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科学知识点

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人才素质;“3+X”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52—01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着力引导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我省在2001年将参加“3+X”的高考改革。面对“3+X”考试,这对我们物理教师来说,是个比较严峻的挑战。面对“3+X”考试,我们将怎么办呢?

一、正确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

根据普通高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了以下四项目标: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高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自然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⑵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⑶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学生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本目标的试题有的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有的需动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的。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物理教学

其实现实中人与自然、社会发生的联系都是综合性问题,创新综合的思路非常重要。以笔者理解,“X”卷包含的知识点难度并不会比以往的要求高,题目不深挖、不铺开,但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及表达能力。于是本人觉得,中学学科教育也不妨受此启发换换思路,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融合,鼓励课堂讨论,增加实践机会。具体的讲,要求教师:第一,要遵循现行普通高中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其教学目的要突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物理教学活动要注意与化学、生物学间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第三,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精神。

三、打开图书馆、阅览室的“门”,打开学校的“门”

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在抓基本知识点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料,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开设讲座,讲物理史故事,将现代科技新成就,如激光的广泛运用,全息照相的妙用,光纤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增强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四、具体做法

1、整体规划教学,打高考总体仗 对理科总复习,大体上分为三大阶段:⑴用80%左右的时间复习好本学科的知识,物理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复习,抓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可根据2000年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四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适当选编一点必要的练习题,但不要陷入题海;⑵用20%的时间,理化生三科教师坐在一起探讨,哪些可以切入点,分工合作,编写一些有一定综合(2科、3科)的练习卷;⑶考前留有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教给他们一定应试技巧。

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自然科学;美;课堂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知识点包罗万象,是初中课程中最能拓宽学生视野的一门学科。而现行的科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学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偏离。本文根据科学美的一般范畴,结合初中教材,简述蕴藏于自然科学知识和知识传授中的美。

一、简洁美

科学知识的简洁美,在数学形式表现的科学公式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如爱因斯坦发现的质能方程E=mc2,它反映了物质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联系,其数学表达形式简洁无比,但却成为了指导人们进一步认识核反应规律和从核反应中获得巨大能量的基础理论,从这一点讲,它又是深刻的。在教学中,通过从核反应中原子核质量的变化并伴随释放或吸收巨大的能量,而原子核质量的变化与释放或吸收能量之间的关系却由E=mc2这样简洁的关系式所描述,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复杂的物理表象背后其关系式却透出无比的简洁美。

再如:门捷列夫发现并创立的元素周期表,其灵感来源简单的扑克。无事时排列扑克牌让他想起元素是否可以按顺序排列,随后他就付之于行动,于是,一项伟大的发现诞生了。排列的元素周期表是如此简单,但这个表格是在他“经过多次更精确的实验完善并维护了周期表的完美性,经历了一个‘真’必须服从‘简’的科学美的原则”之后完成的,是在不断地趋美求真、去繁求简中完善起来的。如此简单的元素周期表,却演绎出化学世界的神奇纷繁、千变万化,成为人类探素自然世界周期发展的金钥匙,从而使令人眼花的化学世界显示出有序而又简洁的本质。

二、对称美

天与地、阴与阳、上与下这些自古以来就有的对称,给人一种和谐、稳定、匀称的美感。科学的对称美源自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作用、运动、形态所具有的对称性。如,自然科学中的运动与静止、引力与斥力、匀速与变速、变力与恒力、反射与折射、溶解与结晶、液化与汽化,数学中的正与负、奇与偶、加与减、实数与虚数,等等,都是自然美的对称性反映。

这种自然界中的对称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启示也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对学生进行电磁波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讲授变化的电场可以产生变化的磁场这一知识,然后提问:“变化的电场可以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大家都知道,电和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并且电和磁的存在都可以不需要媒介,如果空中有一个变化的电场,那后面的情况会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对称性这一规律可以进行猜想: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产生变化的电场,这样互相转换,如果这种转换在空间上具有延续性,就会在空中不断地传播下去。这时教师再对电和磁之间的转化做一个简单的讲述,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统一美

统一,给人以整齐、一致的美感,科学的统一美是物质在自然界中和谐统一的本质体现。在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自然事物和现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自然之美。万物归一是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梦寐以求的最高目标。爱因思坦的相对论即是他追求统一美的结果。当时,牛顿力学相对性原理与麦克斯韦电磁学原理运用于运动物体时发生不对称的矛盾,爱因斯坦结合相对性原理和洛伦兹变换原理,成功地将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将经典力学中分立的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时空等概念统一起来,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著名理论,并最终将经典力学中分立的质量与能量、动量与能量概念也统一了起来。

初中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基础,学生自己可能难以悟出知识的统一美,但对于一些知识,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领悟这种统一性。如圆(球)形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性必然与其特点相适应,就此,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1)从数学上讲,圆(球)形具有什么特点?(2)鹅卵石为什么是圆球形的?(3)地球为什么是圆球形的?星球为什么大多是圆球形的?星球的运动轨迹为什么大多也是圆的?(4)航天器材为什么很多都做成圆形的?彩虹为什么是圆弧形的?(5)如果没有重力,水滴会是什么形状,蜡烛燃烧的火焰是什么形状?为什么?(6)如果宇宙有边界的话,可能是什么样的边界?(7)在常见的形体中,什么样的形体最稳定?万物在宇宙之中,都想趋于什么状态?(8)词语“圆滑”一词由何而来?生活中它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分析思考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識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2-0158-01

科学是探索对象的发展规律和主体的本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微观视角下教授学生许多科学规律,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微观视野过于抽象,学生其实本身缺乏对这部分内容的想象力,不足以支持它在微观世界中想象的本质,信息技术在这个时候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放大微观世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中的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和世界的认识。

1.认知能力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知识为认知发展的载体,学生在知识探索和理解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没有知识作为载体,学生就无法发展他们的认知。科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察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认识到知识获取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只是认知发展的手段和方式。因此,科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每一节课程都需要明确目标,集中精力,准确把握困难,进行创新独特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内在逻辑。通过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能有效解决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和困难知识的教学问题。一些科学概念相当枯燥且难以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直观地理解它们,并且有很大的学习障碍。如果只依靠传统的黑板,用粉笔来解释,不利于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和科学实验的动态教学。如果能够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它可以有效弥补教师解释和演示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科学知识,轻松参与实验。这是突破科学课程关键和难点的有效手段。

2.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有限,他们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虽然教师会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的理解,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必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一些东西,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作为最典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发挥自身的功能特征,使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化、生动化,对于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泛化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实现,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学生不能观察到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更方便地观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学生泛化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对知识的整合。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总结出科学教学的知识点,方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分类和总结。良好的科学素养不仅包括观察和调查的能力,还包括科学精神,判断和推理自然和科学的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具有终生的陪伴能力。目前,小学科学教学过于注重理论,对实践的关注太少。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愿望,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受到安全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表达,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识,可以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在模拟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演示模拟效果,或放大现象,延时等操作,从而使学生表现出无障碍,实验环境也会更加和谐,这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去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将相关知识进一步融入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自然带入课堂,让学生深入自然,让他们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去思考,积极探索,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适应时代的需要,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影响。多媒体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4

语文的基础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最根本的症结在于现行语文教材没有接通其他学科相通的桥粱。语文教材中,单纯从语法和知识的举例来看,清一色的几乎都是纯语文例子。再从课文内容来看,绝大部分的内容都远离学生生活,或者与初、高中阶段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去甚运。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运用实践的成功体验,严重压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阻碍语文基础作用的发挥。

语文学习的基础作用没能得到正常发挥,还有教师自身的因素。目前,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知识太专一,没有建立在博而精的基础上。比如在讲代词的作用时,老师如果熟悉数学中的“换元”思想,就可以在教学中对此思想与代词用法进行类比渗透,从而为学生学习“换元法”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如在讲到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结合方式时,教师可以渗透高中代数中的排列组合思想。既使学生易手形象地掌握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六种基本结合形式,又对以后学习这部分内容积累了感性认识。当然,如果语文老师根本不懂这些,那就无法实施了。只能就语法讲语法,从而压抑学生学习兴趣,防碍语文基础作用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语文基础作用的发挥,实际上是造成学生知识教条、学得死、不能融汇贯通、举一返三、灵活性差,是语文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相反,重视训练和发挥语文的基础作用,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注意发挥语文的基础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语文的基础作用,可以充分扩大课堂信息量。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运用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更多的知识点。例如在消息《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作者在写到东路军的情况时,把敌总司令汤恩伯的销误分析点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解人民的出奇不意、制胜千里的用兵之术,另一方面至少也给学生一个历史知识点:东路军所遇敌军总司令是汤恩伯。这样,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密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这些常识性的信息,学生往往是靠无意注意记得牢牢的,因此它不对主要信息构成干扰。同理,如果渗透的是学过的各门学科的旧内容,那么也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从而保证旧知识的及时巩固而便于学生记忆。另一方面,在语文中旁征博引,在所有学科、生活中纵横贯通,新旧联系,再加上老师诱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此同时,还可以把语文的形象思维同自然科学的抽象思维紧密结合,最终促进学生认知系统的发展,提高智力水平。它还对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积极意义;在语文内容中渗透学生相应学艮知识系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能够大大增强语文学习对他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语文的基础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的能力,建立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如在讲动词短语的结构时,从音乐中的歌词、广告或自然科科学复杂的概念中寻找莘些例子来让学生分析、辨别,从而把语文同生活以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既进行了语文知识技能训练,又在学科间建起广泛联系。学生兴趣大增,且能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提高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5

1. 要注重“实效性”原则 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其次,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2. 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其次,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再次.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

3. 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6

一、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学科特点――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

数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门科学。在自然科学中,许多现象、规律和奥秘都要靠人们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规律,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本教学模式的教学正是重在培养学生这种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让他们掌握探究方法,以促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地、高效地探寻各种自然规律和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解决一些自然科学的问题。

2、心理的特点――每个人都是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索式”的教学方式正顺应了学生的这种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众多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内、课外自主、开放地进行独立实践探索。

3.学习的特征――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人的学习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包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是发现学习时,他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和最有意义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生许许多多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和自主应用知识的机会和空间,许多知识都是靠学生自主发现、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效低耗的境界。

二、课题实施的操作流程

(一)课前实践,自我体验

每上一节课教师都要事先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阅读课文,弄清例题思路,试着完成课后的练习并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和自我体验活动,同时要求要把不懂或弄不明的知识点用一定的符号标明。这样,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学生自己就完全可以领悟掌握,而那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就会把它们带到课堂中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以求得解决。而且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在实践调查或是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切身难题,因此他们在讨论中都比较会注意聆听别人的观点以求得最终的解决方案.

(二)反馈汇报,巩固知识

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可用“你在自学中学会了什么?”“你在自我探索中明白了什么?”“你在实践中了解到了什么?”……等等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说出自己在自学中的心得。由于这些表面的知识一般都是较浅显易懂,所以教师可以让全体同学也一起回忆这些知识以加强巩固,以便节省更多时间帮助他们了解其它更深层的知识点。

(三)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学生通过回忆自学知识,对新课中一些基本知识点表面上是掌握了,但是这些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他们并不一定能把握清楚,因此教师要用“你们在探索中还遇到(存在)什么困难?”之类的导语引导学生提出在自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疑虑,并通过疏理和筛选,有意识地把本课时的重难点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

(四)讨论交流,合作探索

构建一些由优、中、差三种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组成的四人或六人的讨论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教师筛选、板书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分析、研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形成共识,同时总结出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五)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教师要抓住机遇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反复的讨论、交流、分析和推理,取得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联想,尽量做到多解、多变、优解,要支持那些敢说一些近于怪异思路和敢于与别人争论的学生的观点,以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质疑、释疑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六)迁移练习,提高能力

经过自学和课内讨论,学生都急于想验证学到的知识和在讨论中自己有多大的收获,因此可以因势利导,利用课后的做一做或是一些选择题、判断题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第一次迁移,以巩固所学知识,排除错误的干扰,提高解题能力和准确性。同时要让他们对比自己在自学与课堂学习的不同收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到讲台前讲评其他同学的板演结果,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评判别人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质疑释疑,扫清障碍

虽然说,大部分学生的大多数问题都已在讨论中得以解决,但个别学生仍有可能因没有机会提问而存在疑难问题,或是在迁移训练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因此要空出一段时间,充分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当堂讨论解决,以帮助他们扫清再学习的障碍。

(八)分层练习,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为了激励他们说出和运用的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从教师提供的迁移模仿题、延伸提高题、创新开放题中选择一道习题作为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汇报题”。

(九)总结全课,归纳学法

让学生说说在这一课时中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并有意识地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说出哪些是重要内容,同时要求他们反思自己所用的学习方法,总结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最佳途径。

(十)延伸探索,完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