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知心护理服务;冠心病;健康知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30-03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模式的转变,社会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因此对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以及个性化的护理需求也越来越高,故而使冠心病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至关重要[1]。我院实施知心护理服务干预,以评价其对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率所产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5~9月共收治174例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2]:(1)均满足WHO国际心脏病学会审定通过的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2)将心功能Ⅱ级以下,并发心律失常,且存在重症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予以排除;(3)无意识障碍,沟通交流无异常;(4)同意加入本项研究。按入院时间顺序将1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87例。观察组包括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为22~79岁,平均(60.9±7.4)岁;病程为21d~14年,平均为(3.58±2.9)年;其中初中及以下43例,初中以上44例;对照组包括男性54例,女性33例,年龄为23~78岁,平均(61.1±7.6)岁;病程为25d~15年,平均为(3.61±3.2)年;其中初中及以下41例,初中以上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指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根据健康宣教护理临床路径表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知心护理的主要实施内容如下:(1)护士培训:分为仪容仪表与专科理论培训两部分。根据本院护理部制定《护理服务工作手册》开展护理人员礼仪培训与专科理论培训,每周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培训,主要讲解心脏解剖知识、冠心病发病机制及病理学、心肌酶学、解读心电图以及冠心病治疗药物等内容,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2)知心护理文化活动:开展知心护理小教员健康宣教展示活动、降低响铃呼叫次数活动以及护患角色互换体验活动等,以增强护士服务意识以及健康宣教能力。在医院走廊墙壁张贴温馨标识,例如医务人员的工作照片,个人信息介绍,包括职称、专业特长及服务宗旨等;设置健康教育展板;在治疗室内张贴警示语标牌:例如“小心滑倒”“小心烫伤”“此处危险”等用语;在洗手间内张贴“请您在下蹲时慢些,再慢些,以确保安全”等用语。根据护理临床路径表及健康宣教制度、流程执行知心护理服务。入院第1天给予患者入院指导,评估其需求,按照患者自身状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在以往知心护理文化的前提下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自入院第2天起通过“知心护理”语吧每日开展2次护理服务与健康宣教,组织“金色阳光”俱乐部,每周安排患者及其家属听取疾病相关知识讲座,观看相关视频,提供宣传资料,提供“三色”服药卡;开展冠心病相关知识问答;出院7d后,由专门负责的“知心护理小教员”对患者的生活习惯、不适症状以及服药状况实施干预。

1.3 评价方法

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以及出院后90d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两名心内科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当面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冠心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患者出院时安排专人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当场发放,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并检查,均全部回收。(1)冠心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根据参考文献[3]进行设计,并经由专家讨论及审定通过,主要内容有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发病相关因素、常见症状、防治措施四个方面共19道封闭型是非判断题,通过二等级测量方法,即是(至少80%的信息能够复述或呈现)与否(超过80%的信息不能复述或呈现),回答“是”者计1分,回答“否”者计0分。正式开展调查前对患者进行预调查,该调查问卷的cronbach's的α系数为0.817。(2)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表根据参考文献[4]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服务以及护理安全三个组成部分,包括19项闭合式提问以及4项未纳入满意率评估开放式提问。若患者填写全部19个选项(部分项目在患者住院期内未涉及到),则此调查表患者满意率=满意项目数/19×100%;若患者未填写所有项目,则此份调查表的患者满意率=满意数/项目总数×100%。满意率超过90%者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计量数据比较进行t 检验,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采用()表示,对于P

2 结果

2.1 两组冠心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比结果

出院时及出院后90d观察组冠心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分析

对照组满意率为85.06%(74/87),观察组满意率为97.70%(85/8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29,P=0.015)。

3 讨论

3.1 知心护理增强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现阶段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时期,冠心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冠心病具有频繁复发的特性,使得患者的往复住院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目前,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5]。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及出院后90d观察组冠心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2 知心护理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实施知心护理需要具备相关的制度流程以及护理人员培训方案,重视知心服务文化的创建与执行,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患者入院至出院以及出院后的护理服务,都渗透着知心护理文化,每位患者均配有“知心小教员”,符合患者不断提高的健康需求,使护理服务能够做到位,也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与值得信赖[6]。实施针对性强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视每位患者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接受治疗。而且知心护理的服务范围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服务对象由仅针对患者拓展到患者家属,在提升护理满意度的同时也有利于医院的良性发展。

3.3 知心护理能够增强医疗机构的品牌形象

个性化护理是评估护士工作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参考[7]。本科室自实施知心护理工作以来,对冠心病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提供全程的知心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其身份并非是单一的护士,还是一位健康教育的倡导者与实施者。在开展知心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感受到即便是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仍旧是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事情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与自豪感。护士端庄仪表、专业的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自开展知心护理以来,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表扬,也时常受到患者及家属的称赞。总之,知心护理能够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时忠丽,陈湘玉.冠心病社区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4):78-90.

[2] 苑飞,宋现涛,吕树铮.中国内地200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调查注册研究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7):629-632.

[3] 李霞,罗维.冠心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6):594-595.

[4] 黄桂玲.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724-725.

[5] 俞晨亚,汤鸿鹰.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25(5):358-359.

[6] 孙彩凤.护理干预对住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67.

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会支持;学生;对比研究;行为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70-02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1-2]。在校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与大学生不断出现的危机感、时间匆忙感、时间紧迫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敌对意识密切相关[3]。而A型行为类型是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Friedman和Roseman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4],可以衡量人们在时间匆忙感、时间紧迫感、做事快节奏以及竞争意识、无端敌意和缺乏耐性上的强弱程度。研究A型行为类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生能否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为此,笔者于2009年4月1日-5月5日对福州市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从福建医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共抽取1 95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学生749名,二年级学生603名,三年级学生605名,学科包括文科、农科、理工科和医科。共发放1 95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805份,有效回收率为92.2%。其中男生1 086名,女生719名;年龄为17~25岁,平均(21±1)岁,男、女生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取无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问卷当场收回。

1.3 内容

1.3.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学校、专业、年级。

1.3.2 A型行为评估 采用张伯源等修订的A型行为类型问卷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Scale,TABP)[5]为调查工具。整个问卷包含60个题目,分成3个部分。TH:共有25个项目,表示时间匆忙感(time hurry)、时间紧迫感(time urgency)和做事忙节奏快(do something rapidly)等特点。CH:共有25个项目,表示竞争性(competitive)、缺乏耐性(impatience)和敌意情绪(hostility)等特征。L:共有10个项目,作为测谎题,用以考查被试回答问题是否诚实、认真。50-37分属于典型的A型;36-29分属于中间偏A型(简称A-型);28-27分属于中间型(简称M型);26-19分属于中间偏B型(简称B-型);18-1分属于典型的B型。L的得分只供研究和使用者参考,L≥7分可认为是无效答卷。

1.3.3 心理健康评估 采用SCL-90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6]。该量表包含90个题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广泛包括人的思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

1.3.4 社会支持评估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6],用于评价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该量表含有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7级记分法。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1.4 资料分析 核实调查表,剔除无效问卷并编号,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有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见表1。

在1 805人中,A型行为(包括中间偏A型)有448人,检出率为24.8%。其中男生检出率为27.3%,女生检出率为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A型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经方差分析,A型、M型和B型3组的SCL-90各个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A型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方差分析显示,A型、M型和B型3组在社会支持3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型行为在大学生中的检出率为24.8%,与刘连龙[3]报道结果(24.6%)相近;男、女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王丽霞等[7]研究的结果相悖。可能与样本存在差异有关。

高年级学生的A型行为检出率高于低年级,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入大学校园不久,处于向大学生转变的过渡期;而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校园生活,面临毕业、找工作等,会感觉到更多的压力,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Sgaard[8]等的研究发现,无论在横断面研究还是前瞻性研究中,A型行为与心理压抑似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Dumitrescu[9]的研究结果表明,情商是影响A型行为的一个危险因素;在Moriana等[10]的研究中,A型行为与精神病性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本次研究中,大学生A型行为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A型行为者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B型行为者,A型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不佳,B型行为者健康状况较好,与叶明志等[11]、杨泉美等[12]研究结果一致。

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7]。A型行为者在社会支持3个方面的得分均低于B型行为者,A型行为者的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高,而B型行为者的自我感受社会支持程度较好。可能与A型行为者的竞争性及敌对情绪有关,因而导致A型行为者的社会支持程度较低。

Rebollo等[13]的研究得出A型行为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因素更是解释了55%的A型行为。在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中,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带来了一些不良应激,如失恋、奖学金考评及高昂的学费、生活费所带来的压力。现代大学生中的A型行为模式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理应得到学校与全社会的特殊关注。A型行为模式群体在学校的存在,对教育工作者日常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示应在日常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现代生活观念,提高健身意识,积极调节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懂得锻炼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缓解A 型行为模式中的致病因素,防患于未然,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因考虑到大四学生外出实习的缘故,故只调查了大一至大三3个年级的学生;另外在专业分布上,医科学生偏少,样本存在一定的偏性。因此,调查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及含量进行验证。

4 参考文献

[1] 施建彬.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探讨.大学报,2004,2(13):109-117.

[2] 王军,葛小锚,胡健.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9:830-831.

[3] 刘连龙.A型行为类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4,6:64-65.

[4] FRIEDMAN M, ROSEMAN RH.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And Your Heart, Knopf, New York.1974.

[5]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75-179.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133.

[7] 王丽霞,任广睦,房斌锋.性别因素对医学生A型行为的影响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 076-2 077.

[8] SGAARD AJ,DALGARD OS,HOLMEI,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ype A behaviour pattern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28 years of follow-up of the Oslo Study 1972/1973.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08,43(3):216-223.

[9] DUMITRESCU AL.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oral health status, oral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perceived stres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Rom J Intern Med, 2007,45(7):67-76.

[10]MORIANA JA, HERRUZO J.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as a predictor of psychiatric sick-leaves of Spanish teachers. Psychol Rep, 2005,96(1):77-82.

[11]叶明志,王玲,张晋碚.A型行为与人格维度、生活事件及心里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572-573.

[12]杨泉美,王丽华,牛占思.行为因素与炼钢工人、采矿工人心身健康的相关研究.国际中华心身医学,1999,1(3):166-167.

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 阶梯式;健康宣教;PDCA;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3-008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ke ladder type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DCA cyclemanagement used to daily car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n investigated its effec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improving cardiac function in action. Methods Selectd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or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the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group, pati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ladder type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DCA cyclemanagement, after observation period, compared 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ati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ere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ladder type health education with PDCA Cyclemanagement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Ladder type; Health education; PDCA; Quality of life

慢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极易使患者产生负面心理情绪,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1,2]。目前,在临床中该病的主要以防止和延缓疾病的进程为主,改善患者心衰的症状,以此延长患者的生命,因此一种合理有效的健康宣讲以及护理方式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3,4]。为了更好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尝试将阶梯式宣讲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之中,取得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确诊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40例。对照组男 24例,女 16例,年龄 45~74岁,平均(58.12±3.72)岁,按美国心脏病协会 (NYHA)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处于第二级患者19 例、第三级患者17例、第四级患者4例; 实验组男 25例, 女15例,年龄 46~77岁,平均(59.72±3.84)岁,心功能处于第二级患者18 例、第三级患者15例、第四级患者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式宣讲方式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 计划(plan) 收集信息 建立患者特征表,表中主要包括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程度)、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信息3个维度,待患者入院后,统计患者的一般性信息,指导患者填写此表,之后,由护理人员统一收集并交予主治医师,由主治医师和护士长根据每位患者的填表情况初步制定出护理计划以及宣讲重点。

1.2.2 实施(do) 分类 根据患者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类,并调整病房,尽可能使每个病区内患者的病情一致,方便护理人员后期的宣讲。叮嘱患者尽可能充分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针对患者病情可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适当地进行一些自主活动,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起居,一旦患者出现疲惫、气急状况应立刻向医生汇报。此外应该对心力衰竭患者严格限盐限水,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护理人员可适当放宽患者的要求。

阶梯式宣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刚入院时,一般伴随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极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与恢复,对此,我院主要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宣讲,具体如下:第一阶段(患者入院1周内):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初步帮助患者熟悉环境,建立信任感,打消顾虑。主要以集体宣教为主,由护理人员以集体讲解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对医院的周围环境有初步了解,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其次,由护理人员深入患者之中,与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每位患者的焦虑情况,聆听患者的所思所想,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安慰和劝解,以患者为中心,帮助其初步建立生活圈。第二阶段(患者入院2周内直至患者出院前):此阶段主要目的是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向其介绍病情的一些基本信息,以集体和个人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宣教,向患者讲述的内容包括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病因、发展、药物的识别、副作用、治疗过程以及治疗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集体宣教主要以视频和小手册的形式进行,以此帮助患者认识到积极的情绪、健康的饮食运动以及配合治疗对患者病情恢复的作用。第三阶段(患者出院后直到观察期结束):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患者出院后进一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强化康复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出院后,往往由于没有护理人员的陪伴和开导,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再次出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病情康复,护理人员主要通过电话定期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告知患者疾病复发的初始症状,并开导患者,重点和家属进行沟通,要求家属以积极的情绪陪伴患者左右,多鼓励患者,使患者时刻体会到家庭的支持和温馨的力量,叮嘱患者家属经常协助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减少食盐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严格执行医生的医嘱。

1.2.3 检查(check) 患者检查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复发性反复性较强,因此每天护理人员都要对患者进行医嘱遵从性检查以及患者病情进行监控,察看患者是否有不利于康复的不当行为,通过每天与患者的交谈,留意患者的表情情绪变化,并对患者每天的病情和情绪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发现可疑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护理人员检查实行护士长负责制,全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态度和防范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如有操作不当状况,应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及时总结。

1.2.4 处理(action) 针对检查、健康宣讲,特别是在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发现患者身心出现较为集中的问题时应交由医生和护士长进行集中讨论,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及时反馈给患者。

1.3 观察指标

在生活质量方面,采用国际上公认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标准版,其调查维度包含生理功能、机能状况、疼痛、心理及情感状态、一般健康状况评价等共36项,总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4];在患者临床疗效方面,选取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 心衰诊断标准对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标准:第一级:日常活动无心力衰竭症状,第二级: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例如呼吸困难;第三级: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第四级:在休息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效果评定标准:有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一级以上;无效:心功能改善不及一级、无变化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在观察期(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SF-36量表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过阶梯式宣讲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护理后,生活质量较对照组在各个维度以及生活质量总分均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在接受阶梯式宣讲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护理模式后,31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明显改善,仅有9例患者无效,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研究表明[5,6],慢性心力衰竭目前的并发率逐年提高,由于其病程较长,心脏功能的病变,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动,特别是在患者入院后,对病情的不了解,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对患者进行PDCA循环管理的方法护理方式,并将健康宣讲融合其中,结果表明,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临床心脏功能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新的护理方式后,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的躯体功能、社区功能、情感角色、精神健康以及总体健康方面的得分分别为(90.35±12.06)、(80.09±18.64)、(75.55±23.32)、(76.43±18.65)、(560.82±48.86),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提高。阶梯式健康宣讲由浅及深,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针对各个阶段患者的注意问题进行推进式宣讲,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且能从思想和意识上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逐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7];而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有77.50%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而对照组只有55.00%的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却有高达18例(45.00%)患者无明显改善,可以明显看出,阶梯式宣讲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护理模式可以促使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慢性心力衰竭一般病程长,反复性强,因此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对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针对于此,阶梯型宣讲方式由住院开始一直延续到患者出院,首先稳定患者的情绪,通过介绍医院的一些基本制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负面情绪,而后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或个人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讲授,借以减轻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最后在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方式结合患者病情行病情复发知识的讲述,以求尽早发现不良症状,及时治疗。如此有阶段、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不仅可以确保患者高效率的掌握病情知识,而且可以更好地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而PDCA循环管理模式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查核)、Action(处置),是从事持续改进过程中提高质量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整个过程凸显着有效性和逻辑性,将阶梯式宣讲方式与此结合,更可以体现护理过程的人性化、高效化[8,9]。

[参考文献]

[1] Christensen HM,Kistorp C,Schou M,et al. Prevalence of cachexia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nd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c status[J]. Endocrine,2013, 43(3):626-634.

[2] Park SY,Lim SY,Um SW,et al. Outcome 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requiring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ue to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while undergoing ambulatory chemotherapy for solid cancers[J]. Support Care Cancer,2013,21(6):1647-1653.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CC/ AHA 2008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8, 23(52):253-263.

[4] Lazarev PV,Aleksandriia LG,Shavarov AA. Prognosis of 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ecompens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 Kardiologiia,2013,53(2):19-24.

[5] Felker GM,Lee KL,Bull DA,et al. Diuretic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2011,364(9):797-805.

[6] Yohannes AM,Willgoss TG,Baldwin RC,et 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revalence, relevance,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0,25(12):1209-1221.

[7] 武翠凤,潘玉印. 阶梯式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2012,25(4):302-303.

[8] 周如女,罗玲,周嫣,等. 应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 护理杂志,2013,30(11):48-51.

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 唇腭裂; 术后心理健康; 患者家属健康状况

doi:10.14033/ki.cfmr.2017.8.0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93-03

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畸形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其对患儿的面部美观度产生严重影响[1]。与此同时,由于人体口腔、鼻腔处于相通状态,因此,唇腭裂婴幼儿往往会因为吮奶困难而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不仅给婴幼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了直接影响,还增加了患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疾病的风险,给患儿、家长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家属进行随访调查,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唇腭裂患儿术后心理健康及患者家属健康羁龅挠跋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

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唇腭裂患儿及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采取随机、对照、平均的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患儿:男28例,女12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1.23±0.51)岁。观察组患儿家属:男40例,女40例;年龄25~42岁,平均(36.51±3.32)岁。对照组患儿:男25例,女15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1.18±0.49)岁。对照组患儿家属:男40例,女40例;年龄26~42岁,平均(35.47±3.35)岁。两组患儿及其家属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健康教育。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述唇腭裂的相关知识,如疾病诊断方法、病例病因、治疗方法、并发症等,使患儿及其家属对唇腭裂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与掌握[3]。(2)基础护理。采取各种方法详细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唇腭裂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家属定期到院接受复查,并记录家庭联系方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人文关怀支持。患者家属对子女前途的失控感,对唇腭裂的认知不够,是导致患者家属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4]。针对这样的情况,护理人员采取各样的方式将唇腭裂的相关知识告知给患者,给予患者家属以信息支持。例如,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在患儿诊断初期,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唇腭裂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后等知识;在患儿住院治疗期间,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良好的入院教育,并给其讲述成功案例[5]。通过及时让患者家属了解患儿的具体病情、唇腭裂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照护患儿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安全感与治愈信心[6]。此外,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的过程中,采取关爱、温柔的态度,与患儿进行交流、沟通,并与患者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采取提供保证、积极暗示、解释、鼓励、启发、劝导等方式,使患者家属树立面对现实的思想与积极应对的态度,通过鼓励患者家属发泄自身的消极情绪,使其保持健康心态[7]。(2)个体心理治疗。组织专业的心理医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观察,并与患者家属进行一对一的交谈,使其疏泄、释放不良情绪与心理压力,帮助其树立战胜唇腭裂疾病的勇气与信心。

1.3 评估指标

(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儿术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为患儿分发自制调查问卷。患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智力在70分以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估法)、情绪基本稳定(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生活起居正常,无吮吸手指入睡的习惯)、能合群(在集体中可以愉快地生活,乐于与同伴玩耍)、诚实(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有自尊心与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感到羞愧;不过分地畏难、胆怯)。(2)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方法,对患者家属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8]。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对唇腭裂患儿术后心理健康的影响

观察组患儿心理健康比例95.0%(38/40),对照组患儿心理健康比例77.5%(31/40),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331,P

2.2 护理干预后患者家属健康状况评分

除躯体化评分外,观察组各健康状况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性疾病,其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1∶1000[9]。唇腭裂患儿的家属,往往一时无法接受孩子面部畸形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导致治疗费用也不断增加,再加上由于担心孩子未来上学、就业及婚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均导致患儿家属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唇腭裂对患儿的面部美观度产生着严重的影响,此外,因为人体口腔、鼻腔相通,所以,唇腭裂婴幼儿往往会因为吮奶困难而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正常发育,还增加了患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疾病的风险,给患儿、家长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患者家属的不良心理情绪,往往会对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为患儿及其家属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有必要。

本研究中,将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唇腭裂患儿及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家属进行随访调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Y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心理健康情况、患者家属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唇腭裂患儿术后心理健康及患者家属健康状况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杨洋,信燕华,马坚,等.早期心理干预对唇腭裂患儿父母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4):372-376.

[2]王洁,周娟,李曦.应激理论对唇腭裂患儿家属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2(10):81-83.

[3]马依拉・卡斯木,王玲,阿地力・莫名.唇腭裂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169-171.

[4]石冰,哈品.唇腭裂患者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口腔疾病防治,2016,24(7):381-385.

[5]李艳芳,邓洁英,何务晶.牙刷刷洗联合负压吸引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56-58.

[6]鲁文英,张晓玲,金文芳.分析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在口腔颌面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2):316-317.

[7]王子干,黄婷,张楠,等.胎儿唇裂与唇腭裂产前超声诊断分析[EB/OL].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4):269-280.

[8]陈华,李秀娥,杨鹏远,等.唇腭裂患儿早期喂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30-533.

[9]龚彩霞,严苗,蒋菲,等.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3):263-266.

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