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1

Abstract: For increasing cogni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on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legal awareness in teaching,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otential legal issues in nursing dispute prevention and car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legal and medical safety awareness, regulate their own behavior, for patients quality care to ensure patient safety,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nurse-patient disputes.

关键词: 法律意识;现代护理;护患纠纷

Key words: legal awareness;modern nursing;nurse-patient disputes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161-01

0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伴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普及,护患纠纷亦呈逐渐上升的势头。从问题分析及防范对策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护生法律意识,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行为,维护病人就医权利,杜绝今后工作中护理纠纷。

1向护生灌输培养法律意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1 培养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法律知识全面普及完善,公众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法律维权意识日渐凸现。护理人员如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则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2 培养法律意识是现代护理事业的要求,现代护理事业要求一个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及规范的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外,同时应具备相当的法律知识。

1.3 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学校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法规培训,几家医院之前就发生多起因护生缺乏“法”的概念而与患者发生摩擦的事例。因此,护生法律知识的灌输、法律意识的树立、法律素质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应成为新时期护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2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2.1 护士的资格问题护理工作必须由具备护士资格的人来承担,才能保障护理质量和公众的就医安全。护生是正在学习的学生,尚未获得职业资格。从法律上讲,她必须在执业护士的严密监督和指导下,为病人实施护理。护生在执业护士的督导下,发生差错事故,除本人要承担一定得责任外,带教老师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护生脱离带教护士的督导,擅自行事造成病人伤害的,就要承担法律责任[5]。

2.2 疏忽大意与渎职罪在护理工作中,在许多方面均可因疏忽大意或渎职招致法律责任。例如护士因疏忽大意而错给一位未做过青霉素皮试的患者注射了青霉素,若该患者幸好对青霉素不过敏,那么,该护士只是犯了失职过错,构成一般护理差错。假若该患者恰恰对青霉素过敏,引起过敏性休克致死,则需追究该护士法律责任,她可能被判渎职罪。

2.3 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如果护士在实际操作中为图方便、简单,不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没有定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粉剂药物溶解不完全、抽吸不彻底;甚至因技术不佳而在穿刺时给患者身体造成伤害,如此等等都有涉及犯法的可能。

2.4 护理文书的书写[1]护理记录书写要完整、齐全。准确、完整的护理资料是具有法律作用的文件,而临床护理文件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工作中出现漏记、错记、擅自修改、提前记录等严重问题,都容易引发法律纠纷。

2.5 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及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时,回答简单、生硬,引起病人的反感;另一方面,由于护理工作任务繁忙,护士无法与患者进行更多的沟通,也无暇顾及病人及家属的情绪与心理,使病人及家属不满而可能导致病人投诉[4]。

3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3.1 把对护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教学中言传身教,提高带教老师的法律意识,规范护生的带教,举办护理教育培训班、护理法律专题讲座、护理纠纷案例分析等使教师熟悉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护生、护士的责任及病人享有的权利。

3.2 完善护理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护理工作的严谨性要求护理管理者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日常的护理工作,尤其对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完善各项护理制度,对可能引起护理纠纷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护士在工作中不仅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还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3.3 爱岗敬业,加强工作责任心制订全程岗位培训计划,按职培训,定期针对相应职称人员进行培训,如对护师及以上各级人员应按职责的要求进行培训后,并进行审核和考核,使医护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并认真履行[2]。

3.4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3]。

3.5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并妥善保管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认真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并及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要真实、详细,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组织讨论、分析,规范并指导正确书写,严格把关。护理文书应妥善保管,以备存查。

4讨论

在患者住院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涉及各种各样潜在的法律问题,作为护生,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和医疗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巴明,陈蕙珍,翟丽等.浅谈护理行为中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护理杂志,2001,18:3.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2,92.

[3]何红英.临床护士防范护理纠纷的研究.现代护理,2005,16(11):1303-1304.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当代 大学生 法律意识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却比较薄弱,大学生犯罪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优化当代大学生发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在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前大学生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鉴于此,笔者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体现

影响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较多,阻滞了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就目前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法律认知偏差、法律情感淡薄和法律意识缺失,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法律认知偏差。

法律认知就是大家对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偏差不无关系。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理性认识的产物,是法律意识的知识基础。法律认知偏差的出现,是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是建立在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认识不足,造成法律认知偏差,致使在理解法律相关知识时存在着缺陷。

(二)法律情感淡薄。

法律情感淡薄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重要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基于对法律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法律的感情。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法律情感与法律意识密切联系,是法律意识的感情因素和心理动力。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情感较为淡薄,对法律缺乏亲近感,不适应我国法制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建设。

(三)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信仰缺失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设的奋斗目标,目前,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制约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的基础上,为促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法治主体意识,是指在依法治国的环境下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积极的参与法治建设的意识。要想提高大学生学法的自觉性,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首先需培养其自觉参与立法、带头守法的意识。其次,要使大学生做到要严格执法,勇于护法,使其真正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最后能够清晰地认识自身的责任不是法律强加的,而是行使权利时的必然选择。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所谓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居于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权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只有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把法律作为最终的、最权威的价值判断标准,才有可能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需要大学生正确处理法与权、法与情的关系。抛弃一切对于法的错误观念,从而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识。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必须明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要明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树立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真正做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法律义务是社会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必须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责任,意味着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约束。对此,需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总之,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应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制主体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不断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能力,改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

(作者:闽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参考文献:

[1]张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人民论坛. 2010(29).

[2]肖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选择.湘潮(下半月). 2010(06).

[3]王楠.浅谈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考.天府新论.2009(S1).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3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应该通过完善培养机制的方法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过程中应该从法律意识的组成结构到法律意识所包含的作用等等方面入手,目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所以需要高校去进一步的完善想出比较系统健全的措施方案,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目前大学校园中的法律教育机构都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在课程安排上也不尽合理,大部分的高校在法律教育上都没有专门的教学领导来管理,所以法律教育就经常得不到重视,在法律课程安排上一般最多的就是《思想道德与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他课程都很少涉及,所以在大学校园中并没有作为一个必修的课程来分配,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将教学的课时进行缩减,这样教学的内容也就得到了限制,许多法律教学教师并没有足够的法律专业知识,所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必然是有限的。对于大学生法律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具备专业性的法律知识,但是目前的形式与结果却不尽如意,高校中担任法律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有些高校甚至在法律专业安排上没有采取特定的教师安排,教师在教学时也是完全的照搬课本进行讲课。如今高校并没有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的管理机制进行明确的列出并颁布,所以高校许多学生对法律意识并没有做到人人参与,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并没有真正的实现,高校管理者在管理上首先应当给学生做好示范的榜样,做好一个带头的工作,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这也是多数高校管理者需要努力培养的法律意识精神。如果高校管理者都不能严格的遵守法律规章,自然学生也不会去主动地培养法律机制意识。高校在法律专业上的考核方式也较单一,考试的内容也多为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注重的就是考试的成绩,这样的做法完全将法律知识的学习放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而且学生也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还有许多的教师在教授法律专业知识时也没有足够的热情,对待工作也就不会付出太多的心血。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探讨

(一)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手抓

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思想来说除了法律制度是一种约束了,道德规范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力,只是法律制度是强制性约束力而道德规范是人自发性的约束力,要想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法律机制首先应当让大学生对法律有个深入的了解,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当为大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知识,并且要让大学生学会法律的自我保护,现如今网络发展如此迅速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网络危机,大学生如果不能有一双公正严明的法律约束力必然会迷失自我。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的法律制度进行教授还需要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大学生才能建立起法律机制意识,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道德素养,让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并且形成一个理性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应增强自身对于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

要想让大学生具备法律意识首先需要让大学生对法律有个正确的认知,教师需要让大学生对法律产生一种认可,并且让学生认为法律是可以帮助生活和学习的,国家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是前提,这样大学生才可以在法律面前产生一种信赖依靠的心理,并且认为法律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法律上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立法,但是不可否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许多大学生其实内心深处是很具备法律观念的,但是他们往往表现出的法律知识却又是贫乏的,所以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且教授专业的法律相关知识,其根本就是希望让大学生对我国的法律制度永远保持一种信任与认可。

(三)优化教师队伍,依法治教

法律教育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是众多的,而其所包含到的面也是很广泛的,所以法律专业的教师除了具备法律意识外还应当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教师的教学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热情,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教师也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当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学生在与教师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对法律知识掌握的比较全面自身也很遵守法律规章制度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会相对的优秀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每个学生尽可能的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也都会影响到学生日后对法律制度的判断与实施。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并且在学生学习之余让学生建立起法律意识,在教学时保持坚持依靠法律制度来管理的方针一定可以让大学生的法律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四)建立有效的法律教育渗透机制以及考核激励机制

法律教育的渗透机制是高校法律教师需要遵守的教学原则,通过这种渗透的方法采取非直接的方式让每个大学生都能接触到了解到法律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以及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对法律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要想让大学生建立起法律意识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其实法律意识可以渗透在其他的大学学科课程中,作为大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高校的教学与管理是影响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高校在教学时需要反复不断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除了课堂时间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甚至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的拓展活动等等。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考核制度可以让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自我增强,这种途径是不需要教师的监督的,学生会自发性进行法律教育的学习,通过这种评价的考核方法会让学生更加理性与深刻的面对法律教育教学,但是教师在这一评价考核中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系统甚至是考核的方法标准等等内容,这些都是保证法律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对于法律专业的教师而言为了提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高效也可以适当的开展奖励制度,除了精神奖励还可以适当增加物质上的奖励,这些都是促进教育工作者更加努力工作的途径,在这种激励政策下教师会更加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也会更加肯定大学生法律意识机制培养的重要性。

三、结语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为主线,着力宣传我县国土资源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各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国法。积极创新宣传的手段和形式,进一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拓宽渠道、提高水平、增强效果,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工作目标:一是加深了解,提高认识,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制观念;二是学用结合,要求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达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三是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全面提高国土资源法律意识。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两法”宣传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我局成立“两法”宣传工作领导组,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执法监察股),办公室主任由马学军同志担任,具体负责法制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宣传方式

1、组织局机关工作人员集中学习,同时利用图片展、宣传栏、播放vcd光盘等多形式开展“两法”宣传教育。

2、利用矿产资源法宣传日,印发有关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有关资料,并由地矿股、执法监察股送到全县各矿点,并召开各矿点法人代表参加的宣传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及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知识座谈会。使各矿点法人代表充分认识矿产资源管理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为保证《土地管理法》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提高人们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这一基本国策的充分认识,以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性、现实性的充分了解,我局将在第十六个全国土地日期间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将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改为固定场所、媒体报道、悬挂标语、短信发送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将宣传的内容面向基层,深入到群众,发放到企业。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4、以局域网络为载体,营造“两法”宣传氛围,通过网络及时颁布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咨询及政策解答。

5、在“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中,结合“五五”普法和依法行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两法”宣传教育,将参加由县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组织的联合法律咨询活动,并利用展板、宣传册及一些土地违法案件实例宣传,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对国土资源管理知识的充分认识,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工作,推进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应用,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对法律认识不够

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经历来看,大学生应归入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交往和学校集体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不仅是大学生调控社会行为的需要,更是他们自我保护的需要[1]。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等媒体,他们对我国的普法历程和全国法制宣传日知之甚少,对治安管理处罚、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常识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社会兼职或就业过程中涉及的行政法律和劳动法律了解不多。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随意性大,缺乏理性认识

大学生在遇到纠纷时往往不能理性思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大学生普遍认为应尽量避免与法律接触,遇到纠纷往往通过找熟人的办法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甚至认为可以据理力争,体现了他们过于理想化和易冲动的特点。他们认识到诚实信用的重要性,对“作弊入刑”表示积极的拥护和支持,而对学术不端、考试不诚信等行为则表示明确的不支持,这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对考试公平、公正、公开以及学术等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

(三)权利意识缺乏,运用法律的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生活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丰富,日常学习和生活对学校、家庭仍有较大依赖,解决矛盾和困难的能力较弱。他们的权利观念不强,遇到突发问题时往往单凭自己的经验自主应对,缺乏法律支持,这样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会以违法行为去应对不法侵害。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在勤工俭学和消费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劳而不获”和“消费欺诈”等问题,此时,大学生受法律知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做出让步,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亏是福”,只要不犯罪,就漠视法律。只有每个人(包括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并捍卫自己的权利,法律的社会调整功能和教育引导功能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秩序的维护才能真正从他律转为自律。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参差不齐的诱因分析

(一)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易带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1.遇到挫折时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

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从小衣食无忧,很少面对困难。他们处理事情时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过度的自负。他们个性张扬,青春叛逆期延续,经历着心理上的断乳期,情感既丰富又脆弱。看待事物喜欢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处理问题的方式较过激,自我意识强烈,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有的大学生稍有不顺就把自己与社会、学校、家庭对立起来,一律“反其道而行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

2.法律情感缺失,价值观念偏离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害怕他人超过自己,不能正确面对竞争;有的学生出现交往障碍,不会与同学相处,人为地与他人保持距离。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漠视他人和社会事物,不能客观评价自身言行,无法正确表达个人意愿,对周围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出现信仰上的迷茫;责任意识淡薄,法律情感缺失,导致人格畸变,进而诱发犯罪行为。现实中多发的侵财类违法犯罪案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物质的贪婪和崇拜,也不同程度地说明大学生的道德滑坡和精神颓废成了其侵财犯罪的内在驱动力。

(二)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1.封建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自古以来,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尊崇礼仪教化,“和为贵”思想深入人心。如根据传统法律文化中“重德轻刑”的儒家思想,衡量一个人对错的标准不是法律而是道德,在此思想影响下,人们不会自觉形成法律信仰,而是把法律看作负担,畏法厌讼,从而影响了公民法律平等意识的养成。权利义务观的失衡导致人们只注重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使得权利义务结构不合理[3],以至于在出现纠纷时往往选择“息事宁人”,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避免运用法律,更不用说利用法律维权了。部分违法犯罪大学生功利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为公思想和奉献精神,玩世不恭,随波逐流,他们身上具有的不和谐因素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绊脚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感知和敬畏,阻碍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

2.不良思潮的涌入影响了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反对势力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对我国进行干涉,还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改变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影响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金钱利益至上、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文化”具有空间虚拟性、内容多样性和传播快捷性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是非曲直的辨别。网络的开放性使得部分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减弱,道德自律缺失,通过网络诋毁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甚至违法犯罪的不在少数。

(三)高校法律教育制度不规范

高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守法者和建设者的重任。很多高校忽视了针对大学生的普法宣传工作,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将法律和道德混为一团,进而引发自身利益的损害和对他人利益的侵害。自1986年以来,高校法律教育课程历经了多次调整。当前高校的法律教育是面向法学专业以外的学生展开的,其载体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该门课程虽然是教育部的三课之一,授课时间基本上是大一上学期,且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但不是期末必考科目。很多高校的法律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照本宣科仍是其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使得大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法律意识仍然缺乏,出现问题时无法运用法律维权。有些高校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法律意识培养、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等问题,法律课程教学方法简单、刻板。

三、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净化社会环境,树立法律至上权威

努力净化社会环境,树立法律至上权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法律信仰的塑造,正面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律对人民群众自身权益的保障功能及对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这种功能是引导性、教育性的[4]。努力净化社会人文法治环境,提倡以人为本,法治先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加快完善法治建设,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法治先行,增强法治权威和法律信任感。助推大学生摒弃“权大于法”等不良思想,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熟悉、认同现行法律和制度,树立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大学生不但要有守法意识,而且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以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当权益,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依法治校

学校的教育是否公平公正、学术氛围是否浓厚、规章制度的执行是否严格等是大学生建立法律信仰的最切身感受,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形成。法治校园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计,重构法律课程体系,特别是要重视法律类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大、快速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利用打击违法犯罪的典型成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第二课堂法律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法治教育带来的丰硕成果,激发大学生关注法律现象的热情和兴趣,使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能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人文素养,让大学生自觉认同规范、接受规范、消化规范。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人文亲情关怀

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大学生“德”和“学”的双驱培养。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互补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抵御社会复杂环境的心理素质。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普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并建立问题学生心理跟踪档案。以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普及和趣味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缓解焦虑情绪,化解矛盾,消除自卑感,矫正不良行为,使他们以更积极、乐观的方式迎接挑战;帮助大学生提升法律信仰,培养法律情感,落实、巩固法治教育成果。

(四)激发大学生自身活力,养成法治思维

公民法治思维的养成,对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意义重大。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传到青年一代手中,坚持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法处理问题更应成为大学生为之奋斗、图强拼搏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学生要自觉培养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要提升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利用自身优势,关注法律知识和法治新闻,增强对法律的感性认识,遇到问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正确解决,以维护他人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作者:张岭梓 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仁,杨志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及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2]张岭梓.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6

中学生 法律意识 课堂教学

在法律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为重要,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意义更为深远,而其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过分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忽视帮助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地守法、护法、用法、爱法的行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有效策略:

第一,导思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入手来开展分析,使学生通过案例获得第一印象(即感性认识),然后在老师的讲解中不断加深理解,实现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例如,在《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我们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是对我们的保护,而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约束和对违法行为的制裁。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法律的可亲、可敬、可爱之处,明确我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并不是因为违反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因为法律在保护着我们的权益。

第二,例证法。即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来阐述教学内容。法律知识一般都以理论为主,学起来比较枯燥,教学中及时穿插一些典型的、生动的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财产属于谁”中的“四权”教学时,我们可以用案例来分析:王某从父母处继承了一所临街的房子,搬了进去,这是占有权的表现;后来,他把一楼的房间出租给了一个个体户,这是他在行使使用权;他每月向个体户收取三百元房租,这是收益权;当他年老去世时,他又把房子留给了儿子,这是处分权。一个简单的例子,就使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有权的方式。我们选取各种典型的案例,借此讲述各种人生叙事,学生从人生叙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律的养料,还有法律背后的人生经验、智慧和文化价值。强化案例教学既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尽可能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意义的案例,使法律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法律课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其不仅从案例中懂得了学法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识。强化案例教学,使在校的学生间接的接触了实际,有助于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第三,反思法。对照案例中的人和事,依据教材内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每个同学通过探讨案例当中的人和事,各自都谈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别人来对照自己,对自己有何启示,有所感悟,今后如何去发扬自身优点,改正缺点。同时,还可以采取同学之间相互指出缺点和存在的不良行为的方法,这样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教学中,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经不住不良诱惑的情况,并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批评监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真的是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针锋相对,各自都指出了同学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同时每个同学也都欣然接受,心悦诚服,确实也让学生自己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必要时给予点拨,有拨云见日之效果,从而使同学们抵抗不良诱惑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第四,实践法。以社会参与性为特征,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融入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例如,青少年要做到学法、知法、守法,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如果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是不会主动去学法的,那就更谈不上知法,守法了。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自己不犯法,法律就与自己无关”,觉得书本上的案例离自己太远,甚至觉得有些案例是危言耸听,不可想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或监狱等方式,让他们真实感受到法律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或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如主题班队会,以案说法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法律专题讲座、演讲、征文等竞赛活动、组织和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有奖答卷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忏悔录》等尽量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形成较浓厚的法制教育气氛,使学生更多的接触法律知识机会,促进法制观念的形成。自觉地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的违法犯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定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竟,体验感受。采取系列的有效措施,填补养成教育的空白,扫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培养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法,就在青少年身边,做到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第五,行为作业法。作业的设计要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学生思想状况,澄清模糊认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作业应多用典型材料,慎用反面材料,一防止产生负面效应。我们教师尽可量去多布置行为作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设计行为作业,要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是指导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行为实践的作业,使知行统一。所以说,行为作业的设计决不能抛开教材的基本内容,另起炉灶。如思品教师可利用好课前5分钟,把事先布置的作业,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让学生亲自讲解法律故事,讲解最新的法律法规,人人争当“小律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法律的学习中来,切实提高学生用法的兴趣,只要参与就有收获,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感受和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感受。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让我们在教学中一起让学生去实践和体验,在生活的实践中做一个奉公守法的负责任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陈宗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