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1
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地下埋藏的文物,保护好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涉及到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经济利益与文物发掘的矛盾冲突,以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健全。在基本建设大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这些现实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文物保护;法律
一、建筑施工过程中地下发现文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地下埋藏文物众多,特别是像陕西、河南等一些文物大省,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地下文物。保护好这些文物既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的要求。
保护好的一些案例,像长沙马王堆汉墓、满城陵山汉墓等。当然,也有一些保护不好的,像2006年的“湖南宁乡50余座古墓因施工方施工不当受损”、2008年“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齿轮研究所项目,唐代官吏墓室受损”、2009年“包西铁路浦城段施工致古墓损毁”等,很是让人痛心。
二、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讲,保护好文物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对文物的研究、学习、参观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即可增进历史文化知识,又可陶冶情操,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损失难以弥补。所以,保护好历史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应遵守的法律。
三、相关法律要求
涉及施工中文物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具体相关条款摘录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规定:
第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第三十一条 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一)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三)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
(四)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五)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
(六)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
第八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小型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活动,参照本法执行。
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和古建筑等的修缮,依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
四、不容乐观的现实
虽然有上述一些法律条文,但在现实施工中文物保护工作并不乐观。
例如,国家《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应事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调查、勘探。
但是,目前有许多建设单位有意逃避考古勘探,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相当一部分项目是未经考古勘探即直接开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正是由于不愿承担这笔勘探费用,使拒绝考古勘探成为时下许多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不愿让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勘探,一些建设单位在擅自施工后发现文物,既怕承担责任,又怕影响工程进度,于是便瞒天过海,私自处理。导致文物被严重损毁。
在文物执法方面也很尴尬。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故意或过失损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要追究当事者的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很少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往往罚款了事。因为基建施工中的文物破坏案例,大都属于法人违法,而要处罚一个单位则需当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会研究通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其关系单位“活动活动”,文物处罚的提议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支持,其他部门是否积极配合,对文物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当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经济利益产生矛盾时,一些地方的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更看重基本建设和经济利益,而忽视文物保护。
五、建议及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2.提高政府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实行问责制。
3.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处罚力度,增加可操作性。
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2
一、南京六朝石刻的价值
笔者认为南京六朝石刻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三个方面。
1.历史价值
六朝石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石刻的文字记述为学者研究历史、考证历史提供了最可信的资料,研究者将石刻文字与文献资料综合运用,经比较、印证、勘误后,所能获得的历史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
2.艺术价值
六朝石刻的艺术风格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石刻所雕的石兽威武雄健、栩栩如生,显示出极其高超的雕刻技法。各个时期雕刻的不同风格,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观念。
3.科技价值
南京六朝石刻反映出了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石料的开采、搬运、重力计算、雕刻等均需要数学理论的支持;在战争中使用的发石车、钩车等,以及河运的开通和造船业的迅猛发展为石材的运输提供了方案;发达的炼铁技术为雕刻提供了工具,这又体现了当时的炼铁技术和冶铸技术等。了解石刻从选材到雕刻完成的全过程,无疑是对六朝科技史的又一次丰富。
二、南京六朝石刻保护面临的问题
1.人为破坏严重
由于长时间未能对石刻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大部分石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人刻写的“XX到此一游”等字样或划痕大大破坏了石刻的美感。由于很多石刻散落在乡野农田,未明显划定保护范围,当地居民又缺乏保护意识,其生产生活也对石刻及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破坏。
2.工程建设带来巨大隐患
文物保护与工程基建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由于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有的建筑工地直接进入了石刻保护区,不仅破坏了石刻环境,更威胁着石刻的安全。
3.自然力的破坏
石刻绝大部分都散布在露天的田野间,外表淤积了泥沙和其他污物,各种菌、苔、藻类等则在内部生长。强烈的风化作用、酸雨等使石刻表面残蚀严重。
三、南京六朝石刻保护方案的选取
石刻的保护方案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尊重其价值的前提下执行,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所在地的周围环境。以下是笔者对保护方案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不可移动的石碑石刻雕像应坚持就地保护的原则
有一些观点认为对石刻可以采取“异地迁移、集中保护”的方案,但笔者认为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异地迁移、集中保护”的确便于管理以及节约保护成本,并且集中建立石刻博物馆对开发旅游资源也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对文物的保护,我们应当注意要以不破坏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前提,而“异地迁移”这种方案能否保证这一点是让人担忧的。
首先,大型石刻在搬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到损伤,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其次,迁入博物馆保护,由于空间环境等的限制,不可能还原以前的面貌放置,从而使石刻本身失去了其依托的环境,割裂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这无疑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破坏。
2.就地保护的建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在石刻周围建立玻璃房,以缓解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同时,政府还要划定石刻保护区,禁止在石刻区进行各种建设工程。在石刻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政府可以建立石刻保护博物馆,收藏平时发现的那些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工程建设必须要迁移的石刻,同时集中保藏那些可移动的墓志、雕砖、佛教雕像等。附近的石刻也可以与博物馆划为一体,其保护开发利用都由博物馆的专门人员来负责。
不过,就地保护的一个不利方面是限制了其开发利用。另外,由于石刻分布范围较广且散布于郊外田间,也不利于游客的寻访参观。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设立石刻旅游专线,在保护的同时也便于游客造访。
另外,对于石刻的日常保护要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文物管理部门可以与当地村民签订石刻保护协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居住在石刻附近的居民负责石刻日常的看管维护。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一些人为因素对石刻造成的破坏,使石刻的保护工作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3
今天下午,旅游局专门召开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会议,既是对*年旅游系统工作的回顾总结,也是对*年旅游系统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召开这样一个会议非常必要。这次会议对于客观分析当前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促进我县旅游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面,白局长代表旅游局总结了*年度旅游系统工作,安排部署了*年旅游工作,白局长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客观准确,安排工作具体扎实,对此,我都完全同意,请同志们认真思考,抓好落实。今天的会议还通报了*年度旅游企业综合目标责任书考核情况,对旅游系统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并签订了*年度旅游企业综合目标责任书,请同志们结合各自实际,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也对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结合今天的会议,我想从分管的角度谈谈对全县旅游工作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关于*年旅游工作的基本评价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全县经济社会继续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止去年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9.3%,达到1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达到1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达到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达到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达到5027元;财政收入增长26.6%,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与此同时,全县旅游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大市”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和行业管理力度,全县旅游产业得到健康稳步发展。到去年年底,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32.5万人次,增长10%;实现旅游业收入1520万元,增长12%。总体上看,全县旅游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桥湾城旅游景区一期工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成并试运营,锁阳城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世行贷款项目顺利通过最终评估,即将动工建设;榆林路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天客隆大酒店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宾馆、榆林宾馆、丝路宾馆内部装修、功能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全县旅游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今后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旅游行业管理得到加强,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旅游主管部门抓作风、旅游企业抓服务、景区景点抓管理、从业人员抓素质成为旅游系统的共识。旅游局和各接待单位加强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各旅游企业突出了“优质服务、文明管理、安全运营、质量效益”的主题,使旅游服务行业内的争先创优活动蔚然成风;《*县旅游市场监管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各旅游接待单位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是旅游市场开发稳步推进,旅游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宾馆饭店晋星评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宾馆通过三星级验收达标;良友宾馆、榆林宾馆达到二星级标准;旅游商品开发又有新的突破,锁阳春公司等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十工旅游超市作用得到发挥,新成立的金锁阳旅行社顺利投入运营,正元旅行社业务量不断扩大;旅游宣传推介取得实效,《*旅游图册》印制出版,玄奘之路体验活动经常开展。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广大旅游工作者奋力开拓、扎实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辛勤奋战在旅游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及企业员工,向一年来关心和支持全县旅游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回顾工作、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开发进展缓慢,资源品位不足,吸引力较小。我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丰富的文物资源、自然风光还没有真正成为旅游资源,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现有景点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接待功能严重不足。在我县现有的景点当中,锁阳城、东千佛洞、汉长城等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接待功能低下,标志标牌不规范、卫生条件差、没有讲解员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宣传促销单打独斗,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成为旅游业的薄弱环节,游客无物可购、无娱可乐、有钱无处花的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氛围不浓。发展大旅游需要有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参与和支持,需要协调联动,然而在我县大多数人认为开发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缺乏把旅游业做成大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大旅游的观念没有在全县真正树立起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解决。
二、关于*年旅游工作的看法
关于*年的旅游工作,前面白局长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这里我再不缀述。借此机会,我想紧扣“七个字”,从七个方面就如何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旅游工作,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发展定位上突出和体现一个“准”字。我们经常说“思路决定出路”。那么对于*旅游发展的思路,其实这几年一直在调整。从前些年的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到这几年的“打敦煌牌,走联合路”,这是我县旅游发展思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调整的一个过程。基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基于我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打敦煌牌,走联合路”的发展思路,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现实的发展形势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就是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突出*独有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条件,丰富旅游商品体系,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把*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与敦煌旅游接轨,我们要充分借助敦煌古文化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利用*古文化和敦煌古文化同属一族,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地理上互相接壤、互为毗邻的优势,从旅游线路的包装营销、旅游商品的开发、旅行社和宾馆饭店的经营等等各个方面与敦煌旅游实现承接、对接。这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旅游发展的出路,这也是必然选择。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展我们独具特色的红色体验游、生态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民俗风情游、荒漠探险游等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渠道。
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和体现一个“快”字。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努力改善旅游基础条件。我们现有的一些宾馆酒店还存在经营规模小、基础条件差、承载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一些旅游景点还存在经营方式粗放、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差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谈*旅游发展就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旅游通达条件;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基本接待能力;加快重点旅游景点建设,满足游客旅游需求。重点是做好四星级天客隆大酒店建设、桥湾城旅游景区和锁阳城旅游景区建设、良友宾馆改革改制等工作。
第三,在品牌运作上突出和体现一个“精”字。*旅游要加快发展,必须树立和打造自己的品牌。旅游经济是点子经济,只有观念上的开放,才能打造出真正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因此,我们从事旅游行业的同志,一定要在思想上、认识上、观念上再提高、再解放、再明确。要充分借鉴吸收外地和周边县市包装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的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做法,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运作来打造和树立“文物考古、荒漠生态、红色旅游”这三个*旅游品牌。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将我县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点”串成“线”,并与周边旅游城市的“点”或“线”进行捆绑,整合成多条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真正做到点上播种,面上开花。其次要集散为整。要发挥旅行社的接待网络优势,变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旅游要素企业零星出击、分头营销,为形成合力、整体促销,并鼓励各景点、宾馆和旅行社实行三位一体的捆绑式销售,以提高我县旅游产品的行业竞争力。
第四,在宣传促销上突出和体现一个“热”字。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人气经济”,做好宣传促销对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者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产品不可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直观地在市场上用信息传递方式去沟通潜在的旅游者,所以我们的旅游宣传要成为流行的商业模式,各种活动的出台都不能是“润物细无声”,而是要有阵势,要轰轰烈烈,也就是所谓的注意力营销,在当今信息过剩的时代真正宝贵的是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是我们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的根本。过去,人们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的情况是“再香的酒也怕巷子深”。近两年,随着*复名庆典和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外界的知名度又有了新的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继续抓好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县外客源市场,把有限的人、财、物集中起来,面向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合力打造*旅游品牌,使*旅游的知名度有一个新的提升。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利用央视大型系列活动,继续宣传“玄奘之路”活动,充分展示丝路文化,扩大*在外界的影响。
第五,在开发利用上突出和体现一个“适”字。旅游资源是很脆弱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我想着重谈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首先,发展旅游可以促进文物保护。文物古迹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开发企业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同时,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县文物古迹众多,而县上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于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没有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受损失。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使文物古迹在开发中受到保护。其次,搞好文物保护,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相互共赢、相得益彰的。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截然对立起来,形成所谓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说穿了,是短线思维,是鼠目寸光,是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犯罪。而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边保边用,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第六,在行业监管上突出和体现一个“严”字。旅游行业是重要的窗口行业,旅游行业的形象代表着我县对外开放的形象。因此,旅游局和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工作,切实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全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要进一步加强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点等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和在岗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导游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局要进一步严格执行旅游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要加强与发改、工商、质监、安监、公安、交通、卫生、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把阶段性的集中整顿同经常性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强化对旅游市场的联合执法监管,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同时,还要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各旅游单位都要健全安全目标责任制,普及安全常识,坚持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第七,在配合协作上突出和体现一个“效”字。旅游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参与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全县各部门、各乡镇都是旅游工作的主体,都是旅游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都有责任在发展旅游上献计出力,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履行旅游产业规划、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主动想办法,出点子,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财政、发改、建设、交通、文体、环保等部门,要制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人事、旅游部门要制定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计划;公安、工商、卫生、安监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旅游安全、市场秩序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广电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创办旅游专栏,设计有效载体,创新推介方式,宣传和引导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4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很大进步。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和专业技术相对还较为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专业人才的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近日,《今日中国》杂志采访了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冯铁宏,与其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等问题交流了几点看法。
《今日中国》:在您看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哪些因素助力?
冯铁宏:首先,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政府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大。由于我们的管理很多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始终在诸多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投入越来越高,政策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直接推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依然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
其次,是需要大量诸如我们这样的研究、咨询、设计等专业机构,需要分别具备建筑、城市规划、考古、历史、地理、材料、岩土等等专业素养的人携起手来一起推动这项工作。因为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事业,而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中国的文化遗产类型非常丰富,如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壁画等,不同遗产类型的保护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做。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类型多、数量大,但遗憾的是,具备相应专业素质要求的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还太少。为此,政府、高校等正在努力,国家文物局也组织了很多专业培训活动。
第三是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中国从南到北、自沿海到内陆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素质的高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强弱存在差距。当然,这并不是说偏远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做得一定不如沿海地区好,反而有些沿海或中心城市因为急于开发、紧盯经济效益,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国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各地,遍布各个角落,而且不断有新的文化遗产被发现。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很难对其实施及时全面的监管,这就要求公众具备较高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广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四是媒体的宣传引领。媒体直接面向大众,如果能有所侧重地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宣传和介绍,包括对这项工作的意义、技术手段、如何推进等进行介绍,宣传保护利用工作中的正确做法,同时指出并纠正错误做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包括国内各地区同行之间的交流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现在我们相较之前已经有了更多的交流,但与中国这么丰富并且还不断有新发现的文化遗产资源相比,交流还需继续推进。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有不少像《威尼斯》一样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国际性准则,但是各国之间观点不一致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比如说,东西方建筑和文化是有差异的,古代西方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可以久经风雨,东方建筑则多土木结构,常需翻修维护,这造成了东西方对文物建筑保护真实性认识的差异。东西方都认可“一个文物只有真实才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观点,但西方人最初认为文物建筑应尽可能少干预,如罗马斗兽场就保留了残垣断壁的状态;东方人则认为对古建筑的岁修就是我们的传统,不能被认为是损害了古建筑的真实性。历史上,日本的伊势神宫依照造替制度,每隔20年要把神宫完全重建一次,这符不符合真实性原则,曾引发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热烈讨论。后来,国际同行齐聚日本,经过认真研讨,通过了《奈良真实性文件》,重新定义了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国际交流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尊重中国,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认同,才是真正的认同。
《今日中国》:在您看来,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何在?
冯铁宏:文化遗产是各地区的宝贵资源。首先它可以增进老百姓对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的认同。结合我们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来看,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北上广深”对人才的吸引力远大于其他一些城市。相对应的现象是:我们的许多村庄空了。这些村庄以后怎么办?这显然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我认为文化遗产是有作为空间的:保护好、利用好各地方的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老百姓对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的认同感,能让他们因生活在那里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能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做出“新文章”来,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们许多大城市如今已经不堪重负,这对解决大城市病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让西方社会更多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去了,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认识很多却是片面的。我们不应该只输出经济,还应有文化。如今,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已经有很多认识和理解,需要将其介绍给国际社会,让他们了解中国有很多东西值得西方社会研究、思考和学习,包括中国老百姓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
第三,对国民的教育价值。我们建国后经历了包括“”在内的一系列运动,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冲击。一些传统美德“流失了”,不好的行为被“无序释放”。而文化遗产中蕴含了许多好的、朴素的价值观,充分挖掘,可以起到耳濡目染、教化人心的作用。而这部分文化遗产能延续至今,恰恰证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今日中国》:中国文化遗产产业目前处在何种发展阶段?它是否适合发展成为一个产业?
冯铁宏:我认为,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而且我们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受管理、专业力量不足等条件限制,以往我们将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视为第一要务,大部分遗产保护好后就放在那里,相关产业没有发展起来。
从大产业链来说,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以挖掘出很多具有经济回报的内容,只是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中国国内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比如故宫,它的文创产品吸引人的程度就很高。但其他景点大部分存在旅游体验单一、提供给游客的产品单一等问题。我们的文创产品缺乏创新,整体水平太“Low”。其实我们许多的文物点都非常有吸引力,价值独特。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辅以一定的前期投入,完全可以开发出极具内涵、类型多样、具有不同价格区间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等。
换句话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也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必须研发、制造出能满足公众、游客需求的文创产品。
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趋于平稳,产业发展也已过了“抓大求全”的时代,需要我们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深耕细作,对每个地方、每个类型、每个时期的文化遗产进行细分,将其“基因”挖掘出来,再结合各地方特色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去开发产品,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此外,还有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我们需要一个定位、功能清晰的行业组织来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整体发展;二是中国的每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之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没有规划实施的反馈机制。
《今日中国》:您的团队近些年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主要承担了哪些工作?
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5
(一)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
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我国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均将其职能设定为行政上"管"文化与业务上"办"文化,这种一统的全包方式导致我国文化艺术团体的人员严重膨胀、机构重叠臃肿,以及只讲"政治任务"而不顾经济效益的观念误区。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主要是改变政府文化部门的职能,注重于文化艺术整体发展的宏观管理与保护。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不断增长和社会配套资金的到位与筹集。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均不设文化部。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委员会与国家人文基金委员会作为政府的两个特殊部分,以资助方式影响和引导国内文化艺术事务。德国采取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文化事业的分权管理体制。政府不设文化部,只设文化司,负责文化体育方面的原则性大事,不管具体文化事务。英国文艺管理体制中的最高层次是政府艺术大臣和艺术与图书馆部,但主要进行宏观指导,负责总的经费划拨。法国设立文化部主管全国文学、艺术、电影、戏剧、音乐、博物馆及保护名胜古迹等门类,但主要采取统管财政的资助方式,辅之以行政和立法手段。借鉴世界各国的管理方式,我国的政府保护方式应着重从具体的"办"文化、"管文化"和统文化中解放出来,那种甚至管到某一节庆的某台节目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美国、英国等国采取由专家组艺术基金委员会或艺术委员会,直接面对地方委员会以至艺术团体或艺术家个人,避免了对艺术事业的过多行政干预,也简化了大量中间环节,避免了臃肿的行政机构和巨大的行政耗资。
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目前在我国现有经济状况远远无法满足文化发展要求的条件下,可以借鉴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做法,先在一定范围内试发国家彩票,用于筹集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这类大型文化项目的建设。英国皇家歌剧院因经费不足,扩建计划被搁置20余年,后来就是在国家彩票发行后他们通过申请获得了巨额资金,才开始大规模扩建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国家投资预算与地方投资预算的同步增长。这就需要借鉴美国等国家实行的文化资金配套投入制,国家投入最多不超过30-50%,项目的地方投入不得低于1:1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到1:3的比例,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建设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一套严肃的资金管理法规。
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和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
(二)尽快建立完善法律保护方式
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出台了《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等重要文化法律法规。199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在"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但就文化立法现状看,还很不完善,从现在正在实施的近300件文化法规性质看,部门规章占80%,行政法规占8%左右,法律、法令仅占2%左右,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前文化艺术保护的一些重要方面,则尚无完善的法律来规范调整。如文化产业中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差别税率调控,艺术团体或艺术家艺术活动的营利与非营利的界定,以及相应的减免税收法规,向文化艺术事业捐赠或赞助的减免税收问题,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事业发展基金的建立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等等。有些行政文件的通知或规定,如开征文化建设费、鼓励对文化的捐赠、财税优惠等,虽已下达,但并无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地方部门往往择利而从,甚至"视而不见"。
当代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事业和艺术保护无不依赖文化的立法。用法律的方式来进行文化艺术的保护,具有导向性、全民性和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美国自1965年实施《国家人文及艺术事业基金法》以后,对于鼓励艺术团体及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性和推出优秀艺术成果、保护现存文化遗产、普及艺术事业、促进企业或私人机构对艺术的捐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英国国会84年批准的《刺激企业资助艺术的规定》对英国开拓文化发展与艺术保护的资金渠道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它所采取的"陪同投入制"大大激发了英国国内企业资助艺术事业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立法是相当滞后的,我国至今尚无对文化艺术赞助予以税收减免的明确法律。从1985年起,我国就着手开始论证和制订《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至今仍处在征求意见阶段。其中《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在1996年征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意见时获得了很高评价,但至今尚未颁布实施。因此,必须加快文化立法的步伐,加强文化立法的可操作性和与其他法规的协调性,逐步与国际惯例、国际公约接轨。
(三)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
在当代多种因素的综合保护方式中,市场保护具有核心地位。这是由我国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这一基本事实出发的。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的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当代西方不少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美国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可与航空航天与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的换汇产业。而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已进军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并曾居97年世界企业前10名。而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产业下游化(即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以及科技文化产业的转化)、经济文化化的趋势尚缺乏明确的意识。
从我国艺术家个人来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仍然固持传统经典艺术的观念,而西方许多艺术家的观念已发生根本转化。据瑞特娃.米切尔夫人在欧洲文化信息与研究中心(CIRCLE)同欧洲文化协作理事会(CDCC)联合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的综述,现在西方的许多艺术家已经把自己视为商人或企业家。我国的一部分文学家艺术家也已精通契约、广告、传媒炒作、工业化复制与品牌效应。
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除了前述法律法规的制定外,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空洞笼统的表彰鼓励已不能奏效。这包括:
1.将艺术作为一种投资载体。现代艺术,尤其是通俗流行艺术,往往是高风险、高利润的产业,有可能获得高额回报。如风行世界的雅尼音乐会。
2.对文化艺术事业进行捐赠和资助,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的好处,以冲抵经营成本。
3.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捐赠和资助可以获得上佳的广告传媒效应,使赞助者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前已述及,为鼓励企业资助文化艺术事业,许多国家从政策上采取了"陪同投入制",这种方式将市场因素与文化因素予以全面考虑,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又使艺术资助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提高了成功率,降低了企业投入的风险。
为了沟通并保证企业对文化艺术的赞助,还须建立相应的非政府的民间性机构居间运作。除了前述半官方的由专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外,近年来,世界各国还相继成立了企业资助艺术协会。日本在1990年成立了"日本企业支援文化事业协会",有成员170余个,均为日本大企业。英、法、韩等国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1991年欧洲成立了全欧洲的"欧洲企业资助文化事业委员会"。这些组织设有相应的机构,对企业资助文化有明确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并对资助与被资助双方进行严格监督,以保证双方各自的利益不致受到对方的损害。如在英国,企业资助文化艺术事业由"企业资助艺术协会"来执行。它负责制定资助办法,接受研究申请,直至拨款。它要求接受资助的文化艺术组织必须是法律认可的非营利组织或团体,资助的审批则由"协会"的专家委员会研究决定,这就大大杜绝了"长官意志"、"行政干预"、"走人情、拉关系"等计划体制的弊端,鼓励开放、竞争、公正、互利的新型文化保护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行政干预"并不就是"中国特色",在西方许多国家中,也存在着"行政干预",并将这种干预与艺术质量联系起来,而将市场方式与艺术的粗制滥造等同起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西方不少有识之士亦对此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与研究。艺术批评家布鲁诺.弗莱就指出:
"必须澄清一种常见的误解。人们通常认为艺术的内容完全取决于政策的选择,尤其认为没有政府的干预,只会有低水平的艺术活动与成果;而那种依靠市场价格体系作用的特定措施似乎只能同质量低劣的艺术相联系,其实这种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许多事例证明,最高水平的艺术往往是通过市场活动方得以完成的。同时,政府的资助既可能产出高质量的艺术,也可能产出质量低劣的艺术,这取决于政府究竟采取何种类型的干预激励方式。"
96年以来北京音乐厅对高雅艺术进行的市场化操作,97年中演公司对芭蕾艺术的市场运作都证明,高雅艺术经典与中国芭蕾艺术都可以通过市场方式获得艺术的成功与大众的支持。浙江小百花对民族艺术的市场化运作也证明市场保护的方式是完全合理,并切实可行的。
(四)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
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也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养和涵养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浑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对文化艺术的态度。象德国、奥地利、俄罗斯这样的文化艺术古国,人们对艺术的崇敬向往之情历经各种磨难执着不改。德国战后,人们首先重建的不是什么市政厅或购物大厦,甚至也不是急待开工的工厂车间,而是艺术馆、博物馆和剧场等传统建筑。而在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普通国民对文化艺术进行赞助则是司空见惯的事,有些赞助可能数额极小,但却表明了人们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内在理解和支持,这是文化艺术保护的根本力量所在。
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6
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比新闻全面,细致,生动。它常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
通讯按内容来划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人物通讯一般多写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反映其先进思想;事件通讯则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实践,进而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工作通讯重在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概貌通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等,多为具体事例。
因为通讯属于记叙文,而且是新闻报道,这就决定了它的总体特点是雅俗共赏,易为人所理解,且生动活泼。故通讯一般主题鲜明,材料精当,结构完整,围绕人和事展开,角度灵活新颖,重视描写、细节刻画等。
二、阅读指导
1.辨析通讯的种类。按通讯内容,辨别出该通讯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还是工作通讯。明晰了通讯的主要内容和类别,就为我们把握该通讯的中心和重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我们能很快地从整体上、宏观上梳理出该通讯的主要信息,这样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就不至于偏离文章的中心。
2.概括文章中心,梳理文章结构。对于人物通讯,要把握人物性格,察其言观其行,对人物的思想精神有所了解,重视作者对人物的看法、评价,还要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事件通讯,要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尤其要弄明白事件的前因后果及意义和影响等。通讯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展开)和以问题的性质、作者的观点来安排材料的横式结构两种,要特别留心文章的过渡照应、详略安排以及总分布局等。
对于文章中心的归纳,其技巧如下:①抓文章关键句。比如首尾段的起始句,往往总领全文或概括全文。过渡句、转折句表明话题的转移,它是全面把握文章的关键。对于各类修辞句,要弄清修辞手法,深入思考,挖掘修辞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思。②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言中提炼中心。③组合关键词语、句子,采取摘录拼接法整理所需要的答案。④留心文章标题。
3.关于通讯的艺术特色,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二是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三是形象、生动的语言;四是正面、反面、侧面、近看、远观、鸟瞰、俯视等多角度切入的写作手法。比如描写,就有景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交待人物活动的背景,暗示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烘托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性格等),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总之,考生对文章表达技巧方面的理论知识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掌握一些常见常用的技巧方法。
阅读训练一
赣州“三变”(节选)
高云才
老肖一家四口都在惠大这样的公司做“农民工人”,人均年收入四千多元。像老肖这样的老表,在小流域治理中“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工人”的事例,在赣州举不胜举。目前,赣州市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小流域开发治理中来,老表的腰包开始鼓了。据统计,仅种果一项,赣州农民人均增收2335元。
信丰县嘉定镇马路炕村1993年被列为小流域开发治理试点以来,全村210户农民全部上山,开发种植脐橙3000亩,2003年全村脐橙产量260万公斤,产值535.5万元,人均果业收入五千多元。龙回乡仓下村村民林万缯1983年在该地小流域治理中承包本村荒山1000亩,营造杉树等用材林,逐年开发种植甜柚、脐橙近百亩,现在总资产超过1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瑞金市委副书记谭步华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嘴里经常念叨着“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什么的,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模式,不仅给农民带来角色的变化,还给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那就是“开发一园果,建一沼气池,种一园菜,养一塘鱼”……
小流域治理,已经成了赣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变化之三:小流域做成了“大文章”,鄱阳湖笑看赣江水
站在郁孤台上,只见章江和贡江之水在这里汇合成赣江,奔腾往鄱阳湖咆哮而去。
赣州市水保局副局长周益萍说,经过20年小流域治理,赣州山水田林路井然有致,水保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发挥了很好的蓄水保土、防洪抗旱等作用。据统计,赣州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61万公顷,减少至14万公顷;47万公顷的治理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平均在80%以上,泥沙流失量因此大大减少。眼前章、贡二江之水正在变得清澈起来。宋朝词人辛弃疾在这里描绘的①,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兴国的小流域治理,就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兴国山地植被覆盖率由重点治理前的28.8%上升到2002年的72.2%,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899平方公里减少到726平方公里,全县河床由原来的每年抬高4至7厘米,变为每年下降5至9厘米,至今已平均下降26厘米,最大的下降124厘米。
江西省水利厅工程师张金生说:“这里,②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鄱阳湖面对赣江泥沙骤减的来水,也露出了笑容。”
目前,鄱阳湖蓄纳江西省包括赣江在内的97%的来水,泥沙淤积依然严重。据调查,每年入湖泥沙量达到2400万吨,湖区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3950平方公里,容积由370亿立方米缩小到298亿立方米,泥沙俱下大大降低了鄱阳湖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赣江来水由浊变清,自是鄱阳湖的福分。
对此,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管日顺分析说:“赣州的小流域治理,做成了‘大文章’。上游水保多投入100元,下游防洪就可以少投入1万元。实际上,20年来,国家给赣州小流域治理投入两亿多元,其发挥的防洪效益大约为200亿元。投入小流域事业,事半功倍,这是赣州的经验。”
③鄱阳湖在见证着水土保持。④赣江在期盼着赣州的水土保持……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张学俭说:“赣州小流域治理,生态原则优先,宜修复的修复,宜开发的开发。生态景观改善了,老表腰包鼓了,水土流失减少了。这是惠及农民的好事,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小流域治理,举起了赣州经济、社会、生态统筹发展的大旗。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中不能概括说明赣州“三变”的一项是()
A.赣州农民的角色有了变化。B.赣州农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变化。
C.赣州农民成为了“农民工人”。D.赣州小流域治理做成了“大文章”。
2.将a.“下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远看青山在,近看泥水流”b.“落霞孤鹜,秋水长天”c.“郁孤台下清江水”d.“钟山千古,默对清浊”四句诗文分别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其对应关系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②a③d④cB.①c②a③b④d
C.①c②a③d④bD.①b②d③a④c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赣州“三变”完全得益于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
B.赣江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来鄱阳湖水由浊变清的福分。
C.小流域治理做成了“大文章”,“大文章”就是产出效益大约是投入资金的100倍。
D.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生态景观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水土流失减少等。
阅读训练二
千载古城水流长――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印象
袁亚平
整旧如故的鲁迅故里历史街区
一路青石板,小巷里可以听见历史悠长的回音。两旁白墙黑瓦,石框台门,沧桑尽在其中。黄色或橙色的旗幡,沿小巷一直飘拂过去……平常的生活场景,流淌着江南水乡的韵味。浙江省绍兴市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主要由河道、民居、道路三部分组成,全长1.5公里。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858户居民枕河而居。仓桥直街62号住户王美娟,指着自家漂亮的卫生间,满脸都是舒心的笑:“马桶早就扔了,做梦也没想到政府把我们的房子修得这么好!”
街口有一块大理石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绍兴市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古城保护的文化追求
绍兴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0年,近2500年来城址一直未变。历朝历代的文献记载和物态记忆犹如满天星斗,难以穷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日益困惑,面临保护古城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矛盾,面临保护古城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矛盾。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是位哲学博士,善于从宏观和历史发展规律来认识问题。他说:“保护和建设好8.32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既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未来发展的时代选择。现代城市的构成已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保护古城不是设置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古城保护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在绍兴古城保护的实践和探索中,规划意识,法治原则,人文关怀,格外引起记者的注意。
2001年12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通过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老城区范围内划定了越子城、鲁迅故里、八字桥、西小河、书圣故里五大片和石门槛、新河弄两小片历史街区,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确定了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方法。
绍兴市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按照规划要求,与住户签订民居修缮保护协议,查处街区违章建筑,规范沿街店面招牌广告制作,依法管理、制度管理、友情管理、社区管理有机结合。
……
古城保护的诗意生活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古诗里的绍兴,依然存活至今,街随河走,河连桥路,清水长流……
82岁的陈惟于老人说:“作为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我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变化。环城河这么宽,这么长,城里城外都是水。河两岸成了风景带,我有几个朋友住在河边,清流就在楼下,边上就是花园。”
绍兴的老城区内,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立,郁郁葱葱,保持了原始风貌。山上分别重建、修复了飞翼楼、应天塔、文笔塔,城在山中,山中有城,水性的城市有了刚强的筋骨。
漫步老城区,抬眼望去,沿街建筑呈现“黑、灰、白”的色彩基调,建筑的式样、高度、材料、纹饰等回归传统建筑风格。城区内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园林、杰出人物纪念地等,共确定102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城区原来人口密度过高,在政府的安排下,1/5的居民外迁、疏散,大部分居民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
古城保护也是一项有回报的重大工程。绍兴市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近年来,绍兴市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说:“绍兴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原汁原味,修旧如古,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第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文中引用了绍兴市民王美娟、陈惟于的话,用意一样吗?请作简要的分析。
3.结合文意,谈谈对“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这句话的理解。
4.请就“对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来谈一谈什么叫“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古城保护方法。
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通讯》
阅读训练一:
1.C(C项赣州农民成为了“农民工人”从属于“赣州农民的角色有了变化”,是具体说明)
2.C(b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化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c项“郁孤台下清江水”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根据②处语句“根本的转变”“露出了笑容”应选a,③④处根据句子结构应选对仗句,“鄱阳湖在见证着水土保持”,“见证”往往同历史挂钩,因此与“钟山千古”一致)
3.B(原句是“赣江来水由浊变清”,而不是鄱阳湖由浊变清,赣江只是鄱阳湖的支流之一)
阅读训练二:
1.描写、议论、说明。使读者对绍兴的建筑特色、民情风貌,以及悠久的历史和街区的布局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
2.用意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相同之处:都能反映出古城保护的良好效果。区别:在文章的开头引用王美娟的话,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而引用陈惟于的话,是想通过一位世纪老人的亲身体会来向我们证明绍兴在政府“古城保护”的英明决策下,城市面貌的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