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我国逐渐普及,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引起足够重视,其方法也日渐完善,但对术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方法,尚缺少文献报道。为此,作者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髋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为日后对该类病人推广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55~85岁,平均70.8岁。住院时间16~48 d,平均24.5 d。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关节置换且为单髋置换,全髋置换18例,半髋置换42例。排除年龄55~85岁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进行观察或家属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法,将60例行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单号为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2.3 院外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3.1 心理康复指导方法 由于本组病人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害怕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心理压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渐进地锻炼,容易出现意外而前功尽弃。上门访视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结合本科制定的锻炼图文小册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指导和协助完成锻炼,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锻炼,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3.2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内。(1)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 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抬高臀部运动、腿伸直抬高运动、侧卧外展、俯卧后伸及屈髋关节、伸髋关节、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下蹲等运动的训练。具体锻炼方法是:收缩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撑床做抬臀运动;主动或被动抬高患肢,并逐渐增加角度;侧卧位外展时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夹一厚枕;站立位屈髋练习时,双手扶双拐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与地面保持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伸膝练习时,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加强臀中肌肌力时,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上述锻炼时,患髋屈髋勿>90°,勿过度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应持续缓慢地进行,控制运动量,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活动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表明练习强度过大。(2)上下床指导 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动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时指导家属协助。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支撑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动躯体至床沿,健侧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1.2.3.3 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补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术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血运传播造成关节感染[1];避免不良姿势更衣(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除吃饭会客外,坐凳不宜超过30 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日常活动可视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骑车,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楼梯、跑步有损于人工关节,建议不做或少做。对高龄老人,作者嘱其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杖后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门家访由住院时的责任护士负责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月由专人负责采用上门家访、电话随访、定时回院随访等方式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一次,对照组不具体指导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组病人于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时给予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话能解决的就通过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由专人负责上门访视或回院随访给予示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3 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当日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每位患者出院时置换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测定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知识,出院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问题多,因而常因护理知识缺乏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2]。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通过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效地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支持不足的困扰,及时了解存在问题,针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恢复体力,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术后并发症降低。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得到连续的、系统的、全面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本研究来看,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专业护士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出院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个月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时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方式,评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院外功能康复指导,而对照组未进行院外功能康复指导。6个月后重新对两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只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者应有的功能。患者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张桂华等[5]的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通过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童丽利等[6]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患者的康复呈正相关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术后的康复也越快。在访视中发现本组少数患者术后在心理上一直认同“患者”这一角色,而不积极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人,认为只要手术成功,自然恢复髋关节功能。通过访视护士的心理疏导,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时刻被关爱,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了心理康复及机体康复。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除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外,心理康复也很重要,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 熊 伟,李 锋,夏仁云,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动恢复的医患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130.

[3]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4] 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优质护理;基层医院;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

由于人口老龄化,独自居住在家的老人也日益增多,在家活动或外出时意外跌倒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子女在外地工作也没有很多时间照顾老人,有些老人合并有高血压等疾病和悲观心理,增加了手术风险,影响疾病的恢复。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深化“以患者为中心”已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实践中[1]。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促进早日康复。我科自2013年5月~2015年7月,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女33 例,男27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69.2岁,均为自己不慎跌倒致伤,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8例,既往有一种疾病者23例,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同时合并有两种以上疾病者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将本科护理人员分成两组,各设立1名责任组长,3名责任护士,每位护士负责6~7名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患者人院时,主班安排床位后,分管责任护士负责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具体方法:修改骨科优质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调整各班护理人员的职责,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康复指导。

1.2.1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由本组责任护士接待并护送到辅助科室做术前的相关的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钐、家庭情况。予以患者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积极配合手术治疗。经济困难者向患者讲解医保政策和报销比例,解除思想顾虑。给予饮食指导,戒烟酒,以防对骨折的愈合造成影响。术前示范训练:指导患者床上解大小便方法、有效咳嗽、深呼吸方法。给予气垫床,臀部垫水枕,足跟部用手术手套自制的水袋垫高,告知抬高臀部的方法, 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

1.2.2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的重点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诱发原发病。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压疮,预防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预防深静脉栓塞,使用抗凝药,向心性按摩双下肢,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输液、采血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2]。高龄患者对疼痛耐受差,可以给予疼痛护理。

1.2.3康复指导 老人机体耐受性差,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强,责任护士讲述康复指导知识时语言要通俗易懂,文字不能太专业,态度和蔼,耐心地向患者强调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功能锻炼。麻醉清醒后即行患肢肌肉等长舒缩锻炼,被动按摩下肢肌肉,手术后第3d即可用CPM机及压力治疗仪,在较松弛的状态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练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术后第1w可开始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运动,方法是平卧,趾尖朝上,手臂放于身体两侧,足跟贴于床面,屈曲髋关节、膝关节,再恢复到开始的姿势,重复20次,2/d,膝关节允许屈曲大于90°[4]。

1.2.4出院健康指导 嘱咐出院后继续进行股四头肌、臀肌的训练和行走锻炼。为患者制定逐步弃拐行走计划,即双拐行走6 w,单拐行走6 w。使用单拐时,告知拐杖应卧于健侧。交代术后6个月内不宜坐低凳,不宜蹲便,不宜做下蹲拾物动作,不宜跷二郎腿,不要试图按常规方法穿鞋袜等[5]。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测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发放医患联系卡,1 w起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基本情况,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要求患者必须遵医嘱定期复诊,完全康复后,每年复诊一次。

1.3观察指标 ①平均住院天数;②患者对股骨颈骨折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对康复知识的认识;③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通过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 结果

实验组30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6.7±5.85)d;对照组30例,平均住院天数(19.5±6.97)d。实验组对股骨颈骨折疾病认知的有29例(有1例老年痴呆患者),约占本组的95%,对照组对股骨颈骨折疾病认知的有12例,约占本组的4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5%;实验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7%。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因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有些经济不够富裕,担心术后恢复情况不佳,增加子女的负担,特别是子女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在病床边,老年患者多有悲观,忧虑心理。传统的护理是以疾病为主的模式,往往会忽略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优质护理是建立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以患者为主的一种新的模式,综合各因素对患者的作用,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护理,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优质的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保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日康复。老年患者是特殊人群,对疾病认知水平低,关节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围手术期为他们提供各种优质护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多次进行优质护理知识培训,制定绩效考核制度,考核责任护士在患者术前、术后的工作是否做到耐心、细致,是否给予了术后及时、有效的健康指导。了解患者对责任护士的评价和优质护理的建议。护理理念的转变得益于优质护理的开展,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护士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桂芹.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拔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2月中旬刊:72-74.

[2]陈汉珍,缪玲莉.高龄患者95例术后监测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2(18):86.

[3]郝素芳,34例高龄股骨头置换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文3

1.基础护理。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活动受限,卧床时间较长,合并症较多,应加强基础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定时测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定时测定血糖情况,在血糖控制后才可以实施手术治疗。训练床上进行大小便,同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咳痰练习,以及功能锻炼,为手术做准备。

2.护理。患者活动少,卧床久,易出现压疮、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求每2小时翻身或变换一次肢置,以减少局部受压。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翻身时应根据具体的手术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都采取向对侧翻身的方法。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翻身时要注意保持患肢一定的外展,防止内收导致假体脱位。

3.饮食护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卧床,易产生便秘等问题,加上生理代谢降低,合成蛋白少,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做到营养齐全,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并适当补充钙质。应考虑个人口味喜好,饭菜要可口、易消化,注意少食多餐,以利于消化吸收,防止便秘发生。

4.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骨折术后恢复患肢功能最重要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老年患者防止并发症最有效的措施。功能锻炼应根据不同时期和功能需要进行,同时顾及健肢。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应以耐心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并协助其进行锻炼,时刻留意观察患者的康复进度和随时调整锻炼时间。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并对康复训练中不成功的动作耐心进行纠正,对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以增加患者的信心。功能锻炼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由于老年患者有思想陈旧的特点,导致许多患者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疼痛等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予以解释说明并鼓励他们。护理人员在此阶段应经常到病房进行巡视和监督,配合医生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 DHS;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08-02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 由于当今家庭小型化及空巢化的加剧,许多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身旁没有子女的照顾,所以老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见。以往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由于长期卧床会诱发多种并发症, 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针对老年骨折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退化以及老年患者多半有多种慢性疾病,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等特点,为探讨应用综合护理方法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作用,该研究采用加强心理护理、加强术后康复指导等综合护理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67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骨科住院的患者共67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综合护理组共37例,采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疗法、加强基础护理及实施健康教育的综合护理方法;单纯护理组30例,采取基础护理的方法。年龄介于61~89岁,平均年龄76.2岁,其中男35例,女32例。骨折种类: 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 股骨粗隆下骨折10例。致伤原因为: 车祸31例、摔伤36例。伤前所有患者均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心病等老年性慢性疾病。全部为闭合性骨折。治疗情况均为DHS,术前均常规行术前检查,对合并内科疾病患者,内科会诊后积极治疗,将血压、血糖控制到可以耐受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2.2 综合护理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皮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以减少疼痛;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个人性情,既往病史等,并通过与患者本人交谈询问等形式,获得患者尽可能准确的个人临床资料,然后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在护理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再酌情具体调整,主要的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疗法、加强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

1.2.2.1 加强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即予以心理护理,对有消极情绪的患者予以积极干预,使病人对目前治疗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2.2 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 术后特别留意患者术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及时上报管床医生;注意观察患肢皮纹、颜色、肿胀等,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肌肉坏死等;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等;预防褥疮、定时帮助患者变换肢置。

1.2.2.3 着重术后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一般即在术后麻醉平面消失后即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关节屈伸等锻炼。当然,对于一些老龄、基础条件差的老人需在综合评估后方可下床活动。注重出院指导,避免再次摔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每月复查X 线片1 次, 据骨折愈合情况, 制定锻炼计划。防止剧烈活动, 少负重。

1.3 评价指标

患者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为显效,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为有效,不变或加重为无效。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患者的主观体验不同打分,1分为最低分,10分为满分。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出院时,综合护理组显效35例,总有效率达到94.6%,单纯护理组显效23例,总有效率为76.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P=0.015),另外综合护理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单纯护理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 ,尤以高龄老年人多见,一般多伴有骨质疏松,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影响治疗效果。传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以牵引与保守治疗为主,但长期卧床并发症多,虽然风险小,但患者普遍疗程长,痛苦大,即使愈合后也多合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从1950年DHS应用于骨折的治疗以来,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满意疗效[1]。考虑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人多为老人,单纯护理已不能满足术后病人的需求,所以我们提出了对于DHS术后的病人采取综合护理的方法,临床结果证明可以显著提高术后患者显效率及满意度。

在护理工作中体会到心理护理必须贯穿住院的全过程。术前很多患者由于长期受到慢性病的折磨,都会产生程度不等悲观厌世、消极、抵触治疗等不良情绪,如果让患者带着情绪去接受手术肯定会影响术后的疗效。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专门制定了不同的护理方法。在平常的护理工作中,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把患者视为长辈,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去多和他们交流,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多询问、聊一下家常。通过1~2 d的接触,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对自己的责任护师产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关系。另外,由于高龄患者多,他们各方面的反应都明显差于普通的住院病人,所以在对他们的护理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术后的心理护理也是同样的重要,要针对术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及时上报管床医生[2];

DHS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短于传统保守疗法,但也要注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很多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凝血功能障碍等,如果长时间卧床很容易发生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3]。所以针对DHS内固定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循序渐进的护理方法。术后严密观察患肢皮纹、颜色、肿胀等,对于综合护理组的病人均巡查1次/h,还会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经过悉心护理,综合护理组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静脉血栓、肌肉坏死、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除了预防并发症外,术后的康复训练更加重要,一般即在术后麻醉平面消失后即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关节屈伸等锻炼,所以综合护理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护理组。

另外,出院后的指导工作一样必不可少。一般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叮嘱患者定期复诊,另外还会教导病人防止摔伤,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减少出院后意外事件的发生比率。综上,有效的护理措施是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康复的基本要素,综合护理法可以明显减少危及生命的诱因,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戴军,陈尚北,赵金华.DHS应用于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1):68-69.

[2] 陈玉春.心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护理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0,7(4):113-114.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文5

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较少的在职人口要负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融集资金以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靠传统的思路、方式及途径已是行不通了。面对着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必须对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以便迎接人口老龄化到来的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有占20%的老龄人口,这些人口中除了有老年慢性病但可以达到生活自理者之外,一部分人则需要通过康复的治疗和训练来恢复和达到最大可能的健康程度,其常见的疾病有:脑中风、脊髓损伤、严重的颅脑外伤、各种慢性肿瘤、老年人常见的椎管狭窄症、髋、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及其脏器的疾病。然而在相关门诊,患病老人及家属却大多只为治病而前往就诊,很少将专业康复训练和治疗看得同等重要。

长期从事国内和国际康复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专家,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白跃宏面对老年康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现在16岁的高一学生,父母当年大多响应过“晚婚晚育”的号召,所以年龄一般已在40岁以上,10年后,当父母50岁时,26岁的独生子女如果未婚,一个人要面对2位可能出现患上大病,并需要康复治疗的双亲,如果已婚就需夫妻2人面对4位有上述可能的长者。到那时,社会保障会减缓家庭的压力,但是这种社会保障的工程何时开始?

假如从现在开始,16岁的学生建立并开办有一定规模的康复专业基础性教学机构,那么到本科生的毕业,需要6―7年的时间,再经过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基本在10年后可以与老龄化社会康复的迫切需求相吻合。如果说这属于比较乐观的计算,那么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对康复医学的基础教育有没有从当下十六、七岁学生就立即开始的可能?

我国现在老龄人口的总数10年后将会大大超出目前占50%的日本,然而康复医疗在医生和群众中的认识却相当淡薄,健康的康复理念尚需社会单元的共同塑造。

浙江宁波老年康复中心开放首日便出现业务井喷现象。

浙江宁波老年康复中心办公室乐主任告诉记者,宁波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有76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近14%,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必将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

康复滞后,给患者带来终生痛苦

在国外,患者康复和手术治疗各占一半,而在我国,由于人们康复意识的薄弱,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很好的康复治疗,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为即将到来的老龄高峰带来了巨大困难,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白跃宏医师介绍说,在美国和日本,康复病区的面积要远远大于治疗的病区,因为供患者康复的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国外患者对生存质量的高要求,源于超前的康复理念。患者会向医生要求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

“也许有人会认为,因为国外生活水平高,所以生存的标准就高。但是,在我国却不完全这样。比如广东省经济发达,人们的康复意识好,但在上海,康复的理念却远不如北京。可见,康复理念与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不是一定成正比的。思想观念的超前,对康复理念的超前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康复医学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生对于康复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粗浅的认识上。比如患者关节置换之前,首先要练好肌力,再考虑手术的问题,手术后再进行康复训练。术前的锻炼非常重要,因为患者的肌力已经程度不同地减弱了,关节是活动的主体,肌肉是关节活动的动力,所以光考虑关节是不行的,由于部分医生在这方面认识的缺乏,所以对患者的康复来说直接影响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与中国目前此种状况恰恰相反。在国外,医院对患者必须的训练内容是被列为术前常规的,医生会按照常规去做,患者也会按照常规的条款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患者术前可以得到充分的准备。”

脑中风的患者国内国外相同的都是由神经内科的医生治疗,但不同的是国外同时介入了康复治疗。国内部分医院是先由神内医生治疗,神内的治疗觉得控制了病情,例如本来脑出血,经过治疗不出了,神内的治疗办法用完了,也就形同任务完成,病人便可以回家了。试想,一位50多岁中年以上的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事业正如日中天,突然得了脑中风,本来及时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可以使其很有把握的恢复健康,结果被延期康复或没有得到正规的康复护理,结果这个人从此就很可能被断送了一切,甚至形同于开始了“慢性自杀”。

比康复滞后更可怕的是观念的匮乏。

康复观念的滞后给患者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患者及家属对专业康复机构尚缺乏关注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当一个30多岁,处于事业的鼎盛时期,需要教育子女和工作的爬坡阶段的时候,突然遭遇长辈需要长期护理的现状,那么孝与不孝的考验就到来了。越善良、越有教养、越孝顺的儿女就会越背负沉重的康复护理重担。

家有健忘症老母的新闻同行不无感慨地说:常人能够理解病人的痛苦,但是家里的健康儿女却可能因为受不了精神压力而被拖垮,这种痛苦可能比病人更甚。

有些长者一旦生病就会把怨气撒在儿女身上,怨恨儿女,都是养育你们累的。儿女便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然而在国外,取代“床前孝子”的是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康复机构的专业护理。

人们普遍知道康复是需要专业培训的。

护理人员既要懂得心理康复又要懂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如果患者在家中康复治疗,康复机构就要对患者的伴侣及保姆进行康复护理培训指导。有经济条件的患者,会很理性地选择在专业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因为在那里康复的最大愿望是得到了系统治疗并获得了良好的人性待遇。

总医院白跃宏医师对记者说: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康复机构,截瘫患者的病房里没有一点异味,患者每天洗两次澡,包括大小便均有赖于一部自动搬动病人机,这个机器类似于工地上的塔吊。当患者需要洗澡时机器就将其“抓”到旁边的位置上,洗完后再“抓”回原地。如此地道的“服务”,久病床前的孝子即使再孝敬又何以办到?传统意义的床前孝子,光凭一片孝心护理一个需要康复的长辈是远远不够的。

心理康复大环境薄弱,医院和家庭设施影响患者的信心

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康复影响很大。很多中国家庭的长者思想包袱很重,一旦身患大病就极易自卑,感到再不是家中的象征性人物了。

白跃宏说:国外医院和康复机构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这一点国内与国际的比较决不仅仅是医疗条件上的差距,而是理念和思想意识上存在距离。中国医院一般把心理治疗和康复总是摆在等而次之的地位,但是对于传染病患者的救治,就给一线医护人员提了一个醒儿,因为一些患者在没做通思想工作前,要想配合治疗是决不可能的,所以让大家看到了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心理康复应该在体能康复之前让患者有足够的自信。在国外,通常的心理康复会与体能康复交叉进行。一般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后,再考虑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手术。

在康复手段上,中国由于心理教育的力量薄弱和意识落后,心理康复的手段显得贫乏。在国外,康复医生会把有康复成绩的患者和不自信的患者安排在一起沟通,使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而我国利用这种活教材的能力就比较差。

家庭更是构成患者心理影响的直接因素。白跃宏医师说:“康复机构对患者和健康人一样尊重,一般不会因为患病而被歧视,这种尊重为患者免去了自卑,为保持患者自信和尽快达到最大可能的健康恢复提供了保证。在普通家庭,会有适合患者康复的起居设施。例如,有方便患者体能锻炼和生活康复训练的灶台,便于使用的升降浴缸等;依靠轮椅行动的患者可用声控轮椅;不能发声的可用舌舔的触摸轮椅等。家庭康复,专业康复指导者会传授患者家人如何对患者进行职业康复的精细动作训练;为培养患者的动手能力,训练敲打电脑。”

“生活水平与康复设施的相对高标准,不但减轻了家庭成员的负担,也使不需事必躬亲的患者感到了自信。在中国,一些简单经济的、便于患者康复训练的家庭设施还是可以办到的,关键是认识到不到位”,白跃宏这样说。

我国康复学科与就业尚属冷门

在人口达到13亿的今天,中国面临的人口挑战大多是与老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人口老龄化对设立康复学科提出了必然要求。

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1.3亿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北京市老年人现在已经超过190万人,到2050年将超过500万人;中国人口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低水平,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东部地区主要的家庭形式,独生子女父母一代正在进入老年,少生优生是否能幸福一生正在经受考验;人口迁移流动导致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独居老年人增多。多达1.4亿的年轻农民向城市流动,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立能力仍然不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于实际需要,养儿防老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出现根本变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男孩的偏好,导致了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将带来了重大影响。老龄化的加快使社会上慢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多,也推动了国际国内康复事业的发展。

白跃宏说:我国康复理念的落后影响了康复学科的发展和康复护理人才的就业。而在失业率高,就业率低,硕士、博士也难于找到工作的日本,学习康复和理学疗法的学生常常还没有毕业,就可能会有10个康复专业机构在抢夺人才,现在的康复护理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当今日本老龄人口已占50%以上,中国虽在20%以上,但康复需求的程度是中国马上要面临的。国外几十年的经验,中国拿来就用,进展会很快。但是目前在国内,康复专业人员培训的学校少,这不能不说是康复理念置后的结果。

现在,全国培养康复本科生的专业学校屈指可数,培养硕士生的机构更是少的可怜,博士点就更是微乎其微,康复学科的基础性建设还来不及跟上经济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康复医疗任重道远

什么是老年康复事业?在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它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它在人康复是一门全科学,包括心理、语言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医学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可见,康复的宽泛含义更应该扩展到对身体可能构成病灶的隐患。但是目前中国康复理念的置后,与日异推进的老龄化社会进程极不相符,与现代生活的需求极不相符。

老年康复事业在人民生活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的未来与发展将如何?

康复医疗同一般医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把一般的临床治疗同康复治疗密切结合起来,为老年病人开创了一个晚年的温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摆脱痛苦烦恼的晚年困境,尽可能延长其健康寿命,直至使老人比较舒心地告别人世,同时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沉重的精神与物质的负担。

基于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对老年人的关怀,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服务。老年康复事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南通康复医院,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从事老年病诊治和康复医疗的专业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壮大,他们在医疗实践中始终强调贯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康复治疗结合的原则,西医、中医和康复医学三股力量密切协调,为老年病患者提供了新型的优质服务,形成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治疗和特色服务,是医疗战线上很有意义的创造性探索。

这种新的医疗模式的推广应用,必将对改善老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作出贡献。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 护理干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36-02

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骨质酥松,尤其髋部,因此髋部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加之脏器功能衰退,平日患有其他疾病,骨折术后护理有一定复杂性和难度[1]。2009年10月――2013年4月我院对5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手术,现将术后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4月共手术治疗5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53-86岁,平均727岁。股骨颈骨折18例,粗隆部骨折23例,髋臼骨折8例,其他3例。活动时跌伤37例,骑车摔倒5例,车或人撞倒6例,击打4例。52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28和对照组24例,两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麻醉方法等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住院时间13-68天,平均24天。

12 干预方法发 对照组按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全程护理干预。

121 心理支持 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加之退休后的失落,髋部骨折后心理反应较强烈,易出现悲观、激惹、孤独等消极情绪[2]。首先要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讲解本病相关知识,多举成功康复的实例来消除其心理负担。让家属多陪伴,尽快乐观起来。也可听古典音乐来稳定情绪。忌与患者争执。对因疼痛不敢活动者要耐心鼓励,避免过于依赖。

122 预防并发症 ①防止心衰、肺水肿:术后严密监控生命体征,控制输液速度。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术后患肢抬高外展中立位,双腿间放垫枕,可穿丁字鞋防内收。人工关节置换不侧卧不内收内旋膝关节,避免向患侧翻身,防假体脱位。③防肺部感染:鼓励自行排痰,必要时协助拍背、雾化吸入。鼓励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及早活动,室内定时通风。④预防泌尿系感染:术后6小时多饮水,定时会阴擦洗、开管排尿、膀胱冲洗。⑤预防压疮:避免局部皮肤受压,骨突处适当按摩。使用气垫床充气1/2-3/4即可,减少皮肤受床单逆行阻力产生摩擦而致皮肤受损,半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身体滑向床尾摩擦及身体重量影响皮肤血液循环。修剪指甲避免划伤皮肤。⑥预防静脉血栓:患肢抬高,肢体不受压,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影响静脉回流。术后可用弹力带弹力袜,下肢静脉泵。⑦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末梢循环、皮肤温度、局部肿胀情况。引流管防止脱管扭曲,每1―2小时挤压一次,防堵塞。24小时引流量

123 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食欲减退。老年人自尊心强,会有意减少进食避免大小便麻烦。家属要耐心讲解进食重要性,多饮水,鼓励多食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饮蜂蜜水以预防大便干结。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钙食物促进骨折愈合。

124 康复训练护理 早期锻炼很重要,循序渐进,以不感疲劳为度。术后1-2天试行小腿、踝部、足趾自主活动,训练股四头肌、腓肠肌和臀肌收缩,髌骨推移。3-5天床上伸屈膝关节。屈髋

13 评价指标 出院前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预防和心理状况评价,对比分析。

2 结 果

21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髋部骨折发病率逐步上升。老年人手术耐力差,术后长时间卧床,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年轻人大,往往造成肢体康复缓慢,从而加重心理负担更不利康复。因此有必要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并发症预防及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本组52例患者,针对老人特殊生理心理特征,除按普通骨科护理常规护理外,对并发症的预防,心理、饮食、康复等均给以护理干预,从而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改善了心理状况,使患者以最佳状态恢复肢体功能。因此,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心理状况,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