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课题研究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课题研究总结范文1
XX年5月5日至8日,xxx州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推进暨成果展示会在我校召开,为承办本次会议,xxx州教科所、xxx县教育局、xxx县教学研究室、沿渡河镇党委政府、沿渡河镇中心学校的领导全力以赴,加强会议承办工作的指导,我校全体教职工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xxx州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实验学校的课题主持人或学术秘书、部分“忠孝雅诚主题教育和”和“民族常识、民族文化”教育成效显着的学校代表近200人。xxx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久红、xxx州教科所所长胡卫国、xxx县教育局局长郑远宏、xxx县沿渡河镇党委书记钱才东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州教科所副所长陈泽奠、杨舜山分别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领导还有州教科所副所长汤吉舜、xxx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发剑。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全州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会上,我校校长庹自保、建始县民族小学副校长谭琼、建始县七里坪中学教师向 莉、xxx市桂花园小学德育主任向恒举、宣恩县宝塔河小学校长扬长艳等同志,分别就湖北省民族文化课题“xxx州开掘运用本地德育资源,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xxx州xxx教育科研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国家教师科研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xxx课题“关注关爱留守生”等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大会交流;xxx州教科所所长胡卫国、副所长陈泽奠、汤吉舜、德育研究室主任袁玉荣等同志分别就“个人课题研究”、“ xxx州开掘运用本地德育资源,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和关注关爱留守生课题后期研究工作以及忠孝雅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安排”、“课题结题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后期研究工作”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代表还观摩了我校10节课题研究及忠孝雅诚主题教育展示课,参观了沿渡河中学校园,考察了沿渡河镇学校德育活动实践基地。
二、承办工作的成功经验
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筹备任务:编印了一本相册,一本校本教材,一本会务指南,七八年级各班准备了一节班会课,办了一个展厅,筹备了一台晚会,成功组织了一次大团队赴神农架考察活动。
1、整个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与会代表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好口碑,改变了沿渡河中学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树立了沿渡河中学在xxx县乃至全州农村中学中的新形象,营造了良好的学校发展环境,推动了学校发展的进程。有人评价这次活动时说,这次活动将沿渡河中学的发展进程向前推进了三至五年。我们倒是更看重口碑,更看重学校发展的良好态势。俗话说:“别人说你好,不好也好,别人说你不好,好也不好”。
2、教职工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整个活动筹备工作中,需要我们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需要协调,如:与酒店、镇直各单位、文工团、镇内兄弟学校等的配合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完成校园硬件建设投资近六万元。
3、成功展示了德育课题研究班会活动课。其参与面广,教育面大,通过编制方案和具体实施,创新了活动课的基本模式,特别是在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地资源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通过教师的出谋划策和专家的指导,使我们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众人拾柴火焰高。
4、锻炼了我们的团队。通过编印会务资料、办展示厅、策划班会活动课、筹备晚会、接待与会人员、组织考察活动等,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进一步发现了人才,充分展示了师生的才艺,初步展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激情。为承办类似的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5、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是办好这次活动的保证。xxx州教科所、xxx县教育局、xxx县教学研究室、沿渡河镇党委政府、沿渡河镇中心学校的领导多次深入学校指导承办工作,沿渡河镇党委政府拨专款三万元,xxx县教育局拨专款一万元,民营企业人士万红卫耗资万元为学校移置“校训石刻”石头,张剑锋无偿捐助迎宾用品和晚会舞台装饰用品,许国锋捐款一千元,镇内民营企业老板和镇直各单位主动做条幅和横幅28条。
实践再一次证明:
1、人心齐,泰山移;
2、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是可以做好的;
3、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科学课题研究总结范文2
关键词:地理,环境,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改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探索性、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特的课程领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1]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内涵
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学习方式,或者是一种课程类型,也可以看做是以知识与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的综合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义,既有学习的内容,又有课程的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性教育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预测交流结果。”[2]
二、开展初中学生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是指家乡的地理知识,它的内容是学生家乡的地理环境,乡土地理的教学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中的几个要素,开展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乡土地理环境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身边可触可及的熟悉事物,展开实地调查简单易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和交通状况,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改善家乡面貌激情。[4]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生活,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分析调查本地自然条件对社会环境、经济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改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一手材料,了解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面对环境污染,引发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5]
3、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造力
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内容多种多样,课题研究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例如,对水污染的研究,还要用到化学知识,网络计算机知识。研究性学习中,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交融,学生多渠道获
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乡土地理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是家乡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地质地貌、气候植被、自然资源等,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具体过程是
1、确定课题和制定方案
确定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第一步,课题的确定,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乡土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自然、环境、经济、旅游各方面。确定研究课题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考虑研究的创新性的价值性,课题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课题确定后,要认真制定课题方案。考查课题背景,设计课题研究步骤和方法。确定研究分工,预算研究经费,考虑研究规划,预设研究结果
2、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
制定好课题方案以后,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具体实施的课题方案,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取舍,整理归类,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和证据,通过判断推理、归纳演绎进行研究分析。利用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图表。[6]
3、交流课题研究成果
学生对资料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展示课题研究成果。[7]写作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开展辩论会、建立研究型学习网站等。也可以把研究得出的建设性结论提交给政府的相关部门。[8]
总之,开展初中学生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加强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9]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10]
参考文献:
[1]尹后庆,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2011
[2]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
[3]柯志坤,,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
[4]王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河南大学,2013-05-01
[5]李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南大学,2013-05-01,
[6]杨光生,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乡土地理教育有效整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06-01
[7]李宣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华中师范大学,2012-05-01,
[8]邓庆红,我国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15
科学课题研究总结范文3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科学知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学科学课上,科学思维的培养日显其重要性。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小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小学生科学思维在课堂中发展的成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
2)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总结学生科学思维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有关课堂教学、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与发展等理论的学习,积累详实的资料,并找准理论依据,为后期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2)案例研究法。⑽倚?蒲Ы萄凶榭展的《给冷水加热》课堂教学活动当作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归纳处理。
3)经验总结法。通过开展发散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将一般做法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作出适当的表述。
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向本校科学老师们调查了解学生科学思维在本校科学课堂上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本校部分学生对科学思维在科学课堂上应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找出本校本班存在的问题,确立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方向。2)做好课题准备工作,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我校科学教研组开展的《给冷水加热》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并发现水受热后重量不变,而体积变大。教师继而引导学生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热后产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在实验探究里,学生会有乐于发现新问题和愿意积极探索的情感。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听教研员对《给冷水加热》课堂的点评,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完成课题的总结分析,撰写了课例分析和研究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1. 实施微课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有两处地方利用了“微课”,一是在学生汇报盛有冷水的塑料袋经加热后的沉浮变化,二是研究水受热后上浮的原因,利用“微课”验证重量是不是水受热上浮的原因。“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能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散学生思维。
2. 巧用实时录像点评。
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每次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都会在旁进行实时录像投影到大屏幕上。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教师便会调出录像,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点评。学生可以很直观观察到自己哪些实验操作欠妥,学会由外到内反思自己,下一次自己该如何操作能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从中利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学生单一的思维经反思后可发展为多向的科学思维。
科学课题研究总结范文4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实验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放开手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在实验中获取认识,激发兴趣,从而巩固其所学的知识,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现象。
2.实验教学应该是智慧生成、充满期待的课堂
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塑造有知识的人”而不是“塑造有智慧的人”的教育。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激情才能燃起学生的激情。老师惟有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将会对课堂的成败起关键性作用。
3.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我们理解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应该是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课堂,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让科学学科的课堂真正成为放飞想象、舒展心灵的场所。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探索提高初中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从而寻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初中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摸索提高初中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2.教育调查法:对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中学生探究能力的状况和水平,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个案研究法:跟踪某一具体课题组的探究能力学习活动,通过个案分析来学生探究能力的一般规律,探索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总结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当前,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把科学探究引入到理、化、生教学中来,其目的是希望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人们对于科学课程应当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经达成了共识,许多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关于科学探究的目标。但对于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则存在不同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亲身经历探究性实验而潜移默化地达到课程目标,不需要明确地教给学生如何开展科学探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明确地教给学生科学方法,甚至认为学生对科学方法或过程的理解比对科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更为重要。从科学课程的发展来看,后者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教育者认同。这样,如何实现科学探究目标的问题就摆在了研究者和课程设计人员面前,成为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而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科学学科思想的形成,对完善自然科学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从而形成符合科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大大提高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从我校科学学科教学实践来看,课堂上师生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和识记,通过强化训练获得学科的一些零散的解题方法等,有些科学成绩好的学生是有效训练的产物,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基本是一片空白,更谈不上对学科的感情、兴趣。有些学生的科学学科学习很吃力,对新情境的问题毫无头绪,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习负担重。部分教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研究不足,对通过什么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更缺少分析和研究;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来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初中理化生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现代化仪器辅助教学。这种教学的好处就是直观易懂,富有兴趣,比呆板的讲解丰富,同学接受知识也比较容易和深刻。
科学课题研究总结范文5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开展的不利因素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还没有被广大科学教师重视,在活动开发与实施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课内探究多,课外探究少;课外探究布置多,检查落实少;重复活动多,新的活动开发少;学生自己探究多,教师、家长指导少;浅表性探究多,深层次探究少……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成为科学教学的“鸡肋”,效益低下。
经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不利于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开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方面的因素
农村小学中,科学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方面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62.8%的教师除了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任教语文、数学等学科,再去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因此,许多教师对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而这些兼职科学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没有能力去开发并设计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方案,导致盲目布置课外探究活动。
2.家长方面的因素
据调查,有63%的学生家长把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上补习班、完成家庭作业,认为与其花时间搞这些课外探究活动,不如多做一些习题,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才是正理。多数家长表示,由于自身的科学素质不够,对孩子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辅导孩子的问题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对孩子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
3.学生方面的因素
调查发现,64%的学生喜欢上科学课,他们主要是对实验的现象感兴趣,但对参加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作业多而没时间、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支持。同时,探究活动的计划性、探究能力弱、探究时间不持久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
此外,农村当地的资源、探究活动中的组织与管理、考核与评价、探究成果的展示、探究活动的安全教育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农村小学“低碳型”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实施建议
1.重视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将科学课堂教学与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开展各种课外探究活动。
当前,科学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课外探究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改变教育思想,在教好科学课的基础上,做好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引领学生深入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科学探究活动,沟通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参与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愉悦,从而提升科学素质。
2.建立一支稳定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为了确保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及有效落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学校可以选聘素质优秀的科学教师担任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教师。在现有师资状况下,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专职科学教师;没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拔对本学科教学有热情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而且要长期稳定兼职,这样有利于本学科课程的教学研讨、实验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
3.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低碳型”科学课外探究活动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本着“低投入、低成本、不受时空限制”的宗旨,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生活环境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适合农村学生研究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以四年级为例,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见下表)。
这些活动的开发与设计,既立足于课内探究,又突破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与时间,使教师的教学有了抓手,家长的指导有了目标,学生有了探究的机会。
4.构建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评价机制
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则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积极构建促进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长期跟踪评价机制,从而督促、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1)评价的内容。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我们将开放式的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进行了统整。同时,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档案袋,及时把实验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成果、评价表归档装袋,以利于总结与反思。
(2)评价的方式。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我们采取学生、教师和家长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每一次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根据评价表的信息涂上相应的等级。
通过评价,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享受探究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5.搭建展示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成果的平台
科学课题研究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课程资源 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77-01
面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多数学生因这一门课程的枯燥性、定义性而学习兴趣不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再加上书本资源有限,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在结合教材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在此,本文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相应的课题网站、加快科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步伐、在学科资源支持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等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做以下简要分析: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相应的课题网站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够凭借其丰富的网络资源,弥补教材中的知识缺陷。
1.1 管理网站的建立
利用校园网为平台进行阶段研究、动态管理,建立了设有“课题概况”、“研究动态”、“理论培训”、“专题研讨”、“设计反思”、“教学资源”等模块的课题专项研究动态管理网站。教师可从校园网任何一个信息终端,实时、传输、交流、共享专项研究各阶段的经验与成果,展示专项研究过程中理论分析、研究设计、教学试验等基本环节的工作。
1.2 结合学校教研活动内容健全校园网络资源管理平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针对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结合着校园网络资源中的相关优势,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收集开发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在弥补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能为学生学习科学与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校园网络资源管理平台的建立,还能为各个科学教师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一些教师可以将手中现有的音像资料上传到管理平台中,其他老师可以通过下载的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可以针对某一点教训观点进行相应交流、讨论,以此来实现教学互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记笔记的方式将相关知识记录下来,便于完成每个单元学习之后整理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这种方法,对教学有很好的推助作用,让每位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2 加快科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步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及学生日常学习的需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以便学生能够在科学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深化科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科学学习中。
3 在学科资源支持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3.1 观察认识类课型
在小学科学这一门课中,离不开学生的观察认识,且在该类课型中,信息技术充当的角色为信息环境及加工工具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来获取学习的重点,在加深自身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能对事物的具体特征有所了解。
3.2 试验类课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试验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在整个试验课程中,其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试验中获取相应的科学知识,并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方法、科学态度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通电的线圈》这一教学过程中,针对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教师若一味的讲解,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试验来辅助教学,首先,结合之前学过的电路知识,让学生分组构建一个小灯泡发光电路;其次,教师要把连接线圈的方法做简单的提醒,让学生通过看视频、看图片的方式了解连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并观察实验过程中电路通电后,线圈和铁钉之间有什么现象产生。有了更加直观的视频和图片的指导,学生们能够非常准确地连接电路,在观察现象的环节,他们能够更加充分的观察记录,对本节课的知识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4 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在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结合着学校的校园网络,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在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1).
[2] 姚志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