在诸多不良的东西,也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孩子们形成了一些偏激和过激的行为。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中专幼师生绝大多数都由学习成绩差、厌学所引起的,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不良地位,慢慢地形成自卑心理。有时学生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在受老师批评时,本能地用其他手段弥补被伤害的自尊心。

三、解决“双语”幼师学生心理的对策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对现实社会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悦纳社会、悦纳他人、悦纳自我。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合适的和适当的,这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形成正确自我认识;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