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1

【关键词】 辅导员;辅导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障碍。在高校中,虽然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实际工作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在辅导员的行列中,大部分都来自非心理教育学专业,加之日常管理工作繁杂,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指导”这一工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如何正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研究解决。

1 辅导员要积极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全面素质学生,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在工作中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为此,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因此接受心理素质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建设者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必须、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又一新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专业水平的竞争、综合能力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以至于造成一部分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也有一些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大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 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

2.1 一般来说,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2.1.1 大学生工作的难度大,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有些问题非要反复教育,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个别学生不计后果地触犯校纪校规,甚至违法乱纪。如果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工作的难度认识不清,思想准备不足,极易在工作中产生急躁情绪。

2.1.2 部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目前,辅导员工作常常是事无巨细,无法集中精力去考虑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长远计划。他们的工作程序和计划安排常被打乱,不仅要承担超额的工作,还要承担超额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辅导员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

2.1.3 大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是一群思想、心理正趋于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常常因为在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纪律等方面发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辅导员去解决。尤其是有些事情是很难让人预见和防范的。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2.1.4 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多数辅导员是非专业出身的,知识的局限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人生阅历有限,社会经验不足,这使他们在处理复杂的事务时容易陷入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中,或由于经验不足而致使问题处理不当,从而引起种种心理压力。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2.2 为了帮助辅导员克服心理压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议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知难而进。辅导员要有坚强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重。对学生工作要坚持常抓不懈,正确对待学生工作中的“反弹现象”,知难而进,力戒工作上的急躁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2.2.2 善于计划和预见,提高效率。高校学生工作虽然面广且琐碎,但还是有许多规律可循,计划是学生工作的首要环节。对学生中经常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应有应急措施,使工作基本上有条不紊,提高工作效率。新时期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努力使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可依,努力避免工作上的杂乱琐碎之态,以减轻心理上烦乱之感。

2.2.3 善于自我肯定和解脱,开阔胸襟。作为一名教育者,任何时候都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辅导员在工作中遇事要大度,要有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度量,对自己所作的努力可以适时地进行自我肯定,以寻找心理上的精神支柱。学会自我解脱,当一些恼人之事缠在心头时,不妨寻找一些轻松的活动去把它暂时忘却。可以努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以陶冶情操。

2.2.4 保持健康的体魄,劳逸结合。健康的身体对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开展工作十分有利,有些心理上的不适是由身体不适引起的。因此,平时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对调适辅导员的心理是有益无害的。

3 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3.1 加强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辅导员自身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辅导员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职业牲特征要求他们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辅导员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管理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辅导员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3.2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很大部分接受心理教育不多,很少接触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日报道:“95%的大学生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因此,高校要通过心理普查、心理学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懂得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年龄特点,懂得自我调节的正确方法。使学生了解青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烦恼,不能苦恼,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调整自己,可以通过对自己鼓励、减压或是进行心理咨询、辅助治疗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避免造成心理疾病。

3.3 在高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高校都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心理辅导,指导学习和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在学习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但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不仅仅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讲座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2

Abstract In December 2016, the 22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of the country jointly issued the “Guidanc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ducation system must further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servic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service system guides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good character.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erv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y also shoulder major responsibiliti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search method to consult relevant counselors to participate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and other data, aims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counselor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requires a clea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 and develop mental health work Methods and other issues.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1 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最能贴近大学生心灵的人,是掌握大学生各方面情况第一手资料的人,是学生最容易亲近并信任的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其职责所在,也是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保证,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保障。

现如今,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大学生,受社会、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很多问题已不能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得以解决,而心理学知识与技巧在思政工作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大学生心理和个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2 明确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应涉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及环境的健康。

(1)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早期干预。加强宣传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内容,提升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知晓度,减少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拓宽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增强辅导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能力。

(2)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目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关注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情感受挫,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等重点人群,防止“严重心理疾病的困扰及减少自杀事故”这些消极目标外,还需要注意培养“提升大学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抗逆力、心理复原力或心理弹性”等这一类积极目标,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向善的,要用积极的、发展的眼观看学生,接纳学生的差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需要和意愿。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尊重学生接受心理服务的需要和意愿。有些学生不愿意走入心理咨询室,而辅导员办公室又人多嘈杂,在各系辅导员办公室旁设立成长辅导室(方便辅导员或心理辅导员进行谈心)就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地点获得所需要的心理服务,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的负担。

(4)建立辅导员的层级化结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实务性工作,目前,让身兼多重角色的辅导员都成为“专业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从一个人的精力上来讲比较困难,但是辅导员可以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专业化过程的一个突破口。系院可设置成长辅导室,培养专门从事心理健康的辅导员,普通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可以转介给专职心理辅导员,专职心理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可以转介给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

(5)鼓励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服务。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老师对学生提供心理服务项目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学校心理咨询师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小册子或利用多媒体制作小视频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辅导员可针对需要关注的学生单独接触家长,了解家庭背景信息,并与家长商量一起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项目,总之,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学校须整合资源,与社区心理健康部门、相关心理健康政府部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医疗系统进行联动,获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3 高校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

3.1 提升个人心理辅导能力

首先每一位辅导员要明确心理辅导的定位,它不同于心理咨询、不同于心理治疗,不同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于简单的安慰。它主要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目的的。对于超出心理辅导范畴或超出个人能力的心理案例,应及时转介至学校或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次,辅导员应夯实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及理论,如学习心理卫生学,了解不同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发展规律,较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状况,做好预防及应急措施。学习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与学生建立更好地辅导关系,同时提高自身与学生交谈过程中的沟通力、洞察力、同感共情能力以及觉察自省能力,以解决学生的困惑或难题;学习心理咨询理论流派与实操技术,了解不同流派对人类心理及心理发展规律的阐释,熟练掌握某一流派的咨询理论和咨询方法,切身地协助大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最后辅导员要将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为不同的心理问题学生设计不同的成长辅导方案。

3.2 提升团体心理辅导能力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3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41-01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和研究的比较多,而对辅导员自身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的极少,片面地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该不会有什么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就是有他们也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适。事实上,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若是社会、学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长期不予以重视和解决的话,必将影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校园安全稳定以及教育教学的质量。

1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内涵

社会支持通常被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理解,但就其性质而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另一类是主观的、可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心理健康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认定一个个体是否心理健康通常要四个标志: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事实上,心理健康是心理学上心理正常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的另一种心理状态,与心理异常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不健康状态通常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三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是研究个体职业幸福感的两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大,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他(她)的职业幸福感就越强,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与职业幸福感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2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关注的比较多,而对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鲜有过问和关注。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容乐观,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测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得分都比较低,甚至有的还远远低于常规水平,不少辅导员还出现了疲劳和厌烦、焦虑和烦躁、迷茫和困惑、挫败和抑郁、失衡和倦怠等比较严重的身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对此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必将受到极大冲击,其工作成效及育人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较低,其成因究竟有哪些呢?就笔者看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压力过大。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事无巨细,具体来说,凡是与学生日常事务相关的事务似乎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着天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工作时间长(全天候工作)、事情多而杂、带班学生多、突发事件频发、家人不理解等压力经常让辅导员处于忙于应付、身心俱疲的状态。同时,辅导员还有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尤其是科研,科研搞不上去,直接影响职称评定,而职称直接决定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这就迫使辅导员不得不从忙碌的学生事务中硬挤时间搞科研,使得辅导员经常处于工作负荷过重的状态。

(2)职业认同偏低。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入职当初之所以选择辅导员这份职业,并不是出于对这份职业有多么的热爱和认同,而更多的是出于生计需要的权宜之策。入职之后,随着时间往后推他们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愈来愈低,愈来愈切身感受到社会、学校、学生并没有给予辅导员这份职业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社会人士没把辅导员当作是高校的教师和干部来看待,而认为辅导员在高校是做后勤工作的,是高校最底层的“民工”;不少专业教师在辅导员面前总是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辅导员是那些能力不咋样教不好书的人才担任的,内心对辅导员采取的是轻视的态度。学生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就更低,在有些学生心里,辅导员就是他们的保姆,没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不会上课,只会做一些具体的学生事务。

(3)个人发展前景黯淡。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受访者调查发现,没有人愿意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有机会转岗会毫不犹豫转到专业教师或行政岗位上的人数超过95%以上。实际上,辅导员的转岗非常不容易,即使到了时间、符合条件,因工作需要或院系不愿接受等原因,最终也转不了。转岗无望,只能考虑升职和职称晋升两条路,两条路看似都可以走,但实际上都不好走,升职一般只能在学工系统升,无非就是升一个学工办主任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待遇还不如副教授来得快,尽管如此,升职对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职称晋升有科研量的要求,承担纷繁复杂学生事务的辅导员要抽出大量的实时间去申报项目、写论文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可见,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说,个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4)工作成就感低落。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多的是隐性的工作,难以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量化的业绩成果,这就注定了辅导员工作很难出成就,辅导员也就很难有成就感。尽管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甚至还没有寒暑假休息,但是每年到了年终作工作总结汇报时自己都觉得辛辛苦苦所做的工作几乎都是一些琐碎繁杂难以讲出什么成就的事情。另外,现在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辅导员辛辛苦苦为他们做再多的事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毕业之后形同陌路,这就更让辅导员缺乏成就感。

(5)工资待遇偏低。辅导员地位低、工作累、待遇差是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反映的问题。刚毕业的年轻的辅导员因没有职称,工资非常低,没有带班费,没有加班费,累死累活也就是那么一点甚至自己都难以养活的收入,更不要谈买房结婚。年纪大一点的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工资收入虽然高了一点,但相对专业教师来说仍然偏低,他们没有副业、没有课时费、没有课题经费等,甚至在有的高职院校还把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设置为比同一级别的专业教师低一个档次。工资待遇长期偏低,使辅导员长期承受着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心理煎熬,势必会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热情。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对此,无论是高职院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尽快消解影响辅导员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利因素,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4

一、辅导员微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心理健康的正面教育。在微信的虚拟世界中,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辅导员在微信朋友圈中心理健康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辅导员可以撰写生活感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辅导员借助评论功能,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辅导员与学生即时聊天,更能自由交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改善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

(二)有助于辅导员对特殊群里的重点关注,实现了对心理健康关注对象的评价和行为矫正。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采用外紧内松的方式,因此微信关注这种对等、自然的方式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评价。辅导员利用微信朋友圈关注学生的更新,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观察,收集资料。微信的评论和聊天功能有助于辅导员在网上指出学生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发展不适的学生实现了微信及时发现,进一步引导学生获得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院覆盖。微信的开放性和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日常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辅导员的全员微信,每位辅导员分别承担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从而实现了心理健康工作全覆盖。

(四)有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辅导员微信是抢占网上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有效平台,辅导员可通过及时撰写大学生喜欢的短评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总结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辅导员工作要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将辅导员工作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构建辅导员微信的实践与探索

微信朋友圈信息应有针对性的对信息进行内容归类,使学生能有效的获取想要的信息,且便于日后的信息处理。现做出如下设想:

(一)成长故事。以微小说的形式,将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学习、交友、爱情、家庭、就业、升学等的烦恼,用简短的文字呈现。如:“[成长故事-爱情]”,然后讲述一个关乎爱情的故事。

(二)心理调节。心理调节板块主要突出一些心理技巧,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的调节心理上的各种情绪。如:“[心理调节-暗示调节]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暗示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他们容易无条件、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观念和说法。”

(三)教师感悟。教师感悟最需要的是辅导员的真情流露,尽可能的采用第一人称流露情感。如:“[教师感悟]大学三年的学习也许未必使你们在学业上有多大的提高,但是学校里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外,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是必须的!因为这些习惯可能伴随你们一生!”

(四)心理漫画。因漫画按形式可分为:单幅漫画、多幅漫画(包括四格漫画)、连环漫画、和漫画条。朋友圈可多形式,利于信息传递。

(五)宁心音乐。结合心理学中的音乐疗法,以及不同音乐产生的作用,用朋友圈说明不同音乐的用途,使音乐恰到好处的运用到情绪的调节中。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

(六)布告。布告的作用在于适时的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活动,纪念日等内容用微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多一种渠道了解活动。如“[布告]5月25日13:30,我校室内篮球场将进行“阳光.成长”健康宣传月活动,诚邀您的参与。”

三、辅导员微信使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微信的用户群日益壮大,但辅导员利用微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辅导员微信要发展成为一种稳定、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还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思考。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5

关键词: “80后”辅导员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部分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硬指标”,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特殊使命。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扩大,曾经饱受争议的“80后”逐渐成为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面对的是同样饱受议论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90后”大学的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群体,把握好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个性化表现突出。

“90后”大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敢于对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甚至挑战权威。一方面,他们更强烈、更鲜明地追求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奇装异服、火星文、围脖、非主流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另一方面,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忽略别人的感受,关心自己比关心别人要多。此外,“90后”大学生中有更多的特长生,他们喜欢展示自我,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1]。个性化表现突出容易使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淡化集体主义观念,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当自己得不到他人认可时易于陷入孤独和寂寞。

(二)假性心理成熟明显。

“90后”大学生们进入大学后,逐步进入成人社会,生活空间不断扩大,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当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后,试图表现出超龄的成熟,但实际上又很不成熟,属于假性成熟[2]。受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影响,“9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学校、家长给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要求要有相应的社会地位,突出的表现就是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极为强烈,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抗挫折能力不强。

“90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简顺,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缺少生活磨炼和挫折洗礼,耐挫能力差。由于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一类学生遇到挫折后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和追求,另一类学生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还有一类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为了掩饰错误,一错再错,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内心表达方式私密。

伴随网络服务一起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习惯于通过QQ空间、博客、上网打游戏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表达可以“私密”化,他们可以通过BBS、博客等途径快速地、勇敢地、没有负担地匿名说话,他们可以在网上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用最直白的语言,批评任何人任何事。正因为匿名表达的自由随意,“90后”大学生不太愿意与辅导员正面交流,越来越倾向通过网络秘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80后”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非常好的分析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健康的人格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面对学生问题能一直保持热情且有耐心的工作状态。然而,刚刚进入职场的“80后”辅导员往往有其自身的不足。

(一)工作精力不足。

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对学生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而辅导员的工作往往是事无巨细,涉及学生的学习就业、党团建设、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学生活动开展,等等,有的辅导员还要兼任党委秘书、团委书记等职,导致工作精力分散,使得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不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二)社会经验不够。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熟悉校园生活,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生活阅历不够、工作经验缺乏使得他们在学生中威信不够,话语缺乏说服力,大学生往往带着怀疑的态度接受辅导员的教诲。

(三)自我平衡力差。

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能够将学生中的负面信息造成的不良情绪排除,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平衡,不因个人的心理情绪干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0后”辅导员自身正处于青年初期,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其情绪控制力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自我平衡能力还比较差,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中容易表现出急躁、焦虑等状态。

(四)工作难度加大。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90后”的生活,“90后”大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等变化极快,“80后”辅导员针对“90后”大学生们惯常采用的了解方式逐渐失灵,认知方式、认知程序也无法正常发挥,甚至没有了解他们的机会,“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明显增加,这些会让“80后”辅导员缺乏工作耐心和信心,容易出现工作倦怠[3]。

(五)工作技巧缺乏。

大部分辅导员都不是心理健康相关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工作技巧[4],尽管现在各大高校都重视并开展了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相关培训,但对于初出茅庐的“80后”辅导员毕竟缺少实战经验,在具体工作中,语言表达、情感交流、危机处理等工作技巧都显得比较笨拙。

三、“80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

(一)包容学生是做好心理工作的前提

“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差异,包容学生就需要辅导员能够接纳和容忍学生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差异,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有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去发现去挖掘自己个性品质中的闪光点。辅导员要将管理的刚性和心理学的柔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处理好人际、情感、学习、情绪和人生定位的问题。对于在表扬声中长大的“90后”大学生,夸奖永远比批评更有行为塑造力,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本身有问题的人,他们脆弱,需要鼓励和支持,另一类则是极其优秀的人,这类同学更习惯于夸奖和赞美,只有怀有包容的心态,才会用夸奖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很多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但处理问题的态度会使其演变成为问题。

(二)“三生教育”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让每一位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是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则是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5]。“80后”辅导员要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要通过讲座、培训、典型宣传培养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学会自救、救人和自我防范,提高生存技能。还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科技活动等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当好“网络辅导员”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机遇。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90后”大学生私密的网络表达方式是辅导员开展工作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网络表达能更真实地反映“90后”大学生的想法,但也存在偏激言论较多、使用网络暴力等问题,习惯随身携带手机上网的他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并汇聚成强大的公共意见。“网络辅导员”是能够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而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6],“80后”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上相近为网络沟通创造了不少便利条件,要深入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抢占网络教育的制高点,争取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并引导他们正确选择信息,有效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营造积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网络环境。

(四)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提高心理工作技能是预防心理危机的主要途径。

“90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导致了他们在成长中会遇到各种烦恼,这些烦恼的交错和泛化,导致了他们人际关系、情感、学习、情绪和人生定位等方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最终又导致了大学生焦虑、抑郁、强迫等等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学理论学习,提高心理工作技能,在宏观上,对同学们开展团体辅导,帮助同学们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探索自我成长。在微观上,对于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要学会采用危机干预,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五)与学生共同成长是做好心理工作的根本理念。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已成为现今大学校园的主体人群,彼此的成长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辅导员的工作是有压力的,但决不能因为难而拒绝,要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决心,不断克服职业倦怠感,与学生相知相契,互相砥砺,尊重和关爱学生。爱可以让人有信心去迎接挑战,爱可以让人有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成才,爱可以让人包容一切委屈和压力,“80后”辅导员在用自己的生命“蜡烛”照亮“90后”大学生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甘容通.“90后”大学生的情感思想特点和教育方法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8-20.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3]刘斌,王秀林,李晓庆.面对“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创新工作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0,(9):217-218.

[4]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53-55.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UAN Songli, CHENG Pu

(Student Office of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467044)

AbstractCounselors are the backbone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the backbon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y work through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combined with student activities, combine Psychology Education with the casework,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way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ean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trengths, to take on the important rol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counsel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与教育的第一线,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生活指导中的重要的作用,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1 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发展,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增多,加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增大等等,使得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同时,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职或兼职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要求,因此,辅导员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辅导员通过管理学生组织,发现班级和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校方面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发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可见,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学校政策的执行者,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比较高,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会一直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对于其他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压力等,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沟通方面、信息方面和整合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他们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2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得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为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和生活提供服务,而高校辅导员要想做好这一服务工作更是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服务目的的实现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应力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在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中贯穿诚信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过谈心、心理问题的解答等方式,辅导员不但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表现。这样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也构建了符合客观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新型教育模式。辅导员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使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重新认识,促使自身自觉地构建一种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配合的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拓展解决学生各种问题的思考空间,从更高层次上给学生以正确价值引导,有效地防止价值取向的偏离。

(2)辅导员要重视心理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开拓渠道。相对于学校领导、专职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工来说,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更强的连续性和全面性指导的优势,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首先,在工作中,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角色优势,将心理知识宣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心理健康知识在愉快环境中进入学生头脑,指导学生生活。

其次,辅导员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级需要层次,把握心理工作侧重点,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种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教育。除此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适应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

再次,辅导员应重视院系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各类同辈心理互助活动,从而形成“引导―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

(3)辅导员要重视学生咨询与辅导,做学生与学校和心理辅导中心的桥梁和沟通使者。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的辅导员要发挥自己在学生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自己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工作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首先,辅导员要发挥自己在心理咨询或辅导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学生的一般心理困扰或发展性的心理问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解决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其次,辅导员要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的发现、转介和协助咨询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那些学习困难、成绩突然下降或有古怪行为的学生,他们可能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了解这类学生,积极帮助学生到学校或社会性的心理专业机构去咨询治疗。同时,在学生治疗过程中,做好配合工作,持续关心与辅导学生。再次,辅导员要有危机干预意识,做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现者和处理过程的参与者。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辅导员应学会鉴别这些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做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干预。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并且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和有关部门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首先要明确定位,建立健全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另外,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辅导员自身来说,也要加强学习和实践,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积极发挥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发展的导师。

参考文献

[1]蔺晓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3).

[2]裴海艳.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17).

[3]于宗富.论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