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经济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经济竞争力范文1
>> 浙中城市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凉山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滇中城市群之间的Granger分析 滇中城市群外向型经济发展分析与战略选择 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综述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木桶效应下“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及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评价 运用环境经济政策解决滇中城市群环境问题的探讨 云南批准《滇中城市群规划》 等 我国三大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 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与城市群建设 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的关联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秉安,罗海成,徐小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3] 胡灿伟.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4] 李泽熙,武友德,习世超,韩超.共生视角下滇中城市圈城市竞争力分析与发展[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34-38.
[5] 侯小星.滇中城市群产业集聚与整合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6] 胡宗群,吴映梅,张伟等.滇中城市群产业演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65-69.
[7] 张艳红.基于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理论的滇中城市群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40-141.
[8] 牛乐德,熊理然.滇中城市群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24-36.
[9] 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 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
[11] 王衍用.区域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2):116-119.
Yunnan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YAN San-hu,LIU Yu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城市经济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城市;金融竞争力;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国际性金融中心或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这一现象的产生,使怎样构建多层级的金融中心体系和怎样建设金融中心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金融中心环节中,城市金融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设立一套完善的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是建设金融中心的迫切需要,同时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指标体系的简单化、完整化、数据可获取和指标可量化等原则,主要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基础支持、金融环境等方面出发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
1、金融发展
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原因是由于金融交易的集中和金融机构的聚集造成的,为了保证金融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在指标体系中,金融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金融配置效率和金融规模两个方面,其中金融相关比例(FIR)是指地区金融资产总量和GDP的比值,反映该城市实际金融发展水平。寿产险比值是指寿险和财产险保费的比值。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保险市场中,寿险比重将会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增长。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繁荣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的金融中心也就是经济中心。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两方面的发展,其中,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反映出各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
3、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作为金融中心的核心资源,其核心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个金融机构来说,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级金融人才,还需要其他方面专业的人才,比如说财会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级法律人才、决策人才、计算机管理人才等。从专业技术人员和金融从业数等方面能反映出该城市人力资源情况。
4、基础支持
金融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持。便利的交通环境,物流业发达、各种运输方式的汇集这些都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金融中心对电信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和电话银行等方面。科技的发展将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贸易发展,而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促进了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5、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是一个金融地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监管环境、信用环境和政府推动三个方面。一般来说监管机构一定要拥有较强的监督管理能力,要起到名副其实的监管作用。信用环境主要依赖银行不良贷款记录来衡量,不良贷款率和逆指标越高,说明该地区信用越不好。政府对于一个金融城市中心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促进金融中心的建立,反之也能抑制金融中心的建立,它表现在是否对新入住的金融机构有一次性的资金补助,是否为金融相关人才提供便利和优惠,是否对金融机构有税收优惠,等等。
二、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的建立
中国金融中心的建立是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都提出建立金融中心,与此同时,其他城市的发展定位也都基于建立金融中心考虑。
1、国际金融中心——上海
上海曾经是亚洲的金融中心,在中国的金融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其发达的经济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同时,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期货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是资金流通最多的地方。在人才方面,上海拥有复旦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所以上海当之不愧的成为了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2、全国性金融中心——北京、深圳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其政治信息的迅速传递使北京成为很多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首要选择的金融城市,它汇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是金融最为聚集的地方。同时,北京汇聚了大量的人才,“北漂”一族越来越多。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迈向国际化的趋势最为明显;此外,深圳可以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香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国际性的创新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国际文化中心,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
3、国内核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广州、大连、天津、南京、成都、武汉、西安
研究表明,这七个城市都在该地区金融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综合经济实力在该地区也是处在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大连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营业部的所在地,是华东地区的金融管理中心。
4、国内次级区域性金融中心——杭州、厦门、青岛、沈阳、重庆、郑州
这些地区不仅仅都具有自己的优势,而且在它们所在的地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沈阳是央行大区分行所在地,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郑州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它拥有全国仅有的三所期货交易所之一等。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特点,金融中心建立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自身因素,找到适合自身要求的经济发展路线,自身经济环境应与周边环境特征相一致。这些金融中心的层次不同,它们分工合作在分散的市场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国际配置的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
三、金融功能区建设以形成规模
为加快金融中心的发展,各个城市地区都成立金融工作局和金融办公室等工作机构,主要负责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的规划、协调服务、组织实施、招商引资、宣传推广等工作。各金融中心城市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展宣传活动,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来该地区发展业务。同时,各个金融城市还在中心城区发展新区规模建立功能区,为金融机构发展业务开创平台。据了解,这些金融城市基础金融设施的配备已日渐完善,逐步具备较强的金融辐射力。目前,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北京金融街、沈阳金融街、深圳福田CBD、重庆中央商务区等金融区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是金融机构聚集的核心地区。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这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金融中心城市也会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提高。我国将会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城市更加清晰,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金融功能区核心辐射力更加强大的发展势态。
参考文献:
[1]张跃文.证券的信息敏感性与中国多层次金融中心的形成[J]. 中国城市经济.2009(9).
[2]程婧瑶.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J].经济地理. 2009(6).
[3]倪权生.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对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7).
[4]陆.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J].财经研究.2010(10).
[5]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8(5).
[6]刘桂荣、徐静.国际金融中心的实证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借鉴[J].上海商业.2010(15).
城市经济竞争力范文3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population in Chengdu 2000-2008 economic,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on this basi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人口 经济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
Key words:Population; economic capacity; resources capacity
作者简介:臧旭升,山东潍坊人,1982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刘雪飞(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12-0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口承载力从生存角度讲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和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土地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产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本文拟采用人口与经济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模型。具体介绍如下:
在某地区内,PP表示实际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则:ES=经济发展指数/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占有指标;RE表示自然资源人口容量,则:RE=自然资源拥有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当r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不足。
三、成都市人口与经济、环境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
(一)对成都市资源、经济承载力的计算
我们依据2001-2008年成都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对成都市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计量(详见表一)。
分析表明:2000-2008年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均小于1,这说明成都市经济具有强大的发展态势,经济人口承载力比较富余,但同时我们看到除2000年外,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逐年增大,人口经济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以粮食计算的资源承载力指数(r)均大于1,并且随着年份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00年资源超载19.91万人,到2008年资源超载人口则达到435.82万人,据预测随着人口的增加,将继续呈现出加大的趋势。(见表一)
(二)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1、结果表明成都市资源、经济承载力均呈下降态势。资源承载力超载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承载力虽呈富余状态,但富余空间越来越小,说明随着人口增长,成都市经济、环境承载力愈小,成都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2、粮食资源承载力超载而经济承载力富余,说明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这与成都市努力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凸显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随着人口增加这种优势将逐渐消失,因此应该在继续控制人口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3、在上述承载力指数变动曲线中,经济承载力指数变动平稳,而资源承载力指数曲线变动幅度比较大,原因在于粮食生产受不定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要坚持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虽然近几年来生育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人口基数大造成的每年出生人口数仍比较大,总体人口数量仍然不断扩大,这势必对资源需求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抓好人口数量的控制问题。
(二)继续坚持深化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地提高人口的承载能力。二要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发挥城镇在区域人口承载中的增长极作用,通过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
(三)切实保护现有资源,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长期规划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资源,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成都市统计年鉴2001-2008.
[2]叶忱等.江苏省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1).
[3]隋志坚.固原市县域人口与经济环境相对承载力分析.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2).
[4]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学刊.2006 (1).
城市经济竞争力范文4
关键词:市政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目前中国的工程建设已进入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僧多粥少,狼多肉少”竞争日趋激烈,致使施工企业面临着多种风险,严重制约和困扰着企业与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从决策立项到竣工运营周期较长,影响面广,施工过程和工艺复杂,尤其是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后,量价分离,市场主导,不确定因素陡增,使业主和承包商在工程造价全过程均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如果通过科学预测风险, 剖析风险成因,探索有针对性的防范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控制和转移风险,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的风险量与风险率,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1、控制工程施工企业经济管理风险的意义
在进行任何风险控制之前,必须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工程施工企业的不断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对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经济管理是重要的一部分。建筑工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但要在其质量安全上入手,还要控制成本,节约投入,使其创造经济利益最大化,加强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不仅是实现企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形势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由于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种类多种多样,它来源于整个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加强对这些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也就是对可能带来亏损的工程项目的性质进行识别,并对其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对风险可能导致的危害进行评估,然后有效地处理这些潜在的风险,将项目的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
2、投标报价风险及防范措施
我国实施《清单计价规范》以来,对规范建筑市场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发现有不足之处,容易给施工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环境下,招投标实施合理低价中标。投标报价要求具有较高的水准,切忌凭主观臆断、粗制滥造、盲目报价。
由此对影响投标报价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风险的危害程度和发生的概率作出合理的估计及采取有效对策与措施来避免或减少风险就越显的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分项统计计算书中的汇总数字,并计算其比例指标;分析总费用和总管理费用的比例关系,总直接费用与机具设备和临时设施费用的比例关系,材料费和劳务费的比例关系、流动资金、总报价与利润及其利息的比例关系,以便确定报价的构成合理;分析单位产品价格和用料量的合理性,对明显不合理的报价构成部分进行微观方面的分析检查;由于市政工程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承包商要根据工程特点,制定施工方案,有针对性的确定措施费用清单报价,有经验的承包商能够合理预见可能遇到阻碍施工的难题,规避由于自身原因所导致的市政工程工期延误,并通过措施费用来解决可能增加的劳务费、管理费、资本成本以及机械使用费;对于物价和工资上涨的影响,通过调整报价计算中材料设备和工资的上涨系数,测算其对利润的影响。同时切实调查工程物资和工资的升降趋势和幅度,以便作出恰当的判断。
3、市政工程招标文件的编制风险及及防范措施
编制规范准确的招标文件是减少索赔纠纷和防范造价风险的前提,规范基础的招标文件是签订合同、投标报价、评标定标和竣工结算等方面的主要依据。
3.1 评标标准要制定的合理公平。一是要有轮廓性的评标原则,还要有比较详细的细则,切实做到设置科学合理的内容、比重和权值,紧扣招标文件的内容和要求。二是,评标指标要尽可能的量化,并辅以相应的数据资料,防止评委仅凭个人经验,主观臆断进行评标而导致倾向性。最后,评标细则、评标标准等及时公布并详细说明,防止暗箱操作。
3.2 编写招标文件有关条款要严谨认真。通过明确工艺方法、技术指标、质量档次和验收标准,准确的功能描述,说明商务条款、地理位置条件、使用环境等影响产品配置的因素,能够全面反映用户的实际需求,尽量减少投标人在拟订投标方案时的不确定性。而且在制定招标文件条款的时候,不能以资格审查为借口故意抬高门槛或增加不合理内容,不得有特定的量身定做的技术条款,防止有竞争力的承包商被排除在外,致使招标流于形式。
3.3 编制工程量清单要完整规范。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宗旨是要体现招标人意愿,作为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方便投标人进行报价。因此,在编制市政工程量清单时,严禁依照个人理解去操作,对难以确定的问题,要结合工程实际,按常用施工规范进行酌定,相关的计量规则,项目编码和名称计量单位等都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此外,还要依据相关规范标准对施工中使用到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清单计价规范附录中缺项的项目详细予以补充说明,以防产生报价的争议。
4、把好市政工程合同签订关,约定风险分担范围
在周密制定合同条款的基础上,为有效控制市政工程造价的风险,在合同签订时必须明确约定好风险分担的范围。
4.1按照风险分摊原则严格约定。对实施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市政工程,在规范中,明确了承包方在施工阶段的风险分担原则,主要区分为完全承担风险、有限度承担风险和完全不承担风险三类。具体执行中,就要严格的按相关原则逐条明确约定,确保承包方既可以实现投标竞价,又可以有效防止业主的恶意拖欠工程款风险。如果在合同中没有约定风险的范围,当市场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时,承包商将无法承受,而在投标过程过多的考虑风险系数则意味着不能中标,所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风险承担的范围是有效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
4.2防止出现无限度风险条款。在市政工程施工阶段,合同双方都面临着许多风险,并非所有的风险均都应由承包方负责,禁止出现以所有风险或类似的语言表述来约定风险范围和幅度,不得要求承包方承担无限度风险,而是应按照风险分担的原则,对风险进行合理的界定说明,并在合同条款中明确体现。
4.3在签订合同时要有防范意识。承包商必须克服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错误观念,市场竞争下的微利行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切实加强风险的防范意识,在签订合同时要尽可能减少风险事件和损失,明确提出风险分担的办法,即在协商签约阶段,要通过修改补充相关条款,对招标文件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问题都要加以约定,力求按权责对等的原则划清责任范围,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合同条款风险的目的。
5、市政工程经济管理体系法规建设
市政工程经济管理体系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计价标准,它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因此,加强监管和规范工程项目造价计价的行为,及时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是防范市政工程造价风险的重要保证。一是要设立应对不平衡报价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平衡报价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清单项目内容不明确,变更可能性大。通过不平衡报价,低价中标高价变更,实质上变成高价中标,这是市政工程结算中业主经常遇到的较大风险;一种是投标方对施工时工程量可能增加的项目报高价,对可能减少的项目报低价,对清单上后期结算项目报低价,能够早日结算收款的项目报高价。这将导致建设资金投入节奏不平衡,增加业主的资金成本。
针对第一种情况,招标方要通过严格要求设计单位,提供尽可能深化完善的招标图纸,在设计说明及招标文件中详细说明各项目的工作内容和范围,针对主要材料,必须明确品牌、规格和质量等级,不得错误遗漏或含糊不清。对于某些确实无法事先详细说明的项目,可考虑先以暂定价统一计算,日后按实调整,从而有效堵塞易于引起索赔的漏洞。针对第二种情况,招标方要在清单上给各项目的单价设立一个合理的指导价,也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规定,在总报价低于标底时,各项目报价均不得高于指导价,从而将不平衡报价限制在合理范围。二是要建立法律变动的风险补偿机制。可规定中标后,因为工程所在国的法律发生变动,从而影响了承包商履行合同义务时,如引入新法律、废止修改法律或对原法律的司法解释发生变动,可以根据此类变动引起工程费用增加或减少的具体情况,对合同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因法律的变动导致巨额的经济索赔。
结语
总之,市政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工程企业在工程经济管理中面对的多种风险,包括质量风险、成本风险及工期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发生均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对于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性问题,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来认清风险,同时采取防范性措施,通过各个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向敏.剖析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
城市经济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市政工程;经济管理;存在风险;防范策略
一、风险问题分析
1.质量管理上的风险
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对于一些附属性的、工程规模小的市政工程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对其进行质量管理时,未能细致、全面的进行管控,最终使得市政工程建设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对工程的运营带来影响,也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的发挥。如,对于软土地基处理、回填土处理等施工未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得地面出现裂缝、破损等病害问题,对市容美观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路面施工养护未加以重视,从而影响到行人的通行,也容易导致一些交通事故发生。或是在对人行道铺砖施工时,质量管理不严格,从而导致砖块出现松动,给行人通行带来很大的麻烦,也对市政工程的公益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坏。除此之外,由于市政工程是政府的基础工程,其费用的支出主要由政府承担。因而,部分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后,并未对施工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比如,在进行施工材料选购时,未对其节能性、环保性、价格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从而导致工程建设材料普遍使用一些较为昂贵的材料,导致施工成本大有增加,使得对于工程的投资同步提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还有一些企业,为最大程度的谋取利益,更是出现偷工减料等行为,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施工管理风险
为确保市政工程施工进程有条不紊地顺利实施,应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应急策略,及施工进度规划。否则,对于施工中的突发事件,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最终造成工期延误,影响市政部门形象。此外,倘若对于工程的施工没有一个详细、完整的计划,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则会对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带来影响。由于市政工程的施工常常是在一些居民区或是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因此,施工文明建设也是施工企业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若不做好粉尘、噪声防护措施,并对其施工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则会使周围居民受到粉尘、噪声污染。3.社会经济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倘若出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市场经济问题,则会导致原材料的价格突然爆涨,则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施工设备落后、供应材料的质量不合格或是材料未能及时供应等,继而对工程的资金使用及工程建设质量带来影响。
二、风险防范策略
1.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市政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因素较多,而这其中蕴含着很多人为能够控制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分析,并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知识来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合同、工期、质量等方面的风险来源加以确定,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防范措施,以提高市政工程经济管理的管理水平。
2.重视合同管理
一般情况下合同中包含双方的基本责任与义务、工程的价款以及出现争议的解决条款等。工程施工一般也是按照施工图纸及施工合同进行,因此,为实现双赢,应重视合同管理工作。首先,对于施工物资价格、招评标过程配以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来对工程全过程进行控制。此外,对工程合同的条款进行细化分解,并针对每一具体事项,拟定管理措施,以确保工程建设满足合同规定要求。其次,加强合同变更与合同解除管理,并对其责任进行明确划分。
3.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以及专业施工水平对市政工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多开展一些技能比拼、经验分享大会,同时制定培训计划,开展一些质量意识、安全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操等各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施工队伍的水平,保障施工质量。此外,安排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对施工材料的价格进行控制,对施工材料价格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并拟定应对策略。如,价格上涨,则可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多配备一些施工人员,以缩短施工工期,尽可能的减小施工材料价格上浮对工程造成的经济损失。
4.将经济管理工作纳入到工程设计中
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若缺少经济成本分析,则会对造价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影响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及工程经济管理。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应对设计的图纸及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便于工程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5.加大勘测力度并做好自然环境应对措施
由于市政工程的施工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因而其会受到施工所在地区的地质结构、地下水位以及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造成一些财产损失及安全问题。因此,应加强对施工环境的勘测工作,同时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对施工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并做好应对措施,以防止因自然环境因素对工程带来经济损失。
城市经济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 A
1、基础设施概念
基础设施是保证社会生产、生活能够正常运转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供给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决策、生产建设、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过程。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气、热等各种服务形成了新的城市专业化部门。这些部门对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得以维持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与科学布局,能经济有效地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城镇体系建立和城市形态的扩展具有促进和引导作用。
2、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
经济全球化使城市的竞争力成为各国市政府中最重要的议题。一方面,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世界经济的起落系城市于一身。另一方面,为了促进自身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穷国和富国的竞争,而转变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但它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价值是由城市企业或经济人创造的。每一个城市的产业群都由若干产业组成,每个产业又分若干个产业部门和环节,每一部门和环节又有不少企业,城市价值体系是所有企业价值体的集合。所有影响城市价值体系的各种因素或力量的综合即是城市竞争力。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变动表现着城市竞争力的状况及变动。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城市价值。
3、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
3.1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基础结构系统,是指城市可利用的各种设施及质量,包括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住房储备,文、卫、科教机构和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是真正属于城市的不可移动要素。设施力是一定的基础设施所形成影响城市产业价值形成的力量。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类型、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形成。城市基础设施质量的状况影响城市的产品成本和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竞争力将成为城市总体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竞争力作用中,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包括金融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
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城市产业收益回报率,塑造城市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能力,将影响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
通过城市建设、通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发育的市场两者是必须的。而城市规划代表政府制定出全市经济、社会、物质环境发展的大框架,在这个大框架中城市规划通过协调政府和市场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通过以政策来吸引资金进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如基础设施、教育事业等)。
3.2 如何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
3.2.1城市综合竞争力
选取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四个关键性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一、市场占有率。它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最直接表现。对于城市而言,市场占有率反映一个城市域外产品需求的大小,反映其产品在全部城市产品市场中的份额,反映了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相对规模。
二、GDP的增长率。城市竞争是贸易竞争,更是增长的竞争。城市吸引、占领、争夺、控制资源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潜力及持续性决定于GDP的长期增长。GDP增长率反映了城市价值扩展的速度及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城市技术水平和各种经济效益,即城市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它从质量上反映城市竞争力,它是城市创造价值的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集中表现。
四、居民人均收入。即居民收入的综合性上反映了城市在域内和域外创造价值的状况。它能把城市的域外收益表现出来,能反映城市的对外吸引和控制能力。它也是一个反映水平的指标。
3.2.2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
一、基本基础设施。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城市能源、交通、道路、住房等八项具体指标综合构成,反映城市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的水平;对外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由城市货运量和客运量指标综合构成,反映城市公路、铁路、水运等基础设施状况,这是一个主客观综合指标。
二、技术基础设施。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反映城市基本技术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城市现代交通、通讯、信息设施的综合指数,由先进交通设施指标港口个数、机场等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个数、光缆线路数加权综合构成,这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
三、社会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公共藏书量、文化馆、影剧院指标加权综合构成。反映城市的文化设施状况。这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卫生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医院个数、万人医院床位数综合构成,这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设施力指标从基本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技术性基础设施三方面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状况和技术状况。
3.2.3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社会评价
应积极的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评价,合理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识别并减少社会风险,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当前我们所要进行的基础设施的社会评价的概念可以描述为:以社会学和人类学位理论基础,具体分析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深入分析与项目相关的社会过程,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坚强项目实施后的不利后果和负面影响,促进与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适应。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4、政策含义
现如今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中国城市政府仍然要把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城市对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吸引和承载能力。
引进和实行先进的管理和制度尤其是融资制度。要放松政府管制和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积极推行特许经营、BOT等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制度和办法;要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融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
大力推进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环境。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一定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考虑与国际接轨,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为城市科技创新和高技术、高管理产业的发展创造硬环境。
围绕城市个性,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城市其发展目标不同,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要求不同,不同的产业集群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也不同。城市政府应根据其目标,精心设计和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目标重点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案。
建设适宜的生活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为吸引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实力,培育城市的科技转化能力创造基础设施硬环境。加大对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的教育基础设施体系。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独具特色、优美怡人的城市人工环境。总之,应建立适合城市发展和有利于居民福利不断提高的基础设施体系。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经济科学.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