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

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范文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蓬勃展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审美意义,优化美术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应以“情”和“美”的角度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美术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范文2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础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范文3

音乐,是一门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抽象艺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借助音乐释放自己的情绪。因此,音乐能为人们带来听觉享受,净化听者的心灵,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开展音乐教育,能开发学习者深层次潜藏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音乐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

2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简介

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湖南大学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湖南大学于2019年1月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以课程建设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支撑,推动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在课程建设中,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紧紧围绕着学校“以智育人、以美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为教育目标,遵循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2]。

3音乐审美教育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1培养大学生群体塑造审美的心理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感知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塑造审美的心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能锻炼出学生听音辨乐的耳朵,并促使他们在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时从中感知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并将其升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和美[3]。这样一来,就能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审美直观感悟力的提升,实现他们审美心理的塑造。

3.2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音乐是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群体开展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就变得十分必要。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最突出的一个效果就是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个体熏陶心灵,从而净化他们的身心,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品德。因为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学生在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时,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情感,这也是“高雅艺术进校园行动”的主要宗旨[4]。此外,大学生群体还具有自主追寻美好事物的显著特点。他们的心灵在音乐美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得到升华,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

3.3促进高校美育师资力量的提升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教学,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授课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制度,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的讲解,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而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践行新颖的教学模式,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自身也会获得相应的发展。

4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教育阶段,大都接受的是重分数、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加之我国音乐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家长并不重视音乐课程,导致本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完成的基本音乐素养教育无法得以实现,以致于学生错过了最佳的音乐学习黄金期,高校成为补齐音乐素养教育的最后一站。通过设立艺术教育与中心,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就变得十分必要且十分急迫。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开设了“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舞蹈艺术概论与赏析”等讲述艺术发展历史以及表现形式的课程,同时开设了“欧美戏剧史”“乐理与视唱”“古筝演奏基础”等通识选修课程,并且还开设了一批针对高水平艺术团学生的器乐演奏训练(包括西洋乐器和民乐器)、合唱训练、话剧表演、舞蹈表演、戏曲表演、声乐表演等艺术实践类课程,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湖南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对于湖南大学学生的美育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此外,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还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育措施,通过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机构开展艺术教育交流合作,开展了艺术大师课堂、高水平讲座以及艺术团交流演出等活动,艺教中心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如“美好的远方”合唱毕业音乐会、长沙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旅美小提琴演奏家周雨平独奏音乐会、湖南大学大学生交响乐团首场音乐会、湖南大学大学生民族乐团音乐会、潇湘爱乐交响乐团湖南大学专场音乐会等,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不断扩大了学校在音乐审美教育领域的影响,提高了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水平[6]。

5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5.1更新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

要想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入手,更新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促使学校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课改的要求,落实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树立美育教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就如同湖南大学一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流人才的目标,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为学生构建了美育教学与实践的平台,通过艺术教育中心,开设音乐审美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5.2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

要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相关高校还应积极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高校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一是从相关专业选拔年富力强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建音乐教育团队,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受众特征,将专业性和通识性有机结合。既不能讲授过于专业和深奥的艺术知识,又要遵循音乐审美教育特点,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既要有面向全体的艺术选修课,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机会,又要有针对高水平艺术团的专门训练,切实提高专业艺术水平,提高校园文化高度;二是拓宽音乐审美教育人才引进的渠道,创新人才引进的模式,并积极采用全职、非全职、兼职等形式多样且灵活的方式,积极打造出一支优秀的音乐审美教育团队。

5.3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开设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更新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组建优秀教师团队以外,还必须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积极开设音乐艺术类通识课程,同时增加一部分音乐史教学的内容,并适当增加音乐艺术实践类的课程。在设置课程时,相关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以通识课程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大力建设一批“金课”,杜绝“水课”的出现。在打造通识课程时,必须组织课程组长、教学秘书以及学校分管中心严格审查,通过严格核查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并严格进行课前的试讲,才能允许课程开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丰富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提高高校的美育教育质量。

5.4借助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开展实践教学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社团和艺术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要想提高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还应发挥出学生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类型的音乐社团,对他们加强培训指导,从而优中选优,选拔出一批优秀的高水平艺术团成员,切实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水平。湖南大学现有大学生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舞蹈团键盘团、合唱团、话剧团、诵读团等高水平艺术团,艺术教育中心对其进行专业艺术培训指导,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演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为他们今后向着更广、更高、更深领域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人文艺术知识。

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范文4

审美教育合作精神养成关系所谓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领域的学习和感知中,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造力、反思与评价以及分工与合作等能力。因而,审美教育关系着合作精神的养成,影响着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而加强对高校审美教育和合作精神养成关系的探讨,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影响着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型,我国在对教育改革模式的探索中,逐渐意识到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统因素制约,当前高校中审美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审美教育缺失,相关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是制约审美教育推行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审美教育仅仅存在于艺术类院校中,而在非艺术类院校中,基本不会安排相应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因而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只需要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就能顺利完成高校要求的艺术类选修任务。而且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也不会将艺术类课程安排到非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中去,这样课程设置的结果就是审美教育在高校中面临着缺失的危险,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不能得到适当的艺术审美训练。

2.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制约教学模式改进

反观当前许多高校,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制约了审美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比如,音乐鉴赏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辅助,需要相关音乐器材配备到位,更需要专业的音乐教师引导和培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还能加强自身的创造、反思、合作等艺术审美能力的养成。而教学设备配备不到位,不仅制约课堂效果,也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模式。资金投入不充足、对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理念落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制约高校审美教育的开展。

二、审美教育与合作精神养成的关系探究

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重视与培养,更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平台,从团队合作的理论到团队实践,建立起完整的合作能力培养方案,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而,教师在设置艺术类课程时,应该从审美教育的特征及作用以及实施方案等角度入手,重点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而合作精神的养成一定的程度上又会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1.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

艺术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审美教育的开展,则会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反思与评价意识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因而对高校而言,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类专业,非艺术类专业同样需要审美教育。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将艺术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一个途径。比如,音乐鉴赏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思维的活跃力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一些音乐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尤其是乐器演奏、指挥,对于团队的协作水平要求很高。而美术、影视剧鉴赏和学习,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加强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等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校内艺术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2.审美教育的课程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审美教育在进行课程安排时,摒弃传统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的部分,按照时展的要求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一方面,按照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课程安排遵循灵活多样但又强调本专业发展需求为原则,以本专业相关课程为主,以艺术类专业为辅,相辅相成,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又不忽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另一方面,艺术类课程要安排到非艺术专业中去,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一部分推行。目前高校中将艺术类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做法弊端重重,对非艺术专业艺术类课程要求较低,公选课开课的艺术课种类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学校要求选取一门艺术课,这样显然没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而将艺术类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推行,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审美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高校审美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按照艺术类专业教学设施的配备模式对教室进行完善,这样有助于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审美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相关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审美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设备的配置。比如多媒体教室数量要适当增加、相关器械要定期维修,艺术类器械要按照需要尽量其配置,从而尽量满足学校推行审美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比如采取小组讨论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性。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教学任务,对某首音乐歌剧的鉴赏,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且以情景再现方式表达该歌剧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总结

高校审美教育主要是有关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训练,高校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相关人员要加强对审美教育和合作精神养成关系的探讨,加快高校审美教育的推行。

参考文献:

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 审美教育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那么,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是怎样的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三、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范文6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使其在中小学得到全面普及,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中小学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也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说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从这一定意义上来说,美育既是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1.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美的个性的人。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育的作用在于传情,具有以情动人的特点,在“传情的过程中使欣赏者的品德,情操得以陶冶和净化”。因此,美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高尚的美的内容和生动愉悦的教育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生动形象的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以,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必须体现美育的本质,促进学生个人修养与情操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性情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没有艺术教育,美育是空泛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艺术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就是“知其为美,更要知其所以为美”,通过了解、学习,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品味,并且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对美的创造力。

2.回归美育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根本方向。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教育的这些作用已经越来越淡薄,艺术教育本身也越来越被异化为一种另类的教育形式,甚至呈现出“成人化”、“庸俗化”的倾向。在一些家长的眼中,艺术教育也俨然成了培养小明星的捷径。是艺术本身,还是功利诱惑,令家长们不遗余力地让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孩子在周末背起小提琴或者画架去参加学习班?从那些热衷于拉着自己的儿女参加各类电视表演节目和选秀节目的家长们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功利诱惑已经成了让孩子参加各类艺术学习班风潮的现实动因。重视比赛、考级,忽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功利化的又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