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范文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一直到今天,农村人口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数千万之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性格不良状况的产生主要与家庭氛围的缺失有关。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持续的父母的抚养与爱护,他们大多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而且这种负性心理特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社会生存能力较差,不遵守规矩等。农村社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氛围也相对落后,因此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社会保护,儿童出现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还有十分深重的自卑情绪,性格一般都比较懦弱,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心理结构不完善,心理弹性较小,因此形成了各种乖戾倔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易冲动、自私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成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必将对留守儿童的人生产生消极作用。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策
2.1营造充满亲情与关爱的家庭教育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单亲在家的留守儿童要比双亲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略好一些,因此,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可留下一人来照管孩子。留守在家的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较多的关爱,关注孩子的各项需求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及时做好各种教育辅导。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父母本身也应当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父母保持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关心孩子学习生活的同时,注意观察其人际关系,适当给予教育措施,引导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2.2农村学校应当发挥好儿童心灵成长家园的作用
学校是儿童心灵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所,因此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性格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方面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的人心理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和鼓励措施。为了防止儿童养成各种不良的心理习惯,学校应当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愉快阳光的氛围中成长。学校还应设置心理健康辅导部门,对一些出现明显心理状况的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与教育措施,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困惑。
2.3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需要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的影响教化作用。因此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直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实际的精神困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活动的公共场所和服务项日,为此,国家、地方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留守儿童应当积极利用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心理弹性,确保心理健康。
2.4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提高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当注意对儿童心理与人格的塑造,逐渐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自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应当向他们介绍讲解一些古今中外的励志故事,使留守儿童认识到艰难困苦中艰苦奋斗与自强不息的重要意义,使儿童从小养成不断战胜自己心理弱点的习惯,树立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性格特点采取差别性的教育措施。
3.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是一个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应当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的特殊弱者群体。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从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学校的儿童心灵培育作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以及与留守儿童的心灵沟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一些措施。
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引言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产生。我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高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范围限定农村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为例来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用方便取样法抽取了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6个班280名学生。其中抽中男生137名,抽中女生143名,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1份,剔除其中信息缺失及年龄≥18周岁的和按规律作答的无效问卷32份,最终有效问卷239份,回收率85%,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12人。根据全国妇联对“留守儿童”的界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筛选出农村“留守儿童”共有123人,达到了被试总体的51%。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生55人,女生68人。
2.方法
采取自陈格式,按照测试规定,用统一书面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提交问卷。
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60个问题组成,分为10个因子,分别评价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内容涉及情绪、思维、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2、3、4、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或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数据分析工具:用SPSS15.0软件包等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描述及分析
表1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
注:P
从表1可知,马营中学学生(包括“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较乐观(M3)。问卷的计分标准为得分在2分以下的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得分在2~3分之间的说明存在轻度心理不适。总体而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较乐观,这刚好支持了我国学者肖善香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抽样与思考》中的研究结论:“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2.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和分析
从表1可知,马营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在敌对和情绪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3.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和分析
表2 “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
从表2可得出,在“留守儿童”中,男生和女生相比较,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得比女生稳定。其中,在抑郁、焦虑及心理不平衡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四、讨论与结论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选择外出打工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由于情感上缺乏沟通与交流,将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失去了儿童正常生活的心理环境,很多时候都会产生情绪不平衡,对教师、同学的态度多变,学习热情忽冷忽热,情绪不稳定。家庭结构完整性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丧失,常常感到心理不平衡,不能对周围的人做客观的评价。很多时候,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学习方面压力较大,他们想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以便引起父母的关注,同时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更高,也是“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友好,感情易受伤害,不信任别人,多疑。
总之,定西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乐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敌对和情绪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偏执和心理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因子和学习压力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留守儿童”中,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得比女生稳定,其中,在抑郁、焦虑及心理不平衡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样的数据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叶敬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析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一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208人,其中男童112人、女童96人,男女比例为2.11:l。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千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医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早
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键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范文4
[关键词]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 影响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39-01
学前儿童主要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不过,在我国,人们对“学前儿童”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人们习惯将学龄前儿童、幼儿、早期儿童等几个不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都等同于学前儿童。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可以推动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等。为了更好的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对其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地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儿童100名,采用问卷、询问等形式对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其中,100名接受询问和问卷调查的学前儿童,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4岁,男性学前儿童60名,女性学前儿童40名,大班35名,中班45名,小班20名。所有接受询问和问卷调查的儿童均为学前儿童,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7个维度,即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交往缺陷、不良习惯和进食、睡眠障碍。
1.2.2统计方法
调查询问在教师、家长等的监督之下进行,每个问题都由题干和被选答案组成,答案分为经常、偶尔、没有三部分,并分别赋予1分、2分、3分的分值。搜集问卷之后,对每个学前儿童的得分进行统计,归纳总结接受问卷调查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结果
2.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学前儿童的普遍存在性格缺陷、进食与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交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来说,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胆怯、自卑、害羞、过分依赖大人、孤僻、不合群等,性格缺陷极易引起学前儿童消极性格特性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发展;进食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贪食、厌食、肥胖、睡眠困难、睡眠不安等,这种情形容易使学前儿童产生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以及行为偏异等;情绪障碍主要表现在恐惧、焦虑、沮丧、不安全感和强迫观念等,这种障碍也会给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2.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学前儿童所处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如果学前儿童长期处于过于压抑的环境之中,会使其性格也过于压抑,从而不与人沟通交流,甚至还会引起其它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害羞、孤僻等,一旦形成了这种心理,则很难对其进行扭转和矫正;一般来说,学前儿童接触最多的无疑就是家长和老师了,这两个群体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最大。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容易在学前儿童内心形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一样。学前儿童的模仿欲望比较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严格注意自身行为对学前儿童所带来的影响,并在发现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及时帮助其改正,较为严重者还需要入院接受治疗。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在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幼儿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儿童缺乏对各种类型事物和人的辨别能力,而且一般家长和教师又极易忽视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为了更好的保障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除了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引导与治疗之外,还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咨询与调查,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3.讨论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就是心理疾病,这是在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下形成的,不过,这些问题却又不是无关紧要的,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对其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学前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时,需要结合其特点甚至是每个学前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本研究以来自本地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100名学前儿童为对象,采用问卷、询问等形式对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可以反映大多数学前儿童基本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接受问卷或询问的100名学前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1/3学前儿童存在不良习惯,有2/3学前儿童在社会行为、睡眠、交往、饮食、情绪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不断增长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说,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社会行为、饮食、睡眠、交往等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100名来源不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知道,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社会行为、饮食、睡眠、交往等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为了提高广大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为其个人的成长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前提。
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范文5
留守儿童在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小结
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市转移,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就业,形成一个新的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如何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全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1留守儿童的界定及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在其他地区务工6个月以上,独自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由监护人(父母单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其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下。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教育失衡,许多留守儿童不能健康地成长,其心理健康状况已是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帮助。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1、性格孤僻,容易自卑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在年龄很小的时候,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就外出打工了,其很容易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落差以致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爱交谈、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久而久之,其性格就变得越来越压抑或者抑郁。另外,由于留守儿童多数都是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他们不能将自己的心事与人分享,不能得到适时的情感慰藉,只能靠自己小小的肩膀承受所有,时间一长,他们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孤僻了,甚至不愿与人交谈。
2、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
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和家庭监督的不严,留守儿童在情绪方面表现得极其不稳定,固执、敏感、为人处事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孩子动不动就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倾向。有调查显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这一问题时,有超过40%的学生选择了争吵,有16.2%的学生选择忍受,选择采取其他行为发泄的占了21.6%。
3、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差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偏低,不能辅导其功课,常此以往,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同时他们的学习信心也越来越低,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又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一方面,因为心理上的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全身心地集中于学习,时间一久,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增强,成绩下滑等现象。
4、人生观与价值观易扭曲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不能给孩子感情上的慰藉,许多家长就选择了在经济上给孩子更多的弥补,他们认为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孩子的心灵就能得到安抚。虽然是一片苦心,但是有时候却做了坏事。有的孩子,拿着父母给的钱与他人攀比,比吃比穿,唯独不比学习;有的小孩甚至认为,父母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化便能挣着很多的钱,于是便有了自己学好了也没用,将来一样能挣钱的侥幸心理,不好好学习。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在这些不良的思想中慢慢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出现了扭曲。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对策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主要应从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面着手。
(一)政府方面——强大后方,有力支持
政府部门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强大后方。首先政府应加快缩小城乡经济差异,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上议程。其次,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有意识的对其培训或者指导,对其强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那些监督部力的监督人予以一定的处罚。第三,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在乡镇或者村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让大学生定期对所在乡镇及村里的需要帮助的儿童进行及时的辅导。
(二)家庭方面——第一现场,有意引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长辈应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在外务工的时候应该多给孩子打电话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量定期安排回家看望孩子;多向老师打听孩子的情况,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尤其是与班主任的沟通。
(三)学校方面——主导地位,积极教育
学校作为孩子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上占据着最主要的作用。目前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具体工作:
1.重视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完善各种沟通渠道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从各方面来支持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成立学生心理咨询平台,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宣讲;其次应该开通家校合作平台,学校应该让班主任掌握每一位家长的联系方式,定期的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经常与家长的沟通。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建立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袋,包括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面的了解学生。这样的记录利于有针对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